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波,荀渊[1](2021)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取向差异,两者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性质与职能定位采取不同的策略。当前,中国高校科技转化机构存在定位不清晰、人员配备不足与专业化水平不高、参与市场程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定位、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等方面的梳理,考察了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此来反观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并从优化制度、政策与市场环境和明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定位与职能发挥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张芳[2](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张晓兰,黄伟熔[3](2020)在《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的经验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之一,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竞争焦点,以及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需提升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解决产业资金投入问题。同时,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借鉴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应逐步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体制机制,围绕核心产业集群培育做好重点支持,聚焦技术研发并实现体制创新,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半导体产业支持,出台相关半导体领域减税政策,创新企业融资支持模式。

吴昕洋[4](2020)在《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赌协议在国内投资市场上被广泛运用,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赌协议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也导致大量纠纷产生,这不仅对投融资企业带来了损失,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也严重损害了国内投资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加强对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十分重要。纵观我国当前关于规制对赌协议的法律法规的立法现状,尚未对对赌协议进行专门性立法。在监管方面,仍适用2018年修订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16年公布的国务院国资委32号令《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部门规章,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并未得到一致认可,使得对赌协议的的履行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而问题重重。2019年1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后文简称会议纪要),围绕对赌协议的基本对赌形式和对赌协议的效力及履行方面进行指引,体现了我国在规制对赌协议方面的重视。但是与国外成熟的立法和实践情况相比较,我国对对赌协议的研究仅停留在了理论基础层面。因此,本文以对赌协议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为基础,浅析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研究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并讨论其在实践生活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对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及相关制度的考察,提出我国对赌协议的完善路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是介绍对赌协议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存在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学界针对对赌协议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进行整理,为下文的叙述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就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该章内容主要包括赌协议的含义、特点、构成要素、类型分析、相关概念比较分析以及合法性分析,通过上述基础理论问题的介绍为下文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研究的具体展开奠定逻辑基础。第三章是就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和法律风险进行分析。本章从目标公司、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以及风险投资公司这三个角度对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进行讨论,并对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当前我国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困境的分析。本章通过对对赌协议的立法现状和监管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在立法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域外关于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和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和借鉴。本章主要通过对美国《风险示范合同》和典型案例Thought Works案分析,以及对英国《2006年公司法》和日本《公司法》中有关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分析,结合我国上述当前有关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经验总结。第六章是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的完善。主要是针对科学设置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体例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方面从立法层面,确定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制定标准的对赌协议文本合同、优化对赌协议监管环境。另一方面结合投融资双方的投资情况,建议制定合理的对赌目标、在肯定投资方的股东权利同时保障融资方的控制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离岸公司为平台防范法律风险。

刘丽娜[5](2020)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法回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新常态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供给端出发推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结构调整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财税手段是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调控行为。但我国财政税收法律制度尚不完善,财税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制定主体混乱,指向产业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变。因此,探讨新常态下财税法律制度如何回应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阐述和分析了我国财税法律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支持和存在的问题,在考察和借鉴域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新常态下推动财税支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言献策。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明确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强调政府在行使财政税收调控权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并从财税法的回应性特征出发,分析了财税法回应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四种具体支持手段。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目前我国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法律和相关政策,提出和分析财税法律制度在回应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高层级法律不充足,过度依赖财税政策;二是政策的制定主体混乱,易产生规则冲突;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支持手段作用目标泛化,具体实施方式僵化;四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无法保证财税支持手段的有效性。第三部分,以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为代表,考察和分析域外国家用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财税政策,并从中提取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针对我国财税法律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为财税法律制度回应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为保障财税措施的合法性,需要制定高层级法律,适度使用财税政策;遵守法定原则,规范财税手段的制定和实施主体。在财税支持手段的有效性方面,需要明确财税手段的作用目标,创新财税手段的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实现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监督。

刘志永[6](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李品[7](2020)在《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文中指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一直强调支持决策,情报流程是实现情报支持决策功能的重要路径。虽然目前的绝大部分情报流程均是应满足决策需求而建,但忽略了多类型决策制定中对情报需求特征的差异性,专门针对战略决策支持的情报流程尚未引起重视。情报活动是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决策制定所面对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它的过程更多的是非程序化的,而且战略决策制定还受到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直觉、政治化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情报流程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广泛的开放性、高效的共享性和充分的迭代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试图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解决情报流程在战略决策支持中针对性不强和应用有效性低等问题。本文在综述战略决策、情报流程以及情报与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的关系,建立了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了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关系分析中,从战略决策制定的模式、战略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决策制定的基本特征。为了匹配战略决策特征,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战略情报特征、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等方面。在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中,为了建立情报流程模型,分析了系统论、西蒙决策理论、价值链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对它们在情报流程结构和要素关系揭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降低情报失误、匹配战略决策复杂化和满足科学决策客观性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流程构建的背景,这一背景是情报流程产生的土壤;从共享思想、迭代思想和知识方程理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构建的思想指导,它为设计情报流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基本思路;从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和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属性,它为情报流程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以“情景规划”为中心,由“需求管理(系统)”、“情报搜集与分析(系统)”、“情报产品生产(系统)”和“情报产品传递(系统)”四个环节及其它们内部的微循环构成的情报流程模型。最后,以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为例,进行了情报流程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二是“三跑并存”(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景规划,三是优化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过程与方法,四是生产情报产品的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情报体系,五是情报产品的智库化传递模式。通过上述应用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本文所建情报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情报解决方案。

