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心肌梗死和栓塞性卒中的长期风险

C反应蛋白与心肌梗死和栓塞性卒中的长期风险

一、C反应蛋白与远期心梗和栓塞性中风的危险性(论文文献综述)

冯腾宇[1](2021)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经CT或MRI首次确诊为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收集和分析影响SBI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SBI患者体力活动强度的特点,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和2014年经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经CT或MRI首次确诊的721名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对该队列人群进行随访,以随访结果中新发且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72例。按照性别,年龄以1:4的比例为每位脑卒中病例匹配对照组,对照组共计278名。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判断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绘制列线表,分析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临床预测模型;剂量-反应分析,比较使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的最佳体力活动水平;通过绘制森林图,分析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采用MDR软件及分层回归分析探索糖尿病史、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久坐行为、BMI二分类、GDS-15抑郁分类相关危险因素在体力活动水平与脑卒中疾病发生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1、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体力活动水平活跃的有321人,占63.7%。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间的比较发现,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比重,BMI指数、GDS-15分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的生化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情况:发生脑卒中结局事件的有72例(14.3%),未发生脑卒中的有432例(85.7%);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75年。匹配后结果显示病例组有72例,对照组为278例;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存在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疾病的所占比重更高,GDS-15抑郁分数、BMI指数更高;且病例组过去的体力活动水平更低,每天具有更长的静坐时间(P<0.05)。3、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以第1四分位的强度为参照,体力活动第2四分位等级:HR=0.40,95%CI:0.17~0.94;第3四分位等级:HR=0.25,95%CI:0.09~0.71和最高四分位等级:HR=0.31,95%CI:0.12~0.80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结果显示,第3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水平可以显着降低SBI患者未来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总体力活动水平和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呈现L型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4、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调整影响因素后的Cox回归显示体育锻炼活动对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保护作用最好,优于家务活动的作用。但均未见到职业活动与脑卒中风险的关联。体育锻炼和家务活动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在职业活动没有发现这样的关联。5、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通过绘制影响因素与脑卒中风险的森林图显示,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房颤是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因素;第2、3和最高四分位等级的体力活动是脑卒中发生的保护因素。通过多因子降维模型显示包括体力活动水平、血脂异常、心房颤动、GDS-15抑郁分类模型是最优模型。通过分层Cox回归,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血脂异常因素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加强体力活动水平有益于降低SBI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当体力活动处于第3四分位等级强度时,优于处于最高四分位强度的作用。体力活动水平可以通过与SBI患者血脂异常疾病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

