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合细菌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赵芮晗,卢海凤[1](2021)在《利用光合细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石油基塑料进入环境后会造成污染并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寻找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生物塑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与安全性,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作为生物塑料之一的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已成为生产生物塑料制品的重要来源。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是生产PHB的重要原料。PSB可利用废水中廉价的碳源为底物累积PHB,能实现废水资源化,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可生产PHB的PSB菌种、PHB在菌体内的合成途径、影响PSB累积PHB的因素和目前利用废水培养紫色非硫菌(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PNSB)并累积PHB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废水生产PHB的PNSB污水资源化这一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解决石油基塑料污染与废水资源化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肖锡湘[2](2020)在《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纳米硒具有毒性低和生物活性高等优点,在动物养殖、生物医药和植物营养等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以不产氧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YL75)为材料,探求生物合成法制备生物源纳米硒的优化参数;鉴于生物源纳米硒具有许多生理和药理作用,本研究将生物源纳米硒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探究了纳米硒制备复合包装材料的优化参数以及该包装材料中硒的迁移变化规律;探求了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硒:以硒转化率为指标,着重优化了4个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培养基初始p H、培养时间、Na2SeO3添加量和接种量,其优化参数Na2SeO3添加量为2.5 mmol/L、初始p H为7.0、菌种接种量为15%、培养时间为5 d,硒转化率为93.02%。制备的纳米硒粒子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100 nm。2.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获得了纳米粉体母粒中纳米硒、纳米二氧化钛与凹凸棒土的添加量,其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69%、11.93%和8.18%。将该母粒添加到聚乙烯塑料粒子(质量比为3:77)中制备的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透氧量低于普通包装材料(纯聚乙烯塑料薄膜)(p<0.05),纵向拉伸强度高于普通包装材料(p<0.05),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优于普通包装材料(p<0.05)。3.复合包装材料中纳米硒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在同一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纳米硒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正己烷、10%乙醇、4%乙酸和蒸馏水。纳米硒的迁移机制类型属于Fick扩散模型,且扩散系数随迁移温度升高而增大,分配系数则降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的硒在正己烷中的扩散系数最大、分配系数最小,说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的硒更容易向脂类模拟物发生迁移。4.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可将好果率、质量损失率、Vc等9个评价指标降维成为代表荔枝果实品质指标95.325%综合信息的2个互不相关的第1与第2主成分,其评价结果与荔枝果实保鲜试验结果一致,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荔枝果实的保鲜效果优于普通包装材料。对红熟前期、中期、后期的番茄果实进行常温保鲜试验,对质量损失率、可滴定酸等8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代表红熟前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90.183%综合信息的2个重要主成分,代表红熟中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80.547%综合信息的1个重要主成分,代表红熟后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86.100%综合信息的1个重要主成分;评价出红熟前期、中期、后期番茄果实贮藏期限分别约为12 d、9 d、6 d,这与实际保鲜贮藏试验结果一致,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可更好地保持红熟前期和中期的番茄果实品质。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用于金针菇常温保鲜,可降低金针菇腐烂程度及褐变度,能有效抑制呼吸强度、丙二醛、肉桂醇脱氢酶与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的上升,以及木质素在体内的累积。