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华[1](2021)在《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版印刷是印刷电子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之一,转墨量的精准控制是产品一致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柔性版印刷进行研究,确定影响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SOL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模型,采用VOF模型对自由界面进行追踪,明确了柔版印刷过程中油墨转移的变化情况。通过柔性版印刷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影响柔性版印刷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油墨从网纹辊转移至印版滚筒的过程中网穴传墨微单元模型,基于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定义了油墨体积传输方程;(2)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仿真模型,发现油墨转移过程中油墨会出现拉丝现象;油墨最终于初始拉丝点位置处后下方发生断裂;(3)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印刷速度、网纹辊网穴形状、油墨黏度、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接触状态对转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随着速度从5m/min增加至60m/min,油墨转移率逐渐降低;油墨黏度在800 mpa?s至1200 mpa?s范围内,油墨转移率与黏度呈负相关趋势;在模拟所采用的600LPI、800LPI、1000LPI网纹辊中,800LPI的网纹辊油墨转移率最高;在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位置间隙较小时,油墨转移率变化不大,当超过1μm的范围内,油墨转移率出现明显下降。(4)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印刷速度、合压量、网穴形状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越大,油墨转移率越低;实验机合压量满足处于一定范围内,油墨转移率较高;三种规格的网纹辊中,800LPI网纹辊的油墨转移率最高。实验表明,实验结果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印刷速度、网纹辊参数、压力、油墨黏度对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胡岳霖[2](2020)在《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瓦楞纸箱作为一种重要的纸包装容器,具有质量轻、抗压、耐戳穿、缓冲、防震、易加工成型等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装潢印刷适性,在包装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印刷机的不断发展,质量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瓦楞纸箱印刷机成套设备的部件结构设计对印刷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主要针对瓦楞纸箱印刷机各部的关键部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和研究。1.研究分析了瓦楞纸箱印刷包装成套设备的组成,以及送纸部、印刷部、开槽部、模切部和粘箱部的工作原理。2.详细分析了前缘送纸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对托纸机构的升降运动和送纸轴带动胶轮完成的送纸动作分析,建立了托纸机构的三维实体装配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托纸机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托纸机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情况,据此结果优化了前缘送纸装置的托纸机构。3.研究分析了瓦楞纸箱印刷部印刷滚筒的结构组成。分析了印刷滚筒工作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印刷滚筒压力分布不均和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得到了印刷滚筒的挠曲变形情况。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印刷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得出了其固有频率和振型情况;再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影响印刷滚筒挠度的主要因素,优化了印刷滚筒结构尺寸。4.研究设计了一种瓦楞纸箱印刷机用的自动卷版装置,以实现工作效率高、安装精度高、自动挂版和换版效率高、印刷精度高等目标。5.在现有模切辊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通过增设刀模安装机构,采用弹簧式卡座对刀模进行固定,研究设计了一种瓦楞纸箱印刷开槽模切机用的辅助模切装置,以实现刀模的灵活选择,降低设备制造难度和成本。
崇佳文[3](2019)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环保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环保法律法规为制定原则和依据,具有评价、反应企业在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保障能力和意愿的作用,通过建立守信激励、诚信褒扬、失信惩戒的运行机制,实现督促企业改善环境行为,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共同参与,是一种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创新手段。研究在苏州市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背景下,以企业环保信用体系为研究对象,在现有体系实行情况的基础上,以如何有效推行体系发展,提高环境管理成效,激励企业加强自觉环保意识为目标,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比较分析国家和省级地方体系发展历程与情况,归纳总结了各省市体系执行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根据比较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探索苏州市体系发展和改进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2)结合江苏省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和苏州市体系发展现状,针对评价开展模式总结出扩大参评对象范围的目标和三个实施阶段,并提出了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自主申报的信息收集形式。