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苏海鑫[2](2019)在《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印度经济复苏,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尤其是软件业。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国之一,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手机客户群体的逐渐庞大,软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与印度的合作,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定了很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硬件的研发上,从根上就制约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有利于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都有较好的先天资源,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和分析,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借鉴其成功的地方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缩短在这方面与印度的差距,这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及国家在该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印度和中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国家政策的体系和工具进行了对比,以社交软件为例,对两个国家的政策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目前两个国家在软件业发展上各有利弊,需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个章节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以及选题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分别以德洛尔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做了介绍。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两个国家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的发展过程、体系以及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分别作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为文章的第六章奠定政策基础。第六章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了两国的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社交软件呢的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对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苏海鑫[3](2018)在《印度软件业发展及其政策探析》文中指出目前,从世界银行对软件出口国的能力评估结果来看:印度软件出口的质量、规模、成本等综合指数居世界首位。印度软件业的高速发展,除了其具有的语言、成本和时差等先天优势外,其根本原因是印度政府对软件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本文将在分析印度软件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印度政府在软件业腾飞发展中制定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果,从而得出对我国软件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刘雅琴[4](2013)在《印度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以软件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实效性、战略性的作用。当前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加快发展软件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政策是国家为促进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发展制定的各类法规制度及施政方针。没有实践的科技政策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科技政策是盲目的。我国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印度软件业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业强国,这得益于印度软件业科学、务实、前瞻的科技政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要大力发展软件业,就应该积极借鉴印度成功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软件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修订完善软件业科技政策,建立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竞争需求的软件业科技政策,为我国软件业快速繁荣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交叉学科分析法及历史逻辑法,对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在搜集、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软件业发展概况和科技政策的文献后,系统阐述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概况,梳理了印度软件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特点,总结了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在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统筹协调、以人为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我国软件业发展概况的分析,从法规制度缺乏严厉性、人才储备缺乏延续性、基础科学缺乏引领性、统筹协调缺乏科学性、工作氛围缺乏人性化、技术改革缺乏影响力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存在的弊端。根据存在的弊端,结合我国国情,从通过立法保持科技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重视人才在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基础科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引领性,多方面结合、统筹安排科学计划,营造以人为本、暖心留人氛围,加强重大专项研究、突破技术壁垒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对策措施。
李艳芳,范力丹[5](2013)在《印度软件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及启示》文中提出印度软件科技园的发展,是在服务外包全球化、世界科技园蓬勃发展以及本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先行者,印度最先将园区模式与软件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强力推动和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化等,促进了软件园迅猛发展,并藉此极大地提升了本国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经验为中国兴建软件园和实现服务外包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承波[6](2012)在《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印度软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大量产业所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了印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键,王承云[7](2010)在《印度软件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输出大国。印度软件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地理集聚与扩散现象。借助国内外关于集聚与扩散理论的研究框架,利用印度官方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软件产业的企业内部的集聚特征。把影响印度软件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子概括为智力资源,区域环境,供应链环境,政策扶持以及印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研究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集聚与从工业中心发生扩散的现象及原因,有利于对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集聚地的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李辰[8](2010)在《从印度软件产业的缺陷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缺陷。本文在分析了印度软件业缺陷的基础上,指明了中国软件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1.软件产业极度依赖出口,在迅速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根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协会
安双宏[9](2010)在《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各有优势和不足,有互相学习的必要。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远不如中国发达,其人才培养机构良莠不齐;印度软件业在世纪之交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处理好接受国际援助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知识基础的培养,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合理使用优质人力资源。
林建[10](2009)在《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并不强盛。相比之下,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尤其在软件出口方面更是成就卓着,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印度软件产业何以有如此大的发展,对中国相关产业有什么样的启示,或者它的发展之路对中国有何可借鉴之处,都是这篇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二、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软件产业的定义 |
2.1.2 科技政策的定义 |
2.2 中印软件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
2.2.1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德洛尔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后发优势理论 |
2.3 中印软件业政策比较的必要性 |
第3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
3.1 中国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1.1 深化改革阶段(1978 年-2008 年) |
3.1.2 创新发展阶段(2008 年-2012 年) |
3.1.3 创新驱动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印度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
3.2.1 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阶段(1950 年-1960 年) |
3.2.2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阶段(1970 年-1990 年) |
3.2.3 形成科技竞争力阶段(1990 年-2001 年) |
3.2.4 迈向创新型国家阶段(2010 年至今) |
3.3 总结 |
第4章 中印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较 |
