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皖西外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马旭娜[1](2021)在《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央政府特别注重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随着教育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英语教育不仅仅是指英语知识的传授,更是指思想品德和文化意识的引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思政提倡将“三全育人”与学科课程相结合。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高中英语教材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这为英语学科思政育人提供了便利。而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大势所趋且具有可行性。实验前,本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结果得知目前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缺乏思政育人意识、思政能力不足等,导致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缺失。因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针对我国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以多元智能理论、目标分类学、多米诺效应和全人育人说为理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力,尝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结合单元主题,挖掘教材思政点,将思政育人目标与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无缝链接,从现实问题入手,锁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采用“一点三面”的思政教学模式,不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研究将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某中学高一(3)班(实验班)、高一(5)班(对照班)作为实验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在四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多次思政育人的阅读教学。由于时间和篇幅原因,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三次课程思政阅读教学案例。通过实验发现思政育人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本研究以期为课程思政进一步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张飞[2](2021)在《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在政策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中,城乡教育一体化正在逐渐推进。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国家政策层面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举措。本研究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宏观背景,基于已有的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整体思考,选择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以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以地市行政区划为整体考量,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教育地理学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2012、2014、2016、2018四个年度为时间尺度,市级行政区域为空间尺度,在大量搜集城乡义务教育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前后近十年的时空演变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安徽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演进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政策变迁、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路径探索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省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论文首先致力于对已有文献中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和类型、指标体系、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国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选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入阐释了本研究的几个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论文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阶段特征,参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参考相关教育统计数据年鉴等,充分考量国家和省市等教育文件精神,将其城乡教育统筹兼顾的思想渗入到指标体系中去,进而尝试构建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监测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分情况,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测度评价。论文根据已构建的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教育统计数据,利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时序和空间演化制图。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四个年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和教育机会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教育经费一体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等五个指标体系的时空演化进程。根据安徽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环境基础,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分区原则,论文将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划分为四大发展区:高速发展区、中速发展区、中低速发展区和低速发展区。根据时空演化分析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及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分区,对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布局结构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教育理念陈旧内涵发展乏力;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精英教育理念与重点中小学政策的影响,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地方权责不对称。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对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包括: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继续加大投入、优化投资方式,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处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始时期,这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迁徙及学生流动、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性调整、房地产业的市场变化等外在因素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学位供给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这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时代意义。本研究力求通过政策文本、理论基础、时空分布演化、指标体系评价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对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实践探索、教育改革、达成路径等进行全面梳理研究。
韩璐[3](2020)在《2016-2019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高被引、高下载论文分析》文中认为在CNKI中选取出版时间在2016年至2019年,被引次数≥6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下载次数≥500的论文为高下载论文,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选论文的作者集中在吉林省内高校,且大部分作者的发文量仅为1篇;关于学前教育、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高校人才培养等问题相关的论文较多;从学段上看,以高等教育为主;从学科上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较多。对此,编辑部在选稿时应重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稿件,从在校研究生群体中挖掘和培养稳定的作者,同时加强与高水平作者的联系。
金桂琳[4](2020)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文中认为为响应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学校体育改革效率,教育部于1997年开展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9届。本文以历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基本功大赛的基本竞赛现状,结合办赛目的与目标对大赛比赛项目设置进行剖析,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大赛赛制有待完善,存在备赛时间较长、参赛程度低等问题。参赛学校存在明显差距,一定程度影响参赛的积极性,被抽选的参赛队员拥有较长的备赛时间,且未能达到全员参与,检查评估办学质量的效果大打折扣;(2)比赛项目设置大程度上依附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在与实际体育教学的结合程度上略有逊色。大赛的实际内容更像是一场“期末考试”,而非基本功比赛,未能更全面地反映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3)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任务较重,仍缺少教育学的相关内容,且运动技术技能中也有各个项目的基础理论、裁判、竞赛组织知识等不能通过运动技术比赛进行考核的内容,需要借助卷面体现具体要求。(4)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逐渐结合实践,但在题型、微课与英语的比赛方式上未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微课属教育教学能力基本功的比赛,大赛没有强调例如队列口令的运用、队形的调动、讲解示范面的切换等体育教学基本能力。(5)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相对较全、整体内容较多,但对于目前备赛压力较小的赛制来看略显简单,运动技术技能的考察局限于体能与运动效果,大赛的评分方式缺少对美观度与标准化的要求。(6)大赛的比赛项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队列及其他项目的占比偏少,全国大赛对于省级大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并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对大赛赛制的调整,提高大赛的实际广度、普及度、参与度;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体育教学实践现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在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中加入教育学内容以及理论课程外的体育基础知识;增加主观题型与应用题型的比重,对微课的评价提出更详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并增加技术评价;结合办赛目的与赛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与占比。
