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1](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谢林[2](2009)在《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设计、研究及仿真》文中认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以其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抗负载刚度大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如导弹,火箭等的模拟加载装置,冶金领域如纠偏机构,张力控制结构,军事领域如火炮控制结构,工程机械领域如推土机,压路机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汽车电液伺服控制刹车系统,使汽车遇到障碍后能自动刹车,实现汽车的自动防撞。汽车防撞系统是一种可向司机发出视听告警信号,同时实行自动制动的装置。装载在车身的雷达实时地检测车辆的运行工况,把所检测到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自车速度及路面情况等信息传递到电制单元,电制单元根据送入信息,依据所建立的安全模型计算出安全距离、危险距离和制动距离,并通过两车实际相对距离与之比较进行行车安全判定,最后做出控制决策,当两车实际相对距离小于危险距离时,系统发出危险报警信号;若驾驶员未采取有效措施而使得两车实际相对距离小于等于制动距离或出现紧急情况时,控制单元会发出自动制动指令,对车辆实施自动制动(刹车),从而避免车辆发生碰撞,达到防撞目的。汽车自动防撞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物理运动,信号处理,控制策略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本文着力于设计,研究一种液压伺服系统,在最少改变汽车制动系统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把此液压系统并入其中,作为一个辅助制动装置。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设计双喷嘴电液伺服阀,通过参数寻优找到一组参数使阀性能最优;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液压伺服制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基于AMESim软件的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的模型,通过AMEsim软件的优化设计模块,寻找一组参数使伺服系统性能最优化。通过仿真实验,得到液压伺服系统的力—时间响应曲线,说明本文所设计的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在缩短制动时间方面有优势,对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有一定作用。
吴玉月[3](2008)在《车辆遥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器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机器人集中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及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最新成果,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研究和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许多军事上的成功技术已经在民用机器人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经过机械及电气化等系统结构改造,运用无线通信、PC(PersonalComputer)机及单片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SCM)智能控制技术,设计研发出一种可用于车间以及自动运输等场合的有线(无线)遥控车辆。论文首先描述了遥控系统整体设计方案,阐述了系统功能要求及工作原理,根据功能需求,对遥控车辆关键部件进行合理选型、设计和改造。论述了遥控车辆系统主要分为主端系统、通信系统、从端系统三个部分,其主端系统由操纵器、操纵器键盘、无线通信模块、显示器、电源部分组成;其通信系统由无线视频发送模块、无线视频接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摄像机组成;从端系统又分为驱动和转向两个子系统,其驱动系统包括PC机、PCI8333模拟输入输出卡、直流电机及直流电机控制器,转向系统包括PC机、PCI8333模拟输入输出卡、转向步进电机及控制器组成,通过串口通讯方式将操纵器与执行器、驱动和转向控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软件的编写和调试,实现遥控车辆的良好控制。论文根据现场环境和实际的需要,采用两种遥控系统:1.基于PC机间设计的遥控系统,详细论述了基于PC机设计的操纵器、执行器编程语言选择和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硬件的基本构成和以及软件的编制完成。2.基于单片机与PC机设计的遥控系统,主要论述单片机的选型,整个操纵器、操纵键盘硬件设计,通信方式选择和软件设计。通过这两种控制方法的设计,较好地满足了对遥控车辆的控制要求。基于PC机设计的操纵器与基于单片机设计的操纵器,以及有线和无线的两种控制方式,使得控制更加灵活、方便。为验证遥控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对两种遥控系统进行四个方面实验:1.可遥控距离;验证可遥控的距离,防止因距离较远而发生通信中断。2.遥控车辆的场地实验;验证在一定车速下,车辆是否按照遥控方式进行相应的前进加速、减速、转向和停止动作。3.遥控动作实验;在一定距离下,验证遥控动作的可靠性。4.功能实验;验证遥控动作可靠性。