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第三层交换的语音IP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齐运瑞[1](2013)在《三层交换技术在某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焦作煤业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专业的呼叫中心系统。系统利用通讯网络为纽带,综合计算机、语音、电话、传真、查询控制等技术构成了一个多功能模块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本课题是根据“焦作煤业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各个模块功能需求、各种设备性能需求等方面对其进行的一个基本的网络规划和设计。具体来说有IVR自动语音、人工座席、决策分析、综合查询、系统维护、质量监督、WEB网站(含Skype接入和接口数据查询)、实时录音、短信会议通知平台、接口数据查询等模块。设备性能需求主要考虑各个功能模块服务器、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以及主干网防火墙等设备。在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网络规划的一般原则,体现了当前网络的核心技术——三层交换技术及虚拟局域网技术。在具体的网络设计中,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内容,即网络硬件系统设计、网络软件系统设计和网络实施、测试与维护。在网络硬件系统设计中,主要介绍了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网络层次结构的划分、服务器的选型、网络类型选择及相关组网设备选型等内容。其中,网络拓扑结构是硬件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主要基于网络的可靠性、网络的可扩充性、组网费用以及实际的网络需求等因素。最终确定采用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混合组成的混合型结构。在网络软件系统设计中,主要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IP地址规划与分配等内容。其中,IP地址规划与分配是软件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IP地址规划与分配主要根据需要来确定网络类别、分配网络号、分配主机号、确定子网掩码以及进行IP地址分配等。最终确定此次焦煤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内部全部采用172.19.61.0/24段地址,即使用24位做为网络号段,8位用来存放主机号段。最后,根据网络的整体设计进行网络实施、网络测试及系统试运行,并且对正式运行以后的软件管理与维护提出方案。“焦作煤业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成以后,为焦作煤业集团的职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实用的“操作平台”;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方便的“监控平台”;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决策支持平台”。依靠便捷的信息网络优势,快速、准确的完成信息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从而提高集团工作服务水平,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张立峰[2](2011)在《基于防火墙和三层交换机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校园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网络性能的问题日益加深。究其原因,一是目前互联网病毒的扩散、黑客技术的日益普及,二是传统网络体系结构随着网络技术的基本已经渐渐无法跟上时代。传统的防火墙-路由-交换的网络体系模式很难在网络安全与网络性能上进行很好的兼顾。尤其是在我国,高校的扩展速度快,网络使用人数多、网络使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网络性能升级要求频繁。传统的网络拓扑机构、网络模式下升级成本很高。进而,本论文关于设计而采用三层交换技术的网络架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交换技术的缺陷,能改善网络整体性能。与传统的二层校园网络设计相比,近来三层交换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用户的关注,应用也越广泛,目前,一些公司和校园的网络已经剥离了传统的路由交换模式,实现了全是具有三层功能的交换网络,三层交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校园等场所的网络架构当中。三层交换设计,既绕开了传统路由交换网络冗余性低、扩展性差的缺点,又能够实现传统路由交换的功能、满足、校园的需求。本论文着重讨论了目前趋于流行的三层交换技术的概念及VLAN的划分,以及目前防火墙的网络体系结构的原理和实现功能。通过在基于防火墙和三层交换机的基础上,本论文对于校园网络,就着重在安全性和功能性进行了详尽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实现了校园网络结构。在设计中,除了对于校园网络总体模块进行拓扑,对于其子模块,也按照需求分析,一一对应设计。并且根据设计和功能,着重设计并利用目前的新型防火墙技术和三层交换机技术的安全策略研究。?在设计完成之后,利用现有网络设备构建模拟平台,对安全策略的实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其测试主要包含安全和性能两个方面。通过测试、验证设计和策略是否实现,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如何。
