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池鳜鱼轮养

罗非鱼池鳜鱼轮养

一、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佚亭[1](2018)在《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水足迹及空间养殖政策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背景下膳食结构中的动物产品消费增加,加剧了中国水危机。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中国的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约占全球60%。目前通常假设源于捕捞的鱼类水足迹为零,认为用鱼类蛋白替代陆源肉类蛋白可减少水资源消耗。然而,中国淡水鱼养殖消耗大量饲料,具有水足迹;同时,鱼类养殖排污会引发水质型缺水。因此以饲料投喂为主的中国淡水鱼养殖的水足迹不能忽略。量化我国淡水养殖鱼类水足迹和优化养殖结构,使水足迹最小,对水资源保护和淡水鱼类养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von Bertalanffy鱼类生长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量化中国28个省24种淡水养殖鱼类的排污灰水足迹,同时量化饲料水足迹、蒸发水足迹和鱼粉饲料消耗量。结合中国及各省淡水养殖鱼类产量趋势,预测2020年各淡水养殖鱼类品种产量,分别从国家和省级尺度通过不确定优化,求解低水足迹和鱼粉消耗、高经济及蛋白产出的最优养殖结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排污灰水足迹总量为2.26-3.49×1010 m3,污染负荷为TN 61 388 t、TP 11 273 t和COD 592 288 t,且19个省决定性污染物为COD,9个省为TP。按两种模型预测2020年排污灰水足迹为2.85-4.79×1010 m3,TN为8.42-9.59×106 t、TP为1.61-1.83×106 t和COD为8.70-9.91×107 t。(2)2015年,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水足迹总量为213.47?109 m3,蛋白质和经济产出分别为4.54?109 kg和265.16?109 RMB,鱼粉消耗总量为11.15?105 t;各省鱼类养殖的水足迹总量为0.038-37.49?105 m3,蛋白质产出为0.016-6.13?108 kg,经济产出为0.14-48.37?109 RMB,鱼粉消耗总量为0.00047-1.28?105 t。(3)国家尺度和省级尺度的养殖结构优化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而言,国家尺度的淡水鱼养殖结构优化的水足迹总量比省级总量低12.14?109 m3(6%),蛋白质和经济产出分别减少0.16?109 kg(3%)和8.62?109 RMB(3%),鱼粉消耗总量则下降1.10?105 t(14%)。与2020年模拟结果相比,省级优化结果的水足迹和鱼粉消耗量分别下降了11%,和29%,蛋白质和经济产出分别增加了1%和5%。我国淡水养殖鱼类具有水足迹,与国外捕捞鱼类相比,用鱼类蛋白质替代陆源动物蛋白未必能减少水资源消耗;此外,由于各种鱼的空间分布范围不同,自下而上的省级养殖结构优化更利于鱼类养殖结构的科学决策。对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唐肖峰[2](2016)在《花鳗鲡综合养殖及系统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和氮磷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综合养殖(IMTA)具有提高饵料利用率、改善养殖水环境、获得多样化的养殖品种等诸多优势,是一种生态、环保且经济的养殖模式。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改善养殖水环境的方法,通过添加有机碳源,控制碳氮比,水体中的异养细菌能够将氨氮等转化为自身的营养蛋白加以去除,同时,能够絮凝水体中的残饵、颗粒物等形成可供养殖生物直接摄食的絮团,从而达到改善水质以及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的目的。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罗非鱼等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较多。本论文构建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体系,并结合生物絮团技术原理,探究两种技术对花鳗鲡养殖生物量、养殖水质、饲料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我国花鳗鲡养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1.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花鳗鲡的产出效果和氮磷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在12个室内水泥池(3×5×1.2 m)中进行,比较了花鳗鲡单养、花鳗鲡—罗非鱼混养、花鳗鲡—蕹菜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养殖条件下花鳗鲡的产出效果及对氮磷利用率的影响。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结果表明,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养殖组中,花鳗鲡的单位产量及增重率分别为1.81kg/m3和131.73%,显着高于其它3组(p<0.05);花鳗鲡的平均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48.18g/尾和1.75%,显着高于花鳗鲡—罗非鱼混养组和花鳗鲡—蕹菜养殖组(p<0.05);对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达到35.03%和17.96%,显着高于其它3组(p<0.05)。试验期间,各养殖模式水体的水温、溶解氧和pH值的变化情况分别为23.831.0℃、7.815.43mg/L和7.268.68,透明度略下降,但各指标在四种养殖模式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将花鳗鲡—罗非鱼—蕹菜进行混合养殖,具有提高养殖产量、提升养殖鱼类氮磷利用率以及适当改善养殖水质等作用。2.为了探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花鳗鲡生物量、养殖水质和絮体形成及成分等的影响,在12个室内水泥池(3×5×1.2m)中,进行本次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组)、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进行78天。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均重、特定生长率方面显着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着低于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单养组(A)。