通过实验表明本课题研究的车辆遥控系统可以实现前进加速、减速、停止及左右转向的有效控制,并为遥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黎光显[4](2007)在《电子防摇试验装置设计与计算机实时仿真》文中认为集装箱货运的发展,对其装卸速度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集装箱吊具摇摆是影响装卸速度主要原因之一,寻求集装箱吊具防摇方法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现有的防摇装置中不论是电子防摇,还是机械防摇,其效果都不太理想,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司机的操作经验来控制。因此人们不断地寻求新的防摇方法以降低对司机操作经验的依赖程度。本论文试验了一种新的防摇方式——主动防摇,仿真和模拟试验表明了这种防摇方法的有效性。 由于在空间和能量方面的限制,主动防摇装置的功率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充分发挥主动控制防摇装置的防摇能力,取得好的防摇效果,就必须采用合理的防摇策略和控制方法。本课题特别设计了一套试验装置,通过这套试验装置来研究主动防摇装置的控制机理,并试验不同的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算法。 试验装置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控制系统的硬件核心部分是一套基于T89C51CC01的单片机系统,试验结果可通过USB/CAN模块来采集。软件方面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这样可以通过分析确定控制系统的主要参数,提高试验系统的防摇效果。
田磊[5](2007)在《多机协调吊装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学科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当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集成等技术的最新发展。多机器人系统具有结构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在航天、国防、工业、服务业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正确处理好个体间的协作是发挥其优势的关键。无人直升机是一种特殊的空中机器人。目前国内外针对无人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架无人机的航路规划和飞行控制器设计方面,在大型起重机无法到达或无法使用情况下,空中大型设备的吊装或紧急救援抢险就超出了单架直升机的承载能力,此时,需要多架直升机协同作业,因此多机协调吊装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多架直升机在空中通过吊装物件的缆绳相互联系、相互耦合,这既需要各架直升机时刻保证各自飞行安全,还需按控制系统平衡稳定控制指令实时地调整拉力大小和方向,以保证被吊装物件的平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同时使用多架无人机进行实时控制协调实验是十分困难的,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作者采用使用三台ABB机器人模拟三架无人机运动的办法,搭建多机协调吊装系统平台,研究在机械手预定轨迹运动情况下如何保持吊装系统平台的稳定。本文以协调吊装系统平台的搭建、运动学分析及稳定性研究、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验为主线,主要探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协调吊装系统平台的搭建介绍了协调吊装系统平台搭建的基本构想和具体的设计方法,介绍了系统的机械设计,电机及编码器等器件的选择方法和原则。2.系统平台的运动学分析和稳定性研究本文中建立的多机协调吊装系统平台的运动学模型,是在吸收前人研究绳索驱动机器人的建模方法基础上,针对本系统平台的运动特点建立的简化模型。减轻了模型的复杂程度,使该模型简单直观,利于对该平台的控制调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徐光辉[6](2005)在《路基系统形成过程动态监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路基是一种三维带状结构物,是道路和铁道的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路基结构的性能及其优劣是在修筑的全过程(成型过程)中形成的,取决于路基的结构形式、填料和压实质量。本文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弹塑性动力学理论和现代动态测试技术为基础,对路基结构在形成过程中的连续动态监控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振动压路机为激励源的实时的、连续的动态监控技术,并已在工程上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应用,特别是在粗粒土路基的压实控制方面。 常规的压实质量控制方法以非连续测试为主,且大部分不适合粗粒土压实问题。在对现有的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国外的压实计方法。这是一种基于振动压路机的连续压实控制方法,从1978年起,经过不断完善,已经在欧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对压实区域实现快速、全面的压实质量控制,这是常规方法无法做到的。该方法通过谐波比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压实质量,但是理论研究和实际验证都表明,该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适合粗粒土的压实评价。因此建立适用范围更广的连续控制方法便成为本文的核心问题。 首先,按照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路基结构系统的基本概念。路基系统的性能受组成要素——颗粒以及颗粒之间的关联方式的制约。而粗粒土路基系统的状态可由其密度、模量和抗剪强度指标来表征,系统状态的变化在宏观上可以用其结构抗力的变化来表达。