在5℃、15℃、25℃、35℃条件下,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可延缓腌制萝卜的劣变;以脆度、色差与总菌数为品质评价指标建立的Arrhenius货架期动力学方程,拟合精度较高(R2>0.95),通过模型验证证实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低于10%,可用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贮藏腌制萝卜货架期的预测。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出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纳米硒粒子,并将其作为原料,研制出一种含有纳米硒、纳米二氧化钛与凹凸棒土的新型复合塑料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氧性能、纵向拉伸强度、抗菌性能等特性以及较高的果蔬保鲜应用价值,为纳米硒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朱力力[3](2017)在《光合细菌在大水面养殖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合细菌的研究应用,国内外在小规模的光合细菌应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大规模应用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本文主要针对光合细菌实施效果的研究与探讨,而且是在大水面养殖中应用光合细菌研究。本次试验在山东省东营市的承包池塘中进行,在近5个月的养殖试验过程中,设值养殖对照组1#池与试验组2#池,在试验组中泼洒使用光合细菌菌液,通过检测菌液的菌体数量及使用后养殖水体的菌体变化,并对养殖水质的氨氮、DO值、pH、亚硝酸盐的前后变化进行检测研究。通过对光合细菌的培养方法与过程的探究及检测应用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其在大水面养殖方面的效果应用,以及在水质调节中的功效。通过对光合细菌的培养、鉴定,以及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光合细菌后的水质指标进行4个月监测跟踪,测得水质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使光合细菌的应用效果得到很好的验证。经过在大面积水体养殖中对光合细菌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分析对比,发现试验组水体光合细菌菌体数量级从103上涨到105 cfu/L,菌体数量在养殖周期内逐渐减少,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10—15 d)补充菌液。大水面养殖过程中泼洒光合细菌后,经过对水质指标的检测,在整个检测周期内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对照池相比,差异不大,基本保持稳定。水体的溶解氧量在使用光合细菌后试验池优于对照池,而水体的pH有一定差异,试验池pH始终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H值最高达到9.0,在施用光合细菌一段时间后逐渐降低,光合细菌具有稳定水体pH值的功效得到了验证,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同时水体的的氨氮含量的有效降低,跟光合细菌的使用具有密切的关系,使其含量越来越低,维持在安全值以下。
贺广生,杨盼盼,杨芳,卢钰升,田俊岭,张海春,刘丽辉,彭桂香[4](2015)在《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大田试验,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验证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高效光合细菌菌剂仍然能够显着增加番茄的株高、地径,提高番茄果实的番茄红素、糖酸比、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光合细菌菌剂能够有效调节土壤p H,促进植物对土壤中速效钾的利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肥料应用于作物生产和土壤培肥,为番茄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期达到增产、增收、提高番茄品质的目的。
李旭[5](2011)在《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制氢及其光生物反应器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的广泛应用;然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引起了诸多负面效应,能源成本持续增加,能源供应短缺,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将是未来社会所要面临的难题。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广泛视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者。光合生物制氢可以将有机废弃物的治理、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清洁能源的生产三者结合起来,是一种可再生的、环境友好的氢气生产方法。Rhodobacter sphaeroides ZX-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具有高效产氢能力的紫色非硫细菌,其光合制氢的应用前景和产业化潜力巨大。本文系统地研究了R. sphaeroides ZX-5的发酵生理代谢的基本特性,优化了光合细菌的光发酵过程,并设计了适合R.sphaeroides ZX-5光合产氢的光生物反应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确定了R. 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产氢的最适培养条件,其中最适温度,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和种龄分别为30-35℃,pH 7.0,3.3%,90%和18-24h;光合产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30 mM苹果酸和7mM谷氨酸钠。研究发现R. sphaeroidesZX-5具有较强pH自调控能力,初始pH在6.0-10.0之间时,发酵结束时pH总能稳定在7.15±0.1。同时,分析了RCVBN培养基中三种维生素(烟酸、维生素B1、生物素)在R. sphaeroides ZX-5生长和产氢过程中的作用;其中烟酸作为NAD+/NADH的前体,直接影响光合产氢代谢过程中高能电子的传递,因此必须存在于发酵培养基中,否则无法进行光合制氢;维生素B1和生物素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氢气的生产阶段,但它们也是光合产氢所需要的,必须存在于种子培养基或发酵培养基中,二者择其一即可。