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六册)修订情况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周丽威[2](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认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奇慧[3](2020)在《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历史沿革探究 ——以1990版、2000版、2004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的凭借,集中展示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积累语言运用规律经验的学习范本,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单元导语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了教材与师生们沟通交流的渠道,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引导作用。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是我们国家教材建设与发展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一套教材,本文选择了人教社出版的在三个不同时期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编写的语文教材,分析它们的单元导语特点,窥探单元导语的历史发展变化,以此来给予编写建议。本文首先论述了选择此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从我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历史和单元导语研究的意义方面阐述,总结了前人对单元导语的内容特点、编写理念和编写不足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写此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是从单元导语的概念说起,着重探究了单元导语的历史渊源和功能作用,将导语的发展历史分为蒙昧期、觉悟期、探索期和确立期四个阶段分别论述,明确从文本研究和维度研究两方面来考察单元导语,总结出单元导语具有明确单元主题、提供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指导学习方法的功能作用。之后是分析选取的三个版本教材的单元导语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指出1990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具有编排简易,单元导语要素分散、分置于教材不同位置,表述方式简单通俗,直接点明单元文体的特点;提出2000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具有表述结构相对固定,内容突出学习重点,语言表达说理性强的特点;发现2004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具有彰显教材组元形式,语言温婉生动,凸显“学本位”的特点。由此着重梳理了三个版本教材的单元导语在形式上、内容上和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并分析出这样变化的原因在于教材编写理念上的改观。一是“教本位”向“学本位”转变,二是注重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转变,三是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文章最后是对单元导语的变化给予了导学引领价值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学习方法缺乏过程指导的正反面评价,并给出接下来单元导语在编写上的建议,一是要拓宽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要突出学生本位,建立学生学习的情境。
刘艳辉[4](2020)在《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意在研究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阶段性特点,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在“双基目标”时期(1978.2-1996.10),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未分离,统称为《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颁行了四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高中部分的“思想教育”要突出“阶级斗争史观”教育,但对“阶级斗争史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由强变弱趋势;对“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国情教育”的目标要求则逐渐增强。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教”工作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受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变化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逐渐减少了“阶级斗争史观”教育内容的篇幅;加入了“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在“三项任务”时期(1996.10-2003.4),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已经独立,颁行了三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思想教育”目标上,对国情教育的要求与时俱进、对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强、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日趋突显、对“三观教育”的要求逐渐完善。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世纪之交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和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克服了“左”倾影响;注重国情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加了“人文教育”和“三观教育”的篇幅。在“三维目标”时期(2003.4-2017.10),颁行了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由于当时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重视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各方面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增加了培育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重视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核心素养”时期(2017.10-至今),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着重突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注重对“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教育、重视对“人类运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的教育。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新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加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
周桂芝[5](2020)在《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外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变与不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科书编纂、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本文以1979—2019年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版本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探讨中外条约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编写内容与呈现形式的变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探究影响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因素。第二部分讨论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结构形式,分别对初、高中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整体研究与具体分析出发,结合纵向的比较,分析教科书对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第四部分探究人教版教科书中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变化与特点,分析教科书编写的不足,提出编写与教学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中外条约内容的编写变化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而且体现了学术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变与不变,为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及其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方红萍[6](2020)在《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角函数是极为典型的周期函数,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至今天,我国数学课程不断改革,同时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亦随之演变.期间,每一阶段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都是我国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历经辛苦,努力探求的结果,终形成了今天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概貌.