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着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变化,先升高后降低,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含量最高(23.68%),与C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高于非絮团组(p<0.05)。因此,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着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并改善养殖水环境。3.为了探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第三章试验设计和条件下,采样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的的处理组,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C(31.43%,14.14%)、D(28.04%,13.69%),显着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B(19.91%,8.42%),显着提升了花鳗鲡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p<0.05);经济效益方面,养殖结束时,各组的利润成本比分比为27.09%、32.73%,44.38%,43.74%,生物絮团组在总收益、净收益和成本利润率方面显着高于非絮团组(p<0.05),综合养殖组优于单养组。将综合养殖与生物絮团技术相结合,能够改善养殖水质、提高花鳗鲡生物量以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效率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花鳗鲡养殖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夏润林[3](2014)在《草鱼主要寄生虫动态变化与水生态因子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约占中国淡水鱼养殖总量的20%,然而,草鱼的病害较多,其中危害草鱼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小瓜虫、绦虫等。本文对草鱼集约化养殖的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地底下村养殖场、中山市广成围养殖场2个场及草鱼散养的广州市西朗养殖池塘及草鱼寄生虫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旨在摸清草鱼寄生虫种类和数量与池塘中水质因子、自由生活的纤毛类原生动物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指环虫在鳃片上的寄生特点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硬度碱度水质中对多子小瓜虫孢囊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感染草鱼,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对在调查中收集到的一株多子小瓜虫对热应激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调查发现,草鱼的寄生虫与季节和温度密切相关,在温度较高(15℃~32℃)的5~11月,草鱼的寄生虫主要为车轮虫、指环虫;在气温变化的交替时节,车轮虫更容易暴发。分析数据显示,集约化养殖草鱼纤毛类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丰盛度分别为71%和‘++(510)’;散养的平均感染率、丰盛度分别为20%和‘+(15)’。集约化养殖草鱼纤毛类寄生虫感染率、丰盛度比散养化的高。对广州西朗养殖草鱼塘的调查发现,散养的草鱼鳃上指环虫感染率高,都在0.93以上,在温度较高的7、8月,鳃上指环虫的丰盛度分别达到33.5和31.5。指环虫种群方差和平均数之比DI,负二项参数K值,扩散性指数I§大于1,表明指环虫种群在宿主种群呈聚集分布,在6~11月调查期间,发现草鱼鳃上指环虫右侧第1对鳃片丰盛度小于左侧的外,其余的都大于左侧鳃片上的丰盛度。2.调查采得一株在2830℃水体中依然能感染草鱼的多子小瓜虫,对多子小瓜虫的HSP70(热激蛋白70)基因进行了克隆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多子小瓜虫不同阶段的表达分析,发现其ORF为1995bp,编码664aa。多子小瓜虫HSP70(Im HSP70)的基因结构分析发现,Im HSP70的二级结构主要为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空间构型包括N端ATPase功能域和C端多肽结合功能域。与其它物种HSP70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Im HSP70与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HSP70的同源性最高为78.08%。系统发育分析显示,Im HSP70与分类地位同为纤毛门的螅状独缩虫、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变藓棘毛虫(Sterkiella histriomuscorum)的HSP70聚在一个分支。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了多子小瓜虫在三种不同温度中(20℃、25℃和30℃),Im HSP70基因在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表达量情况。结果显示,幼虫在3种温度下表达量均最低;在20℃和25℃时,滋养体中的表达量高于幼虫和包囊;而在30℃时,包囊中的表达量高于滋养体和幼虫;幼虫和包囊在30℃时的表达量均高于25℃。3.在适温20℃条件下,通过硬度、碱度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水体硬度和碱度都为0mmol/L时,多子小瓜虫包囊壁的厚度最大为70.5μm,当硬度和碱度增大到4mmol/L时,包囊壁厚度变薄为21.4μm。多子小瓜虫孵化时间在硬度、碱度为0.5mmol/L和0.1mmol/L显着的低于其他实验组;幼虫保持活力时长,硬度、碱度分别为0mmol/L组显着的低于其他组;其次是硬度、碱度分别为4mmol/L和0.1mmol/L组。本论文结果表明,草鱼寄生虫的发生与生态因子中的水温、碱度、硬度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30℃,多子小瓜虫HSP70在滋养体中表达最低,但是在包囊中表达最高,进一步的说明了包囊是多子小瓜虫度过不利环境的主要方式。水体中的碱度、硬度对多子小瓜虫壁厚、孵化出幼虫的时间、幼虫保持活力的时长及孵化率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水体中的Mg2+, Ca2+浓度与水温的交叉作用对多子小瓜虫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草鱼纤毛类寄生虫感染率、丰盛度与水体中纤毛类原生动物的关系也待进一步研究。

