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芾集古字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何贵金[1](2021)在《心手证道 ——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论”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文中指出
朱国平[2](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郝桂芳[3](2018)在《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的视觉审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书法是中国文化史中最灿烂的一页篇章,它承载了东方特有的视觉审美特点,漫长的发展时期积淀了它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世人看到了传承的力量,但书法的发展脉络极其复杂,每一个时代因受到政治、经济、历史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象。而宋代“尚意”书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书法美学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并丰富了艺术视觉审美的多元化研究。米芾是“尚意”书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在他传世的大字行书作品中,《吴江舟中诗卷》不仅体现了米芾“集古字”的用笔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同于他人的艺术追求,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宋代书法结合了时代的特点,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标准,也因此成为审美自觉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从视觉审美角度出发,共分三章对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卷》这幅作品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吴江舟中诗卷》中书法风格的审美取向,重点分析了米芾在王羲之书风、唐代“尚法”、宋代“尚意”的影响之下,最终形成了“尚趣”的书法风格。第二章通过空间、运动、情感这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吴江舟中诗卷》在视觉审美中的具体表现。空间这一部分论述了布白与虚实的层次感,从字体本身的大小、疏密、墨色、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在视觉审美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运动这一部分论述了在停止书写的状态下,欣赏者可以通过线条的书写速度,字形的比例变化,感受到作品鲜活的生命力。而且就算用笔、结体、章法千变万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旨“趣”来进行创作,这是米芾书法风格追求的主题;情感这一部分论述了这幅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米芾的情感抒发在视觉上与精神上都达到了较高的统一。第三章从新时代和欣赏者的视觉角度对米芾《吴江舟中诗卷》这幅作品背后深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进行剖析,对书法视觉审美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刘祎[4](2018)在《奇宕潇散 飘逸雅致 ——米芾《苕溪诗帖》给予我的创作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书法成就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深,书法传世作品颇多,文章以米芾代表作之一《苕溪诗帖》为例,对米芾生平简介进行概述,以及前人对《苕溪诗帖》的文献评述后,通过对米芾书艺的研究,对其技法与书法神采进行分析,来探究米芾书法的渊源,总结其笔法、结体和章法规律,并对米芾作品《苕溪诗帖》进行临摹学习。在临摹中探寻米字特点,把握笔法结体与章法。在实践中,将临摹作品与原作进行反复比较分析,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攻克,将临摹作为日常学习的重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临摹方法。在临摹之后从用笔、结体和章法到书写神采来谈自身创作体会,其中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归纳为三点:脱帖创作之难、锋势张力之难与整体协调之难成为重点。创作时所用形式为手札拼接形式、横幅形式与条幅形式,在不同形式下的创作有不同的尝试与不足,对各种形质之中体现出来的创作神采进行分析思考,并在自己的书法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最终企求能得到米芾书法中奇宕潇散、飘逸雅致的启示。
冯琳超[5](2018)在《米芾及其临习者学书路径予我行书创作之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米芾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书家,在北宋时期可谓自成一家,其书法作品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米芾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典型书家,尤其行书风格独特,造诣很高。他的行书作品为后世的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笔者以米芾的行书为创作依据,试着从两方面简要梳理米芾行书集古成新的路径,同时将吴琚与其他四位书家作为米芾书法临习的代表书家,探讨了一些他们的学米成功之处,前面的梳理及分析是笔者为了继承传统,探究如何借鉴米芾及其临习者的笔法,结字,章法等学习经验,从而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整篇文章的研究重点是从用笔、字形、布局等方面探讨适合自我行书创作的语言形式,试着找到属于笔者自己的笔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创作目标。