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一、浅析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韩佩泽[1](2020)在《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受到国家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阵痛也给中国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实体经济遭遇发展瓶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也日益膨胀,大量的不良资产不仅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利润,还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中国金融环境。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2019年全年各项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2402亿元,较上年增加51.03亿元,增长2.1%,2019年累计处置各项不良资产合计超过1900亿元。从地方分行看,工商银行Z分行2019年末各项不良贷款余额合计28.32亿元,较上年增长31.75%,不良率为4.98%。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原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和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形势下不良资产的发展。如何高质量的管理处置日益增长的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受偿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工商银行Z分行的不良资产大规模集中爆发的成因以及目前不良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工商银行Z分行大规模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整体宏观经济环境较差、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政府的行政干预、行业监管体系不健全、“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区域担保圈体系庞大、贷款企业盈利疲态,还贷能力呈弱势;内部因素包括工商银行Z分行信贷政策的转变、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客户经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贷款投放结构不合理。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资产不仅会影响工商银行Z分行的发展、增大工商银行Z分行的声誉风险,还会影响区域金融的稳定。从工商银行Z分行目前不良资产管理情况看,处置方式相对单一,在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管理水平较差、不良资产处置人员能力不足、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审批流程过于繁复等问题。本文创新点在于针对工商银行旗下的某一家二级分行,根据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其在不良资产管理方面改进的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全面排查资产现状,摸清资产质量,放宽处置政策,拓宽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渠道,运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加强与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述不良资产处置思路和建议,可以为工商银行Z分行提供全新的处置思路,从而能够提高处置管理效率,增加处置受偿率,在目前拨备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提高处置效率。与此同时,本文对其他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提高不良资产管理水平,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建议对于工商银行Z分行提高不良资产管理水平,拓宽处置思路,提高不良资产受偿率有较大意义。本研究对工商银行Z分行本轮不良资产大规模爆发原因总结,可以为工商银行Z分行目前信贷投放提供有力的参考。本文所研究的不良资产处置案例和提出的改善不良资产管理的建议,可供Z市所有商业银行进行参考借鉴。

孙汉康[2](202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始于住房抵押贷款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90年代初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借鉴美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适用性方面,比较了住房抵押贷款等12种主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动因、制约发展的因素。通过中外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了各种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运用分值评定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程度。适用性方面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以“违约率”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三类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的安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的年化违约率”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化早偿、资产利率、证券利率、次级占比、评级下调、证券年限”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并将安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流动性方面,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度增长值、证券发行金额、进入二级市场交易额”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并将流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盈利性方面,以“证券产品利差”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进行了量化比较。与前两节不一样的是,并没有将“证券产品利差”作为因变量,而是将“证券利润”作为因变量,以“证券产品利差、发行金额、各种费用”为自变量,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了度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盈利性的模型。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为引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支撑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ASLP),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需大力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出了发展路径,包括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的资产证券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通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衡量资产证券产品的标准――“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并率先进行了探索。(2)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并提出了衡量产品“适用性”的主要依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风险程度),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标准和模型。(3)本文综合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评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四性”体系(ASLP)。

刘岩[3](2020)在《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开始抢夺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份额,将个人住房贷款视为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同时由于个人住房贷款具有房屋抵押、分期还款的特点,被商业银行归为低风险系数的优质资产,个人住房贷款始终保持着在各项贷款业务中的较高占比。2016年以来随着各项限购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开始收紧,市场观望情绪渐浓,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长。不良贷款处置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不良贷款处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银行资产损失的数额。但在房地产经济急刹车的局势下,现存的处置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处置方式的粗放化使得银行站在客户的对立面上,客户配合度较低,纠纷、投诉量持续增加。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及个人贷款业务持续平稳的发展。探索新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来化解资产质量下滑的危机已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以A银行廊坊分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思路为: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研究的问题:(1)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2)现有的处置方式是否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存在的问题有哪些;(3)怎样更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设计出更优化的处置方案。