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知识点、例习题、素材等方面的选择、编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部分教学的质量,甚至影响未来数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应当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历史,规避教训和不足,汲取智慧和经验.本文选取了1972年至今各阶段北京市所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套高中数学教材,将其中的三角函数分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北京市中学课本﹒数学》第八册(197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一册(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代数(必修)》上册(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4(必修)》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5(必修)》B版(以下简称旧人教B版,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必修)》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必修)》B版(以下简称新人教B版,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图表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本文从编写背景、编写理念、教材分析、编写特点这四个维度对所选取的六套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其中“教材分析”是在对各三角函数分册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编写的整体情况、知识点(包括知识点编排的整体思路、知识点具体内容)、例题与习题(包括数量与类型)及素材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统计与分析,清晰地呈现了这六套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分册编写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根据时间变化对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编写进行了简要的比较,主要从知识点、例题、习题及素材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初步得到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情况.此外,对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整体情况、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内容、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例题、习题、编写素材的沿革与发展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三角函数知识内容包括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和知识模块的广度,例题包括例题类型及数量、例题难度,习题包括习题类型及数量、习题沿革与发展特点.从不同角度呈现其演变情况,进一步得到1972年至今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规律,并据此为今后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
李凌慧[7](2020)在《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提出助读系统被认为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也有人称之为助学系统或者导学系统。助读系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起到提示学习重难点和学习方法的作用。通过以往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围绕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进行编写,其中,两条线索是指能力训练线索和知识线索;而四个系统就是指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本论文选取其中的助读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这一系统虽不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包含着对于教材中疑难问题的解释和对于文本的补充说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首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助读系统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助读系统各个要素在不同版本中的呈现方式。并且结合五版教学大纲和三版课程标准,纵向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演进。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各个时期不同助读要素的特点,找出其中得以承袭的部分和彼此之间的不同,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情况和当今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或者不足,并且与最新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进行比较,找到可取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期在当今助读系统的应用方面给予启示。本论文讨论的助读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单元导读、作者简介、课下注释、插图、课后研讨与练习、资料补充等内容。在已有的关于助读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助读要素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分类。在此将作者简介和课下字词注释归为注释类,单元导读、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归为提示练习类,插图为图像类,课后资料卡片、附录和单元知识总结归为资料补充类。按照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和资料补充类几大板块对助读系统按类别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依据在后文中有所体现。本文共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绪论中,笔者依据现实情况详细地分析了关于助读系统这一选题的意义,并且选取了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八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文本进行研究。并且对当前对于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地归纳梳理,为进一步地研究做铺垫。在这一部分中还体现了本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78年以来出版的八版教材中的助读系统的分析对比,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对本论文中探讨的几版教材的编写背景进行梳理。二是助读系统概观,意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清晰地界定和了解,明确在八版教材中,助读系统的整体发展变化。三是对助读系统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将其细化为编写说明、注释类、提示练习类、图像类、资料补充类,按照这五类将八版教材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梳理。对于经典篇目中助读系统在八版中的变化也会有详细的展示,通过经典篇目注释系统的发展变化,找出其承袭的内容和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高中语文助读系统的演进和思考。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将前文梳理分析的内容归纳,找出其演进的趋势。包括其中历久弥新,承袭下来的内容。也包括其发展变化的内容。其次,在文本中体现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第三章就是关于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实践,主要包括对于助读系统编写的建议,以及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如何使用助读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马磊[8](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雷亚新[9](2020)在《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在课程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的改革。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那么在这一历程中我国教科书内容发生怎样的更新?更新的方向是否和国外教科书一致?为了了解我国新版教科书内容发生了怎样的更新以及和国外教科书更新方向的差异,以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制水平。本研究以中美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个维度,比较中美两国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异同。最后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描述研究结果,基于知识论和学习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思考,从中美两国教育背景方面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并为我国教科书建设提供一些建议。研究发现,中美教科书内容在更新过程中既有“趋同”也有“存异”。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教科书的更新主要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面,美国教科书的更新主要在内容选择方面。具体来看:在内容选择的更新方面,我国侧重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选,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国侧重于对用于解释化学性质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精选,强调学生化学技能的培养。