一、“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论文文献综述)
胡迪[1](2021)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升其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小学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始年级,应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和家长应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并督促学生阅读整本书,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来不断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本论文聚焦整本书阅读的热点话题,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下阅读的现状和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件、思想的要求,探索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和价值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明确了论文的起点和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笔者确立了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为下面的论文研究做铺垫。第一章,笔者论述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笔者界定了“整本书阅读”和“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涵义”两个概念,并论述和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意义和要求。第二章,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不多以及主动阅读欲望不强等特点,总结出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书目选择的四项原则,分别为“图文并茂”“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童书为主”。第三章,笔者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伙伴层面具体分析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可实施性,提出了“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三条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第四章,笔者立足于一年级学生的学情与一年级的教学实际,分析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有着准确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等意义,并总结出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内容、原则、方法。第五章,笔者以“《逃家小兔》师生共读指导”为例,详细记录了指导的设想、流程,以及指导后的反思、总结,验证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胡张梦[2](2020)在《本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小学师生绘本共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绘本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绘本是图文合奏的艺术,“图”与“文”共同演绎着同一个故事。它蕴含着爱、审美、童真童趣,十分契合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小学师生绘本共读为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正在于:深入师生绘本共读现场,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发现当前绘本共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共读问题产生的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教师在与儿童的绘本共读过程中充分激发绘本之力,促进儿童生命成长。论文首先通过说理分析了在当前的小学师生绘本共读中存在的问题:把阅读绘本中对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等功利价值当成了终极价值,弱化了绘本中所蕴含的爱、审美、童真之力,忽视了儿童爱的体验、审美需要和童真童趣的守护;又通过实践调研,梳理了当前小学师生绘本共读活动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绘本选择上的“拿来主义”:仅围绕课程主题选择绘本,无意向主动与孩子分享绘本;二是绘本共读过程中师生分离:教师未关注儿童需要,共读程式化,说教现象严重;三是共读延伸模式固化:共读延伸沦为实用性的课堂作业。经由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笔者探析了导致上述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在共读准备中,教师不具备闲暇的生命状态,对绘本的价值认识不充分,缺乏了解绘本的内驱力;二是在共读过程中,教师成人本位思想严重,未能充分意识到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三是在共读延伸中,教师未形成自我内在的教育理念,使得延伸过于模式化和实用化。针对师生绘本共读的问题和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努力加深对绘本的认识,用心选择绘本;以绘本润泽教师自身生命,在共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培育自我教育情怀,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通过本研究,笔者期待小学师生绘本共读能够让儿童在共读中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审美愉悦,在共读中获得精神力量;葆有童真童趣:在共读中守护童心世界,从而切实促进儿童生命成长。
