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型涂料印花产品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曹红梅[1](2020)在《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喷墨印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印花工艺,分散染料墨水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虽然基于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和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很多,但仍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本论文围绕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二个关键因素“预处理剂和分散染料墨水”展开研究,一是选择自制的P[St-BA-F6]抗静电剂和生物黄原胶,研究了抗静电剂和黄原胶的预处理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二是基于分散染料的研磨和复配,研究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成像和喷墨印花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核壳乳液法制备了 P[St-BA-F6]抗静电剂,研究了含P[St-BA-F6]预处理剂预处理涤纶,对涤纶的喷墨印花性能以及纤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 5种交联剂或黏合剂(PETA、ITDA、BDDMA、SJ18A和P[St-BA-D4])在P[St-BA-F6]预处理剂中的作用;采用含盐黄原胶为涤纶预处理剂,以墨滴在织物表面扩散和渗透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为原理,建立了快速评价喷墨印花图案清晰度的方法。研究了含盐黄原胶的流变性及对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以及天然黄原胶作为预处理剂的优势;研究了涉及制备分散染料墨水的主要参数,探讨了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制备了 7只液体分散染料(黄MC、红MC、蓝MC、紫MC、橙MC、绿MC和黑MC),研究了 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和4种多元醇对液体分散染料(蓝MC、黑MC)流变性的影响,评价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优势和不足;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研究了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喷射的特点,分析了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并考察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印花性能,评价了市售抗静电剂(LS、D30、KD10)预处理对自制分散墨水黑MC的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及聚醚F6制备的P[St-BA-F6]乳液,其平均粒径为84nm,重均分子量Mw为4606.9。P[St-BA-F6]乳液与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同时使用,不仅能增加喷墨印花的K/S值,也能获得良好的抗静电和提高抗静电的耐水洗性,同步完成喷墨印花和抗静电整理,缩短了工序。优化的预处理工艺条件为:3%P[St-BA-F6]、0.1%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焙烘温度190℃、焙烘时间45s。其余4种交联剂或黏合剂(ITDA、BDDMA、SJ18A和P[St-BA-D4])的抗静电效果不及交联剂PETA。2)采用P[St-BA-F6]乳液制备的抗静电涤纶织物,因PETA的高反应活性和三维网状的交联特征,提高了抗静电的耐水洗性;SEM和XPS测试结果表明,抗静电性能耐久性的提高主要是丙烯基(PETA)的交联反应的贡献;TG/DSC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涤纶纤维相比,P[St-BA-F6]乳液处理的抗静电涤纶织物的热分解温度下降了 13.4℃(5%失重),但对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很小。3)采用含盐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织物,测量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在织物上滴落后的长轴长度(La)和短轴长度(Lb),结合墨迹椭圆系数(T)和墨迹椭圆面积(S)两个评价指标,建立5级制分散染料墨水打印线条清晰度的评价方法,其中,T值和S值计算公式为:T=Lb/La,S=π/4·La·Lb。墨滴实验法所测清晰度与实际喷墨打印的清晰度存在着对应关系,证明采用喷墨实验法表征清晰度是可行的。4)含盐(NaC1、KCl、CaC12、MgCl2)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纤维,能增加D型分散染料墨水的喷墨打印K/S值和降低经向和纬向打印线宽;优化的预处理条件为含0.3%黄原胶和0.1 mol/L氯化钙的水溶液;此时,与仅含0.3%黄原胶相比,杜邦分散大红D2551喷墨印花织物的K/S值增加了 26.99%,干/湿摩擦色牢度不低于4级。在黄原胶中加入4种盐,其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双自然对数呈一元非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1n(η)=C0-C1,×1n(τ);二价金属盐(CaCl2、MgCl2)对K/S值的影响要高于一价金属盐,且能获得更好的喷墨打印的图案清晰度;除盐效应和静电影响外,含二价盐的黄原胶的C0值(起始流动指数)更高,导致黄原胶缓弹性回复时黏度增大,织物表面性能向各向同性转变,提高了喷墨印花的K/S值和图案清晰度。因含盐黄原胶的易水洗性,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很小,优于其他高分子物(如海藻酸钠、PTF-3)预处理剂。5)采用CS Chem3D Pro高斯软件计算染料的总位阻能,对了解分散染料的研磨难易是有帮助的;当染料分子的总位阻表现为排斥力时,染料研磨性能良好;反之,染料研磨较困难。自制的7只液体分散染料稳定性良好,加入4种多元醇,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呈塑性流体特征,剪切速率(y)与剪切应力(x)关系为:y=-C1+C2·x;并选择C*值(C1/C2)来评价染料流动性的优劣,优化的多元醇为乙二醇和丙二醇。而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的染料溶液的流变性属于假塑性流体,不适合加入染料墨水中。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试验表明,自制墨水虽达到了喷墨印花的性能要求,但花型精细度仍不及杜邦公司生产的D型分散染料墨水。6)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归纳了 7种不能正常喷射的墨滴类型,并分析了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除分散染料墨水的基本性能(电导率、zeta电位)外,认为分散染料墨水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是墨水体系的C*值引起的,合适的C*值和体系黏度能使墨滴正常的运行,防止出现断喷和墨滴偏离现象。自制的7只分散染料墨水在3种涤纶上具有良好的印花性能。
