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和复合肥在玉米上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1](2021)在《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从促生、生防、抗非生物胁迫的角度,总结微生物肥在玉米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产量、子粒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及节肥潜力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1.3%~39.7%。利用微生物肥料可能减少15%~30%的化肥用量。建议针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玉米品种等,筛选高效的微生物肥料或菌株,优化微生物肥料生产设备工艺,并加强微生物生态适应性基础研究。
张变华[2](2021)在《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施肥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稳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际是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养分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运转以及降解代谢。目前针对施肥对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时期轮作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以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时期大豆/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矿区不同时期大豆和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掲示轮作体系下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对于增加该复垦区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地上生物量的效果优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相较于有机肥、无机肥大豆产量显着增加,分别增产2433 kg/hm2和489 kg/hm2;无机肥相较有机肥可显着增产玉米5558kg/hm2,但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差异不大。(2)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复垦土壤根际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玉米季相较于大豆季复垦土壤中碱解氮、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大豆季,各施肥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均为正值,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有机质富集率最高,相较于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增加7.14%~20.14%、1.09~15.41%;有机无机配施对于提高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52~121.94、3.04~18.51和11.00~21.30。在玉米季,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在不同时期均为正;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根际效应均与土壤有机质富集率显着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47~20.17、3.05~27.47和2.75~90.00。(3)初步明确了不同处理下复垦土壤中稳定的优势细菌门和属及有明显差异的细菌门和属。各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结构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但细菌群落结构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保持了相对稳定性,成为相对丰度大于20%的优势细菌门,类诺卡氏属成为相对稳定的优势细菌属。大豆季不同施肥处理下有明显差异的细菌有10门23属,而玉米季有10门34属。(4)筛查出不同作物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及其驱动因素。在大豆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酸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土壤养分因子在大豆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而在成熟阶段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在玉米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关键养分因子在玉米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有机质和有效磷,在成熟期主要为土壤有机质。(5)研究了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作物生育期,影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养分因子。大豆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主导养分因子各不相同;玉米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效磷,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机质。(6)通过评价复垦土壤肥力因子,确定了有机无机配施为矿区复垦土壤培肥的适宜施肥措施。
成贵根[3](2021)在《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肥料一次性施用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节约劳动成本的重要栽培措施。春玉米苗期温度低、生长慢、干物质积累少,播种时一次性施肥易造成肥料大量损失。本研究选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苏玉30(SY30)和江玉877(JY877)为供试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氨基酸复合肥在春玉米播期(SF-0)、3叶期(SF-3)和6叶期(SF-6)一次性基施405 kg N/hm2,以不施肥(F0)和常规施肥方式405 kg N/hm2(CF)(基施普通复合肥135 kg N/hm2,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 N/hm2,开花期追施尿素45 kg N/hm2)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吐丝期、鲜食期和成熟期玉米叶片、根系和土壤的理化特性等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春玉米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能够显着提高春玉米的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SY30的SF-0、SF-3和SF-6处理较CF处理年均增产分别为8.1%、11.6%和17.2%,JY877 增产6.2%、6.5%和16.0%。3年SY30和JY877产量均在SF-6处理下最大,平均产量分别为10863和11536 kg/hm2。2、施用氨基酸复合肥较常规施肥方式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提升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同施氮量下,SF-0、SF-3、SF-6的干物质积累量较 CF 处理,SY30 增加 3.7%、8.7%和 11.4%,JY877 增加 11.9%、10.5%和18.6%。干物质积累总量在SF-6处理下最大,且SY30和JY877的干物质年均积累总量分别为23058和23912 kg/hm2。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对SY30和JY877的干物质转运量有显着提升,但对干物质的转运率、贡献率和收获指数无显着影响。3、施用氨基酸复合肥较常规施肥方式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相同施氮量下,与CF相比,SF-0、SF-3、SF-6的氮素积累量SY30分别增加10.8%、17.0%和 24.2%,JY877 分别增加 9.1%、10.6%和 19.4%。氮素积累总量在SF-6处理下最大,且SY30和JY877的氮素年均积累总量分别为292和296 kg/hm2。与 CF 相比,SF-0、SF-3、SF-6 的 NUE SY30 年均提高 6.1%、9.6%和13.8%,JY877提高5.5%、6.5%和11.8%。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对SY30和JY877的氮素转运量,氮肥的PEP、AE、NUE有显着提升,且都在SF-6处理下最大。但对氮素的转运率、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无显着影响。4、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显着提高春玉米土壤、根系和叶片相关代谢酶活性,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以及无机氮含量,提高光合生产能力。