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川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尺蠖川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川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欣,梅洋,李红,唐美君,贺康,肖强[1](2021)在《两株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及基因组差异》文中认为为明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cobNPV)毒株对灰茶尺蠖E. grisescens的毒力差异及其机制,以前期筛选获得的高效毒株EcobNPV-QF4和原始毒株EcobNPV-QV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叶盘法毒力生测试验测定毒力差异,并用定量PCR技术比较病毒拷贝数及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EcobNPV-QV经分子鉴定存在3个基因型,而EcobNPV-QF4则存在2个基因型,2株毒株的基因型存在差异;EcobNPV-QV和EcobNPV-QF4对灰茶尺蠖的幼虫毒力分别为4.26×106PIB/头和9.72×107PIB/头,EcobNPV-QF4对灰茶尺蠖的毒力是EcobNPV-QV的22.8倍;饲毒0~48 h之间EcobNPVQF4在灰茶尺蠖体内的增殖拷贝均显着高于EcobNPV-QV,EcobNPV-QF4比EcobNPV-QV具有更快的繁殖能力;比较2株毒株的基因组,EcobNPV-QF4比EcobNPV-QV长315 bp,与EcobNPV-QV相比EcobNPV-QF4基因组的hr1~hr3区域出现倒位,其中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在EcobNPVQF4中重复1次,3个同源重复区的回文序列存在差异但2株毒株仍为α杆状病毒亚家族Ⅱ亲缘种分离株。表明2株毒株的基因组在同源重复区的序列及回文个数间存在差异,推测这可能与导致其对灰茶尺蠖毒力差异有关。

徐彬,韩光杰,祁建杭,李传明,徐健,陆玉荣,刘琴[2](2021)在《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文中提出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 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 NPV浙江毒株(Eo NPV-ZJ)和江西毒株(Eo NPV-JX)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水平;通过克隆测序,多重比较分析Eo NPV-ZJ和Eo NPV-JX毒株同源重复区(hrs)。结果表明,Eo NPV-JX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5.95×106 PIB·mL-1和3.14×106 PIB·mL-1,Eo NPV-ZJ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1.13×107 PIB·mL-1和5.04×106 PIB·mL-1。Eo NPV-JX和Eo NPV-ZJ的hr1大小均为1 795 bp,含有11个完全回文序列,hr3大小均为665 bp,含有3个完全回文序列,与已报道的安徽毒株(Eo NPV-AH)无差异;而hr2差异较大,其中Eo NPV-JX hr2为864 bp,含有7个完全回文序列,Eo NPV-ZJ hr2为1 168 bp,含有12个完全回文序列,均少于Eo NPV-AH的18个完全回文序列。综合分析显示,Eo 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的毒力水平高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o NPV-JX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高于Eo NPV-ZJ毒株,造成Eo NPV不同毒株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hr2序列回文序列个数相关。

