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尔山羊养殖及人工授精新技术培训班将在合肥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纪元[1](2018)在《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受制于国产羊毛质量,我国虽然成为羊毛大国,却难以跻身于羊毛强国的行列。我国羊毛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国产羊毛中细羊毛的比重逐年下降,羊毛进口量却保持波动增长态势,对外毛的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国产羊毛细度不足,难以满足毛纺加工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国产细羊毛净毛率偏低,即便国产羊毛价格低于进口羊毛,特别是低于澳大利亚羊毛2-3倍,却仍然不是毛纺加工企业的首选原料。提高羊毛质量成为我国羊毛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细毛羊养殖主体对质量控制技术的采用是提高羊毛质量的关键,当前国产细羊毛质量不佳的现状说明细毛羊养殖主体对质量控制技术的采用亟待提升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细毛羊养殖主体的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及主要质量控制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依次对我国细毛羊养殖户、规模养殖场、种羊场和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进行分析,并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和案例分析法对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在对养殖主体之间基于羊毛质量控制的协作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协作模式对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并用多元选择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养殖户选择协作模式的因素;最后,在对国外羊毛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细羊毛质量、促进我国细羊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均有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梳理国产羊毛生产环节中各主体质量控制行为特点,而且能够为羊毛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参考和决策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我国细羊毛细度变粗、长度变短,质量呈现下降;我国细羊毛质量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羊毛质量控制技术从控制羊毛生长条件和羊毛后期管理两大方面作用于羊毛质量。(2)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较为全面,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养殖主体对于羊毛生长阶段质量控制技术采用比例均显着高于羊毛后期管理阶段;不同主体在技术采用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和遇到的主要困难各不相同。(3)羊毛产量、接受培训次数、羊毛销售渠道、参与组织模式等因素对养殖户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影响;直接与毛纺企业进行交易、提高羊毛单产水平、适度养殖规模、优化职工结构、加大补贴力度和协作程度都有助于规模养殖场技术采用;种羊场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所有制形式、管理制度、羊毛销售渠道、协作程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社长能力、社员类型与结构、社员数量与养殖规模、羊毛销售渠道、内部管理制度、外部扶持力度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4)我国细毛羊养殖主体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协作模式有贩子收购条件下的“合作社+养殖户”和“种羊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模式,以及工牧直交条件下的“合作社+养殖户”与“种羊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模式四种,仅有最后一种协作模式对参与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有稳定促进作用。(5)养殖规模、担任村干部、信息可获得性、市场化程度对养殖户选择“合作社+养殖户”协作模式具有正向影响,年龄和风险偏好有负向影响;受教育水平、养殖规模、信息可获得性、组织化程度对养殖户选择“种羊场或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协作模式有正向影响,兼业化程度和养殖经验有负向影响。
祝士平[2](2016)在《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是继新疆和内蒙古之后的全国第三养羊大省,2014年全省羊存栏2174.6万只,羊肉产量36万吨(1),羊奶产量19.33万吨(2),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17%、8.41%和16.30%,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羊肉和羊奶等产品的消费需求。养羊业对促进山东省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改变农村生产经营结构,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山东是全国养羊大省,但还不是养羊强省,在良种普及、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改善养羊场(户)的生产行为。因此本文在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实地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分析等方法,重点从养羊场(户)生产行为描述性分析、养殖规模扩大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养殖档案建立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分析、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博弈分析和生产行为优化对策建议等五方面,实证研究了山东省养羊场(户)的生产行为。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根据山东省17地市849家养羊场(户)的调查问卷资料,重点从投入品采购、疫病防控、规模化养殖、养殖档案建立、动物福利、组织状况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受访养羊场(户)对种羊来源、疫病传播作用有良好的认知,有较好的种羊引进和采购行为;对兽药安全使用知识及合理使用、人员传播疫病、羊耳标和动物福利或健康养殖的认知度较低,在兽药(含疫苗)采购与使用、疫病防治、养殖档案建设和动物福利改善等方面的行为不够规范。山东省养羊场(户)养殖规模扩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根据山东省17地市849家养羊场(户)的调查问卷数据,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养羊场(户)养殖规模扩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文化程度、饲养规模、饲养类型、专业化程度、是否加入养羊合作社、是否加入产业化经营组织6个因素对养羊场(户)养殖规模扩大行为有显着影响。山东省养羊场(户)养殖档案建立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二。根据山东省17地市849家养羊场(户)的调查问卷数据,首先运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确定了养羊场(户)养殖档案建立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解释性结构模型解释了各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文化程度、饲养规模、饲养年限、专业化程度、政府支持、是否加入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养殖档案的认知7个因素对养羊场(户)的养殖档案建立行为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支持和对养殖档案的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专业化程度、是否加入产业化经营组织是中层间接因素,决策者文化程度、饲养规模和饲养年限是深层根源因素。养羊场(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三。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的双种群博弈理论,研究了养羊场(户)和政府之间关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化生产行为的超额收益、补贴收益、奖励资金,及不采用标准化生产行为的环境损失、潜在损失和采用前的风险发生率等对养羊场(户)采用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决策演进方向有正影响;采用标准化生产行为的投入成本和采用后的风险发生率对养羊场(户)采用标准化生产行为决策的演进方向有负影响。改善和优化养羊场(户)生产行为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基于前文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分别从养羊场(户)自身、羊产业组织(养羊合作社、羊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政府3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养羊场(户)加强学习,转变现有的饲养管理方式;政府加强宣传和监管,保证养羊安全;提供投入品的采购渠道;羊产业组织加强对养羊场(户)的组织培训、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指导。
杨慧[3](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指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吴红雅[4](2009)在《肥东经济争先锋 迅猛发展靠科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肥东建立起崭新的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强化了人才长效机制,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结?