两品种SF-6处理的吐丝后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态氮含量及 ASPD、GAD、TDC、Tsa、LS、TGS、NR、DHO、POD、CAT、Pho、Ure、Inv、Pro等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植株根系NR、GS、GOGAT、SOD、POD、CAT活性以及根系活力在吐丝后高于其它处理,根系MDA含量在吐丝后低于其它处理;叶片SPAD、净光合速率、LAI、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NR、GS、GOGAT、RuBPCase、PEPCase、SOD、POD、CAT、SS、SPS 等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片MDA含量在吐丝后小于其它处理。5、三年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复合肥6叶期一次性施用有利于提高植株中后期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叶片碳氮代谢能力,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强植株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进而促进春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最终实现增产。江苏省春玉米实际生产中,氨基酸复合肥在6叶期一次性施氮405 kg/hm2有利于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郭雨浓[4](2021)在《不同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及控释肥对河套蜜瓜土壤养分和生长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西瓜和甜瓜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因其具有栽培周期短、生产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成为一些主产地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西、甜瓜生产盲目过量施肥问题突出且普遍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容易引起氮素损失,造成环境污染。缓控释肥料可以有效地控制氮素释放速率,减少氮肥因挥发、淋溶等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且一次性施用后基本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需求。由于不同肥料控释原理、制造工艺不同,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具有差异性,同时土壤性质、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不同作物养分需求特性也不相同,生产中需要依据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及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进行筛选适配,为此,本文选择释放期为90~120天的4种树脂包膜控释肥及2种稳定性肥料,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在黑钙土、灌淤土、潮土、灰钙土、红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为筛选不同土壤类型上适合西甜瓜施用的缓控释肥料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内蒙河套灌区甜瓜一次性施肥、覆膜后灌水淋洗排盐传统种植模式水膜种植方式下控释肥及化肥减施对甜瓜产量、品质和养分利用的效应,以期为河套甜瓜化肥减施增效以及降低农田灌溉洗盐退水带来的面源污染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缓控释肥料的应用提供借鉴。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缓控释肥料在不同土壤的养分释放特性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养分存在的形态,同一肥料在不同土壤上养分释放率均具有显着差异,不同阶段也具有显着差异性,黑钙土和灌淤土上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较慢。不同树脂包膜控释肥因生产工艺不同养分释放具有显着差异性,茂施树脂包膜尿素(RU2)和树脂包膜硝酸钾(RCP2)养分释放率高于金正大树脂包膜增效尿素(RU1)和树脂包膜硝酸钾(RCP1),且RU2和RCP2养分释放受土壤影响相对较小。不同肥料在不同土壤上养分释放率与西甜瓜养分需求特性进行匹配得出,黑钙土适宜的缓控释肥为RU2、SF1,灰钙土为RU1、RU2、RCP2、SF1,潮土为RCP2,红壤为RU1、RU2或RCP2,灌淤土为RU2。(2)内蒙河套灌区“水膜种植”方式甜瓜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各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了甜瓜干物质量、产量及养分携出量。控释肥+有机肥(RSF+OM,化肥减氮46%、减磷62%,配施有机肥15 t/hm2)处理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CF)处理,优化减量施肥(RF,化肥减氮46%、减磷62%)、控释肥(RSF)及优化减量施肥+有机肥(RF+OM)与CF相比产量和品质未降低。RF、RSF氮素利用效率比CF分别提高了15.1、21.5个百分点,磷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0.4、18.8个百分点。(3)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减施配施有机肥(RF+OM、RSF+OM)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土壤。不同施肥处理灌溉压盐排水后的甜瓜播种期常规施肥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甜瓜收获期CF和RSF处理之间差异性不显着,二者均显着大于其他处理,控释肥(RSF)在甜瓜生育期维持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化肥减施及施用控释肥对减少河套地区甜瓜农田灌溉退水中氮素汇入乌梁素海引起的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徐如玉[5](2020)在《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一种分布最为广泛的古老真菌,自然条件下能够与约90%以上的陆生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形成,一方面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化肥施用量;另一方面,AMF的施用可影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广东省是我国甜玉米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优势产区之一。当前广东省甜玉米复种指数高、氮肥施用集中且施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广东省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我国鲜食玉米减肥具有典型性和引领性。在大田上通过增施AMF来促进甜玉米氮肥减施增效的研究鲜有报道,严重制约了AMF菌根共生体在甜玉米生产中对氮肥减施增效潜力的挖掘。本文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区组试验,设计4个施氮水平:(1)N0,不施氮;(2)N330,施氮量为330 kg/hm2;(3)N297,施氮量为297 kg/hm2;(4)N264,施氮量为264 kg/hm2。同一施氮水平下设增施AMF(AMF+)315 kg/hm2和不增施(AMF-)2个裂区,共8个处理3次重复。利用土壤常规理化指标分析方法和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及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氮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甜玉米氮肥减量增效以及AMF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97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达到最高值,在N330施氮水平时,侵染率和孢子量均有所下降。增施AMF的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大于不施菌的处理;整个甜玉米生育期,侵染率和孢子密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吐丝期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达到高峰;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吐丝期根内氮代谢相关酶活性。(2)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其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均高于不施菌处理;土壤pH值、硝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增施AMF使土壤pH值、硝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增施AMF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有所增加。