陈大为[2](2020)在《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类以丙烯酸系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得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良的成膜性、耐光性、耐候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性涂料、胶黏剂、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但是由于其自身结构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它存在着耐热性、耐水性等方面的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因此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之一。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用环保无毒的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追求。本文从改性单体和乳化剂两个角度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了改性研究,以期望能够改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综合性能,并选择一种改性效果良好的乳液制备一种新型水性环保涂料,并且研究了新型水性涂料的相关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共聚单体,分别选用了丙烯酸十八酯(SA)、丙烯酸十二酯(LA)、丙烯酸十六酯(HA)三种长链单体作为改性单体,选用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作为功能单体,选用脂肪醇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盐(AEMES)、α-烯基磺酸钠(α-AOS)、磺基琥珀酸乙氧基乙醇单酯二钠盐(A-102)、烷基多苷(APG)、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TO-9)等几种环保乳化剂复配,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五个体系的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优化了实验配方,对成品乳液及其乳胶膜进行了相关表征,主要讨论了复配乳化剂、引发剂和改性单体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最终选用了一个综合性能优良的乳液体系作为基料,研制了一种新型环保水性涂料,着重考察了PVC、增稠剂、分散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实验配方。
李平舟[3](2018)在《生态纺织涂料印花 掘金蓝海引领未来》文中认为当下生态纺织技术的研发已受到广泛关注,从前处理到染色、印花、后整理的生态工艺和生态染料助剂都在不断面世,为在染整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了可选择的具体措施。生态印花工艺首先应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染料、涂料、糊料和助剂,用环保型糊料制备色浆,可采用天然糊料,并开发高增稠能力,易回收净化的环保型糊料,这是实现生态印花工艺的途径,值得业内人士的重视。
尧神梦[4](2017)在《环保型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涂料印染(即涂料印花及染色)具有工序简单、耗水量少、污染小等优良特性,且适用于各类纤维的印花及染色,因此,涂料印染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粘合剂的结构和性能对涂料印染产品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今涂料印染用的粘合剂为第四代自交联型丙烯酸酯类粘合剂,其在储存和使用中易释放甲醛,且高温焙烘时易泛黄、泛粘。针对该粘合剂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单体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制备了两种环保型粘合剂,一种是不含甲醛的纯聚丙烯酸类粘合剂,另一种粘合剂是明胶蛋白改性的丙烯酸类粘合剂,然后对这两种粘合剂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并优化其应用工艺。最后,将这两种粘合剂应用于棉织物的涂料印染中,对比并评价它们的应用效果。本课题目的是研发出一种高性能且环保的新型粘合剂,以适应涂料印染迅猛发展的要求。本课题选用无甲醛的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原料,以反应型乳化剂DNS-86为乳化剂进行乳液聚合,合成了纯聚丙烯酸酯粘合剂(polyacrylate adhesive,简称PA),优化了其合成工艺为: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10:3:2,乳化剂用量4%(占总单体质量,后同),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1%-1.2%,GMA用量为4.5%,在80℃下开始以每秒1滴的速度滴加单体预乳化液,再进行保温反应30min-60min。此后,对明胶进行碱解和环氧氯丙烷改性,得到一种含环氧乙烷活性基团的改性明胶,再将改性明胶与丙烯酸类单体进行乳液接枝共聚,得到一种环保型粘合剂,即为改性明胶接枝的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gelatin grafted polyacrylate adhesive,简称GPA)。通过实验优化得出明胶改性工艺为:水胶比2:1对明胶进行溶解,然后加入8%的NaOH(占明胶质量,后同),在60℃降解30min,升温至80℃后,滴加2%环氧氯丙烷,继续反应40min-60min。粘合剂GPA最优合成工艺为:取总单体质量3%的改性明胶,加入丙烯酸类单体乳液聚合体系中进行共聚改性,即得到该粘合剂乳液。通过对粘合剂PA和GPA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粘合剂GPA上的改性明胶确实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了接枝聚合。与粘合剂PA乳液性能相比较,GPA的乳液粒径和分散系数PDI更小,有利于提高乳液的分散稳定性,并且GPA放置时不易失水结皮,而高温却能快速成膜,避免了涂料印染中易发生堵网的问题。在粘合剂胶膜性能上,GPA胶膜的断裂伸长率是PA胶膜的近两倍,而断裂强力略低于PA胶膜。在涂料印染应用中,粘合剂GPA能够使印染产品获得比粘合剂PA所处理织物更好的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但手感略有下降。因此,本课题制备的粘合剂GPA比粘合剂PA具有更优的性能,其不仅能够提高涂料印染产品色牢度,而且能够改善涂料印染过程粘合剂易堵网及粘轧辊等问题。
