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论文文献综述)
曹梅芝[1](2009)在《庄子思想的终极关怀精神》文中研究指明生命问题是人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道家哲人尤其是庄子关注的核心问题。立足于当下现实,庄子以生命的存在为主旨,从人的根本困境出发,力图为变化无常的生命寻找一条符合生命本性的生存方式,从而为人的存在做出合理解释。庄子以其独特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将目光投向了大化,投向了宇宙生命境界,从而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生命。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也应遵循自然之本性。所以,庄子对人存在困境的终极发问也就很自然地在宇宙的终极处寻得答案,这就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道”。庄子对“道”的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恰恰是为了关注个体生命的终极境况,也以此为宇宙世界、人生意义与价值找到了最原始最终极的根源:道就是世界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世界一切存在也只有在道的解释下才能得以合理存在。人得道而生,也必从道而存。这样,人何以存在,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等这些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思索而仍未解决的生命根本问题,都在对道的认识和体悟下向人类敞开。在庄子思想中,道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本文认为道是整个庄子思想的终极关怀精神立论的起点和核心。庄子力图要做的是引导个体生命进入一种自然道之境界。尽管《庄子》并没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生命存在的基本问题与内在矛盾,但它毕竟给我们开启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视角和一片博大的思想空间,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存在本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
王煜[2](2005)在《体悟生于陵而安于陵的在世界中存在——读那薇新着《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文中提出
钟华[3](2004)在《思与诗的对话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文中提出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在全面“全球化”的语境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努力中,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其重要性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取“价值现象学”的立场,主要运用比较诗学中的“跨文化对话”方法,对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的事实联系和学理联系、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深入的比较。这种系统清理和比较在大陆学界尚属首次。我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以下结论: 1.海德格尔不仅同庄子一样都是精神个性独特鲜明、思辩能力与诗人气质奇妙结合、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同样深切的伟大的“诗人思者”,而且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始终与中国道家精神和禅宗思想保持着直接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并一直“把庄子作为测度自身的一个重要范型”,从而使得他的诗学思想与庄子诗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某种“前定的和谐”。 2.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不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一致或相通(这种一致或相通甚至让海德格尔本人都感到过吃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事实联系或学理联系,所有这些“联系”、“一致”或“相通”都清楚地表明: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3.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来的文化隔膜,再加之学术理念、学术个性的不同,海德格尔对庄子诗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明显的“文化误读”(譬如,用《庄子·达生》篇“梓庆为糠”的故事去批评美学研究中“质料内容二分”的思维模式等等),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由于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着的真实的事实联系与可能的学理联系,以及在根本的思维方式、总体的理论路向、主要的运思方法和基本的言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或接近,这些差别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成为足以阻碍海德格尔与庄子进行有效交流的鸿沟;反倒成了引发新鲜对话、产生新鲜思考的“解释学的距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虽然由于自然的、种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各种文明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相互之间的异质性,正是这些导致了文化隔膜、文化误读和文化冲突的产生;但大体相同的“人性”、大体相同的“生存境遇”、大体相同的“人生追求”等因素,又使得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共同美感”或“共同诗 (文)心”,这又决定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间进行“生产性对话”和达成“历史性视域融合”的可能。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的事实联系”,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本人的着作、演讲稿、访谈录、书信及其学生朋友的回忆材料、学术传记等 “文本资料考辨”表明:海德格尔不仅在其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术和人生出现重大挫折的艰难时期以及思想的最后总结深化时期,都与中国的道家和禅宗思想有过直接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真实的事实联系。 第二章“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学理联系”,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和庄子诗学思想间的“文本比较分析”表明:海德格尔诗学中不仅至少有三处明确引用了庄子诗学思想,而且二者在总体思维模式、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系统和主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学理联系,都呈现出了某些本质的相似和一致,从而使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一个大胆的推断:庄子诗学思想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秘密来源”。 第三章“海德格尔诗学概要”,主要通过对海德格尔诗学着作的“文本细读”,围绕“存在之思”、“道说之言”、“诗意栖居”三个基本维度,系统地清理海德格尔诗学的理论体系:它从对于人作为“此在”、“此在”作为“在世界中存在”、‘旧常此在”以及“本真存在”作为一种可能的“诗性存在”的“存在之思”出发,经由“语言”作为“自身言说”、“寂静之音”、“道路”、“存在之家”和“世界四元游戏”一元素的“语言之路”,最后通达人的“诗意栖居”之境—“诗意栖居”源自人类无家可归的“掉底”状态,并从而与“存在之真理”、与“艺术”、与“诗”、与“诗人”和“思者”紧密相关:“真理”乃“存在之显现”;“艺术”乃“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诗”乃“神圣存在的词语性创建”;在“贫困时代”里,“诗人(艺术家)”被置身于“天”与“地”之间,向“终有一死者”传达“诸神”存在的讯息;“诗人思者”的使命就在于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为人类寻找“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依稀踪迹。 第四章“庄子诗学思想述略”,主要通过对现存三十三篇的《庄子》的“文本细读”,围绕“本然之思”、“大道之言”、“诗化人生”三大板块,系统清理和阐释庄子诗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它从对于充满太多“悲拗?
