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三洋:扛着供应商的大旗

大连三洋:扛着供应商的大旗

一、大连三洋:扛起供应商大旗(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1](2020)在《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逐年递增,极大地促进了数控机床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市场的扩张,竞争也愈发激烈,进一步强化了市场营销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作为营销策略重要的组合之一,营销渠道自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M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数控机床制造商,自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下,M公司凭借其独特的“全心全意依靠代理商”营销渠道策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M公司的发展,以及新经济、新时代的到来,无论是M公司内部现有渠道的老化问题和管理问题,还是市场外部互联网经济、网络渠道高速发展的趋势,都对M公司营销渠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以M公司的营销渠道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法等方法,基于M公司的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首先对营销渠道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论述;接着根据M公司的经营及营销渠道现状,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提炼出M公司现存的营销渠道问题;进而以解决现有渠道问题、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营销渠道相关理论,制定出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的具体方案:针对M公司渠道系统的老化问题,提出对渠道设计从渠道的战略合作和渠道结构的扁平化两方面进行优化,提高渠道的系统活力及战斗力;针对渠道成员的分化问题,提出对渠道成员选择的系统优化,通过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标准、补充、淘汰等过程优化,提高渠道成员的整体能力;针对现有渠道存在的管控问题,提出加强对渠道成员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支持优化,通过强化考核确保M公司对渠道成员的管理力度和渠道成员对M公司肩负的市场开发责任,通过利润返点、资金支持等激励渠道成员开发市场的动能和积极性,最终实现M公司对渠道成员紧密链接、融合为一的管控目标;针对渠道创新缺乏问题,提出区域销售公司及网络销售等新型渠道的前瞻性创新,为M公司的渠道类型的丰富和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最后,提出了营销渠道优化方案实施的具体保障措施。分别通过组织的调整和补充;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制度化、以及渠道冲突的预防;培训体系的支持等方面为新的优化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本研究将相关渠道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理性地分析了 M公司在新时代环境下出现的渠道问题,并以对M公司渠道各相关方的调查和分析为依据,提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适合于M公司的营销渠道优化方案。其创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对M公司渠道优化的研究,有效的解决了 M公司现有渠道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国内数控机床行业营销渠道的研究成果;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数控机床行业应用“区域销售公司”这一独特的渠道类型。这对M公司在新常态的大时代背景下,在新经济环境中持续赢取市场份额并保持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借此为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营销渠道发展提供一定的示范及借鉴。

宋加艳[2](2011)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使后发国家逐渐失去了资源禀赋、后发优势,导致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对领先国家的追赶最终必然要落到技术追赶上来。而作为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主体的企业,其技术追赶战略在我国经济、技术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以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从内涵、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路径机制等方面综述已有技术追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技术追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技术追赶的驱动机制、路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深入分析全球化给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带来的影响。在介绍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全球化给后发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并重点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人力资源全球化、科技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全球化、后发国家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六个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企业技术追赶带来的挑战。第二,提出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驱动机制。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驱动机制包括政策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技术驱动型三种。并对三种驱动机制的产业特征、追赶主体、追赶契机、成功实现追赶的关键要素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针对于上述三种驱动机制选择了中国大飞机项目、京东方TFT-LCD技术、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第三,深入剖析了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异轨道崛起型及后轨道创造型技术追赶路径的特征、发展阶段、演化机制等。对应于四种技术追赶路径演化机制选择了中国比亚迪汽车、海尔集团差异化战略、日本PH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四川长虹集团在背投技术领域的追赶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跃国[3](2011)在《HR公司印度市场走进去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末,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国内一批有实力大企业开始探索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海尔、华为、联想、中兴、TCL等为代表的众多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十年间探索着“走出去”模式,成绩显赫。但同时也面临目标市场商业环境及人文理解欠缺、品牌和企业国际化运作管理经验不足等诸方面的阻滞。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多数已“走出去”企业无法在目标市场“走进去”阶段实现突破,影响企业业务发展及品牌建设。本文试以经典营销的一般原理,在企业历史数据调查、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通过对HR公司在印度市场遇到的问题及其“三位一体”战略的分析,并结合代表性国际知名企业的海外市场营销业务案例来探求中国企业实现海外目标市场“走进去”,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营销战略路径,为“走上去”成为当地主流品牌奠定坚实基础。文章着重强调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品牌定位及建设重要性导入,通过对印度家电行业、PEST市场环境、消费者特点及SWOT分析,确定品牌定位及营销战略。利用STP理论工具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以4Ps为载体为各细分市场的目标顾客创造价值。最后,针对HR公司印度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从管理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团队建设、战略合作方关系等方面提出营销战略实施的关键保障因素。笔者认为,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分析,正确的品牌定位及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研发、营销服务创新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基石。

