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特产 - 松子

关东特产 - 松子

一、关东特产——松籽(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李思豫[2](2020)在《近代关内移民与东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大量关内移民源源不断涌进东北地区,在与原住民进行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促使迁入地饮食文化发生了显着变化,并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北地域饮食文化。一定地域在历史时期形成的饮食文化不仅会具有突出地方性知识的原壤性,还有受移民群体影响而具有来自不同地域的外源性。近代之前,东北原住民受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移民政策及民族饮食影响,形成了以民族性为主要特征的饮食文化,并为近代东北饮食文化变迁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大量关内移民不断涌入,东北地区民众在饮食对象、饮食方式、饮食礼俗乃至饮食观念上均发生过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关内移民将自身所携带的饮食文化带到东北地区,能够从多方面充实和丰富东北地区的原生态饮食文化,受到当地世居民族的喜爱与认可,还在同原住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渐渐学会应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饮食技艺,并能够根据迁入地风土人情对自身的饮食文化进行适当调适,进而使其成为东北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关内外民众经过多次接触、交流与合作,不断传承本土饮食文化、调适关内饮食文化以及产生新型饮食文化,实现东北饮食文化从以“民族性”为主向以“地域性”为主转变,并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北地域饮食文化。同时,在关内移民影响下,东北地域饮食文化具有包含适应性、能动性、层次性乃至包容性在内的多元一体特征,能够让饮食传统从多样到趋同,饮食分布从民族到地域,饮食特色从东北到全国,并出现以差异互通为主要优势的时代走向。总之,人口迁徙实际上也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而文化的空间位移常常也会因地而异。关内移民将各式各样的饮食文化带到东北地区,同当地原住民进行频繁互动,使其迁出地饮食文化受到世居民族的喜爱与认可,可以根据迁入地风土人情进行能动地调适,能够充分结合两地的饮食特色来共同孕育和探索新型饮食文化,并最终形成一种以地域性为主要特征的东北饮食文化,进而在中华饮食文化体系中能够熠熠生辉。

卢仕豪[3](2020)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俄战争后,在奉天开埠影响下,奉天省城经济快速发展,这吸引了日本工商业者的到来。为了获取经济情报以服务日本对华经济扩张,同时加强对奉天日本工商业者的管理,日本于1907年在奉天设立了商业会议所。这是在华设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商业会议所。论文利用中国学界较少关注的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出版物、日本政府档案史料及其他中、日文史料,对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演变过程、主要活动及发行的出版物情况进行了考察,进而揭示其在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中的作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成立后,历经奉天商业会议所、奉天商工会议所、奉天商工公会三个演变阶段。其主要从事对华经济调查、回应咨询与请愿等活动。日常的经济情报调查活动与商业(商工)会议所的庶务等活动资料,大多发表在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各类出版物中。因此,通过梳理出版物,可以看到:随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不断丰富,满足当局现实经济需要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同时,奉天商业会议所还通过资料共享发挥着建构信息情报网络的作用。由其提供的调查情报与建议通过情报网传达给日本政府及其他日本国内外机构,这为日本当局处理事务提供了资料参考。总之,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在其存在的近四十年间,发挥着提供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情报、维护日本在奉天工商业者利益、推动日本采取对华政策、支持日本对华侵略、服务伪满洲国开展经济统制等作用,这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展经济扩张、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帮助。

赵凯[4](2019)在《吉林市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与传播策划案》文中研究说明笔者于2018年8月在芒种品牌管理机构实习。芒种品牌管理机构专注于为各地方政府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笔者实习期间,吉林省吉林市农业委员会与芒种品牌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吉林市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与传播策划案这一项目,笔者作为芒种战略规划部实习生,作为此次项目的主要策划人。本策划案首先对吉林市大米所面对的品牌战略环境进行测评。继而,确立品牌战略目标,包括消费者目标、竞争目标、阶段目标、价值目标四个方面。然后采用重塑型品牌战略,协同挑战型品牌战略,对吉林市大米区域公用品牌进行构建,之后结合整合品牌传播(IBC)的理论,分别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方案。

