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一、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桔青[1](2019)在《“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开展“多规融合”工作是当前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主要的抓手。论文通过对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内容及分区比较,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的研究重点,并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结合晋宁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构建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法,从城市、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最终得出县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并形成“三线五区”的空间管制体系,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出发开展各空间适宜性评价,以各分区评价的结果为基础进行综合集成,并基于GIS原理,采用三维魔方法模型判定各类图斑主导功能,综合划定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初步方案(城镇化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功能区、禁止建设区)。(2)以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初步方案为基础,基于“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分区思想,采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划定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最终方案(中心城镇建设设区、村镇建设区、小城镇建设区、发展预留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他农产区、森林生态用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禁止开发区域),并提出各功能分区的用地指引。(3)以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最终方案为依据,协调划定区域内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并将区域内形成的国土空间方案按管制要求划分为禁建区(特级管制、一级管制)、限建区(二级管制、三级管制)、适建区(四级管制)。最终形成“三线五区”的空间管制体系,从用途管制、开发强度、生态保护、功能调整等方面提出分级分类的管制规则。

祁先慧[2](2017)在《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杏作为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于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态环境也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以小蠹虫为主的钻蛀性害虫大面积发生:10年生以上的挂果园平均危害率19.4%,个别危害率达32%,最高死亡率12.6%,给新疆杏树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作者对吐鲁番地区的杏树小蠹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形态学鉴定法对该地区杏树小蠹虫进行了鉴定,初步明确了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种类;调查树体不同方位和部位上的发生情况,掌握其危害特点及规律;运用聚集度指标法,确定小蠹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最为合理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抽样数;室内研究天敌对小蠹虫的控制作用,为实现小蠹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1)采集杏树小蠹虫标本,由北京林业大学李镇宇教授鉴定,得出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有: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皱小蠹(S.rugulosus Ratzeburg)、小蠹属(S.sp.)、以及枝小蠹属(Ernoporus sp.)。对各小蠹虫的形态学、坑道及生物学特性做了详细的描述,以期为将来准确鉴定小蠹虫种类(未鉴定到种的2种)提供参考资料。(2)粗放管理的杏园,随着树龄的增大,受害率和虫情指数随之增高;树体四个方位的平均虫口数量大小依次是:西>北>南>东,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树体不同部位的平均虫口数量大小依次是:主枝>侧枝>主干>副侧枝,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在树龄较大的杏园中,衰弱树体是引发小蠹危害的源头。(3)5种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表明:杏树小蠹虫成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种群,其聚集分布具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种群密度较小时,种群聚集是由自身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环境才是造成种群聚集的主要原因。与前人研究相对比,更加确定了小蠹虫的动态规律、为后期确定其调查最适抽样方法和抽样量,以及虫情预测等奠定基础。(4)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0 a以上树龄使用五点取样法,而10 a及10 a以下树龄使用棋盘式取样结果能较好地代表整园情况。当虫口密度和调查精度不同时,抽样量也不同(5)在室内常温条件下,一头拟蚁态郭公虫对多毛小蠹虫成虫的日捕食量为30头左右,其捕食量同时也受种间竞争的影响而降低。实践中可将天敌和信息素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化学污染。

王超超[3](2016)在《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客观现象,解决乡村地区的贫困高发问题,从空间上消除贫困,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贫困村集中连片分布并呈封闭发展,一直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因素。且近年来,由于贫困人口众多、农业开发过度,地震、石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很多地区陷入了“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怪圈。文章针对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理因素关系问题,以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ArcGIS空间分析中集成的核密度工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研究其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探讨县域贫困村的空间布局格局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从空间上探寻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的可持续脱贫对策,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存在有7个明显集聚区,包括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地区、川东南—黔西北—滇东北地区、桂西北—黔西南—滇东南地区、桂东地区、滇西地区、川西地区,核心—边缘状县域贫困村分布的总体格局较为明显;区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中,贫困村的省际地理集中指数为47.75,表明西南地区贫困村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各省区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贫困村较多的县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中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并呈集中连片分布,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区贫困村较多的县域呈斑块状分布,四川盆地中东部成渝城市群一线、滇中盆地地区则为“0”贫困村县域集中分布地区。