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远程控制方案及基于互联网的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斌[1](2021)在《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智能家居产品就是科技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产物。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研究起步较早,智能家居产品功能相对成熟,但是国外的智能家居产品主要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端消费者定制开发,社会普及率并不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进军智能家居市场,推出了很多基于自身标准的智能家居产品,这些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功能参差不齐,采够、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因此普通家庭难以推广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普通家庭实际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开发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系统以家庭WiFi作为通信方案,结合机智云云平台,集成了家居环境温湿度监测功能、火灾防盗报警功能、窗户、窗帘开关自动控制功能、阳台景观植物自动浇灌功能以及手机APP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本文研究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拥有自动和远程两种控制模式,具有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本文从普通家庭功能需求出发,对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硬件设计方面,结合系统功能需求,本文选择以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模块作为系统控制核心,确定了各种传感器模块选型,完成了系统硬件结构设计;在分析了各种传感器模块性能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硬件接口电路设计。软件设计方面,结合机智云云平台特点和优势分析,本文从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等四个部分完成系统软件设计,实现控制系统、手机APP和机智云云平台的互联互通。最后,本文通过对系统功能测试,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普通家庭功能需求,而且实现了开发、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目的。
池雪艳[2](2020)在《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互联万物的时代,智能家居市场吸引着各类制造商、投资家的青睐,小米、华为等各大公司也纷纷布局其中,回顾2019年,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智能产品迅速出现在各大智能产品市场,这些产品的升级主要围绕着APP客户端,云助手以及机器学习方面展开,产品之间却没有形成系统,网关协议彼此不兼容,不能实现互联,操作性差。随着5G时代的到来,如何能够避免智能家居链接设备面窄,耗电量大、标准化不统一等缺陷,构建健全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实现智能家居全屋智能化,使得家居安全远程监控以及家用电器智能化管理和调控更加精准、便捷是接下来需要落实发力方向。本文主要从用户端实现包括智能家居环境安保检测以及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及空气净化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从远程服务器端实现用户数据存储及远程异地操作,基于Wi-Fi通讯技术与Internet网的无线解决方案,利用移动服务APP实现对智能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控。本设计采用Wi-Fi技术的网关实现对系统控制,充分利用了智能家居环境的WI-FI资源,改善了系统可移动性的困扰;以STM32芯片为核心控制器,windows PC端作为控制终端,单片机通过串口连接WI-FI网关实现数据采集。不论你在何方,打开移动服务APP,即可实时监控数据和控制;在家居环境检测范围内有非法出入住宅、火灾发生,或各种气体浓度超标情况下,给用户windows PC端发出警报提示,保证家居安全,同时,可远程控制负离子净化设备实现对室内环境进行净化;在室内环境全面智能化监测方面,实现家居舒适度检测即家居温湿度检测,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交互,同时采用负离子空气净化设备对空气进行净化、除尘、灭菌,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永薪[5](2020)在《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安全问题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安防产品也已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传统的安防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交通等固定点视频监控领域中,但无法满足园区、电力、灾难现场等场景下对安防产品的移动性、实时性的需求。为了解决传统安防产品的不足,需要设计一套移动性强、实时性高的监控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端—云—端架构实现,由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三部分组成。其中,移动终端采用履带式小车作为移动平台,在其上选用ARM Cortex-A53架构的s5p6818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搭载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云端采用阿里云EC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监控端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使用QT软件进行编码实现监控功能。整个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流媒体处理和即时通讯处理两大模块。其中,流媒体处理模块负责系统音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及显示,数据流向为“移动终端→云端→监控端”。