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奇[1](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市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及竞争博弈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自该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发展也极为迅速,为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带来深度开发的重大机遇。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如何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达州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资源和物产丰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为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川鄂渝陕四省市结合部的大市,达州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来推动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将成为达州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合作博弈和可行路径研究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帯一路”背景下达州商贸物流业发展的PEST分析、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产业竞争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合作博弈动态均衡条件,以及达州与周边城市基于货运量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与周边省市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重点方向及建议,提出了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进行决策时提供一些建议和理论依据。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17)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渝府发[2016]6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6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第一节主要成效第二节突出问题第三节发展机遇第四节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
董其宇[3](2015)在《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贸易的提高,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各省市根据其具体的地貌特征和经济特点建立起了符合当地特色的不同种类的物流中心,比如公路物流中心、海港物流中心、配送物流中心等。其中,就公路物流中心而言,随着我国各大公路网络的完善,城市中心通道的大力建设,各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公路物流中心得到极大地发展。因此,在这样良好的黄金发展期间,我国各个地区崛起了规格不一、功能各异的公路物流中心或公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的建设进入和空前的繁荣时期。重庆作为山城,其地貌非常适合公路物流中心,进行有效的门到门运输,重庆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大力支持物流中心的建设。但是,重庆对于公路物流中心的研究还尚且处于一个发展初期,面对各省市众多的公路物流中心,也给重庆的公路物流中心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发展阻碍。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为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以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决策,成为了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未来发展的首要工作。本文以重庆市新建立的公路物流中心(南彭)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未来的发展,为其良好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发展规划。论文首先阐述了公路物流中心的背景意义、国内外优秀学者对于公路物流中心发展现状的研究;然后详细介绍了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南彭)现状,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对其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和环境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掌握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南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得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南彭)的新要求;然后根据其具体的发展要求和重庆市当地的条件特点,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公路物流中心的发展策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重庆市公路物流中心(南彭)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如:提高对现代公路物流中心的理解层次、发展自身优势,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重视“两线两环”规划,打造重庆商贸物流新格局、有效运用政府的支持,加强内部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构建重庆公路物流中心网络运营系统、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物流中心内部交通规划组织、加强物流中心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合作等等。希望我市的公路物流中心能成为支柱性产业,为我市带来更多的投资,不断优化和发展我市的公路运输和物流中心建设。
戴星卓[4](2015)在《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指出城市配送作为物流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被人们称为“最后一公里”。合理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物流系的构建,同时也有助于城市运输资源和仓储资源的整合。同时,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发展、交通压力的急剧增大也迫切需要对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重庆作为我国的物流城市节点之一,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不仅对重庆商品的流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重庆市城市配送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在清楚认识到城市配送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促进城市配送发展发展的对策措施。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对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由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物流总量、物流基地的建设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重庆市城市配送发展较快,但同样面临着配送时效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形成良好的配送体系、物流配送管理体制不完善、物流配送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和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2)对重庆市主要产品,例如食用油、家电、酒类、牛奶、日用品和文体类等,网购量和快递业务量进行了统计和预测分析,进而明确了重庆市城市配送的市场现状。(3)针对重庆市城市配送市场现状制定了重庆市城市配送发展重点(如:优化完善物流布局规划、规划实施城市末端配送网点、提升长江航运能力、加快铁路货运通道建设、实施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和优化城市干道与物流节点通道网络等)、发展措施(如: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网络、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改善物流薄弱环节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等)和发展建议(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市场主导,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壮大物流企业规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剥离外包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刘家凯,夏超[5](2014)在《广西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若干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始终,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强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这一理念正式被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广西为之奋斗的目标,什么样的实力才称得上是西部经济强区,广西与其他西部地区还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建设西部经济强区,都是摆在面前