马云辉[3](2011)在《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信息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技术与需求强烈碰撞,电信业务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激烈的竞争使各运营商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各运营商提供了无限商机和挑战,一场比服务、比业务的全方位市场竞争已迫在眉捷。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挖掘增值业务以发展高附加值用户,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占领用户市场,这些都是电信运营部门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对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技术体系、传送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全面分析市场业务需求,结合现有资源状况,研究搭建切实可行的宽带IP城域网,该网络可为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带宽批发业务、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互动游戏、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出租等宽带业务。本文同时研究在保证多业务共享IP城域网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业务的区分及安全控制,保证城域网的各个层次电信级的可靠性保护,并实行差异化QoS水平,同时,适应各种业务在城域网的接入及快速部署。城域网的层次化结构,使城域网的扩展性得到加强,为甘肃铁通IP城域网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甘肃铁通IP城域网建网策略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能够对网络的具体实施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徐翔,徐皓[4](2010)在《基于IP的舰船通信交换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换技术是通信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对舰船通信网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IP交换的舰船通信交换平台,并介绍了该平台的构建结构。
寇迎辉[5](2009)在《某高职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文中认为本文以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园网规划和设计为背景,从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校园网的作用入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铁职院校园网设计与实现的整个过程。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Internet和校园网的概念,比较了各种组网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组网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层交换技术和VLAN的分析和应用,结合网络组网需求,设计了常用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组成的三层网络结构模型,设置了8个汇聚区,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组网,采用千兆位交换式以太网作为网络骨干,实现百兆到桌面。网络出口采用网通千兆和Cernet百兆的双出口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了华为S8512、S6503和S3600交换机分别作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交换机,华为NE40路由器作为出口路由器,浪潮系列服务器作为主机系统并进行相关配置。传输介质方面,采用了楼宇间、楼层间光缆传输和楼内双绞线传输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传输。同时,通过MPLS-VPN技术实现新老校区的互连。最后,对于设备的调试和网络的维护进行了介绍。本文中参照了当前诸多校园网方面的相关组网形式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张峰[6](2007)在《TD-SCDMA RNC系统中三层交换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TD—SCDMA标准是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在TD-SCDMA系统中,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是其无线接入网的主要网元,是整个接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输用户数据、系统消息调度和信令的完整性保护、切换等功能,承载了TD-SCDMA系统的所有网络流量,决定着TD-SCDMA系统的可用性和网络服务的可用性。本文首先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系统中网络内部的交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RNC系统的内部连接机制和交换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ATCA的硬件架构、适用于RNC系统内部各逻辑单元之间交互信息的IP交换模型,以及适用于该模型的三层交换实现方法,以期提高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率。论文详细地给出了TD-SCDMA RNC系统中交换子系统描述和框架设计,并从优化开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层交换模型的硬件实施方案和软件方案,并成功应用于RNC内部交换子系统开发实践中。另一方面,本文结合当前流行的嵌入式实时系统VxWorks,对三层交换用到的PCI、DMA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对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三层交换软件具体实现细节进行深入描述。本文中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TD-SCDMARNC系统设备的开发和实现中。