且在N264施氮水平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增加幅度最大,分别增加6.84%、6.85%和11.49%,增施AMF能促进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3)甜玉米增施AMF后,在抽雄期到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增长明显。甜玉米增施AMF显着提高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在4个施氮水平上,甜玉米鲜苞产量均有所增加;在N0、N264和N297施氮水平下,裂区间甜玉米的鲜苞产量差异显着(P<0.05),相比不增施AMF的处理,甜玉米鲜苞产量分别增加了32.6%、16.7%和8.0%;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增施AMF,改善甜玉米的品质。(4)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共获得1558461条高质量序列,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15771个AMF的OTUs,全部为球囊菌纲,实际观测到的OTUs数量为N330AM>N264>N297>N297AM>N264AM>N0>N330>N0AM。对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得出,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占各处理土壤AMF总丰度的38.51%以上,在N0AM处理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4.22%;球囊霉属是8个处理的优势菌属,占各处理相对丰度≥1%物种的21.82%以上。N330AM处理的Chao1和Richnes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N330AM处理的AMF菌群的丰富度最高;N0AM处理的Dominance指数最大、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小,N0AM处理的AMF群落多样性最低。增施AMF和不增施裂区各解释了96.79%和95.7%的AMF群落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Monte Carlo检验显示,与不增施AMF的处理相比,硝态氮和铵态氮对AMF群落结构的解释量分别增加了15.8%和40.5%。(5)增施AMF显着增加了N0、N264、N297三个氮水平的孢子密度和侵染率,提高了甜玉米根系氮代谢酶GS、GOGAT的活性、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氮素利用率(NAE、PFP、NRE)和甜玉米鲜苞产量。其中,侵染率与GS、GOGAT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710;孢子密度与NR、NiR、GS、GOGAT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54、0.977、0.986;与不施菌相比,对甜玉米的鲜苞产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硝酸盐含量有所减少;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结构,显着增加了孢子密度、侵染率与AMF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和AMF多样性指数与氮利用率的相关关系。通过对N297AM和N330处理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N297AM处理的鲜苞产量、品质、地上部分氮含量、氮素生理利用率、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N330处理并没有显着的差异,表明,N297施氮水平(297kg/hm2)增施AMF(315 kg/hm2)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的同时,达到稳产提质的效果,可作为推荐施肥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吴咏翔[6](2019)在《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文中提出西南山地玉米生态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较为特别多样,玉米育种目标除一般的高产、优质而外,还应强调对环境多样性的广泛适应性。缓释肥是一种养分释放速度与作物生长需肥规律基本吻合的新型复合肥,作为底肥施用后不再需要追肥,可有效节约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成本。然而,以往关于缓释肥作底肥一次性施用提高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报道,大多只比较了各种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作底肥一次性施用的差异,没有比较缓释尿素作底肥一次性施用与普通尿素分底肥和追肥多次施用的差异。少数施用的缓释复合肥作底肥的比较试验,其氮、磷、钾比例也不大符合玉米的吸收比例和需肥规律。本研究在品种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对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2个新选育玉米杂交种,通过浸提实验测定养分释放速率,选择氮、磷、钾比例和释放速度接近玉米吸收比例和需肥规律的复合肥作一次性底肥,与同比例的一次性配方底肥和1底肥3追肥配方施肥,比较其对不同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益,以及养分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以期整合为良种良法的配套技术推广,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技术的要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肥料养分含量测定和浸提试验表明东临沂沃夫特复合肥有限公司生产的氮(N):磷(P2O5):钾(K2O)=20:8:12的沃夫特复合肥,养分含量及其释放速率基本符合玉米生长的养分需求和吸收规律。(2)一次性缓释复合底肥与一底三追配方肥之间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显着,但二者与一次性配方底肥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由此说明,一底肥三追肥的传统施肥方式,只要氮、磷、钾比例搭配适当,也可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是,多次追肥操作,增加劳动力投入,不符合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的要求。(3)贵州三力种业有限公司新选育的玉米杂交种三力2178,在一次性施用缓释复合肥底肥的条件下产量最高(8084 kg/hm2),与其他11个施肥×杂交种的处理组合之间差异极显着,建议作为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4)方差分析表明4种施肥水平与3个杂交种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除不施肥对照及一次性配方底肥产量较低以外,一次性缓释复合底肥和一底三追肥配方肥与3个杂交种的6个处理组合,产量互有高低,说明不同杂交种的需肥特性和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不同,需要在区域试验后进一步的生产试验中比较不同技术处理的增产效果,良种良法配合推广。(5)所施肥料中氮、磷、钾的当季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在3个施肥水平差异极显着。利用率以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最高,一底三追配方肥次之,一次性配方底肥最低;残留率以一次性配方底肥的最低,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次之,一底三追配方肥最高;挥发流失率以一底三追配方肥最低,一次性缓释复合肥底肥次之,一次性配方底肥最高。综上所述,一次性施用氮、磷、钾含量、比例和释放速率符合玉米生长发育需求的缓释复合肥作底肥,与适当的玉米杂交种配合,可以满足现代农业精确定量轻简化栽培的要求,并减少养分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建议作为西南山地丘陵生态区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