李进卫[5](2016)在《聚焦环保染色印花的几种典型助剂》文中研究指明环保染色印花助剂是指符合环保有关规定并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染料助剂,它不含或不产生有害芳香胺;染料本身无致癌、致敏及毒性;使用后甲醛和可萃取重金属在限量以下;不含环境激素;不含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化学物及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色牢度和使用性能优于禁用染料。环保型分散染料比较容易通过
高建波[6](2016)在《基于微量印花系统的液体分散染料的商品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涤纶分散染料的微量印花是一种新型的节能减排技术,主要涉及液体分散染料的新商品化技术、功能预聚体的制备及印花工艺的优化。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分散染料的新的商品化技术,筛选了合成增稠剂,探讨了印花工艺因素对涤纶印花性能的影响。1、分散染料商品化技术研究:改变活性剂的种类,探讨了活性剂浓度、研磨时间、研磨玻璃珠大小、染料与活性剂比例等对液体分散染料粒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选择基于活性剂SG-6和A-110的研磨方法,优化的研磨条件为:SG-6和A-110质量比为1∶2,细珠子研磨12小时,但液体分散染料的平均粒径较大,稳定性差。2)选择基于活性剂MF、AEO-9、PAEC的研磨方法,优化的研磨条件为:MF、AEO-9、PAEC质量比为1∶1∶2,研磨12小时,染料与活性剂用量比例仅为30∶1,液体分散染料的平均粒径较小,但稳定性较差。3)选择基于活性剂400B、MF的研磨方法,优化的研磨条件为:400B和MF质量比为5∶1,研磨12小时,能制备出更细的液体分散染料。同时考察了添加剂聚丙烯酸钠和活性剂S100B对液体分散染料粒径和染料稳定性的影响,在研磨结束前2小时加入聚丙烯酸钠和活性剂S100B,对液体分散染料的稳定性提高是有利的。2、合成增稠剂的选择:比较了六种合成增稠剂(PTF-A,PTF-W,EM-630,PTFD,EM-618、EM-PTE)的流变性、放置稳定性和耐盐稳定性,采用新的印花方法,考察了六种合成增稠剂在涤纶织物上的印花性能。结果表明,六种合成增稠剂具有膨胀性流体特征,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粘度增加,PVI值下降但仍具有膨胀性流体的特征。采用PTF-D合成增稠剂的新印花工艺,具有优良的印花性能,皂洗对颜色和色牢度的影响很小。3、分散染料微量印花工艺:考察了印花工艺因素(焙烘温度、焙烘时间、染料浓度)对织物印花性能(K/S值、颜色特征值(L*、a*、b*)和色牢度)的影响,并比较了皂洗对织物印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印花染料固着条件为焙烘温度190℃,焙烘时间120s;当染料浓度不高于最佳用量时,皂洗对织物印花性能的影响较小,未皂洗织物能获得优良的印花性能,能减轻印花后处理负担。优化的染料最佳用量及分散染料名称为:1%(红153、红152)、2%(红167、橙29、橙30、橙61、黄211、黄114)、3%(红73、红177、红179、橙44、橙73、蓝291、紫63)、4%(蓝183∶1、蓝79、紫26)、5%(蓝60、蓝77)。
王雨[7](2016)在《扫描环保生态印花技术与工艺》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印花技术具有节水、节能、节约化学品、少排放等优势,符合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的要求,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印染废水占全国纺织废水排放量的80%,且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峻。纺织印染行业开展节水、节能、减污、环保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同时,有限的资源决定了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生态印花工艺首先应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染料、涂料、糊料和助剂,用环
邓桂芳[8](2016)在《低碳环保织物新型生态染整印花新技术盛行天下》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染整行业是对纺织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可以提高纺织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染整技术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纺织品工期的缩短、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品种越来越繁多;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环保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原料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染整行业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染整