黄梅菡[3](2020)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成都W特校为例》文中认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较大,在特殊青少年的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体系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逐步推广。2016年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了生活适应课程的依据,为了帮助智障儿童掌握生活必备的技能,适应当前及未来生活的需求,成都市W特殊教育学校尝试开发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课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探讨微课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和效果。本研究以成都市W特殊教育学校培智8年级为研究样本,基于对该校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教学现状、问题以及智障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逐步探讨了“食农教育”微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微课的评价方式,设计了16节可用于培智班生活适应课程的“食农教育”微课。微课设计完成后,研究者在培智8年级进行了为期一个学年的微课应用,研究显示:样本班级学生在学习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改善和提高。综合教师、家长以及研究者对“食农教育”微课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价,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将“食农教育”微课应用到教学中能有助于提高智障学生生活质量;提升智障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培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丰富智障学生对大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研究建议:第一,重视创新式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培智学校教师微课设计制作培训;第二,重视“食农教育”对智障学生的正向影响,建立“食农教育”微课资源库;第三,根据智障学生的生活特点,拓展“食农教育”的社会资源。
刘尧[4](2018)在《新时代大学要强化爱的教育——从数百名学生请愿挽留宿管阿姨谈起》文中研究指明优秀宿管阿姨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受到学生尊重,当她要退休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挽留她。这件事启发大学要正视日益缺失的爱的教育、凡人情怀、人文精神,以及学生对此的强烈渴望。因此,新时代大学要补上充满温暖的爱的教育、要涵养平等尊重的凡人情怀、要强化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要营造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尤其要把爱的教育融入思政工作。
王金娜[5](2017)在《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文中研究说明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统治阶层与劳工阶层再生产,认为家庭阶层背景与学校教育能“自动符应”,强调阶层结构而非行动者的力量,没有考虑到阶层内部个体的差异性。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政策,对中产阶层子女为主的白云小学和劳工阶层子女为主的蓝天小学进行田野调查,对20位母亲、4位父亲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利用场域、权力、符码理论探究中产阶层再生产如何在“国家支配教育实践”和中产阶层母亲“适应”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出国家与中产阶层母亲同时发挥作用,兼具教育优势和教育风险,包含阶层惯习再生产和学业成就再生产的中国中产阶层再生产理论,即“新再生产”理论。通过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主要包括密集教育干预、教育选择、教育应对和教育参与。这四种教育卷入分别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家校合作政策的“家长责任”偏好相关。其中,前两种政策偏好具有明显的中产阶层性,契合中产阶层母亲的阶层惯习,给其子女带来潜在教育优势;“弱化学校功能”偏好对中产阶层和劳工阶层母亲均有利与弊,不具有中产阶层性;“家长责任”偏好反映某些中产阶层母亲的利益诉求,具有不完全的中产阶层性。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两所个案小学的教育实践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改革政策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具有弱国家、强市场、强家长的“家长主义”偏好。弱国家功能体现在两所小学的“教育功能”弱化、X市小学教育系统的“选拔功能”弱化;强市场功能体现在X市公办学校的就近入学制度、民办学校制度、课外补习场域的兴起与白云小学的“半精致型教育符码”;强家长责任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家校合作制度。“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求家长“占有”资本,而且要求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效激活”资本“适应”实践,才能实现阶层再生产。这使得教育获得主要依赖父母的资本和主体性,而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因而存在教育风险。面对“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大多数中产阶层母亲能“有效适应”。她们在情感资本的推动下,激活惯习、发挥主体性,采用各种策略激活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成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情感资本包括教育责任感、高教育期望、教育焦虑和教育操心,由女性的性别结构、中间层的社会地位、教育场域共同作用而成,主要被中产阶层母亲所占有,是她们成为新再生产行动者的根本动因。除此之外,惯习、场域和主体性都是中产阶层母亲教育卷入的动力因素。我国中产阶层再生产有先后进行的两条路径。第一,小学中年级以前以阶层惯习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教育责任感”的推动下,激活中等趣味、个性化性情、科学育儿偏好,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实施密集教育干预,培养孩子具有主体性且知识素养、兴趣特长、文化品位等全面发展;再选择表意性秩序相对开放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博放惯习”。劳工阶层母亲实施粗放教育干预,让孩子就读表意性秩序封闭的小学,家、校共同形塑孩子形成“大众惯习”。第二,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业成就再生产为主。其机制是:中产阶层母亲在较高“教育期望”的推动下,受被建构的中小学场域、母亲所在的“体制内工作”场域、“热知识”等影响,激活“苦行”性情、“非学校化”性情、风险意识,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选择优质而精致的补习班、“团课”等策略实施精约式教育应对;在“教育焦虑”的推动下,受地方性知识影响,激活“追求教育优势”性情、“阶层惯习排斥”性情,继而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通过以房择校、证书择班、考试择班进行教育选择;在“教育操心”的推动下,发挥主体性,激活各种资本,以个人活动的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并使用与教师保持平等的不平等关系的策略进行教育参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有利于孩子学业成就再生产,但也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劳动阶层母亲因资本、惯习的影响,给孩子报低质或不报课外补习班、无力教育选择、消极教育参与,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获得,但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阶层惯习与学业成就关联性不大,阶层惯习对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独立价值。