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81E甜高粱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贺春贵[1](2021)在《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甜高粱作为一种饲草作物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关研究和交流增多,但对甜高粱一词的应用、理解常不一致。本文参考国内外一些主要文献,概括提出了甜高粱常见的3种概念及其含义。其一,作为一个通俗概念,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中茎内含甜汁液、有甜味的任何一种或一类高粱;其二,作为植物分类学的概念,甜高粱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的特定种、亚种或变种;其三,作为以特定应用为目的概念,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中,其茎内汁液含糖量达到特定要求的一类品种,包括杂交种或常规种或地方品种等。由于分类系统更新和品种多样化等原因,与甜高粱相关的饲用高粱的品种类型名称变化很大,一定程度也引起了概念混乱。建议在饲用高粱中应用《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的"栽培群"概念和方法进行品种归类,以使甜高粱等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的概念更加明晰易用。
张庆芳[2](2020)在《甜高粱作为一种生物能源作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甜高粱作为一种能源作物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从全球生物能源现状入手,对其生理特点、栽培特点、分布区域、品种优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甜高粱作为生物能源的优势以及我国各种植区域种植甜高粱的情况,以期为甜高粱作为非粮食能源乙醇在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赵文杰,徐薇,张景龙,程爽,郑甲成,刘言龙,殷世霞,李杰勤,詹秋文[3](2019)在《甜高粱生物学性状与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甜高粱的遗传多样性,选取31份甜高粱品种资源,通过生物学性状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3个生物学性状在品种资源间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品种资源间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真实存在;生物学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株高与茎粗、鲜质量和叶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茎粗与鲜质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呈极显着正相关;分蘖数与茎粗呈极显着负相关,茎粗与粗纤维呈极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前4个主成分作为品质主因子、产量主因子、糖分和产量次因子,以及产量辅助因子;基于生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全部品种资源分成6大类群,其中第Ⅰ类属于高产型,第Ⅱ类属于高产低质型,第Ⅲ类属于高含糖量型,第Ⅳ、Ⅴ类群利用价值不大,第Ⅵ类属于高分蘖型。根据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计算得到甜高粱品种资源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757,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将全部品种资源聚为6大类群,这与生物学性状聚类结果相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
郝正刚,魏玉清[4](2020)在《环境因子与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甜高粱能源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甜高粱不同基因型的环境适应性及对其能源品质的影响,为发展甜高粱生物能源产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8个不同品种的甜高粱为材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山东滨州市和河北黄骅市分别进行田间试验,基于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采用方差分析、神经网络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和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甜高粱能源品质的影响。【结果】(1)供试的8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指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基因型(G)、环境因子(E)及二者互作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子对甜高粱产量的影响最大。(2)土壤有机质对甜高粱茎秆产量、茎秆产糖量及综合产酒量较重要,土壤全盐含量与茎秆汁液糖锤度重要性比值最高,年降雨量为影响甜高粱籽粒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茎秆出汁率主要受无霜期、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影响。(3)品种823、Sart和M81-E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综合品质较好,醇甜2号、辽甜1号、能饲1号在山东滨州市综合品质较好,M81-E、能饲杂1、辽甜1号在河北黄骅市综合品质较好。【结论】甜高粱综合能源品质存在品种和地域差异性,发展甜高粱生物能源需因地制宜。