根据弹塑性力学和系统理论,分析了路基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探讨了路基结构的塑性变形与其抗力之间的定性关系,为正确判别压实过程中路基系统的压实状态打下了基础。 其次,分析和讨论了压实机具与被压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给出了路基在周期荷载作用下表面垂向的位移理论解答,并着重对振动压路机的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指出了压实作用力与激振力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压实机具在压实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按照线性与非线性两种情况对方程进行求解和分析。指出系统抗力与其加速度之间为线性关系,因此定义了抗力指标——加速度,其目的在于方便实时量测和快速监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压实过程的测试技术,介绍了自行研制的压实过程监控系统的组成、特点和信号处理方法。根据控制理论,给出了压实质量控制的原理、内容和实施的方法,为实际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曹全星[7](2004)在《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简述了国内外压实设备和压实技术的发展概况、振动压实的原理、振动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振动压路机的压实特性与压实效果等,介绍了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设计的总体方案和整机的整体布局,设计中的计算,包括整机功率计算、牵引计算、液压系统的元件选型计算、整机的爬坡能力计算等,并对压实度连续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该科研项目的完成作了简单的总结。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是我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而研发的公司内科研课题。YZ18压路机性能达到设计要求,工作可靠,通过了工业性考核和国家质检部门的性能实验,已进入小批生产。在该课题的研发中共获得两项专利,其中一项是在本人主持项目中完成的,另一项是在本人参加项目中完成的。本论文是以该项目为基础,以压实机械—振动压路机作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研究的。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 对国内外压实机械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把握压实技术和压实机械的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为YZ18压路机产品的定位提供依据。2. YZ18压路机在研制中充分考虑了振动压路机的特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共获得两项专利技术:1. 一种新型的振动器旋转壳体。2. 一种新的机罩自动开启装置。实验证明使用效果非常良好。整机选型得当,布局合理,造型美观。3. 对YZ18压路机的主参数进行技术设计。对行走系统、爬坡度、振动器、减振系统、发动机功率等主要部分进行了参数的设计计算与校核。4. 振动压路机压实度连续检测技术的研究,通过振动轮的动态响应来检测基础压实情况。驾驶员可从显示器上随时查看压实情况,保证了基础压实的工程质量。5.研制完成后,进行现场工业性考核和整机性能实验。
高文中,李俊[8](2001)在《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文中指出以国产拖式振动压路机为基础 ,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增加测控装置 ,实现中心频率自动可调的激振功能。介绍了总体设计原则和方案 ,对测控系统的硬、软件作了系统论述 ,并给出了部分设计框图。该系统经试验达到设计要求。
高文中,潘存治,王学智[9](2001)在《YZC16自行式压路机自动调频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以国产YZC16型自行式液压振动压路机为基础,对其进行改造设计,增加测控装置,实现中心频率自动可调的激振压实功能。本文介绍了总体设计原则和方案,对测控系统的硬、软件作了系统论述,并给出了部分硬、软件设计框图。该系统经试验达到设计要求
高文中,杨绍普,潘存治[10](2001)在《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以国产拖式振动压路机为基础 ,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增加测控装置 ,实现中心频率自动可调的激振功能。介绍了总体设计原则和方案 ,对测控系统的硬、软件作了系统论述 ,并给出了部分硬、软件设计框图
二、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2)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设计、研究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汽车自动防撞技术的发展简介 |
1.3 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简介 |
1.4 汽车自动防撞系统的总体结构 |
1.5 自动防撞的实现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制动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汽车制动系统基本功能 |
2.2 汽车制动技术指标要求-伺服制动系统的要求 |
2.3 汽车自制防撞液压伺服系统总体设计 |
2.4 汽车自防撞液压伺服系统控制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行驶模型及汽车制动系统分析 |
3.1 汽车行驶安全距离数学模型 |
3.1.1 跟车距离的数学模型 |