赵鹏[4](2011)在《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不仅要在本国内互相竞争,还要必须迈出国门,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质量、售后服务的竞争是不够的,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在成立后的十八年里,一步一步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引领中央空调市场的走向,成为行业领导者。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本文首先介绍三洋公司的有关背景,企业经营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同时具有“优化地球环境,造福人类生活”的企业宗旨;有“创造无止境的改善;变革去除陈腐,从而实现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变革”的企业经营理念。然后介绍整合营销传播的的有关理论,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中心思想是以通过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实现促销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冲击力形成促销高潮。借助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关理论深刻分析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营销方式,总结出企业只有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道路,这一研究成果对其他企业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文最后对三洋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进行了展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今后各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当前,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不仅要在本国内互相竞争,还要必须迈出国门,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质量、售后服务的竞争是不够的,必须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在成立后的十八年里,一步一步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引领中央空调市场的走向,成为行业领导者。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本文首先介绍三洋公司的有关背景,企业经营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同时具有“优化地球环境,造福人类生活”的企业宗旨;有“创造无止境的改善;变革去除陈腐,从而实现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变革”的企业经营理念。然后介绍整合营销传播的的有关理论,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中心思想是以通过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实现促销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冲击力形成促销高潮。借助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关理论深刻分析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营销方式,总结出企业只有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道路,这一研究成果对其他企业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文最后对三洋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进行了展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今后各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王玉学[5](2011)在《反垄断:西方社会的演进与中国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反垄断演进的研究和考察,梳理出西方社会反垄断演进的路线和机制,以期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提供它山之石。特别对西方反垄断演进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经济学对法学的渗透、法学对经济学的运用,从而形成的经济学和法学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从中梳理出经济效率作为反垄断核心地位的确立、司法原则由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原则的转换、反垄断调整方法由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并重、自由竞争理念与公共干预理念之间的动态平衡等几个“互动”现象和规律,概称为互动机制。在这个互动的演进历程中,首先是反垄断的哈佛学派的兴起和兴盛,其后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完成了对哈佛学派的替代,迄今后芝加哥学派又向芝加哥学派提出了挑战。在这些流行一时的经济学派的争论和演进中,反垄断的司法实践和执法活动也在不断进化和更新。多年前,人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些演进主要来自于反垄断经济学理论注入的新鲜血液。实际上,正是在经济学的支撑下,法官才得以正确处理各种反垄断诉讼。反垄断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甚至有别于其他经济法,调整对象强烈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借助经济分析才能确定一些事实,甚至一些基本的术语也必须借助经济学加以阐释。法律的力量和权威,使得反垄断的经济分析真正得到了用武之地。所以,在反垄断的实践中,反垄断法学和经济学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作用力。这也正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这种互动被西方社会的反垄断实践反复加以证明。文明的进步充满汗水和泪水,反垄断的历史演进不仅有经验,更有教训。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初生的中国《反垄断法》及反垄断执法活动,无疑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尚处于转型期,完善的市场经济有待建立,各种权力对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权力和经济势力的相互作用和交织渗透是垄断的主要特征和形式。面对这种特殊的垄断,反垄断法要能够担当重任,尚需从西方反垄断演进的历程中获得启示和借鉴。通过对西方反垄断演进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提出了我国反垄断的总体思路,即我国的反垄断执法要区别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分而治之。对于纯粹的经济垄断,要参照和大力借鉴西方反垄断的成熟经验和理论,进行深入扎实的经济学分析,避免单纯的法律思维,以免错判和漏判,即西方所谓的“假阳性错误”和“假阴性错误”。经济学分析是避免此类错误的最好选择,这已为西方实践所证明。而对于行政垄断,则要细分层次,切实治理各种行政权力的滥用。由行政权力支撑的企业垄断,笔者称之为行政性企业垄断。此类垄断是我国当前反垄断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对于行政垄断的内涵、种类等尚有争议,但本文认为,对于行政性企业垄断必须坚决反,但要彻底清除行政性企业垄断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通过深化改革以消除行政性企业垄断的根源。《反垄断法》既然被称为一把利器,那就关键看操在谁的手中。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是,那些有深厚权力背景的垄断者,抢过刀柄,将其指向毫无防范力的竞争对手。而这种反垄断执法,其结果是真正该反的垄断毫发无损,而应受保护的弱者却被无情杀戮,且毫无还手之力。这样的市场当然是最坏的市场,因为竞争已为权力所替代和包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能够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对此高度警惕,切莫让权力的滥用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

杨伟伟[6](2010)在《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任务。大连市已经确定并实施了加快建设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造船产业带(简称“两区一带”)三项举措,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大连既是我国重要的航运枢纽和贸易口岸,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连拥有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和企业,尤其在船舶、船用柴油机、大型起重设备、制冷设备、内燃机车、汽车发动机、数控机床、轴承等产品制造领域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因其具有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而在国际上越来越得到公认,各国政府都把产业集群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考虑范畴。产业集群已被列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生命力之所在。本文首先是理论综述,描述了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协同理论,分析了大连装备制造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并采用区位商法,通过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等几个指标对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集群集中度进行了测度;然后研究了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的典型模式,并总结出了大连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现在所适合的模式;最后,指出了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大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余伟[7](2010)在《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具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既是研究的热点,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域经济快速发展,参与行业间激烈竞争的有效方法。本文在我国家具产业集群亟需升级的背景下,结合生态学、遗传学、生物学、社会网络理论、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形成的结构模型,对典型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实证。