蒋高中[4](2008)在《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统工程循环流水养鱼等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在人工饵料方面,基本查清主要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需要量,同时对青鱼、草鱼、鲢、鳙、鲤等20余种淡水鱼、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对银鱼、中华鳖等数种主要淡水名优产品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进行分析,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在鱼病防治技术方面,除对寄生虫鱼病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以及霉菌病、藻类引起的鱼病等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控制淡水鱼病和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在养殖机械方面,这一时期的增氧机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得到发展,同时还研制成功自动投饲机、溶氧测定仪、电加温器、活鱼运输装置、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备。总结我国20世纪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难看出,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受到国家政治、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优品种繁殖育种研究薄弱问题,病害防治仍存在严重隐患以及养殖环境研究不足等问题。要彻底扫除上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障碍,实现21世纪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我国淡水渔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科学技术,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水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与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持久地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邹琦[5](2008)在《南昌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质量安全问题分析》文中提出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北部地区,赣江、抚河的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湖泊星罗密布,全市总面积7400km2,其中水系面积2146km2,占29.7%。南昌市辖5区4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各区县地形地貌,水源类型各有不同,各有优势,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也有所差别。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忧患,特别是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水产品出口,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本文于2005年至2007年对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和青山湖区等区县的水产养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内容包括水域资源、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养殖规模、养殖相关投入等。结果表明,近几年来南昌市水产养殖发展迅速,养殖模式多元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日趋丰富,养殖产量逐年提高。2005年南昌市水产品产量已达28.4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突破6.5万吨,在1995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南昌市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此外,根据全市20多处水产养殖点的问卷调查,南昌市水产养殖规模适中,综合效益较好,虽还有一定经济效益可增,但不应大搞设施渔业,否则负面影响大,应处理好经济利益和良好生态、食品安全间的关系。本文选择南昌市5个养殖点10多个品种进行了水产品质量抽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重金属、土霉素、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磺胺类(总量)、喹乙醇等,绝大部分水产品检测结果符合我国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即:汞(Hg)≤1.0 mg/kg,砷(As)≤0.50mg/kg,铅(Pb)≤0.5mg/kg,镉(Cd)≤0.1mg/kg,土霉素≤100mg/kg、氯霉素不得检出和磺胺类(总量)≤100mg/kg,但在对南昌市南新乡茅莲湖水产养殖场的彭泽鲫的检测中,发现其镉含量达到0.15mg/kg,超出国家标准的0.1 mg/kg。本文引入HACCP体系原理在南昌市进贤县军山湖河蟹养殖和南昌县茅莲湖无公害水产场进行了应用分析,内容有养殖场的设计与建设、水质、鱼苗的供应及驯化、饲料供应、疾病的药物防治、养殖管理等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在军山湖河蟹养殖过程中,操作上能够严格遵守相关准则,各关键控制点的检测数据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因而所养殖的河蟹的终产品检测也符合国家标准。而在茅莲湖草鱼养殖过程中,多处关键控制点(水质、饲料、底泥等)存在镉超标的现象,最终导致所养殖的彭泽鲫肌肉中镉积累量超标。通过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水产品质量的好坏与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直接相关,只有严格遵守HACCP体系在各环节设立的标准,并及时进行纠正,才有可能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赵金奎,李晓杰[6](2005)在《罗非鱼池套养鳜鱼加州鲈试验小结》文中认为