3.1.2 横向速度的数学模型 |
3.2 制动器制动力 |
3.2.1 制动器制动力矩的效能因数法计算公式 |
3.2.2 摩擦片受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伺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制动缸分析与设计 |
4.2 伺服阀分析与设计 |
4.2.1 工作原理 |
4.2.2 力反馈伺服阀的设计 |
4.3 系统附属件选择 |
4.3.1 反馈传感器选择 |
4.3.2 压力能源回路分析和参数确定 |
4.3.3 单向阀和梭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软件介绍 |
5.2 伺服阀建模 |
5.3 阀控缸系统建模 |
5.4 AMEsim 建模与分析 |
5.4.1 伺服阀仿真与分析 |
5.4.2 伺服阀优化设计 |
5.4.3 系统的整体仿真与分析 |
5.4.4 系统整体优化 |
5.5 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设计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介 |
(3)车辆遥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遥控机器人的特点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车辆遥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车辆遥控系统功能要求 |
2.2 车辆遥控系统工作原理 |
2.3 车辆遥控系统构成 |
2.3.1 执行器硬件构成 |
2.3.2 执行器工作原理 |
2.4 关键部件的选型 |
2.4.1 驱动电机的选型 |
2.4.2 驱动电机控制器 |
2.4.3 蓄电池选型 |
2.4.4 步进电机 |
2.4.5 步进电机控制器 |
2.4.6 摄像机 |
2.4.7 数据采集卡 |
2.4.8 PC机 |
2.5 系统结构的改进 |
2.5.1 悬架的选择 |
2.5.2 转向系设计 |
2.5.3 驱动系设计 |
2.5.4 自主研发的遥控车辆实验平台 |
2.6 车辆遥控系统方案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C机间的遥控系统研究 |
3.1 基于PC机的操纵器软件设计 |
3.1.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3.1.2 串口通信 |
3.1.3 PC机下串行通信的软件实现 |
3.2 基于PC机的执行器软件设计 |
3.3 基于PC机执行器的驱动电机硬件实现 |
3.4 无线通信系统 |
3.4.1 无线通信模块 |
3.4.2 无线图像传输系统 |
3.4.3 无线视频显示模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单片机与PC机的遥控系统研究 |
4.1 单片机在操纵器中的应用 |
4.1.1 单片机的特点 |
4.1.2 单片机应用领域 |
4.1.3 单片机的选型 |
4.2 基于单片机的操纵器硬件设计 |
4.2.1 操纵器硬件构成 |
4.2.2 80C196KCCPU的外部程序存储电路图 |
4.2.3 通信接口电路 |
4.3 操纵器操纵键盘硬件设计 |
4.3.1 8279功能介绍 |
4.3.2 8279芯片外围接口电路 |
4.3.3 8279的操作 |
4.3.4 键盘电路原理图 |
4.4 基于单片机的操纵器软件设计 |
4.4.1 软件开发语言 |
4.4.2 软件开发平台 |
4.4.3 通信方式 |
4.4.4 键盘发送指令 |
4.4.5 反馈信号显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5.1 实验内容和目的 |
5.2 基于PC机间的遥控系统实验 |
5.3 基于单片机与PC机遥控系统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6.2 后续的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电子防摇试验装置设计与计算机实时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电子防摇装置概述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电子防摇装置 |
1.2 电子防摇装置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1.4 课题研究特点 |
第二章 电子防摇装置结构及其数学模型 |
2.1 主动防摇装置结构 |
2.2 主动防摇装置的数学模型 |
2.2.1 AMD防摇机理分析 |
2.2.2 防摇试验 |
第三章 电子防摇装置的模糊控制 |
3.1 模糊控制发展状况与特点 |
3.1.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3.1.2 模糊控制的特点 |
3.2 模糊控制装置的组成 |
3.3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4 模糊控制设计与算法 |
第四章 电子防摇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4.1 电子防摇装置的硬件设计 |
4.1.1 主控制芯片T89C51CC01内部资源及应用 |
4.1.2 接受编码器信号模块设计 |
1 编码器的特点 |
2.接受编码器信号模块设计 |
4.1.3 CAN通信模块设计 |
1.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
2.CAN总线线报文传送及其帧结构 |
3.CAN总线通信协议 |
4.CAN通信模块设计 |
4.1.4 控制电动机模块设计 |
4.1.5 PWM信号输出 |
4.1.6 四位数码管显示板设计 |
4.2 电子防摇装置的软件设计 |
4.2.1 总体控制框图 |
4.2.2 CAN通信模块 |
1.CAN初始化 |
2.CAN接收 |
4.3 CAN-USB模块介绍 |
4.3.1 CAN-USB模块特点 |
4.3.2 CAN-USB模块硬件介绍 |
4.3.3 CAN—USB模块软件介绍 |
1.单片机固件编程 |
4.3.4 CAN-USB和计算机界面介绍 |
第五章 试验平台装置仿真与实验 |
5.1 Matlab/Simulink软件简介与特点 |
5.2 仿真模型 |
5.2.1 状态方程的推导 |