本文采用改进的区位商法来识别产业集群,结果表明,家具产业在苏州和常州市均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在对产业集群进行演化分析时,本文模拟了产业集群网络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演变,仿真结果表明中国家具必须勇敢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利用这次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本文对典型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进行了仿真。在分析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性能时,主要考察其知识流动性、鲁棒性和竞争力。在生成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流动性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鲁棒性时,本文首先建立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的模型,再通过不同的模拟攻击手段来分析网络的鲁棒性。另外提出了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南京、温州、上海三个城市的家具产业集群网络进行了结构比较,并进行了知识流动性、鲁棒性和竞争力分析。实证与仿真结果相比较,表明南京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属于“离散型”的结构,温州和上海的为“卫星型”结构。后两者的知识流动性相对较好。但面对蓄意攻击时南京和温州的鲁棒性较差,而上海的鲁棒性最好。论文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思路,以及提升家具产业集群水平的建议。

王小芳[8](2006)在《累积性创新的采用、扩散及其微观机理研究 ——兼论3G采用的私人激励与社会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项创新层出不穷。有变革就有机遇,技术创新即将带来资源和要素在国家、行业、企业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因此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经济主体都在积极备战,希望能在下一轮动态竞争过程中力拔头筹。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将“自主创新”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然而自主创新既不是“拿来主义”,也不等于“自给自足”。目前我国的电信业就对自主创新的实践提供了试验场。本文以电信行业的3G之争为切入点,对目前争论颇多的3G问题进行解构和抽象,提炼出一个基本的“企业创新采用决策和时间选择”理论问题,作为本文的研究核心。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面临一项外生的技术创新,企业是否愿意采用,在什么条件下将会采用,以及对于创新采用的私人最优和社会合意水平的差异何在。第1章从“胡阚之争”引出全文的研究对象——累积性技术创新的采用和扩散。具体是通过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两个概念的辨析,以及技术创新的分类,认定3G的经济学属性是微观层面的累积性技术创新。至于3G上不上,何时上,首先需要辨识技术创新采用主体在策略选择中的态度和动机。第2章系统总结和梳理了有关创新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采用的研究并非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散见于管理学决策理论、企业投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本文吸收了管理理论和投资理论中的部分思想,以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基本框架,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企业间创新采用和扩散过程的微观机理。第3章详细分析了垄断企业对成本降低型和质量改进型创新的采用激励。成本降低型创新不涉及消费者的选择,只是企业的内部决策。分析从最简单的模型逐步扩展到存在潜在进入者、边干边学的情况,分别探讨影响垄断者创新采用的因素。质量改进型创新涉及垄断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决策,尤其当技术具有明显的耐用品特征时,垄断者面临新旧技术之间的竞争以及新旧产品定价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总之,影响垄断者创新采用的三个基本因素分别为:创新的程度、生产成本和需求。企业对创新采用的激励与技术改进的程度正相关,同时也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作为创新采用主体的企业,需要仔细权衡创新的性质和需求的大小——二者只有相互匹配,才能保证新技术的有效实施。此外创新的采用还受到垄断者策略动机的影响,企业可能积极升级,也可能遏制创新,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市场上“计划过时”和“沉睡专利”的现象。第4章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具有多个潜在采用者时的创新采用和扩散的微观机理。由于技术本身不确定性的本质,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企业必然推迟对新技术的采用。在推迟过程中,通过积极的信息收集和被动接受信息溢出等方式,缓和不确定性,并对新技术加以尝试和采用。考虑到潜在采用者之间战略的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的博弈可能存在多重均衡。但通常情况下,企业不会同时采用,博弈的性质将决定企业可能具有先动或后动优势,因此新技术的采用呈现出S型的扩散路径。而且,通过构建一个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双寡头创新采用博弈,可以看出企业在创新采用过程中的私人激励与社会合意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对于这种问题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主张的那样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予以解决,而是需要在尊重个人理性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进而实现社会最优。第5章着重分析了存在网络效应的行业中累积性创新的采用和扩散。网络型产业中通常存在技术更新的无效率——“过度惰性”或“过度冲力”。与前面模型分析结论的比较可知,即使在不存在网络效应的情况下,企业在创新采用过程中仍存在与社会合意的创新采用时间不符的情况,即与社会最优相比采用激励不足(所谓的过度惰性),或采用动机太强(所谓的过度冲力),这些现象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所不同的是,在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中,由于消费者之间需求规模经济性的影响,导致这种惰性或冲力被放大了。此外,为了扩大和利用各组件之间的兼容性所产生的网络效应,这类产业中的技术往往以标准的形式出现。标准化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双刃剑”,标准的形成增强了消费者和产业合作者的预期和信心,有助于现有技术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但同时标准的形成和推广也会成为今后更优越技术被接受和采用的阻力。因为新技术势必克服整个产业链系统的转移成本,从而对技术创新的改进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第6章考虑到电信产业实际特点和3G技术性能,构建了一个具有两期决策的理论模型——第一期进行创新采用决策,第二期进行价格决策——考虑企业在面临一项外生的、收益不确定的、质量改进型创新的情况下,具有耐用性和快速技术变动特征的电信网络对创新的采用问题。分析的思路从简单到复杂,先从纯垄断者的情况开始,然后扩展到存在潜在进入者的情况。一个潜在进入者可以凭借创新进入市场,与在位者进行Bertrand竞争。分析结果表明,当企业面临收益不确定的创新时,理性的反应是推迟创新的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搜集更多关于创新盈利性的信息,使得企业的主观估计更接近真实值。通过对各个参数的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1)当采用创新所需的固定成本越高时,企业的决策越谨慎,更不易采用创新。而当采用创新涉及的固定成本越低,企业越容易采用创新。(2)当网络效应更明显时(网络效应系数较高),由于新技术是后向兼容的,因此企业更愿意采用创新。(3)当消费者学习使用新产品的成本越低时,企业越易于创新;而当消费者学习使用旧产品的成本越低时,企业将更愿意坚持使用旧技术。(4)当移动通信市场普及率或饱和度越高时,企业越容易接受创新;而当市场快速成长,即新用户流量很大时,企业越不愿采用创新。(5)面临一项收益不确定的创新,比较而言,潜在进入者最容易采用该创新,面临进入威胁的在位者最不容易采用创新,而一个垄断者采用创新的激励位于二者之间。(6)垄断者和面临进入威胁的垄断者采用创新的激励均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潜在进入者采用创新的激励可能高于或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政府可以通过控制牌照发放时间,或给予在位者适当的补贴,调整创新采用的时间,使之尽量符合社会合意水平。第7章通过比较我国当前的和日韩采用3G之时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状况的几项指标,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移动市场结构、普及率、政策导向与日韩当年非常相象,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韩相距甚远,且运营商在2G条件下盈利能力良好。如果目前推出3G,难以取得日韩的成绩;在位运营商尚有推迟采用的动机。第8章是全文的总结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李四聪[9](2005)在《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家电行业步入成熟期,制冷家电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同时以家电连锁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家电厂商逐渐失去对渠道的控制力,原有过度竞争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大量库存,巨额营销费用,恶性价格竞争,产品和营销高度同质化。如何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并通过营销组合策略有效实施,将是企业突出重围的必然选择。 科龙作为国内冰箱业着名的家电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战略取舍之后,为适应冰箱行业的竞争状况,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和实施“多品牌、分渠道”的营销战略,该营销战略能充分发挥企业的多品牌、产能和技术优势,完全覆盖行业市场;但也存在营销资源分散、内部品牌相互冲突的弊端。