张强,汪娟,王英哲,齐伟辰[5](2017)在《吉林省白山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文中指出目的:以全国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为背景,研究白山地区野生中药资源,以推动和促进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的发展。方法:采用样地、样方定点调查,并结合野外踏查方式统计调查获得相关数据信息。结果:通过对白山市药用植物的调查,并走访调查中药材的传统种植技术,记录了白山地区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品种158种,分属62个科,多种野生中药资源被广泛利用开发。结论:为白山市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可供参考的实践种植经验。

李洪君[6](2014)在《当代乡村消费文化及其变革:一个东北村庄的物质、规范与表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东北河村作为田野工作地点,在发展社会学“后发展效应”的分析框架内,观察中国普通农村消费文化(物质消费文化、规范型消费文化、表达型消费文化)的表现特征与发展脉络。本文以专题式民族志作为文本范式,描述并讨论河村呈现的后发展地区消费文化“后发展”的景观。河村自1980年代以来在住房、家用电子设备领域发生了“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其发生机制如下:国家通过将公共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开放农村市场、提升农民收入等公共政策,塑造了农村消费革命的大环境。“人民公社”时期的社区记忆推进了农村消费革命的广度与深度。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河村的“物质消费文化”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河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平台上的物质产品在没有技术革新、规模生产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到商品的符号化竞争平台。时间、空间在社区的地方性知识体系里被物质化。河村的规范型消费文化日益多元化。(1)当全能型国家从村庄退出、当家庭重新作为生产单位、当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之后,在家庭消费过程中,集体主义在家庭整体与成员之间被重视、利他主义在家庭成员之间得以张扬,其端在于维护家庭这个生产、消费、情感各功能集于一体的基层社会单位的稳定。(2)作为家庭与其姻亲家庭、子代家庭交际消费项目中的彩礼消费,其功能之一系为已婚女性提供生活保障。(3)社区消费规范是社区集体意识的反映,回应着村民消费过程中的越轨与失范:熟人社会里明显超出消费者经济能力的消费、明显暴露女性“性征”的消费行为遭到否定性评价;返乡青年的奢侈性消费、村民的日常服饰则获得宽容对待。表达型消费文化表现为社会成员在消费领域内的自我认知与表达。(1)村民在衣食住行各领域的时尚追求目标是以城市为代表的“文明的进程”,但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的参照下,村民制造了衣食住行各领域的“地方化时尚”,展示了以“我”为主的“自我型”消费。(2)村民在电视节目的消费过程中有清醒而完整的自我。(3)消费维度的“自我”也呈现于村民的休闲体育消费过程中:他们在国家意志、大众传媒、市场经济、地方性知识所确立的消费规范中,用休闲的方式消费着自己的身体,并通过实践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针对农村消费文化的型塑机制,本文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宽泛的“生存——享受”二分法分析框架。其中,(1)生存型需要(生理、安全)由生存型物质消费提供满足;享受型需要(社会交往、归属、尊重、情感、自我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等)由享受型消费提供满足,享受型消费包括规范型消费与表达型消费。(2)消费者在生存型需要满足后,在边际效益递减效应的驱使下,会将持续追加的消费投入到享受型消费。在生存型需要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将消费重心转向享受型需要将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其中,弱经济效益、强社会效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很难由市场提供,这正是市场化经济、开放社会背景下政府介入地方性消费文化型塑机制的有效之途。本文认为,后发展地区消费文化的后发展之路不必然走向消费主义。尽管消费具有相对于生产的独立性,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核心与边缘的全球化体系中,位于边缘地区的后发展地区极易被城市、发达国家等文化核心的示范效应所裹胁,但物质的“社会生命”本身也具有后发展效应,致使后发展地区的物质消费文化表现出跨越式发展。人们或能跨越奢侈/昂贵物质消费的“卡夫丁峡谷”,透析物质消费差异化逻辑背后的控制机制,甚至形成“后物质主义”认知,并在日益多元化的地方性消费知识的规范下,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的参照下,在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生活中创造出富有“地方性时尚”特征的个性化消费,并获得生活领域内的自我。河村经验表明,后发展地区具有形成“后物质主义”消费文化的可能。

