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力衰竭治疗观念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晶晶[1](2021)在《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手段。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且证据不够充分,遂本研究拟对各大数据库内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同时对高频用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以期为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探索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客观评价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疗效;2.初步探索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高频用药和用药规律;3.探索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内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相关文献,应用RevMan5.3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将Meta分析纳入文献所使用的方剂数据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分析高频用药及使用规律。3.网络药理学研究对使用频数≥10的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高频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中以“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为关键词检索疾病靶点。将疾病与药物共同作用靶点导入STRING,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应用R软件将药物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30项研究,总计26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患者1313例,对照组患者12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在提高心功能疗效[OR=3.20,95%CI(2.30,4.45),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OR=3.27,95%CI(2.22,4.83),P<0.00001]、E/A[MD=0.15,95%CI(0.05,0.25),P=0.005]和6分钟步行距离[MD=46.43,95%CI(30.01,62.85),P<0.00001]上优于对照组,在降低BNP[MD=-202.80,95%CI(-308.92,-96.67),P=0.0002]、NT-proBNP[MD=-243.71,95%CI(-313.21,-174.21),P<0.00001]、LVEDD[MD=-1.01,95%CI(-1.58,-0.44),P=0.0005]、LAD[MD=-1.60,95%CI(-2.92,-0.28),P=0.02]、E/E’[MD=-1.71,95%CI(-2.52,-0.90),P<0.0001]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改善LVEF方面[MD=0.92,95%CI(-0.16,1.99),P=0.10],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0篇文献共涉及69味中药。对其进行频数统计,发现高频中药为丹参、黄芪、桂枝、甘草、人参、葶苈子、茯苓等,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为丹参。3.网络药理学结果检索得到253个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233个疾病靶点,对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41个交集靶点;KEGG通路分析发现中药可通过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路参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结论:1.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2.使用频数≥10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桂枝、甘草、人参、葶苈子、茯苓,以益气、活血祛瘀药最为多用。3.高频中药主要通过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起到调节作用,体现了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刘丹娜[2](2021)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逐年攀升,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老年生活质量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整体护理理论的发展,要求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的整体照顾,满足患者灵性需求是整体护理的一个核心领域。目前,国外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研究相对较多,而我国大多仍只注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治疗、心理干预及社交的调适,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关注较少,且缺乏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评估工具。目的:评价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SPNQ)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适用性,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测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灵性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灵性需求的关注,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照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2~8月湖北省十堰市三所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3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总样本336例随机分为分为A、B两组,A、B两组各168例样本,A组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B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2.横断面调查:在原调查336例样本量基础上,采用便利抽样,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2~12月湖北省十堰市三所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45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Spiritual Needs Questionnaire,SPNQ)、明尼苏达心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家庭支持自评量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收集参与者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1.问卷信效度: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各条目的内容效度(I-CVI)值为0.85~1.00,总量表的内容效度(S-CVI)值为0.875,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67.568%,验证性因子分析各指数均达到理想值,模型拟合良好,表明问卷效度良好;总问卷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4,各维度Cronbachα系数0.671~0.939,总问卷重测信度0.903,表明问卷信度甚佳。2.本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总分(39.67±10.38)分,灵性需求6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积极给予、存在释然、存在现实反映、内心流连、内心平和、信仰宗教。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宗教信仰、不同病程、心功能分级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生活质量整体水平、身体领域、情绪领域、焦虑、抑郁成正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成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家庭支持水平无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得分能被不同宗教信仰、病程、心功能分级、情绪领域解释占21%。结论:1.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由27个条目组成,包含6个维度:积极给予需求、信仰宗教需求、内心平和需求、存在现实反映需求、存在释然需求、内心流连需求,信效度良好,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程度较高,医护人员应尤其关注积极给予需求。具有宗教信仰、病程越长、心功能分级越重、生活质量水平越低、身体领域越低、情绪领域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自理能力水平越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程度越高。有无宗教信仰、病程、心功能分级、情绪领域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的显着影响因素。应尤其关注具有宗教信仰、病程长、心力衰竭程度重、情绪状态低下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灵性需求,为病人提供针对性的灵性照护。