如何发挥优势、消除劣势,是科龙在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科龙冰箱竞争环境并对科龙冰箱业务进行SWOT分析;进而从营销战略目标、营销策略组合和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对科龙的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营销战略的制定流程对科龙冰箱营销战略进行优化制定;最后提出科龙冰箱营销战略的优化实施方案。 本文研究表明: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实际状况的营销战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时,应结合营销理论中的4CS营销组合理论指导企业进行消费者需求分析、市场定位、渠道策略和促销组合等方面工作;运用4RS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客户顾客服务、渠道策略等方面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运用4PS营销组合来指导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只有综合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才能指导企业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实际状况制定和完善公司的营销战略及营销策略组合。营销战略必须通过科学的营销预算、合理的营销资源分配、差异性的营销策略组合及具有执行力的营销组织来保障实施。

张韬[10](2003)在《长虹背投电视国内市场营销探讨和建议》文中提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劳特朋的4Cs理论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地为我们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诸如家电、信息、通讯这类竞争激烈、技术进步迅速、产品单值较高且更新换代又快的行业,不仅需要竞争导向,时刻关注企业和行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也要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随着国内彩电行业竞争的加巨,市场的竞争已从传统的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竞争策略也从单纯的价格战发展到差异化策略、价格策略、集中化策略并存的局面。背投电视生产厂家不仅面临着来自现有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技术的进步,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等新型电视产品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发展走向。本文利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从替代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供方、需方以及潜在进入者五个方面就长虹背投产品的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针对长虹公司在目前国内背投市场营销中的不足,运用4Cs理论从顾客、成本、便利、沟通四个方面为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和参考建议。在应用中创新地提出了竞争导向与顾客导向结合的定价策略和以强化售后服务渠道建设为内容的渠道改革措施,为对这类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大连三洋:扛起供应商大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三洋:扛起供应商大旗(论文提纲范文)

(1)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营销渠道相关概念
        2.1.1 营销渠道内涵与功能
        2.1.2 营销渠道类型
    2.2 营销渠道管理相关理论
        2.2.1 营销渠道设计
        2.2.2 营销渠道成员选择
        2.2.3 营销渠道绩效评价
        2.2.4 营销渠道创新
    2.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M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背景
    3.2 M公司概况
        3.2.1 M公司发展历史
        3.2.2 M公司市场规模及产品布局
    3.3 M公司营销渠道现状
        3.3.1 M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
        3.3.2 M公司营销渠道的成员概况
        3.3.3 M公司营销渠道的管控
        3.3.4 M公司营销渠道发展创新现状
    3.4 M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3.4.1 现有渠道系统老化
        3.4.2 现有渠道成员分化加剧
        3.4.3 现有渠道控制及管理问题
        3.4.4 网络渠道发展缺乏
第4章 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方案
    4.1 营销渠道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营销渠道设计优化
        4.2.1 营销渠道的战略合作优化
        4.2.2 营销渠道扁平化结构优化
    4.3 营销渠道成员选择优化
        4.3.1 渠道成员的选择过程优化
        4.3.2 渠道成员的补充和淘汰优化
    4.4 营销渠道管控优化
        4.4.1 绩效考核优化
        4.4.2 激励支持优化
    4.5 营销渠道创新优化
        4.5.1 区域销售公司渠道创新
        4.5.2 互联网营销渠道创新
第5章 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的实施保障
    5.1 组织保障
    5.2 管理保障
        5.2.1 管理信息化保障
        5.2.2 管理制度化保障
        5.2.3 渠道冲突的预防管理
    5.3 培训保障
        5.3.1 培训制度保障
        5.3.2 培训运营保障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M公司营销渠道策略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技术追赶内涵
        1.2.2 技术追赶表现形式
        1.2.3 技术追赶影响因素
        1.2.4 技术追赶路径模式
        1.2.5 已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2 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2.2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机遇
    2.3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挑战
3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研究
    3.1 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分类
    3.2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理论研究
        3.2.1 政策驱动型技术追赶
        3.2.2 市场驱动型技术追赶
        3.2.3 技术驱动型技术追赶
    3.3 案例分析与比较
        3.3.1 中国大飞机项目
        3.3.2 京东方TFT-LCD技术追赶
        3.3.3 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的追赶创新
        3.3.4 技术追赶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
4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演化机制研究
    4.1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路径模式特征
    4.2 中国企业技术追赶的路径演化机制
        4.2.1 同轨道跟随型技术追赶
        4.2.2 同轨道差异型技术追赶
        4.2.3 异轨道崛起型技术追赶
        4.2.4 后轨道创造型技术追赶
    4.3 案例分析与比较
        4.3.1 比亚迪--中国汽车产业的成功追赶者
        4.3.2 海尔集团差异化发展战略
        4.3.3 日本PH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4.3.4 四川长虹"精显王"背投技术案例
        4.3.5 技术追赶路径演化的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HR公司印度市场走进去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第2章 中国企业全球化概况分析
    2.1 全球化战略意义及发展阶段
        2.1.1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意义
        2.1.2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发展阶段
    2.2 中国企业全球化
        2.2.1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现状
        2.2.2 HR公司印度发展阶段及现状
第3章 HR司印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PEST环境状况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 微观环境研究分析
    3.4 HR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4章 HR公司印度市场“走进去”战略制定
    4.1 品牌定位及战略
    4.2 目标区域市场选择及策略
        4.2.1 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及产品需求分析举例
        4.2.3 市场定位策略
    4.3 印度市场营销策略组合
        4.3.1 一牌多品的产品策略
        4.3.2 战略主导的定价策略
        4.3.3 优势带动的渠道策略
        4.3.4 深入聚焦的促销策略
第5章 海外营销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
    5.1 搭建科学的海外市场全流程管理体系平台
    5.2 本土化融合与全球平台资源整合
    5.3 团队组架构设计及考核激励体系保障
