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棚黄瓜防霜霉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忠,李章辉,郑新娣,贾照涛,苗奎领,冯清军,卢帮林[1](2021)在《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与抗病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以塑料大棚春提早黄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来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对黄瓜的生长发育指标和霜霉病、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茎粗和第一次雌花节位的影响在0.01水平上达到极显着水平;对株高的影响在0.05水平上差异显着,在0.01水平上差异不显着;对叶片数影响差异不显着;对霜霉病、枯萎病的影响在0.01水平上达极显着水平。综上所述,土壤处理可以增加大棚黄瓜株高、茎粗,降低黄瓜第1次雌花节位,促进黄瓜生长发育,提高抗病性。
王俊山,孙德生,刘涛,于秀丽[2](2020)在《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文中指出在大棚黄瓜种植过程中,应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以此保证黄瓜质量、提高黄瓜产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害,然后重点探究防治大棚黄瓜病害的技术,旨在为种植户在大棚黄瓜种植方面、病害防控方面提供参考,最终增加经济效益。
高扬[3](2020)在《大棚黄瓜霜霉病有效防治方法》文中提出黄瓜霜霉病是真菌性病害。当前,柘城县菜农在大棚黄瓜发生霜霉病以后,马上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经过多次防治以后,黄瓜霜霉病便产生了抗药性,这是很多菜农都遇到过的情况。笔者现结合柘城县实际,将大棚黄瓜霜霉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大棚里的黄瓜霜霉病产生了抗药性,应重新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大棚黄瓜霜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一般在17~23 ℃,棚内湿度>70%就容易发生黄瓜霜霉病,因此,可通过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来防治黄
吴向格[4](2020)在《大棚黄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黄瓜是一种喜温暖类作物,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目前生产上以温室培养为主,在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水分等条件的要求比其它蔬菜高。大棚黄瓜种植现状显示,黄瓜病虫害现象比较常见。一旦防治不当,很容易导致大棚黄瓜栽培的损失。为此,文章从品种选择、床土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对大棚黄瓜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对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升大棚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刘凤丽[5](2019)在《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综合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于蔬菜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大棚黄瓜栽培能力备受相关人员关注,那么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深入探索了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希望进一步研究,能够提高大棚黄瓜种植水平,从而进一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瓜产品,以此也不断提高黄瓜种植户经济收益。
徐鹏程[6](2019)在《湖北省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土壤和黄瓜根际微生物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瓜是一种受欢迎的蔬菜,在我国寒冷的季节广泛种植于塑料大棚中。土壤和根际含有十分丰富的微生物,其在促进黄瓜的健康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土壤改良和建立新的病害防治策略,采集湖北武汉、麻城和荆州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的土壤和黄瓜根际土壤,并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和黄瓜根际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塑料大棚土壤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微生物组的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优势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优势菌属。土壤微生物组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生长和死亡等多种子功能。2.通过对根际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优势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是优势菌属。塑料大棚黄瓜根际微生物组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认为其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和死亡、信号转导和细胞运动等多种子功能。3.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显着高于根际土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是显着升高的,但是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在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是显着降低的。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组具有不同的群落结构,但是它们的功能在进化过程中更为保守。4.采用相同测序技术分析黄瓜根际核心微生物组,发现其主要是由根瘤菌属(Rhizobium)、剑菌属(Ensif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梭形杆菌属(Lysinibacillus)、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双杆菌属(Dyadobacter)等24个菌属组成的。
王永存,李聪晓,刘桂芳[7](2016)在《10%氟噻唑吡乙酮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10%氟噻唑吡乙酮(增威赢绿)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方法]以供试药剂10%氟噻唑吡乙酮2000、3000、4000倍液喷施黄瓜,探讨10%氟噻唑吡乙酮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结果]10%氟噻唑吡乙酮2000、3000、4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98%、91.87%、90.96%,其防治效果随浓度增加而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72%克露600倍液的防效。[结论]研究结果为黄瓜霜霉病防治提供了借鉴。
秦雪峰,梁海燕,余昊,李卫海[8](2015)在《霜霉病对大棚设施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感染霜霉病的"津优35"黄瓜为试材,采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和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探明黄瓜霜霉病对大棚设施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黄瓜霜霉病病害程度的逐渐加深,黄瓜叶片光合因子等都出现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叶温呈现上升趋势;当黄瓜霜霉病加重后,光补偿点依次升高,后期达41.533 7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逐渐降低,光饱和点在中期最高,为1 630μmol·m-2·s-1,前期和后期较低;叶绿素的含量随着黄瓜霜霉病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
丁蕾,黄龙兵,王昕,钱素菊[9](2015)在《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与绿色防控》文中认为黄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喜爱的蔬菜之一,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市场上对黄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县黄瓜的种植规模在不断的提升,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日光大棚进行黄瓜栽培过程中,由于空间因素的限制,导致了黄瓜在种植过程中霜霉病经常发生,该种病害是一种难以防治的病害,一旦发生将会给种植户带来严重的打击,导致黄瓜严重减产或者绝产,因此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必须做好霜霉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对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对霜霉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禹化强[10](2015)在《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大棚黄瓜霜霉病和灰霉病的试验研究,分析比较不同药剂的药效,以确定恰当的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使用20%嘧霉胺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在灰霉病发生初期使用效果极佳;使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在霜霉病发生初期和中期防治可达到理想效果。
二、大棚黄瓜防霜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黄瓜防霜霉病(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与抗病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情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株高的影响 |