阿依古丽·艾买尔,阿依夏姆古丽·麦麦提,张苏江[5](2018)在《南疆几种饲用甜高粱主要性状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筛选适合南疆气候土壤特性的饲用甜高粱品种。[方法]以8个甜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栽培试验对8个品种甜高粱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甜高粱M81的生物产量、株高、单株鲜重、分蘖数、茎节数、茎粗、叶长和叶宽最高,其次是丽欧和吉甜1号,LAMBAS和AS142较低;在成熟期丽欧和吉甜1号茎杆糖锤度最高,分别达到了23%和21%,其次是M81和新甜2号,糖锤度为19%和18%;延迟7~14 d收获可以明显提高甜高粱的糖含量。[结论]综合考虑8个供试甜高粱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M81、吉甜1号和丽欧适应性较好,可以作为南疆饲用甜高粱品种进行利用。
魏福年,马龙彪[6](2018)在《非生物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国内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我国甜高粱种子萌发非生物胁迫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甜高粱的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梁永良[7](2017)在《四个甜高粱品种引种试验及青贮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开发甜高粱作为解决我国南方优质饲草短缺问题的可能性,2014年,以引自山东省农科院的济甜杂1号(JZ1),济甜杂2号(JZ2),济甜杂4号(JZ4),济甜杂5号(JZ5)4个甜高粱品种和本地的邦得1号杂交狼尾草(BD1)为材料,在南宁地区的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种植基地开展区域试验和饲用营养价值评定试验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参试甜高粱品种间的生育期有差异,生育天数最长的BD1达188天,生育天数最短的品种JZ5141天,二者相差47天。按照生育天数由短到长的排序,依次为JZ5<JZ1<JZ4<JZ2<BD1,所有品种在南宁均完成生长周期。2.通过生产性能测定表明:参试甜高粱各品种JZ1、JZ2、JZ4、JZ5的年产草量分别为 91056.22kg/hm2、103043.63 kg/hm2、108439.62 kg/hm2、79238.19kg/hm2、对照品种BD1产量55501.63 kg/hm2,其中J24最高,其次为JZ2,J24和JZ2、JZl间差异不显着,和JZ5差异显着,与对照种相比差异极显着,五个品种第一次刈割分别占全年总产量的 57.72%、51.21%、51.0739%、57.84%、27.15%。株高由高到低分别为:JZ4>JZ2>JZ1>JZ5>BD1,引进品种与本地品种差异显着。茎秆性状测定结果JZ2茎最粗,直径为2.llcm,BD1茎最细,直径为1.65cm,两者差异显着。JZ1、JZ5也比BD1粗,差异不显着。节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JZ2、JZ4、JZ1、JZ5、BD1,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差异较小,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杆长与株高呈正相关,其中最高的为JZ4,其次为JZ2,最低为BD1,最高和最低之间差异显着。杆重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最高为JZ2,其次为JZ4。穗粒性状显示JZ2的穗长最长,穗粒重最重,表现较佳。品种JZ1的千粒重最大,为33.11,说明种子最饱满,质量最好。粒色各有差异,其中,JZ1和BD1呈黄色,JZ4和JZ5呈浅黄色,JZ2呈浅黄褐色。发芽性状测定显示:发芽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JZ2、JZ4、JZ5、BD1、JZ1;发芽势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JZ2、JZ5、JZ1、JZ4、BD1;发芽指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JZ2、JZ4、JZ5、BD1、JZ1;活力指数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JZ2、JZ5、JZ4、JZl、BD1,各指标之间差异不显着,JZ2品种是指相对优良的出芽特性。叶茎比测定显示:三茬平均叶茎比较大的是JZ2的1.50,其次是JZ1的1.24,其他三个品种都在1左右。营养指标测定显示:在拔节期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JZ5,达到9.05%,与JZ2、JZ4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JZ1和BD1,干物质含量最高的JZ4,总能最高的是JZ1达到16.21MJ/kg,纤维组分中中性洗涤纤维(ADF)含量较高的是JZ5。粗脂肪最高的是BD1,达到14.8%,粗灰分,钙磷等指标各品种间差异不明显。3.从生物学特性评价结果看,综合得分高品种是JZ5和BD1,综合评分居中的是JZ2,最低的是JZ1,发生叶斑病。从抗倒伏性观测结果来看,BD1没有发生倒伏,JZ4、JZ2和发生了轻微倒伏,倒伏程度为1级。JZ1和JZ5的倒伏最为严重。4.利用产量表现较好的甜高粱品种JZ4开展青贮(单贮、混贮)试验表明:甜高粱半风干状的储存效果明显比甜高粱鲜状效果强;鲜白花扁豆和鲜甜高粱的配比是1:1,是效果较好的青贮组合,鲜白花扁豆和半风干甜高粱结合青贮之比以1:1.6则更优。综合以上几点,4个参试甜高粱品种适应广西南宁气候土壤条件,其中的品种是JZ4、JZ2生产性能、饲用价值表现好,可以作为饲料作物引入栽种青贮饲料单贮以半干状好,混贮配合豆科牧草以1:1.6为佳。