林关成[7](2007)在《高速IP交换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网络界公认只要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五层协议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但是最为流行的TCP/IP协议却基本上没有完整的体系结构。目前,计算机网络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基础上运行TCP/IP网络,从而造成在网络的底层采用的是局域网协议或者广域网协议,而仅在上层采用了TCP/IP协议。无论采用局域网方式还是广域网方式,网络的结构必然会更加复杂,网络协议的传输效率必然会降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建立一个直接通过传输介质传输IP分组的纯粹的独立的TCP/IP网络,并且研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IP网络交换机。在对IP交换技术及IP交换机进行大量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与实验,采用Cypress半导体公司推出的用于点对点之间高速串行数据通信的发送芯片CY78923和接收芯片CY78933以及高速低功耗具有时钟化读写接口的先进先出缓冲存储器芯片CY7C453,构成IP交换机的数据发送/接收模块,采用Altera公司的低价位Cyclone系列芯片EP1C6Q240C8 FPGA芯片作为交换控制模块,分别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实现了基于双绞线(UTP-5)的四端口IP交换机硬件系统。最后,对所设计实现的基于双绞线的四端口IP交换机系统进行了硬件的电气性能测试和关键信号点的时序测试以及软硬件的协同调试与功能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性能良好。达到了完善TCP/IP协议体系,简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的目标,对实现这种全新的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仇剑锋[8](2007)在《基于VLAN和三层交换的企业网络安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网络流量、网络通信速度、网络维护工作量等问题明显增加。究其原因,是由于各企业的信息网络普遍使用二层交换技术的网络架构造成的。二层交换技术架构网络的主要弱点是:在局域网内不能划分VLAN,网络物理链路存在安全漏洞,同一个网段内的工作站过多会引起广播风暴,甚至导致网络瘫痪,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网络互连、安全控制等问题。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规模较大的网络中的广播问题,通过VLAN把一个大的交换网络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广播域,各个VLAN之间再采用三层交换技术互通。企业信息网络采用三层交换技术,可以确保计算机网络更加合理、安全、有效。对于企业网络安全而言,主要通过采用网络物理链路安全和访问控制两个方面的安全策略来实现企业网络安全,而采用三层交换技术的网络架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层交换技术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实现此类安全策略目标。随着网络规模的升级,信息流量逐渐加大,人员管理变得日益复杂,给企业网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带来新的隐患,如何消除这些隐患呢?在VLAN问采用访问控制策略,能够加强网络的整体安全。在核心层和汇接层交换机的接口上建立访问控制列表来实现VLAN之间的访问控制,决定哪些用户数据流可以在VLAN之间进行交换,以及最终到达核心层。论文简要介绍了VLAN技术在当前企业中的应用状况,实施VLAN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依据IEEE802.1Q标准和CISCO公司的VLAN协议阐述了VLAN的工作机制。论文中讨论了VLAN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1)通过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2)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论文对某石化企业网络安全性进行了分析,针对企业网络的实际情况,基于VLAN和三层交换技术安全策略,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在企业网络安全项目中进行了具体实施,解决了企业局域网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王利群[9](2005)在《新世纪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二十一世纪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调查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的对比分析及归纳总结,结合国内外通信市场的发展形势,预测了新世纪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扩频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个人通信技术三个方面作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扩频通信技术将在移动通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扩频通信将在超宽带技术、多载波调制技术、软件无线电等方面重点发展。