然而,阶层内部存在差异性,并不是所有中产阶层母亲都能适应“家长主义”偏好的教育实践。时间资本匮乏和居住位置偏远阻碍密集教育干预;“新型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阻碍“精约式教育应对”;教师的专断权力,以家委会、信任为表现形式的集体社会资本的匮乏抑制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学类知识抑制参与家庭教育;孩子中等以下的学业资本量,母亲坚守师德惯习、重视知识惯习、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优越惯习阻碍与教师互动。其中,教育学类知识、反思性实践知识使母亲成为反思性行动者、抵抗者。另外,激活资本未必产生教育利润,错过最佳时间、与教师保持绝对平等关系的激活资本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获得。这使得中产阶层再生产具有多样性和风险性。因而,有必要增强学校教育功能、规范课外补习机构、弱化教育“分流”机制、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通过增加“国家责任”改变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以破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义务教育不公平日益凸显、中产阶层子女学业负担日益沉重的难题。
蒙永春[6](2016)在《规范管理 科学育人》文中提出位于湘西南边陲的绥宁县,林海茫茫,山清水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的绿洲"。在这块神奇的绿洲大地上,巍巍雪峰山下,悠悠巫水河畔,坐落着一所学校,即湖南省绥宁县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从创办至今,它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敢为人先、勤奋好学的学子,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教师以及严格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是我校的财富和资源。如今,学校正在教育的道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越走越宽。
仓贯势津子(Setsuko Kuranuki)[7](2016)在《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日本提出推广“持续学习的教师形象”。目前已经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在转眼之间发生变化的社会里,教师从过去教授知识的角色,迅速发生着很大的转变。那么今后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笔者认为,比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树立“价值观及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教师本身的生存方式及人格、而通过教师获得的正确的人生观”。而且时代越来越趋于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本身的“持续学习的姿态和生存方式”,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成为能够“持续学习的人才”。创价教育一直在实践“人间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创造价值的人才。池田大作主张“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才是最大的教育环境”,认为教师在不断学习的“人间革命”中,才能培养出创造价值的人才。笔者感受到,实践创价教育的教师身上存在着“持续学习的姿态”,因此,本论文研究创价教育思想及创价教师的特征。为了明确创价教师的特征,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比较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然后为了具体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背景,针对创价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最后为了整体把握创价教师的特征,采用两个案例进一步对其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一)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在五个项目(①目的性、②模范性、③可能性、④积极性、⑤同伴性)上存在着差别。创价教师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即①具有明确的目的观、②拥有人生导师、③深信学生的可能性、④积极挑战困难、⑤保持相互学习的关系。(二)创价教师在任何年龄层,这五个项目的意识很高,而且各年龄层都长期维持这些特征。可知背景之一是,拥有成为“行动规范”的导师,以及可以“相互鼓励”的同志是很大的精神支撑。(三)创价教师最大的成长就是直面所遇到的困难,不怨天尤人,而是始终考虑如何挑战自己,首先想的是“变革自身”,以实施“人间革命的教师”为目标。期望本次对创价教育思想与创价教师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塑造日本“持续学习的教师形象”出一份之力,也希望为今后中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有一份贡献。
刘鑫[8](2016)在《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方法研究 ——以安宁市昆钢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写作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问号、感叹号。”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关要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利于激发一年级学生写话兴趣,提高写话质量,培养写话习惯,为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项研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已有经验及教学实践,运用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收集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看图写话重视度不高、有效性不高;学生在进行看图写话时兴趣不浓厚、态度不端正、方法不恰当;语文教材看图写话教学内容较少;有关看图写话教学的参考也较少。这项研究基于调查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基础教育理念下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的有效途径。