池茗,高文韬[5](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吴红敏,汪承平,朱成棋,韩成友[6](2020)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皖西学院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皖西学院地域特色、大别山红色文化特色。文章提出从实践中得出的几点思考: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有待加强;高水平统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材,尤其是具有学院特色的教材有待出版;多元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有待构成。
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7](2019)在《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文中认为论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和内涵入手,探讨"课程思政"理念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并分析外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注重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欠缺对中国元素的凸显和阐释、忽视中外文化的融通等。论文提出外语教学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融通中外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能力。论文建议在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思路和机制、师资、教法、教材等。
李铁绳[8](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陈红梅[9](2018)在《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地域文化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结合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增设地域文化类选修课程,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也是地方高校"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高校社会职能的体现。
李明忠,田一洒,魏丽颖[10](2017)在《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研究——基于十五所高校辅导员招聘启事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辅导员招聘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其中,任职资格要求是辅导员招聘的关键。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三地区五类型十五所高校辅导员招聘启事进行分析发现:各类高校在辅导员任职资格要求上都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水平、学生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年轻化等维度,但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各类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各有优缺点,与辅导员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完善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标准和加强高校辅导员职前培养力度是提高高校辅导员任职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素质教育与皖西外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与皖西外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发展英语学科素养的需要 |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思政 |
二、阅读素养 |
三、英语阅读素养 |
四、英语阅读素养、阅读教学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界定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课程思政的国内外研究 |
二、英语阅读素养的国内外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多米诺效应 |
四、全人教育说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实验法 |
第三章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访谈统计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统计与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访谈结果成因分析 |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二、成因分析 |
第四章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实验 |
第一节 实施教学前的准备 |
一、提出假设 |
二、确定实验对象 |
第二节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验设想 |
一、课程思政实验教学思路概述 |
二、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与分析 |
三、教学设计流程图 |
第三节 课程思政融入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施 |
一、思政阅读教学案例一 |
二、思政阅读教学案例二 |
三、思政阅读教学案例三 |
第四节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学生阅读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实验班阅读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对照班阅读素养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阅读成绩测试结果 |
一、实验前学生阅读成绩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二、实验后学生阅读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三、实验班阅读素养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
一、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淡薄 |
二、教师挖掘思政素材困难 |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四、学生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 |
第四节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教学内容:注重挖掘德育元素 |
二、教学理念:摒弃功利化 |
三、评价方式:突出整合性 |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三 高中生英语阅读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阅读测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城市与农村 |
1.3.2 城乡关系 |
1.3.3 城乡一体化 |
1.3.4 城乡教育一体化 |
1.4 理论基础 |
1.4.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1.4.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1.4.3 区域发展理论 |
1.4.4 教育公平理论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构建 |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构 |
2.1.1 构建指标体系的背景 |
2.1.2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
2.1.3 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
2.1.4 指标体系的框架 |
2.1.5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与过程 |
2.2 指标评价体系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2.2.1 研究点(市域)数据处理步骤 |
2.2.2 综合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时空测度评价 |
3.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时序变化 |
3.1.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时序变化 |
3.1.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1.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时序变化 |
3.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空间演化 |
3.2.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空间演化 |
3.2.2 城乡义务教育机会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3 城乡办学条件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4 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5 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3.2.6 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演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 |
4.1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地理基础 |
4.1.1 自然地理基础 |
4.1.2 人文地理基础 |
4.1.3 经济地理基础 |
4.2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分区的原则 |
4.3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划分 |
4.3.1 高速发展区 |
4.3.2 中速发展区 |
4.3.3 中低速发展区 |