目前的各种宽带接入技术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全光网将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发展的目标。个人通信将在高速无线接入和无线ATM 方面加强发展,从客观发展与社会需求来分析,宽带化、综合化、分组化、个人化将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向。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必须融合,所以本文最后提出了三网合一的观点,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融合发展,以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享,发展能适应性质各异的多媒体通信网。
刘冲霄[10](2003)在《MPLS VPN在广域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技术,它MPLS吸收了ATM和IP的优点,将ATM的面向连接和IP的选路结合一起。在提供IP业务时能够保证QoS和安全性,同时也增强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今天,它已经变为构成下一代网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MPLS并没有代替IP路由,但是它将和现有的以及将来的路由技术一起在标记路由器之间高速交换数据,并且根据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MPLS可以提高IP网的服务质量,这些服务包括:流量工程、QoS、和虚拟专网(VPN)。 虚拟专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s)技术,是一门网络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VPN能够利用公用骨干网络的广泛而强大的传输能力,降低企业内部网络/Internet的建设成本,极大地提高用户网络运营和管理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实时性、宽频带、方便性的需要,所以,很受一些大型跨地域集团用户的欢迎。 但是,传统的VPN解决方案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可能仅限于在某一个服务商内实现。现实中需要基于IP的VPN能运行在公用Internet上,能够跨越多个服务商,并且实现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新的网路技术,MPLS在每个数据包上加一个标签,中间的MPLS站点只是通过交换标签来实现数据的传递,而不需要关心数据包的实际内容,甚至连目标IP地址也不需要检查。这样就可以使MPLS传递客户私有数据时服务商网路间提供一种对数据进行封装的机制。 论文首先介绍MPLS和VPN的发展、基本原理以及传统的VPN模型;接着对IP交换体系结构和MPLS交换体系结构进行了比较;然后重点介绍基于MPLS的VPN的实现;最后结合大连有线电视公司宽带IP骨干网这个典型案例介绍MPLS VPN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提出构建MPLS VPN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基于第三层交换的语音IP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第三层交换的语音IP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1)三层交换技术在某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网络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1.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构成 |
2.1.2 各功能模块需求描述 |
2.2 性能需求分析 |
2.2.1 各项设备及性能要求 |
2.2.2 输入输出要求 |
2.3 小结 |
3 第三层交换技术与虚拟局域网技术 |
3.1 第三层交换概述 |
3.2 第三层交换的功能与特点 |
3.3 三层交换机的功能和分类 |
3.4 三层交换机的管理模式与基本配置 |
3.5 虚拟局域网技术(VLAN) |
3.6 利用第三层交换建设企业网VLAN |
3.7 小结 |
4 网络硬件系统设计 |
4.1 网络硬件概述 |
4.2 网络拓扑结构 |
4.3 网络层次结构 |
4.4 网络服务器的选型 |
4.4.1 数据库服务器的选型 |
4.4.2 应用服务器的选型 |
4.4.3 WEB服务器的选型 |
4.4.4 CTI服务器的选型 |
4.5 网络类型的选择及相关组网设备的选型 |
4.5.1 局域网类型的选择 |
4.5.2 交换机的选型 |
4.5.3 防火墙的选型 |
4.5.4 传输介质的选择及线路连接 |
4.5.5 网卡的选型 |
4.6 小结 |
5 网络软件系统设计 |
5.1 网络软件系统概述 |
5.2 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
5.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5.4 IP地址规划与分配 |
5.4.1 确定网络类别 |
5.4.2 分配网络号 |
5.4.3 分配主机号 |
5.4.4 子网屏蔽和IP地址 |
5.4.5 IP地址管理 |
5.5 小结 |
6 网络实施、测试与维护 |
6.1 网络实施 |
6.1.1 制定网络实施计划 |
6.1.2 网络设备验收 |
6.1.3 综合布线及网络设备安装 |
6.2 网络配置和测试 |
6.3 网络试运行 |
6.4 网络软件管理与维护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防火墙和三层交换机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传统交换和路由存在的问题 |
1.2 三层交换的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与动态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三层交换概念及VLAN 划分原理 |