赵文翰[7](2003)在《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魏金,苏文清[8](1999)在《鲤、罗非鱼池塘套养加州鲈、鳜鱼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为了解决鲤鱼、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野杂鱼和罗非鱼幼鱼与主养鱼争氧、争食、争空间的问题,我们于1997年进行了在鲤、罗非鱼池塘套养鳜鱼或加州鲈的试验。结果罗非鱼池套养鳜鱼每0.067hm2可增产163kg,套养加州鲈增产198kg;鲤鱼池套养鳜鱼每0.067hm2可增产57kg,套养加州鲈可增产136kg。由此可见,鲤鱼、罗非鱼池套养鳜鱼或加州鲈鱼等肉食性鱼类是完全可行的,不仅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名贵鱼产量,还可提高主养鱼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二、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水足迹及空间养殖政策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淡水养殖鱼类消费现状
        1.1.2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水足迹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水足迹概况
        1.2.2 农产品水足迹研究现状
        1.2.3 鱼类水足迹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总结
    1.4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鱼类vonBertalanffy生长模型
    2.2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2.3 不确定优化方法
3 淡水池塘养殖鱼类排污灰水足迹及污染负荷计算
    3.1 排污灰水足迹及污染负荷计算
        3.1.1 研究范围界定和数据来源
        3.1.2 排污灰水足迹
    3.2 排污灰水足迹量化结果
        3.2.1 单位质量排污灰水足迹评价
        3.2.2 省际排污灰水足迹和优先控污策略
    3.3 控制策略及排污灰水足迹预测
        3.3.1 排污灰水足迹与产量回归
        3.3.2 排污灰水足迹与污染排放预测
    3.4 小结
4 国家和省级两个尺度的养殖结构优化
    4.1 水足迹及鱼粉消耗计算
        4.1.1 蒸发水足迹
        4.1.2 排污灰水足迹
        4.1.3 饲料水足迹
        4.1.4 鱼粉消耗量
    4.2 目标设置与情景分析
        4.2.1 优化目标
        4.2.2 2020年淡水养殖鱼类产量预测及情景设置
        4.2.3 不确定性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鱼类单位质量水足迹组分
        4.3.2 淡水养殖鱼类现状分析
        4.3.3 国家与省级尺度淡水养殖鱼类现状、优化比较
        4.3.4 省级尺度优化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A 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排污系数(gkg~(-1))
附录B 小型器皿蒸发量(mmyr~(-1))
附录C 淡水养殖鱼类标准饲料配方(g100g~(-1))
致谢

(2)花鳗鲡综合养殖及系统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和氮磷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2 花鳗鲡养殖、研究现状
        1.2.1 花鳗鲡分布及研究现状
        1.2.2 形态特征
        1.2.3 生活习性
        1.2.4 食性
        1.2.5 繁殖
        1.2.6 养殖现状
    1.3 我国综合养殖研究现状
        1.3.1 综合养殖的生态学原理
        1.3.2 综合养殖的优势
        1.3.3 综合养殖的分类
    1.4 生物絮团研究现状
        1.4.1 生物絮团技术的主要原理
        1.4.2 生物絮团技术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1.4.3 生物絮团的饵料价值
        1.4.4 影响絮团形成的因素
        1.4.4.1 充足的水体混合程度
        1.4.4.2 溶氧
        1.4.4.3 酸碱度
        1.4.4.4 C/N和碳源
        1.4.4.5 温度
    1.5 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6 论文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第二章 花鳗鲡不同养殖模式的产出效果及氮磷利用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条件与投饵管理
        2.1.3 试验指标的测定及分析
        2.1.3.1 现场水质指标的测定
        2.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1.3.3 饲料中氮磷利用率的测定
        2.1.4 统计数据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养殖期间各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2.2.2 不同养殖模式下,花鳗鲡产出效果的比较
        2.2.3 不同养殖模式下,花鳗鲡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存活率、饵料系数比较
        2.2.4 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生物对氮的利用率比较
        2.2.5 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生物对磷的利用率比较
    2.3 讨论
        2.3.1 不同营养级生物混养的养殖模式对水体中pH值、溶氧以及透明度的影响
        2.3.2 不同养殖模式对花鳗鲡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营养层次生物混养的养殖模式对氮磷利用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添加不同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花鳗鲡产量、水质和絮体形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条件和基础设备
        3.1.3 前期准备和投饵管理