文章重点分析了米芾八面出锋的用笔,欹侧多变的字形,和谐的章法,以及本人创作时对其借鉴的成功原素。同时本人还剖析了自己在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不足,这就促使本人不断的加深并深化自己的思考进而完成创作。由此,笔者为自己设想了创作能力提升的路径,相信这为将今后笔者的行书创作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马建梅[6](2009)在《佛教对米芾书画艺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米芾作为宋代着名的书画大家,其书画美学思想与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不拘古法,独抒性灵,反对因袭,勇于创新。此外,米芾所处的时代——北宋,佛教特别是禅宗炽盛,佛教思想深入到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书画方面出现了文人、禅僧所共同适合的一种“墨戏”,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加之,米芾又参禅研佛。因此,佛教思想必定对其书画艺术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试从米芾接受佛教的缘由——社会因素、个性特点、友朋影响、佛典熏染入手,来探讨佛教对其思维方式、处身行事的影响;尤其是对其书画艺术的影响。关于佛教思想对其书画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其书画创作观的影响:在创作构思阶段米芾注意到了“他好俱忘”、“身与竹化”、“胸有成竹”这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米芾提出了“无刻意做作乃佳”的创作心态;米芾抒写主观性灵,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营造了平淡、含蓄朦胧的意境;米芾“无法之法”的创新观。其次是对其书画鉴赏品评观的影响:米芾提出了“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形神’观与‘中道’之美”。再次是对其书画功用认识观的影响:米芾“墨戏”中的“游戏”和“自适其志”的功用。米芾这些理论的提出与佛教中的某些有些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刘艺铭[7](2008)在《米芾集古论》文中认为米芾是宋代的着名书画家,是宋代“四大家”之一,能书擅画,精鉴赏。其书法上的成就,不仅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米芾集古学习,所取得的成就很高,传世作品也很多。本文运用资料分析、作品对比分析、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米芾的传世作品概述、集古与作伪以及集古与出新三个方面,对米芾书法学习过程中的集古、作伪、综合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全文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重点对米芾集古学习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为下文集古与作伪以及集古与出新问题的论述,进行资料的整理。第一节是对米芾的传世作品进行简单地概述,进而说明米芾的书法作品传世很多,在宋代“四大家”中,米芾的影响之大,成就之高,甚可称道。第二节是论述米芾学习唐人的作品,通过对米芾影响最大的几位着名唐代书家的作品分析,寻找米芾学习唐人的痕迹。第三节论述米芾学习“二王”的作品,以及米芾对“二王”作品所进行地搜集整理,并把与米芾关系密切的《淳化阁帖》和《宝晋斋法帖》中“二王”作品进行对比,说明米芾临学“二王”,用功颇深。通过这三节的资料分析和论述,认识米芾集古学习的历程,和米芾与唐人以及“二王”的关系。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米芾的集古与作伪问题。第一节分析了宋代集古与作伪日盛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米芾的集古与作伪也深受影响。第二节具体针对米芾的集古与作伪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表现和主、客观原因几个方面论述米芾与集古以及作伪的关系,并得出米芾的集古与作伪是辩证的关系。正是由于米芾的集古学习,刻苦用功,临学非常认真,所以米芾的临作才会被当作真迹,以假充真;而现存的作品中,被认为是米芾作伪的那些作品,也是米芾的临作与原帖非常相似的原因所致。这恰好也说明了米芾在学习古人时,态度非常认真,是米芾集古学习的最佳例证。第三章主要论述米芾的集古和出新问题。通过与同时代人的横向比较,与“宋四家”中的苏轼进行对比,以及与宋以后书家的纵向比较,与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和清代的王铎进行对比,得出米芾临帖是最忠于原帖的。但米芾的临帖不是亦步亦趋地临写,而是在广泛学习,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即综合创新。米芾的这种创新方法,不但在宋代,而且在元明清,甚至今天,都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为当今社会如何处理继承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黄超均[8](2001)在《米芾集古字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米芾书法艺术的论述,认为集古字是继承传统的必然途径,又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米芾集古字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芾集古字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报纸)论文 |
外文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的视觉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吴江舟中诗卷》的视觉审美取向 |
一、魏晋书风的沿袭 |
二、唐人“尚法”的反思 |
(一)舍单一,求变化 |
(二)轻法度,重自然 |
三、崇尚意趣 |
第二章 《吴江舟中诗卷》中视觉审美的具体表现 |
一、空间:布白与虚实的层次感 |