移动终端完成H264编码图像数据的采集,基于RTP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并发送,并通过FFmpeg工具完成音频数据的采集、编码和发送;云端采用Java Script脚本完成流媒体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基于vlc框架完成音视频数据的解码和显示播放。即时通讯处理模块负责传感器数据及控制命令的采集、封装和传输,整个流程基于MQTT协议进行开发,支持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移动终端基于epoll机制完成多路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同时接收云端转发的控制命令;云端部署mosquitto服务端实现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完成传感器数据的解析及显示,同时采集控制命令并发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1080P/30fps高清图像以及传感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显示,视频从采集到播放的延时能够控制在1s以内,监控端能够正常进行远程实时控制,电子地图及小车避障功能正常,满足远程移动监控的系统需求。
魏一铭[6](2019)在《网络型三相多功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发展能源,电表作为电网的重要设备得到了广泛地关注。针对当前智能电网的需求,我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相应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因此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款具有物联网通讯功能的多功能电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多功能电表、物联网技术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在分析了目前几种多功能电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电表的设计中,并对其软硬件进行了总体设计与调试,主要包括多功能电表和远程监控中心两部分。多功能电表采用超低功耗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核心,对外围电路进行了设计和搭建;采用DS1302芯片设计电表的实时时钟电路,使用DS18B20来检测电表的温度;采用ATT7022高精度电能测量芯片实现对电能参数的精确测量。多功能电表包括按键电路、实时时钟电路、通信电路、防窃电电路、温度采集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和LCD1602显示电路等;利用MSP430F149内部的Flash实现电参数的掉电存储。系统软件设计应用经典的前后台架构,实现对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等电能参数的测量和数据上传,通过执行机构实现供电、断电的操作;基于插值加窗FFT算法实现对于电网电压、电流的谐波分析功能。基于机智云物联网设备云平台搭建了系统的远程监控中心,多功能电表通过ESP8266 WIFI模块实现与物联网云平台的连接,以实现对多功能电表的远程监测。本设计在实验室中对多功能电表及远程监测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正常测量电能参数,能够实现远程抄表、故障报警、参数显示和谐波分析等功能,系统可稳定运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张栋才[7](2019)在《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文中认为面对日益严重的行车安全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汽车的网联化研究被提上日程。车联网旨在通过网络有效地将人-车-路以及云端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解决潜在的交通问题,同时提高车主驾乘便捷性。数据作为车联网一切应用场景的基础,研究如何实时、安全、有效地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数据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认知,本文以工业级控制芯片STM32为核心,在GBT 32960国家车载终端规范的指导下,结合车载总线技术、无线通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等,进行了车辆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的研发。同时开发了基于阿里云ECS服务器和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的云端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车载数据采集系统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探究了汽车CAN总线、OBD接口、GPS、4G、蓝牙等车载终端中常用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在车载终端国家规范GBT 32960的指导下设计了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系统方案。其次,在硬件方面,基于STM32F103C8T6等芯片开发了面向电脑端的汽车CAN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基于STM32F103RET6、WHG405tf等芯片开发了面向手机和云端的行车数据采集与交互终端硬件电路及实物。使用Altium Designer13完成了PCB板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方面,开发了GPS信息以及行车信息的采集功能、基于FTP协议的OTA远程升级功能以及基于Bluetooth、TCP、HTTP等协议的车辆远程控制功能等,并使用AES高级对称性加密算法结合BASE64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次,在阿里云ECS平台和Onenet物联网平台上开发了云端应用程序。搭建了FTP文件传输服务器;实现了行车数据的云端解析、存储及展示功能;并且该应用能够向车载端下发预警、控制等指令信息,实现云车交互。最后,设计了测试方案,并开发了CANtest等多个测试辅助工具,分别于室内和实车环境下对车载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密、传输以及远程升级等功能进行了检测,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王琳辉[8](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互联网+实训”理念,本课题开发了一套把仿真软件与实训设备结合到一起的实训系统。该系统是以物联网和电气控制技术为依据,以蓝牙、WIFI、One NET云平台、以太网为通讯载体的创新型实训装置,可实现电气仿真软件与实训设备的近程和远程联动、电气故障设置清除等功能。本文从实训设备本体、下位机控制部分、上位机仿真软件三部分展开。