    5.4 双赢模式的利益相关方战略合作关系保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整合营销以服务顾客价值为导向
        1.1.2.整合营销强调传播活动一元化
        1.1.3 整合营销沟通体现系统化思想
        1.1.4 整合营销要求强化企业组织管理职能
        1.1.5 整合营销实现循环沟通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整合感
        1.2.2.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1.2.3.减少交易所产生的中间费用
        1.2.4.实现目标导向观念
        1.3 整合营销实施的必要性
        1.3.1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实施是市场发展需要
        1.3.2 中国企业具有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条件
        1.3.3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实施是企业长期盈利的不二选择
        1.4 中国空调行业的特征
        1.4.1 行业处于相对高速增长的成熟初期
        1.4.2 空调行业严重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行业
        1.4.3 行业品牌众多,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的行业,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1.4.4 空调行业淡旺季区别明显
        1.4.5 空调行业流通渠道竞争日趋激烈
        1.4.6 中国空调企业的出口持续大幅度上升
    第二章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1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
        2.2 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
        2.2.1 传统市场
        2.2.2 当前市场
        2.2.3 二十一世纪市场
    第三章 三洋公司营销传播的问题
        3.1 广告市场细分不明确
        3.2 促销目标市场选择模糊
        3.3 公关目标客户群定位不准确
    第四章 三洋公司整合营销传播体系设计
        4.1 三洋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思路
        4.1.1 计划整合
        4.1.2 目标整合
        4.2 整合营销传播渠道建设
        4.2.1 加强自有实体营销传播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4.2.2 实施公司服务标准化来管理营销传播渠道
        4.2.3 夯实营销传播渠道、加强基础管理
        4.2.4 加强电子营销传播渠道建设
        4.2.5 加强培训提升各地营销事务所、分公司营销传播渠道建设
        4.3 三洋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4.3.1 以中央空调设备为核心的产品多元化策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4.3.2 塑造内外一致的行业领导者的企业形象
        4.3.3 实时创新、不断改善与顾客沟通交流模式
        4.4 三洋整合营销传播效果的修正
    第五章 整合营销传播实施
        5.1 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5.1.1 理念识别系统
        5.1.2 行为识别系统
        5.1.3 视觉识别系统
        5.2 三洋制冷公司主题定位
        5.3 整合营销传播的具体操作
        5.3.1 建设高端,加强与经销商的紧密合作
        5.3.2 营销时精耕细作
        5.3.3 整顿营销网络和深度分销
    第六章 三洋公司整合营销传播展望
        6.1 媒体选择由大众媒体转向小众媒体、新媒体
        6.2 三洋广告加大对户外媒、互联网媒体的投放
        6.3 人员推销、公关活动成为三洋市场的新亮点
        6.4 三洋营销传播逐步注重品牌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1.1.1 The value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customer service oriented
        1.1.2 Unified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tressed
        1.1.3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embody systematized thoughts
        1.1.4 Integrated marketing requires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functions
        1.1.5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s to achieve circular
        1.2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1.2.1 a sense of integration
        1.2.2 to maximize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1.2.3 to reduce costs arising from transactions in the middle
        1.2.4 to achieve goal-oriented concept
        1.3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1.3.1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trateg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market development
        1.3.2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1.3.3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s the only option for long-term profitability enterprise
        1.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1.4.1 Relatively high growth industry in the early mature
        1.4.2 Serious over-supply air-conditioning industry, competitive industry
        1.4.3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has many brands in a fully competitive state of the industry which is a clear central tendency
        1.4.4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hort season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ies
        1.4.5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is i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distribution channels
        1.4.6 China's exports in air-conditioning business continued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Chapter 2 The theorie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communication
        2.1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2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2.1 Traditional Marketing
        2.2.2 Current Marketing
        2.2.3 The 21st century Marketing
    Chapter 3 Sanyo company marketing problems
        3.1 Advertising market segmentation is not clear
        3.2 Sales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is vague
        3.3 Pr target customers' position is not accurate
    Chapter 4 Sanyo Company integrated marketingcommunication design
        4.1 The image of Sanyo Company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4.1.1 Plan integration
        4.1.2 Target integration
        4.2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construction
        4.2.1 Strengthen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 entity owned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4.2.2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any's services to manage the marketing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4.2.3 Strengthen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enhance the basic management
        4.2.4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4.2.5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promotion around the marketing firms,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channel construction branch