那薇[4](2003)在《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庄子用做梦来比喻人的沉沦于世,常人的一生迷迷惑惑如同做梦,却自以为很充实。庄子在这里表达了现实社会对人的精神的压抑以及精神解脱的艰难。道家孜孜以求地追求精神自由,他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往返回旋,一次次地体验到梦境的快乐,同时又一次次地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庄子所说的人的迷惑和海德格尔所说的非本真的存在非常相似。
二、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论文提纲范文)
(1)庄子思想的终极关怀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庄学研究现状与不足 |
(一) 庄学研究现状 |
(二) 庄学研究的不足 |
(三)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庄子思想具有丰富的终极关怀意蕴 |
(一) 终极关怀之内涵 |
(二) 终极关怀:庄子思考人生的基本角度 |
(三) 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三、庄子思想终极关怀精神之内涵 |
(一) 天地万物源于道 |
1、万物本原之道 |
2、自然本根之道 |
3、生命本真之道 |
(二) 人生天地间 |
1、生之有限与死之必然 |
2、命之无常与势之无奈 |
3、情欲之膨胀与人性之扭曲 |
(三) 生命饭依之途 |
1、两忘而化其道 |
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3、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
(四) 审美和自由的人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思与诗的对话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
导论:让异质文化中的诗学大师对话的意义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和“对话时代”里的诗学发展 |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对话的当代意义 |
第一章 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的事实联系 |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道缘人生” |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道家精神的事实联系 |
第二章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学理联系 |
第一节 海德格尔诗学的“秘密来源” |
第二节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的学理联系 |
第三章 海德格尔诗学概要 |
第一节 存在之思 |
一、人作为“Dasein” |
二、“Dasein”作为“In-der-Welt-sein” |
三、“Dasein”作为“日常Dasein” |
四、“本真存在”作为一种“诗性存在” |
第二节 道说之言 |
一、语言作为“自身言说” |
二、语言作为“无声的排钟” |
三、语言作为“道路” |
四、语言作为“存在之家” |
五、语言与“世界四元之游戏” |
六、“在语言之说中栖居” |
第三节 诗意栖居 |
一、“深渊”:无家可归 |
二、“真理”:存在之“Aletheia” |
三、艺术:存在者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 |
A.物·器具·艺术作品 |
B.作品:“世界”与“大地”之“争斗” |
C.艺术作品与真理的发生 |
D.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
四、美:存在之闪亮 |
五、诗:神圣存在的词语性创建 |
六、艺术家:“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 |
七、诗人思者:思与诗的对话 |
八、还乡:作为拯救之路的“林中空地” |
第四章 庄子诗学思想述略 |
第一节 本然之思 |
一、生命之大悲恸 |
二、太多重负的人生 |
A.物累:役于物 |
B.名累:累于名 |
C.情累:困于情 |
D.己累:执于我 |
三、体道智慧与自在人生 |
第二节 大道之言 |
一、语言的边界:“能言”与“不能言” |
二、言说的悖论:“言不可言” |
三、诗意地言说:“寓言”、“重言”、“卮言” |
四、澄明与遮蔽:“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
五、言不言之言:“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
第三节 诗化人生 |
一、无用之用:齐、外、心斋与坐忘 |
二、去知返观:混沌之死、濠梁之辩与象罔得珠 |
三、逍遥人生:乘道德而浮游 |
四、审美心胸与诗心文心 |
五、大美自成:以天合天 |
六、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谓“畸形美” |
七、技·艺·道 |
八、重返“无何有之乡” |
第五章 海德格尔诗学与庄子诗学思想对话 |
第一节 相同 |
一、文艺:神圣自然之馈赠 |
二、路向:思·语言·诗 |
三、方法:去蔽 |
四、言说:对话·复调·道路 |
第二节 差异 |
一、起点:非文与尚诗 |
二、终点:乘道德而浮游与诗意地栖居 |
三、道路:言由道生与道在言中 |
四、形式:尖锐论战与亲密争执 |
结语 东海西海,道通为一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声明 |
后记 |
四、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论文参考文献)
- [1]庄子思想的终极关怀精神[D]. 曹梅芝. 河南大学, 2009(03)
- [2]体悟生于陵而安于陵的在世界中存在——读那薇新着《道家与海德格尔相互诠释》[J]. 王煜.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3)
- [3]思与诗的对话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D]. 钟华. 四川大学, 2004(02)
- [4]道家的人生若梦与海德格尔的迷误[J]. 那薇. 社会科学论坛,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