(2)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Global Moran’s I统计量为0.591448,反映出西南地区贫困村分布的县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拥有较多贫困村的县域与其他同样拥有较多贫困村的县域相邻,且在空间上整体呈聚集分布;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特征中,西南地区贫困村分布的县域高度集聚,贫困村较多的县域和贫困村较少或没有的县域呈现集中连片分布,且明显存在着高高(High—High)、低低(Low—Low)集聚区域,其中高高(High—High)聚集型县域有81个,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北地区、黔东南地区、川东南—滇东北—黔西北4个地区,低低(Low—Low)聚集型县域有125个,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腹地的成都平原、重庆主城地区,以滇中盆地以昆明为代表的滇中城市群地区,缺乏低高(Low—High)、高低(High—Low)型县域聚集区域。县域贫困村热点分析中,西南地区较大的热点聚集区有川东北—渝东北地区、渝东南—黔东北地区、黔东南地区和川东南—黔西北—滇东北地区4个区域,而在四川盆地的腹地地区、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形成了以成渝、滇中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县域贫困村冷点区。(3)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布局格局的致贫机理中,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地理区位、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其中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的致贫机理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公共设施。(4)基于地理环境条件改善的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可持续脱贫对策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环境调控和社会环境调控三个方向。

王翔[4](2015)在《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农村社会、助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助控器”、农业经济“助推器”、农村社会“稳定器”和农民福利“倍增器”。云南近年来发生多次重大灾情给云南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政府相关部门、保险企业和保险学术界沉重的反思:要如何转变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真正建立适合云南省省情民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才能有效降低日益频繁的气候灾难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云南生态功能区的作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云南省保监局、农业厅、林业厅、昆明市林业局、中国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西双版纳州政府生物产业办公室、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等跟踪调研、实地考察和对部分农民、保险公司职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客观情况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保险精算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了进行研究。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同时,运用管理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对中国现行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保险公司的主要做法和现阶段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建立云南农业保险新型发展模式有充分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部门调研、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部分的模型构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以及数据支持,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收集整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基础上,按投入、产出与环境变量三类指标对财政补贴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较高,无资源浪费现象,财政补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中如何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供了实证分析依据。进而利用单产随机波动模型分析云南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厘定了这四种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对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中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第四部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并综合前三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及展望。对文章进行简短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要点。

杨钊[5](2015)在《环境脆弱性与社会应对 ——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周边的彝族社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贫富差距、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诸多压力。无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都是必须面临和解决的。值得注意与反思的是,当我们努力促进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却忽略了当地的文化以及生态的多样性从而导致了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环境脆弱性的加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一旦遭到破坏便无法恢复,环境问题便会愈演愈烈。本文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周边的环境脆弱性为研究案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韧性被削弱,环境脆弱性加剧。其中加速环境脆弱性的人为因素是矿业开发。开矿导致的环境脆弱性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就大红山的两矿来说,开矿以后引发了地下水流失、环境污染(气体排放、噪音、粉尘、地面剧烈震动等等)等问题加剧了当地的干旱灾害以及水土流失,环境脆弱性的问题很严重。笔者通过对当地环境脆弱性的分析来揭示环境脆弱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分析了环境脆弱性加剧以后,当地村民以及政府所做出的一系列应对方式,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以及由应对方式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和文化变迁问题。

王硕[6](2014)在《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它既是自然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综合体;既是资源,也是资产,同时又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对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利用便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空间扩展的重要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而后以云南省晋宁县为例,利用GIS技术,通过1:10000晋宁县数字线划地图(DLG)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编制各评价因子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再通过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确定了评价因子及因子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计算最终分值;最后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分析。