基于对发酵液内部光强随菌体浓度及光程距离衰减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光衰减动力学模型,即I=Ioexp[-(0.4762+0.32660D660))·L];该模型较好的描述了发酵液深度(光程)、细胞浓度(OD660)和发酵液内部光强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工程学的概念探求了光照强度、菌体生长和光合制氢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性的首次提出了基于振荡-补光策略的新型光合制氢工艺。该工艺在保证较高的底物转化率(88.26%)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光合制氢的产氢速率,其最大产氢速率(165.9 ml H2/l·h)是目前文献报道的非固定化光合细菌产氢的最大速率;结果表明基于振荡-补光策略的新型光合制氢工艺是一种高效的、经济可行的光合生物制氢模式。另外,实验研究了不同培养模式下光照强度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的影响,发现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模式下光合制氢的最适光照强度分别为4000-5000 lux和7000-8000 lux。作者自主研发了2.91外循环-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建立了基于在线ORP反馈调控的补料分批光发酵产氢系统。补料的时机取决于发酵体系中的ORP值,一旦反应体系中ORP值达到或超过-400 mV,电脑立即启动补料,避免了由人工补料引起的实验误差。经验证50g/1是最佳的苹果酸补料浓度。由于R. sphaeroides ZX-5具有pH自调控能力,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不需要对发酵体系的pH进行控制。整个补料分批发酵过程连续稳定运行了约160小时,期间共进行了三次补料;整个发酵过程的平均底物转化率为66.43%,其中第一次补料阶段的底物转化率最高(73.03%),远大于分批发酵过程的59.81%;同时,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最大产氢速率高达102.33ml H2/l·h,而分批发酵的最大产氢速率仅为84.67m1 H2/l·h。因此,基于ORP反馈控制的补料分批光合制氢工艺可以同时获得高产氢速率和高氢气得率,并且该工艺的产氢能力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具有稳定性,适用于光合细菌的氢气生产。本文针对影响光生物反应器设计的若干因素进行了讨论。光谱中红光区域所占比例较多的光源(如白炽灯等)适用于R. sphaeroides ZX-5的光合制氢。光/暗周期实验预测了R. sphaeroides ZX-5在户外利用自然光照产氢时,可以耐受昼夜周期性的光照强度变化。在厌氧光合制氢过程中,当反应器顶部空间的总压强从1.082×105Pa减小至0.944×105 Pa时,光合制氢的底物转化率则从86.07%提高到95.56%,平均产氢速率也相应地从45.67ml H2/l·h增加到50.70ml H2/l·h;说明通过调节反应器顶部空间的气体总压强来降低反应体系中的氢分压,可以显着的提高光合制氢的氢气产量和氢气产生速率。在振荡培养模式下,120 rpm是R. sphaeroides ZX-5最适的振荡速率;另外,充分的混合对R. sphaeroides ZX-5光合制氢的促进效应仅在氢气生产阶段(即细胞生长静止期)起作用,而在细胞生长阶段采用振荡操作对光合制氢没有促进作用。基于对R. sphaeroides ZX-5生理代谢基本性质的了解以及对影响光生物反应器设计因素的分析,作者设计了三款不同类型的光生物反应器。从产氢性能上看,侧搅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最大产氢速率和氢气产量分别为141.65ml H2/l·h和3056 ml H2/1medium,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光生物反应器,取得了较好的放大产氢效果;说明采用侧搅拌的混合方式使得反应器内菌体和底物能够充分混合,促进了光合产氢的进行。作者将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应用于光合制氢系统的过程模拟,分析了光合试管中氢气从发酵液(液相)向气泡(气相)传递的相际传质过程,从微观角度阐述了振荡-补光制氢工艺对光合细菌产氢速率的促进作用。同时,运用CFD技术模拟了不同类型的光合制氢反应器内部流场的分布和特性,及其对光合细菌制氢的影响,为今后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提供理论依据。
陈明[6](2011)在《光合细菌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合细菌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它不仅能够改善环境、净化水质、预防疾病、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并且具有无残留、无副作用等优点,在动物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光合细菌的分类、生物学特征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王家芳,章西海,管海华,何艳华,刘青,杨启银[7](2011)在《光合细菌G3菌株固定化保存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有效的光合细菌菌种保藏方法。[方法]以硫酸铝钾作絮凝剂,海藻糖作保护剂,陶瓷粉作固定剂,分别在常温,4、-20℃下保存光合细菌G3菌株,30 d后测定有效活菌数并观察生长情况。[结果]固定化保存的光合细菌活性较好,生长繁殖旺盛。[结论]固定化方法为光合细菌工业化生产的菌种保藏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张娅婷[8](2010)在《光合细菌对Cu2+的响应及其净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工业废液如经生物材料处理后再排放,可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光合细菌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泽、湖泊、江海等处,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中光线能透射到的缺氧区。