        4.3 Sanyo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4.3.1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as the core strategy of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strengthening of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3.2 Shape consistent with industry leade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rporate image
        4.3.3 Real-time innov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ustomer communication mode
        4.4 The modifications of Sanyo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effect
    Chapter 5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plementation steps
        5.1 Establish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5.1.1 Mind Identity System
        5.1.2 Behavior Identity System
        5.1.3 Visual Identity System
        5.2 Sanyo Company spread theme positioning
        5.3 The specific opera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5.3.1 Build high-end is to strengthen the close cooperation with distributors
        5.3.2 Marketing for intensive
        5.3.3 Rectify the marketing network and depth distribution
    Chapter 6 Sanyo Company of integrated marketingcommunications outlook
        6.1 Media by mass media to choose the small media, the new media
        6.2 Sanyo advertising increases commercial investment in outdoor media, the Internet media
        6.3 The personal sell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become Sanyo market new luminescent spot
        6.4 Sanyo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gradually pays attention to brand construct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5)反垄断:西方社会的演进与中国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价格操纵的理论
        1.2.2 关于企业兼并的理论
        1.2.3 关于排他行为的理论
        1.2.4 关于行政垄断的理论
        1.2.5 对已有研究的几点认识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西方反垄断理论的演进:法学视角
    2.1 美国反垄断法的渊源和结构
    2.2 欧盟反垄断法的结构
    2.3 反垄断法与普通法
        2.3.1 反垄断法的普通法传统
        2.3.2 反垄断法对普通法的超越
    2.4 反垄断的司法原则
        2.4.1 本身违法原则
        2.4.2 合理原则
        2.4.3 中间原则——本身违法原则的缓和与修正
        2.4.4 司法原则的发展趋势
    2.5 反垄断法的基本规制方法
        2.5.1 结构主义规制法
        2.5.2 行为主义规制方法
        2.5.3 两者的比较
3 西方反垄断理论的演进:经济学视角
    3.1 竞争与垄断的基础理论演进
    3.2 反垄断理论的持续演进
        3.2.1 哈佛学派的观点
        3.2.2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3.2.3 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3.3 反垄断政策面对的难题与权衡
        3.3.1 相关市场界定及垄断势力
        3.3.2 反垄断与新经济
4 反垄断:经济学与法学的互动
    4.1 经济学与法学互动的一个视窗:本身违法原则
    4.2 掠夺性行为——经济分析下的演变
    4.3 垂直市场问题的互动与转变
    4.4 反垄断的效率目标:分解、分歧与共识
    4.5 反垄断:规则的不确定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4.5.1 反垄断法的缺陷:较大的不确定性
        4.5.2 两种不同的反垄断思路:以共谋为例
        4.5.3 反垄断法的基础:走向兴盛的反垄断经济学
        4.5.4 互动和融合:反垄断不确定性的克服
        4.5.5 评论及启示
5 中国迄今反垄断的实践及其与西方社会的比较
    5.1 中国迄今反垄断的实践检视
        5.1.1 中国反垄断的认知渊源与背景
        5.1.2 中国的反垄断立法与司法实践
    5.2 反垄断: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差异
        5.2.1 执法目标
        5.2.2 经济分析
        5.2.3 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
6 中国反垄断面临的形势与总体思路
    6.1 我国反垄断面临的形势
        6.1.1 我国的垄断形成及其性质
        6.1.2 我国反行政垄断的执法情况
    6.2 我国反垄断的总体思路
7 中国反垄断的重点、难点与对策
    7.1 我国反垄断的重点与难点:行政性企业垄断
    7.2 我国行政性企业垄断的现状与危害
        7.2.1 我国行政性企业垄断的现状
        7.2.2 我国行政性企业垄断的危害
    7.3 我国行政性企业垄断的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综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集群概述
        1.2.2 协同理论概述
        1.2.3 国外的研究
        1.2.4 国内的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连装备制造业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2.1 大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1.1 装备制造业在大连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2 大连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分析
    2.2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
        2.2.1 建设“两区一带”的目标
        2.2.2 “两区一带”的产业布局
        2.2.3 建设“两区一带”的主要任务
    2.3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测度
        2.3.1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测算方法选择
        2.3.2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测度
        2.3.3 结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模式研究
    3.1 产业集群背景下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协作的典型模式
        3.1.1 混合协作模式
        3.1.2 中卫合作模式
    3.2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现状分析
        4.1.1 配套中小企业概况
        4.1.2 船舶配套园区初具规模
        4.1.3 优势产业配套基地发展较快
        4.1.4 核心企业的成功经验
    4.2 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分工体系不合理、产业链条脱节、集群化程度不高
        4.2.2 大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配套率低
        4.2.3 本地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低
        4.2.4 本地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观念淡薄、支持体系欠缺
        4.2.5 政府引导、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够,推进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4.2.6 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技术支持的力度不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进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及环境方面的对策建议
        5.1.1 科学规划,将产业配套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5.1.2 建立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推进机制
        5.1.3 大力推进产业分工体系建设,拉长产业链
        5.1.4 加大对配套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5.1.5 加快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
        5.1.6 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产业配套的信息化进程
    5.2 配套中小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5.2.1 更新观念,配角意识主动化
        5.2.2 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配套水平高级化
