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考察澜沧江国际航运 扩大云南口岸开放

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考察澜沧江国际航运 扩大云南口岸开放

一、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到云南考察 澜沧江国际航运和扩大口岸开放(论文文献综述)

段学品,刘军[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展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1月1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老挝,推进共建"中老经济走廊",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中老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中老经济走廊在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同时,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根基。但目前仍然存在着投资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关不畅、需求对接偏离、民间信任错位等问题。需找准中老两国发展战略的契合点,克服中老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障碍。

赵银河[2](2020)在《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上琼[3](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认为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中共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中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中共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4](2020)在《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国际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关注。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签订国家之一,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的受益者,笔者得以有机会获得中国留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到中国求学。在中国这几年的留学生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能够学有所用,回报祖国,笔者专门选择了“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这一主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为推进老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贡献出作为留学生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和老中合作开展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以笔者在老挝调查收集实证数据资料为支撑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特征,并对“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老中合作优势互补,社会基础深厚。其一,老挝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双方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双方企业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开展合作将带来共赢。其二,老中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各级领导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双方保持互访、商定合作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两国已经形成了颇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合作范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老中铁路、老中公路、老中航空运输、能源设施、卫星通讯设施)、经贸投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人文交流(教育培训合作、救灾、援助、防疫与扶贫合作)、旅游项目(老-中旅游论坛、国家旅游免签)、区域合作(湄公河治理、澜沧江治理、边境犯罪治理)等,合作基础深厚。第二,论文调查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并通过量表的方式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前景的认知,主要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程度较高,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96(满分为5分),这表明老挝公众对老中之间的“一带一路”建设普遍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倡议绩效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绩效得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满分为5分)。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得分为3.91、积极性经济绩效得分为3.94、积极性文化绩效得分为3.88、积极性社会绩效得分为3.76,“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得分为3.85。“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性绩效得分在3.5分以下,为3.40。第三,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特征群体的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年龄分布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大致呈现递增分布,即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在升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性别分布中,老挝民众中男性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女性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4.07,后者均值得分为3.79;“一带一路”倡议的收入分布中,不同收入状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递增趋势,即收入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程度分布中,不同教育程度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U”型分布,即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在不断降低,但达到一定谷底后会转而上升,即教育程度升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反而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信息渠道分布中,老挝民众中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的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低于使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3.90,后者均值得分为4.05。方差分析结果(p<0.005)均支持了上述研究发现。第四,论文将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当做结果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其一,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年龄在99.9%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高,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也越高;性别虚拟变量(以男性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低(p<0.01);收入在95%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收入越高,个体的“一带一路”认同也越高;教育程度与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教育程度越高,个体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信息渠道虚拟变量(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使用传统媒体了解“一带一路”信息的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更高(p<0.01)。其二,中国认知对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之后,中国认知变量同“一带一路”认同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该项分析结果表明,老挝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其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是影响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变量、积极性经济绩效变量、积极性社会绩效变量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这表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积极性经济绩效、积极性社会绩效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积极性文化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就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而言,该项分析结果并不显着(P>0.05),该项结论并不具有统计学的推论意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消极性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呈非常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一带一路”的消极性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低。

邱铁鑫[5](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李前东[6](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泰旅游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中国与东南亚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滇泰旅游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展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性。现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及外交战略的布局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一带一路”为国际间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范式,对跨国旅游往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对外开放重镇,承载着“一带一路”南向延伸辐散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旅游领域寻找突破口,打通滇-泰旅游合作通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提供范本,更加夯实了澜湄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基础。本文首先从滇泰旅游的合作的历史状况入手,通过梳理滇泰旅游合作历史及现状分析,探讨区域双方在旅游产业合作当中的成效及问题。其次,本文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滇泰旅游的产业结合点,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合作契机。最后,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入手,全面剖析了滇泰旅游的相关案例,并对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适当的思考。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滇泰旅游合作正逢其时,“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加强了中国同周边沿线国家的各方面联系,更是实现了多边关系的结构升级。云南作为对外开放的探索试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社会组织,都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外沟通。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丰富滇泰旅游的精神内涵、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入手,加强滇泰旅游相关产业建设。力求通过滇泰旅游的个体经验,成功扩展到滇泰以及中泰之间的深层次合作,继而夯实两国间的政治联通以及交往。