这项研究提出了看图写话教学七个环节(图画的选择、图画的观察、图画的想象、图画的说话、图画的写话、写话的评价、写话的修改)的训练模式,研究出了一套较为系统、详细、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陈红燕[9](2016)在《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校长研究建立在“无性人”的人性假设之上,实则单一地体现了“男性”的经验与立场,而“女性”的经验与话语则被长期排除在外,缺乏“男女两性”兼容的社会性别视角。女校长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群体,在教育领导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由于“校长”被认为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岗位,而且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校长岗位也确实由男性担当,女性只是占据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女性”这一独特的性别身份,使得女校长在工作当中相较于男校长而言,面临更多的挑战与阻碍,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本研究以S市的一名中学女校长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基于社会性别视角,重点对其于C中学、D中学两所不同学校在“引领教师发展”、“关怀学生成长”、“创新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团队”、“规范常规管理”、“激发学校活力”、“学校内外的徘徊”等方面的领导工作与境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研究,多角度地描述了女校长在领导工作中的现实图景一一存在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努力探寻隐藏在女校长领导工作及境遇背后的原因与意义,理解并诠释其“幸福”与“苦难”;深度挖掘“性别”这一要素在校长领导工作中的影响机制,为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论文通过实地个案的呈现,进一步围绕“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 ”、“女校长和男校长有区别吗?”、“如何看待校长的’性别意识’? ”、“女性适合当校长吗?”、“怎样让更多的女性走上校长岗位? ”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方面,研究者发现女校长的教育性大于管理性,她既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有一点越级指挥与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在“女校长和男校长有区别吗? ”方面,研究者发现造成男、女校长领导工作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的性别社会化机制、性别经验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不同的世界观;在“如何看待校长的’性别意识’ ”方面,研究者发现了女校长性别意识缺失的四个方面,这就是主动淡化“女性身份”,对“性别意识”的曲解,对“男性偏好”的无意识以及对“女性同盟”意识的缺乏;在“女校长适合当校长吗? ”方面,研究者认为,女校长既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相应的困境,实际上男女两性中都可以产生出优秀的领导者;在“怎样让更多的女性走上校长岗位?”方面,研究者认为“为女校长群体营建一个包容、友善的性别文化环境”很重要,可以通过“建立信任”、“提供指导”及“加强研究”来为女校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特别支持。对中学女校长的领导工作进行研究,同时也表达了研究者对自身作为一名女性追求社会性别自由、平等、解放的终极旨趣。女性主义研究作为妇女运动的一种实践形式,可以重塑女性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女性曾被失落和扭曲的价值,进而推动“两性兼容”与“性别全纳”的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实现。
赵淑霞[10](2016)在《“把爱融入教学”教学模式探微》文中认为爱对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无数教育家都以各自的角度解剖过、分析过、描述过。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无论爱事业、爱学生,还是既爱事业又爱学生,对于教育来说,爱就是火焰。朱永新认为,要把爱的教育做实,必须以理解为核心,以尊重为前提,以智慧
二、“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价值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价值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问题与展望 |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概述 |
第一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阅读 |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涵义 |
第二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意义 |
一、丰富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 |
二、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 |
三、促进一年级学生的心灵成长 |
四、培养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三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发现学习”理论 |
第四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要求 |
一、明确阅读作用 |
二、激发阅读兴趣 |
三、培养阅读习惯 |
四、掌握阅读方法 |
第二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书目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一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书目选择的依据 |
一、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
二、以学生的识字量为依据 |
三、以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书目为依据 |
第二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书目选择的原则 |
一、图文并茂 |
二、篇幅短小 |
三、内容浅显 |
四、童书为主 |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
第一节 以家庭为纽带,开展“亲子共读” |
一、选择共读书籍 |
二、有效组织共读 |
三、培养阅读兴趣 |
第二节 以学校为纽带,推进“师生共读” |
一、明确共读任务 |
二、交流共读成果 |
三、检测阅读成效 |
四、利用网络交流 |
第三节 以同伴关系为纽带,进行“生生共读” |
一、开展集体阅读 |
二、明确共读规定 |
三、教师有效监督 |
第四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