李多芳[8](2016)在《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电离辐射作为诱导突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中。大量实验证明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存活率之间存在“马鞍型”曲线关系,而其至今在理论上尚未给出合理的解释。探索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诱变效应的内在机理是本学科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应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关系的研究历经七年,由理论与实验两部分工作组成:一是作者在硕士期间完成的重离子辐射玉米自交系田间性状的实验工作;二是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工作。而后者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结论:1、将电离辐射剂量、植物修复作用以及完全随机化引入到生物进化的Crow-Kimura理论中,对彼此独立的选择与突变两参量完全随机化,建立了电离辐射致植物诱变的平行进化模型,得到稳态分布的解析解,从理论上阐述了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之间的“马鞍型”实验曲线形成的内在原因;2、将上述理论结果应用到已有的玉米、甜高粱和棉花的辐射诱变实验中,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植物的理论“马鞍型”曲线与实验“马鞍型”曲线基本吻合,并给出三种植物的辐射剂量阈值;3、Eigen模型完全随机化研究表明突变率随机化对误差阈展宽效应发挥主导作用,且群体系综逐步通过误差阈的行为是误差阈展宽的原因,为选择与突变相互耦合的特殊物种诱变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惠惠[9](2015)在《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的方法,以用于规模化能源生产为目的,评述我国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生产和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北方甜高粱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为甜高粱在我国规模化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综合分析了甜高粱品种培育进展,不同综合农业区高度推荐的甜高粱品种如下:东北区为早熟品种龙甜高粱2号,晚熟品种沈农甜杂2号和中熟品种辽饲杂2号、辽饲杂4号、辽甜1号、辽甜9号、辽甜10号、吉甜3号、吉甜杂1号和九甜杂4;黄淮海区为早熟品种能饲1号和能饲杂1号,中熟品种醇甜2号、辽甜1号、绿能2号、辽饲杂2号和晚熟品种M-81E和原甜1号;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为辽甜1号、吉甜杂1号和吉甜3号;甘新区为早熟品种早熟1号和醇甜2号、新高粱2号、新高粱3号和新高粱7号,中熟品种辽甜1号、绿能2号、辽饲杂1号和BJ0602和晚熟品种新高粱9号;黄土高原区为九甜杂三;西南区为大力士;长江中下游区为ST005和ST008;华南区为中熟品种辽饲杂1号和品甜3号、晚熟品种M-81E、辽甜1号和辽甜3号。(2)比较了全国8个大区甜高粱农作制度、土地整理、播种、种植密度、间苗、去分蘖、灌溉、施肥、抗倒伏、农药喷施等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及收储运技术的异同,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及西南区研究文献较少,希望通过比较为甜高粱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3)以当地主栽作物为参照,分析了山东省无棣和内蒙古五原盐碱地区示范种植的甜高粱经济效益。无棣的甜高粱投入显着低于棉花,而净产出和投入产出比显着高于棉花。而五原甜高粱和向日葵和玉米生产表现与无棣相反,这主要是由当地甜高粱生产过程过多的劳力投入所致。甜高粱生产率表现为无棣显着高于五原,分别为13.12千克/元和3.26千克/元。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柴油投入对甜高粱的产出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但种子的投入仅对无棣甜高粱表现显着正相关,且灌溉和地膜的投入对五原甜高粱产出显着负相关,甜高粱生产比棉花和向日葵呈现较好的规模收益。无棣甜高粱生产表现出更好的经济可行性。甜高粱生产高产出需要高度机械化。(4)对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研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东北区和甘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比较成熟,黄淮海区生产技术成熟度一般,其他地区生产技术不成熟。结合不同地区品种和栽培管理信息,通过比较东北区、黄淮海区和甘新区甜高粱生产的能量、经济、温室气体排放和肥料等6个指标,认为东北区是我国北方甜高粱生产最可持续的地区,甘新区可持续性略低于黄淮海区。
新楠,罗峰,李贺,金伟,裴忠有[10](2014)在《播期对天津地区甜高粱主要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甜杂2号、考利、罗马、M81-E等8个甜高粱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生物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最适种植时期和收获期。结果表明,甜高粱最适宜播种期为5月24日左右,最适收获期为10月29日的蜡熟期,生物产量最高达110 t/hm2,高粱蜡熟期含糖量最高。甜高粱适时晚播在天津地区可有利于增加干物质含量和含糖量等。
二、M-81E甜高粱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81E甜高粱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通俗概念中,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茎内含甜汁液有甜味的任何一种或一类高粱 |
2 在植物分类中,甜高粱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特的特定种、亚种或变种 |
3 从应用角度看,甜高粱是指栽培高粱茎中汁液含糖量达到特定要求的一类品种,包括杂交种或常规种或地方品种等 |
4 在饲用高粱品种分类中使用栽培群概念的建议 |
(2)甜高粱作为一种生物能源作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1.1 生物能源的特点 |
1.2 甜高粱的特点 |
1.3 甜高粱作为能源作物的效益指标分析 |
2 我国甜高粱栽培的主要品种 |
2.1 东北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2 黄淮海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3 内蒙古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4 甘新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5 黄土高原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6 西南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7 长江中下游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2.8 华南区甜高粱栽培的品种及特点 |