论文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宁[7](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王晓玲[8](2009)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不仅与全国其它大部分省市有较大差距,同时省内一直也面临着强大的社会经济差异的大格局,尤其是中心一边缘的分异显着,如果不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协调,就会严重影响到云南省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出各县市区的各个指数、综合值及其区域差异,并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以期为缩小云南省的县域差距,实现云南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等,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和区域差异的测度。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综合评价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发展强度的县域差距的空间特征,计算出了各个县市区各个具体指标值,同时并进行了县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比较分析。第四部分进行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的综合评价,再根据这些综合评价值得出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第五部分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社会文化等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提出了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对策和欠发达县市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以期缩小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

支晓红[9](2009)在《淳化县果树业可持续发展立地条件分类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该体现这样几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二是人类为当代的努力与为后代的努力相平衡,三是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他地区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和人与人的和谐。核心是指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基于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专门讨论果树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对淳化县区域状况及果业立地条件评价,在此基础上拟定了科学的立地条件分类原则和依据:严格的科学性原则;注重实用性原则;具有长远的战略原则要服从大农业的摆布和安排的原则;以地貌地形为主导因素,同时参考气候、海拔、土壤、水文、水土流失状况及果树资源的分布和生长状况,使同一区域内自然条件,果树布局,结构和生产方向及关键措施相对一致的原则;各种果树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的原则。科学分析、综合评价分析乡土果树资源和引进果树的适应状况,在当地生长表现,挂果产量,果质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表现好、果品质量佳的果树。依据以上立地类型分区分类原则和依据,立地类型区命名采用: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林果配置类型,则淳化县林果业立地条件类型分区结果为:Ⅰ北部浅山缓坡台地黑垆土核桃立地类型区Ⅱ泾河北岸梁原丘陵黄善土红枣立地类型区Ⅲ中部原沟黄善土苹果立地类型区Ⅳ南部低山台地碳酸盐土梨果立地类型区各类型区的区域位置、总面积、地形地貌、海拔、气候、主要土壤类型、主要果树业类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进行了简要评述。

王守宝[10](2008)在《天水苹果园害虫种类及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调查了天水地区危害苹果的害虫种类,在明确其主要害虫种类的基础上,于室内条件下,设13℃、15℃、17℃、19℃、23℃、26℃、28℃、30℃和32℃9个温度,研究温度对危害苹果的主要害虫绣线菊蚜的影响,组建了绣线菊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实验种群参数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下:1.天水地区危害苹果的害虫共有6目40科73种,其中昆虫纲5目38科68种,蛛形纲1目2科5种。天水地区苹果园的主要害虫有5种:山楂叶螨、绣线菊蚜、苹果全爪螨、金纹细蛾和桃蛀果蛾。10种害虫是天水地区过去未见报道的种类:中国梨木虱、山楂绢粉蝶、苹果灰蝶、金环胡蜂、中华豆芫箐、枣尺蠖、斑衣蜡蝉、亚洲玉米螟、棉铃实夜蛾和梨虎象。2. 19℃是绣线菊蚜生长的最适温度,此时其具有最高的内禀增长率0.086及最短的种群加倍时间8.086天。绣线菊蚜的生长发育与温度间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发育历期(y)与温度(t)间的关系可用方程y=471.3442/t -7.2753(相关系数r=0.9926,显着水平p=0.0001)来表示,而发育速率(v)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可用直线方程v=0.0046t-0.0287(相关系数r=0.9948,显着水平p<0.0001)来很好的拟合。绣线菊蚜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28℃的温度范围内,绣线菊蚜各虫态发育正常,死亡率低。在28℃时9.70天便可完成一个世代,在15℃时则需要24.69天。低于15℃或高于28℃,各虫态的发育明显受到不利影响,死亡率上升。3.不同温度下,绣线菊蚜存活率差别显着。在32℃和13℃,绣线菊蚜均未能完成其若虫阶段的发育。在其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内,19℃时蚜虫各龄期的存活率最高,分别为100%,100%,100%,83.33%;15℃时其存活率最低,分别为76.67%,53.33%,43.33%,26.67%。4.绣线菊蚜各龄若蚜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35℃,6.82℃,6.08℃和7.20℃,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6.85 d·℃,48.43 d·℃,49.66 d·℃和44.94d·℃;绣线菊蚜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6.40℃,有效积温为214.41 d·℃。

二、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动态与方向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框架体系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
3 现行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比较及困境研究
    3.1 现行国土空间分区情况
    3.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比较
    3.3 国土空间规划和分区困境
    3.4 国土空间分区的重点
4 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方法及体系
    4.1 功能分区思路总体设计
    4.2 基于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分区体系构建
    4.3 基于“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分区方法
    4.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划定技术方法简介
5 云南省晋宁区国土空间综合评价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研究区域现状
    5.3 初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5.4 晋宁区国土空间评价过程
    5.5 综合集成过程
6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管制
    6.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6.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指引
    6.3 基于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的三线划定
    6.4 基于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的管制分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小蠹虫种类及分类
    1.2 小蠹虫生物学特性
    1.3 小蠹虫种群动态研究
    1.4 小蠹虫的发生原因及天敌防治研究
    1.5 杏树小蠹虫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路线图
第2章 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调查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小蠹虫的危害特点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小蠹虫空间分布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小蠹虫最适抽样调查法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拟蚁态郭公虫对多毛小蠹的捕食作用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贫困的内涵解析