曾小军[2](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徐强[3](2011)在《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起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TIA(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组(治疗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口服+低分子肝素钙(0.05ml/10kg)皮下注射,之后阿司匹林100mg/d-1,连续服用29天,低分子肝素钙(0.05ml/10kg)/次皮下注射,2次/日,连续应用6天;53例);阿司匹林组(对照组;首剂阿司匹林300mg,之后100mg/d-1治疗29天;52例)。采用NINSS评分标准,评价急性脑梗死入组时病情,并按照有效和无效评价临床疗效;TIA有效标准为治疗后半月内无复发。观察治疗后第7天、30天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及并发症,并探讨血清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治疗后第7天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组有效率88.68%,而阿司匹林组有效率71.15%,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中TIA全部有效,对照组两例无效。两组患者治疗观察期间无一例严重的出血,包括颅内及皮肤内脏出血,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及过敏反应等副反应。治疗30天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IA较阿司匹林单一治疗疗效好,可有效阻止TIA发作,改善预后,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并且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显着降低CRP水平,抑制急性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张建萍[4](2011)在《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Visfatin、MMP-9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即一定量胰岛素(insulin,Ins)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对Ins的反应性和敏感性降低,且作用低于正常反应。1988年美国Reaven首次发现IR,并与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一起统称为“X综合征”,即代谢综合征。至今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与IR的研究甚多,CHD是国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死亡率和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之一和死亡原因。国内统计,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30%,而IR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临床上的心血管并发症,特别是CHD。以前的研究中通常只是单独地考虑各种危险因素对CHD的影响,随着IR这一概念的逐渐清晰,才开始综合考虑其发病因素。有研究显示,随着IR指数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可增加2倍以上,且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亦呈增加的趋势。近年来,脂肪组织作为一个分泌大量脂肪细胞因子及激素的内分泌器官,其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如内脏脂肪素(Visfatin)就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表达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水平的升高可不断刺激Ins受体,使受体下调,最终加重IR,这表明Visfatin可能在防止I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且目前研究结果证实Visfatin与炎症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可诱导炎症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尤其是IL-6的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是MMP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由活化的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并以蛋白酶原前体形式分泌。MMP-9除通过对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作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其与AS危险因素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MMP-9与IR关系的报道较少,研究显示,抑制IR成熟的信号可以抑制Ins诱导的MMP-9的产生,Ins诱导MMP-9可能潜在的促进了一种前炎症状态并且增加了IR和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致残和致死率。目前,对Visfatin、MMP-9的研究多集中于对AS斑块的形成机制和联系上,对于CHD合并IR病人血清Visfatin、MMP-9水平的研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探讨关于冠心病(CHD)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相关性,以及冠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3月我院干部病房住院部及门诊行冠脉造影患者80例,根据IR的诊断标准(胰岛素抵抗指数≥2.8)分为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组(CHD伴IR组)32例,冠心病无胰岛素抵抗组(CHD无IR组)2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所有受试者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Visfatin、MMP-9水平,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IR,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及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1、冠脉狭窄程度在CHD伴IR组中以中重度AS为主(31.2%,46.9%),在CHD无IR组以轻中度AS为主(28.6%,53.6%);2、血清Visfatin、MMP-9的浓度在对照组、CHD无IR组和CHD伴IR组中逐渐增高,CHD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CHD伴IR组与CHD无IR组比较,CHD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CHD组血清Visfatin分别与IR、Gensini积分相关(r=0.5549,P<0.01;r=0.6231,P<0.01);血清MMP-9分别与IR、Gensini积分相关(r=0.4211,P<0.01;r=0.6179, P<0.01); Visfatin与MMP-9相关(r=0.6377, P<0.01); Gensini积分与IR相关(r=0.5023,P<0.01)。结论:1、胰岛素抵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血清Visfatin与MMP-9浓度正相关,并分别与胰岛素抵抗正相关;3、血清Visfatin、MMP-9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其水平的升高,可能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4、血清Visfatin、MMP-9浓度结合冠脉造影成像可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检测起到协同作用。

刘益涛[5](201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分析内脏脂肪素与MHD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脂、肾功能等的关系,探讨MHD患者血浆visfatin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4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未透析患者3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第六版内科学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诊断标准。所有入选患者两周内无急性感染;三个月内未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外周血管栓塞等);三个月内未进行重大手术;无血液病,严重肝病,恶性肿瘤。并除外糖尿病,结缔组织病,风湿病患者。所有患者透析时间大于等于六个月,均给予碳酸氢盐透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每次透析4小时,每周透析3次,血流量200-22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透析液温度37℃,均选用BaxterCA-HP130或NipproFB-130透析器(管路和透析器均不复用),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S。收集所有入选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年龄、性别、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CRP、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以及钙磷等实验室指标。在健康非住院人群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Games-Howell检验;内脏脂肪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检验,多因素的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假设检验水准以双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HD患者、CRP、血磷、钙磷乘积、TG、LDL、LDL/HD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白蛋白、血钙、HDL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HD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HD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与白蛋白成负相关(r=-0.464,p<0.05)。4.MHD患者visfatin表达水平与CRP成正相关(r=0.575,p<0.01)。5.MHD患者visfatin表达水平与TG、LDL/HDL成正相关(r=0.420、0.386,p值均小于0.05),与HDL成负相关(r=-0.335,p<0.05)。6.MHD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是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最显着的影响因素,其次是TG,最后为白蛋白。其回归方程为Y (visfatin)=232.815+15.368(CRP)+36.786(TG)-3.042(白蛋白)。结论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在MHD患者体内明显升高,男女之间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无性别差异。MHD患者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等。由于M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与MHD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微炎症状态、营养情况有密切关系,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RP、TG、白蛋白是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最显着的影响因素,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MHD患者机体健康状态和预测其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的一种有意义的指标。