陈阳[6](2012)在《重庆市投资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于2011年拉开帷幕。开局一年之际,重庆市进入了“十二五”发展阶段,各项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过去的几年中,重庆市两江新区获得国务院审批,作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投入运行,惠普、华硕等IT产业巨头也纷纷来渝投资。重庆市的外来投资呈现出飞速发展之势,这一切都源于重庆市投资环境质量的快速提高。投资环境作为一个区域吸引外来资金的基础,对一个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投资环境的主体包括投资方和引资方,投资方以获得最大投资收益为目的,引资方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缺口”理论、企业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投资的原因和投资所注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试管理论和综合投资环境理论从投资环境的角度对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提供了评判的逻辑。在投资环境评价的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冷热国法、成本评估法、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动态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投资环境评价的核心环节,需要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以往投资环境评价中指标体系的选择,对重庆市2010年投资环境的评价,从基础设施、技术存量、经济水平、市场状况、外资存量、人力成本、税收负担七个方面分析进行。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201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市在基础设施、技术存量、经济水平、市场状况、外资存量五个方面处于显着劣势,在人力成本、税收负担两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重庆、四川和陕西三个省市的分析发现,重庆市在基础设施、经济水平两个方面具有优势,在人力成本、技术存量、税收负担、市场状况、外资存量五个方面具处于相对劣势。对各个地区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投资环境与北京市相当,但和上海市、天津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重庆、四川和陕西范围内,重庆的投资环境在和四川省相当,相对陕西省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以上的分析,重庆市要对未来的投资环境进行优化,需要在市场秩序、融资渠道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大投入。
范晓林[7](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西部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借助西部地区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提上议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己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WTO为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规则。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了若于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目前,中国学界对国内物流业研究较多,成果也很多。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后,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中国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理论与应用研究必须有新突破和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程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对西部区域物流研究成果也较为鲜见。本论文研究将弥补学界对西部地区物流研究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本论文从区域物流视角切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精益物流和准时制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础,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劣势条件及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西部大开发新10年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战略定位及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和政策体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基础系统完整;二是目标定位明确,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三是物流架构体系比较独特;四是论文部分内容在相关研究领域属首次提出。论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对现代物流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导致论文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第一手实证资料较少,文献资料较多,故使该论文对整个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研究不够;三是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在中国尚属初阶段,论文有些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贾曦[8](2009)在《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流通效率。物流中心是以交通运输枢纽为依托,以物流产业为支撑,建立起来的经营社会物流业务的货物集散区域。在物流中心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中心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是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战略的一部分,对于提升重庆整体综合实力起到推动作用;二是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可以带动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重庆产业结构,提升重庆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三是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重庆物流产业布局,使物流中心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的整合。本文第一章对整体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叙述,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研究中运用的物流理论、信息化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的阐述,为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对发达国家与中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以及趋势进行研究,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第四章是在分析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重庆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明确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第五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为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战略服务;第六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和可行性分析进行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模式;第七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究,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规划,提出具体的运营对策;第八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重点区域——保税港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提出重庆物流保税港区的发展对策;第九章是对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结论以及对策。