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文[1](2006)在《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退田还湖的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项目。借此千载难遇的机遇,就人类活动大面积从生态系统退出后,小兽群落的演替状况,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地主要小兽种类的一般生物生态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兽与草本植被群落的协同演替规律。主要的调查工作在退田还湖实施5-6年后的区域进行,采取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现有农田和成熟湖滩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生境的动、植物群落,对目前退田还湖区群落的演替状况进行剖析,并对将来的演替方向作出预测。调查工作主要在2003到2005年间的每年1、4、7、10月进行。并结合在该区域积累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和目前的调查数据判断,洞庭湖区的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与东方田鼠种群均处于数量低谷期。而同期,社鼠种群数量和在群落中的比例,却是最高的。其中东方田鼠经过几年的持续低数量年份后,已有暴发的迹象,在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有进入新一轮种群高峰期的可能。 2 不论是双退垸生境,还是原有成熟湖滩生境,东方田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以前报道的要高,同样黑线姬鼠繁殖强度也有同样的规律。这与前几年它们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夏季的繁殖强度不减,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 3 退田还湖堤垸内植被群落特征已有一些变化,因退田方式的不同而异。单退垸农田生境与未退农田生境基本相似,从物种数、优势集中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看,基本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基本维持原有农田生境的特征。而在单退垸的杨树生境,草本植被群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冬春季农田生境物种数较少时,由于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少,仍保有相对较多的物种数,其在冬春季的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它农田生境相比,有些达到显着性差异。而双退垸生境,与原有农田相比,草本植物群落已有较大变化,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同样与湖滩草地(演替的顶级形态)相比,也有显着性的差异,且季节变化明显。在刚退水时,与湖滩草地群落更相似,但到春季,被淹没前,又与农田生境更接近。因此认为草本植被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间形态,处于演替过程之中。因此认为,双退垸的植被群落不是一个较稳定的群落,随着演替进程的推进,还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现有湖滩草地应该是其演替的终极群落。
张美文,王克林,王勇,郭聪,李波[2](2004)在《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文中指出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安乡对洪灾后的啮齿动物数量进行了监测,并以正常区为对照;与此同时,也对曾遭受过洪灾的其它地区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洪灾对啮齿动物的种群影响很大,但其数量回升速度较快,退水半年左右,种群数量就会超过未发生洪灾的相邻地区.主要原因是洪灾使害鼠的生态压力减少,如害鼠数量大幅减少,而食物相对丰富,栖息空间相对较大以及天敌的数量减少等,从而使残存鼠和迁入鼠的数量得以迅速回升.洪灾后鼠密度回升到很高的地区,即使进行大面积的化学防治降低鼠密度后,其回升速度也不同于正常地区,同样具有快速反弹的特征.图4表2参15
戴年华,罗晓燕,任本根,刘卓荣,魏福根,邹林根,罗冬苟[3](2003)在《鄱阳湖滨农区鼠害现状及其防制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灭鼠效果和灭鼠后害鼠种群回升情况 ,为制订科学的灭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 1998~2 0 0 2年对所设的 3个样区农田害鼠防治情况的资料 ,分析灭鼠后害鼠种群的回升与鄱阳湖水情的关系和灭鼠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探讨防制对策。结果 春季一次大面积灭鼠后 ,第 2年春季再次进行灭鼠前的鼠密度达到甚至超过上年灭鼠前的鼠密度 ;实施春秋两季大面积灭鼠 ,来年春季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春季灭鼠前。结论 鄱阳湖滨农区灭鼠后害鼠的种群数量恢复快 ,每年全面灭鼠两次可有效控制鼠害。
李浩元,陈志宏,张美文,戴年华,谢南昌,张庆,刘玮,邹佳圻[4](2002)在《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应用全栖息地毒鼠法和复方灭鼠剂 ,使国营恒湖垦殖场的鼠密度降至不足为害水平。方法 :全栖息地毒鼠法。结果 :经过春季的大面积灭鼠 ,总体鼠密度由 3 2 .0 4%降为 0 .3 5 % ,灭效达 98.91%。结论 :此次灭鼠活动 ,使群众对慢性和急性灭鼠剂有了正确的认识 ,了解了慢性灭鼠剂的优点。
二、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研究综述) |
1 人类活动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 |
2 小型兽类(鼠类)在农田的布局和数量配置特征 |
3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 |
4 本选题的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洞庭湖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目标 |
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洞庭湖区主要小型兽类生物学特性 |
1 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生物学特性概述 |
2 东方田鼠生物学特性 |
3 社鼠生物学特性 |
第四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区小型兽类群落的演替 |
1 捕获的主要种类及基本情况 |
2 小型兽类群落生态位分析 |
3 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比较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区植物群落的演替 |
1 各生境的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
2 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3 结论及演替趋势预测 |
第六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后小型兽类与植物群落协同演替分析 |
1 小兽群落和植被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
2 植物与动物的关键种类相关性分析 |
3 小兽随植物群落演替方向的预测 |
4 结果与讨论 |
第七章 洞庭湖区农田生态系统被淹后小型兽类的回升动态 |
1 被淹后残留的小兽种类 |
2 被淹农区退水后的小兽数量动态 |
3 被淹农区退水后的小兽群落结构的演替 |
4 后期跟踪调查结果 |
5 结果与讨论 |
第八章 总结 |
1 主要小兽种类的种群特征 |
2 退田还湖后植被群落的演替 |
3 单退垸小兽群落的演替 |
4 双退垸小兽群落的演替 |
本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和方法 |
2 结果 |
2.1 洪灾中的鼠情及灾后残留的鼠密度 |
2.2 洪灾后鼠密度的回升动态 |
2.3 洪灾区与易涝区化学灭鼠后的鼠类数量回升动态 |
3 讨论 |
(3)鄱阳湖滨农区鼠害现状及其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样区设置和调查方法 |
1.1 样区设置 |
1.2 调查方法 |
2 主要害鼠及其发生特点 |
2.1 种类多、密度大 |
2.2 发生广、危害重 |
2.3 农田害鼠种群消长规律 |
3 全栖息地防治鼠害结果 |
4 灭鼠后害鼠种群数量回升情况及原因分析 |
5 春季灭鼠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
四、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D]. 张美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2]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J]. 张美文,王克林,王勇,郭聪,李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02)
- [3]鄱阳湖滨农区鼠害现状及其防制对策[J]. 戴年华,罗晓燕,任本根,刘卓荣,魏福根,邹林根,罗冬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01)
- [4]全栖息地毒鼠法与复方灭鼠剂在恒湖垦殖场的应用[J]. 李浩元,陈志宏,张美文,戴年华,谢南昌,张庆,刘玮,邹佳圻.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