4.3.4 低速发展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学校布局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适应 |
5.1.2 学校办学条件与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不符合 |
5.1.3 师资队伍结构与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匹配 |
5.1.4 教育管理体制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不协调 |
5.2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
5.2.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固化了城乡发展 |
5.2.2 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拉大了城乡差距 |
5.2.3 新型城镇发展建设刺激了教育需求 |
5.2.4 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拉低了教育重心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
6.1 坚持城乡经济协调,推进教育质量发展 |
6.1.1 推进城乡社会统筹 |
6.1.2 重视城乡教育均衡 |
6.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规划 |
6.2.1 落实义务教育法律 |
6.2.2 加大省市统筹力度 |
6.2.3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 |
6.3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资方式 |
6.3.1 明确政府责任主体 |
6.3.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
6.4 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6.4.1 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
6.4.2 改革教师培养体制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3)2016-2019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高被引、高下载论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机构与作者 |
1. 机构 |
2. 作者 |
(三)主题和栏目 |
1. 关键词 |
2. 学段 |
3. 学科 |
4. 栏目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4)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需要 |
1.1.2 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具有扎实基本功的体育教师 |
1.1.3 全国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基本功大赛的研究 |
1.4.2 其他专业基本功大赛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对比分析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本功大赛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基本功大赛的参与程度分析 |
3.1.2 基本功大赛的竞赛规程分析 |
3.2 基本功大赛的目的与目标 |
3.2.1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
3.2.2 评估检查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体教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 |
3.2.3 培养一批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体育教师 |
3.3 基本功大赛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
3.3.1 基本功大赛中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
3.3.2 基本功大赛中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设置分析 |
3.3.3 与省级基本功大赛项目对比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赛制有待完善,存在备赛时间较长、参赛程度不高等问题 |
4.1.2 项目设置大程度依附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 |
4.1.3 体育理论知识比赛任务较重且有待完善 |
4.1.4 基础理论知识比赛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具体要求 |
4.1.5 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略显简单且缺少技术评价 |
4.1.6 比赛项目比例整体合理,对省级大赛有参考作用 |
4.2 建议 |
4.2.1 调整大赛赛制,提升比赛影响力与普及度 |
4.2.2 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现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 |
4.2.3 加入教育学内容以及理论课程外的体育基础知识 |
4.2.4 更替题型比重,对微课的评价提出更详细的要求 |
4.2.5 进一步完善运动技术技能比赛内容,并增加技术评价 |
4.2.6 结合办赛目的与赛制,完善比赛项目设置与占比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致谢 |
(6)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形成背景 |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 有效教学理论 |
2.3 协同理论 |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
2.1大学英语具有人文性特点 |
3.2 大学英语课程自身特点的保障 |
3.3 大学英语蕴含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 |
4 皖西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4.1 注重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
4.2 融合地域特色:大别山红色文化 |
5 展望与思考 |
5.1 师资方面 |
5.2 教材方面 |
5.3 教学评价方面 |
6 结语 |
(7)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
二、思政教育与外语课程融合的意义 |
三、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
(一) 思路和机制攻坚 |
(二) 师资攻坚 |
(三) 教法攻坚 |
(四) 教材攻坚 |
四、结语 |
(8)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
三、文献综述 |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
一、启蒙到专业 |
二、探索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
一、综合化 |
二、开放化 |
三、高端化 |
四、一体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
一、师范专业设置 |
二、师范专业认证 |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文化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
二、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切入点 |
(一) 明确“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
(二) 明确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范围和原则, 确保对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与合理 |
(三) 明确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突出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 |
(四) 明确师生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体地位 |
三、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多种文化融合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
(一) 以文化为主题优化整合教材内容, 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多种文化融合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
(二) 以文化为内容, 设计大学语文实践活动序列, 建构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
(10)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研究——基于十五所高校辅导员招聘启事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择 |
(二) 资料收集 |
二、十五所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要求的具体分析 |
(一) 各类高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要求高度统一且属于硬性标准 |
(二) 各类高校对辅导员教育水平均有较高要求, 但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
(三) 各类高校均要求应聘者具有学生工作经验, 对其他管理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
(四) 各类高校招聘以年轻人为主, 凸显年轻化趋势 |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任职能力的有效策略 |
(一) 完善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标准 |
(二)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前培养力度 |
四、素质教育与皖西外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D]. 马旭娜.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安徽省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2016-2019年《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高被引、高下载论文分析[J]. 韩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12)
- [4]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比赛项目设置研究[D]. 金桂琳. 苏州大学, 2020(03)
- [5]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6]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和思考——以皖西学院为例[J]. 吴红敏,汪承平,朱成棋,韩成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7]高校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 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 皖西学院学报, 2019(04)
- [8]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 陈红梅.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02)
- [10]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研究——基于十五所高校辅导员招聘启事的文本分析[J]. 李明忠,田一洒,魏丽颖. 保定学院学报,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