从研究结论来看,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定位于长江上游物流中心信息化,构建长江上游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在长江上游物流中心的基础上,为建立长江上游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构建起合理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产业价值链而服务,进一步降低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物流成本,有利于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物品流通性最强的区域性物流大区。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是构建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主导下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一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二是企业为主导的行业物流信息平台;三是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了推动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本文提出四点对策:其一,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重庆市物流业信息化管理委员会;其二,制定物流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为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其三,规划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战略,推动现代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其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规范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
郑传捷[9](2008)在《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城市物流影响日趋增强,滞后的城市物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因而,合理发展城市物流已是国内城市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贵阳市物流现状,针对现状及国内外物流发展趋势,运用SWOT工具,确立贵阳市物流发展目标及战略定位,就城市物流中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政策体系、信息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文章结构方法、技术路线、相关国内外文献;第二部分为理论介绍,介绍物流基础理论及近期研究的热点;第三部分现状部分,先简介了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在对比的基础上,从经济现状、工业现状、商贸流通业现状、外贸现状详细阐述了作为贵阳市物流需求基础的经济现状;从政策体系、物流企业、交通基础设施、仓储场站设施现状等介绍了作为物流供给基础的贵阳市物流资源现状。第四部分是战略定位部分,通过对物流需求分析和物流量预测,比较贵阳市物流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做出短期内物流发展目标。第五部分为物流发展对策部分,针对物流节点、物流园区、政策体系、信息平台几个方面,在前面现状介绍和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贵阳市物流发展的对策。
万天虎,艾智科[10](2008)在《对成都、重庆、西安构建西部物流中心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成都、重庆和西安为西部城市三角,它们均提出了构建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物流中心的构建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影响。成都、重庆和西安具有各自的优势,具有相当范围的辐射效应。通过各项数据比较可知,成都在目前构建西部物流中心的实践中走在前列,但其软环境建设亟待加强。软环境的建设也将成为三城今后角逐的焦点。
二、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市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及竞争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 |
1.3.2 关于博弈论和合作博弈的研究 |
1.3.3 综述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一带一路”下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综述 |
2.1 “一带一路”战略 |
2.2 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相关理论 |
2.2.1 商贸物流 |
2.2.2 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理论 |
2.3 PEST分析法 |
2.4 波特五力模型 |
2.5 SWOT分析法 |
2.6 博弈及合作博弈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达州商贸物流业发展竞争力研究 |
3.1 达州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综述和PEST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
3.1.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
3.1.3 社会因素分析(Social) |
3.1.4 技术因素分析(Technological) |
3.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对达州商贸物流业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威胁 |
3.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3.2.3 可选择替代产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3 达州商贸物流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竞争战略选择 |
3.3.1 达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
3.3.2 达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
3.3.3 达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3.3.4 达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挑战(Threats)分析 |
3.3.5 达州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达州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竞争博弈分析 |
4.1 达州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合作现状分析 |
4.1.1 达州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重大意义 |
4.1.2 达州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条件 |
4.2 达州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竞争策略分析 |
4.2.1 达州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囚徒困境” |
4.2.2 达州与周边城市发展商贸物流的的合作博弈动态均衡分析 |
4.3 达州与周边城市基于货运量的博弈模型分析 |
4.3.1 模型概述 |
4.3.2 模型特点 |
4.3.3 模型假设条件 |
4.3.4 模型构建及数值算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 |
5.1 “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 |
5.1.1 “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选择 |
5.1.2 “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思路与主要任务 |
5.2 “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
5.2.1 基于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及行业发展环境方面 |
5.2.2 基于区域产业融合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 |
5.2.3 基于区域基础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方面 |
5.2.4 基于资源共享和区域联动发展方面 |
5.2.5 基于物流信息和标准共建共享以及物流人才方面 |
5.3 达州与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
5.3.1 达州与川东北周边城市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
5.3.2 达州与万州合作发展商贸物流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
5.3.3 达州与成渝西合作发展商贸物流重点方向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
2.1 物流及物流的发展 |
2.1.1 物流的产生与定义 |
2.1.2 物流的发展历程 |
2.2 物流中心的概述 |
2.2.1 物流中心的概念及分类 |
2.2.2 物流中心分类 |
2.3 公路物流中心的概述 |
2.3.1 公路物流中心的概念 |
2.3.2 公路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 |
2.3.3 公路物流的作用 |
第三章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状况 |
3.1 发展背景 |
3.2 发展状况 |
3.2.1 战略定位 |
3.2.2 功能区分和产业规划 |
3.2.3 政策扶持 |
3.2.4 自身定位与规划 |
3.2.5 周边配套设施的规划 |
3.3 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面临的新趋势 |