第一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意义 |
一、准确反映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水平 |
二、不断促进学生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 |
三、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指明方向 |
第二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内容 |
一、阅读兴趣的评价 |
二、阅读习惯的评价 |
三、阅读效率的评价 |
四、阅读积累的评价 |
五、阅读运用的评价 |
六、阅读方法的评价 |
七、阅读能力的评价 |
第三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原则 |
一、激励性原则 |
二、客观性原则 |
三、过程性原则 |
四、指导性原则 |
第四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方法 |
一、检测评价 |
二、多元评价 |
三、活动评价 |
第五章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案例研究——以《逃家小兔》阅读指导为例 |
第一节 《逃家小兔》阅读指导案例背景 |
一、绘本简述 |
二、学情分析 |
三、指导构想 |
第二节 《逃家小兔》阅读指导案例描述 |
一、共读前导读 |
二、共读中交流 |
三、共读后反思 |
第三节 《逃家小兔》阅读指导案例分析 |
一、读前导读激兴趣 |
二、读中启发促深读 |
三、读后反思促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本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小学师生绘本共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绘本共读偏离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儿童生命成长与小学师生绘本共读 |
第一节 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
一、爱:赋予儿童生命温暖底色 |
二、审美:给予儿童心灵慰藉 |
三、童真:勾勒儿童欢乐的生活姿态 |
第二节 探寻绘本之“力” |
一、爱之“力”:以关怀儿童为指向的自我表达 |
二、美之“力”:给予儿童精神享受 |
三、趣之“力”:趣味横生与妙不可言 |
第三节 在师生绘本共读中滋养生命 |
一、满足爱的需求:在共读中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 |
二、体会审美愉悦:在共读中获得精神力量 |
三、葆有童真童趣:在共读中守护童心世界 |
第二章 小学师生绘本共读现存问题 |
第一节 共读准备:绘本选择上的“拿来主义” |
一、仅围绕课程主题选择绘本 |
二、教师无意向主动与孩子分享绘本 |
第二节 共读过程:“分离”的教与学 |
一、“声”心分离:师生绘本共读程式化 |
二、师生“分离”:绘本共读沦为说教 |
第三节 共读延伸:模式固化 |
一、共读延伸目的过于实用化 |
二、共读延伸沦为“课堂作业” |
第三章 小学师生绘本共读现存问题之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缺乏内驱力了解绘本 |
一、教师对绘本认识不足 |
二、教师缺失心灵闲暇 |
第二节 教师与自己内心疏离 |
一、共读场域中的心灵缺位 |
二、共读场域中的成人本位 |
第三节 教师未形成内在教育理念 |
一、学校课程理念主导共读延伸目的 |
二、教师对共读延伸的理解实用化 |
第四章 本于生命成长的小学师生绘本共读若干建议 |
第一节 “贴近”自身生命:用心选择绘本 |
一、主动加深对绘本的认识 |
二、积极找寻心灵闲暇 |
第二节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共读绘本 |
一、以绘本润泽教师自身 |
二、在共读中融入教师生命 |
第三节 自我培育: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成长 |
一、自我培养教育情怀 |
二、细酿绘本共读延伸韵味 |
结语:绘制心灵图景,本于生命成长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问题的设计 |
致谢 |
(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成都W特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 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前期分析 |
3.1 “食农教育”微课的前期分析 |
3.2 “食农教育”微课的定位 |
4 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的设计 |
4.1 “食农教育”微课的目标 |
4.2 “食农教育”微课内容的选取 |
4.3 微课设计流程 |
4.4 “食农教育”微课的评价设计 |
5 “食农教育”微课的应用 |
5.1 “食农教育”微课教学活动 |
5.2 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应用案例 |
6 “食农教育”微课应用的效果 |
6.1 智障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
6.2 智障学生对“食农教育”微课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
6.3 智障学生能力的提升 |
6.4 微课教学效果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要强化爱的教育——从数百名学生请愿挽留宿管阿姨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大学要补上充满温暖的爱的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要涵养平等尊重的凡人情怀 |
三、新时代大学要强化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 |
四、新时代大学要营造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 |
五、新时代大学要把爱的教育融入思政工作 |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 个人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三)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中产阶层的相关研究 |
(二) 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
(三) 资料收集的方法 |
(四)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
五、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 |
(一) 基本概念 |
(二) 分析框架 |
第一章 阶层再生产的理论视野 |
一、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机制 |
(一) 首属效应:家庭资本与教育分层 |
(二) 次属效应:家庭选择与教育分层 |
二、学校的再生产机制 |
(一) 经济再生产机制 |
(二) 文化再生产机制 |
三、家长教育卷入的再生产机制 |
四、未来的路径:“国家支配-母亲教育适应”的再生产机制 |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干预 |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精致型符码”偏好与高资本化 |