赵英杰[7](2019)在《花生—春玉米轮作的肥料效应及减量优化施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生产中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环境风险加大等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绿色发展中科学施肥及持续利用土壤养分资源等成为当前重要研究问题。平衡施肥理论与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也是研究减量施肥理论与技术理论依据。采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区域肥料在作物上产量效应及养分转化与去向等,提出科学施肥量,并进行大面积田间示范和校验是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已有研究多为宏观上计算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提出维持平衡的施肥量,或农田尺度上基于肥料在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效应研究及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的计算施肥量。气候、地貌、成土母质、耕种施肥等均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而施肥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速效养分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冀东燕山山前平原花生-春玉米轮作区产量效应及施肥对土壤养分演变的影响等研究尚少。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与田间示范校验试验相结合等方法,系统研究氮磷钾在花生、玉米上的产量效应及其养分的去向、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并通过田间示范试验校验提出科学施肥量。旨在理论上探讨氮磷钾在花生-春玉米轮作区的产量效应特点及减量施肥后对花生、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实践上提出花生、玉米减量高效施肥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氮磷钾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不施氮、磷、钾肥均显着降低了花生各生育期的生物量和花生的产量,不施氮肥和磷肥主要通过减少花生单株果数而减产,不施钾肥主要是通过降低花生百果重而减产;-N(PK)、-P(NK)、-K(NP)、1/2P(NK)、1/2K(NP)处理花生产量分别相当于NPK处理产量的81.5%、82.2%、80.1%、86.8%、83.1%,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各施肥处理花生产量高低顺序:NPK>2/3N(PK)>1/2N(PK)>1/2P(NK)>1/2K(NP)>-P(NK)>-N(PK)>-K(NP)。1/2N(PK)、2/3N(PK)处理产量与NPK处理比较无显着变化。N、P2O5、K2O用量分别为180、90、90kg/hm2下花生产量4578.0kg/hm2,土壤氮磷钾收支表观平衡分别为:-18.67kg/hm2、20.54kg/hm2、-43.64kg/hm2,考虑土壤供氮磷钾量后的实际盈余分别为:142.83kg/hm2、35.74kg/hm2、51.51kg/hm2。基于花生是豆科植物,冀东花生产区土壤有效磷较高、速效钾较低的土壤肥力现状,花生种植中减肥增效技术为:基肥减施氮肥和磷肥、保证钾肥,推荐基肥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67.5-90.0、45.0-90.0和45.0-90.0kg/hm2。(2)氮磷钾在玉米上的产量效应:不施氮、磷、钾肥均显着降低了玉米各生育期的生物量和玉米的产量,不施氮肥和磷肥主要通过减少玉米穗粒数而减产,不施钾肥主要是通过降低玉米百粒重而减产;氮、磷、钾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为:N>P>K。其中,-N(PK)、-P(NK)、-K(NP)、1/2N(PK)、1/2P(NK)、1/2K(NP)、2/3N(PK)处理玉米生产量分别相当于NPK处理产量的80.5%、83.2%、83.7%、94.0%、94.6%、92.5%、95.1%,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各施肥处理玉米产量高低顺序:NPK>2/3N(PK)>1/2P(NK)>1/2N(PK)>1/2K(NP)>-K(NP)>-P(NK)>-N(PK)。N、P2O5、K2O用量分别为225、90、120kg/hm2下玉米产量7679.5kg/hm2,土壤氮磷钾收支表观平衡分别为:69.99kg/hm2、-4.75kg/hm2、-19.93kg/hm2,考虑土壤供氮磷钾量后的实际盈余分别为:191.93kg/hm2、29.01kg/hm2、56.42kg/hm2。基于冀东地区土壤肥力现状和肥料减半后玉米的产量状况,玉米种植中减肥增效技术为:满足氮肥和磷肥、适量补钾,推荐基肥N、P2O5、K2O用量分别为112.5-168.75、45.0-90.0和30.0-60.0kg/hm2。(3)氮肥后移: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花生单株果数和百果重均显着增加,产量分别增加12.6%和9.9%,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与常规施肥(N、P2O5、K2O均为108kg/hm2)相比,氮肥后移处理(N、P2O5、K2O均为90kg/hm2,下针期追N34.5kg/hm2)单株果数增加5.2个,产量增加9.6%,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在氮肥后移基础上,基肥替换为有机肥1500kg/hm2,单株果数减少5.5个,产量减少9.1%,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氮素优化管理:与常规施肥(N、P2O5、K2O均为108kg/hm2)相比,减少或增加30%氮用量花生产量均无显着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N、P2O5、K2O均为78.75kg/hm2,下针期追N 34.5kg/hm2)两示范地点产量分别增加了10.7%和5.5%,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在优化施肥基础上,基肥替换为有机肥1500kg/hm2,产量分别减少15.8%和8.3%,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推荐优化施肥方案:花生种植推荐基肥N、P2O5、K2O用量均为78.75kg/hm2,下针期追N 34.5kg/hm2。(4)花生上减量施肥:1)基肥减量:与基肥施肥量(N、P2O5、K2O均为90kg/hm2)相比,减少或增加25%基肥用量对花生生物量、单株果数、百果重和产量均无显着影响。2)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与有机肥1800kg/hm2相比,降低有机肥施用量会降低花生的单株果数和百果重,进而降低花生产量。3)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在氮磷钾总养分用量为270kg/hm2情况下,与单施化肥相比和单施有机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按照养分1:1配合施用显着增加花生单株果数和百果重,产量分别增加6.3%和17.0%,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氮、磷、钾在花生、春玉米上的产量效应,其中不施肥均显着降低了营养生长期的生物量和产量。不施氮肥和磷肥主要通过降低花生单株果数、玉米穗粒数而减产;不施钾肥主要降低花生百果重、玉米百粒重而减产。通过基肥减量、后期氮素调控、有机无机配施实现减肥增效。
秦闯[8](2019)在《夏玉米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民为片面追求粮食增产增收,过量施用化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农业土壤磷钾养分富集、有机质及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土壤质量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利用土壤富存养分、降低化肥用量、提升土壤质量已成为农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具有溶磷解钾,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土壤质量等优点。生物有机肥被广泛应用于设施蔬菜等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上,可以显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是在大田作物应用方面的报道仅零星可见。本文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探讨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不同剂量配比以及分次施肥在玉米产量、品质、农艺性状及其土壤生化指标上的作用效果,据此提出华北地区夏玉米减施化肥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经田间减施化肥20%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微区试验发现,与常规施肥相比,G4处理(减施化肥20%+生物有机肥750 kg/hm2)在各处理中提升最为显着,产量提高了9.78%、粗蛋白提高了6.95%、粗脂肪提高了12.11%、植株氮累积量提高了11.94%、钾累积量提高了12.47%、土壤有效磷平均提高了24.72%、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12.01%,肥料贡献率以及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7.10%、61.11%。因此,G4处理可以作为夏玉米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的适宜用量方案。经田间施用生物有机肥750 kg/hm2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处理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施用生物有机肥750 kg/hm2与减施不同剂量化肥组合中,以T2处理(减施化肥20%+750 kg/hm2生物有机肥)在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等重要指标上的提升效果表现最优,其产量提高了8.48%,粗脂肪提高了18.32%,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16.3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提高了63.72%、45.11%,Chao1指数提高了49.6%。可见,T2处理用量与微区试验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确定了减施化肥20%+生物有机肥750 kg/hm2组合配比的优势。