以所研究问题为指引,对A银行廊坊分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现状与处置方式进行了论述。最终得出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分布特点及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现有处置的问题所在。在明确了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特征及现行处置方式缺陷的基础上构建出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综合处置体系,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处置流程化、明晰化,改变以往处置零散、难以统筹的困境。在综合处置体系下提出不良贷款处置的新方案即租赁模式处置方案以弥补原有方案的不足,并对此种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究。用租赁模式来补充现行处置模式的不足,缓解资金回流难、客户抵触情绪高的问题。希望借此次研究,深入研究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的新思路,打造迎合市场需求的处置体系,实现双方共赢。改变银行的单一视角,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研究,拓宽处置思路,使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处置更贴合当下的市场环境,便于操作。构建多元化的综合处置体系,从源头遏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利用市场增加不良资产的流动性。期待此次研究对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处置有所帮助,有助于稀释银行劣质资产,激发银行投贷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张秀豪[4](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骆幸[5](2020)在《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金融是推动“三农”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只是依赖大型商业银行的理论与实践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管理。而农村商业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功能,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直接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与一般不良资产管理有共同点之外,还会遇到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本文运用对比分析、调查取证与文献查找的研究方法,基于对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剖析,介绍其不良资产现状,梳理分析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良资产形成成因。针对具体问题与详细成因,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依据对策建议对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本文在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出长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制约或短板:其一,存量和新增的不良资产呈双升态势;其二,不良资产质量差,清收处置难度大;其三,信贷管理水平低,考核指标设计欠佳等。究其原因分别为业务结构单一、贷款投放集中、金融创新不足;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贷管理水平低下,考核指标设计欠佳等。结合存在问题及原因,论文最后提出不良资产处置及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其一,提升新型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其二,完善不良资产管理运行模式;其三,加强不良资产日常管理。上述对策建议,对于我国其他农村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能更好地促使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不良资产率双降,进而提升长沙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水平,推动其区域化发展进程,从而抢占市场竞争先机。

咸海昕[6](2020)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工具。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资产证券化的利弊效应成为金融市场中关注的焦点。在政策鼓励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品种不断出现,参与机构不断丰富,已向常态化发展。我国进入新常态阶段后,经济增速放缓,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冲击,出现存贷比不断增加、期限错配严重以及资产质量下降等流动性问题。这时,如何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成为银行业的重点关注问题,解决这项难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下,需要关注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证券化是否能够真正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融资能力并发挥其优势作用,这对银行自身、监管机构以及国家金融行业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梳理相关文献,介绍资产证券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理论、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然后从正反两面分析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理,并选取发行过资产支持证券的7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流动性比例与存贷比衡量流动性,以信贷资产证券化比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检验与异质性检验,研究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在理论方面,本文从正反两面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利弊。从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方面看,首先证券化能够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转移不良资产出表,提高资产质量;其次证券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从而提高银行的市场融资能力;最后证券化通过释放监管资本,构建补充资本金的长效平台,提高资金效率,补充流动性。从证券化降低银行流动性的方面看,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弱化银行风控制度,使得银行追逐利润,降低风险抵御能力,过分扩张信贷水平,减少流动性缓冲并且增加风险贷款,从而更容易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证方面,主要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并且表现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程度与银行流动性比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商业银行存贷比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占比,解决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增加流动性,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效工具。第二,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银行的流动性。与中小型银行相比,大型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更能提高流动性。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更能提高流动性。这说明地方性中小型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将长期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获得流动资金,且过于利用获得的资金进行较大风险的投资业务,从而降低流动性水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意义:第一,持续扩大试点规模和范围,加大信贷资产证券化力度;第二,提高中小型银行参与度,健全信贷资产证券化结构;第三,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监管,保证健康金融创新;第四,推进二级市场建设,提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流动性。