张欣欣,唐美君,肖强[3](2021)在《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文中研究说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程露强[4](2021)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其核型多角体病毒(SfMNPV)敏感性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是为害玉米等作物的重大害虫,自2018年末入侵我国以来,对玉米等多种作物的产量产生严重威胁。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是专一感染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毒,制成病毒杀虫剂后,具有无污染、环境友好、持效性长等优势,是化学防治的良好补充。一方面由于目前病毒的生产主要依赖活体宿主繁殖,获取(筛选)对病毒高敏感的宿主昆虫,对提升病毒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了解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SfMNPV的敏感性,也能为田间开展SfMNPV药效试验和各地生物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室内建立的采自云南德宏、广东广州、广西钦州、西藏林芝四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为实验材料,通过分子标记鉴定技术,确定其基因型;通过生物测定手段,评价各种群对SfMNPV的敏感性;最后以高敏感的西藏种群和低敏感的广西钦州种群为研究对象,比较两者差异,初步探索不同地理种群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结果如下:1)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线粒体标记存在差异,而核基因标记一致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草地贪夜蛾云南、广东和西藏种群属于水稻型,而广西种群属于玉米型;基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云南、广东、广西和西藏4个种群都属于玉米型。2)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SfMNPV多角体的口服敏感性存在显着差异供试4个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在幼虫1-4龄期阶段对SfMNPV都存在敏感性差异,且随着龄期增长各种群敏感性水平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而言,广西种群对SfMNPV敏感性最低,西藏种群的敏感性最高,云南和广东种群为一般敏感。3)SfMNPV出芽病毒粒子(budding virus,BV)对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的影响幼虫体内直接注射SfMNPV BV,注射后24 h和72 h草地贪夜蛾血淋巴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显着提高。注射后24 h广西种群PO活性显着低于西藏种群,但注射后72 h两者差异不显着。但是,对口服病毒多角体敏感性差异最大的广西和西藏种群,因注射病毒粒子造成的死亡率经统计分析无显着性差异。4)肠道微环境对宿主感染SfMNPV具有一定的影响广西和西藏种群肠道pH值存在显着性差异,广西种群pH均值8.999,西藏种群pH均值9.160;荧光增白剂28(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FB28)对草地贪夜蛾感染SfMNPV有一定增效作用,可显着提高低敏感性的广西种群死亡率;链霉素去除肠道菌群的处理对草地贪夜蛾感染SfMNPV的作用不明显;广西种群6龄幼虫肠道菌种类和丰度显着高于西藏种群,广西种群肠道优势菌属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而西藏种群肠道优势菌属为肠球菌(Enterococcus)。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5](2020)在《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王承锐[6](2020)在《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开发新型的生物杀虫剂,我们从自然死亡的春尺蠖幼虫分离到新病毒株。通过电镜观察,初步确认该新病毒株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食料给毒法测定其对春尺蠖3龄幼虫和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并研究新病毒株与NPV(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之间的增效作用。结果如下:(1)新毒株病毒的包涵体为多角体,一个多角体内包埋多个粒病毒粒子。在形态上与其他CPV无明显差别,确定其为质型多角体病毒。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ocheima cinerarius cypovirus,ApciCPV)。(2)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Apc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相比Apc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10.9 d、最终致死率提高6.7%~43.3%。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Apc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3)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6.62×105 OBs/mL。当DekiNPV+ApciCPV复配剂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时,相比DekiNPV单剂,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20 d、最终致死率提高2.8%~66.2%。一定浓度的ApciCPV对DekiNPV有增强作用,并且这种增强作用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4)高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存在增效作用,且与复配剂中ApciCPV的浓度成正比,当复配剂中NPV浓度的增加时,增效作用会逐渐减弱最后表现为相加作用;低浓度的ApciCPV与NPV之间则更多表现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李红[7](2020)在《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文中指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类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茶园中的主要食叶性害虫有茶尺蠖和灰茶尺蠖两个近缘种,二者形态和食性相似,长期以来都被当做一个种研究。因此与茶尺蠖相关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间存在差异,特别是以EoNPV作为生物农药防治茶园中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时,不同种间的防治效果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利用三代Oxford Nanopore测序技术测定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叶盘饲毒法比较了茶尺蠖病毒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LD50(median lethal dose;半致死剂量),明确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进而比较了前期课题筛选出的高效毒株(H-EoNPV)与现有(原始)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率和LD50的差异,为茶尺蠖两近缘种的田间科学防治提供依据。1.测定和分析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全基因序列。从测序结果看,EoNPV基因组全长为132,043 bp,其中G+C的占总含量的37.51%,对EoNPV基因组功能基因的预测结果显示,共预测到106个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组中ORFs区域的G+C含量为38.96%,与整体的G+C含量相近。目前共有78条基因完成注释。在EoNPV基因组中共测到3个同源重复区域(hrs1,hrs2,hrs3)。通过分析EoNPV的基因组可能有两个ORF为EoNPV所独有,目前尚未在其他的杆状病毒中找到同源序列。2.比较明确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的毒力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在相同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处理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要高于灰茶尺蠖;(2)EoNPV对茶尺蠖的LD50和LT50(median lethal time;半致死时间)均小于对灰茶尺蠖的。EoNPV对灰茶尺蠖的LD50是对茶尺蠖的28.9倍,且在2×107(PIB/头)剂量处理时,EoNPV对灰茶尺蠖的LT50约为对茶尺蠖的2倍,在2×106(PIB/头)剂量处理下,EoNPV对灰茶尺蠖的LT50约为对茶尺蠖的1.35倍。上述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的毒力高于灰茶尺蠖。3.比较了茶尺蠖病毒高效毒株(H-EoNPV)和原始毒株(EoNPV)对3龄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茶尺蠖病毒高效毒株的毒力与原始毒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2)H-EoNPV毒株对灰茶尺蠖的致死率高于EoNPV毒株。(3)EoNPV毒株饲喂灰茶尺蠖后的LD50和LT50均高于H-EoNPV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LD50是茶尺蠖的3.1-25.8倍。上述结果表明,H-EoNPV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明显高于EoNPV毒株,H-EoNPV毒株对不同地理种群的灰茶尺蠖间的毒力也存在差异。