韦丹凤[7](2019)在《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滇缅公路是我国战时公路的典型代表,它在中国公路工程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战时公路工程开始在我国兴建。本文以滇缅公路为个案,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从工程建设和道路营运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西方公路修筑技术在中国战时公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虽然滇缅公路道路状况不理想,更因缺乏筑路资金、工具、医疗等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但通过公路建设工程和公路改善工程两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使中国在战时公路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整套从道路勘测、征工、公路建设到公路维护的经验。另一方面,滇缅公路通过营运实践,使公路在配套设施层面上建立起一整套包括路标、仓库、车站、运输管理部门、警察局、医院等较完备的配套服务组织和机构;在管理层面上把原本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明确了各部门的权责。这是中国近代公路管理能力的一次重要提升。本文进一步将滇缅公路放在战时公路运输网的构建中,讨论滇缅公路对西南战时公路网构建的影响。研究表明,滇缅公路的修筑是战时公路修建的模板,以此为始,随后的战时公路建设,通过工程师、工人、工务员、监工等的跨工程项目的流动,公路修筑技术和道路建设经验得以扩散。在抗战期间,西南公路实现了跨地区、跨省、跨国的网络化道路格局的提升,滇缅公路工程的建设经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军用仓库的规范化和军用司机、技工的培养,与战时公路运输的开展密切相关,滇缅公路为公路配套设施规范化建设和新培养的道路服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实践舞台。因此不能以公路修筑技术的粗糙和道路运输不畅问题的频发而忽略其在中国战时公路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西南战时公路的修建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与新修公路之间的冲突对早期的公路建设带来影响,滇缅公路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公路修建过程中的矛盾。战争、经费等因素,以及来自日本、英国、美国间的利益争夺,是公路工程建设中无法消除的社会影响,因此成为战时公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战时公路兴建与中国社会变迁交织在一起,伴随着西南公路的兴建过程,是西南社会经济的开发、商业中心的转移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张小雪[8](2018)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1),要求云南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人文领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新的平台。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云南有着与南亚东南亚相邻的地缘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为大势所趋,是云南教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契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契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契合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阐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和理论支撑,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及边境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了概念解析,就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动因及背景、国际化发展原则、国际化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第三部分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概况分析,对云南在地缘和族缘上、与周边三国(缅甸、老挝、越南)历来的友谊、云南国际化优势三个方面的云南区位进行分析,从外部环境、教育政策等解析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第四部分为个案分析,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国际化为目标,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的五个方面(战略层面的国际化、人员的国际化、教学活动的国际化、办学条件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及成果转换的国际化)出发检验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情况,根据问卷调出、访谈等资料分析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困难。第五部分为提升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策略,针对调研分析出其现存的专科院校教育国际化范围窄、国际化机制不成熟、缺乏顶层设计地州院校各自为政等问题,提出建立云南职业教育联盟、完善教育国际化认证体系、完善顶层设计统筹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策略。论文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策略路径的探索,为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做出贡献。

陈建波[9](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时磊[10](2017)在《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对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并植入了社会治理理论这一理念。在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当中也加入了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见。社会治理的理念更着重强调“过程”、“多元”、“调和”和“互动”,改变了以往在“一元模式”的支配下,政府在应对各种社会事务时采取的“一蹴而就、一言堂”的惯性思维和行动方式。工商联这一托生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在协助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激发商会活力,协调政府、市场、商会、民营企业之间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治理大格局中一个十分重要、不可缺失的成员。本文以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结合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历史分析法,挖掘出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性对策。本研究致力于进一步明晰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在地方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职能作用,推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商联以及人民团体、商会组织、民营企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为提升西双版纳州等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共享和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参考。