通过分次施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认为,与生物有机肥+化肥作为种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作为种肥+苗期追施化肥的产量显着提高了7.23%,土壤速效钾和全氮分别提高了11.10%和18.75%。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夏玉米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关键技术:减施化肥20%增施生物有机肥750 kg/hm2,其中,化肥纯养分量为N 120.68 kg/hm2、P2O5 30.84kg/hm2、K2O 50.53 kg/hm2,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为300 kg/hm2,活菌数为1.5×105亿,并建议生物有机肥作为种肥一次性施用可满足玉米幼苗生长需要,而化肥延迟至苗期施用可延长肥效,提高产量,该技术为华北地区夏玉米减施化肥增施生物有机肥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薛根祥,何永垠,仲凤翔,王国平,郜微微[9](2019)在《两种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效果的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文中指出选用"雨林"牌高分子腐植酸复合肥和"绿聚能"长效缓释复合肥两个新刑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增产效果较为显着,前者产量较对照(不施肥)增产60.87%,较同等用量的普通复合肥增产18.57%,后者产量较对照(不施肥)增产52.24%,较同等用量的普通复合肥增产13.67%,而两者之间相比,前者比后者增产4.3%,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两个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应用符合肥药减施发展方向,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薛根祥,何永垠,仲凤翔,王国平,郜微微[10](2019)在《玉米施用“雨林”牌高分子腐植酸复合肥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文中认为"雨林"牌高分子腐植酸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增产效果较为显着,产量较对照(不施肥)增产60.87%;较同等用量的普通复合肥增产18.57%。该产品在玉米上应用符合肥药减施技术规程,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二、瑞和复合肥在玉米上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和复合肥在玉米上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肥料概述 |
2 微生物肥料类型及其在玉米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
2.1 不同种类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
2.1.1 固氮菌剂 |
2.1.2 溶磷菌剂 |
2.1.3 硅酸盐菌剂 |
2.1.4 其他单一菌剂 |
2.1.5 复合菌剂 |
2.1.6 生物有机肥 |
2.2 微生物菌肥对玉米的生防作用 |
2.3 微生物肥料提高玉米的抗逆性 |
2.4 微生物肥料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5 应用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节肥潜力 |
3 研究展望 |
(2)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
1.3 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2 国内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国外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2 国内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5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5.1 国外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5.2 国内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
1.6 轮作与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6.1 复垦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
1.6.2 轮作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6.3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6.4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 |
1.6.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6.6 复垦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1.9 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3.1 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
2.3.2 非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
2.4 项目测定与方法 |
2.4.1 大豆和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测定 |
2.4.2 大豆和玉米土壤养分测定 |
2.4.3 大豆和玉米土壤酶活测定 |
2.4.4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区系 |
2.4.5 大豆和玉米土壤16Sr DNA测序 |
2.4.6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施肥对大豆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1 施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3.1.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株高的影响 |
3.1.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茎粗的影响 |
3.1.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1.4 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3.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2.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
3.2.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2.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2.5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2.6 复垦土壤养分与大豆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3.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3.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3.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
3.4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4.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
3.4.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
3.4.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
3.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3.5.1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3.5.2 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3.5.3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
3.5.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
3.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3.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3.6.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
3.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
3.6.3 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3.6.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3.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
3.7 小结 |