2.1 三层交换机概念 |
2.2 VLAN 划分原理 |
2.3 动态VLAN 管理协议 |
2.4 使用三层交换机进行VLAN 间路由和通信 |
2.5 三层路由实现VLAN 通信配置命令实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火墙工作原理 |
3.1 防火墙的定义 |
3.2 防火墙的类型 |
3.3 防火墙的功能 |
3.4 防火墙工作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络安全需求分析及实例评估 |
4.1 校园网络安全需求 |
4.2 组网技术及产品选择 |
4.3 网络分层设计原则 |
4.4 校园网络安全分析 |
4.5 某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评估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络拓扑规划与安全策略设计 |
5.1 网络设计综述 |
5.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5.3 校园网络VLAN 规划设计 |
5.4 防火墙安全技术模块 |
5.5 网络安全设计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防火墙和三层交换机的校园网络设计实现 |
6.1 DCFW18005 多核防火墙的安全网络架构 |
6.2 防火墙策略配置实现及主要配置命令分析 |
6.3 核心三层交换机的安全网络架构 |
6.4 校园网络安全策略研究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7.1 测试系统概述与分析 |
7.2 配置程序命令与性能检测 |
7.3 网络安全分析 |
7.4 网络性能分析 |
7.5 测试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宽带IP城域网建设是运营级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宽带IP城域网概念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
1.1.3 宽带城域网络建设的总体要求 |
1.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2 宽带IP城域网的建设内容 |
1.3 宽带IP城域网建设的总目标 |
2 宽带IP城域网的概述 |
2.1 IP城域网的技术体系 |
2.1.1 ATM技术 |
2.1.2 IP技术 |
2.1.3 IP技术和ATM技术的比较 |
2.2 宽带IP城域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
2.2.1 SDH技术 |
2.2.2 多业务传送平台技术(MSTP) |
2.2.3 DWDM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 |
2.2.4 新一代数据设备技术 |
2.3 宽带IP城域网的体系结构 |
2.3.1 IP城域网的功能结构 |
2.3.2 核心层 |
2.3.3 汇聚层 |
2.3.4 接入层 |
2.3.5 骨干网与城域网两级之间的关系 |
2.4 宽带IP城域网的特点 |
3 铁通甘肃分公司IP城域网的建网规划 |
3.1 数据业务市场需求分析 |
3.2 宽带用户接入方式 |
3.3 网络现状 |
3.4 项目需求分析及网络方案设计 |
4 网络及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
4.1 网络安全 |
4.2 IP地址规划 |
4.3 路由规划 |
4.4 组播路由及业务规划 |
4.5 QoS规划 |
4.6 网络管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IP的舰船通信交换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IP的宽带综合业务网络设计 |
3 IP交换技术 |
4 IP交换平台硬件设计 |
1) 控制模块: |
2) 交换模块: |
3) 接口模块:分为PCI接口、SERDES (Serialization-Deserialization, 串行-解串行) 接口和SGMII (Gb Media-Independent Interface, 千兆介质无关) 接口。 |
5 IP交换平台软件结构 |
6 结语 |
(5)某高职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INTERNET与局域网组网技术 |
1.1 INTERNET介绍 |
1.2 校园网简介 |
1.3 计算机网络组成 |
1.4 常见网络组件 |
1.5 拓扑结构 |
1.6 局域网新技术新发展 |
2 需求分析 |
2.1 建网背景与方案目标 |
2.2 方案设计原则 |
2.3 网络带宽分析 |
2.4 网络总体思路与规划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 |
3.2 分层次的设计 |
3.3 校园网骨干技术选型 |
3.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5 冗余设计 |
3.6 VLAN方案设计 |
3.7 网络安全设计 |
3.8 网络管理系统 |
3.9 IP地址规划 |
3.10 新老校区互连 |
3.11 网络应用软件系统 |
4 设备选型 |
4.1 NE40E核心路由器 |
4.2 核心层交换机S8512 |
4.3 汇聚层交换机S6503 |
4.4 服务器中心汇聚交换机S5648 |
4.5 接入交换机S3600系列 |
4.6 EUDEMON 500防火墙 |
4.7 服务器组 |
5 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调试维护 |
5.1 综合布线系统定义与结构 |
5.2 校园网布线方案 |
5.3 布线系统测试 |
5.4 交换机基本配置 |
5.5 交换机路由器调试 |
5.6 网络运行维护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方案总结 |
6.2 后期建设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TD-SCDMA RNC系统中三层交换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3G TD-SCDMA RNC交换的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三层交换技术简介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TD-SCDMA RNC系统 |