        3.1.4 生长、水质和絮体参数的测定
        3.1.4.1 花鳗鲡、罗非鱼和蕹菜生长指标的测定
        3.1.4.2 水质分析
        3.1.4.3 絮体体积和营养成分的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养殖组花鳗鲡产出效果的比较
        3.2.2 养殖期间各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3.2.2.1 水温、pH值、溶解氧和透明度
        3.2.2.2 总氮与总磷含量变化
        3.2.2.3 亚硝酸氮含量变化
        3.2.2.4 硝酸氮含量变化
        3.2.2.5 氨氮含量变化
        3.2.2.6 叶绿素a含量变化
        3.2.2.7 COD含量变化
        3.2.3 絮团参数
        3.2.3.1 絮体体积
        3.2.3.2 总悬浮颗粒物变化情况(TSS)
        3.2.3.3 絮体营养成分
    3.3 讨论
        3.3.1 添加不同碳源对花鳗鲡生长的影响
        3.3.2 温度、溶氧、pH值和透明度变化
        3.3.3 添加不同碳源对养殖水质的影响
        3.3.4 添加不同碳源对生物絮团形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不同碳源对综合养殖系统内氮磷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条件与实验设计
        4.1.2 饲料中氮磷利用率的测定
        4.1.3 经济效益分析
    4.2 结果
        4.2.1 氮磷利用率
        4.2.2 经济效益
    4.3 讨论
        4.3.1 氮磷利用率
        4.3.2 经济效益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草鱼主要寄生虫动态变化与水生态因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物理因子
        1.1 水温
        1.2 地理水流
        1.3 季节变化
        1.4 声波
    2.化学因子
        2.1 溶氧
        2.2 盐度
        2.3 pH
        2.4 离子
        2.5 药物
    3. 生物因子
        3.1 宿主鱼
        3.2 中间宿主
        3.3 寄主的食性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池塘系统草鱼主要寄生虫与水生态关系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草鱼寄生虫采集
        1.2 水生态因子检测
        1.3 纤毛类原生动物的采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水生态因子及纤毛类原生动物量
        2.2 草鱼主要寄生虫的感染率及丰盛度
        2.3 相关性分析
        2.4 草鱼鳃上指环虫的感染率和丰盛度
        2.5 草鱼指环虫的聚集强度参数
    3. 讨论
        3.1 养殖模式对池塘系统的水生态因子的影响
        3.2 池塘系统草鱼养成期间寄生虫的季节动态
        3.3 草鱼车轮虫及指环虫与水生态因子的关系
        3.4 车轮虫与纤毛类原生动物的相关性
        3.5 指环虫种群在宿主草鱼鳃上的寄生特点分析
        3.6 自然条件下宿主-寄生虫系统
第三章 硬度及碱度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
        1.2 多子小瓜虫成虫的收集
        1.3 碱度与硬度的设置
        1.4 不同碱度及硬度对幼虫孵化的影响
        1.5 包囊形成的判断标准及其包囊壁厚度的测量
        1.6 幼虫活力判断及分级
    2. 结果
        2.1 病鱼症状
        2.2 多子小瓜虫孵化
        2.3 碱度及硬度对多子小瓜虫包囊的影响
        2.4 多子小瓜虫包囊孵化所需时间及幼虫保持活力与水碱度及硬度的关系
    3. 讨论
        3.1 硬度及碱度对多子小瓜虫孵化的影响
        3.2 水体硬度及碱度对控制多子小瓜虫的探讨
    图版
第四章 温度对多子小瓜虫 HSP70 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多子小瓜虫来源
        1.2 试验鱼
        1.3 不同温度下多子小瓜虫成虫、包囊和幼虫的获得
        1.4 HSP70 的克隆与表达
    2. 结果
        2.1 多子小瓜虫 HSP70 基因 ORF 序列分析
        2.2 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2.3 不同温度下 Im HSP70 mRNA 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难点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淡水养殖技术的奠基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渔业的诞生
    第二节 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我国的水产科学试验及水产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概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第三节 鱼苗培育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池塘“八字精养法”的提出
    第五节 湖泊、水库养殖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六节 河道养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
    第七节 人工饵料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八节 鱼病防治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革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人工繁殖及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湖泊、河道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网箱养鱼技术的开发
    第六节 人工颗粒饵料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 增氧机及其它渔业机械的发明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一)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鱼苗培育与人工繁殖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与生态养鱼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湖泊和水库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二)