对于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排放物,使用微生物进行处理有环保和经济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是在水体中分离光合细菌并鉴定,对不同浓度Cu2+对光合细菌的影响和光合细菌对养殖场排放污水的净化进行了研究。(一)从信阳市南湾水库大坝下层水域取水样及附近鱼塘底泥取样。使用液体富集培养基再加灭菌液体石蜡,隔绝氧气培养,重复进行富集培养2-3次后进行纯化分离。得到不同形状颜色的纯化菌2株。经过在不同光照氧气供给的培养条件下,测定2种菌株的生长曲线,其中红色菌株在显微镜下观察,及生化试验后初步鉴定为一株光合细菌。根据16S rDNA的保守序列设计的常用光合细菌引物。PCR扩增DNA片段大小约为400bp,挑选菌液测序。结果在BLAST比对与Rhodopseudomonas sp的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证实了分离到的菌种为沼泽红假单胞菌。(二)在培养至对数期的菌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u2+,培养48h。测其生长曲线,利用连续激发式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值Fv/Fm,测定不同浓度Cu2对供试培养液光合速率的影响。拍摄透射电镜照片分析其显微结构变化。在高浓度Cu2+处理下,光合细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大部分光合片层依然可以分辨,但是一些细胞内部类囊体膨大,整体被膜结构严重受损甚至消失,使内部基粒片层散于细胞内。测定Cu2+对光合细菌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OD, CAT, POD酶活性都有显着提高的变化。(三)在信阳市郊区某小型猪场(每年饲养猪在200头左右)1个氧化塘中(不含固体排泄物)投放大量培养的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液及水浮莲测其净水效果。经过1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流出污水的TP浓度最低为7.1mg/L。总氮浓度最低降低了26%,最高降低了60.8%;流出污水中TN浓度最低为120mg/L。COD浓度最低降低了37.5%最高降低了58.7%。COD浓度和原水相比,最低降低了36.8%,最高降低了65.1%,流出污水中COD浓度最低为670mg/L。进过光合细菌处理后,BOD5最低降低了46%,最高降低了56.4%。结果显示分离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养猪场污水水体理化性质有明显的改善。
秦娟[9](2009)在《光合细菌成分的研究及光合细菌制剂降血脂药效学初步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并测定光合细菌及光合细菌制剂中的成分,并且建立大鼠高脂模型,对光合细菌制剂降血脂药效学进行初步筛选。方法:实验一:①参考文献和国家标准,研究并测定了光合细菌菌体中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可溶性糖、粗蛋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②研究并测定了光合细菌培养液中辅酶Q10的含量。实验二: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总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辅酶Q10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三: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直接喂食高脂饲料的方式建立高脂模型,灌胃给予不同制剂,初步研究比较光合细菌及经过光合细菌转化后的中药制剂降血脂药效学,为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处方的简化奠定了基础。结果:实验一:①光合细菌菌体中含有粗脂肪1.18%,粗纤维1.79%,灰分2.35%,可溶性糖0.391%,粗蛋白57.99%,叶绿素3.52mg/g,类胡萝卜素1.373μmol/g;②光合细菌培养液中含辅酶Q1099.7μg/ml。实验二: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含游离蒽醌5.77μg/ml,结合蒽醌5.70μg/ml,总三萜9.45μg/ml,辅酶Q1017.29μg/ml。实验三:混合光合细菌培养液制剂和球形红细菌转化丹参制剂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的血脂水平,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明显改善高脂大鼠的血流变特性,还可以减轻肝脏脂肪的病变。结论:①实验分别测定了光合细菌干菌体及培养液中成分的含量,建立了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总三萜和辅酶Q10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控制和评价光合细菌及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的质量奠定了基础;②光合细菌制剂采用了生物发酵技术与中药制药技术相结合的独特制备工艺,使降血脂的作用显着增强,为现代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安中原[10](2009)在《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抗癌组分的药效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是将优选的光合细菌作为菌种,引入到斑蝥中进行代谢,通过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功能和自身营养价值的利用,制备出的斑蝥生物制剂。本课题中斑蝥为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干燥全虫,现代药理研究报道,斑蝥中有效抗癌成分是斑蝥素,其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不降低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数量,而且对机体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这在抗癌药物中是少见的。然而斑蝥素毒性强烈,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利用光合细菌的强大的生物转化功能,来降低斑蝥的毒性,提高斑蝥的治疗效果。