        1.2.2 国内外贫困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空间经济学
        1.4.2 经济地理学
        1.4.3 新经济地理学
    1.5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区位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2 数据资料来源
    2.3 小结
3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
    3.1 核密度估计
    3.2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总体格局
    3.3 区域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省际分布特征
        3.3.2 县域分布特征
    3.4 小结
4 基于ESDA的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1.3 Getis-Ord G*
    4.2 县域贫困村空间差异整体分析
    4.3 县域贫困村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4.3.1 县域贫困村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4.3.2 县域贫困村热点分析
    4.4 小结
5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致贫机制
    5.1 自然地理因素对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的影响
        5.1.1 地理区位
        5.1.2 自然生态环境
        5.1.3 自然资源禀赋
    5.2 人文地理因素对县域贫困村空间格局的影响
        5.2.1 历史文化
        5.2.2 经济发展
        5.2.3 公共设施
    5.3 小结
6 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可持续脱贫对策建议
    6.1 保护生态环境
        6.1.1 实施以生态移民为主的扶贫移民工程
        6.1.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6.1.3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饮水安全建设
    6.2 经济环境调控
        6.2.1 培育区域发展中心城市
        6.2.2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6.2.3 构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6.2.4 促进产业倾斜,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6.2.5 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6.3 社会环境调控
        6.3.1 突破贫困片区行政区划限制,加强省际扶贫合作
        6.3.2 提高贫困片区基础教育水平,加大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6.3.3 推进公共文化信息和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
    7.3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4)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简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灾害评估管理理论基础
        2.1.1 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2.1.2 农业灾害的福利衡量基础
        2.1.3 收入变化的福利衡量指标
        2.1.4 农业保险定价的福利分析
    2.2 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
        2.2.1 农业人均资本恢复过程
        2.2.2 农业人均资本增长率
        2.2.3 存在技术进步的农业灾害经济索洛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3.1 国际农业保险模式
        3.1.1 部分国家农业保险模式
        3.1.2 国际三大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2.1 政府鼓励保险公司自营阶段
        3.2.2 政府退位保险公司纯商业化运作阶段
        3.2.3 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阶段
    3.3 现阶段国内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
        3.3.1 安徽模式
        3.3.2 江苏模式
        3.3.3 北京模式
    3.4 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管理经验
        3.4.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2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3 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4.4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3.5 国内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1 地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3.5.2 中央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对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4.1 云南农业发展情况及区位优势
        4.1.1 云南农业基本情况
        4.1.2 云南农业发展的沿边区位优势
    4.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现状
        4.2.1 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4.2.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结构
        4.2.3 养殖业保险
        4.2.4 种植业保险
        4.2.5 森林火灾保险
        4.2.6 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以玉溪市为例
    4.3 问卷调查分析
        4.3.1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2 农业部门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3.3 保险公司职员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4.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复杂的地理条件约束
        4.4.2 技术手段约束
        4.4.3 制度环境约束
        4.4.4 农业保险经营问题
        4.4.5 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问题
        4.4.6 农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问题
        4.4.7 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农作物灾害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
    5.1 云南农作物受灾基本情况
    5.2 农作物单产波动模型
        5.2.1 数据收集与稳定性检验
        5.2.2 数据修正和随机波动幅度的计算
        5.2.3 单产随机波动系列模型的选择
    5.3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的测算
        5.3.1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
        5.3.2 农作物保险费率测算
    5.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及应用策略
    6.1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6.1.1 总体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6.2.1 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6.2.2 云南省对云南农业保险的支持
    6.3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
        6.3.1 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6.3.2 建立有云南特色五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3.3 建立云南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新模式