第四章 施肥对玉米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1 施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4.1.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株高的影响 |
4.1.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茎粗的影响 |
4.1.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4.1.4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
4.2.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4.2.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
4.2.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4.2.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4.2.5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4.2.6 复垦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
4.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3.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4.3.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
4.4 施肥处理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4.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
4.4.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
4.4.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
4.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4.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4.5.1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4.5.2 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4.5.3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
4.5.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
4.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4.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4.6.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
4.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
4.6.3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4.6.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4.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种植季复垦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
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养分比较分析 |
5.1.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全氮比较分析 |
5.1.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机质比较分析 |
5.1.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解氮比较分析 |
5.1.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效磷比较分析 |
5.1.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速效钾比较分析 |
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
5.2.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过氧化氢酶比较分析 |
5.2.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性磷酸酶比较分析 |
5.2.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脲酶比较分析 |
5.2.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蔗糖酶比较分析 |
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
5.3.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数量比较分析 |
5.3.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放线菌比较分析 |
5.3.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真菌比较分析 |
5.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
5.4.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门比较分析 |
5.4.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属比较分析 |
5.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5.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香浓-维纳指数比较分析 |
5.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一度指数比较分析 |
5.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优势度指数比较分析 |
5.6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综合肥力比较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施肥改变了大豆/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 |
6.1.2 施肥增加了复垦土壤养分含量 |
6.1.3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酶活性 |
6.1.4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 |
6.1.5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6.1.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6.1.7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综合肥力 |
6.2 结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肥料施用现状 |
1.3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1.4 施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1.5 施肥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场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产量的测定 |
2.3.2 生物量积累的测定 |
2.3.3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5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6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2.4 相关参数计算 |
2.5 数据分析和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
3.3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
3.4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穗位叶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
3.6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3.7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3.8 相关分析 |
3.9 经济效益 |
4 讨论 |
4.1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2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4.3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 |
4.4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4.5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6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不同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及控释肥对河套蜜瓜土壤养分和生长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缓控释肥料的分类 |