在内容组织的更新方面,我国教科书内容组织转向“学生中心”;美国教科书内容组织依然强调“学科中心”。在内容呈现的更新方面,中美化学教科书均体现出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刘珊[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可以更为细致、生动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兼具强大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以教材中小说作品的筛选、增删以及编排组合方式为切入点,从典型与个案、编选来源、创作方法等角度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遴选标准和尺度,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的发展流变,探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材发展内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系统地、多角度地构建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作品的结构化图谱,推进现代化语文学科教材体系的构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论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并界定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第二章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变革梳理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篇流变轨迹,从一纲一本时期、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和一标多本时期这三个时间段来具体的呈现小说选篇增删组合变化。第三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从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和类别变动两方面探究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规律与特征,深化对现有教材的认识。第四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主张以经典性和多元性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选篇教育定位,篇目遴选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并关注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注重作品选编的适切性和可读性。
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六册)修订情况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六册)修订情况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历史沿革探究 ——以1990版、2000版、2004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单元导语的内容特点研究 |
2.单元导语编写理念研究 |
3.单元导语的编写不足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单元导语概述 |
(一)单元导语的概念 |
(二)单元导语的发展 |
1.单元导语的蒙昧期 |
2.单元导语的觉悟期 |
3.单元导语的探索期 |
4.单元导语的确立期 |
(三)单元导语的研究框架 |
1.文本研究 |
2.维度研究 |
(四)单元导语的功能作用 |
1.老师教学设计的航标 |
2.学生自学的“参谋” |
二、三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形式内容特点 |
(一)1990年版教材单元导语的形式内容特点 |
1.编排简易 |
2.单元导语要素分散,分置于教材不同位置 |
3.表述方式简单通俗,直接点明单元文体 |
(二)2000年版教材单元导语的形式内容特点 |
1.表述结构相对固定 |
2.内容突出学习重点 |
3.语言表达说理性强 |
(三)2004年版教材单元导语的形式内容特点 |
1.彰显教材组元形式 |
2.语言温婉生动 |
3.凸显“学本位” |
三、高中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的编写变化及变化原因 |
(一)形式内容的编写变化 |
1.形式变化 |
2.内容变化 |
3.语言风格变化 |
(二)编写变化的原因 |
1.“教本位”向“学本位”转变 |
2.注重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转变 |
3.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 |
四、高中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编写变化的评价及编写启示 |
(一)单元导语发展变化的评价 |
1.导学引领价值发挥充分 |
2.激发学生兴趣 |
3.学习方法缺乏过程指导 |
(二)单元导语的编写启示 |
1.拓宽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2.突出学生本位,建立学习的情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双基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78.2-1996.10)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二、三项任务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96.10-2003.4)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概况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三、三维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03.4-2017.10)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四、核心素养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17.10-至今)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背景 |
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变化 |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
三、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 |
四、学术界中外条约研究的影响 |
第二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编写的结构形式 |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结构形式 |
(一)章节设置 |
(二)辅助内容 |
第三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近代中外条约的内容阐述 |
一、中外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一)“城下之盟”的双边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二)“不败而败”与《中法新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三)多国逼签的《辛丑条约》签订背景的阐述 |
(四)非战争状态下被迫签订条约的背景阐述 |
二、重要中外条约内容的阐述 |
(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 |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三)《中法新约》 |
(四)《马关条约》 |
(五)《辛丑条约》 |
(六)其他条约 |
三、中外条约影响的阐述 |
(一)整体影响的阐述 |
(二)具体条约影响的阐述 |
四、修约、废约的阐述 |
第四章 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编写的评价与教学建议 |
一、编写的特点 |
(一)受编纂体例和课改影响较大 |
(二)主要相关内容基本保持稳定 |
(三)内容设计趋于注重能力培养 |
(四)突显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
二、编写的不足与建议 |
(一)不足之处 |
(二)编写建议 |
三、教学建议 |
(一)加强系统讲授,注重知识拓展 |
(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三)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
(四)发挥中外条约内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说明 |
1.3.1 教材选取 |
1.3.2 三角函数 |
1.3.3 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划分 |
1.3.4 例题与习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分析 |
2.1 1972年版《北京市中学课本﹒数学》第八册 |
2.1.1 编写背景 |
2.1.2 编写理念 |
2.1.3 教材分析 |
2.1.4 编写特点 |
2.2 人教社 1979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数学》第一册 |
2.2.1 编写背景 |
2.2.2 编写理念 |
2.2.3 教材分析 |
2.2.4 编写特点 |
2.3 人教社 1990 年《高级中学课本﹒代数(必修)》上册 |
2.3.1 编写背景 |
2.3.2 编写理念 |
2.3.3 教材分析 |
2.3.4 编写特点 |
2.4 人教社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下) |
2.4.1 编写背景 |
2.4.2 编写理念 |
2.4.3 教材分析 |
2.4.4 编写特点 |
2.5 人教社2007年B版必修4、第5(以下简称旧人教B版) |
2.5.1 编写背景 |
2.5.2 编写理念 |
2.5.3 教材分析 |
2.5.4 编写特点 |
2.6 人教社2019年B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册(以下简称新人教B版) |
2.6.1 编写背景 |
2.6.2 编写理念 |
2.6.3 教材分析 |
2.6.4 编写特点 |
3 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编写的沿革与发展 |
3.1 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整体情况的沿革与发展 |
3.2 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内容的沿革与发展 |
3.2.1 教材所含三角函数知识模块的沿革与发展 |
3.2.2 教材中三角函数知识模块广度的沿革与发展 |