一、精致型符码的概念 |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
三、新课程改革的“精致型符码”偏好 |
四、素质教育的“高资本化” |
第二节 个案学校的素质教育实践 |
一、白云小学表意性秩序的相对开放性 |
二、白云小学工具性秩序的封闭性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密集教育干预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密集教育干预的主导者与教育责任感 |
二、密集教育干预的符码类型与特征 |
三、密集教育干预的过程 |
四、密集教育干预的动因 |
五、密集教育干预的阻碍因素 |
六、密集教育干预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应对 |
第一节 减负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
一、减负政策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 |
二、个案学校的“弱化学校功能”偏好与小学教育选拔功能的弱化 |
第二节 课外补习场域的形成与阶层再生产 |
一、课外补习机构的崛起与监管缺失 |
二、课外补习机构作为阶层再生产的新工具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精约式教育应对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精约式教育应对的主体与高教育期望 |
二、精约式教育应对的过程 |
三、精约式教育应对的动因 |
四、精约式教育应对的阻碍因素 |
五、精约式教育应对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义务教育的“分流”偏好与母亲的教育选择 |
第一节 义务教育类政策的“分流”偏好与教育不公平 |
一、重点学校政策与“就近入学”的教育不公平 |
二、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学校的阶层排斥 |
三、重点班制度的教育不公平 |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分流”偏好:X市重点学校场域与“王牌”资本 |
一、重点高中场域与高升学率 |
二、重点初中场域与特权、重点校制度 |
三、重点小学场域与中上阶层家长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选择的主体与教育焦虑 |
二、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标准 |
三、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动机 |
四、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选择过程 |
五、中产阶层母亲教育选择的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与母亲的教育参与 |
第一节 家校合作政策的教育责任转移:由“教师责任”到“家长责任” |
一、建国后到20世纪末之前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
二、21世纪初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责任者 |
第二节 家校合作实践的“家长责任”偏好:个案学校的家校合作制度 |
一、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制度 |
二、个案学校的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制度 |
三、两所个案学校家校合作制度的异同 |
第三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参与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教育参与的主体 |
二、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学校教育与集体社会资本 |
三、半主动参与:中产阶层母亲参与家庭教育与个人社会资本 |
四、中产阶层母亲与教师的互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再生产:国家支配与母亲的教育适应 |
第一节 国家支配下中产阶层再生产的教育优势与教育风险 |
一、教育优势:教育改革政策偏好的中产阶层性 |
二、教育风险:教育实践的“家长主义”偏好 |
第二节 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适应:新再生产的行动者及两条路径 |
一、中产阶层母亲作为新再生产的行动者 |
二、阶层惯习再生产 |
三、学业成就再生产 |
第三节 破解教育改革难题的路径:从“家长主义”偏好到“国家责任” |
一、增强学校教育功能 |
二、弱化教育“分流”机制 |
三、规范课外补习机构 |
四、改变家校合作的“家长责任”偏好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规范管理 科学育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敢破善立,更新教育理念 |
二、用书信、电话等形式开展长途家庭教育 |
三、“三教育”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
四、强调终身教育,贯彻“亲情教育”,实行“留守生代理家长”制度 |
五、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
(7)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日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日本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二、世界各地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三、中国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第二节 创价教育实践的现状 |
一、日本的创价一贯教育 |
二、美国创价大学(SUA) |
三、巴西创价学园 |
四、印度创价池田女子大学 |
五、香港创价幼儿园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诞生” |
第一节 牧口常三郎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上京后,出版《人生地理学》 |
三、赴任当小学校长、和户田城圣相遇 |
四、实践的校长时代 |
五、邂逅佛法、《创价教育学体系》创刊 |
六、和国家权力的斗争 |
第二节 牧口常三郎的核心思想 |
一、《人生地理学》概要 |
二、“地与人”的关系概念 |
三、生存竞争的变迁 |
四、《创价教育学体系》概要 |
五、教育目的论 |
六、价值论 |
第三节 牧口常三郎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教育改造论 |
二、半日学校制度论 |
三、教育方法论 |
四、教育技术论 |
五、教师即教育技师论 |
六、师范教育论 |
七、教师的态度以及指导主义的教育法 |
八、“信”的确立 |
第三章 户田城圣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扩大” |
第一节 户田城圣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真谷地小学的教师时代 |
三、和人生导师牧口常三郎的相遇 |
四、时习学馆的教育 |
五、《创价教育学体系》的发刊 |
六、狱中的了悟 |
七、创价学会再建 |
第二节 户田城圣的核心思想 |
一、生命论 |
二、幸福论 |
三、慈悲论 |
四、人间革命的精神 |
五、提倡地球民主主义 |
六、核武器禁止宣言 |
第三节 户田城圣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对青年的无限期待 |