1.2.2 缓控释肥料施用对作物产量、品质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
1.2.3 缓控释肥料施用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1.3 西瓜、甜瓜养分吸收特性 |
1.3.1 西瓜养分吸收特性 |
1.3.2 甜瓜养分吸收特性 |
1.4 论文研究依据与思路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缓控释肥在不同瓜田土壤的养分释放特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肥料养分释放率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施入不同肥料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变化 |
2.3.2 不同肥料在不同土壤中的氮素释放率 |
2.4 讨论 |
2.4.1 土壤性质对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的影响及不同肥料差异性 |
2.4.2 不同土壤适宜西、甜瓜的缓控释肥 |
2.5 小结 |
第三章 控释肥和减量施肥对内蒙河套灌区甜瓜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区概况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用施肥处理甜瓜产量 |
3.3.2 不同施肥对甜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甜瓜品质的影响 |
3.3.4 不同施肥处理甜瓜养分利用效率 |
3.4 讨论 |
3.4.1 施用控释肥对甜瓜养分吸收的影响 |
3.4.2 施用控释肥对甜瓜品质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控释肥和减量施肥对内蒙河套灌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区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2 对甜瓜不同生育期0~4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
4.3.3 播种期不同施肥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
4.3.4 收获期CF与 RSF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
4.3.5 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AMF在作物上的减氮效果 |
1.2.2 土壤氮素水平对AMF的影响 |
1.2.3 AMF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4 AMF应用在玉米减氮效果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的减量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1.5 参数计算方法 |
2.1.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
2.2.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2.2.4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
2.2.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
2.2.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处理对AMF侵染率、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吐丝期根系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甜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动态变化 |
2.3.5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鲜苞产量、商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
2.3.6 不同处理对甜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三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扩增子试验方法 |
3.1.2 参数计算方法 |
3.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稀释性曲线(Observed-species)分析 |
3.2.2 OTU聚类分析 |
3.2.3 土壤样品的AMF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3.2.4 AMF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
3.2.5 AMF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 |
3.3 讨论 |
3.3.1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3.3.2 AMF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减量的机理探讨 |
4.1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量增效的机理 |
4.1.1 增施AMF提高了氮代谢酶活性 |
4.1.2 增施AMF提高了氮素利用率 |
4.1.3 增施AMF提高了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 |
4.1.4 增施AMF改善了AMF群落多样性 |
4.1.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 |
4.2 讨论 |
4.2.1 增施AMF提高氮代谢酶活性的机理探讨 |
4.2.2 增施AMF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机理探讨 |
4.2.3 增施AMF提高甜玉米鲜苞产量及品质的机理探讨 |
4.2.4 增施AMF改善AMF群落多样性的机理探讨 |
4.2.5 AMF多样性指数与氮素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
4.2.6 增施AMF对甜玉米化学氮肥减施增效的机理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6)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玉米品种对环境多样性的广泛适应性 |
1.2 社会经济发展对玉米栽培技术变革的要求 |
1.3 玉米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 |
1.4 缓释肥料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不同缓释复合肥养分含量和释放速度测定 |
2.1.1 材料 |
2.1.2 复合肥养分浸提 |
2.1.3 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 |
2.1.4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磷含量 |
2.1.5 氢氧化钠熔融法测定钾含量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2.1 材料 |
2.2.2 试验地概况 |
2.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2.4 取样调查 |
2.3 植株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
2.3.1 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测定 |
2.3.2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氮含量测定 |
2.3.3 土壤样品速效氮含量测定 |
2.3.4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磷含量测定 |
2.3.5 土壤样品速效磷含量测定 |
2.3.6 植株和土壤样品全钾含量测定 |
2.3.7 土壤样品速效钾含量测定 |
2.4 养分吸收利用率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缓释复合肥养分含量和释放速率 |
3.2 不同施肥处理及杂交种的产量表现 |
3.3 不同施肥处理及杂交种养分吸收利用率 |
4 讨论 |
4.1 关于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速率 |
4.2 关于缓释复合肥的增产效益 |
4.3 缓释复合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挥发流失率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花生—春玉米轮作的肥料效应及减量优化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肥料施用状况 |
1.2.2 肥料利用率 |
1.2.3 土壤养分状况 |
1.2.4 农田养分平衡 |
1.2.5 肥料的产量效应 |
1.2.6 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长期施肥对花生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 |
2.1.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2 花生氮素调控试验 |
2.3 减量施肥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 |