郭丽君[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西医标准化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处于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中,因此有必要应用更广泛的方法来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和良好的安全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参附强心丸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但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整个网络系统来预测药物成分和疾病靶点,是发现药物与疾病联锁的关键技术;代谢组学是组学研究的终端,可用于研究中药复方引起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这两种研究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的理念相近。因此本课题拟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然而,网络药理学只是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尚未成熟,因此后续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并在细胞层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评价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培哚普利叔丁胺)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灌胃4周,利用超声评估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参附强心丸对大鼠血清中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B 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采用 HE 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治疗4周后可提高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P<0.05),降低 ANP和BNP水平(P<0.01)。HE染色模型组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变粗,呈波浪状改变;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清晰,心肌细胞束间隙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asson染色模型组可见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分布;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心肌细胞间蓝色胶原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提高LVEF和LVFS),降低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ANP和BNP的水平,延缓心室重塑。第二部分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参附强心丸调控心力衰竭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通路,并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综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应用BATMAN-TCM数据库,筛查参附强心丸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DisGeNet、OMIM、TTD数据库综合筛选心力衰竭相关靶点。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二者交集的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并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疾病”可视化网络。使用DAVID工具对共同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潜在靶标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参附强心丸中筛选出215个有效成分,涉及治疗心力衰竭的497个靶点。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富集的通路主要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细胞凋亡、AMPK信号通路等。2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选择药效学研究中效果最佳的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作为参附强心丸组。以大鼠血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获得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不同组别代谢物的变化及参附强心丸影响的代谢途径。同时将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整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靶点。结果: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调节脯氨酸、胞嘧啶核苷、5-甲基胞苷、哌可酸、胞嘧啶和神经鞘氨醇等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这些代谢物与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氮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筛选出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靶点为AKT1、MAPK1/3(ERK1/2)、TP53,这些靶点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3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发现重合的代谢通路大部分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因此基于已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组大鼠、假手术组大鼠、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调控的氨基酸代谢物。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组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瓜氨酸、亚牛磺酸、鸟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水平升高。其中参附强心丸可以回调苯丙氨酸、瓜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浓度。结论: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研究是探索参附强心丸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第三部分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节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又存在交互对话(crosstalk),那么参附强心丸是否影响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可能通过何种crosstalk形式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通路是什么?因此选用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的经典分子,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验证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且影响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作用通路。1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明确参附强心丸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周后对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以及与自噬密切相关的蛋白LC3-Ⅱ、Beclin 1和SQSTM1/p62的表达。结果:TUNEL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TUNEL染色标记的绿色荧光点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免疫荧光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荧光表达明显减弱,Bcl-2荧光表达明显增强。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Bax/B cl-2降低(P<0.05);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cl-2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LC3-Ⅱ表达量升高(P<0.05);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Beclin 1表达量升高(P<0.05);各组SQSTM1表达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凋亡指数,减少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上调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自噬。2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的作用机制与MAPK(JNK、ERK1/2、p38)信号通路相关,其中MST1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JNK是MAPK信号通路的开关,MST1和JNK均可以在自噬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且MST1/JNK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可以调控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及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方法: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及乳酸脱氢酶法筛选OGD的最佳干预时间及参附强心丸的最佳给药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B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eclin 1)的影响。予以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处理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调控自噬和凋亡之间的crosstalk,同时WB检测MST1、JNK、p-JNK的表达以研究参附强心丸调节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结果:流式细胞术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OGD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WB检测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下调Caspase-3的表达量(P<0.05),上调Beclin 1(P<0.05)的表达量。与单独应用参附强心丸相比,3-MA减弱了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同时参附强心丸可以抑制自噬和凋亡交互作用的关键蛋白MST1的表达(P<0.05),抑制JNK的磷酸化(P<0.01)。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上调自噬活性抑制OGD诱导的凋亡发挥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路可能与MST1/JNK相关。