曹秀华,吴晓棠,王成英,崔秀明,张丽娜[6](2009)在《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C-反应蛋白简称CRP,发现于1930年,Tillett等发现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和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发生凝集反应,后来经研究证实是一种参与反应的蛋白质——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中变化最显着的一种,也是人体感染的一个重要敏感标志物之一。主要在肝脏合成,在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微量,一般<0.1 mg/dl,定性方法检测为阴性。

张超[7](2007)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成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或二尖瓣替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方法:将我院1994年1月至2006年6月12年间行PBMV或二尖瓣置换术的40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行PBMV者6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者337例)。根据患者的病史、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对手术后房颤自然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65例患者,术后2周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15例(23%),上述患者随访3~6个月后仍维持窦性心律者10例(15%);二尖瓣置换术后337例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98例(29%),上述患者随访3~6个月后仍维持窦性心律者47例(14%)。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置换术后影响房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P<0.01,OR 1.24)、术前房颤持续时间(P<0.01,OR 1.18)、术前左心房内径(P<0.01,OR 1.28)和术后左心房内径(P<0.01,OR 1.72)。结论:无论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还是二尖瓣置换术仅能使少部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年龄、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手术前后左房内径是影响术后房颤自然转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彭慧萍[8](2005)在《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共84 例及对照组22 例分别空腹采静脉血3 ml,CRP测定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结果】SA组、UA组及OMI组血C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AMI组与SA组、UA组、OMI组的CRP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UA组与SA组、OMI组的CRP值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演变状况有关,并有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贺松,庄严,陈莉[9](2004)在《深圳地区健康成人506例超敏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调查》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深圳市健康成人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506例年龄20~70岁的健康成人(男238例,女268例)血清hs-CRP浓度。结果:506例成人hs-CRP明显呈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20~29岁、30~39岁、40~49岁、50~70岁各年龄组lg(hs-CRP)浓度差别有显着性(P<0.05)。男女之间差别无显着性(P>0.05)。各年龄组 hs-CRP中位数分别为 0.27 mg/L、0.48 mg/L、0.57 mg/L、0.85 mg/L。95%位数分别为2.52 mg/L、2.75 mg/L、3.32 mg/L、5.23 mg/L。结论;初步建立了深圳市健康成人血清hs-CRP的参考范围。在没有进行更大范围和更大标本量的国人hs-CRP参考范围调查之前,此数据可作为国人hs-CRP的临床应用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参考。