单将[9](2015)在《无甲醛拔染剂的制备及其在涂料拔染印花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二氧化硫脲(TDO)因其独特的还原性能以及不释放甲醛、不含重金属离子、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印染工业。但TDO在常温下溶解度低、配制拔染浆时不能均匀分散在浆体中,影响透网性和对地色染料的还原效率。此外,常规的拔染工艺是在汽蒸的条件下,通过拔染剂的还原(氧化)作用破坏地色染料的发色基团实现消色,工艺繁琐、流程冗长且耗能严重。本课题将TDO置于非水相分散介质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中,在Tween-20(1%)和少量水存在下,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制备改性拔染剂TDO,配合优选的增稠剂、粘合剂等助剂,将其应用于棉和真丝织物的涂料拔染印花工艺,并开发出一套生态环保、节水节能的免汽蒸压烫拔染印花工艺。通过比较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制备的改性拔染剂TDO的粒径、分散稳定性、拔白效果以及还原稳定性,研究湿法研磨工艺中拔染剂TDO、D5和水的最佳用量:通过研究不同增稠剂的触变性及其与拔染剂TDO的相容性以及对拔白织物手感的影响,优选适用于改性拔染剂TDO的增稠体系:通过研究压烫温度、压烫时间以及改性拔染剂TDO浓度对地色织物拔白效果的影响,优化压烫拔白工艺,并通过对拔白织物的断裂强力、红外光谱以及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比较不同拔白工艺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在研究不同粘合剂对色拔织物摩擦牢度、表观颜色深度和手感影响的基础上,优选适于改性拔染剂TDO的粘合剂并实现免汽蒸压烫工艺在涂料拔染印花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湿法研磨配方中,当含水量为5-10%时,改性拔染剂TDO分散稳定,粒径较小,具有良好的拔白稳定性;(2)综合考虑不同增稠剂与改性拔染剂TDO的相容性以及拔白织物的白度、手感等指标,选择PT-RV与乳化糊(质量比1:1)的复配糊和TF-312C作为改性拔染剂TDO的增稠体系;(3)当改性拔染剂TDO用量为10%左右,压烫温度为110℃,时间为40 s,免汽蒸压烫拔白工艺的拔白效果接近于常规汽蒸工艺且对织物性能影响较小;(4)粘合剂UDR-K和APF-101对涂料色光影响较小,且色拔织物具有较好的得色量、牢度和手感。
张朋[10](2014)在《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提出丙烯酸酯乳液凭借其自身很多优点,在诸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印花行业主要用于胶浆印花和涂料印花两个方面。论文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历史发展、聚合特点、组成成分和反应机理,对目前主要的乳液聚合新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国内外乳液聚合所用的主要单体供应量以及乳液聚合的生产厂家作了介绍,对乳液聚合的主要应用领域作了简单分析。论文主要介绍了印花粘合剂的合成,并对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丙烯酸酯单体、乳化剂、功能单体、反应温度以及引发体系做了详细分析,重点分析了功能单体的性能、用量和搭配,最终确定在胶浆用粘合剂中采用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IBMA)与甲基丙烯酸乙酰乙酰氧基乙酯(AAEM)两种交联单体配合使用,这两款交联剂在具有很好交联效果的同时,还有很好的手感和弹性;在涂料印花粘合剂中使用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两种交联单体配合使用,这两款交联剂在牢度和手感方面表现更优秀,更适合用在涂料印花中。论文对合成的印花粘合剂应用作了探讨,用作涂料印花时分析了焙烘工艺、固色剂、尿素、粘合剂用量对印花产品的影响;用作胶浆印花时分析了白胶浆与透明浆的比例、钛白粉、增稠剂、防粘剂以及消泡等对印花产品的影响,还对两种印花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作了分析。论文对丙烯酸酯乳液常用的聚合工艺作了介绍,对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的工艺设计、过程控制、工艺设备以及在合成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处理方法等作了介绍。
二、环保型涂料印花产品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型涂料印花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酯织物印花新技术进展 |
1.1.1 聚酯织物印花方法比较 |
1.1.2 涂料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
1.1.2.1 新型涂料的研发 |
1.1.2.2 涂料印花用粘合剂 |
1.1.2.3 涂料印花用交联剂 |
1.1.3 转移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
1.1.4 微量聚合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
1.2 喷墨印花设备及原理 |
1.2.1 喷墨印花设备的发展历程 |
1.2.2 喷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
1.2.2.1 连续喷墨喷头 |
1.2.2.2 按需喷墨喷头 |
1.3 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进展 |
1.3.1 分散染料的性能 |
1.3.1.1 分散染料的基本性能 |
1.3.1.2 液状分散染料 |
1.3.2 分散染料喷墨墨水的组成 |
1.3.2.1 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要求 |
1.3.2.2 分散剂 |
1.3.2.3 有机溶剂 |
1.3.3 功能性喷墨墨水 |
1.4 纺织品喷墨印花预处理 |
1.5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聚醚抗静电剂制备及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抗静电剂P[St-BA-F6]的合成 |
2.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液配制 |
2.2.3.3 PET织物的预处理及喷墨印花 |
2.2.4 测试方法 |
2.2.4.1 P[St-BA-F6]乳液性能测试 |
2.2.4.2 印花颜色特征测试 |
2.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
2.2.4.4 织物风格测试 |
2.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2.4.7 热分析(TG-DSC) |
2.2.4.8 X-单晶衍射(XRD)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St-BA-F6]乳液的性能特征 |
2.3.1.1 乳液稳定性 |
2.3.1.2 乳液粒子的结构特性 |
2.3.2 P[St-BA-F6]乳液预处理对喷墨印花颜色和静电性能的影响 |
2.3.2.1 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2.3.2.2 P[St-BA-F6]浓度的影响 |
2.3.2.3 P[St-BA-F6]预处理织物的CMYK墨水的应用性能 |