4.1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目标比较 |
4.1.1 我国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1.2 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
4.2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比较 |
4.2.1 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2.2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
4.3 中印两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比较 |
4.3.1 我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3.2 印度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总结 |
第5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工具比较 |
5.1 中印两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
5.1.1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
5.1.2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人才培政策 |
5.2 中印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1 我国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2 印度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
5.3 中印两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比 |
5.3.1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3.2 印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
5.4 总结 |
第6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的相关政策及实施—以社交软件为例 |
6.1 中国-微信(即时通信)和抖音(音乐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1.1 微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1.2 抖音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 印度-Whatsapp(即时通信)和(Tik Tok)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
6.2.1 Whatsapp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2.2 Tik Tok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
6.3 中印两国软件业政策实施效果对比 |
6.3.1 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法规应该以当前的用户市场为导向 |
6.3.2 软件业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 |
第7章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建议 |
7.1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7.1.1 建立健全的科技政策决策程序 |
7.1.2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
7.1.3 优惠软件业税收政策 |
7.2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对策 |
7.2.1 将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心 |
7.2.2 建立完善的政策及创新体系 |
7.2.3 加快软件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
7.2.4 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
7.2.5 加强和印度及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印度软件业发展及其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现状 |
2 印度有关软件业的科技政策 |
2.1 软件业的财政的政策及成果 |
2.2 软件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及成果 |
3 印度软件业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1 加大对软件企业的优惠和支持力度 |
3.2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 培养多层次优秀软件人才。 |
(4)印度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以软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概况和科技政策 |
2.1 印度软件业发展概况 |
2.2 印度软件业的科技政策 |
2.3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特点分析 |
第3章 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弊端 |
3.1 法规制度缺乏严厉性 |
3.2 人才储备缺乏延续性 |
3.3 基础科学缺乏引领性 |
3.4 统筹协调缺乏科学性 |
3.5 工作氛围缺乏人性化 |
3.6 技术改革缺乏影响力 |
第4章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4.1 通过立法保持科技政策的权威性和持续性 |
4.2 高度重视人才在软件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4.3 积极发挥基础科学在科技政策中的引领性 |
4.4 科学计划必须多方面结合、统筹安排 |
4.5 科技政策要“以人为本”,营造暖心留人氛围 |
4.6 进一步加强“重大专项”研究,突破技术壁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印度软件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软件科技园不断发展 |
(一)软件科技园数量不断增长 |
1. 印度软件科技园②。 |
2. 其他软件科技园。 |
(二)园区内企业发展迅猛 |
1.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
2. 企业类型多样。 |
3. 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
(三)园区的集聚效应突出 |
1. 企业集中度高。 |
2. 出口集聚效应突出。 |
3. 城市品牌形象好。 |
(四)园区发展对印度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加 |
1. 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 |
2. 促进了全印经济社会的发展。 |
二、印度软件科技园发展的原因 |
(一)全球服务业转移与世界科技园发展带来的需求一供给双重驱动 |
(二)将软件园建设纳入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体系获得的国家力量推动 |
1. 从战略层面加强对软件园的管理。 |
2. 给予软件园战略性的政策支持。 |
3. 共享高科技战略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成果。 |
(三)软件科技园发展模式的优化 |
1. 不断优化的发展规划。 |
2. 良好的园区管理与服务。 |
3. 不断创新的营运模式。 |
4. 持续凸显的集聚效应。 |
三、启示 |
(一)将园区发展作为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
(二)重视政府在软件园建设中的作用 |
(三)探索软件园发展模式的创新 |
(6)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
(一) 政府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 |
(二) 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 |
(三) 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 |
(四)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
(五)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
(六) 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
二、瞄准软件业的印度高等教育 |
(一) 高等教育概况 |
(二) 完备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
(三) 培养产业所需、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
(四) 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三、高等教育对软件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一) 高等教育为软件业发展奠定基础 |
(二) 提高印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
(三)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
(7)印度软件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度软件业集聚过程的时空分析 |
1.1 波浪式探索阶段与集聚萌芽期(1970-1990年) |
1.2 高速发展阶段与集聚形成期(1991-2000年) |
1.3 整合缓慢发展阶段与扩散偏移期(2000-2009年) |
2 印度软件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素 |
2.1 优越的区域环境 |
2.2 丰富的技术人才与完善的培养体系 |
2.3 民间组织的沟通与供应链形成 |
2.4 政府有力的扶持政策 |
2.5 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 |
3 结论和启示 |
(8)从印度软件产业的缺陷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印度软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
印度软件业的缺陷对我国软件业发展的启示 |
(9)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远不如中国发达 |
二、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构良莠不齐 |
三、推动印度软件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
四、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几点启示 |
1.处理好接受国际援助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 |
2.不能忽视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
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知识基础的培养 |
4.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 合理使用优质的人力资源 |
(10)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背景 |
二、影响印度软件业发展的因素 |
1. 有利因素 |
2. 存在的问题 |
三、对我国的启示 |
四、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 苏海鑫. 湘潭大学, 2019(02)
- [3]印度软件业发展及其政策探析[J]. 苏海鑫. 西部皮革, 2018(08)
- [4]印度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以软件业为例[D]. 刘雅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5]印度软件科技园发展的原因及启示[J]. 李艳芳,范力丹. 南亚研究, 2013(01)
- [6]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J]. 刘承波. 世界教育信息, 2012(07)
- [7]印度软件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J]. 秦键,王承云. 世界地理研究, 2010(03)
- [8]从印度软件产业的缺陷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J]. 李辰. 改革与开放, 2010(13)
- [9]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J]. 安双宏. 高等教育研究, 2010(05)
- [10]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 林建. 教师, 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