魏冬珊[7](2014)在《松仁多肽制备、性质及在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松仁渣为原料,采用正己烷为脱脂溶剂进行脱脂,得到滤渣脱脂松仁粕。利用Protamex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对脱脂松仁粕进行双酶酶解制备松仁多肽,测定松仁多肽的理化性质,并将松仁多肽应用于松仁植物蛋白饮料当中。以榨油后松仁渣为原料,正己烷为脱脂溶剂,生产脱脂松仁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温度40℃、时间2.0h、浸提2次,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92.47%,可以有效去除松仁渣中油脂。以脱脂松仁粕为原料,选取Protamex复合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对其进行分步酶解,根据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确定了生产松仁多肽的最佳工艺。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确定了 Protamex复合蛋白酶酶解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5、酶添加量6000U/g、温度45℃、pH值5.9、酶解2.0h,此时蛋白提取率为46.61%、水解度5.53%;确定了风味蛋白酶酶解的最优条件为:酶解时间为3.0h、酶解温度为50℃、酶添加量为4000U/g、酶解pH为6.0,此时蛋白提取率为87.91%、水解度为47.43%。在Protamex复合蛋白酶酶解的基础上,加入风味蛋白酶酶解后,蛋白提取率和水解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随着水解度的升高,水解液的苦味值从2上升到4。以脱脂松仁粕酶解多肽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多肽的性质。本实验中所得松仁多肽具有吸水性、吸油性和一定的持水能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较低。经测定其吸水性为0.23g/g、吸油性为0.92g/g、乳化性为23.30%、乳化稳定性为54.17%、起泡性为8%、泡沫稳定性为6%。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得出实验所得松仁多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抗坏血酸相差不大,清除率能达到90%;在一定程度上能对超氧阴离子作用,相同浓度下清除率为抗坏血酸的40%左右。制得松仁多肽的分子量分布在3.3-5.8kDa之间,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利用实验室制得松仁多肽液制备松仁多肽乳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最终得出松仁多肽乳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松仁多肽液添加量2%、松仁渣1.8%、白砂糖7%、柠檬酸0.03%、黄原胶0.2%、羧甲基纤维素钠0.1%、海藻酸钠0.15%。此时生产出的饮料感官评分为91分,稳定系数为82.34%。松仁多肽乳饮料的开发,解决了松仁植物蛋白饮料中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松仁多肽液的加入使产品蛋白质含量由0.2%提高到0.57%,达到了质量标准。

白英[8](2013)在《上车,向最北出发》文中指出"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松涛激荡、空气清新的大兴安岭林海,不愧为天然氧吧,如若天堂之美!绿林、氧气,如果再来一个白木圆桌,香茗半盏,听着潺潺流水声、阵阵松涛声和啾啾鸟鸣声,阳光在林叶间穿插进来,晾晒久违阳光的自己,将雾霾抛向脑后,一路向北,这将是一次纯净的洗肺洗心之旅!

赵世臻[9](2012)在《东北紫貂今昔》文中指出1紫貂的特征与价值着名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虽然有多个版本,但紫貂以其毛皮的珍贵始终占据着关东三宝的第二宝,有时是第一宝的重要位置。紫貂也叫黑貂、林貂,古代叫挹娄貂或貂鼠,民间称其为松狗,满语则称其为"舍克",民间称其毛皮为大(老)叶子。此貂是鼬科动物中的小动物,却名噪十几个世纪。紫貂体长0.4m、体重1kg左右。由于其亚种之不同,毛色呈黑褐色、灰褐色、淡褐色、黄褐色,其毛皮分别称为青叶、紫叶和黄叶,以前两者更为华贵。紫貂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叶