王承锐,李恩杰,王少博,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段立清[8](2020)在《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文中指出春尺蠖在我国危害严重,为了挖掘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本文分离纯化一株能够感染春尺蠖幼虫的新病毒,生物活性测定了新病毒株的毒力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pciNPV)的增效作用。新病毒株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该病毒多角体多为切面呈六边形的多面体,直径大小为0.32~1.20μm,病毒粒子呈近球状,具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特征,命名为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浓度(LC50)为1.42×104 OBs/mL。当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时,ApciCPV可使ApciNPV半致死时间(LT50)缩短0.50~10.90d,使ApciNPV对春尺蠖的最终致死率提高6.70%~43.33%。根据最终致死率、LT50以及ST三个值综合决定,当ApciNPV和ApciCPV配比浓度分别为1.0×106和1.0×104 OBs/mL时,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感染效率最高。新分离的ApciCPV病毒株是控制春尺蠖虫口密度的理想生物因子。

康涛涛[9](2019)在《BmNPV iap2基因对宿主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既是重要的泌丝经济昆虫,也是蚕桑产业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家蚕病原微生物。Bm NPV是完全的胞内寄生生物,其自身基因组简单,不具细胞结构,通常利用宿主的营养物质和信号通路来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会引发宿主的一系列反应,如细胞凋亡、DNA损伤应答、热休克反应和能量代谢等。其中,细胞凋亡作为机体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受内外环境变化或凋亡信号触发,其是在基因调控下所发生的清除衰老、多余和受损细胞以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细胞凋亡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多细胞生物,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组织分化和细胞免疫维持内环境稳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病毒本身随着宿主防御系统进化而协同进化,进而逃逸宿主细胞的抗病毒机制。昆虫缺乏哺乳动物的获得性免疫系统,而细胞凋亡作为其重要的免疫应答组成部分,这对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病毒如何利用宿主信号通路来实现自身增殖复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研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凋亡抑制因子Bm NPV iap2基因进行功能鉴定,探究Bm NPV IAP2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Bm NPV侵染过程中对宿主细胞凋亡调控的机制,初步解析Bm NPV iap2基因在Bm NPV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解析Bm NPV利用Bm NPV iap2基因调控宿主细胞凋亡利于自身增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Bm NPV iap2基因的功能鉴定通过序列分析发现Bm NPV iap2基因的ORF长750 bp,编码249个氨基酸(aa),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8.72 k Da,等电点为9.51。蛋白结构域预测表明Bm NPV IAP2从80 aa到153 aa为BIR结构域,202 aa到236 aa为N端RING结构域。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杆状病毒IAP2主要以α-杆状病毒为主,具有相对较高的保守性,此外,杆状病毒的IAP2与昆虫IAP关系较近(尤以鞘翅目、膜翅目为主),该结果与推测杆状病毒IAP是通过昆虫水平转移相一致。成功构建了BmNPV iap2基因的真核过表达载体和基于CRISPR/Cas9的敲除载体,Bm NPV iap2基因的过表达载体转染家蚕Bm E-SWU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Bm NPV IAP2主要定位于细胞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约30.71 k Da处存在特异性条带;基于CRISPR/Cas9在Bm NPV中成功敲除Bm NPV iap2基因,通过Hoechst染色、TUNEL检测、Caspase活性检测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显示,在Bm NPV侵染Bm E-SWU1细胞中,敲除Bm NPV iap2基因后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呈典型凋亡小体,与对照相比,敲除Bm NPV iap2基因凋亡小体比例达到20%。此外,与对照相比,TUNEL检测绿色荧光明显增强,Caspase-9和Caspase-3/7活性均显着上升,凋亡细胞比例增加11%,表明Bm NPV iap2经CRISPR/Cas9敲除后引发细胞凋亡;利用q 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过表达Bm NPV iap2上调病毒基因ie1和vp39表达,促进Bm NPV增殖,敲除Bm NPV iap2下调病毒基因ie1和vp39表达,抑制Bm NPV增殖。2.BmNPV IAP2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为了鉴定Bm NPV IAP2的调控网络,以Bm NPV IAP2为诱饵,进行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筛选到Bm NPV IAP2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Bm PP5和Bm HSP60,通过荧光共定位和免疫共沉淀等方法鉴定其与Bm NPV IAP2的确存在相互作用。Bm PP5从19 aa到120 aa为三个串联TPR结构域,195 aa到471 aa为PP2Ac结构域,可能参与了线粒体细胞周期;HSP60从359 aa到395 aa为Coiled coil结构域,556 aa到572 aa为Low complexity结构域,主要参与蛋白质到线粒体的正确靶向、蛋白质“从头”折叠和热激反应等。成功构建了Bmpp5和Bm Hsp60基因的真核过表达载体及基于CRISPR/Cas9的敲除载体,通过Hoechst染色和Caspase活性检测分析显示,敲除Bm Hsp60、Bmpp5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呈现典型的凋亡小体,与对照相比,敲除Bm Hsp60、Bmpp5凋亡小体比例分别达到12%和15%。此外,与对照相比,Caspase-9和Caspase-3/7活性均显着上升,说明Bmpp5和Bm Hsp60基因经CRISPR/Cas9敲除后引发细胞凋亡。此外,Bm HSP60在抗病毒方面的研究已经报道,本文着重研究关于Bm PP5的抗病毒功能。通过q 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过表达Bmpp5上调病毒基因ie1和vp39表达,促进Bm NPV增殖;敲除Bmpp5下调病毒基因ie1和vp39表达,抑制Bm NPV增殖。为进一步探索Bm NPV IAP2相互作用蛋白对Bm NPV IAP2的调控,Bm NPV侵染过程中,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利用q RT-PCR和Caspase活性检测分析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过表达Bmpp5上调表达Bm NPV iap2;敲除Bmpp5下调表达Bm NPV iap2。Caspase活性检测分析表明,敲除Bmpp5影响Bm NPV iap2抑制细胞凋亡功能。3.Bm NPV iap2、Bmiap和Bmpp5共同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确定Bm NPV IAP2、Bm IAP和Bm PP5两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利用q RTPCR分析Bm NPV侵染过程中Bmiap、Bmpp5与Bm NPV iap2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m NPV侵染过程中,Bmiap表达下调,Bmpp5与Bm NPV iap2上调表达。为了探究Bm NPV利用Bm NPV iap2调控宿主细胞凋亡机制,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研究Bm NPV iap2、Bmiap和Bmpp5共同调控宿主细胞凋亡和Bm NPV增殖复制,结果证明Bm NPV侵染过程中,Bm NPV iap2和Bmpp5上调表达Bmiap;过表达Bm NPV iap2和Bmpp5能增强Bmiap抗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过表达Bm NPV iap2和Bmpp5能增强Bmiap引起的促进病毒增殖作用。