李斐[8](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朱培金,王哲中[9](2019)在《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评估对我国中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以法律形式鼓励各类银行加大对中低收入社区和低收入人群的信贷资金投资,拟解决市场失灵和种族歧视导致的信贷歧视问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导,中小银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降低信贷资金市场失灵,改善稀缺金融资源错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大有可为。本文借鉴《社区再投资法》的成功经验,探讨构建我国中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为改善县域、中小企业、三农的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束申蓓[10](2019)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制造转型及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中之重,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历2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自加入世贸组织后即开始投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发展势头初现端倪,但从国际分工角度看,依然距离顶尖水平有较大差距。集成电路作为国家高科技产业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风险、高投入等特性更是决定其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上海作为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企业最集中、综合水平相对最高的地区,以其为研究代表,通过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及金融支持遇到的问题作出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首先对集成电路产业、金融支持的概念及特征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全球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和金融支持的现状,以及借鉴国外(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梳理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描述性、相关性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商业信用、内部资金和政府补助不同金融支持方式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总结,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更好发展找到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改进建议。

二、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对比分析
    (一)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与定位的对比分析
        1.价值取向不同使得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存在差异
        2.机构定位不同使得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人员配备存在差异
    (二)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职能设置与发挥方式的对比分析
        1.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职能发挥方式存在差异
        2.中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具体转化职能存在差异
    (三)对比分析的结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存在的问题
二、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外部因素
        1.美国将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动力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支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定位与职能发挥
        3.发达的科技市场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二)影响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的内部因素
三、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与职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政策与市场环境
        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的地位
        2.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3.推进科技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环境与规则
    (二)进一步明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定位与职能发挥方式
        1.明确高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主体地位
        2.进一步扩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职能范围

(2)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的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半导体产业发展态势
    (一)产业核心地位持续巩固,“科技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二)摩尔定律延续经受考验,“超越摩尔”成为新的技术目标
    (三)全球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大,“安全可控”成为产业核心
二、半导体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分析
    (一)技术壁垒拉升产业资本投入
    (二)技术研发成为主要资金使用领域
三、我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资金支持困境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二)金融市场融资有限
四、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军用采购构筑产业基础,资本市场奠定领先地位
        1.利用国防采购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2.完善的资本市场不断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日本:政府主导与工匠精神推动技术发展,银企“一体”保障资本投入
        1.政府资本注入促进技术研发。
        2.银行参与保障资金渠道。
    (三)韩国:举国支持引导产业发展,官产学研与政策优惠带动产业龙头崛起
        1.政府通过产业规划和资金投入进行双重引导。
        2.官产学研模式与政策优惠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四)以色列:国情国策奠定发展基调,企业特点成就风投“热土”
        1.政府资金助力突破产业核心技术。
        2.源源不断的风险投资为产业成长提供保障。
    (五)中国台湾:政府支持激发代工龙头,产业繁荣带动资本参与
        1.政府资金支持催生代工业龙头。
        2.产业繁荣带动金融市场参与。
五、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特征及政策建议
    (一)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的共性特征
    (二)加强我国半导体产业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
        1.逐步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体制机制。
        2.围绕核心产业集群培育做好重点支持。
        3.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半导体产业支持力度。
        4.出台半导体领域相关减税政策。
        5.创新企业融资支持模式。