二、基本生活的重要性 |
三、关于阅读观 |
四、在自己的生命中而活 |
五、感谢和报恩的心 |
六、指导和教授的差异 |
七、社会繁荣的形态 |
八、对待社会恶现象、霸道权力的态度 |
九、教育方式 |
第四章 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池田大作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与终生恩师的相逢 |
三、户田大学 |
四、就任第三代会长 |
五、创价学园和创价大学的建立 |
六、促进世界和平的行动 |
第二节 池田大作的核心思想 |
一、生命的尊严 |
二、人间主义 |
三、对话的精神 |
四、世界市民的养成 |
五、“人间革命” |
第三节 池田大作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教育应有的目标 |
二、成为创造之人 |
三、为了教育的社会 |
四、教师论——“赠与我们的教育者” |
第五章 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比较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 |
第一节 教育的价值观------教师的目的性比较 |
第二节 教师自身的背景------教师的模范性比较 |
第三节 对学生的关怀与态度-----对学生的可能性比较 |
第四节 教师的学习态度------教师的积极性比较 |
第五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同伴性比较 |
第六章 针对创价教师的开放式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背景” |
第一节 “关于拥有人生导师的作用及意义” |
第二节 “关于拥有志同道合同伴(同志)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节 “关于促进自身成长的因素” |
第七章 创价教师的案例研究---“创价教师的人间革命轨迹” |
第一节 案例1“由植树工人变为兴起和平之波的小学教师” |
第二节 案例2“肯做就能成功一名体育教师的实践” |
结语 |
一、本论文的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及今后的研究问题 |
余论“池田大作的人间教育实践案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历 |
后记 |
(8)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方法研究 ——以安宁市昆钢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论文结构 |
第七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看图写话在小学一年级作文中的重要性 |
第一节 看图写话概述 |
第二节 小学一年级学生自身特点分析 |
第三节 看图写话是小学一年级作文最有效的形式 |
第三章 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重视度不高 |
二、有效性不高 |
第二节 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兴趣不浓厚 |
二、态度不端正 |
三、方法不恰当 |
第三节 写话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一、看图写话教学内容较少 |
二、看图写话教学参考较少 |
第四章 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主要环节 |
第一节 图画的选择 |
一、选择图画的要求 |
二、选择图画的途径 |
第二节 图画的观察 |
一、平时的训练 |
二、观察的方法 |
第三节 图画的想象 |
一、情境想象 |
二、动作想象 |
三、对话想象 |
四、心理想象 |
五、拓展想象 |
第四节 图画的说话 |
一、平时的积累 |
二、说话的训练 |
第五节 图画的写话 |
一、平时的积累 |
二、写话的训练 |
第六节 写话的评价 |
一、评价的原则 |
二、评价的主体 |
三、评价的方式 |
第七节 写话的修改 |
一、观念 |
二、兴趣 |
三、方法 |
四、习惯 |
第五章 优秀成果展示 |
第一节 教师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学生作品 |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看图写话作品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研究从何而来 |
第一节 我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
第二节 社会性别:校长研究新视角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章 教育博客:引领教师发展 |
第一节 文字记录成长 |
第二节 影像定格青春 |
第三节 博客促进反思 |
第二章 小班来了:关怀学生成长 |
第一节 校园里的“实验田” |
第二节 轻舞飞扬的蝴蝶 |
第三章 传唱百年的歌谣:创新校园文化 |
第一节 百年老校焕新颜 |
第二节 唱支校歌给你听 |
第四章 从零开始:融合学校团队 |
第一节 D中学概况 |
第二节 学校中的校长与书记 |
第三节 学校中的教师与干部 |
第四节 学校中的学生与家长 |
第五章 以校为家:规范常规管理 |
第一节 当学校的“管家” |
第二节 做学生的“妈妈” |
第六章 彰显特色:激发学校活力 |
第一节 开启教育E时代 |
第二节 让体验走进心灵 |
第七章 遭遇困境:学校内外的徘徊 |
第一节 从新学期说起 |
第二节 他人眼中的校长 |
第三节 两次风波 |
第四节 走出体制 |
结语:研究将走向何方 |
第一节 关于研究的总结 |
第二节 关于研究的反思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四、“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D]. 胡迪. 扬州大学, 2021(09)
- [2]本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小学师生绘本共读研究[D]. 胡张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中“食农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成都W特校为例[D]. 黄梅菡.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新时代大学要强化爱的教育——从数百名学生请愿挽留宿管阿姨谈起[J]. 刘尧.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8(02)
- [5]教育改革偏好与中产阶层母亲的教育卷入[D]. 王金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规范管理 科学育人[J]. 蒙永春. 教师, 2016(33)
- [7]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D]. 仓贯势津子(Setsuko Kuranuki).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8]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方法研究 ——以安宁市昆钢实验学校为例[D]. 刘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9]一位中学女校长领导工作的实地研究[D]. 陈红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把爱融入教学”教学模式探微[J]. 赵淑霞.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