张雪[10](2011)在《吉林北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文化为依托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的旅游活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越来越被人所重视。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内,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之一。吉林市是中国北方着名山水城市。其富含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其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力。吉林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民族特色区域文化,对于吉林市历史传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介绍文化旅游在国际和中国的发展及现状。着重在第三部分,这部分介绍了吉林北山的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及荷文化,庙会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第四部分描述了吉林北山的特有的旅游特色及特色饮食。第五部分提出吉林北山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问题现象。第六部分细致的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加强文化产业的投入,开发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尤其对于特色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化,发展吉林北山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省市的旅游文化经济相对比,区域文化经济的比较,从而凸显出吉林北山的文化特点,并根据吉林北山现有开发状况及优势,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已达到促进为吉林北山文化旅游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关东特产——松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东特产——松籽(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近代关内移民与东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近代东北饮食文化变迁的环境
    (一)物产丰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兼收并蓄:差序分布的生产方式
    (三)首崇满洲:长期封禁的移民政策
    (四)满天星斗:特色鲜明的民族饮食
二、移民背景下东北饮食文化的嬗变
    (一)鼎中之变:包罗万象的饮食对象
    (二)餐桌之盛:丰富多彩的饮食方式
    (三)四方之雅:交融共存的饮食礼俗
    (四)味蕾之香:渐趋成熟的饮食观念
三、移民视角下东北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去粗取精:本土饮食文化的传承
    (二)因地制宜:关内饮食文化的调适
    (三)融会贯通:新型饮食文化的产生
四、移民影响下东北地域饮食文化的特征及时代走向
    (一)多元一体:东北地域饮食文化的特征
    (二)差异互通:东北地域饮食文化的时代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3)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成立与演变
    (一)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成立的背景
    (二)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演变
    小结
二、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主要活动
    (一)对华经济调查活动
    (二)回应咨询与请愿活动
    (三)服务日本侵华活动
    小结
三、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的出版物
    (一)出版物概述
    (二)月报类出版物主要调查内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吉林市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与传播策划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策划背景
    1.2 策划意义
    1.3 策划思路
    1.4 文献综述
2.宏观趋势
    2.1 政策指引
    2.2 市场现状
    2.3 消费趋势
3.现状分析
    3.1 自身优势
    3.2 存在问题
4.策划目标
    4.1 消费者目标
    4.2 竞争目标
    4.3 阶段目标
    4.4 价值目标
5.具体方案
    5.1 品牌构建
    5.2 传播策划
6.效果评估
7.总结
    7.1 创新点
    7.2 提升空间
8.参考文献
附件一:国内大米消费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二:调研内容及行程安排
    1.调研目的
    2.行程安排
    3.调研提纲
附件三:实地调研报告
    1.摘要
    2.正文
    3.主要参考材料
附件四:品牌构建与传播策划项目列表

(5)吉林省白山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势气候
2 自然资源
3 中药资源调查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内容
4 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经验
    4.1 调查方式
    4.2 调查内容
        4.2.1 玉竹
        4.2.2 刺五加
        4.2.3 五味子
        4.2.4 林下细辛
5 结果