樊银珍[5](2007)在《农牧企业推广畜牧养殖技术的方法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本文以1990年—2005年15年间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畜牧养殖业为研究背景,以14家大型农牧企业和安徽省6个县市179个养殖户为考察对象,以农户行为改变理论、沟通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农业推广框架理论为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总结15年来农牧企业推广的主要畜牧养殖技术,解析推广方法和模式,解读提高技术推广的模式运行效率的措施,剖析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表现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提供可资的借鉴。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农牧企业和养殖户均认为效果较好的10种推广方法是:新技术示范、推广员入户指导、技术培训班(讲座)、农资经销服务、技术推广户的影响、咨询服务、科技展览、经验交流会、广告宣传、报刊杂志和技术资料。但必须根据养殖户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新技术的五个不同阶段灵活运用不同的推广方法,必要时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养殖户新技术的采用率。同时讲究各种方法的操作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牧企业采用养殖技术承包型、技物结合型、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养殖小区)+养殖户型、技术市场型四种模式开展技术推广,以前三种为主。技物结合型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养殖小区)+养殖户型是最有效的模式。企业可选择一个或多个有效的、合适的技术推广模式。为提高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效率,农牧企业必须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部门、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合作;与金融系统、保险公司的建立联系;保障技术推广经费;抓住技术推广的有效时机;建立有效的推广员录用、考核、奖惩、监督、培训机制;加强农民行为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农牧企业推广的主要畜牧养殖技术是:良种和杂交改良技术、人工授精技术、饲料使用和生产技术、饲养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畜禽疾病防治技术等。逐步由单一养殖生产技术发展到综合技术,即产前提供生产资料,产中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后帮助养殖户搞好销售,提高养殖户收入。根据各个时期的需要调整推广内容,概括起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纯技术型时期、效益型时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时期。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的优势是:农牧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广员的数量、素质和推广经费均高于基层政府推广机构;适应新时期养殖户对技术推广的需要;顺应世界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适宜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供给短缺并存;在推广内容方面,以养殖生产技术为推广重点,纵向深度、横向宽度还不够;在推广体制方面,农牧企业及推广员之间合作交流不够;一些龙头企业优势不突出;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稳固;企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不够;我国各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加大执法力度,使技术推广逐渐走向法制化;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培植龙头企业;农牧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纽带机制;明确推广方向,遵循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的选择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的预警研究;加大西部地区的技术推广力度;建立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创新技术推广手段;正确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走“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的道路。
周艳波[6](2003)在《要闻》文中认为 本刊讯(天亮)经河北省畜牧局批准,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牵头举办的首届"河北省畜牧兽医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于12月18日拉开帷幕。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畜牧业飞速发展,其地位经历了由家庭副业到农业重要产业、再到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的巨变。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主导力量。从全国看,河北省已成为位列前几名的畜牧业大省,并正向畜牧强省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全省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为表彰他们的奉献精神,给他们的努力和做出的工作一个说法,河北省畜牧局决定由省畜牧兽医学会牵头,开展"河北省畜牧兽医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是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期盼的大事,是河北省畜牧业一次盛大典礼!评选活动范围大,涉及面广,将涵盖全省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所、基层乡站、饲料兽医经营服务
二、波尔山羊养殖及人工授精新技术培训班将在合肥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尔山羊养殖及人工授精新技术培训班将在合肥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三章 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及主要质量控制技术 |
3.1 我国细羊毛质量现状分析 |
3.2 主要细羊毛质量控制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细毛羊养殖户样本基本情况 |
4.2 细毛羊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4.3 细毛羊养殖户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基本情况 |
5.2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5.3 细毛羊规模养殖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细毛羊种羊场发展情况 |
6.2 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6.3 细毛羊种羊场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
7.1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
7.2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7.3 细毛羊专业合作社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细毛羊养殖主体质量控制协作模式及效果分析 |