敖玉涵[4](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吕娅宁[5](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我国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现状;挖掘中医药物、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依据;为本地区慢性心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及住院的CHF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管理方案。住院期间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疾病管理,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如何进行症状监控、药物治疗方案及依从性、饮食及运动指导、心理和精神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督促患者按时规范服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定期门诊随诊,以及其他基础病和合并症的控制。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管理,教患者简单养生保健技能和方法,包括足浴、艾灸、穴位贴敷、药膳推荐、中医特色运动(太极拳)等。出院后管理:采取定期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出院后第3、6、9、12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参照指南及Duffy设计的《标准电话随访手稿》对基础病防治情况、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等5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及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NYHA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LVEF、NT-pro BNP、MLHFQ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再住院次数均较纳入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随访12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且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多,但短期管理对病死率的影响不明显。
卢志南[6](2021)在《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性评估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并探索影响澳门心衰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负担。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队列研究,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依据ICD-9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30天、1年、3年和5年)的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首先,我们系统性描述了澳门AHF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的全貌,并与中国内地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代表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明确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澳门AHF心衰患者独特的临床特点;然后,对澳门不同年龄段的HF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评估了澳门中国人群HF患者的年龄负担和应对策略;最后,我们重点关注了澳门AHF中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HFpEF预后的管理策略。结果:Macao-HF研究纳入的967例A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0(66.0-88.0)岁,比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平均年龄(70-73岁)大10岁左右,而比中国内地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66.0±15.0岁)大16岁,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52.9%)是HFpEF。澳门心力衰竭患者的高龄化特征与其社会经济水平和老龄化人口结构密切相关(P<0.01)。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相比,HFpEF组患者流行趋势逐渐增加,且年龄较大,女性居多,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贫血和既往心衰的比例较高(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澳门心衰研究了填补了澳门心衰领域研究的空白,心衰患者老龄化和HFpEF已经成为中国心衰人群巨大的健康负担。Macao-HF研究将有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流行病学的深刻转变,为未来的澳门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研究方向打下坚实的实证基础,本研究获得的“澳门经验”将为未来老龄化的中国内地住院心衰患者的临床管理和研究设计提供区域性证据。第一部分澳门心力衰竭研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评估目的:系统性评估澳门住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方法: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指标,住院期间和出院治疗方案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是住院期间死亡、随访30天、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再次入院以及心衰再住院。结果:Macao-HF研究纳入的967例A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0(66.0-88.0)岁,比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平均年龄(70-73岁)大10岁左右,而比中国内地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66.0±15.0岁)大16岁。男性占49.8%。造成心衰最主要的病因是缺血性心肌病(42.9%),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5.2%)。诱发心衰急性发作最多的原因是心肌缺血(32.2%)和感染(19.8%),其次是各种各样的急性心律失常(17.5%)。85%的澳门AHF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占47.2%,合并心房颤动/扑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接近三分之一,合并贫血的患者高达59.9%。指南推荐的循证医学药物在澳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不足60%,澳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脑卒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低钠血症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澳门AHF患者老龄化程度突出,合并症多,循证医学药物的应用与指南差距明显,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死亡率较高,是澳门公共卫生系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二部分澳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负担目的:评估澳门住院心衰患者的年龄负担。方法:澳门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是连续入选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澳门唯一的公立医院,负责澳门60万居民的医疗服务)因急性心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而住院的患者。首先,我们调查澳门住院心衰(Hospitalized heart failure,HHF)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澳门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然后,我们分析不同年龄段的HHF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了 967例澳门H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岁。澳门HHF患者入院时高龄的特征与其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显着的人口老龄化结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心衰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循证医学药物的使用、近期和长期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都有显着的异质性。结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澳门中国人心衰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cutedecompensated heartfailrue,ADHF)在澳门日益成为一种老年化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存在显着的差异,亟需要依据年龄的危险分层模型和多学科协作团队来提高HHF患者的治疗水平和预后。