(6)当代乡村消费文化及其变革:一个东北村庄的物质、规范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意义与研究范围
    1.2 关键概念和运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1.3 相关学术史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河村:一个东北移民山村
    2.1 村落背景:地理与历史
    2.2 河村概况
    2.3 村庄经济
    2.4 河村的社会团结机制:弱社区记忆、低度的社会分化
3 静悄悄的消费革命
    3.1 住房更新热潮
    3.2 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来临
    3.3 消费革命的发生学
4 物质消费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4.1 后发展地区自然物质的符号化
    4.2 时间的物质化:儿童节
    4.3 空间的物质(商业)化与符号化
5 规范型消费文化及其变革
    5.1 家庭消费规范: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
    5.2 家庭间的交际消费:彩礼
    5.3 多元化的社区消费规范
6 表达型消费文化的萌生
    6.1 以物质依赖为基础的自我呈现:地方性时尚
    6.2 精神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呈现:休闲消费
7 需要层级、精神文化消费与公共政策选择
    7.1 人的双重属性与需要/消费层级
    7.2 边际效用与需要/消费层级
    7.3 村庄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
    7.4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后发展地区“后物质主义”消费文化的可能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松仁多肽制备、性质及在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松仁的研究现状
        1.1.1 松仁的营养组成
        1.1.2 松仁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松仁油的研究现状
        1.2.1 松仁油脂提取的研究现状
        1.2.2 松仁油脂的应用概况
    1.3 松仁多肽的研究现状
        1.3.1 松仁多肽制备的研究现状
        1.3.2 松仁多肽性质的研究现状
    1.4 多肽苦味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松仁多肽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松仁多肽制备的工艺流程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3 脱脂条件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2.3.4 双酶酶解生产松仁多肽的工艺研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结果
        2.4.2 酶活力测定的实验结果
        2.4.3 脱脂工艺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2.4.4 Protamex复合蛋白酶酶解松仁粕工艺的研究
        2.4.5 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工艺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松仁多肽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松仁多肽的理化性质
        3.3.2 松仁粕二次酶解前后苦味值的测定
        3.3.3 松仁多肽分子量大小的测定
        3.3.4 松仁多肽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松仁多肽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3.4.2 松仁粕二次酶解前后苦味值的测定结果
        3.4.3 松仁多肽分子量检测结果
        3.4.4 松仁多肽氨基酸检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松仁多肽乳饮料配方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松仁多肽乳饮料制备的工艺流程
        4.3.2 操作要点
        4.3.3 测定指标
        4.3.4 松仁多肽乳饮料配方的确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松仁多肽乳饮料乳化剂的试验结果
        4.4.2 松仁多肽乳饮料配方的试验结果
        4.4.3 松仁多肽液的加入对松仁乳性质影响的测定结果
        4.4.4 产品质量指标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上车,向最北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袖珍的童话小城
富饶的白狼村
阑珊夜色妖娆多姿
天堂的陈巴尔虎旗
辉煌的金帐汗部落
精彩的套马博克赛
诱人的蒙古族美食
蒙兀室韦华俄之乡
界河旖旎犹如仙境
林间迷路记
最北的纯静
最北的自然

(10)吉林北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化旅游及其发展概况
    2.1 文化旅游的定义
        2.1.1 国内外对"旅游文化"
        2.1.2 国内外对"文化旅游"
    2.2 国际上文化旅游发展
    2.3 中国文化旅游的现状和发展
第三章 吉林北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和优势
    3.1 区位条件优越
        3.1.1 吉林北山建筑传说
        3.1.2 吉林北山建筑布局
        3.1.3 吉林北山相关建筑群
    3.2 文化历史悠久
        3.2.1 庙会文化
        3.2.2 节日文化
    3.3 风俗文化
第四章 吉林北山的独特旅游资源
    4.1 滑雪旅游特色
    4.2 吉林北山旅游特色产品
        4.2.1 纸葫芦
        4.2.2 文明棍
    4.3 吉林市北山旅游特色饮食和特色小吃
        4.3.1 吉林市北山旅游特色菜
        4.3.2 吉林市北山旅游特色小吃
    4.4 吉林北山的管理现状
        4.4.1 吉林市北山管理
        4.4.2 吉林市北山修建
        4.4.3 吉林市北山相关改造
第五章 吉林北山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认识深度不够,缺乏先进理念,文化特色不明显
    5.2 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3 文化旅游开发与市场运作脱钩
    5.4 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
    5.5 缺乏科学管理水平和专业的形象设计
第六章 吉林北山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深层次的开发吉林北山文化旅游项目
    6.2 继续完善文化创意旅游办节模式
    6.3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专业旅游人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东特产——松籽(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近代关内移民与东北饮食文化变迁研究[D]. 李思豫.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3]奉天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D]. 卢仕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吉林市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与传播策划案[D]. 赵凯. 浙江大学, 2019(01)
  • [5]吉林省白山地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J]. 张强,汪娟,王英哲,齐伟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4)
  • [6]当代乡村消费文化及其变革:一个东北村庄的物质、规范与表达[D]. 李洪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2)
  • [7]松仁多肽制备、性质及在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应用[D]. 魏冬珊.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4)
  • [8]上车,向最北出发[J]. 白英. 新经济, 2013(16)
  • [9]东北紫貂今昔[J]. 赵世臻.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2(07)
  • [10]吉林北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前景研究[D]. 张雪. 延边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关东特产 - 松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