3小结 |
(3)甜高粱生物学性状与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与指标测定 |
1.2.2 DNA提取与SSR分子标记检测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甜高粱生物学性状的方差分析 |
2.2 甜高粱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
2.3 甜高粱生物学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2.4 甜高粱基于生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 |
2.5 高粱SSR遗传多态性分析 |
2.6 甜高粱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方差分析对甜高粱聚类分析中生物学性状指标重要性的确认 |
3.2 生物学性状和SSR分子标记2种聚类结果的比较 |
(4)环境因子与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甜高粱能源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甜高粱能源品质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甜高粱能源品质的变化 |
2.2 影响甜高粱能源品质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 |
2.3 影响甜高粱能源品质指标的环境因子重要性 |
2.4 不同基因型甜高粱能源品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2.4.1 甜高粱能源品质指标主成分提取 |
2.4.2 不同基因型甜高粱在不同地区能源品质特性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5)南疆几种饲用甜高粱主要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田间管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甜高粱株高、鲜重、叶重、茎重和生物产量的比较 |
2.2 不同品种甜高粱分蘖数、茎节数、茎粗、叶宽、叶长比较 |
2.3 不同品种甜高粱延迟收获糖锤度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6)非生物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国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
1.1 重金属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 盐胁迫对甜高粱种子吸水和萌发的影响 |
1.3 碳离子辐照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酶活性的影响 |
1.4 碳酸钠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 |
1.5 氮素对Na Cl胁迫下甜高粱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
1.6 低温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 |
2 展望 |
(7)四个甜高粱品种引种试验及青贮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甜高粱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甜高粱研究概况 |
1.2.3 广西甜高粱研究概况 |
1.2.4 甜高粱育种学研究 |
1.2.5 甜高粱生物学特性 |
1.2.6 甜高粱抗性特性 |
1.2.7 甜高粱含糖量特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小区生产试验 |
2.4 播种和田间管理 |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1 生育时期观测 |
2.5.2 抗逆性观测 |
2.5.3 生产性能测定 |
2.5.4 营养价值评定 |
2.5.5 种子发芽试验 |
2.5.6 甜高粱饲用性能评价试验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间生育期分析 |
3.2 品种间生物学特性分析 |
3.3 品种间生产性能分析 |
3.3.1 参试品种间的株高分析 |
3.3.2 参试品种间的茎秆分析 |
3.3.3 参试品种的叶茎比分析 |
3.3.4 参试品种的产量分析 |
3.3.5 参试品种的营养物质分析 |
3.3.6 参试品种的穗粒性状分析 |
3.3.7 参试品种的发芽性状分析 |
3.4 青贮甜高粱饲用性能评价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南宁地区适生甜高粱生育期比较 |
4.2 南宁地区适生甜高粱生物学特性比较 |
4.2.1 不同品种甜高粱抗逆性比较 |
4.2.2 不同品种植物特征比较 |
4.3 南宁地区适生性甜高粱生产性能比较 |
4.3.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
4.3.2 不同品种产草量比较 |
4.3.3 不同品种叶茎比比较 |
4.3.4 不同品种营养指标比较 |
4.4 甜高粱与白花扁豆混贮饲用价值比较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离辐射及其剂量 |
1.2 电离辐射与植物体的相互作用 |
1.2.1 物理过程 |
1.2.2 化学过程 |
1.2.3 生物化学过程 |
1.2.4 生物过程 |
1.3 植物体生物性状诱变效应的定量研究 |
1.4 电离辐射生物诱变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1 靶理论 |
1.4.2 线性平方模型(LQ) |
1.4.3 修复模型和速率模型 |
1.4.4 进化的准物种模型 |
1.5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离辐射作用下的平行进化模型 |
2.1 Crow-Kimura模型随机效应的研究 |
2.1.1 完全随机化条件下,Crow-Kimura模型的随机效应 |