    5.3 核心企业方面的对策建议
        5.3.1 增强核心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使命感
        5.3.2 为配套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5.3.3 科学规划,强化管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1.3.2 产业集群网络研究
        1.3.3 产业集群结构演化和性能研究
        1.3.4 家具产业集群研究
        1.3.5 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家具产业集群识别理论及实证分析
    2.1 家具产业集群概述
    2.2 中外家具产业集群概况
        2.2.1 世界家具产业集群概况
        2.2.2 我国家具产业发展情况
    2.3 家具产业集群识别理论
        2.3.1 产业集群识别基本方法
        2.3.2 产业集群分类
        2.3.3 产业集群的边界
    2.4 江苏省家具产业集群的识别
        2.4.1 江苏家具业概况
        2.4.2 江苏家具业集群分析
第三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变机理研究
    3.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模型
    3.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步骤
        3.2.1 产业集群网络相关理论概念
        3.2.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仿真步骤
    3.3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的仿真流程
    3.4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演化程序模块分析
        3.4.1 主程序说明
        3.4.2 各子模块分析说明
    3.5 金融危机对家具业影响的模拟与实证比较
        3.5.1 金融危机对家具业影响的仿真模拟
        3.5.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家具业出口
        3.5.3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家具业出口形势分析
        3.5.4 中国家具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第四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及结构研究
    4.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模型
        4.1.1 产业集群网络形成参数说明
        4.1.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4.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性能参数
    4.3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类型
        4.3.1 产业集群网络动力学仿真的初始参数
        4.3.2 典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分析
    4.4 实际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构建
        4.4.1 各家具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相对合作频率计算
        4.4.2 三种代表性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比较
第五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流动性分析
    5.1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知识流动性分析
        5.1.1 知识流动性的仿真流程
        5.1.2 知识流动性仿真模型的构建
    5.2 离散型产业集群网络的仿真实例运行
    5.3 卫星型产业集群网络的仿真实例运行
    5.4 网络参数对知识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5.5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性能研究之知识流动性案例分析
        5.5.1 案例一之南京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5.5.2 案例二之温州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5.5.3 案例三之上海家具业集群网络构成
    5.6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的流动性分析
        5.6.1 输入节点为一个大中型企业时的流动性分析
        5.6.2 输入节点为所有大中型企业时的流动性分析
第六章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鲁棒性和竞争力分析
    6.1 离散型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6.2 卫星型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6.3 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分析
        6.3.1 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6.3.2 不同产业集群网络的竞争力比较
    6.4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鲁棒性比较
    6.5 家具产业集群三个案例网络竞争力比较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思路
        7.2.1 提升产业集群网络的综合性能
        7.2.2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合作创新
        7.2.3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的开放性
        7.2.4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内的流动效率
    7.3 促进家具产业集群网络建设的对策
        7.3.1 开发家具出口贸易潜力
        7.3.2 提升家具业出口竞争力
        7.3.3 在危机中实现家具业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8)累积性创新的采用、扩散及其微观机理研究 ——兼论3G采用的私人激励与社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3G的“胡阚之争”
    1.2 3G的经济学属性
        1.2.1 3G能否扛起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旗?
        1.2.2 机会成本与利益之争
    1.3 研究对象界定及选题的意义
    1.4 全文的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创新采用的理论研究回顾
    2.1 技术创新性质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2.2 创新采用的理论分析方法
        2.2.1 管理学中的决策过程理论
        2.2.2 企业投资理论
        2.2.3 产业组织框架下的序贯博弈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累积性创新在垄断条件下的采用
    3.1 垄断者的创新采用激励
    3.2 影响创新采用的因素
    3.3 基本模型及其扩展
        3.3.1 成本降低型创新的采用
        3.3.2 质量改进型创新的采用
    3.4 垄断者创新采用的私人动机与社会合意水平
    3.5 小结
第4章 累积性创新在多个企业间的采用及扩散
    4.1 引言
        4.1.1 创新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4.1.2 不确定性的来源
        4.1.3 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
        4.1.4 不确定性下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
    4.2 创新扩散的传染曲线及微观效应
        4.2.1 创新扩散的传染曲线
        4.2.2 创新扩散的微观效应
    4.3 创新采用的博弈模型及福利分析
        4.3.1 创新采用的博弈
        4.3.2 私人激励与社会合意水平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累积性创新在网络型产业中的采用及扩散
    5.1 相关概念
    5.2 网络效应、过度惰性与过度冲力
        5.2.1 不兼容与过度惰性
        5.2.2 后向兼容与过度冲力
        5.2.3 网络产品与传统产品扩散模式的比较
    5.3 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标准锁定
        5.3.1 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
        5.3.2 技术创新与技术标准的重新界定
        5.3.3 锁定的是技术还是标准?
    5.4 网络效应对创新采用博弈及福利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电信业的技术更替:3G采用的博弈分析
    6.1 引言
        6.1.1 电信业的技术创新和动态竞争
        6.1.2 3G的技术特征和电信产业特征
    6.2 模型
        6.2.1 基本假设
        6.2.2 垄断模型
        6.2.3 存在进入者的模型
        6.2.4 社会合意的结果
    6.3 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7章 借鉴国际经验审视中国3G
    7.1 3G概述
        7.1.1 3G在2G基础上的累积性创新
        7.1.2 3G三大标准的横向差异化及标准的演进路径
        7.1.3 全球3G发展现状概览
    7.2 日韩3G发展经验
        7.2.1 日本3G的发展历程
        7.2.2 韩国3G的发展历程
    7.3 借鉴日韩经验分析中国3G采用
        7.3.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状况
        7.3.2 多因素相似促进3G采用,但在位运营商动机仍显不足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后记