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10](2017)在《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茶尺蠖是我国茶园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严重发生时可将茶树吃成光杆,甚至直接导致茶树死亡。茶尺蠖在我国多个省份大面积发生,常给茶叶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关于茶尺蠖的种类厘清、挥发物引诱剂、性信息素鉴定和其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大量涌现。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害虫防控方面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茶尺蠖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尺蠖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二、川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两株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及基因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毒DNA的提取
        1.2.2 毒株的分子鉴定
        1.2.3 毒株对灰茶尺蠖毒力测定
        1.2.4 毒株在灰茶尺蠖体内的增殖动态测定
        1.2.5 毒株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株毒株的分子鉴定
    2.2 2株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2.3 2株毒株在灰茶尺蠖体内的增殖动态
    2.4 2株毒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2.5 2株毒株全基因组差异分析
3 讨论

(2)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虫
    1.2 供试病毒
    1.3 试验方法
        1.3.1 Eo NPV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测定
        1.3.2 取食Eo NPV不同毒株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生存曲线
        1.3.3 病毒纯化与核酸提取
        1.3.4 hrs的PCR扩增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o 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
    2.2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感染Eo NPV不同毒株的幼虫存活曲线
    2.3 Eo NPV不同毒株同源重复序列分析
3 讨论

(3)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
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形态特征
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作用机理
四、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使用技术