2.1.2 完全随机化情况中,误差阈展宽效应的定量研究 |
2.2 电离辐射致植物诱变的物理模型的建立 |
2.2.1 电离辐射植物的宏观状态 |
2.2.2 电离辐射剂量的引入 |
2.2.3 植物修复作用的引入 |
2.3 电离辐射致植物诱变效应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电离辐射致植物诱变过程的基本假设 |
2.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 电离辐射致植物诱变平行进化模型的稳态求解 |
2.4.1 稳态分布的解析解 |
2.4.2 稳态分布中几个关键因素分析 |
2.5 电离辐射作用下的平行进化模型的随机化处理 |
2.5.1 完全随机化处理 |
2.5.2 完全随机化条件下,群体系综的稳态解和稳态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离辐射作用下的植物存活率的实验与理论计算模拟研究 |
3.1 电离辐射植物存活率的理论计算 |
3.2 加速器重离子~7Li辐射玉米自交系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
3.2.1 重离子~7Li辐射玉米自交系生物性状的统计分析 |
3.2.2 电离辐射玉米的效应-剂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
3.3 电离辐射其他植物存活率实验的理论分析 |
3.3.1 ~(12)C离子辐射甜高粱品种的存活率理论分析 |
3.3.2 ~(14)N离子辐射棉花品种的存活率理论分析 |
3.4 电离辐射下植物存活率拟合模型的随机特性研究 |
3.4.1 确定性和随机拟合结果的对比 |
3.4.2 拟合优度 |
3.4.3 随机化处理后植物的辐射剂量阈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随机Eigen模型的理论研究 |
4.1 完全随机化Eigen模型的随机特性 |
4.1.1 完全随机化Eigen模型的稳态分布 |
4.1.2 完全随机化Eigen模型误差阈的宽度 |
4.2 随机Eigen模型中误差阈展宽效应的定量研究 |
4.3 单峰高斯适应面下准物种分布和误差阈展宽效应的统计机制 |
4.3.1 给定突变类序列相对浓度的稳态统计特性 |
4.3.2 误差阈附近“双峰分布”的特点 |
4.4 Eigen模型与Crow-Kimura模型随机效应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9)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立项依据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地区适宜的能源甜高粱品种 |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现状述评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3.2 东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3 黄淮海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4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5 甘新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6 黄土高原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7 西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8 长江中下游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9 华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3.10 小结 |
第四章 北方能源甜高粱生产的经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的可持续性评估 |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播期对天津地区甜高粱主要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取样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期对甜高粱生育时期和生育期的影响 |
2.2 播期对甜高粱植株生长的影响 |
2.3 播期对甜高粱生物产量的影响 |
2.4 播期对甜高粱含糖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M-81E甜高粱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甜高粱概念辨析及栽培群概念在饲用高粱品种研究中的应用[J]. 贺春贵. 甘肃农业科技, 2021(03)
- [2]甜高粱作为一种生物能源作物的研究进展[J]. 张庆芳. 园艺与种苗, 2020(05)
- [3]甜高粱生物学性状与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J]. 赵文杰,徐薇,张景龙,程爽,郑甲成,刘言龙,殷世霞,李杰勤,詹秋文. 浙江农业学报, 2019(12)
- [4]环境因子与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甜高粱能源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J]. 郝正刚,魏玉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5]南疆几种饲用甜高粱主要性状比较分析[J]. 阿依古丽·艾买尔,阿依夏姆古丽·麦麦提,张苏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2)
- [6]非生物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的影响国内研究进展[J]. 魏福年,马龙彪. 中国糖料, 2018(02)
- [7]四个甜高粱品种引种试验及青贮的初步研究[D]. 梁永良. 广西大学, 2017(06)
- [8]电离辐射剂量与植物变异效应关系的研究[D]. 李多芳.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9]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D]. 刘惠惠.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播期对天津地区甜高粱主要性状的影响[J]. 新楠,罗峰,李贺,金伟,裴忠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