高琦[7](2020)在《Z银行对A集团贷款管理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在业绩考核和同业竞争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服务对象集中面向集团客户,这类客户普遍存在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高于预期的利润增长,增强其“投机心理”。有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额度已占其授信总额的一半,更有甚者达到60%。大型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现象屡见不鲜,中小型商业银行则盲目跟风,“羊群效应”明显,也盼望从整体盈利中分得“一杯羹”。随着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部分集团客户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经营业绩下降导致信用风险频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管理工作中依然沿袭“重放轻管”的旧思维,盲目扩贷而忽视贷后管理重要性,导致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痛点。集团企业作为一类特殊客户群体,贷款违约所形成的风险具有突发性、连带性、扩散性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影响授信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有可能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引发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贷款管理依然是商业银行保证资产安全,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从贷款申请受理、调查审批、贷后跟踪监测、不良贷款清收等主要环节展示Z银行对A集团贷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案例中A集团与Z银行建立长期信贷关系,借款频率高,金额大。由于多方面原因,A集团贷款由正常结转为不良,此后Z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成功实现不良贷款清收,避免资产损失。作为一则成功的贷款管理案例,本文既对Z银行在实际贷款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做出总结,也指出其中尚存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文末立足整个案例对经验教训进一步升华,得出相关启示,以期为商业银行在今后优化贷款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大客户信贷业务质量带来参考价值。

代忠良[8](2020)在《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与核心,金融是否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金融机构是否能够高效的消化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则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帮助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国务院在1999年先后批准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AMC)。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并且国家赋予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银行和国企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全资产”的神圣使命。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采取债务追偿、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等传统方式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了处置,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为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企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已经不能最大化地提升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需要对不良资产处置方进行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在本文中,作者对不良资产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现状进行了阐述,在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在充分结合了G资产管理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优势和充分利用分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对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出了改进策略。将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债权转让+互联网的方式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将传统的债转股方式配以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将资产进行批量打包再委托给中介机构进行管理和处置。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的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资产证券化和债权收益权转让两种最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为化解我不良资产的风险和进一步提升资产价值提供新的思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律环境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机制和人才的保障,才能使得相关的改进措施能够实现,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能对不良资产采取高效的处置措施,将最大程度上保全国有资产和减少社会的损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许曌[9](2020)在《Z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处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加速攀升。2019年5月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依法接管,其中“严重信用风险”也是指该行出现的巨额不良贷款和远超监管红线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6%。其中,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6155亿元,占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25.54%,不良贷款率高达3.9%,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农商行均由农信社改制而来,扎根基层、点多面广,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支持民营小微的主力军。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较为落后,农商行业务品种单一、现代管理理念缺失、经营发展简单粗放,资产也主要集中于信贷资产。当前农商行不良贷款不断积聚,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凸显,成为新时期发展与改革的瓶颈。在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防范和处置农商行不良贷款,对服务地方经济和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农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探讨,从五个部分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梳理了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概况,在此背景下提出农商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综述。接着对不良贷款定义、分类方法进行了简述,介绍了信用论、金融脆弱性理论、贷款风险管理等关于不良贷款产生、控制的研究理论。第三部分选取了Z农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了Z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从变化趋势、五级分类、分布情况、化解处置等方面概况了风险特征。第四部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了Z农商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部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了金融监管持续发力、加强信贷风险预判、引导客户履债诚信、创新不良处置方式、精准施策多点发力等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本文对Z农商行不良贷款问题开展研究,对现阶段不良贷款风险管理、不良贷款化解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将进一步促进Z农商行合规、稳健、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相同类型的机构在不良贷款防控工作上提供经验参考。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鼓励农商行这类金融群体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对于其合规稳健发展、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子谦[10](2020)在《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对经济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如若商业银行面临重大风险,其影响范围必然会扩散到经济领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能力是反映其经营状况的关键,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对经营能力起到直接的作用,它映射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从大范围来看,对全国经济也是一种预警。通过对以往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了解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情况下是由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诱发的,不仅影响范围大,而且程度深,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造成整个经济的瘫痪或陷入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各国纷纷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同时也注重相应的处置工作。