2.2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茎粗的影响 |
2.3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叶片数的影响 |
2.4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第1次雌花节位的影响 |
2.5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
2.6 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枯萎病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2)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害 |
(一)白粉病 |
(二)炭疽病 |
(三)枯萎病 |
(四)角斑病 |
(五)灰霉病 |
(六)霜霉病 |
二、防治大棚黄瓜病害的有效技术 |
(一)药剂防治方法 |
1. 白粉病防治。 |
2. 炭疽病防治。 |
3. 枯萎病防治。 |
4. 角斑病防治。 |
5. 灰霉病防治。 |
6. 霜霉病防治。 |
(二)农业防治措施 |
1. 种子预处理。 |
2. 苗期管理。 |
3. 移栽管理。 |
(三)生态防治措施 |
三、结语 |
(3)大棚黄瓜霜霉病有效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 |
二、喷施小苏打水 |
三、糖的有效防治与利用 |
四、科学管理 |
(一)培育壮苗 |
(二)合理用药 |
(三)合理施肥 |
(4)大棚黄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棚黄瓜的主要栽培技术 |
1.1 选择适宜品种 |
1.2 准备床土 |
1.3 播种 |
1.4 田间管理 |
1.4.1 水肥管理 |
1.4.2 科学撤膜 |
1.4.3 温湿度调控 |
2 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
2.1 农业防治 |
2.1.1 选择抗病虫品种 |
2.1.2 嫁接育苗 |
2.1.3 科学施肥 |
2.1.4 轮作 |
2.2 物理防治 |
2.2.1 高温闷棚 |
2.2.2 降湿 |
2.2.3 增温 |
2.3 生物防治 |
2.4 化学防治 |
(5)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综合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危害特征 |
1.1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抗性差异及危害症状 |
1.2 黄瓜霜霉病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
2 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综合技术 |
2.1 农业防治措施 |
2.1.1 种子处理。 |
2.1.2 苗期管理。 |
2.1.3 移栽后管理。 |
2.2 生态防治措施 |
2.2.1 变温管理。 |
2.2.2 高温灭菌。 |
2.3 药剂防治措施 |
3 结语 |
(6)湖北省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土壤和黄瓜根际微生物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土壤微生物组 |
3 植物微生物组 |
3.1 植物微生物组的结构 |
3.2 植物微生物组的初始组装 |
3.3 植物微生物组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
3.4 植物微生物组的作用 |
4 根际微生物组 |
4.1 促进植物养分的获取 |
4.2 在生物胁迫的条件下维持植物生长 |
4.3 在非生物胁迫的条件下维持植物生长 |
5 核心微生物组 |
6 塑料大棚蔬菜微生物组 |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湖北省不同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
1.5 PCR扩增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1.6 16s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分析 |
1.7 统计分析和可视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V3-V4 区扩增结果 |
2.2 测序数据统计及评估 |
2.3 土壤微生物组的Alpha多样性 |
2.4 土壤微生物组的Beta多样性 |
2.5 土壤微生物组的物种组成 |
2.6 土壤微生物组的物种功能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湖北省不同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根际土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根际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根际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
1.5 PCR扩增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1.6 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分析 |
1.7 统计分析和可视化 |
2 结果分析 |
2.1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V3-V4 区扩增结果 |
2.2 测序数据统计及评估 |
2.3 根际微生物组的Alpha多样性 |
2.4 根际微生物组的Beta多样性 |
2.5 根际微生物组的物种组成 |
2.6 根际微生物组的物种功能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塑料大棚黄瓜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组之间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
1.5 PCR扩增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1.6 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分析 |
1.7 统计分析和可视化 |
2 结果和分析 |
2.1 黄瓜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组的Alpha多样性 |
2.2 黄瓜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组的Beta多样性 |
2.3 黄瓜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组的组成 |
2.4 黄瓜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组的功能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湖北省塑料大棚黄瓜根际核心微生物组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
1.5 PCR扩增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1.6 16s rRNA扩增子测序数据分析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10%氟噻唑吡乙酮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处理 |
1.2.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8)霜霉病对大棚设施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霜霉病对黄瓜净光合速率及其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 |
2.2霜霉病对黄瓜光饱和点的影响 |
2.3霜霉病对黄瓜光补偿点的影响 |
2.4霜霉病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9)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与绿色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分析 |
1.1 发病症状 |
1.2 发病特点分析 |
1.3 病原菌分析 |
1.4 发病规律分析 |
2 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
2.1 生态控制 |
2.2 农业防治措施 |
2.3 化学防治 |
(10)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发生症状与发病规律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方法及防治措施 |
2.3.1 黄瓜灰霉病的防治 |
2.3.2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3.1.1 大常路村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
3.1.2 苏家庄子村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
3.2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
4 讨论 |
四、大棚黄瓜防霜霉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处理对大棚黄瓜生长发育与抗病性的影响[J]. 刘明忠,李章辉,郑新娣,贾照涛,苗奎领,冯清军,卢帮林.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3)
- [2]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J]. 王俊山,孙德生,刘涛,于秀丽. 河南农业, 2020(35)
- [3]大棚黄瓜霜霉病有效防治方法[J]. 高扬. 河南农业, 2020(22)
- [4]大棚黄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吴向格. 中国果菜, 2020(05)
- [5]温室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综合技术分析[J]. 刘凤丽.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6)
- [6]湖北省塑料大棚黄瓜种植区土壤和黄瓜根际微生物组研究[D]. 徐鹏程.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7]10%氟噻唑吡乙酮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 王永存,李聪晓,刘桂芳. 农业灾害研究, 2016(06)
- [8]霜霉病对大棚设施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J]. 秦雪峰,梁海燕,余昊,李卫海. 北方园艺, 2015(17)
- [9]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与绿色防控[J]. 丁蕾,黄龙兵,王昕,钱素菊.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2)
- [10]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研究[J]. 禹化强. 中国果菜,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