(4)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基础理论问题分析
    2.1 对赌协议的概念界定
        2.1.1 对赌协议的含义
        2.1.2 对赌协议的特点
    2.2 对赌协议的构成要素
        2.2.1 对赌协议的主体
        2.2.2 对赌协议的客体
        2.2.3 对赌协议的核心条款
    2.3 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定位
        2.3.1 对赌协议不是射幸合同
        2.3.2 对赌协议不是附条件合同
        2.3.3 对赌协议不是借款协议
        2.3.4 对赌协议属于无名合同
    2.4 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
        2.4.1 根据对赌的主体不同:股东对赌型和公司对赌型
        2.4.2 根据对赌的双方权利义务设置不同:单向对赌型和双向对赌型
        2.4.3 根据对赌的目标不同:业绩对赌型和上市对赌型
        2.4.4 根据对赌的筹码不同:现金对赌与股权对赌
    2.5 对赌协议产生的逻辑根源
        2.5.1 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2.5.2 企业双方信息不对称
        2.5.3 企业估值价值难度大
    2.6 对赌协议的合法性分析
        2.6.1 从合同法角度分析对赌协议的有效性
        2.6.2 从公司法角度分析对赌协议的合法性
第三章 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及其法律风险分析
    3.1 对赌协议的公司治理功能分析
        3.1.1 对赌协议的激励作用
        3.1.2 拓宽了企业融资途径
        3.1.3 有利于投资公司发展
    3.2 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分析
        3.2.1 投资方可能无法得到预期收益
        3.2.2 中小股东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3.2.3 融资方可能失去控制权的风险
第四章 我国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困境
    4.1 当前我国对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
        4.1.1 我国《公司法》中一般条款与对赌协议的冲突
        4.1.2 我国《合同法》中一般条款与对赌协议的冲突
        4.1.3 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制状况
        4.1.4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对赌协议的分析
        4.1.5 证监会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4.1.6 商务部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4.1.7 国资委对对赌协议的监管制度分析
    4.2 当前我国在对赌协议法律规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4.2.1 对赌协议性质认定存在争议
        4.2.2 对赌协议效力认定存在分歧
        4.2.3 对赌协议的监管有待完善
第五章 域外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以美国、英国以及日本为例
    5.1 域外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
        5.1.1 对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的考察
        5.1.2 对英国《2006 年公司法》中股权回购规制的考察
        5.1.3 对日本《公司法》中股权回购规制的考察
    5.2 域外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经验分析
        5.2.1 确立科学的分期融资机制
        5.2.2 确立宽松的资本退出机制
        5.2.3 确立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
第六章 我国对赌协议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
    6.1 科学设置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体例
        6.1.1 完善我国的优先股制度
        6.1.2 制定标准的风险投资文本合同
        6.1.3 放宽对对赌协议的监管限制
    6.2 强化对赌协议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6.2.1 制定适当的企业业绩目标
        6.2.2 选择分期融资的注资方式
        6.2.3 合理限制投资方持股比例
        6.2.4 强化融资公司信息披露规制
        6.2.5 引导并完善风险投资行业自律机制
        6.2.6 以离岸公司为平台展开对赌协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法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一、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理论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述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沿革
        2.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2.财税法的回应性
    (三)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工具和手段
        1.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工具
        2.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
二、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法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立法现状
        1.税收优惠的相关法律法规
        2.财政补贴的相关法律法规
        3.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4.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
    (二)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
        1.高层级法律不充足,过度依赖财税政策
        2.回应主体混乱,易产生规则冲突
        3.回应目标泛化,财税支持方式僵化
        4.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回应有效性待提高
三、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
    (一)财税法律制度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域外考察
        1.美国财税法律制度引导产业发展的特点
        2.日本财税法律制度引导产业发展的特点
        3.韩国财税法律制度引导产业发展的特点
        4.印度财税法律制度引导产业发展的特点
    (二)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域外考察的启示
        1.财税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本国国情
        2.财税手段引导产业发展需要法律规制
        3.财税手段的实施方式要保持多样性
四、新常态下财税法回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探析
    (一)制定高层级法律,适度使用财税政策
        1.提高立法层级,加强法律与政策的配合
        2.尊重市场规律,适度使用财税政策
    (二)遵守法定原则,规范回应主体
        1.完善顶层设计,明确预算编制主体
        2.坚持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制定主体
        3.成立政策制定临时小组,鼓励公众参与
    (三)明确回应目标,创新财税支持方式
        1.确立目标选择标准,明确财税支持方向
        2.创新财税支持方式,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四)完善监督机制,保障财税手段的有效性
        1.完善预算监督制度,实现源头监督
        2.实施绩效考评机制,完善政策实施监督体系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监督权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7)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问题界定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5.1 基本观点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
    1.8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战略决策研究现状
    2.2 情报流程研究现状
        2.2.1 情报流程的简要发展历程
        2.2.2 传统情报流程及其演变
        2.2.3 现代情报流程典型代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流程
    2.3 情报与决策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略决策制定与战略情报分析的关系探究
    3.1 战略决策与非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
    3.2 战略决策制定模式的特征分析
        3.2.1 经典决策和行为决策模式
        3.2.2 其他决策模式
    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战略决策过程的特征
        3.3.2 代表性战略决策制定过程
        3.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3.4 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
        3.4.1 战略情报及其特征
        3.4.2 情报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3.4.3 情报介入战略决策制定
        3.4.4 面向决策过程的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
    3.5 从战略情报分析到战略情报行动的转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
    4.1 情报流程构建的理论指导及应用
        4.1.1 基于系统论搭建宏观框架
        4.1.2 基于西蒙决策理论架构逻辑结构
        4.1.3 基于价值链理论布局整体结构
        4.1.4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信息流的循环模式
        4.1.5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构建驱动机制
    4.2 情报流程构建的需求分析
        4.2.1 降低情报失误
        4.2.2 匹配战略决策的复杂化态势
        4.2.3 满足科学决策的客观性要求
    4.3 情报流程构建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
        4.3.1 以共享思想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4.3.2 以增量式迭代思想指导情报流程运转
        4.3.3 以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理论指导情报流程功能结构
    4.4 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4.4.1 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
        4.4.2 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
        4.4.3 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
    4.5 情报流程模型的构建
        4.5.1 模型的提出
        4.5.2 模型的结构
    4.6 情报流程各要素及其运行
        4.6.1 情景规划
        4.6.2 情报需求管理
        4.6.3 面向感知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4.6.4 情报产品生产、刻画及呈现
        4.6.5 情报产品的有效传递
    4.7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和适用范围
        4.7.1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
        4.7.2 情报流程的适用范围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5.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分析
        5.1.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需求
        5.1.2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功能
    5.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的构建
        5.2.1 “三跑并存”情景构建的条件
        5.2.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框架
    5.3 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模式构建
        5.3.1 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中情报任务的感知
        5.3.2 以“三跑”情景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情报分析要点
        5.3.3 情报累积与评估
    5.4 情报产品生产模式的构建
        5.4.1 三个层次的情报产品刻画
        5.4.2 情报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
        5.4.3 生产情报产品的情报体系
    5.5 情报产品智库化传递模式的构建
        5.5.1 智库化传递模式界定
        5.5.2 智库化传递中的信息流控制
    5.6 比较视角下情报流程应用的优越性
        5.6.1 结构上的优越性
        5.6.2 环节设置上的优越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6.1.1 研究结论
        6.1.2 主要贡献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附录 :国外主要情报流程(周期)图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8)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三、风险测度方法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历史经验方面
        三、现实需要方面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免疫系统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评估对我国中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CRA主要评估指标
    (一)贷款考核
    (二)社区开发考核
    (三)投资考核
    (四)服务考核
    (五)战略规划评估
二、CRA评估方法
三、CRA评级结果应用
    (一)CRA评级
    (二)CRA评级结果惩罚措施
四、CRA评估总体特点
    1.公平性
    2.差异性
    3.权威性
五、CRA对我国中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启示
    (一)我国银行支农支小评价现状
        1.支农支小评价标准以各监管部门政策文件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CRA对我国银行支农支小评价的启示
        1.评价责任要清晰明确
        2.评价内容要有差异化
        3.评价方法要客观全面
        4.评价结果要有约束力