4.1 公路物流中心发展外部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府对重庆公路物流中心的投入(P) |
4.1.2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E) |
4.1.3 重庆商贸物流的发展(S) |
4.1.4 物流技术的应用(T) |
4.2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
4.2.1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
4.2.2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面临的挑战 |
4.3 结论:新形势下对公路物流中心的新要求 |
第五章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对策 |
5.1 国内外物流中心发展经验及借鉴 |
5.1.1 国外先进公路物流中心的运行模式 |
5.1.2 国内先进公路物流中心的运行 |
5.2 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对策 |
5.2.1 提高对现代公路物流中心的理解层次 |
5.2.2 发展自身优势,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
5.2.3 重视“两线两环”规划,打造重庆商贸物流新格局 |
5.2.4 有效运用政府的支持,加强内部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
5.2.5 构建重庆公路物流中心网络运营系统 |
5.2.6 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
5.2.7 加强物流中心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合作 |
5.2.8 发展物流平台的建设 |
5.2.9 完善多式联运,拓展国际物流 |
5.2.10 优化业务模式及融资模式 |
5.2.11 改善园区管控模式 |
5.2.12 结合本土优势,提升公路汽车物流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4)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实践发展现状 |
1.3.2 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与问题 |
2.1 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 |
2.2 重庆市城市配送存在的问题 |
3. 市场分析与预测 |
3.1 城市配送服务种类 |
3.2 城市配送产品种类分析 |
3.2.1 城市配送物流品种分类 |
3.3 重庆市主要配送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
3.3.1 重庆市商品消费量统计与需求预测 |
3.3.2 食用油统计与预测 |
3.3.3 家电统计与预测 |
3.3.4 酒类统计与预测 |
3.3.5 牛奶统计与预测 |
3.3.6 日用品统计与预测 |
3.3.7 文体类用品统计与预测 |
3.3.8 重庆市网购交易量统计与预测 |
3.3.9 主要快递企业重庆市业务量统计 |
3.4 重庆市配送市场结构分析 |
4. 重庆城市配送发展建议 |
4.1 发展重点 |
4.2 发展措施 |
4.3 发展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广西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若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重要意义 |
(一) 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需要。 |
(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
(三) 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 |
(四) 拓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成果的需要。 |
(五) 打造中国沿海发展经济带的需要。 |
二、广西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差距研判 |
(一) 经济发展能力比较。 |
1. GDP与人均GDP对比分析。 |
2. 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收入对比分析。 |
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分析。 |
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分析。 |
(二)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
1.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对比分析。 |
2. 能源综合利用能力对比分析。 |
3. 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4. 人才吸纳与培养带动能力对比分析。 |
(三) 西部省区综合实力分析与广西排位。 |
三、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现实基础和主要困难 |
(一)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现实基础。 |
1. 工业生产能力显着增强。 |
2. 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 |
3. 生态优势向生产力转变。 |
4.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
5. 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 |
(二)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面临的主要困难。 |
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发展基础薄弱。 |
2. 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 结构调整困难。 |
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持久发展乏力。 |
4. 资源能源约束严重, 承载能力不足。 |
5.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内生动力欠缺。 |
四、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总体构想 |
(一)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总体目标。 |
(二)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区域布局。 |
1. 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 |
2. 增强桂西资源富集区自我发展能力。 |
3. 打造西江经济带。 |
(三)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产业布局。 |
1.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2.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3. 大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 |
4.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
五、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财税政策 |
(一) 明确重点支出,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
(二) 补贴社会保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三) 灵活财税政策, 促进企业发展。 |
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2. 灵活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
六、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金融政策 |
(一) 拓宽融资渠道, 满足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
(二) 开展特色金融,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
1. 发展“现代产业金融”。 |
2. 发展“小微金融”。 |
3. 发展“绿色金融”。 |
(三) 活跃民间资本, 增加经济发展资金供给。 |
(四) 加强政策协调, 合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
七、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投资贸易政策 |
(一) 综合各种优惠, 鼓励外来投资。 |
(二) 下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程序。 |
(三) 优化港口服务, 加强通关便利。 |
八、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人力资源科技发展政策 |
(一)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人才培养。 |
1. 大力发展教育。 |
2. 以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 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
3. 开辟绿色通道,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
(三)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企业发展。 |
九、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土地政策 |
(一)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区域发展。 |
(二) 优化调剂用地指标, 优先发展鼓励类产业。 |
(三) 创新耕地保护方式, 保障农耕地合理利用。 |
十、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
(一)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促进资源节约。 |