本课题对光合细菌的分离纯化,生长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条件优化的研究。我们采用MTT法就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对体外培养的4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别测定出了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并且测定了斑蝥水煎液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的IC50值。比较了代谢前后的对各种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最后对斑蝥浸提液的急性毒性进行了LD50的测定,对采用昆明种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按体重给药。由于在现有的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浓度范围内,测不出LD50,对其进行了最大耐受量实验(1800mg/kg),实验结果显示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毒性较斑蝥浸提液的毒性大为降低。
二、光合细菌及其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合细菌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光合细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HB生产菌株(PSB)及代谢途径 |
1.1 PSB菌株 |
1.2 PHB在PNSB中的生物合成路径 |
2 PNSB产PHB的影响因素 |
2.1 光氧条件 |
2.1.1 光氧模式 |
2.1.2 光周期 |
2.1.3 光强与光波长 |
2.2 碳源与氮源 |
2.2.1 碳源种类 |
2.2.2 氮源种类 |
2.2.3 C/N的影响 |
2.3 代谢途径的影响 |
2.3.1 产氢与产PHB的竞争 |
2.3.2 NAD(P)H/NAD(P)+ |
2.4 其他 |
2.4.1 生长依赖性的PHB生产 |
2.4.2 pH |
3 利用废水生产PHB的PNSB污水资源化技术 |
3.1 概况综述 |
3.2 工艺流程设想 |
4 展望 |
(2)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
1.1.1 纳米硒的安全性 |
1.1.2 纳米硒的制备 |
1.1.3 纳米硒的生物学效应 |
1.2 纳米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纳米包装材料的物理特性 |
1.2.2 纳米包装材料的生物学活性 |
1.2.3 纳米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
1.3 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低温贮藏 |
1.3.2 气调贮藏 |
1.3.3 臭氧保鲜 |
1.3.4 防腐剂保鲜 |
1.3.5 辐照技术保鲜 |
1.3.6 可食性涂膜保鲜 |
1.3.7 纳米材料保鲜 |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条件优化 |
2.1.4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 |
2.1.5 包装材料性能的检测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YL75生物合成纳米硒的单因素分析 |
2.2.2 YL75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正交试验分析 |
2.2.3 还原产物纳米硒的EDX分析 |
2.2.4 还原产物纳米硒的TEM表征及粒径分析 |
2.2.5 制备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纳米粉体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
2.2.6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SEM表征分析 |
2.2.7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纳米硒的迁移行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纳米硒粒子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分析 |
3.2.2 迁移机制类型的分析 |
3.2.3 不同温度条件下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分析 |
3.2.4 不同食品模拟物中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3 荔枝保鲜试验方法 |
4.1.4 番茄保鲜试验方法 |
4.1.5 金针菇保鲜试验方法 |
4.1.6 腌制萝卜贮藏货架期预测方法 |
4.1.7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保鲜荔枝的综合评价 |
4.2.2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保鲜番茄的综合评价 |
4.2.3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保鲜效果的影响 |
4.2.4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腌制萝卜的品质影响及货架期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光合细菌在大水面养殖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目前池塘水面养殖的水质状态及现阶段的光合细菌的基础研究进度 |
1.当前养殖水体水质现状 |
1.1 养殖水质判断 |
1.1.1 pH值 |
1.1.2 透明度 |
1.1.3 水色 |
1.1.4 水华 |
1.1.5 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
1.1.6 水体气味 |
1.2 养殖水质污染的危害 |
1.2.1 导致“氧债”增加 |
1.3 常用水质调节方法 |
1.3.1 肥料调水法 |
1.3.2 增氧设备的使用 |
1.3.4 利用水质改良产品 |
1.3.5 浮游生物的组成和数量调整 |
2.光合细菌的研究现状 |
2.1 光合细菌简介 |
2.2 光合细菌在生物学方面的特性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 |
2.4 光合细菌作用机理 |
2.4.1 调节养殖水体水质: |