第三部分比较澳门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下降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目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临床备受关注的热点。我们在澳门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此项研究以系统性评估中国人群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并与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住院时具有超声心动图数据的967例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分成3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50%),以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并进一步比较了 HFrEF和HFpEF组之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和不同结局的方面的差异。主要结局指标是随访期间30天、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再次入院以及因心衰再住院。结果:本研究队列中HFpEF占52.9%,HFrEF占32.8%。与HFrEF组相比,HFpE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且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贫血和既往心衰的比例较高。在未校正模型中,HFpEF组在1年,3年和5年时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显着高于HFrEF组(P<0.05);但校正后两组之间的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无显着差异(P>0.05)。HFpEF组1年、3年和5年的绝对死亡率高达41.8%,52.1%和55.3%。高龄是导致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升高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对于HFpEF组患者,脑卒中和房颤是其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澳门急性心衰住院患者中超过一半是HFpEF患者。HFpEF和HFrEF患者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各项终点事件均没有显着的差异,但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的绝对风险仍然很高,HFpEF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鲁玮[7](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及联合应用地高辛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沈医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成非联合用药组(沙库巴曲缬沙坦+常规治疗)和联合用药组(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16周及24周行心脏超声、六分钟步行试验,监测血浆两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水平,同时填写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of Minnesota in heart failure subjects,LiHFe)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心衰症状改善情况、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six minutes walk distance,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LiHFe 评分变化情况,并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 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结果1.随访情况从第一例患者入组时间(2019-07)到本实验观察结束(2021-01),总共入组101名患者,其中非联合用药组51例,失访1例,完成随访50例;联合用药组50例,完成随访50例。2.患者基线特征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及LiHFe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衰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LiHFe评分、NYHA分级、6MWD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 16 周 LiHFe 评分(79.53±6.37分对75.94±6.47分;P=0.009)、24 周 NYHA 分级(2.60±0.81 对2.02±1.01;P=0.003),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非联合用药组。24周联合用药组6MWD明显多于非联合用药组(324.02±91.90m对402.51 ± 104.65m;P<0.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1)两组LVEDD的比较:非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8周LVEDD明显小于治疗前(62.42±4.63mm对64.91±5.12mm;P<0.001),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 8 周 LVEDD 明显小于治疗前(63.13±5.90mm 对 66.21 ±6.38mm;P<0.001)。非联合用药组或联合用药组均可使患者LVEDD明显缩小,两种治疗方案对LVEDD的缩小程度无差异(P>0.05)。(2)两组NT-pro BNP和LVEF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 BNP和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NT-pro BNP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较非联合用药组下降更明显(3955.00±1443.21 pg/ml对4819.62±1361.97 pg/ml;P=0.004);两组患者治疗24周LVEF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较非联合用药组提高更明显(46.20±2.86%对43.80±3.66%;P=0.001)。5.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24周MACE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对22%,χ2=0.585,P=0.444>0.05)。结论1、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和单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联合治疗组为优。2、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和单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使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提示两种治疗方案逆转左室重构作用相当。3、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和单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联合治疗组更优。4、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和单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当。
刘子闻[8](2020)在《“心肾穴位贴”佐治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设计对照试验,观察试验前后入组的慢性心衰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评价“心肾穴位贴”治疗心衰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心功能Ⅱ~Ⅲ级且阳虚水泛型心衰病例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临床对照试验,一组采用单纯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一组采用常规西药+“心肾穴位贴”治疗(敷贴组)。其中“心肾穴位贴”是将黄芪、附子、仙鹤草、生甘草按2:2:1:1的比例共研为细末,每次取10-12g,以生姜汁2-5g为赋形剂调和攒丸,用纱布及医用胶带将丸剂贴敷于膻中、京门两穴,每3日贴敷一次,每次贴敷治疗时间为24小时,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运用SPSS22.0对治疗前后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评测检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相对来说敷贴组改善情况更好。研究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佐以“心肾穴位贴”,更有利于阳虚水泛型慢性心衰患者BNP水平的降低,运动耐量的提高,心功能、中医临床症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韩建军[9](2020)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文中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出现的一种临床慢性医学综合征。很多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伴有轻度抑郁、焦虑症状,病痛的折磨也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由于心衰患者病种的特殊性,他们不仅给自身及家庭带来了极大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心衰群体需要引起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笔者发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因时间、精力有限只能照顾到心衰患者的外在生理疾病,很少能关注患者的内在心理问题。我国现代医疗模式强调“身心灵”全人健康理念,而医务社工能为心衰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这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取向不谋而合。