    第一节 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第二节 人工饵料技术全面发展
    第三节 鱼病防治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节 淡水养殖机械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必要前提
    第四节 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节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淡水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
第七章 淡水养殖技术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作用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一节 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三节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南昌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质量安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南昌市渔业资源及水产养殖现状
    1.1 南昌市基本概况
        1.1.1 水域资源情况
        1.1.2 南昌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2 南昌市各区县水产养殖基本状况
        1.2.1 南昌县
        1.2.2 进贤县
        1.2.3 新建县
        1.2.4 安义县
        1.2.5 高新区
        1.2.6 青山湖区
    1.3 小结与分析
        1.3.1 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1.3.2 养殖模式单一
        1.3.3 渔业基础条件较差,设施落后
        1.3.4 布局与功能设置不合理
        1.3.5 水产经费紧张
        1.3.6 水产品质量存隐患
第2章 南昌市部分水产养殖点质量安全检测分析
    2.1 南昌市部分水产养殖点调查分析
    2.2 南昌市部分水产养殖点抽样检测分析
        2.2.1 检测仪器和试剂
        2.2.2 采样
        2.2.3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结果
        2.3.2 分析和讨论
第3章 HACCP体系在南昌市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1 HACCP的简介
    3.2 HACCP在水产业的推广应用及其发展
    3.3 HACCP体系在南昌市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3.1 养殖环境的安全控制
        3.3.2 养殖水质的安全控制
        3.3.3 苗种的安全控制
        3.3.4 饲料的安全控制
        3.3.5 用药的安全控制
    3.4 HACCP体系在军山湖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应用和分析
        3.4.1 养殖基地概述
        3.4.2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3.4.3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监控
    3.5 HACCP池塘养殖中的应用分析
        3.5.1 养殖基地简介
        3.5.2 生产流程图
        3.5.3 养殖过程关键点的检测分析
    3.6 小结与分析
    3.7 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8 对南昌推行水产养殖HACCP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生产基地农业环境评价标准
    附录B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
    附录C 水产品中有毒物质残留限量(NY 5073-2001)
    附录D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NY 5070-2002)
    附录E 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禁用渔药
    附录F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罗非鱼池套养鳜鱼加州鲈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对罗非鱼成鱼池套养密度的拟定
    2. 池塘条件
    3. 套养方法
    4. 引种与放养采
    5. 饲养管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套养结果
    2. 套养结果分析
    3. 经济效益分析

四、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水足迹及空间养殖政策优化[D]. 欧阳佚亭.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花鳗鲡综合养殖及系统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和氮磷利用的影响[D]. 唐肖峰.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3]草鱼主要寄生虫动态变化与水生态因子关系研究[D]. 夏润林. 大连海洋大学, 2014(08)
  • [4]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 蒋高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5]南昌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及质量安全问题分析[D]. 邹琦. 南昌大学, 2008(07)
  • [6]罗非鱼池套养鳜鱼加州鲈试验小结[J]. 赵金奎,李晓杰. 科学养鱼, 2005(09)
  • [7]罗非鱼池轮养鳜鱼技术[J]. 赵文翰. 内陆水产, 2003(01)
  • [8]鲤、罗非鱼池塘套养加州鲈、鳜鱼试验[J]. 魏金,苏文清. 河北渔业, 1999(04)

标签:;  ;  ;  ;  ;  

罗非鱼池鳜鱼轮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