2.4.2 鱼病的预防与治疗及其增强鱼本身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
2.5 海内外对使用光合细菌对水质处理的研究近况 |
2.5.1 光合细菌降解有机废水 |
2.5.2 光合细菌的制氢机理及工序研究 |
2.5.3 养殖方面的应用 |
3.试验设计 |
第二章 光合细菌在草鱼及白鲢鳙鱼大水面养殖上的应用 |
1.光合细菌使用前后养殖水质指标的检测 |
1.1 检测试剂与检测方法 |
1.1.1 检测试剂 |
1.1.2 检测方法 |
1.2 检测结果与分析 |
1.2.1 检测结果 |
1.2.2 检测分析 |
2.光合细菌的培养使用及检测 |
2.1 光合细菌培养 |
2.1.1 器具 |
2.1.2 菌种及培养基 |
2.1.3 操作步骤 |
2.2 光合细菌数量的检测试验准备 |
2.2.1 器皿及材料 |
2.2.2 药品试剂 |
2.2.3 检测培养基配制流程 |
2.2.4 检测用固体培养基 |
2.2.5 操作步骤 |
2.3 光合细菌数量检测 |
2.3.1 菌种的鉴定: |
2.3.2 数量的检测 |
2.3.3 光合细菌培养液菌体含量检测 |
2.3.4 水体中光合细菌含量检测 |
3.养殖效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附表6 |
(4)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生物指标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氮磷钾动态变化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制氢及其光生物反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能源问题的发展现状和解决途径 |
1.1.1 能源危机 |
1.1.2 氢能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
1.2 生物制氢方法概述 |
1.2.1 藻类光解水制氢 |
1.2.2 厌氧细菌暗发酵制氢 |
1.2.3 光合细菌光发酵制氢 |
1.2.4 厌氧细菌暗发酵和光合细菌光发酵耦合发酵制氢 |
1.3 光合细菌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 |
1.3.1 高效产氢菌株的筛选和基因工程改造 |
1.3.2 光合细菌产氢过程的工艺条件优化 |
1.3.3 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的研制 |
1.3.3.1 光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发展现状 |
1.3.3.2 光合生物制氢反应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菌种 |
2.2 培养基 |
2.2.1 平板培养基 |
2.2.2 种子培养基 |
2.2.3 发酵培养基 |
2.3 培养方法及条件 |
2.3.1 菌种活化及保藏 |
2.3.2 摇瓶种子培养 |
2.3.3 光合试管静置发酵培养 |
2.3.4 光合试管振荡发酵培养 |
2.3.5 1.31柱形光生物反应器发酵培养 |
2.3.6 2.91 外循环-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发酵培养 |
2.3.7 1.81内置侧搅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发酵培养 |
2.4 分析与测定方法 |
2.4.1 pH测定 |
2.4.2 光照强度测定 |
2.4.3 氧化还原电位(ORP)测定 |
2.4.4 菌体浓度测定 |
2.4.5 菌体形态观察 |
2.4.6 菌体含碳量测定 |
2.4.7 混合气体成分测定 |
2.4.8 发酵液中苹果酸含量测定 |
2.4.9 菌体浓度(OD_(660))与菌体干重(DCW)之间对应关系 |
2.4.10 光衰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4.11 反应器顶部空间氢分压对光合产氢的影响 |
2.4.12 胞内NAD~+、NADH含量的酶循环法测定 |
2.4.12.1 酶循环法的测定机理 |
2.4.12.2 NAD~+、NADH的提取 |
2.4.12.3 反应混合液的组成 |
2.4.12.4 检测条件 |
2.4.12.5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4.12.6 待测样品的浓度 |
2.5 数据处理 |
2.6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6.1 实验试剂 |
2.6.2 实验仪器 |
第3章 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Zx-5)生长和产氢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R.sphaeroides ZX-5的形态特征 |
3.2.2 种子生长曲线测定 |
3.2.3 温度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4 初始pH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5 种龄、接种量对R.sphaeroides ZX-5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6 装液量、通氩气对R.sphaeroides ZX-5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7 不同碳源的最佳产氢浓度及其对R.sphaeroides ZX-5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8 不同氮源的最佳产氢浓度以及NH4~+对R.sphaeroides ZX-5光合制氢的影响 |
3.2.9 烟酸、维生素B1、生物素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衰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基于振荡-补光策略的新型光合生物制氢工艺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光衰减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2.2 光照强度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模式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4.2.4 基于振荡-补光策略的光合生物制氢工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在线ORP控制的补料分批光发酵工艺的确立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外循环-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