        6.3.4 建立云南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新模式
    6.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6.4.1 完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制度设计
        6.4.2 建立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6.4.3 探索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6.4.4 建立以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为目的的农业保险新型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6.4.5 完善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6.4.6 完善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为重点的农业保险监管机制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1 附基础数据表
附表2 云南历年农作物受害情况
附表3 历年云南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附表4 云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5 历年云南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附表6 云南省农业总产值
附表7 农村居民保险需求调查问卷
附表8 农业保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5)环境脆弱性与社会应对 ——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周边的彝族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环境脆弱性研究综述
        (二) 矿山开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 环境脆弱性的社会应对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四、田野点简介
第一章 大红山彝族社区周边的环境脆弱性及其形成原因
    一、大红山周边彝族社区的环境脆弱性
        (一) 地质地貌等自然特点导致的脆弱性
        (二) 气候变化导致的脆弱性
        (三) 矿业开发导致的脆弱性
        (四) 工业污染导致的脆弱性
    二、大红山彝族社区及其周边的环境脆弱性特点
        (一) 不稳定性
        (二) 敏感性
        (三) 长期性
        (四) 灾变的可能性
    三、环境脆弱性导致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一) 村民房屋受到影响
        (二) 灰尘和噪声污染
        (三) 环境脆弱性引发的冲突
第二章 大红山彝族社区环境脆弱性的应对方式
    一、政府和公司的应对方式
        (一) 村寨整体搬迁
        (二) 政府给予大红山搬迁村寨资金补贴
    二、彝族社区的应对方式
        (一) 大红山彝族村寨村民对干旱的应对
        (二) 大红山彝族村寨村民对整体搬迁的应对
第三章 大红山的环境脆弱性对彝族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上的影响
        (一) 长距离劳作
        (二) 房屋格局差异
        (三) 社区内部关系重构
        (四) “罗拉”仪式的变化
    二、对影响结果和变迁的思考和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低丘缓坡土地
        1.2.2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1.2.3 土地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地域分异理论
        2.1.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 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2.3 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2.3.2 评价因子的选择
        2.3.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3.4 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章 GIS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分析
    3.1 土地评价中的空间数据
    3.2 空间数据的提取
    3.3 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
    3.4 基于GIS实现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选址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一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土地利用状况
    4.2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状况分析
        4.2.1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数量
        4.2.2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3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分布
    4.3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
        4.3.1 适宜性评价过程
        4.3.2 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适宜性评价
        4.3.3 评价结果显示与分析
    4.4 晋宁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4.4.1 理论潜力分析
        4.4.2 实际潜力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不足
    5.3 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践项目情况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1.3 选题意义
        1.1.4 研究区域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2.1 区域差异概念的诠释
        1.2.2 区域差异研究理论述评
        1.2.2.1 国外关于区域差距的理论
        1.2.2.2 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差距的研究成果
        1.2.3 区域差异测算方法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国内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2.1.1 国外相关指标体系
        2.1.2 国内相关指标体系
        2.1.3 分析和借鉴
    2.2 云南省经济发展强度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2.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2.2.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2.3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3.1 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2.3.2 B_1、B_2等一级指数的计算
        2.3.3 B_(11)等二级指数的计算
第3章 经济发展强度的县域差距的实证分析
    3.1 经济水平指数(B_1)的县域差距
        3.1.1 总量GDP指数(B_(11))的县域差距
        3.1.2 人均GDP指数(B_(12))的县域差距
        3.1.3 地均GDP指数(B_(13))的县域差距
    3.2 经济变化指数(B_2)的县域差距
        3.2.1 总量GDP变化指数(B_(21))的县域差距
        3.2.2 工业GDP变化指数(B_(22))的县域差距
    3.3 城镇化指数(B_3)的县域差距
        3.3.1 人口城镇化指数(B_(31))的县域差距
        3.3.2 城区城镇化指数(B_(32))的县域差距
        3.3.3 经济城镇化指数(B_(33))的县域差距
    3.4 工业化指数(B_4)的县域差距
        3.4.1 非农产值指数(B_(41))的县域差距
        3.4.2 工业产值指数(B_(42))的县域差距
    3.5 产值能耗指数(B_5)的县域差距
        3.5.1 万元GDP能耗指数(B_(51))的县域差距
        3.5.2 万元工业GDP能耗指数(B_(52))的县域差距
    3.6 人类发展指数(B_6)的县域差距
    3.7 产业结构演进指数(B_7)的县域差距
    3.8 交通指数(B_8)的县域差距
        3.8.1 公路指数(B_(81))的县域差距