(4)我国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其核型多角体病毒(SfMNPV)敏感性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草地贪夜蛾概述及入侵现状
        1.1.1.1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和危害
        1.1.1.2 草地贪夜蛾种群的生物型
        1.1.1.3 草地贪夜蛾的入侵现状及迁飞路径
        1.1.2 核多角体病毒与昆虫宿主
        1.1.2.1 核多角体病毒感染宿主过程
        1.1.2.2 昆虫对病毒的防御与免疫应答
        1.1.2.3 核多角体病毒对宿主的适应性
        1.1.2.4 SfMNPV研究进展
        1.1.2.5 宿主种内差异对病毒敏感性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基因型鉴定及对SfMNPV的敏感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1.4.1 SfMNPV病毒多角体制备
        2.1.4.2 草地贪夜蛾种群基因型鉴定
        2.1.4.3 室内生物测定对SfMNPV的敏感性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基因型分析
        2.2.2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口服感染SfMNPV的敏感性差异
        2.2.2.1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1龄末期幼虫对SfMNPV的敏感性
        2.2.2.2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2龄末期幼虫对SfMNPV的敏感性
        2.2.2.3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末期幼虫对SfMNPV的敏感性
        2.2.2.4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4龄初期幼虫对SfMNPV的敏感性
        2.2.2.5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4龄中期幼虫对SfMNPV的敏感性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Sf MNPV BV系统感染敏感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1.4.1 SfMNPV BV的制备
        3.1.4.2 SfMNPV BV的定量
        3.1.4.3 SfMNPV BV的注射
        3.1.4.4 PO活性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SfMNPV BV系统感染效率差异
    3.3 讨论
第四章 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环境对宿主感染SfMNPV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方法
        4.1.4.1 中肠pH测定
        4.1.4.2 添加荧光增白剂FB28或链霉素进行生物测定
        4.1.4.3 草地贪夜蛾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肠液pH
        4.2.2 添加荧光增白剂FB28对草地贪夜蛾口服感染SfMNPV的影响
        4.2.3 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肠道菌群分析
        4.2.4 添加链霉素对草地贪夜蛾口服感染SfMNPV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防治
    1.1 选用高抗性茶树品种
    1.2 加强茶园田间管理
2 物理防治
    2.1 利用人工器械捕杀
    2.2 诱杀
3 生物防治
    3.1 寄生性天敌
        3.1.1 寄生性昆虫
        3.1.2 病原微生物
        3.1.2.1 核型多角体病毒
        (1)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
        (3)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研发与应用
        (4)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
        3.1.2.2 病原真菌、细菌
    3.2 捕食性天敌
        3.2.1 捕食性昆虫
        3.2.2 蜘蛛
        3.2.3 其他有益动物
    3.3 利用其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4 利用尺蠖体内共生菌
4 化学生态防治
    4.1 尺蠖的嗅觉感受机制
    4.2 利用尺蠖性信息素
    4.3 利用寄主挥发物
    4.4 利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5 化学防治
6 展望