5.2.2 光合细菌R.sphaeroides ZX-5分批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特征 |
5.2.3 苹果酸补料浓度对R.sphaeroides ZX-5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光合产氢的影响 |
5.2.4 基于ORP反馈控制的补料分批光发酵工艺及其连续运行产氢能力的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光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其产氢性能的CFD辅助分析和实证研究 |
6.1 引言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影响光生物反应器设计的若干因素的讨论 |
6.2.1.1 光源的选择 |
6.2.1.2 光/暗周期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6.2.1.3 反应器顶部空间的氢分压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的影响 |
6.2.1.4 振荡对R.sphaeroides ZX-5生长和光合制氢不同阶段的影响 |
6.2.2 光合试管生物制氢反应体系内部混合特性以及氢气吸收过程的CFD模拟 |
6.2.2.1 不同振荡速率下光合试管内部混合特性的CFD模拟 |
6.2.2.2 振荡-补光光合生物制氢过程的CFD模拟及其运行原理的微观阐述 |
6.2.3 若干典型的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其产氢性能的实验验证和CFD辅助分析 |
6.2.3.1 内置光源-柱形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其产氢性能的分析 |
6.2.3.2 外循环-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思路以及循环泵的选择 |
6.2.3.3 新型侧搅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其产氢性能的实验验证 |
6.2.3.4 两种平板式光合制氢反应器内部混合特性的CFD模拟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和荣誉 |
致谢 |
(6)光合细菌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合细菌的分类 |
2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
2.1 分布及水温 |
2.2 营养构成 |
3 光合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1 改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 |
3.2 改良水产养殖场水质,促进鱼、虾等生长 |
3.3 作为水产动物的饲料添加剂 |
3.3.1 用于鱼虾蟹苗种的培育 |
3.3.2 用于鱼虾蟹成体的培育 |
3.3.3 饲喂轮虫、卤虫等动物性生物饵料 |
3.4 提高水产动物成活率,防治鱼虾病 |
3.5 改善消化道菌群平衡状态,防治消化道疾病 |
3.6 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改善鸡蛋的品质 |
4 应用前景 |
(7)光合细菌G3菌株固定化保存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试剂。 |
1.1.3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光合细菌的培养及生长曲线测定。 |
1.2.2 硫酸铝钾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1.2.3 固定化保存。 |
1.2.4 温度对菌种保存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合细菌生长曲线 |
2.2 硫酸铝钾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2.3 固定化有效活菌数 |
3 结论与讨论 |
(8)光合细菌对Cu2+的响应及其净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进展 |
1.1 重金属污染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
1.2 重金属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 |
1.2.1 重金属对藻类的影响 |
1.2.2 蓝藻对重金属吸附作用的研究 |
1.2.3 重金属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研究概况 |
1.3 重金属胁迫对光合细菌作用的研究展望 |
第2章 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2.1 试验方法 |
2.1.1 样品的采集 |
2.1.2 菌种分离 |
2.1.3 富集培养 |
2.1.4 显微镜观察 |
2.1.5 光密度(0.D)测定光合细菌的生长曲线 |
2.1.6 血球板计数计算生长密度 |
2.1.7 分光光度计测吸收光谱 |
2.1.8 利用16SrRNA鉴定光合细菌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光合细菌与形态结构的观察 |
2.2.2 光合细菌生长曲线 |
2.2.3 利用16SrRNA鉴定光合细菌结果与分析 |
第3章 不同浓度重金属Cu~(2+)处理对光合细菌的影响 |
3.1 试验方法 |
3.1.1 添加不同浓度Cu~(2+)处理细菌测其生长曲线 |
3.1.2 PEA测定叶绿素荧光值Fv/Fm |
3.1.3 Cu~(2+)处理光合细菌后拍摄透射电镜照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添加重金属离子后光合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3.2.2. 利用连续激发式荧光仪(PEA或Handy PEA,Hansatech,英国)测定叶绿素荧光值Fv/Fm |
3.2.3 Cu~(2+)处理光合细菌后拍摄透射电镜照片分析其显微结构变化 |
第4章 Cu~(2+)对光合细菌的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1 试验方法 |
4.1.1 酶活性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光合细菌处理废水的净化作用 |
5.1 试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总磷浓度变化 |