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已成为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更快地处置不良贷款,研究不良贷款处置的措施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以此为依据,重点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通过研究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现状,发现目前处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兰州农商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希望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经验。本文主要从兰州农商银行2015年成立以来的不良贷款相关数据出发,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特征、成因等要素的分析论证。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兰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兰州农商银行自身经营的特点,分析归纳兰州农商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本文针对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为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及建议。对于不良贷款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不良贷款的处置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为其有效管理不良贷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浅析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第2章 理论依据和研究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内部控制理论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1.3 资产组合理论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不良资产管理方式的研究
        2.2.3 我国不良资产法治化建设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与后果分析
    3.1 工商银行Z分行发展历程
    3.2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2.1 按照担保方式划分
        3.2.2 按照产品划分
        3.2.3 按照行业划分
    3.3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3.3.1 外部因素
        3.3.2 企业内部因素
    3.4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的后果分析
        3.4.1 影响工商银行Z分行的发展
        3.4.2 增大工商银行Z分行的声誉风险
        3.4.3 影响区域金融的稳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方式与问题
    4.1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贷款管理方式
        4.1.1 现金清收
        4.1.2 诉讼清收
        4.1.3 还款免息
        4.1.4 以物抵债
        4.1.5 破产重整
        4.1.6 批量转让
        4.1.7 呆账核销
    4.2 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4.2.2 信贷管理水平较差
        4.2.3 不良资产处置人员能力不足
        4.2.4 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审批流程过于繁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先进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银行主导跨区域产业重整模式
        5.1.1 案例情况
        5.1.2 关键要点
        5.1.3 应用条件
    5.2 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5.2.1 案例情况
        5.2.2 关键要点
        5.2.3 应用条件
    5.3 重点企业债务重组模式
        5.3.1 案例情况
        5.3.2 关键要点
        5.3.3 适用条件
    5.4 互联网+不良资产管理模式
        5.4.1 案例情况
        5.4.2 关键要点
        5.4.3 应用条件
    5.5 政府定向打包模式
        5.5.1 案例情况
        5.5.2 关键要点
        5.5.3 应用条件
    5.6 化解担保圈模式
        5.6.1 案例情况
        5.6.2 关键要点
        5.6.3 应用条件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商银行Z分行改善不良资产管理的对策
    6.1 全面排查,摸清资产质量
    6.2 放宽不良贷款处置政策
    6.3 进一步拓宽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渠道
    6.4 运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
    6.5 加强与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6.6 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6.7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境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适用性分析
        1.4.2 “三性”原则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产品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结构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1.3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原因
        2.1.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2 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分类
        2.2.1 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2.2 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2.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3.1 发展现状
        2.3.2 外部环境
        2.3.3 存在的问题
        2.3.4 特点分析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比较
    3.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1.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分析
        3.1.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比较
        3.2.1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的评分依据
        3.2.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得分
    3.3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结论
        3.3.1 高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2 中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3 低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
    4.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比较
        4.1.1 历史数据比较
        4.1.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1.3 验证模型
    4.2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比较
        4.2.1 历史数据比较
        4.2.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2.3 验证模型
    4.3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比较
        4.3.1 历史数据比较
        4.3.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5.1 “四性”综合评价体系(ASLP)的建立及运用
    5.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
        5.2.1 大力发展适用性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2 适度发展适用性居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3 谨慎发展适用性较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策略
        5.3.1 不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5.3.2 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确定发展策略
第六章 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路径
    6.1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1.1 组建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1.2 评级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6.1.3 规范汽车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2 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发展路径
        6.2.1 规范REITs的流程
        6.2.2 完善REITs的信用增级分析
        6.2.3 分析REITs评级的影响因素
        6.2.4 明确REITs的发展方向
    6.3 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3.1 建立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3.2 确定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原则