2.3.1 基肥减量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2.3.2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 |
2.3.3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磷钾对花生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3.1.1 氮磷钾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
3.1.2 氮磷钾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3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 |
3.1.4 花生中氮、磷、钾养分分配 |
3.2 氮磷钾在玉米上的产量效应及养分收支平衡 |
3.2.1 氮磷钾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3.2.2 氮磷钾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 |
3.2.4 玉米中氮、磷、钾养分分配 |
3.3 花生上氮素优化管理 |
3.3.1 氮素后移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
3.3.2 氮素优化管理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 |
3.4 减量施肥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4.1 基肥减量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
3.4.2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4.3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氮磷钾在花生上的产量效应 |
4.1.1 氮磷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1.2 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及氮磷钾推荐用量 |
4.2 氮磷钾在玉米上的产量效应 |
4.2.1 氮磷钾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4.2.2 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及氮磷钾推荐用量 |
4.3 花生上的氮素调控 |
4.4 花生上减量施肥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夏玉米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现状 |
1.2.2 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进展 |
1.2.3 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技术效果研究进展 |
1.2.4 分次施肥在夏玉米上的作用效果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减施化肥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在玉米上的作用效果研究 |
1.4.2 施用生物有机肥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夏玉米的作用效果研究 |
1.4.3 分次施肥对于夏玉米的作用效果研究 |
1.5 技术路线 |
2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对夏玉米的作用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样品采集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作用效果 |
2.2.2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效果 |
2.2.3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对夏玉米植株养分吸收的作用效果 |
2.2.4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效果 |
2.2.5 增施不同剂量生物有机肥对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3 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夏玉米的作用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供试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样品的采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品质的作用效果 |
3.2.2 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作用效果 |
3.2.3 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效果 |
3.2.4 减施不同剂量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多样性的作用效果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分次施肥对夏玉米的作用效果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 |
4.1.2 供试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播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结合苗期追施化肥对夏玉米的影响 |
4.2.2 播期与拔节期两次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夏玉米的影响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两种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效果的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地点 |
1.2供试品种 |
1.3试验设计 |
1.4田间管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处理对玉米穗粒结构的影响 |
2.2不同处理的玉米产量比较 |
3结论与建议 |
3.1两个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均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
3.2两个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符合高质高效生产发展方向, 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
3.3两个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的最佳施用量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 |
(10)玉米施用“雨林”牌高分子腐植酸复合肥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设计 |
1.4 田间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穗粒结构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的玉米产量比较 |
3 结论与建议 |
四、瑞和复合肥在玉米上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 玉米科学, 2021(03)
- [2]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变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3]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成贵根. 扬州大学, 2021
- [4]不同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性及控释肥对河套蜜瓜土壤养分和生长的效应[D]. 郭雨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增施AMF对甜玉米氮肥增效及根际土壤AMF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徐如玉.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6]西南山地生态区新选育玉米杂交种对缓释复合肥的养分吸收利用[D]. 吴咏翔.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花生—春玉米轮作的肥料效应及减量优化施肥技术研究[D]. 赵英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夏玉米增施生物有机肥减施化肥关键技术研究[D]. 秦闯.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两种新型复合肥在玉米上施用效果的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J]. 薛根祥,何永垠,仲凤翔,王国平,郜微微.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5)
- [10]玉米施用“雨林”牌高分子腐植酸复合肥试验研究——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肥药减施技术攻关[J]. 薛根祥,何永垠,仲凤翔,王国平,郜微微.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