5.2.2 总氮浓度变化 |
5.2.3 COD浓度变化 |
5.2.4 BOD含量变化 |
5.2.5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目录 |
(9)光合细菌成分的研究及光合细菌制剂降血脂药效学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光合细菌中成分的研究 |
1 光合细菌菌体中成分的测定 |
2 光合细菌培养液中辅酶 Q_(10) 的含量测定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成分的研究 |
1 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的制备 |
2 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药材成分的含量测定 |
3 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制剂中辅酶Q_(10)的含量测定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合细菌制剂降血脂药效学初步筛选 |
1 光合细菌制剂概述 |
2 实验动物及高脂模型的建立 |
3 光合细菌制剂对高脂大鼠体重的影响 |
4 光合细菌制剂对高脂大鼠血脂的影响 |
5 光合细菌制剂对高脂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6 光合细菌制剂对高脂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7 病理学检查 |
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光合细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抗癌组分的药效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综述 |
(一) 光合细菌的研究进展 |
1 光合细菌的定义和分类 |
2 光合细菌的形态结构 |
3 光合细菌的营养成分 |
4 光合细菌的应用 |
(二)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1 斑蝥素 |
2 斑蝥酸钠 |
3 去甲斑蝥素 |
4 其它衍生物 |
5 展望 |
(三) 微生物发酵法 |
第二章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制备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试药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分离 |
2.2 纯化 |
2.3 光合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 |
3 斑蝥浸提液的制备 |
4 斑蝥光合菌代谢液的制备 |
5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斑蝥素含量的检测 |
5.1 条件与方法 |
5.2 结果 |
6 小结 |
7 讨论 |
第三章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体外抑瘤作用的研究 |
引言 |
一 实验材料 |
1 仪器与试剂 |
2 肿瘤细胞株 |
3 药物配制 |
二 实验方法 |
1 MTT 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2 实验步骤 |
3 统计学处理 |
三 结果分析 |
1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对人宫颈癌 Hela 细胞的生长影响 |
2 IC 50 计算比较 |
2.1 药物对人宫颈癌Hela 细胞的影响及IC50 计算 |
2.2 药物对人肝癌HepG-2 细胞生长的影响及IC50 值 |
2.3 药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 细胞的生长的影响 |
2.4 药物对人肝癌BEL-7402 细胞的影响 |
3 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四 小结 |
五 讨论 |
第四章 急性毒性实验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斑蝥浸提液的实验结果 |
2.2 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的急性毒性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 缩写词注释 |
致谢 |
四、光合细菌及其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光合细菌生产聚-β-羟基丁酸酯的研究进展[J]. 赵芮晗,卢海凤. 微生物学通报, 2021(05)
- [2]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D]. 肖锡湘. 华侨大学, 2020(01)
- [3]光合细菌在大水面养殖中的应用与探讨[D]. 朱力力.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4]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贺广生,杨盼盼,杨芳,卢钰升,田俊岭,张海春,刘丽辉,彭桂香. 广东农业科学, 2015(01)
- [5]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制氢及其光生物反应器研究[D]. 李旭.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9)
- [6]光合细菌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J]. 陈明. 当代畜牧, 2011(01)
- [7]光合细菌G3菌株固定化保存方法的研究[J]. 王家芳,章西海,管海华,何艳华,刘青,杨启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2)
- [8]光合细菌对Cu2+的响应及其净水研究[D]. 张娅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10(01)
- [9]光合细菌成分的研究及光合细菌制剂降血脂药效学初步筛选[D]. 秦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09(03)
- [10]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抗癌组分的药效初步研究[D]. 安中原. 广东药学院,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