本研究旨在提升心衰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心衰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研究方式主要立足于“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视角,运用了个案和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试图从身体健康、心理问题、精神层面实施服务,相应提出了不同层面医务社工的角色丛,并对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本研究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冥想练习、呼吸练习、音乐治疗等技巧,结合写贺卡、合唱团等小组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虽取得了一定层面的良好反响,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身体层面。医务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性缺乏及角色定位不清等;二、心理层面。包括服务对象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质疑以及小组成员目的的直接;三、精神层面。患者的流动性大以及医务社工的“选择性”服务等。上述问题性质不仅涉及医院、患者、医务社工等主体,也在整个实践过程和服务效果等层面被客观地反映出来。为解决上述矛盾冲突,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缩短小组活动周期、培养小组“意见领袖”、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开放包容+适度宣传等建议。本研究的亮点在于: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二、以“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为主线贯穿全文;三、结合实践直观地提出身心灵不同层面可充当的角色;四、个案和小组工作同时进行为心衰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五、分别以身、心、灵三个角度划分组建活动实施专项服务。
李星星[10](2020)在《益气活血利水方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而在其各类病因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最为常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治疗使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生存期延长,但患者的生存质量仍有待提高。中医药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上有一定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基于益气活血利水方多年来取得的良好临床疗效及前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究益气活血利水方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观察对活动耐量、中医证候和主要症状及NT-proBNP的影响,以期为益气活血利水方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目的:探究益气活血利水方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益气活血利水方、盐酸曲美他嗪;疗程为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心功能、生存质量;次要疗效指标为六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和NT-proBNP。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最终完成试验59例(脱落3例),其中治疗组29例(脱落2例),对照组30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具有可比性。(1)主要疗效指标:①心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功能(NYHA分级)总有效率分别是75.9%、50.0%,治疗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 on,LVEF)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生存质量: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总分、生理机能、角色限制、活力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医疗支持方面,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6MWT: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MWT距离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中医证候和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是82.8%、56.7%,治疗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在气短、乏力、气喘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③NT-proBNP: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更显着(P<0.05)。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方能够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生存质量、活动耐量及临床症状,降低NT-proBNP水平。
二、心力衰竭治疗观念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力衰竭治疗观念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2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
4 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表型分类 |
3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4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高频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2 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现状 |
2.3 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 |
2.4 灵性需求测评工具 |
3.理论基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1.2 横断面调查研究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工具 |
4.调查方法 |
4.1 预调查 |
4.2 正式调查 |
4.3 质量控制 |
5.统计学方法 |
6.具体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问卷信效度检验 |
1.1 一般资料 |
1.2 条目分析 |
1.3 效度分析 |
1.4 信度分析 |
2.横断面调查结果 |
四、讨论 |
1.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适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
1.1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项目分析情况 |
1.2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效度评价 |
1.3 中文完整版灵性需求问卷的信度评价 |
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现状 |
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宗教信仰 |
3.2 病程 |
3.3 心功能分级 |
3.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生存质量相关 |
3.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焦虑、抑郁相关 |
3.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与自理能力相关 |
4.其他研究发现讨论 |
五、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附录 |
九、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十、致谢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凋亡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细胞自噬 |
3 自噬与凋亡的crosstalk |
4 目前存在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文献分析参附强心丸的研究进展 |
1 参附强心丸文献分析 |
2 参附强心丸的药物分析 |
3 参附强心丸的基础研究 |
4 参附强心丸的临床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一节 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1 全球流行病学特点 |
2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 |
二、我国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
1 “金三角”的使用情况 |
2 新型药物的使用 |
三、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心衰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关系 |
4 辩证分型 |
四、我国慢性心衰疾病管理现状 |
五、中医药在CHF防治中的优势 |
1 未病先防-控制危险因素 |
2 既病防变-稳定病情 |
3 病后防复-促进心脏康复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病例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病例脱落与处理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采集 |
3 管理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效果评价标准 |
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
1.2 入组时两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 |
1.3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4 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
2 管理后效果评价 |
2.1 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2 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比较 |
2.3 NT-ProBNP比较 |