(10)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2.1.2 金融支持
    2.2 相关理论
        2.2.1 金融支持理论
        2.2.2 融资理论
        2.2.3 产业发展理论
第3章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1 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
        3.1.1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
        3.1.2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
        3.1.3 小结
    3.2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2.1 金融政策支持
        3.2.2 金融机构支持与个案调研
    3.3 海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
        3.3.1 美国
        3.3.2 日本
        3.3.3 韩国
        3.3.4 台湾地区
        3.3.5 小结
    3.4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3.4.1 政策扶持方面
        3.4.2 金融市场体系方面
        3.4.3 信用担保方面
        3.4.4 金融支持的力度
        3.4.5 企业运营的能力
第4章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变量的选取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相关性统计分析
    4.5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4.5.1 面板模型介绍
        4.5.2 平稳性检验
        4.5.3 回归检验
        4.5.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5.1.2 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
        5.1.3 集成电路企业运营能力不强
    5.2 建议
        5.2.1 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5.2.2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5.2.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5.2.4 提高企业综合能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J]. 徐明波,荀渊. 高教探索, 2021(11)
  • [2]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3]半导体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资金支持的经验及启示[J]. 张晓兰,黄伟熔. 经济纵横, 2020(08)
  • [4]对赌协议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吴昕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5]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法回应研究[D]. 刘丽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6]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D]. 李品. 南京大学, 2020(04)
  • [8]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美国《社区再投资法》评估对我国中小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启示[J]. 朱培金,王哲中. 金融发展评论, 2019(12)
  • [10]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束申蓓.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