8.1 养殖主体参与羊毛质量控制协作的必要性与内在动因 |
8.2 细毛羊养殖主体质量控制协作模式分析 |
8.3 主要协作模式对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
8.4 养殖户协作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国外羊毛质量控制措施及经验总结 |
9.1 澳大利亚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
9.2 新西兰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
9.3 南非羊毛质量控制措施 |
9.4 国外羊毛质量控制经验总结 |
9.5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2.1 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概念界定 |
2.2 数据来源和调查样本情况 |
2.3 养羊场(户)的生产认知与行为分析 |
2.4 养羊场(户)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研究结论 |
3 养羊场(户)养殖规模扩大行为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3.1 山东省规模化养羊的发展现状 |
3.2 研究假说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3.4 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
4 山东省养羊场(户)养殖档案建立行为的计量分析 |
4.1 养羊场(户)养殖档案建立行为的概念界定 |
4.2 研究假说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4 结果讨论 |
4.5 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5 养羊场(户)和政府标准化生产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 |
5.1 标准化生产行为的概念界定 |
5.2 标准化生产行为选择的进化博弈模型 |
5.3 进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和讨论 |
6 改善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对策建议 |
6.1 养羊场(户)为改善自身生产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
6.2 养羊组织为改善养羊场(户)生产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
6.3 政府为改善养羊场(户)生产行为应采取的措施 |
7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
(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
三、选派留苏学生 |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
一、地缘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经济因素 |
四、文化因素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5)农牧企业推广畜牧养殖技术的方法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
1.1.1 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
1.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膳食结构优化调整 |
1.1.3 畜牧业实现了两次大转变 |
1.1.4 中国畜牧业的优势和差距 |
1.2 畜牧业增长、新技术应用与推广三者的关系 |
1.2.1 畜牧业增长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 |
1.2.2 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关系 |
1.3 国内外农业推广的动态 |
1.3.1 国外农业推广的动态 |
1.3.2 国内农业推广的动态 |
1.4 我国现阶段畜牧技术推广主体及其主要特征 |
1.4.1 政府主体 |
1.4.2 科研教学单位主体 |
1.4.3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
1.4.4 企业主体 |
1.5 本研究的目的 |
2 主要理论依据 |
2.1 农业推广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和学说 |
2.2.1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
2.2.2 沟通理论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2.2.4 农业推广框架理论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农牧企业的选择 |
3.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
3.2.3 推广技术的选择 |
3.2.4 研究方法的选用 |
4 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方法的研究 |
4.1 研究时间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推广模式的类型及采用率 |
5.1.2 各种模式的特征 |
5.1.3 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模式的分析 |
5.1.4 提高农牧企业技术推广模式运行效率的措施 |
5.2 小结 |
6 农牧企业推广的主要养殖技术 |
6.1 良种和品种改良技术 |
6.2 饲料使用和生产技术 |
6.3 饲养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 |
6.4 畜禽疾病防治技术 |
7 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 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的优势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 建议和对策 |
8.1 加大执法力度,使技术推广逐渐走向法制化 |
8.2 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培植龙头企业 |
8.3 农牧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纽带机制 |
8.4 明确推广方向,遵循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的选择原则 |
8.5 加强养殖生产的预警研究 |
8.6 加大西部地区的技术推广力度 |
8.7 建立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创新技术推广手段 |
8.8 正确处理企业之间的关系 |
8.9 走“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的道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论文 |
四、波尔山羊养殖及人工授精新技术培训班将在合肥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细毛羊不同养殖主体质量控制技术采用行为及协作模式研究[D]. 王纪元.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2]山东省养羊场(户)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D]. 祝士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3]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4]肥东经济争先锋 迅猛发展靠科技[N]. 吴红雅. 大众科技报, 2009
- [5]农牧企业推广畜牧养殖技术的方法和模式研究[D]. 樊银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6]要闻[J]. 周艳波. 北方牧业, 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