        3.8.2 铁路指数(B_(82))的县域差距
        3.8.3 民航指数(B_(83))的县域差距
第4章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度的综合评价
第5章 云南省经济发展强度县域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历史条件的影响
    5.2 自然环境的影响
    5.3 区位条件的影响
    5.4 经济政策的影响
    5.5 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6章 缩小云南省县域经济差距的调控措施
    6.1 加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措施
        6.1.1 加强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
        6.1.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6.1.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6.1.4 培养县域特色经济
        6.1.5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实现县域经济的聚集发展
        6.1.6 加强扶贫开发,缩小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6.2 欠发达县市区跨越发展的调控措施
        6.2.1 实行异地开发扶贫
        6.2.2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6.2.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6.2.4 制定规章,规范管理
        6.2.5 区别情况特殊
        6.2.6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本文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淳化县果树业可持续发展立地条件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观概述
        2.1.1 传统的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性
        2.1.5 传统发展观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
    2.2 果树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第三章 淳化县果树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果树业发展史的简单回顾
    3.2 果树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享有盛誉
    3.3 老园不断更新与新良种相结合,逐步实现良种化
    3.4 加强了示范推广作用,逐步推进标准化管理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淳化县区域状况与果树业立地条件分类方案及其评价
    4.1 淳化县区域立地条件
        4.1.1 地形地貌南北山峦起伏,中部原沟相间、地貌复杂、土地资源丰富
        4.1.2 气候气象: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利于果树的生长和发育
        4.1.3 土质土壤、土层深厚,养分贫瘠;土壤结构较紧实固相率偏高,果树生产需加强土壤改良
        4.1.4 水资源贫乏,利用困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4.2 淳化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地条件分类方案
        4.2.1 立地条件分类原则和依据
        4.2.2 立地类型分区结果及命名
        4.2.3 立地类型区分区简要评述
第五章 淳化县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1 明确指导思想,坚定发展信念
    5.2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抓好果园的更新改造,积极引进新品种
    5.3 强化对果农的科学培训,实施标准化生产
    5.4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苹果知名度,实施名牌战略
    5.5 逐步构建果业产业体系
    5.6 因地制宜,强化科学规范管理
    5.7 完善政策配套,服务果业生产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天水苹果园害虫种类及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水地区自然条件及苹果种植概况
    1.2 植物检疫现状
    1.3 苹果园害虫群落研究现状
        1.3.1 害虫群落时间结构
        1.3.2 昆虫群落空间结构
        1.3.3 昆虫群落主要害虫种类演变
        1.3.4 昆虫群落种类组成研究
    1.4 苹果园专家系统应用现状
    1.5 绣线菊蚜的研究现状
        1.5.1 分布与寄主
        1.5.2 种群动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1.5.3 抗药性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昆虫种类调查所用材料
        2.1.2 蚜虫饲养过程中所用仪器及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天水地区苹果园害虫种类调查
        2.2.2 绣线菊蚜试验种群的建立
        2.2.3 温度对绣线菊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 绣线菊蚜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
        2.2.5 绣线菊蚜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2.3 数据处理
        2.3.1 昆虫种类调查
        2.3.1.1 种类鉴定
        2.3.1.2 害虫危害程度划分
        2.3.2 绣线菊蚜生命表生殖力表参数计算方法
        2.3.3 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水地区苹果园害虫种类的调查
    3.2 温度对绣线菊蚜生长发育、存活及增殖的影响
        3.2.1 温度对绣线菊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温度对绣线菊蚜存活的影响
    3.3 绣线菊蚜生命表的组建及分析
        3.3.1 绣线菊蚜生命表的组建
        3.3.2 绣线菊蚜生命生殖力表分析
    3.4 绣线菊蚜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5.1 昆虫种类调查
    5.2 琼脂营养液浓度的选择
    5.3 温度对绣线菊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5.4 绣线菊蚜生命生殖力表的研究
    5.5 绣线菊蚜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参考文献
附表 天水苹果园害虫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规融合”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研究 ——以昆明市晋宁区为例[D]. 赵桔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吐鲁番杏树小蠹虫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调查[D]. 祁先慧.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3]西南地区县域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及致贫机制研究[D]. 王超超.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4]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5)
  • [5]环境脆弱性与社会应对 ——以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周边的彝族社区为例[D]. 杨钊. 云南大学, 2015(09)
  • [6]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D]. 王硕.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2)
  • [7]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8]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初步研究[D]. 王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 [9]淳化县果树业可持续发展立地条件分类研究[D]. 支晓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天水苹果园害虫种类及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守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易门县经济林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