2.4 LVEF比较 |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6 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
2.7 MLHFQ比较 |
2.8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2.9 再住院次数比较 |
2.10 因心衰恶化病死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案及临床实施效果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澳门心力衰竭研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评估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研究讨论 |
本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澳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负担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研究讨论 |
本文的优点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比较澳门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下降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研究讨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论文综述 房间隔分流器在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中的研究进展 |
概述 |
背景 |
HFpEF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治疗现状 |
HFpE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左房压对心衰患者的重要性 |
左房减压术作为HFpEF治疗的新策略 |
房间隔分流器的理论基础 |
房间隔分流器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 |
房间隔分流器的适合人群 |
房间隔分流器尚待解决的问题 |
总结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8)“心肾穴位贴”佐治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入组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组间性别分布比较 |
5.2 组间年龄分布比较 |
5.3 治疗前组间心功能分级比较 |
5.4 治疗后组间心功能分级比较 |
5.5 治疗前组间BNP水平比较 |
5.6 治疗后两组组内、组间BNP水平比较 |
5.7 治疗前组间步行距离水平分布比较 |
5.8 治疗后两组组内、组间步行距离水平比较 |
5.9 治疗前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分布比较 |
5.10 治疗后两组组内、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比较 |
5.11 治疗后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有效性比较 |
5.12 治疗前组间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MLHFQ)水平分布比较 |
5.13 治疗后两组组内、组间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MLHFQ)水平比较 |
5.1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SPSS结果分析 |
1.1 总体分析 |
1.2 个体分析 |
2 选病依据 |
3 辅疗方法选择依据 |
4 “心肾穴位贴”组方及选穴依据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衰病的中西医发展概况及其外治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着 |
(9)“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针对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1.3.2 医务社工介入心衰群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针对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 研究环境介绍及实务过程设计 |
2.1 研究环境介绍 |
2.1.1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社工部简介 |
2.1.2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
2.2 医务社会工作的可介入空间 |
2.2.1 身:身体行动不便,适应环境难 |
2.2.2 心:情绪波动大,缺乏自信心 |
2.2.3 灵:不良的人生信念和态度 |
2.3 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2.3.1 接案失败之经验借鉴 |
2.3.2 个案工作专业关系建立 |
2.3.3 小组活动延续与准备 |
2.4 服务对象的困境及需求分析 |
2.4.1 身体健康层面 |
2.4.2 心理问题层面 |
2.4.3 精神世界层面 |
2.5 服务计划制定与实施 |
2.5.1 个案工作服务计划制定 |
2.5.2 小组工作服务计划制定 |
2.5.3 服务计划的实施 |
3 养身:守好健康生活的首要关卡 |
3.1 对自身疾病的认知 |
3.2 身体健康介入 |
3.2.1 手指操练习 |
3.2.2 “病房里的课堂” |
3.2.3 做身体检查 |
3.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
3.3.1 教育引导者 |
3.3.2 临床诊断协助者 |
3.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
3.4.1 医务社工角色定位不清,专业价值难以体现 |
3.4.2 医务社工专业教育缺乏,未能满足角色期待 |
3.4.3 个案刻意回避,小组设计不断调整 |
3.4.4 服务对象较为被动,小组活动成员招募难 |
4 养心:书写身心相悦的和谐篇章 |
4.1 对不良情绪的认知 |
4.2 心理健康介入 |
4.2.1 正念冥想减压练习 |
4.2.2 呼吸练习 |
4.2.3 音乐与情绪 |
4.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
4.3.1 信息提供者 |
4.3.2 心理治疗师 |
4.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
4.4.1 医务社工社会知晓率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
4.4.2 患者目的直接,经济需求意愿强烈 |
4.4.3 患者认知能力不足,积极性被打压 |
4.4.4 患者行动不便、表述不清,言语沟通困难 |
4.4.5 医务社工专业认同感低,自身立场不坚定 |
5 养神:奏响超然自得的美好生活 |
5.1 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讨论 |
5.2 精神层面介入 |
5.2.1 “一份情书”:增进社交能力 |
5.2.2 “欢乐华尔兹”:自我价值升华 |
5.3 医务社工扮演的角色 |
5.3.1 临终关怀者 |
5.3.2 院后回访者 |
5.4 服务过程遇到的困境 |
5.4.1 患者住院周期短,小组活动难以衔接 |
5.4.2 患者存在“趋避”的两极情感 |
5.4.3 反馈趋于形式化,帮扶效果不稳定 |
5.4.4 实务过程多采用“选择性”服务 |
6 对整个服务过程的评估 |
6.1 案主及家属对服务过程的评价 |
6.2 病友对社工服务的体会 |
6.3 医护人员对社工服务的评价 |
6.4 医务社工的自我反思 |
7 结论与反思 |
7.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7.1.1 “个案+小组”的服务模式 |
7.1.2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应用 |
7.1.3 身心灵各层面的角色表现 |
7.2 对实践过程的反思 |
7.2.1 缩短小组活动周期 |
7.2.2 地方本土社工参与 |
7.2.3 培养小组“意见领袖” |
7.2.4 引入专业社工机构 |
7.2.5 “包容接纳+适度宣传”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服务满意度量表 |
致谢 |
(10)益气活血利水方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
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3.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4.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
5.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心衰病的病名源流 |
2. 心衰病的病因病机 |
3. 心衰病的辨证论治 |
4. 心衰病的治疗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案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前观察指标情况 |
4. 治疗后观察指标情况 |
讨论 |
1. 研究方法学科学性、合理性分析 |
2. 益气活血利水方干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思路 |
3. 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探讨 |
4.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语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心力衰竭治疗观念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D]. 陈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灵性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刘丹娜.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D]. 郭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D]. 吕娅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D]. 卢志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地高辛治疗难治性心衰临床疗效的观察[D]. 鲁玮. 沈阳医学院, 2021(01)
- [8]“心肾穴位贴”佐治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刘子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提升心衰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例[D]. 韩建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益气活血利水方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 李星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