3.3 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例题的沿革与发展 |
3.3.1 例题类型及数量的沿革与发展 |
3.3.2 例题难度的沿革与发展 |
3.4 教材中有关三角函数习题的沿革与发展 |
3.4.1 习题类型及数量的沿革与发展 |
3.4.2 习题的沿革与发展特点分析 |
3.5 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素材的沿革与发展 |
4 建议与展望 |
4.1 建议 |
4.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助读系统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八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对比分析 |
第一节 编写背景 |
一、20世纪70年代 |
二、20世纪80年代 |
三、20 世纪90 年代 |
四、21世纪以来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概观 |
第三节 助读要素比较 |
一、编辑说明 |
二、注释类 |
三、提示练习类 |
四、图像类 |
五、资料补充类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助读系统演进与思考 |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演进 |
一、助读体系:确定雏形,发展直至较为完备 |
二、助读要素:依据时代发展调整,质量不断提升 |
三、编写理念:由相对固定到开放多样 |
四、能力要求:侧重点改变,强调语文综合素养 |
第二节 助读系统演进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一、应当明确如何使用助读系统 |
二、首要重视助读系统内容严谨性 |
三、对于能力的培养不够深入 |
第三章 基于助读系统演进的实用性建议 |
第一节 编写建议 |
一、与知识、范文、作业系统紧密结合 |
二、选择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编写者 |
三、增加助读系统的知识容量 |
四、提高质量辅助教学 |
第二节 使用建议 |
一、对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二、对学生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关于课程基本问题的思考 |
二、教科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 |
三、教科书内容更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
二、国内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
三、国外化学教科书的研究现状 |
四、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化学教科书 |
三、更新 |
第五节 研究对象 |
一、选择的依据 |
二、选定的对象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教科书的结构和功能 |
二、知识论与教科书编制 |
三、学习理论与教科书编制 |
四、系统论 |
第二节 分析框架的建构 |
一、已有教科书分析框架述评 |
二、本研究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三章 中美两国教育背景梳理 |
第一节 中美化学课程改革历程介绍 |
一、中国化学课程改革历程 |
二、美国化学课程改革历程 |
三、中美化学课程改革历程比较 |
第二节 中美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分析 |
一、中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
二、美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
三、中美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比较 |
第四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更新比较 |
第一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
一、中国教科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的更新 |
二、美国教科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的更新 |
三、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理论性知识内容 |
一、中国教科书中理论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
二、美国教科书中理论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技能性知识内容 |
一、中国教科书中技能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
二、美国教科书中技能性知识选择的更新 |
三、比较分析 |
第四节 STS知识内容 |
一、中国教科书中STS知识选择的更新 |
二、美国教科书中STS知识选择的更新 |
三、比较分析 |
第五节 科学史知识内容 |
一、中国教科书中科学史知识选择的更新 |
二、美国教科书中科学史知识选择的更新 |
三、比较分析 |
第六节 内容选择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组织的更新比较 |
第一节 教科书的体例结构 |
一、中国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二节 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
一、中国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内容组织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
第六章 中美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更新比较 |
第一节 外观设计 |
一、中国教科书外观设计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外观设计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二节 栏目设计 |
一、中国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栏目设计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插图设计 |
一、中国教科书插图设计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插图设计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四节 目录、附录设计 |
一、中国教科书目录、附录设计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目录、附录设计的更新变化 |
三、比较分析 |
第五节 内容呈现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结论 |
一、中国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变化 |
二、美国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变化 |
三、中美教科书内容更新的趋同与存异 |
第二节 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异同的原因分析 |
一、中美两国对教科书功能定位的差异 |
二、中美两国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的不同 |
第三节 关于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思考和建议 |
一、如何理解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基础”? |
二、教科书中时代性知识的引入 |
三、理论性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权衡和组织 |
四、如何应对教科书的滞后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变动轨迹 |
第一节 一纲一本时期:工具性的突显 |
第二节 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时期:审美诉求回归 |
第三节 一标多本时期:多元化探索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的选编对照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增删对比分析 |
一、热点篇目统计分析:传承文学经典 |
二、独有篇目统计分析:切合时代要求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类别统计分析 |
一、教材选文编选来源探寻:以现当代小说选篇为主 |
二、教材选文创作方法研究: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 |
三、教材选文价值取向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作品选编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的教育定位:经典性与多元性 |
第二节 小说作品的价值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 |
第三节 阅读群体的层次定位:适切性与可读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 |
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六册)修订情况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单元导语历史沿革探究 ——以1990版、2000版、2004版为例[D]. 奇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D]. 刘艳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近代中外条约内容研究(1978—2019)[D]. 周桂芝.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北京市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编写的沿革与发展分析 ——以1972年至今北京市部分教材为分析对象[D]. 方红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7]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演进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李凌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9]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更新的比较研究[D]. 雷亚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选编研究 ——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D]. 刘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