(6)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质型多角体病毒
        1.1.1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类
        1.1.2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结构及生化特性
        1.1.3 质型多角体的寄主域/交叉感染
        1.1.4 质型多角体的侵染与发生
        1.1.5 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的影响
        1.1.6 质型多角体病毒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1.1.7 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
    1.2 春尺蠖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3 思茅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病毒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春尺蠖质型多角体病毒(ApciCPV)新病毒株鉴定
        2.2.2 ApciCPV对春尺蠖的毒力测定
        2.2.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2.2.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毒力测定
        2.2.5 复配剂(DekiNPV+ApciCPV)的毒力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1.1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
    3.2 ApciCPV对春尺蠖的生物活性
        3.2.1 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2.2 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 ApciCPV与Apc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3.1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
        3.3.2 复配剂(ApciNPV+ApciCPV)感染春尺蠖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3.3 复配剂(Apc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3.4 ApciCPV与ApciN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3.4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的生物活性
        3.4.1 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
        3.4.2 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 ApciCPV与DekiNPV的复配后的增效作用
        3.5.1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毒力
        3.5.2 复配剂(DekiNPV+ApciCPV)感染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死亡率与时间的关系
        3.5.3 复配剂(DekiNPV+Apci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
        3.5.4 ApciCPV与DekiNPV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的互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ApciCPV的寄主域
        4.2.2 ApciCPV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杆状病毒的研究概况
        1.1.1 昆虫病毒
        1.1.2 杆状病毒的应用
        1.1.3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2 茶树害虫病毒的研究进展
        1.2.1 茶树害虫病毒的种类与现状
        1.2.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1.3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发生与防治
        1.3.1 近缘种昆虫的区分方法
        1.3.2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研究进展
        1.3.3 茶尺蠖两近缘种的危害与防治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EoNPV全基因组序列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病毒
        2.1.2 EoNPV病毒DNA的提取
        2.1.3 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oNPV的全基因组信息
        2.2.2 EoNPV的结构基因
        2.2.3 转录特异性基因
        2.2.4 DNA复制和修饰基因
        2.2.5 同源重复区域
        2.2.6 EoNPV在杆状病毒中的进化
    2.3 讨论
第三章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与病毒
        3.1.2 毒力测定试验方法
        3.1.3 毒力测定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茶尺蠖两近缘种感染EoNPV后的死亡动态
        3.2.2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LD_(50)和LT_(50)
    3.3 讨论
第四章 EoNPV及其高毒力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病毒
        4.1.2 毒力测定试验方法
        4.1.3 毒力测定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灰茶尺蠖(YQ)感染EoNPV两毒株后的死亡动态
        4.2.2 灰茶尺蠖(GX)感染EoNPV两毒株后的死亡动态
        4.2.3 EoNPV两毒株对灰茶尺蠖的LD_(50)和LT_(50)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信息
        5.1.2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5.1.3 高效毒株H-EoNPV及原始毒株EoNPV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8)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供试病毒
    1.3 ApciCPV多角体的分离和纯化
    1.4 Apci CPV的超显微结构观察
    1.5 ApciNPV的复制、分离与提纯
    1.6 Apci CPV的毒力测定
    1.7 ApciCPV对Apci NPV的增效测定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pci CPV多角体的超微结构
    2.2 Apci CPV对春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
    2.3 Apci CPV和Apci NPV不同配比浓度复配剂对春尺蠖的毒力
    2.4 不同配比浓度复配剂对Apci NPV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9)BmNPV iap2基因对宿主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1.1.1 细胞凋亡概述
        1.1.2 细胞凋亡途径
        1.1.3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2 IAP基因研究进展
        1.2.1 IAP基因概述
        1.2.2 IAP基因结构域及功能分析
        1.2.3 IAP介导Caspase细胞凋亡的机制
        1.2.4 IAP介导其他信号通路
    1.3 杆状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
        1.3.1 杆状病毒概述
        1.3.2 杆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
        1.3.3 杆状病毒IAP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BmNPV iap2 基因的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mNPV iap2 基因的序列分析
        3.2.2 BmNPV iap2 的功能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4.2.2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特征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4.2.3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
        4.2.4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对病毒增殖的影响
        4.2.6 BmNPV IAP2 相互作用蛋白对BmNPV IAP2 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BmNPV iap2、Bmiap和 Bmpp5 共同调控宿主凋亡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mNPV IAP2、BmIAP和 BmPP5 相互作用鉴定
        5.2.2 BmNPV侵染过程中BmNPV iap2、Bmiap和 Bmpp5 基因表达
        5.2.3 BmNPV iap2和Bmpp5对Bmiap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10)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茶尺蠖种类的厘清
2 茶尺蠖的发生规律
3 茶尺蠖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3.1 农艺措施与物理防治技术
    3.2 常用化学农药种类和替代农药的筛选
    3.3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3.3.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3.3.2 茶尺蠖性信息素
        3.3.3 植物源农药
        3.3.4 茶树挥发物的利用
    3.4“Push-Pull”防控策略
    3.5 辐射不育技术的研究
4 展望
    4.1 开发Eg和Eo的快速鉴定技术
    4.2 开发茶尺蠖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
    4.3 茶尺蠖的大量诱杀和虫情监测技术
    4.4 建立茶尺蠖“Push-Pull”管理策略

四、川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株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及基因组差异[J]. 张欣欣,梅洋,李红,唐美君,贺康,肖强. 植物保护学报, 2021
  • [2]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J]. 徐彬,韩光杰,祁建杭,李传明,徐健,陆玉荣,刘琴. 茶叶科学, 2021(04)
  • [3]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J]. 张欣欣,唐美君,肖强. 中国茶叶, 2021(07)
  • [4]我国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对其核型多角体病毒(SfMNPV)敏感性及影响因子研究[D]. 程露强. 扬州大学, 2021(09)
  • [5]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张帅琪,冯博文,张婧,IMBOMA Titus,陈李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5)
  • [6]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王承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EoNPV基因组分析及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毒力差异研究[D]. 李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春尺蠖新病毒株的鉴定及其对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J]. 王承锐,李恩杰,王少博,王青华,王玉珠,张永安,段立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2)
  • [9]BmNPV iap2基因对宿主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D]. 康涛涛. 西南大学, 2019(01)
  • [10]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李喜旺,刘丰静,邵胜荣,苏亮,金李孟,娄永根,孙晓玲. 茶叶科学, 2017(04)

标签:;  ;  

尺蠖川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