5.2.2 系统阻尼的计算 |
1.吊具的阻尼c |
2.AMD系统的阻尼c_a |
5.3 仿真与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
5.3.1 有阻尼AMD主动防摇装置仿真与实验的结果 |
5.3.2 有阻尼AMD被动防摇装置仿真与实验的结果 |
5.3.3 无阻尼AMD主动防摇装置仿真与实验的结果 |
5.3.4 无阻尼AMD被动防摇装置仿真与实验的结果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附录 |
附录1 防摇控制原理图 |
附录2:控制防摇装置程序 |
附录3 CAN-USB模块原理图 |
附录4:CAN-USB程序 |
参考文默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多机协调吊装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Agent 的多机器人协调系统 |
1.2.2 多机器人合作系统 |
1.2.3 基于MAS 的多机器人系统 |
1.3 多机协调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多机协调吊装平台的搭建 |
2.1 设计考虑因素 |
2.2 整体构架 |
2.2.1 嵌入式控制板的系统组成 |
2.2.2 驱动板的组成 |
2.2.3 吊装平台的机械设计 |
2.3 系统特点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机协调吊装系统运动学与稳定性研究 |
3.1 运动学分析 |
3.2 工作空间的分析 |
3.3 稳定性研究 |
3.3.1 平面内质点的分析 |
3.3.2 运动旋量广义斜率的定义 |
3.3.3 协调吊装系统平台的稳定性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
4.1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4.1.1 器件选择 |
4.1.2 系统总图 |
4.2 传感器的选择与特性 |
4.2.1 水平仪的选择与性能特点 |
4.2.2 力传感器的选择与性能特点 |
4.3 主控单元设计 |
4.4 驱动单元设计 |
4.5 下位机电源方案 |
4.6 无线通讯 |
4.7 下位机编程 |
4.7.1 ADuC812 编程 |
4.7.2 CPLD 编程 |
4.7.3 串口编程 |
4.8 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程序控制 |
5.1 上位机控制程序功能设计 |
5.2 上位机通讯功能的软件实现 |
5.2.1 通讯设置 |
5.2.2 串口通讯控件 MSComm 的使用 |
5.3 PID 控制方法研究 |
5.3.1 经典(常规)PID 控制 |
5.3.2 自适应模糊PID 控制 |
5.3.3 基于MATLAB 的系统仿真 |
5.4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案 |
6.3 实验设备 |
6.4 实验步骤 |
6.5 控制器参数整定 |
6.5.1 凑试法 |
6.5.2 临界比例法 |
6.5.3 经验法 |
6.5.4 采样周期的选择 |
6.5.5 参数调整规则 |
6.6 实验结果分析 |
6.7 实验结论 |
6.8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6)路基系统形成过程动态监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压实技术问题 |
1.1.2 监控方法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 |
1.2.2 连续压实控制方法 |
1.3 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路基结构形成过程的系统分析 |
2.1 路基系统概述 |
2.1.1 路基系统的基本特征 |
2.1.2 路基系统的状态 |
2.1.3 路基系统状态的宏观表现 |
2.2 路基系统要素与环境特性 |
2.2.1 压实与关联程度 |
2.2.2 振动压实机理与压实工艺 |
2.2.3 粗粒土特征与级配优化 |
2.3 路基系统形成机理分析 |
2.3.1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分析 |
2.3.2 基于能量原理的分析 |
2.3.3 路基系统工作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实机具与路基相互作用 |
3.1 概述 |
3.1.1 主要问题 |
3.1.2 研究方法 |
3.2 路基系统在周期荷载作用下的响应 |
3.2.1 基本假设与数学模型 |
3.2.2 动态响应理论解答 |
3.2.3 参数识别原理 |
3.3 压实机具系统响应的数值分析 |
3.3.1 数学模型的选取 |
3.3.2 动态响应解答 |
3.3.3 数值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实状态监控的动力学原理 |
4.1 压实状态的评价指标 |
4.1.1 压实状态 |
4.1.2 物理指标 |
4.1.3 力学指标 |
4.1.4 抗力与塑性变形 |
4.2 动力学评价原理分析 |
4.2.1 连续评价与试验方法 |
4.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3 动力学方程的分析与讨论 |
4.3 压实状态识别与监控 |
4.3.1 识别原理 |
4.3.2 压实评价的判别公式 |
4.3.3 压实过程的监控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压实过程监控系统 |
5.1 概述 |
5.1.1 信息与测试 |
5.1.2 动态测试系统 |
5.2 信号采集与处理 |
5.2.1 信号采样 |
5.2.2 信号处理 |
5.3 监控系统 |
5.3.1 系统组成 |
5.3.2 系统特性 |
5.4 压实质量的动态监控 |
5.4.1 监控模式 |
5.4.2 振动工艺监控 |
5.4.3 压实程度监控 |
5.4.4 压实均匀性监控 |
5.4.5 施工工序监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监控技术的应用 |
6.1 概述 |
6.1.1 应用情况 |
6.1.2 工程实例 |
6.2 振动工艺监控 |
6.2.1 压路机参数特性 |
6.2.2 监控结果分析 |