实训设备本体采用接插线、网孔板结合的模块化结构。本研究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基于人机工程学,利用以太网或RS485通讯方式,实现了上位机PC端MCGS仿真软件与下位机PLC、人机界面的近程、远程联动与控制。第二种方案基于网络远程协同,利用蓝牙、云平台/WIFI通讯方式,实现上位机App Inventor开发的仿真软件与下位机Arduino单片机系统近程、远程联动与控制。本文共分六章进行了阐述。第1章重点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内容、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章介绍了本研究用到的云平台/WIFI、MCGS组态软件、App Inventor软件等关键技术。第3章从实训设备本体、上位机、下位机三个方面论述了方案一的设计与实现。第4章从实训设备本体、上位机、下位机三个方面论述了方案二的设计与实现。第5章对比方案一、方案二的测试、分析过程、实际使用效果,得出方案二应用更广泛、更有效。第6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两个方案的对比、论证、设计与实现。分析了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对电气控制实训平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这两种方案经过实际教学测试表明,该技术架构具有可行性、便捷性和适用性。与现有传统电气控制实训设备相比,基于该理念设计的实训系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符合教学实际,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岩[9](2019)在《基于MSP430的网络控制机器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迅速融合,远程控制机器人技术得到蓬勃发展。我国对网络控制机器人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工业上大多采用基于51系列单片机开发的。其中,网络传输易出现网络拥堵,以及芯片稳定性差等问题都给网络控制机器人的安全稳定性造成影响。针对现今网络控制机器人系统大都采用51单片机设计,存在的问题是芯片稳定性差,运行速度慢,可扩展性差等。提出了改用硬件采用超低功耗、具有精简指令集(RISC)的混合信号处理器的MSP430F149为主控芯片,使用远程控制端发送指令到与MSP430相连接的远程主机,远程主机通过与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再通过单片机的处理对继电器控制,从而实现了对远程机器人的控制。此外,网络控制机器人受限于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在很多时候,机器人在作业遇到危险时,如果此时网络出现拥堵等问题,机器人就会出现危险。针对这个问题,系统为机器人添加了“刹车”模块,在车头上安装了2个红外发射器,同时采用了定时器发出了可调制的红外线(38KHz),并且把红外接收头的信号数据结果送给单片机,当单片机检测到“危险”时,系统会让机器人小车执行停车动作。随后又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红外避险模糊算法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使用Web端对基于MSP430网络控制机器人下达指令,实现了远程控制机器人运动、停止、转弯等动作。在控制端的网络出现拥堵或者延迟较大时候,试验用机器人小车可以在未收到新的指令时,通过车头携带的红外传感装置获得的参数,判断小车是否处于危险,最终实现机器人的紧急避险动作。
张佑俊[10](2019)在《VOCs末端治理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集成》文中认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以下简称VOCs)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随着近年来VOCs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VOCs治理与监控问题成了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工业废气VOCs末端治理设备已得到大量应用,但大部分末端治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做不到实时监测,并且末端治理设备的治理效果监测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还没有普及。本文以一套洗涤+等离子体组合VOCs废气末端治理设备为例,基于PLC设计了等离子体处理装置的模糊控制方案和风机变频调速方案。本文针对目前末端治理设备运行状态和治理效果的实时监测以及小型PLC控制装置模拟量采集成本高的问题,在不增加末端治理设备复杂性的前提下,基于单片机设计具有实时在线VOCs检测和本地数据接入物联网功能的数采仪(以下简称数采仪),并将数采仪嵌入PLC控制装置中,实现VOCs末端治理设备的控制、数据采集、物联网接入和远程监控的集成。针对小型PLC控制装置中模拟量数据采集成本高的问题,利用数采仪采集模拟量,并构建通信网络实现数采仪和PLC之间的数据共享;针对VOCs末端治理设备数据接入物联网的需求,集成了ESP8266模块+无线路由器和移动通信模块两种入网方式。其中ESP8266模块+无线路由器入网方式中ESP8266模块作为站点,无线路由器建立Wi-Fi热点并接入物联网。移动通信模块入网方式中,移动通信模块插上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卡实现数据联网。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VOCs末端治理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集成方案、一种灵活方便的本地数据接入物联网方案以及一种低成本的小型PLC控制装置模拟量采集方案。选用ESP8266模块+无线路由器和贝壳物联网搭建实验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1)低成本实现VOCs末端治理设备数据采集传输功能的集成是可行的,并能通过智能手机或者PC实时远程监控VOCs末端治理设备运行状态和治理效果;(2)利用数采仪和PLC构建数据通信网络,实现数采仪采集模拟量数据共享给PLC是可行的;(3)利用ESP8266模块+无线路由器实现数据接入物联网是可行的。
二、单片机远程控制方案及基于互联网的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远程控制方案及基于互联网的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温湿度监测功能 |
2.1.2 火灾报警功能 |
2.1.3 防盗报警功能 |
2.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 |
2.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 |
2.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 |
2.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1 系统主控芯片选择 |