(一)字与字之间的层次感 |
(二)单个字的层次感 |
二、运动:“动”与“不动”的平衡感 |
(一)“动”:线条中的生命力 |
(二)“不动”:主旨“趣” |
三、情感:表现与再现的真实感 |
(一)形式上的表现力 |
(二)内容上的再现性 |
第三章 《吴江舟中诗卷》对视觉审美的启示 |
一、新时代的角度 |
(一)社会价值 |
(二)审美价值 |
二、欣赏者的角度 |
(一)群体差异 |
(二)认知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奇宕潇散 飘逸雅致 ——米芾《苕溪诗帖》给予我的创作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米芾与《苕溪诗帖》 |
(一) 米芾概说 |
(二) 《苕溪诗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苕溪诗帖》临习的特点把控 |
(一) 范帖的特点 |
(二) 临习中用笔结体及章法的学习 |
(三) 临习的难点 |
三、从《苕溪诗帖》中进行学习创作 |
(一) 创作中的难点 |
1.脱帖创作之难 |
2.锋势张力之难 |
3.整体协调之难 |
(二) 创作中使用的尺幅形式 |
1.手札拼接 |
2.横幅形式 |
3.条幅形式 |
(三) 创作中对书艺神采的思考 |
1.奇宕潇散的意趣 |
2.飘逸雅致的气质 |
3.技法符号的体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毕业作品附录 |
(5)米芾及其临习者学书路径予我行书创作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以米芾行书及其临习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因 |
1.2 研究米芾及其临习者对笔者行书创作的意义 |
1.3 创作中面临的问题 |
第二章 米芾及其临习者学书路径 |
2.1 米芾行书创新成功路径 |
2.2 临习者的学米路径 |
第三章 米芾及其临习者对笔者行书创作的启示 |
3.1 对笔法的化用 |
3.1.1 米芾行书用笔的特点 |
3.1.2 临习者对米芾行书用笔的承袭 |
3.1.3 本人对米芾行书及其临习者笔法的借鉴 |
3.2 对结字的思考 |
3.2.1 米芾如何突出字态体势的生动多变 |
3.2.2 临习者对米芾结字的学习 |
3.2.3 本人对米芾行书及其临习者结字特点的参考 |
3.3 对章法的认识 |
3.3.1 米芾关于空间布白的分配 |
3.3.2 临习者受米芾章法的影响 |
3.3.3 领悟米芾行书及其临习者的空间布白 |
3.4 对米芾书法神韵的认识与理解 |
3.5 自我整体风貌的初步样态 |
第四章 创作自我反思 |
4.1 创作中不足之处 |
4.2 提升创作能力路径的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6)佛教对米芾书画艺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理论创新点 |
第二章 米芾接受佛教思想的缘由 |
2.1 社会因素 |
2.2 个性特点 |
2.3 友朋影响 |
2.4 佛典熏染 |
第三章 佛教对米芾本人的影响 |
3.1 对其处身行事的影响 |
3.2 对其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四章 佛教对米芾书画观的影响 |
4.1 书画创作观 |
4.1.1 创作构思 |
4.1.1.1 “他好俱忘,乃入妙”与无念之心 |
4.1.1.2 “身与竹化”与禅定精神 |
4.1.1.3 “成竹于胸”与“顿悟”特色 |
4.1.2 创作心态 |
4.1.3 创作表达 |
4.1.3.1 自然天真艺术风格与禅宗自然观 |
4.1.3.2 抒写主观性灵与禅宗心性论 |
4.1.3.3 平淡萧散、含蓄朦胧与佛教境界说 |
4.1.4 创新观 |
4.2 书画鉴赏品评观 |
4.2.1 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 |
4.2.2 “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 |
4.2.3 “形神”观与“中道”之美 |
4.3 书画功用认识观 |
4.3.1 “游戏三昧”的功用 |
4.3.2 “自适其志”功用的随意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米芾集古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米芾集古的资料分析 |
第一节 米芾传世作品概述 |
一、米芾传世的刻帖作品 |
二、米芾传世的碑帖和墓志作品 |
三、收录米帖的汇帖 |
第二节 米芾学习唐人的作品 |
一、颜真卿的《湖州帖》 |
二、欧阳询的《梦奠帖》 |
三、沈传师的《柳州罗池庙碑》 |
四、褚遂良的《唐文皇哀册》和《枯树赋》 |
五、唐太宗的《温泉铭》 |
第三节 米芾学习"二王"的作品 |
一、"二王"法帖的收集整理 |
二、"二王"作品中所谓米芾的伪作 |
三、《宝晋斋法帖》中的"二王"作品 |
第二章 集古与作伪 |
第一节 宋代集古与作伪的社会背景 |
一、历史渊源 |
二、宋代集古与作伪日盛的原因 |
第二节 米芾的集古与作伪 |
一、集古 |
二、作伪 |
三、集古与作伪的辩证关系 |
第三章 集古与出新 |
第一节 米芾的集古与继承 |
一、与同时代的书家比较 |
二、与宋代以后的书家比较 |
第二节 米芾的集古与出新 |
一、集众家之长 |
二、推陈出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米芾集古字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手证道 ——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论”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D]. 何贵金.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的视觉审美研究[D]. 郝桂芳. 河南大学, 2018(01)
- [4]奇宕潇散 飘逸雅致 ——米芾《苕溪诗帖》给予我的创作启示[D]. 刘祎.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5]米芾及其临习者学书路径予我行书创作之影响[D]. 冯琳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佛教对米芾书画艺术的影响[D]. 马建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7]米芾集古论[D]. 刘艺铭. 山东大学, 2008(01)
- [8]米芾集古字之我见[J]. 黄超均.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