2.1 TD-SCDMA网络结构及其演进分析 |
2.2 TD-SCDMA RNC系统 |
2.3 基于IP技术的分布式网元模型 |
2.3.1 先进的通信计算构架ATCA |
2.3.2 基于IP交换的TD-SCDMA RNC架构 |
2.3.3 基于IP交换的TD-SCDMA RNC模型设计 |
2.3.4 基于IP交换的RNC硬件体系架构设计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三层交换模块的硬件设计 |
3.1 三层交换模块的总体需求 |
3.1.1 位置描述 |
3.1.2 主要指标和性能需求 |
3.1.3 接口需求 |
3.2 三层交换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1 硬件总体设计 |
3.2.2 硬件模块功能设计 |
3.3 BCM5645芯片介绍 |
3.3.1 BCM5645对外接口 |
3.3.2 芯片初始化顺序 |
3.4 MPC8247介绍 |
3.4.1 MPC8247结构 |
3.4.2 8247的PCI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层交换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三层交换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软件结构 |
4.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1 vxworks操作系统介绍 |
4.2.2 VxWorks的几个显着特点 |
4.2.3 VxWorks的组成 |
4.2.4 VxWorks程序的调试 |
4.3 交换芯片PCI控制以及DMA功能 |
4.3.1 8247的PCI |
4.3.2 交换芯片PCI的配置空间 |
4.3.3 交换芯片DMA操作 |
4.4 链路层设计 |
4.4.1 VxWorks的网络协议栈和MUX接口 |
4.4.2 MUX接口工作流程分析 |
4.4.3 MUX的应用 |
4.5 END驱动程序 |
4.5.1 模块设计 |
4.5.2 基本流程 |
4.5.3 具体实现 |
4.6 VxWorks网络协议栈 |
4.6.1 RIP数据流图 |
4.6.2 RIP协议配置 |
4.7 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
5.1 测试方案设计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与回顾 |
6.2 未来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7)高速IP交换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技术发展概述 |
1.1.1 局域网技术的发展 |
1.1.2 广域网技术的发展 |
1.1.3 TCP/IP网络技术的发展 |
1.2 TCP/IP技术和其他网络技术关系分析 |
1.2.1 TCP/IP技术和LAN |
1.2.2 TCP/IP技术和WAN |
1.2.3 TCP/IP技术和SDH与SONET及ATM |
1.3 TCP/IP技术缺陷与解决对策分析 |
1.3.1 TCP/IP技术存在缺陷分析 |
1.3.2 问题的提出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1.4.1 研究的内容和达到的目标 |
1.4.2 难点和创新点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P交换技术概述 |
2.1 IP交换技术的概念 |
2.2 IP交换技术的机理 |
2.3 IP交换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
2.3.1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IP Switching) |
2.3.2 Cisco公司的标签交换(Tag Switching) |
2.3.3 Com公司的Fast IP |
2.3.4 IBM公司的ARIS |
2.3.5 MPOA(MultiProtocol Over ATM) |
2.4 现有IP交换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
2.4.1 局域网传送IP分组存在问题分析 |
2.4.2 广域网传送IP分组存在问题分析 |
2.5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技术实现可行性分析 |
2.5.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与功能 |
2.5.2 物理层的作用与功能 |
2.5.3 基于双绞线的IP数据包传输可行性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IP交换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
3.1 交换机的功能 |
3.2 IP交换机的技术需求分析 |
3.3 IP交换机的功能需求分析 |
3.3.1 IP交换机的路由功能 |
3.3.2 IP交换机的交换功能 |
3.3.3 IP交换机的流量控制 |
3.3.4 IP交换机的差错控制 |
3.4 IP交换机的协议分析 |
3.4.1 IP交换机与IP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3.4.2 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议 |
3.4.3 媒体网关与IP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
3.5 IP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
3.6 IP交换机的总体设计 |
3.6.1 IP交换机的体系结构设计 |
3.6.2 IP交换机的组成模块设计 |
3.6.3 IP交换机的工作流程设计 |
3.6.4 IP交换机的硬件系统结构 |
3.6.5 IP交换机的硬件详细设计 |
3.7 小结 |
第四章 IP交换机的电路设计 |
4.1 接收模块设计 |
4.1.1 接收模块的功能 |
4.1.2 接收模块的工作流程 |
4.1.3 接收模块的原理框图设计 |
4.1.4 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4.1.5 接收模块的时序状态分析 |