3.1.2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2.1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2.3 OLED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
3.2.4 独立按键模块电路设计 |
3.2.5 烟雾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6 红外防盗模块电路设计 |
3.2.7 光线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8 雨量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9 风速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0 土壤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1 窗户、窗帘、浇灌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2.12 WiFi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2.13 温湿度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2.14 声光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STM32单片机软件程序设计 |
4.1.1 STM32程序开发环境 |
4.1.2 STM32主程序流程设计 |
4.1.3 STM32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2 ESP8266 WiFi通信模块固件软件实现 |
4.3 机智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
4.4 手机APP软件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温湿度监测功能测试 |
5.1.2 火灾报警功能测试 |
5.1.3 防盗报警功能测试 |
5.1.4 窗户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5 窗帘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6 浇灌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
5.1.7 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测试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1.3.1 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2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系统控制方案的选择 |
2.1.1 以红外遥控为基础的控制 |
2.1.2 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控制 |
2.1.3 基于ZigBee技术的控制 |
2.1.4 以无线网络传输技术为基础的控制 |
2.2 关键技术 |
2.2.1 Wi-Fi网关的构成要素 |
2.2.2 Wi-Fi协议 |
2.2.3 Wi-Fi探针技术 |
2.3 Keil MDK平台介绍 |
2.4 远程控制技术 |
2.4.1 TCP协议概述 |
2.4.2 TCP协议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通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整体构架 |
3.2 系统部件功能概述 |
3.2.1 远程服务器 |
3.2.2 Wi-Fi网关 |
3.2.3 智能家居组件 |
3.2.4 控制终端 |
3.3 网关的硬件设计 |
3.4 STM32简介 |
3.4.1 STM32F103的总线系统组成 |
3.4.2 STM32功能介绍 |
3.5 传感器组件 |
3.5.1人体红外传感器HC-SR501 |
3.5.2 火焰传感器 |
3.5.3 温湿度传感器 |
3.6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及净化模块 |
3.6.1 环境空气检测模块 |
3.6.2 空气净化模块 |
3.7 控制系统模块 |
3.8 人机界面模块 |
3.9 本章小结 |
4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
4.1 智能家居远程通信设计 |
4.1.1 远程服务的建立 |
4.1.2 家居环境的检测 |
4.1.3 移动APP的界面设计 |
4.2 智能家居的本地软件设计 |
4.2.1 串口设置 |
4.2.2 数据发送 |
4.2.3 数据采集 |
4.3 Wi-Fi探针的实现 |
4.4 远程监控界面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家居安全性能模块测试 |
5.1.2 家居舒适度性能模块测试 |
5.2 系统可靠性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系统硬件电路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
2.1 4G/WIFI无线网络技术 |
2.2 音视频实时传输技术 |
2.2.1 音频编解码技术 |
2.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
2.2.3 RTP实时传输协议 |
2.3 MQTT即时通讯协议 |
2.4 UDP内网穿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应用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硬件设计方案 |
3.4 软件设计方案 |
3.4.1 音视频传输模块 |
3.4.2 即时通讯模块 |
3.4.3 云端服务器设计 |
3.4.4 监控端控制软件设计 |
3.5 系统优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实现 |
4.1 软件系统实现架构 |
4.2 音视频传输模块实现 |
4.2.1 音频传输模块 |
4.2.2 camera系统实现 |
4.3 即时通讯模块实现 |
4.3.1 多路传感器模块 |
4.3.2 系统动力模块 |
4.4 云端服务器实现 |
4.5 监控端控制软件实现 |
4.5.1 界面显示模块 |
4.5.2 远程控制模块 |
4.5.3 电子地图功能 |
4.5.4 界面录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流媒体传输测试 |
5.3 传感器采集传输测试 |
5.4 动力系统及防碰撞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网络型三相多功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网络型多功能电表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技术分析 |
2.1 系统的预期功能及设计要求 |
2.2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3 多功能电表的物联网实现方案选择 |