二、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到云南考察 澜沧江国际航运和扩大口岸开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到云南考察 澜沧江国际航运和扩大口岸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展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成效显着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投资发展势头良好
    (三)贸易增长迅速
    (四)人文交流日益扩大
二、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的可持续性和回报率不明确
    (二)需求对接存在偏离
    (三)研究引领作用不强
    (四)云南势单力薄
    (五)通关不畅
三、几点思考
    (一)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合作战略落地
    (二)全面把握需求,对接发展规划
    (三)制订中老合作“一路、一河、两区”总体布局
    (四)利用好现有平台与设施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 扩展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视野
        (二)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三)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动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动态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四) 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来源
        (一)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形成及其不同形态的主要论述
        (二) 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论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研究
    一、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二) 论战双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三)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初步认识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
        (二) 抗战时期中共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批判
        (三) 抗战时期中共领袖对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
        (一)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实践
        (二)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
        (三)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研究与反思
    一、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任务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
    二、探索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 指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二)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与过渡理论
    三、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在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学术界总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与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与研究
        (一) 对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二) 对传统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三) 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四) 对传统市场的再认识与再研究
        (五) 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再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
        (二) 20世纪9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研究和新认识
    一、新世纪以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研究
        (一) 党的十六大前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研究和新政策
    二、“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 “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及其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对“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 西方提出“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
        (二)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
结论 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经验与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中共领袖、官员、知识分子与学者共同构成了认识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体力量
        (三) “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要掣肘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中国资本主义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二) 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三) 有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4)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一、中国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分析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有关“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研究
    第二节 外国研究综述
        一、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对“一带一路”的观点和态度
        二、外国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内容和路径的研究
    第三节 老挝研究综述
        一、老挝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现状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关系及合作开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支撑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国际合作理论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进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进展
第五章 老挝与中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老挝国家概况
        一、老挝人文地理概况
        二、老挝社会经济现状简述
    第二节 老中两国关系及社会基础合作历程
        一、老挝与中国基础设施合作
        二、经贸、投资领域合作
        三、人文交流合作
        四、老中旅游合作
        五、澜沧江与湄公河区域合作
第六章 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况分析
    第一节 数据收集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认知特征分析
        一、老挝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状况
        二、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状况
        三、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度及作用前景的认知状况
    第三节 不同特征群体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特征分析
        一、年龄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二、性别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三、收入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四、教育程度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五、信息渠道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第七章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所涉变量操作化与基本信息统计
        一、目标变量:“一带一路”认知
        二、控制变量: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
        三、核心解释变量:中国认知与“一带一路”作用绩效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一、控制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二、中国认知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与“一带一路”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出现的问题
        二、提升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对策建议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调查问卷(老文版)
附录3 :访谈提纲(中老文对照版)
附录4 :2012-2019到老挝游客统计表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6)“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中泰旅游合作研究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研究
    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滇泰旅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滇泰旅游合作历史
        一、滇泰旅游合作缘起
        二、滇泰旅游合作升级
    第二节 滇泰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滇泰旅游合作成效
        二、滇泰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泰旅游合作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研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发展
        一、“一带一路”的南向延展
        二、“一带一路”助力滇泰旅游产业格局升级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泰旅游合作的挑战
        一、政治因素
        二、域外势力干涉
        三、滇泰双方旅游政策沟通不力
        四、双方就旅游的联合宣传不足
第三章 滇泰旅游合作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节 滇泰旅游的高层链接
        一、设立独立办事处
        二、泰旅局昆明办事处概况
    第二节 滇泰旅游阶段性成果
        一、航空业的推动作用
        二、昆曼公路的优化
        三、澜湄航运的潜力展现
    第三节 滇泰旅游合作经验探析
        一、市场推广与旅游合作结合
        二、创意旅游产业
        三、重视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对策展望
    第一节 发挥滇泰政府在旅游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组
        二、云南省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职能转变
        三、着力发展曼昆公路沿线旅游
        四、以点带面发展滇泰旅游
    第二节 积极推动滇泰旅游民间合作
        一、云南旅游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
        二、社会团体带动下的人文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 专着
        (二) 论文和期刊
    二、外文文献
        (一) 专着
        (二) 期刊
        (三) 研究报告
    三、网络资源
致谢