2.3.3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抗静电耐久性机理 |
2.3.4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 |
2.3.5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 |
2.3.6 交联剂在聚醚抗静电剂预处理中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方法及黄原胶预处理的印花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含盐黄原胶的制备 |
3.2.3.2 对比用高分子预处理剂的制备 |
3.2.3.3 涤纶织物的喷墨印花 |
3.2.4 测试方法 |
3.2.4.1 表观色深K/S值 |
3.2.4.2 喷墨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
3.2.4.3 织物透气性 |
3.2.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3.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
3.2.4.6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
3.2.4.7 喷墨打印线宽 |
3.2.4.8 流变性 |
3.2.4.9 废水特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喷墨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建立 |
3.3.1.1 分散染料墨水在滤纸和织物上的扩散性能差异 |
3.3.1.2 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的建立 |
3.3.2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的依据 |
3.3.3 含盐黄原胶对喷墨印花打印线宽和起始流动指数的影响 |
3.3.3.1 含盐黄原胶的喷墨印花打印线宽 |
3.3.3.2 含盐黄原胶的起始流动指数 |
3.3.4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和色牢度的影响 |
3.3.4.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的影响 |
3.3.4.2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
3.3.5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的特点及优势 |
3.3.5.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织物的透气性和易水洗性 |
3.3.5.2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预处理剂的比较 |
3.3.5.3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印花织物废水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墨水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染料研磨 |
4.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及喷墨印花工艺 |
4.2.4 测试方法 |
4.2.4.1 分散染料及墨水性能测试 |
4.2.4.2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
4.2.4.3 环保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及理论预测 |
4.3.1.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 |
4.3.1.2 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 |
4.3.2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基本性能 |
4.3.3 辅助添加剂对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
4.3.3.1 聚丙烯酸增黏剂对液体染料流变性的影响 |
4.3.3.2 多元醇对墨水流变性的影响 |
4.3.4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 |
4.3.4.1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稀释稳定性 |
4.3.4.2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分散染料墨水喷墨墨滴形态及印花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测试方法 |
5.2.4.1 流变性 |
5.2.4.2 颜色特征 |
5.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运行特点 |
5.3.1.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运行特点 |
5.3.1.2 压电式喷墨墨滴非正常运行特点 |
5.3.2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 |
5.3.2.1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 |
5.3.2.2 墨水体系C~*值对压电式喷墨墨滴运行的影响 |
5.3.3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在不同织物上的印花性能 |
5.3.4 抗静电剂预处理对分散染料墨水印花性能的影响 |
5.3.4.1 预处理剂浓度对印花织物静电性能的影响 |
5.3.4.2 预处理剂浓度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
5.3.5 预处理剂浓度对色牢度和水洗残液色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2)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乳液聚合的特点和原理 |
1.2.1 乳液聚合的特点 |
1.2.2 乳液聚合的原理 |
1.3 乳液聚合体系的基本组成 |
1.3.1 乳化剂 |
1.3.2 引发剂 |
1.3.3 单体 |
1.3.4 分散介质 |
1.3.5 调节剂 |
1.3.6 其他助剂 |
1.4 乳液聚合工艺 |
1.4.1 间歇乳液聚合 |
1.4.2 半连续乳液聚合 |
1.4.3 连续乳液聚合 |
1.4.4 预乳化工艺 |
1.4.5 种子乳液聚合 |
1.5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进展 |
1.5.1 纳米ZnO |
1.5.2 纳米SiO_2 |
1.5.3 纳米TiO_2 |
1.5.4 石墨烯 |
1.5.5 有机氟硅 |
1.5.6 聚氨酯 |
1.5.7 环氧树脂 |