(二) 加强环境保护管理, 创造良好环境。 |
(三)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 |
十一、西部经济强区建设的法制对策 |
(一) 坚持公平正义, 明确立法理念。 |
(二) 完善法律体系, 填补立法空白。 |
(三) 规范行政执法, 提高执法效率。 |
(四) 普及法律知识, 监督权力利用。 |
(6)重庆市投资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优化重庆投资环境问题的提出 |
1.2 优化重庆投资环境的研究背景 |
1.2.1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正在进行 |
1.2.2 重庆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 |
1.2.3 两江新区成立 |
1.2.4 IT 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
1.3 国内外优化重庆投资环境的研究现状 |
1.4 优化重庆投资环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优化重庆投资环境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及指标体系构建 |
2.1 投资环境评价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投资理论 |
2.1.3 投资环境评价理论 |
2.1.4 区域投资环境的博弈分析 |
2.1.5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
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2.2.1 系统性 |
2.2.2 可比性 |
2.2.3 可操作性 |
2.3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筛选 |
2.3.1 基础设施类指标 |
2.3.2 人力资源类指标 |
2.3.3 技术类指标 |
2.3.4 税收负担类指标 |
2.3.5 经济水平类指标 |
2.3.6 市场状况类指标 |
2.3.7 外资存量类指标 |
2.4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权重赋值 |
2.4.1 基础设施类指标体系 |
2.4.2 人力资源类指标体系 |
2.4.3 技术类指标体系 |
2.4.4 税收负担类指标体系 |
2.4.5 经济水平类指标体系 |
2.4.6 市场状况类指标体系 |
2.4.7 外资存量类指标体系 |
第三章 重庆市投资环境的统计分析 |
3.1 重庆市投资环境基本情况 |
3.1.1 基础设施 |
3.1.2 人力资源 |
3.1.3 技术存量 |
3.1.4 税收负担 |
3.1.5 经济水平 |
3.1.6 市场状况 |
3.1.7 外资存量 |
3.2 重庆市与北京、天津、上海的对比分析 |
3.2.1 参照系的选择 |
3.2.2 统计分析 |
3.2.3 重庆市 IT 产业异军突起原因分析 |
3.3 重庆、四川和陕西范围内投资环境敏感因素的优劣势分析 |
3.3.1 参照系的选择 |
3.3.2 统计分析 |
3.3.3 两江新区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的能力分析 |
3.4 重庆市投资环境评价结果 |
第四章 投资环境优化建议 |
4.1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高速公路 |
4.2 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科研投入 |
4.3 提高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
4.4 适度维持人力成本优势,逐步提高工资水平 |
4.5 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公平的税制体系 |
4.6 完善市场制度,加快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 |
4.7 推进对外开放,保障两江新区的战略功能充分发挥 |
第五章 论文有待扩展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7)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现代物流发展理论 |
第一节 现代物流概述 |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发达国家物流理论 |
二、中国的现代物流理论 |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
一、中国物流业演进历程 |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性问题 |
一、政府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念问题 |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
三、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问题 |
四、现代物流市场行为规范性问题 |
五、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
六、现代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方面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优势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 |
五、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
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
七、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
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政策资源的稀缺 |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落后 |
五、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
六、西部地区物流业人力资源匮乏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分析 |
一、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保障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三、经济全球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
四、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及省级物流发展规划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依据 |
五、扩大内需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
六、"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 |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挑战因素分析 |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
一、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 |
二、影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
一、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
二、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 |
三、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 |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系构建 |
第一节 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 |
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
二、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
三、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衔接带 |
第二节 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一、改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
二、增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微观条件 |
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8)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研究背景 |
1.1.2 微观环境 |
1.2 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研究和问题的提出 |
1.2.1 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研究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有关概念 |
1.3.1 信息化 |
1.3.2 物流信息化 |
1.3.3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
1.4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思路 |
2 理论借鉴 |
2.1 物流理论 |
2.1.1 物流系统 |
2.1.2 物流配送 |
2.1.3 物流中心 |
2.2 物流信息化理论 |
2.2.1 信息化理论 |
2.2.2 电子商务理论 |
2.2.3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理论 |
2.2.4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2.2.5 产业集群理论 |
2.2.6 中心—外围理论 |
3 物流中心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
3.1 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特点及趋势 |
3.1.1 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特点 |
3.1.2 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趋势 |