4.2 发送模块设计 |
4.2.1 发送模块的功能 |
4.2.2 发送模块的工作流程 |
4.2.3 发送模块的原理框图设计 |
4.2.4 发送模块的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4.2.5 发送模块的时序状态分析 |
4.3 交换控制模块设计 |
4.3.1 交换控制模块的功能 |
4.3.2 交换控制模块的工作流程 |
4.3.3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提取设计 |
4.3.4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比较设计 |
4.3.5 交换控制模块的IP地址---端口对照表设计 |
4.3.6 交换控制模块的原理框图与接口设计 |
4.4 硬件芯片选型 |
4.4.1 数据接收芯片 |
4.4.2 数据发送芯片 |
4.4.3 数据缓冲FIFO芯片 |
4.4.4 FPGA系统模块 |
4.5 单个收发端口的电路设计 |
4.5.1 电路板元件布局设计 |
4.5.2 电路原理图SCH设计 |
4.5.3 电路印刷板PCB设计 |
4.6 四端口收发模块的电路印刷板设计 |
4.7 IP交换机硬件系统实物模型 |
4.8 小结 |
第五章 IP交换机系统调试与仿真 |
5.1 硬件系统调试 |
5.1.1 电气性能测试 |
5.1.2 电源和时钟测试 |
5.1.3 关键信号点的时序测试 |
5.2 软件系统仿真 |
5.2.1 数据接收控制模块仿真 |
5.2.2 数据发送控制模块仿真 |
5.2.3 IP地址提取模块仿真 |
5.2.4 IP地址比较模块仿真 |
5.3 软硬件系统联合协同调试 |
5.4 IP交换机功能测试 |
5.5 IP交换机性能测试 |
5.6 小结 |
第六章 IP交换机与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比较分析 |
6.1 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体系结构 |
6.1.1 现有的交换技术 |
6.1.2 交换式以太网 |
6.1.3 传统的交换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6.2 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硬件系统结构 |
6.2.1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
6.2.2 以太网交换机的网络结构 |
6.3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体系结构 |
6.3.1 IP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
6.3.2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网络组成 |
6.4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硬件系统结构 |
6.4.1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硬件系统的总体组成 |
6.4.2 基于双绞线的IP交换机一个端口的电路结构 |
6.5 IP交换机与以太网交换机性能比较 |
6.5.1 IP数据包格式与以太网帧结构比较 |
6.5.2 以太网交换机上IP数据包的分析 |
6.5.3 IP交换机上IP数据包的传输效率预测 |
6.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的着作 |
致谢 |
(8)基于VLAN和三层交换的企业网络安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传统交换和路由存在的问题 |
1.1.1 交换技术如何转发数据 |
1.1.2 路由器转发数据与交换机的不同 |
1.1.3 路由器的缺陷 |
1.1.4 交换机结合路由器的问题 |
1.2 第三层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的问题 |
1.3 第二层和第三层交换技术比较 |
1.3.1 传统的第二层交换技术 |
1.3.2 具有路由功能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VLAN 工作原理 |
2.1 VLAN 的划分 |
2.1.1 根据端口划分 VLAN |
2.1.2 根据 MAC 地址划分 VLAN |
2.1.3 基于第三层的 VLAN |
2.1.4 根据 IP 组播划分 VLAN |
2.2 传达虚拟局域网成员信息 |
2.2.1 通过发信号作表维护 |
2.2.2 帧标记 |
2.2.3 TDM |
2.3 VLAN 的帧标记 |
2.3.1 VLAN 帧标识方法 |
2.3.2 IEEE 802.1Q 帧标识 |
2.3.3 ISL 帧标识 |
2.4 虚拟局域网的标准 |
2.4.1 802.10 《虚拟局域网标准》 |
2.4.2 802.1 因特网工作分会 |
2.5 动态 VLAN 管理协议 |
2.5.1 通用属性注册协议 GARP |
2.5.2 动态 VLAN 注册协议 GVRP |
2.5.3 VLAN 干道协议 VTP |
第三章 第三层交换实现 VLAN 之间的通信 |
3.1 路由器实现 VLAN 间通信 |
3.2 路由器的局限性 |
3.2.1 80/20 规则对传统路由器的影响 |
3.2.2 采用路由器作为局域网核心所产生的问题 |
3.3 三层交换的概念 |
3.3.1 三层交换原理解析 |
3.3.2 三层交换的实现方法 |
3.4 三层交换机 |
3.4.1 什么是三层交换机 |
3.4.2 三层交换机种类 |
3.5 多层交换 |
第四章 某石化企业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4.1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
4.2 某石化企业原有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评估 |
4.2.1 某石化企业原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
4.2.2 某石化企业原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情况 |
4.2.3 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
4.2.4 网络安全策略 |
第五章 基于 VLAN 和三层交换的企业网络安全策略实现 |
5.1 网络安全优化项目 |