2.4 多功能电表系统的主要方案设计 |
2.5 互联网设备云平台机智云的介绍 |
2.6 本章小结 |
3 多功能电表的硬件设计 |
3.1 多功能电表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 多功能电表控制单元的硬件设计 |
3.3 多功能电表电能测量电路的设计 |
3.4 外围电路硬件设计 |
3.5 多功能电表直流电源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多功能电表的软件设计与谐波分析 |
4.1 多功能电表的软件设计 |
4.2 谐波分析算法设计及程序设计 |
4.3 远程监控中心的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与结论 |
5.1 样机的研制 |
5.2 样机的功能验证 |
5.3 谐波分析的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主函数部分程序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行业发展现状 |
1.2.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状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关键技术及方案设计 |
2.1 汽车CAN总线技术 |
2.2 ON BOARD DIAGNOSTICS接口技术 |
2.3 无线通讯技术 |
2.3.1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
2.3.2 移动蜂窝通讯技术 |
2.4 GPS全球定位技术 |
2.5 GBT32960 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终端标准 |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开发 |
3.1 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硬件需求分析 |
3.2 车载终端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2.1 电脑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2.2 云端和手机端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硬件架构设计与芯片选型 |
3.3 车载终端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3.4 车载终端关键电路设计 |
3.4.1 电源单元电路设计 |
3.4.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
3.4.3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设计 |
3.4.4 通讯单元电路设计 |
3.4.5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
3.5 车载终端PCB设计 |
3.5.1 PCB板布局设计 |
3.5.2 PCB板走线设计 |
3.5.3 PCB板铺铜设计 |
3.5.4 规则检查与生产 |
3.6 本章小结 |
4 车载终端软件与云平台开发 |
4.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
4.1.1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1.2 车载终端软件框架设计 |
4.2 车载终端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3 车载终端软件驱动层开发 |
4.3.1 CAN控制器驱动程序 |
4.3.2 USART驱动程序 |
4.3.3 SPI驱动程序 |
4.3.4 其他驱动 |
4.4 车载终端软件功能模块层开发 |
4.4.1 CAN总线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2 OBD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3 GPS数据采集功能开发 |
4.4.4 数据存储功能开发 |
4.4.5 云端通讯功能开发 |
4.4.6 OTA远程升级功能开发 |
4.4.7 其他功能模块开发 |
4.5 车载终端软件逻辑应用层开发 |
4.6 云端交互平台开发 |
4.6.1 文件传输功能开发 |
4.6.2 数据通讯格式设计 |
4.6.3 云端数据解析与存储功能开发 |
4.6.4 云端数据动态展示与交互功能开发 |
4.7 本章小结 |
5 车载终端室内测试与实车测试 |
5.1 测试环境准备 |
5.2 测试方案设计与功能验证 |
5.2.1 数据采集功能室内测试 |
5.2.2 数据采集功能实车测试 |
5.2.3 OTA远程升级功能实车测试 |
5.2.4 车辆远程控制功能室内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
B.科技竞赛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总体设计 |
1.3.2 方案一论证与分析 |
1.3.3 方案二论证与分析 |
1.3.4 方案对比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关键技术 |
2.1 总体概述 |
2.2 云平台/WIFI技术 |
2.2.1 云平台技术 |
2.2.2 WIFI技术 |
2.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 |
2.3.1 APP Inventor软件技术 |
2.3.2 MCGS组态软件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方案一实训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实训设备本体设计与实现 |
3.1.1 设计 |
3.1.2 实现 |
3.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
3.2.1 电路设计 |
3.2.2 PLC程序设计 |
3.2.3 下位机的实现 |
3.3 上位机开发、设计与实现 |
3.3.1 开发目标 |
3.3.2 上位机设计 |
3.3.3 上位机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方案二实训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实训设备本体设计与实现 |
4.1.1 设计 |
4.1.2 实现 |
4.2 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
4.2.1 硬件设计 |
4.2.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2.3 下位机的实现 |
4.3 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
4.3.1 开发目标 |
4.3.2 上位机设计 |
4.3.3 上位机的实现 |
4.4 物联网云平台OneNET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案对比分析与论证 |
5.1 方案一的综合测试与分析 |
5.1.1 系统初始化 |
5.1.2 性能综合测试 |
5.1.3 方案分析 |