1.5.8 长链单体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 |
1.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装置 |
2.3 乳液聚合工艺 |
2.4 乳液聚合反应方程式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2.5.2 乳液凝胶率的测定 |
2.5.3 乳液机械稳定性的测试 |
2.5.4 乳液化学稳定性的测试 |
2.5.5 乳液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测定 |
2.5.6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FT-IR分析) |
2.5.7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
2.5.8 热重分析(TGA) |
2.5.9 乳胶膜吸水率测试 |
2.5.10 接触角测试(CA) |
第三章 长链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丙烯酸十八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2.1 S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
3.2.2 SA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
3.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6 S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
3.2.7 SA含量对乳胶膜的接触角和吸水率的影响 |
3.3 丙烯酸十二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 |
3.3.1 L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
3.3.2 LA改性乳液乳胶膜的DSC |
3.3.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3.5 L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
3.3.6 LA含量对乳胶膜的接触角和吸水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氟硅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氟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4.2.1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
4.2.2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
4.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2.5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
4.2.6 HFMA改性乳液乳胶膜的接触角 |
4.3 硅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4.3.1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
4.3.2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的DSC |
4.3.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3.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3.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3.6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
4.3.7 VTES改性乳液乳胶膜的接触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乳化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绿色乳化剂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5.2.1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红外 |
5.2.2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DSC |
5.2.3 乳化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5.2.4 乳化剂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5.2.5 引发剂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5.2.6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TGA |
5.2.7 绿色乳化剂改性乳液乳胶膜接触角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涂料的配方设计 |
6.3 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6.3.1 实验原料 |
6.3.2 实验工艺及配方 |
6.3.3 涂料的性能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不同颜料体积浓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6.4.2 羟乙基纤维素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6.4.3 聚羧酸钠盐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作者简历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生态纺织涂料印花 掘金蓝海引领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涂料印花的生态要求、性能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
涂料印花的生态环保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
新型生态染色印花的方法与环保措施 |
涂料印花生态环保性及发展趋势 |
结束语 |
(4)环保型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涂料印染特点及其对粘合剂的要求 |
1.3 涂料粘合剂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理论部分 |
2.1 明胶结构与性能 |
2.2 涂料印染粘合剂的结构及其性能 |
2.3 环保粘合剂的合成机理 |