5.2 网络三层结构设计 |
5.3 基于 VLAN 和三层交换的网络安全架构 |
5.3.1 网络三层架构 |
5.3.2 VLAN 划分 |
5.3.3 VLAN 之间的访问控制 |
5.4 网络设备关键配置 ISO 命令实例 |
5.5 对应用情况的总结 |
5.5.1 用户访问控制和文件保密方面应用 |
5.5.2 防病毒方面应用 |
5.5.3 性能分析 |
5.5.4 应用效果总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新世纪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
1.1 什么是扩频通信 |
1.2 扩频通信的实现方法 |
1.3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 |
1.4 扩频通信的应用 |
1.5 扩频技术展望 |
第二章 宽带接入技术 |
2.1 XDSL 技术 |
2.2 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技术 |
2.3 无线接入技术 |
2.4 光纤接入技术 |
2.5 以太网接入技术 |
2.6 宽带交换技术 |
第三章 个人通信及其发展 |
3.1 无线个人通信的主要特点和技术 |
3.2 当前典型的无线个人通信系统 |
3.3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
3.4 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三网合一技术 |
4.1 三网的现状 |
4.2 促进三网合一的积极因素 |
4.3 三网合一面临的技术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MPLS VPN在广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诸论 |
1.1 MPLS技术概述 |
1.2 MPLS的出现原因 |
1.2.1 因特网的增长与演化 |
1.2.2 转发算法的固定 |
1.2.3 价格与性能 |
1.2.4 ATM上的IP集成 |
1.3 虚拟专用网VPN |
1.3.1 VPN的实现模型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IP交换的体系结构 |
2.1 交换和LAN交换 |
2.1.1 LAN交换 |
2.2 WAN交换 |
2.2.1 帧中继 |
2.2.2 ATM |
2.3 IP交换 |
2.3.1 IFMP和TTL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体系结构 |
3.1 基本概念 |
3.1.1 转发等价类 |
3.1.2 转发粒度 |
3.2 标签交换的转发主件 |
3.2.1 标签交换转发算法的特点 |
3.3 标签交换的控制主件 |
3.3.1 绑定 |
3.4 边缘设备 |
3.5 标签交换和网络层寻址与路由的关系 |
3.6 MPLS操作与配置 |
3.6.1 帧模式MPLS的操作 |
3.6.2 信元模式MPLS的操作 |
3.7 MPLS应用 |
3.7.1 MPLS隧道透传-电路交叉连接(CCC-Circuit Cross Connect) |
3.7.2 流量工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PLS的VPN |
4.1 服务商网络中的VPN |
4.1.1 重叠VPN |
4.2 服务商网络中VPN路由信息的传播 |
4.3 VPN分组转发技术 |
4.4 MPLS/VPN体系结构操作 |
4.4.1 配置VRF |
4.4.2 配置路由区分符 |
4.4.3 配置导入导出策略 |
4.4.4 配置PE到CE的链路 |
4.4.5 将CE接口和VRF关联 |
4.4.6 配置MP-iBGP |
4.5 出站路由过滤技术 |
4.6 其他一些概念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MPLS VPN实例--大连有线电视公司宽带IP骨干网 |
5.1 主要目标和技术要求 |
5.2 网络的拓扑结构 |
5.3 企业内部线连与外部互连 |
5.4 实施细则 |
5.4.1 IP地址划分方案 |
5.4.2 边缘路由器配置方法 |
5.4.3 企业私有网络接入VPN配置方法 |
5.4.4 企业Internet局域网VPN的配置方法 |
5.4.5 CABLE的几种VPN解决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基于第三层交换的语音IP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层交换技术在某集团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齐运瑞. 郑州大学, 2013(S2)
- [2]基于防火墙和三层交换机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研究[D]. 张立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3]甘肃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 马云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4]基于IP的舰船通信交换平台研究[J]. 徐翔,徐皓. 舰船电子工程, 2010(02)
- [5]某高职学院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D]. 寇迎辉. 山东大学, 2009(06)
- [6]TD-SCDMA RNC系统中三层交换的设计与实现[D]. 张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 [7]高速IP交换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关成. 长安大学, 2007(S1)
- [8]基于VLAN和三层交换的企业网络安全策略研究[D]. 仇剑锋. 中南大学, 2007(06)
- [9]新世纪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D]. 王利群. 吉林大学, 2005(06)
- [10]MPLS VPN在广域网中的应用[D]. 刘冲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04)
标签:三层交换论文; 通信论文; 华为交换机配置命令论文; 局域网交换机论文; 汇聚层交换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