(9)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科龙冰箱的竞争环境与SWOT分析
    2.1 科龙公司背景介绍
        2.1.1 科龙公司发展历程
        2.1.2 科龙公司总体战略构想
        2.1.3 科龙集团公司组织结构
    2.2 科龙冰箱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2.2.1 国内冰箱行业发展历程
        2.2.2 国内冰箱行业发展现状
        2.2.3 国内冰箱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2.2.4 国内冰箱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3 科龙冰箱的SWOT分析
        2.3.1 优势
        2.3.2 劣势
        2.3.3 机会
        2.3.4 威胁
        2.3.5 SWOT分析总结
第3章 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的现状分析
    3.1 科龙冰箱营销战略目标
        3.1.1 销售目标
        3.1.2 营销战略导向
        3.1.3 营销战略手段
    3.2 科龙冰箱营销组合策略
        3.2.1 科龙冰箱的产品策略
        3.2.2 科龙多品牌发展策略
        3.2.3 科龙冰箱的价格策略
        3.2.4 科龙冰箱的渠道策略
        3.2.5 科龙冰箱的促销组合策略
        3.2.6 科龙冰箱的顾客服务策略
    3.3 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
        3.3.1 建立协销型营销组织结构
        3.3.2 人力资源优化和调整
        3.3.3 改造工作流程
        3.3.4 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3.3.5 营销预算安排
    3.4 科龙冰箱市场营销战略的评价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3.4.2 从企业内部制定、实施营销战略的工作流程进行评价
        3.4.3 从企业营销战略实施的外部市场表现的角度评价
        3.4.4 对科龙冰箱营销战略综合评价的总结
第4章 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优化
    4.1 制定合理、可行的营销战略目标
    4.2 注重战略营销的计划性
    4.3 科学细分市场
        4.3.1 有效细分的要求
        4.3.2 市场细分的依据
    4.4 科龙冰箱目标市场的选择
        4.4.1 评估细分市场
        4.4.2 选择细分市场
    4.5 科龙冰箱的市场定位
        4.5.1 市场定位的定义和意义
        4.5.2 科龙冰箱的市场定位
    4.6 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优化
第5章 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优化
    5.1 科龙冰箱产品策略实施的优化
        5.1.1 产品的核心利益和附加利益
        5.1.2 科龙产品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5.1.3 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导向型产品策略
    5.2 科龙冰箱品牌策略实施的优化
        5.2.1 竞争对手品牌策略比较
        5.2.2 实施发挥协同效应的多品牌策略
    5.3 科龙冰箱价格策略实施的优化
        5.3.1 国内冰箱行业定价方法
        5.3.2 科龙冰箱价格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5.3.3 实施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导向型价格策略
    5.4 科龙冰箱渠道策略实施的优化
        5.4.1 冰箱渠道进入原则
        5.4.2 科龙冰箱竞争对手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5.4.3 实施重视客户利益的差异化渠道策略
    5.5 科龙冰箱促销组合策略实施的优化
        5.5.1 促销信息沟通系统的构成
        5.5.2 科龙冰箱促销组合的优、劣势分析
        5.5.3 实施沟通多元化、效应最大化的促销组合策略
    5.6 科龙冰箱顾客服务策略实施的优化
        5.6.1 产品支持顾客服务的特点和要求
        5.6.2 目前家用制冷电器产品售后服务的现状
        5.6.3 实施关注顾客满意度的顾客服务策略
    5.7 科龙冰箱营销战略实施保障机制的优化
        5.7.1 优化绩效考核机制
        5.7.2 完善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5.7.3 强化营销组织对营销战略的执行力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的结论要点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年度营销预算编制流程
附录2 年度营销计划制定流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长虹背投电视国内市场营销探讨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市场营销主要理论和在本文中的应用
    1.1 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1.1.1 生产观念
        1.1.2 产品观念
        1.1.3 推销观念(销售观念)
        1.1.4 市场营销观念
        1.1.5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1.2 劳特朋的4Cs理论
        1.2.1 什么是4Cs理论
        1.2.2 4Cs理论的产生
        1.2.3 4Cs理论的基本观点
        1.2.4 4Cs理论的不足之处
    1.3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1.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1.3.2 差别代战略
        1.3.3 专一化战略
    1.4 传统4P理论的借鉴
        1.4.1 产品的生命周期
        1.4.2 产品整体概念
    1.5 在实践应用中的几点创新
第二部分 四类主要电视产品比较
    2.1 显像管电视机
    2.2 背投影电视
    2.3 等离子电视(PLASMA DISPLAY PANELS-PDP)
    2.4 液晶电视(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第三部分 国内彩电市场和长虹公司营销概况
    3.1 2002年国内彩电市场现状
    3.2 背投电视市场现状
    3.3 长虹公司营销概况
        3.3.1 长虹公司简介
        3.3.2 长虹公司2002年电视业务主要数据
        3.3.3 长虹背投电视营销的成功之处
第四部分 长虹背投市场竞争环境和产品特点分析
    4.1 产品市场细分
    4.2 竞争对手分析
        4.2.1 外资品牌竞争对手
        4.2.2 国内品牌竞争对手
    4.3 替代品分析
        4.3.1 普通大屏幕CRT电视
        4.3.2 等离子电视的威胁
    4.4 供应商分析
    4.5 潜在进入者分析
    4.6 长虹自身产品分析
        4.6.1 产品性能
        4.6.2 产品形式
        4.6.3 产品外延
        4.6.4 产品价格
第五部分 对长虹背投电视的4C营销组合建议
    5.1 长虹背投产品目前营销工作中的不足
        5.1.1 产品
        5.1.2 价格
        5.1.3 渠道
        5.1.4 沟通和促销
    5.2 顾客
        5.2.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5.2.2 以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用户提供服务
    5.3 成本
        5.3.1 产品成本
        5.3.2 心理成本
        5.3.3 成本领先策略
    5.4 便利
        5.4.1 便利的一些具体举措
        5.4.2 便利的机制保证--营销渠道变革
    5.5 沟通
        5.5.1 长虹背投产品的特点的个性化宣传
        5.5.2 背投、等离子和液晶三者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的宣传
        5.5.3 长虹雄厚的整体实力的宣传
        5.5.4 产品的商业广告
        5.5.5 营业推广
        5.5.6 新的沟通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大连三洋:扛起供应商大旗(论文参考文献)

  • [1]M公司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李博. 山东大学, 2020(05)
  • [2]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D]. 宋加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3]HR公司印度市场走进去营销战略研究[D]. 王跃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4]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 赵鹏. 兰州大学, 2011(11)
  • [5]反垄断:西方社会的演进与中国的实践[D]. 王玉学.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6]大连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模式与对策研究[D]. 杨伟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2)
  • [7]家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性能研究[D]. 余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
  • [8]累积性创新的采用、扩散及其微观机理研究 ——兼论3G采用的私人激励与社会评价[D]. 王小芳. 复旦大学, 2006(02)
  • [9]科龙冰箱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的优化研究[D]. 李四聪. 中南大学, 2005(05)
  • [10]长虹背投电视国内市场营销探讨和建议[D]. 张韬. 四川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大连三洋:扛着供应商的大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