        6.3.3 合理设计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方案
        6.3.4 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
        6.3.5 规范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6.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4.1 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6.4.2 稳妥有序地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3 严格筛选PPP项目资产
        6.4.4 采用主信托方式进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5 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
    7.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四性”的比较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7.3 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指标、依据、模型及评价体系
    7.4 中国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不良贷款成因及影响因素
        2.1.1 政策与市场
        2.1.2 银行方面
        2.1.3 客户方面
    2.2 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
        2.2.1 不良贷款风险防范
        2.2.2 不良贷款处置
3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总体现状分析
        3.1.1 省内系统中的情况分析
        3.1.2 历史发展趋势分析
        3.1.3 新增压力分析
    3.2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3.2.1 产品品种分析
        3.2.2 贷款发放年度分析
        3.2.3 房价下降幅度分析
    3.3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客群现状分析
        3.3.1 客户分布情况分析
        3.3.2 客户拖欠原因分析
4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方式现状与问题
    4.1 现有处置方式现状
        4.1.1 常规催收
        4.1.2 委外催收
        4.1.3 司法诉讼
        4.1.4 呆账核销
        4.1.5 证券化
    4.2 现有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4.2.1 方式运用方面
        4.2.2 处置流程方面
        4.2.3 处置风险方面
5 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综合处置体系设计
    5.1 综合处置体系
        5.1.1 综合处置体系介绍
        5.1.2 综合处置体系运作流程
    5.2 租赁模式处置方案
        5.2.1 租赁模式处置介绍
        5.2.2 租赁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
        5.2.3 租赁模式流程与职责分工
        5.2.4 租赁模式可行性分析
    5.3 综合处置体系保障措施
        5.3.1 流程管理方面
        5.3.2 客户管理方面
        5.3.3 团队人员方面
6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5)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二.不良资产理论基础
    (一)不良资产范围界定
    (二)不良资产理论依据
    (三)不良资产形成机理
        1.宏观方面分析
        2.微观方面分析
    (四)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三.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二)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1.存量和新增的不良资产呈双升态势
        2.不良资产质量差,清收处置难度大
        3.信贷管理水平低,考核指标设计欠佳
    (三)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1.业务结构单一,贷款投放集中,金融创新不足
        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3.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四.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思路与对策
    (一)处置思路
        1.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强力促进金融创新
        2.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3.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二)处置对策
        1.提升新型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2.完善不良资产管理运行模式
        3.加强不良资产日常管理
五.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贡献与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概念辨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概述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流动性管理的问题
第四章 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理
    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信贷扩张机制分析
    第二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银行流动性的机制
    第三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流动性的机制
第五章 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检验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Z银行对A集团贷款管理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Z银行对A集团贷款申请受理和贷前调查分析
    2.1 授信双方基本信息介绍
        2.1.1 贷方基本信息
        2.1.2 借方基本信息
    2.2 贷款申请受理
    2.3 贷款项目调查分析
        2.3.1 贷款资金用途、金额、期限、担保方式
        2.3.2 借方财务状况分析
        2.3.3 贷款担保情况分析
        2.3.4 贷款风险性分析
    2.4 贷款审批结论
    2.5 贷款申请受理和贷前调查小结
第三章 Z银行贷后跟踪监测过程分析
    3.1 贷后跟踪监测主要内容
        3.1.1 资金账户监管
        3.1.2 现场检查
        3.1.3 日常跟踪监管
        3.1.4 风险分类与预警
        3.1.5 重大事件监测
        3.1.6 定期分析与贷后监测报告
    3.2 贷后跟踪监测问题及成因分析
        3.2.1 贷后跟踪监测问题分析
        3.2.2 贷后跟踪监测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A集团贷款正常结转不良分析
    4.1 A集团贷款逾期过程分析
    4.2 A集团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4.2.1 员工老龄化程度高,管理经营模式落后
        4.2.2 劳动密集型行业,应付职工薪酬负担大
        4.2.3 企业市场定位不准确,同业竞争压力大
        4.2.4 集团多年改制未果,浪费大量成本
        4.2.5 城市改造带来负面影响,营业利润逐年下滑
第五章 Z银行处置A集团不良贷款分析
    5.1 处置方式比较及风险性分析
        5.1.1 处置方式比较分析
        5.1.2 处置方式风险性分析
    5.2 Z银行对A集团不良贷款价值评估研究
        5.2.1 假设清算法
        5.2.2 专家议价法
    5.3 Z银行处置A集团不良贷款方式
        5.3.1 阶段性处置方式
        5.3.2 一次性处置方式
第六章 Z银行贷款管理经验教训和启示
    6.1 Z银行贷款管理经验总结
        6.1.1 “望、闻、问、切”控制贷前风险
        6.1.2 实行贷后管理团队评分机制
        6.1.3 搭建同业协作信息交流平台
        6.1.4 并购重组盘活企业不良资产
        6.1.5 借助外界力量清收不良资产
    6.2 Z银行贷款管理教训总结
        6.2.1 贷后监控工作不连续,员工岗位调动频繁
        6.2.2 贷款管理时间较长,增加管理难度和风险
    6.3 Z银行贷款管理启示
        6.3.1 建立差异化信贷人员管理和激励机制
        6.3.2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搭建内控风险管理平台控制系统
        6.3.3 培育更多不良资产商业化参与主体
        6.3.4 采用基金模式处置不良资产
        6.3.5 “金融科技+不良资产”创新处置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2章 不良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及理论介绍
    2.1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
        2.1.1 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2.1.2 不良资产的成因
        2.1.3 不良资产的特征
        2.1.4 不良资产的处置
    2.2 不良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2.3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方式借鉴
        2.3.1 美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2.3.2 韩国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2.3.3 日本不良资产管理方式