2.3.1 乳液聚合的原理 |
2.3.2 环保粘合剂合成原理 |
2.4 粘合剂的作用机理 |
2.4.1 粘合机理 |
2.4.2 成膜机理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药品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粘合剂合成工艺 |
3.4.2 涂料染色工艺 |
3.4.3 涂料印花工艺 |
3.5 测试与表征 |
3.5.1 聚合物乳液性能测试 |
3.5.2 乳液胶膜性能测试 |
3.5.3 织物性能测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纯丙烯酸酯类粘合剂PA的合成工艺优化 |
4.1.1 单体筛选及配比优化 |
4.1.2 乳化剂用量的优化 |
4.1.3 引发剂用量的优化 |
4.1.4 聚合温度的优化 |
4.1.5 聚合时间的优化 |
4.1.6 功能性单体的选择及优化 |
4.2 环保型粘合剂GPA制备工艺优化 |
4.2.1 明胶改性工艺优化 |
4.2.2 粘合剂GPA合成中改性明胶用量优化 |
4.3 粘合剂PA及GPA结构及性能表征 |
4.3.1 乳液总体性能 |
4.3.2 乳液粒径分析 |
4.3.3 成膜性能 |
4.3.4 粘合剂胶膜性能 |
4.3.5 胶膜红外光谱分析 |
4.3.6 胶膜耐热性能分析 |
4.4 粘合剂GPA的涂料染色工艺优化 |
4.4.1 粘合剂GPA用量优化 |
4.4.2 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的优化 |
4.5 粘合剂PA及GPA在涂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4.5.1 涂料染色效果 |
4.5.2 涂料印花效果 |
4.5.3 涂料染色织物的刚柔性 |
4.5.4 扫描电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微量印花系统的液体分散染料的商品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分散染料的发展 |
1.3 液态分散染料的制备 |
1.3.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究现状 |
1.3.2 染料研磨所用活性剂的种类 |
1.3.3 活性剂的分散过程和作用 |
1.3.4 分散稳定性机理 |
1.3.5 分散染料研磨设备的发展 |
1.4 分散染料微量印花的技术研究 |
1.4.1 分散染料印花现状及问题 |
1.4.2 分散染料在涤纶织物上的印花方法及分类 |
1.4.3 分散染料印花增稠剂的选择 |
1.4.4 粘合剂的选择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织物 |
2.1.2 染料 |
2.1.3 化学药品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染料的研磨 |
2.2.2 印花原糊的制备 |
2.2.3 液体分散染料的稳定性 |
2.2.4 印花色浆的配置 |
2.2.5 印花工艺流程 |
2.3 测试方法 |
2.3.1 印花织物K/S值、L~*值、a~*值、b~*值的测定 |
2.3.2 摩擦牢度测试 |
2.3.3 合成增稠剂的粘度测试 |
2.3.4 皂洗牢度测试 |
2.3.5 研磨染料的粒径测试 |
第三章 液体分散染料的制备 |
3.1 非离子活性剂对分散染料粒径的影响(第一阶段) |
3.1.1 活性剂SG-6、A-110 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1.2 研磨时间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1.3 研磨玻璃珠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2 阴离子及非离子活性剂的复配对分散染料粒径的影响(第二阶段) |
3.2.1 活性剂MF、AEO-9、PAEC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2.2 研磨时间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2.3 染料与活性剂的质量比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3 阴离子活性剂MF、400B对分散染料粒径的影响(第三阶段) |
3.3.1 活性剂MF、400B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3.2 研磨时间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3.3 染料与活性剂的质量比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3.4 聚丙烯酸钠和活性剂S100B对C.I.分散红86粒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成增稠剂的流变性及耐电介质性能 |
4.1 印花糊料的选择 |
4.1.1 合成增稠剂的流变性 |
4.1.2 放置时间对增稠剂流变性的影响 |
4.1.3 阴离子活性剂MF对增稠剂的影响 |
4.1.4 合成增稠剂的印制性能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体分散染料印花工艺优化 |
5.1 焙烘温度对织物印花效果的影响 |
5.2 焙烘时间对织物印花效果的影响 |
5.3 染料用量对织物印花效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无甲醛拔染剂的制备及其在涂料拔染印花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拔染剂研究现状 |
1.2.1.1 氯化亚锡 |
1.2.1.2 雕白粉(Rongalit C) |
1.2.1.3 德古林(Decroline) |
1.2.1.4 二氧化硫脲的研究现状 |
1.2.2 球磨粉碎技术 |
1.2.2.1 行星式球磨机的应用 |
1.2.2.2 粉体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原理 |
1.2.2.3 非水体系中球磨粉碎研究 |
1.2.3 拔染印花体系的其它相关助剂研究现状 |
1.2.3.1 分散剂 |
1.2.3.2 增稠剂 |
1.2.3.3 粘合剂 |
1.2.4 汽蒸工艺与免汽蒸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改性拔染剂TDO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药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湿法研磨工艺 |
2.2.3.2 地色织物染色 |
2.2.3.3 拔白印花工艺 |
2.2.4 测试与表征 |
2.2.4.1 白度测试 |
2.2.4.2 粒径分析 |
2.2.4.3 表观粘度测试 |
2.2.4.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2.4.5 三维视频显微镜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研磨体系含水量对改性拔染剂TDO性能的影响 |