(7)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计量单位对照表
引言
1 导论
    1.1 文献综述
        1.1.1 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
        1.1.2 滇缅公路工程个案研究
        1.1.3 小结
    1.2 选题综述
        1.2.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1.2.4 选题的创新性
2 滇缅公路工程的修筑背景
    2.1 公路修筑技术的产生
        2.1.1 西方公路修筑技术的出现
        2.1.2 20世纪初西方的公路建设
    2.2 公路修筑技术的传入
        2.2.1 公路出现前的中国道路技术与社会
        2.2.2 中国对西方公路修筑技术的介绍
        2.2.3 公路修筑技术实验尝试
    2.3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公路修筑
        2.3.1 公路修筑方式与公路管理
        2.3.2 公路网建设
        2.3.3 公路里程
    2.4 小结
3 滇缅公路工程的筹备
    3.1 滇缅公路的修建基础
        3.1.1 滇缅公路之前的云南道路
        3.1.2 抗战前的云南经济
    3.2 滇缅公路工程建设决策
        3.2.1 公路的决策过程
        3.2.2 公路决策的外部环境基础
    3.3 滇缅公路路线方案确定
        3.3.1 国内段路线方案讨论
        3.3.2 缅段路线方案的商定
    3.4 小结
4 滇缅公路工程建设
    4.1 人员招募
        4.1.1 技术人员招募
        4.1.2 民工征调
    4.2 路线勘测
        4.2.1 路线环境
        4.2.2 道路勘测
    4.3 道路建设
        4.3.1 公路建设工程
        4.3.2 公路改善工程
    4.4 道路设置
        4.4.1 车站站点设置
        4.4.2 仓库及其他设置
    4.5 小结
5 滇缅公路的营运
    5.1 公路管理部门的建立
        5.1.1 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
        5.1.2 国境警察局
        5.1.3 滇缅路卫生委员会
        5.1.4 滇缅公路运输工程监理委员会
        5.1.5 中缅运输总局
    5.2 滇缅公路的运输
        5.2.1 国际运输交涉
        5.2.2 组建运输力量
        5.2.3 运输燃料供应
        5.2.4 国际运输路线
        5.2.5 经滇缅公路运输物资的品类
        5.2.6 滇缅公路运输价格
        5.2.7 滇缅公路运输的几个时期
    5.3 小结
6 滇缅公路工程运作特点与战时公路网的构建
    6.1 滇缅公路工程运作的特点
        6.1.1 决策层面
        6.1.2 人员层面
        6.1.3 配套设施层面
        6.1.4 管理层面
    6.2 滇缅公路与战时公路网的构建
        6.2.1 滇缅公路之后我国战时的公路工程
        6.2.2 滇缅公路对战时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6.2.3 滇缅公路与战时公路配套设施建设和司机及技工的培养
    6.3 小结
7 战时公路建设进程中的技术与社会
    7.1 驿道与公路: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社会系统
    7.2 战时公路的技术与社会
    7.3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云南分局功果桥工队技工移交清单
附录B 滇缅公路工务局下关天王缅小修部分技工移交清册
附录C 开路运动纲要
附录D 英方对英商欧德莱公司货车被撞事件的声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边境民族地区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概况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容的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背景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原则
        (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
        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
    第三节 理论框架
        一、战略层面的国际化
        二、人员的国际化
        三、教学活动的国际化
        四、办学条件的国际化
        五、合作项目及成果转换的国际化
    小结
第三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整体概况
    第一节 云南区位优势分析
        一、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区位优势
        二、云南与周边三国往来已久,建起深厚友谊
        三、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发展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第二节 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
        一、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
        二、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第四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选取的依据
    第二节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第三节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发展概况
        一、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情况
        (一)战略层面的国际化
        (二)人员的国际化
        (三)教学活动的国际化
        (四)办学条件的国际化
        (五)合作项目及成果转换的国际化
        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战略层面国际化有待提升
        (二)缺乏国际化政策环境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四)教育国际化范畴窄、内容单一
第五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第一节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边境民族特色原则
        二、坚持职业教育实践性特色原则
        三、坚持人文关怀原则
    第二节 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战略规划、建立云南职业教育联盟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认证体系
        三、加强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四、拓宽教育国际化范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西双版纳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校长访谈提纲
    附件2 西双版纳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管理层、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3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合作交流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10)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综合评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工商联与社会治理概述
        一、工商联概述
        二、社会治理概述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治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因及优势分析
    第一节 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因
        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二、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需要
        三、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需求
    第二节 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
        一、政治方面的优势
        二、经济方面的优势
        三、组织方面的优势
        四、双重身份的优势
第三章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发展历程
        一、初创时期(1993 年-1995 年)
        二、发展完善(1996 年—2010 年)
        三、深化转型(2010 年—今)
    第二节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成效
        一、扶持培育多元主体
        二、引导参与社会事务
        三、推动民间合作交流
        四、畅通参政议政渠道
        五、搭建维权帮扶平台
第四章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
        二、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
        三、自身建设存在“软肋”
    第二节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行政体制改革滞后
        二、参与共治动力不足
        三、目标会员发育迟缓
第五章 西双版纳州工商联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
    第一节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一、建立与政府间的互信关系
        二、建立政商间沟通合作渠道
        三、建立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引入“枢纽型”组织模式
        一、确立业务主管单位的地位
        二、建立网格化信息共享平台
        三、给予民间商会身份政策支持
    第三节 加强履职服务的基础
        一、培育中国特色商会
        二、吸引发展优质会员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到云南考察 澜沧江国际航运和扩大口岸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展与挑战[J]. 段学品,刘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2]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D]. 赵银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D]. 刘上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D].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 武汉大学, 2020(08)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D]. 李前东. 云南大学, 2018(04)
  • [7]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 ——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D]. 韦丹凤.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8]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张小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10]西双版纳州工商联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D]. 时磊.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全国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考察澜沧江国际航运 扩大云南口岸开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