        2.3.4 国际不良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第3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
    3.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及行业现状
        3.1.1 G资产管理公司介绍
        3.1.2 不良资产行业现状
    3.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现状分析
        3.2.1 债务追偿方式
        3.2.2 资产转让方式
        3.2.3 债务重组方式
        3.2.4 债转股方式
        3.2.5 资产置换方式
    3.3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债务追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2 资产转让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3 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4 债转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5 资产置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4章 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4.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及原则
        4.1.1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目的
        4.1.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的原则
    4.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
        4.2.1 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处置效率
        4.2.2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提升资产价值
        4.2.3 利用委托处置缩小管理半径
        4.2.4 运用资产证券化进行批量处置
        4.2.5 使用债权收益权处置特殊资产
第5章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实施保障
    5.1 法律法规保障
    5.2 相关机制保障
    5.3 人力资源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Z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处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不良贷款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不良贷款的定义
    2.2 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
    2.3 不良贷款的理论基础
        2.3.1 信用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3.3 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Z农商行现状及不良贷款风险特征
    3.1 Z农商行概况及经营现状
        3.1.1 Z农商行概况
        3.1.2 Z农商行经营现状
    3.2 Z农商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信贷风险逐步加速暴露
        3.2.2 指标劣变下滑风险加大
        3.2.3 处置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3.3 Z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特征
        3.3.1 关注贷款下迁压力较大
        3.3.2 不良贷款分布集中度高
        3.3.3 风险高于本地平均水平
        3.3.4 账面腾挪掩盖不良贷款
第4章 Z农商行不良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4.1 不良贷款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4.1.1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4.1.2 企业客户经营不善
        4.1.3 政府干预监管趋严
        4.1.4 外部风险传导压力
        4.1.5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4.2 不良贷款形成的内部因素分析
        4.2.1 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严
        4.2.2 缺乏科学风险管理体系
        4.2.3 垒大户导致贷款集中度高
        4.2.4 不良贷款应对能力不足
        4.2.5 历史不良贷款包袱沉重
第5章 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外部信贷环境
        5.1.1 金融监管持续发力
        5.1.2 助力优化金融生态
        5.1.3 引导客户履债诚信
    5.2 强化内部信贷管控
        5.2.1 加强信贷风险预判
        5.2.2 优化信贷流程管理
        5.2.3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
    5.3 提升不良处置效率
        5.3.1 加强外部沟通联系
        5.3.2 提升不良处置能力
        5.3.3 创新不良处置方式
        5.3.4 科技赋能不良处置
        5.3.5 精准施策多点发力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综述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分类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
        2.1.2 我国对不良贷款的界定和分类
    2.2 信用论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2.5 贷款勉强理论
    2.6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第三章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3.1 兰州农商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3.2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情况分析
        3.2.2 兰州农商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客观因素分析
        3.2.3 兰州农商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观因素分析
    3.3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介绍及效果分析
        3.3.1 催收追偿
        3.3.2 不良贷款重组
        3.3.3 以资抵债
        3.3.4 法律手段追偿
        3.3.5 呆账核销
第四章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问题
        4.1.1 处置手段单一陈旧
        4.1.2 处置效率低成本高
        4.1.3 抵债资产变现困难
        4.1.4 处置态度不积极
    4.2 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应对外部监管的要求
        4.2.2 司法保障不足
        4.2.3 不良贷款管理体系落后
        4.2.4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4.2.5 员工专业化水平不够
第五章 兰州农商银行完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处置方式
        5.1.1 对不同类型不良贷款分类处置
        5.1.2 借助科技信息技术手段
    5.2 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5.2.1 尝试不良资产证券化
        5.2.2 建立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
    5.3 加强与政府及司法部门合作
        5.3.1 寻求司法机关支持
        5.3.2 争取税费减免
    5.4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5.4.1 建立项目管理和集中清收制度
        5.4.2 完善激励考核制度
        5.4.3 健全不良贷款问责机制
        5.4.4 加强员工素质培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浅析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商银行Z分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D]. 韩佩泽.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D]. 孙汉康. 河北大学, 2020(02)
  • [3]A银行廊坊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刘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5]长沙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 骆幸.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 咸海昕. 南京大学, 2020(02)
  • [7]Z银行对A集团贷款管理案例分析[D]. 高琦. 河北大学, 2020(08)
  • [8]G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改进策略研究[D]. 代忠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9]Z农商行不良贷款成因及防范处置策略研究[D]. 许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兰州农商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D]. 曾子谦.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