周志斌[10](2004)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人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进一步探讨不稳定斑块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寻找不稳定斑块潜在的临床标志物以及探索稳定斑块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方法: 1)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MMP-9、TGF-β1及TβR-Ⅰ在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和不稳定)中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对120名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对符合入组标准的84名患者于入院3周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MP-9水平。 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斑块组织内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泡沫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可见到MMP-9、TGF-β1及TβR—Ⅰ的表达,但尤以泡沫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最为显着。在不稳定斑块内,MMP-9的表达要明显强于稳定性斑块,且大量出现在动脉粥样斑块与正常内膜交界处(肩部)和脂核周围的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内。TGF-β1则明显弱于稳定性斑块。两者在斑块内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面密度,r=—0.332,p=0.034;光密度,r=—0.373,p=0.016),TβR-Ⅰ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 2)120名脑梗死患者中87例(72.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有脑梗死患者中,发现有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5例(4.17%)。软斑组和硬斑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软斑组亦高于硬斑组,分别为481.76±161.5、318.67±96.68、237.85±65.34,(P<0.05)。 结论: MMP-9,TGF-β1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MMP-9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TGF-β1则是斑块稳定的重要因素。MMP-9是不稳定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二、C反应蛋白与远期心梗和栓塞性中风的危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反应蛋白与远期心梗和栓塞性中风的危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1)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基线数据的来源
        2.2 队列的建立
        2.3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确定
        2.4 剔除标准
        2.5 样本量估算
    3 结局指标的测量
        3.1 一般资料
        3.2 评估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伦理原则及审查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SB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1.1 SBI患者的一般特征
        1.2 SBI患者体力活动的分布特征
        1.3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危险因素的影响
        1.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SBI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 是否发生脑卒中事件的两组间比较
        2.1 两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两组间生活方式的比较
        2.3 两组间体力活动水平的比较
    3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腔梗数目、结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4.1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4.2 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生的预测模型
        4.3 总体力活动水平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5.1 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Cox回归分析
        5.2 体力活动类型与SBI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
        5.3 体育锻炼的运动时间和频率的剂量反应
    6 体力活动及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6.1 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6.2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间最优交互作用模型
        6.3 体力活动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分层分析
讨论
    1 SBI患者体力活动分布特征分析
        1.1 体力活动的分布特点
        1.2 体力活动水平和SBI患者脑区的关系
    2 体力活动水平对SBI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2.1 体力活动和脑卒中结局指标的相关性
        2.2 不同运动强度的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体力活动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
        2.4 体力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生的剂量反应
        2.5 体力活动在脑卒中发生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
    3 体力活动与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
        3.1 生活方式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2 慢性疾病对SBI发生脑卒中的影响
        3.3 体力活动水平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4 体力活动水平和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5 特色及创新之处
    6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Visfatin、MMP-9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Visfatin的概况
        2.1.1 Visfatin的结构及分布
        2.1.2 Visfatin的调节
    2.2 Visfatin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2.1 Visfatin与炎症
        2.2.2 Visf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
        2.2.3 Visfatin与代谢综合征
    2.3 展望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病例选择
        3.2.2 病例分组
        3.2.3 一般检查
        3.2.4 标本采集、保存
        3.2.5 血清Visfatin、MMP-9检测原理及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查组间对比
    4.2 CHD伴IR组与CHD无IR组间冠脉病变程度对比
    4.3 三组间血清Visfatin、MMP-9浓度水平的对比
    4.4 冠心病患者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4.4.1 Gensini积分与HOMA-IR的关系
        4.4.2 血清Visfatin浓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的关系
        4.4.3 血清MMP-9浓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的关系
        4.4.4 血浆Visfatin浓度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4.4.5 血清MMP-9浓度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4.4.6 血清Visfatin浓度与MMP-9浓度的关系
        4.4.7 血清Visfatin、MMP-9、Gensini积分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冠心病与胰岛素抵抗
    5.2 血清Visfatin、MMP-9与胰岛素抵抗
    5.3 血清Visfatin、MMP-9与冠心病
    5.4 血清Visfatin与MMP-9的关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内脏脂肪素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RP生物学特性
2 CRP在临床上的应用
    2.1 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2.2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3 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
    2.4 在有机磷中毒连续检测的应用
    2.5 在创伤及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6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2.7 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2.8 在急性胰腺炎的应用
3 预后价值

(7)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成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2.2 二尖瓣置换术
        2.3 术后检查及随访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术后2周房颇的转复率
    2 以手术后2周内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作为复律组,相应时间内未转复成窦性心律的患者为未复律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
    3 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年龄、房颤持续时间、手术前后舒张末左心房内径、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4 术后随访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深圳地区健康成人506例超敏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仪器和试剂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人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Ⅰ 论文摘要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Ⅱ 论文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一)
    3 结果(一)
    4 材料与方法(二)
    5 结果(二)
    6 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Ⅲ 缩略词表
Ⅳ 附图
Ⅴ 附综述:
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Ⅶ 致谢

四、C反应蛋白与远期心梗和栓塞性中风的危险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研究[D]. 冯腾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3]负荷量阿司匹林+半量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TIA的临床研究[D]. 徐强.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4]冠心病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Visfatin、MMP-9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D]. 张建萍. 吉林大学, 2011(09)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D]. 刘益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6]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 曹秀华,吴晓棠,王成英,崔秀明,张丽娜. 中国医学创新, 2009(33)
  • [7]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成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分析[D]. 张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 [8]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J]. 彭慧萍. 医学临床研究, 2005(05)
  • [9]深圳地区健康成人506例超敏C-反应蛋白参考范围调查[J]. 贺松,庄严,陈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06)
  • [10]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人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D]. 周志斌. 暨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C反应蛋白与心肌梗死和栓塞性卒中的长期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