3.2 中国物流信息化特点及趋势 |
3.2.1 中国物流信息化特点 |
3.2.2 中国物流信息化趋势 |
4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
4.1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1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2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
4.2 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的SWOT 分析 |
4.2.1 重庆物流产业优势因素(strength) |
4.2.2 重庆物流产业的弱势因素(weakness) |
4.2.3 重庆物流产业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 |
4.2.4 重庆物流产业发展的威胁因素(threat) |
4.3 重庆市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
4.3.1 政策保障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运用,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
4.3.2 企业推动物流信息化,提升物流产业的水平 |
5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重庆市物流信息化基础水平分析 |
5.1.1 信息化建设迅速,提供了良好基础 |
5.1.2 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初见规模,为物流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
5.2 重庆市物流产业结构分析 |
5.2.1 重庆物流对第三产业的贡献 |
5.2.2 重庆物流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 |
5.2.3 重庆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
6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模式与可行性分析 |
6.1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
6.1.1 建设重庆现代物流中心的总体战略 |
6.1.2 具体目标模式 |
6.2 重庆市物流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6.2.1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分析 |
6.2.2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意义、优势、制约因素 |
6.3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竞争力分析 |
6.3.1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 |
6.3.2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竞争力因子分析 |
7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运营对策建议 |
7.2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素结构 |
7.2.1 重庆市物流业信息化管理委员会 |
7.2.2 供应链(ERP、MRP)建设 |
7.2.3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 |
7.2.4 电子商务 |
7.2.5 运输系统(GPS、GIS) |
7.2.6 仓储系统 |
7.3 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营的对策 |
7.3.1 重庆物流法制化建设(电子签名法、信息安全法) |
7.3.2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
7.3.3 加大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 |
7.3.4 积极开发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 |
7.3.5 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信息化发展 |
8 重庆市物流中心重点区域—保税港区的信息化建设 |
8.1 重庆市物流中心保税港区物流业简介 |
8.1.1 我国保税港发展简介 |
8.1.2 重庆保税港区简介 |
8.1.3 重庆保税区物流业发展举措 |
8.2 重庆保税区信息化建设对策 |
8.2.1 重庆保税区信息化系统纳入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 |
8.2.2 整合信息资源,促进整个区域信息化发展 |
8.2.3 推动大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 |
8.2.4 设立“保税区企业信息化扶持专项资金”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运用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致谢 |
(9)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物流发展的宏观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的结构、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2 物流产业相关理论 |
2.1 城市物流系统 |
2.1.1 城市物流系统及其特点 |
2.1.2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
2.2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 |
2.2.1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关系 |
2.2.2 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3 物流发展现状介绍 |
3.1 国内外物流现状 |
3.2 贵阳市物流发展现状 |
3.2.1 贵阳市社会物流体系现状 |
3.2.2 作为物流需求基础的贵阳市经济状况分析 |
3.2.3 作为物流供给基础的贵阳市物流资源状况分析 |
3.2.4 贵阳市主要物流设施现状 |
3.3 贵阳市物流市场特点 |
4 贵阳市物流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定位 |
4.1 贵阳市物流需求与供给分析 |
4.1.1 物流需求分析 |
4.1.2 物流供给分析 |
4.1.3 物流供需平衡分析 |
4.2 贵阳市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贵阳市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
4.2.2 贵阳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 |
4.2.3 贵阳市发展物流潜在的机遇 |
4.2.4 贵阳市发展物流面临的挑战 |
4.3 贵阳市物流发展战略定位 |
4.3.1 贵阳市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3.2 贵阳市物流发展战略目标 |
4.3.3 贵阳市物流发展战略定位 |
5 贵阳市物流发展对策 |
5.1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对策 |
5.1.1 合理发展现有物流节点 |
5.1.2 合理规划重点园区 |
5.2 贵阳市物流政策体系规划对策 |
5.2.1 健全和完善贵阳市物流扶持政策 |
5.2.2 规范物流市场管理 |
5.2.3 物流企业的培育 |
5.2.4 物流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
5.3 贵阳市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
5.3.1 信息平台简介 |
5.3.2 贵阳市物流信息平台功能简介 |
5.3.3 贵阳市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
5.3.4 各子系统功能规划 |
5.3.5 贵阳市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步骤规划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6.3 贵阳市现代物流的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对成都、重庆、西安构建西部物流中心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
二、物流中心基础设施比较 |
三、物流中心软环境比较 |
四、在重庆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达州市构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及竞争博弈研究[D]. 李天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
- [3]重庆公路物流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 董其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4]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D]. 戴星卓.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8)
- [5]广西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若干政策研究[J]. 刘家凯,夏超. 经济研究参考, 2014(70)
- [6]重庆市投资环境优化研究[D]. 陈阳. 重庆工商大学, 2012(12)
- [7]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范晓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8]重庆市物流中心信息化研究[D]. 贾曦. 重庆师范大学, 2009(S2)
- [9]贵阳市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郑传捷. 贵州大学, 2008(S1)
- [10]对成都、重庆、西安构建西部物流中心的比较分析[J]. 万天虎,艾智科. 现代商业, 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