5.2 方案二的综合测试与分析 |
5.2.1 系统初始化 |
5.2.2 性能综合测试 |
5.2.3 方案分析 |
5.3 方案比较 |
5.3.1 目标 |
5.3.2 分析 |
5.3.3 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基于MSP430的网络控制机器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课题目的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网络控制机器人概论 |
2.1 网络控制机器人定义 |
2.2 网络控制的性能分析 |
2.3 网络通讯协议分析 |
2.4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 |
2.5 机器人控制界面特点 |
第3章 网络控制系统总体分析 |
3.1 网络控制系统分析 |
3.2 网络通信技术和多线程技术研究 |
3.3 Windows Sockets通信技术分析 |
3.3.1 套接字的类型 |
3.3.2 阻塞处理的方式 |
3.3.3 基于MFC多线程的编程技术 |
3.4 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设计分析 |
第4章 MSP430 网络控制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
4.1 功能需求 |
4.2 数据需求 |
4.3 性能需求 |
4.4 控制系统结构 |
4.5 远程通信系统结构 |
4.5.1 客户端结构 |
4.5.2 Web端结构 |
4.6 程序总体设计 |
4.7 主要技术 |
第5章 MSP430 网络控制机器人实现 |
5.1 网络控制芯片的硬件设计 |
5.1.1 MSP430F149 芯片设计 |
5.1.2 模块电路 |
5.2 网络控制机器人的软件设计 |
5.3 基于B/S模式的远程控制机器人系统实现 |
5.3.1 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的设计 |
5.3.2 软件实现 |
第六章 基于MPS430 网络控制机器人避险算法的研究 |
6.1 基于msp430 红外避障原理分析 |
6.2 基于模糊控制的避障算法设计 |
6.3 模糊算法优化设计 |
6.3.1 传感器危险参数的设计 |
6.3.2 模糊规则的优化详情设计 |
6.3.3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VOCs末端治理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VOCs末端治理设备运行状态现状 |
1.3 远程在线监控系统 |
1.3.1 远程在线监控系统 |
1.3.2 国内外远程在线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VOCs末端治理在线监控系统构建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层次结构 |
2.1.2 VOCs末端治理在线监控系统构建 |
2.2 PLC控制装置构建 |
2.2.1 西门子S7-200PLC概述 |
2.2.2 西门子S7-200PLC通信 |
2.2.3 PLC输入输出点数分配 |
2.2.4 废气风量控制 |
2.2.5 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模糊控制 |
2.3 单片机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2.3.1 PIC16F1939单片机概述 |
2.3.2 单片机引脚分配 |
2.3.3 传感器选型 |
2.4 VOCs末端治理设备入网方案 |
2.4.1 WLAN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
2.4.2 ESP8266+无线路由器入网方案 |
2.4.3 移动通信模块入网方案 |
2.5 PLC和数采仪数据通信网络设计 |
2.5.1 多机数据通信网络构建 |
2.5.2 多机数据通信网络接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监控软件设计 |
3.1 PLC控制软件设计 |
3.1.1 PLC控制功能要求与开发环境 |
3.1.2 PLC控制程序流程 |
3.1.3 变频器多段速控制 |
3.2 单片机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3.2.1 单片机功能要求与开发环境 |
3.2.2 单片机程序流程 |
3.2.3 数据采集程序流程 |
3.3 无线网模块数据入网程序 |
3.3.1 ESP8266模块功能要求与开发环境 |
3.3.2 ESP8266模块入网程序流程 |
3.4 HMI人机交互界面程序 |
3.4.1 组态与组态软件 |
3.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5 PLC和数采仪数据通信设计 |
3.5.1 多机数据通信流程 |
3.5.2 多机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测试 |
4.1 网络服务器平台选择 |
4.1.1 贝壳物联网平台简介 |
4.1.2 设备登录命令 |
4.1.3 数据上传命令 |
4.1.4 用户与设备之间的通信命令 |
4.2 ESP8266模块+无线路由器入网 |
4.3 测试 |
4.3.1 实验平台搭建 |
4.3.2 数据上传测试 |
4.3.3 VOCs远程监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贝壳物联网平台控制指令 |
附录2 部分单片机程序 |
附录3 部分ESP8266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单片机远程控制方案及基于互联网的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多功能智能家居控制系统[D]. 黄晓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池雪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D]. 张永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网络型三相多功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D]. 魏一铭.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基于CAN和OBD-Ⅱ的车载数据采集与信息交互终端开发[D]. 张栋才.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互联网+”的电气控制仿真实训装置研究[D]. 王琳辉. 吉林大学, 2019(12)
- [9]基于MSP430的网络控制机器人设计与实现[D]. 张岩.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10]VOCs末端治理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集成[D]. 张佑俊.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数据治理论文; 单片机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实训总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