6.3 压实程度监控 |
6.3.1 标准值与偏差的选取 |
6.3.2 监控结果分析 |
6.4 压实均匀性监控 |
6.4.1 变异系数与波动系数 |
6.4.2 监控结果分析 |
6.4.3 关于均匀性的讨论 |
6.5 与原位试验结果的比较 |
6.5.1 响应与弯沉的关系 |
6.5.2 响应与模量的关系 |
6.5.3 变异系数的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 述 |
1.1 压实机械简介 |
1.1.1 压实机械发展简史 |
1.1.2 压实机械的分类 |
1.2 国内外压实机械和压实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压实机械和压实技术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压实机械和压实技术现状 |
1.2.3 压实机械的发展趋势 |
1.3 压路机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趋势 |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研制任务的提出 |
1.4.2 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研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YZ18振动压路机总体设计方案的研究 |
2.1 振动压路机 |
2.1.1 振动压路机的种类 |
2.1.2 振动压实的基本原理 |
2.1.3 振动压路机的性能特点 |
2.1.4 振动压路机的结构特点 |
2.2 YZ18振动压路机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2.3 YZ18总体方案设计 |
2.3.1 YZ18振动压路机方案设计 |
2.3.2 主要结构与性能指标对比 |
2.3.3 整机成本及经济性分析 |
2.4 总体布置与结构特点 |
2.4.1 YZ18压路机各部件功能分析 |
2.4.2 总体布置与结构特点 |
2.5 Y Z18振动压路机的技术特点 |
2.5.1 技术特点 |
2.5.2 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的振动器旋转壳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Z18压路机参数设计与校核 |
3.1 YZ18行走系统计算 |
3.1.1 车速计算 |
3.1.2 牵引力计算 |
3.2 爬坡度计算 |
3.3 振动器设计计算 |
3.3.1 偏心块的面积和偏心矩 |
3.3.2 偏心块的静偏心力矩 |
3.3.3 计算振幅A0及离心力F |
3.3.4 振动轴承寿命的校核 |
3.3.5 振动功率的计算 |
3.4 压路机减振系统的设计 |
3.5 整机功率的计算及发动机的功率选择 |
3.5.1 行驶功率 |
3.5.2 转向功率 |
3.5.3 换向功率 |
3.5.4 爬坡功率 |
3.5.5 振动压路机的振动功率 |
3.5.6 振动压路机的功率组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压路机压实度连续检测技术的研究 |
4.1 振动测试的任务 |
4.2 国内外路基压实度检测技术的现状 |
4.3 振动压路机——路基土壤系统的数学模型 |
4.3.1 压实初期 |
4.3.2 压实中后期 |
4.3.3 跳 振 |
4.4 压实度连续检测仪的实现 |
4.5 加速度测试值与压实度对照图及说明 |
4.6 信号处理改进方案 |
4.6.1 基波加二次谐波标定 |
4.6.2 选择加速度信号为零时的变化率为标定信号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性考核与性能实验 |
5.1 工业性考核 |
5.2 整机性能测试实验 |
第六章 结 论 |
6.1 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 谢 |
(8)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自动调频原理 |
2.4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
3 测控系统硬、软件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1) 输入电路 |
(2) 油门执行器 |
(3) 单片机测控系统 |
(4) 电源和系统监视电路 (看门狗电路) |
(5) 指示灯电路 |
(6) 键盘、显示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1) 主程序 |
(2) D/A转换程序 |
(3) 键盘扫描和显示程序 |
(4) 出错处理程序 |
4 结束语 |
四、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2]汽车自动防撞液压伺服系统设计、研究及仿真[D]. 谢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3]车辆遥控技术研究[D]. 吴玉月.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4]电子防摇试验装置设计与计算机实时仿真[D]. 黎光显. 同济大学, 2007(06)
- [5]多机协调吊装平台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田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6]路基系统形成过程动态监控技术[D]. 徐光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9)
- [7]YZ18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的研制[D]. 曹全星. 天津大学, 2004(04)
- [8]用单片机控制的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J]. 高文中,李俊. 铁道建筑技术, 2001(06)
- [9]YZC16自行式压路机自动调频系统的设计[J]. 高文中,潘存治,王学智. 工程机械, 2001(10)
- [10]自动调频拖式振动压路机的研究与设计[J]. 高文中,杨绍普,潘存治.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