2.3.1.1 含水量对改性拔染剂TDO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
2.3.1.2 含水量对改性拔染剂TDO粒径的影响 |
2.3.1.3 含水量对改性拔染剂TDO拔白稳定性的影响 |
2.3.2 改性拔染剂TDO的表面形貌研究 |
2.3.2.1 3D显微镜形貌 |
2.3.2.2 SEM形貌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性拔染剂TDO在棉和真丝上的拔白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药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研磨工艺 |
3.2.3.2 地色染料染色 |
3.2.3.3 常规汽蒸拔白印花工艺 |
3.2.3.4 免汽蒸压烫拔白印花工艺 |
3.2.4 测试与表征 |
3.2.4.1 粘度测定 |
3.2.4.2 流变性能测定 |
3.2.4.3 白度测试 |
3.2.4.4 固含量测试 |
3.2.4.5 织物手感测试 |
3.2.4.6 红外光谱分析 |
3.2.4.7 断裂强力测试 |
3.2.4.8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增稠剂在改性拔染剂TDO体系中的性能研究 |
3.3.1.1 相容性研究 |
3.3.1.2 流变性能研究 |
3.3.1.3 增稠剂对拔白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3.3.2 免汽蒸压烫拔白工艺应用研究 |
3.3.2.1 压烫温度对拔白效果的影响 |
3.3.2.2 压烫时间对拔白效果的影响 |
3.3.2.3 改性拔染剂TDO浓度对拔白效果的影响 |
3.3.2.4 压烫工艺与常规汽蒸工艺拔白效果对比 |
3.3.3 一体化新型拔白浆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
3.3.4 不同的拔白工艺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3.3.4.1 拔白工艺对织物断裂强力的影响 |
3.3.4.2 拔白工艺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
3.3.4.3 拔白工艺对织物热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改性拔染剂TDO在涂料拔染印花工艺上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药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湿法研磨工艺 |
4.2.3.2 地色染料染色 |
4.2.3.3 常规汽蒸涂料拔染印花工艺 |
4.2.3.4 免汽蒸压烫涂料拔染印花工艺 |
4.2.4 测试方法 |
4.2.4.1 白度测试 |
4.2.4.2 织物手感测试 |
4.2.4.3 成膜速度测试 |
4.2.4.4 表观颜色深度测试 |
4.2.4.5 摩擦牢度测试 |
4.2.4.6 含水率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粘合剂成膜性能研究 |
4.3.2 改性拔染剂TDO在真丝及棉织物上的涂料色拔应用研究 |
4.3.2.1 涂料色拔印花工艺配方的研究 |
4.3.2.2 粘合剂对色拔织物手感的影响 |
4.3.2.3 涂料的耐拔染剂性能及遮盖性能研究 |
4.3.3 压烫拔染印花工艺在棉和真丝织物上的应用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液聚合简介 |
1.1.1 乳液聚合的历史发展 |
1.1.2 乳液聚合的特点 |
1.1.3 乳液聚合的组成 |
1.1.4 乳液聚合机理 |
1.1.5 聚合物乳液技术介绍 |
1.2 国内目前丙烯酸酯乳液概况 |
1.2.1 主要的丙烯酸及其酯类的生产厂家 |
1.2.2 主要的丙烯酸酯乳液的生产厂家及产量 |
1.2.3 丙烯酸乳液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 |
第二章 印花粘合剂的合成 |
2.1 印花粘合剂简介 |
2.1.1 涂料印花对粘合剂的要求 |
2.1.2 涂料印花粘合剂的发展及现状 |
2.1.3 粘合剂合成的常规方法 |
2.2 粘合剂合成的实验部分 |
2.2.1 实验需要的原料及仪器 |
2.2.2 实验所需的主要设备 |
2.3 粘合剂合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合成粘合剂的丙烯酸酯单体 |
2.3.2 乳化剂的影响 |
2.3.3 功能性单体的简介与选择 |
2.3.4 反应温度对粘合剂性能的影响 |
2.3.5 引发体系的影响 |
第三章 印花粘合剂的应用测试 |
3.1 印花粘合剂的技术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3.1.1 印花粘合剂的产品技术指标 |
3.1.2 印花粘合剂的检测方法 |
3.2 印花粘合剂的应用测试 |
3.2.1 印花粘合剂用作涂料印花时的应用测试 |
3.2.2 印花粘合剂用作胶浆时的应用测试 |
第四章 合成的工艺路线及其设备流程 |
4.1 常用的乳液聚合工艺简介 |
4.1.1 间歇乳液聚合 |
4.1.2 半连续乳液聚合 |
4.1.3 连续乳液聚合 |
4.1.4 预乳化工艺 |
4.1.5 种子乳液聚合 |
4.2 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 |
4.2.1 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工业化生产工艺设计 |
4.2.2 合成中的反应装置示意图 |
4.2.3 合成中的温度控制方法 |
4.2.4 合成中的主要生产设备 |
4.3 工业合成中的废水废气控制及其处理方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等 |
四、环保型涂料印花产品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D]. 曹红梅. 苏州大学, 2020(06)
- [2]长碳链基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陈大为.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3]生态纺织涂料印花 掘金蓝海引领未来[J]. 李平舟. 网印工业, 2018(02)
- [4]环保型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尧神梦.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5]聚焦环保染色印花的几种典型助剂[J]. 李进卫. 网印工业, 2016(10)
- [6]基于微量印花系统的液体分散染料的商品化技术研究[D]. 高建波. 苏州大学, 2016(01)
- [7]扫描环保生态印花技术与工艺[J]. 王雨. 中国印刷, 2016(03)
- [8]低碳环保织物新型生态染整印花新技术盛行天下[J]. 邓桂芳. 网印工业, 2016(02)
- [9]无甲醛拔染剂的制备及其在涂料拔染印花中的应用[D]. 单将. 浙江理工大学, 2015(05)
- [10]CUH-812系列印花粘合剂的合成与应用[D]. 张朋.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