根据评价指标的功能分类,从明确划分严重失信行为、提升鼓励性指标作用和综合考量社会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评价指标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参考分类评价原则,在指标研究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环保信用基础评价标准和采用环境行为信用记录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基于苏州市已有的环境管理工作成果,对体系执行的发展与推广,总结了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实现动态管理的建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建立了具有可视化分析功能的企业环境行为数据管控平台,最后对体系执行环境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3)以S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环境行为、环保表现和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采用目前执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和研究改进后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分别对企业模拟了评价的全过程,对两种形式的评价标准与结果、评价模式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企业参与信息归集模式有利于体系评价范围的扩大和企业环保信用档案的建立;改进后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具有认可企业环境管理成果、鼓励企业朝准更高环保标准的作用,更符合从严评价绿色信用等级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环境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将研究成果与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评价办法进行了对比,证明研究成果符合体系评价与管理的发展思路与要求,有力地印证了研究提出的建议和改进内容具有实用性与合理性,可以作为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发展过程的参考建议。
孙雅楠[4](2017)在《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包装与展示越来越重视,零售易包装是近些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包装方式,它不仅能够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能够为商场管理人员的理货以及产品销售展示提供方便。而在国内市场上多数的零售易包装用于食品和饮料等快消品领域,并没有发挥出其优势和价值。零售易的包装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零售业包装领域流行的包装形式,也将为包装行业和商品零售商家带来巨大的商机。本课题针对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搜集研究国内外现有的零售易包装的案例,分析它们在结构设计上的特点,借鉴它们的设计形式和优点,进行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设计。课题选取目前市场上需要解决和优化包装的节能灯产品,从节能灯的包装设计、结构计算、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到最后的成本核算和环境分析,做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零售易包装方案,结合目前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设计了合理的零售易包装生产工艺,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从而为国内零售易包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题还研究设计了零售易包装制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包括瓦楞纸板生产工艺、印刷和模切工艺等,选择了合适的加工设备进行实际生产,通过以上过程完成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化设计。本课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和设计,对于提高商品零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成果将为国内零售易包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蔡成基[5](2017)在《瓦楞纸箱柔印从运输包装走向销售包装的关键》文中研究指明瓦楞纸箱印刷是柔印工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也是柔印在国内印刷界首先试水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从瓦楞纸箱柔印的发展脉络,人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印刷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始终纠缠在一起的博弈,这也推动了该项技术的不断成长。所有的印刷工艺都存在质量与成本的矛盾,只不过同传统胶印、凹印等成熟工艺相比,柔印虽比较拙嫩,但这种通过不断争斗而取得发展的历程却更鲜明。因此立足于国内印刷业在环保压力
蔡成基[6](2015)在《柔印版材在国内市场的现状、发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印工艺在印刷业的推广,离不开感光树脂柔性版的应用。早在25年前,国家标准GB?9851.4—1990就开宗明义地宣告:"柔性版印刷是使用柔性版,通过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很明显,柔印的定义包含两项,缺一不可。柔印离不开柔性版,发展柔印一定要关注柔性版的发展,尤其是感光树脂柔性版的发展。一、2014环保危机与柔印产业的机遇2014年因雾霾引起的对传统工业有机溶剂排放的关注,引发了印
陈家祥[7](2015)在《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柔性版印刷是一种绿色环保、简单快速、廉价的印刷方式,具有承印物类型广泛的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印刷方式。柔性版印刷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已经拓展到印刷电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本文首先对柔性版印刷工艺流程作了介绍,研究了柔印的重要组成部分—印版、油墨、网纹辊对柔性版印刷质量的影响。网纹辊作为柔性版印刷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各个参数对印刷品最终效果有很大影响。首先,文中建立了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几何模型,分析了网纹辊在整个印刷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接触角对油墨转移情况的影响规律。其次,由于柔性版印刷中使用低粘度的油墨,一般认为是牛顿流体,所以采用层流两相流模型,使用基于有限元的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柔性版印刷中的油墨转移过程进行数值仿真。主要研究了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过程中,油墨与平板的接触角、油墨与网纹辊网穴的接触角、网纹辊网穴高宽比、油墨表面张力等参数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获得以下结论:两平板接触角的改变会影响油墨转移率,具体是下板的接触角不变,油墨转移率随着上板接触角增加而减小;上板接触角不变时,则得到相反的结果,油墨转移率随着下板接触角增加而增加。在研究网纹辊向印版进行油墨转移过程中,把网纹辊看作轴对称的梯形槽,梯形槽接触角固定为70°,油墨转移率随着上板接触角增大而减小;平板接触角恒定为70°,油墨转移率又会随着梯形槽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加。平板间的油墨转移率也受到油墨表面张力的影响,表现为随着表面张力的增加而增加。文章中同时探讨了梯形槽高宽比及角速度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付尧建[8](2014)在《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文中指出柔性版印刷是一种采用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网纹辊的正确配用、适当的印刷压力、稳定的油墨传输和转移、印刷速度的控制,是获得高质量印刷品的保证。但是由于网纹辊线数的难以正确配用,柔性印版的弹性模量小,容易变形,使得印刷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变化,油墨转移量也不稳定,所以要获得高质量的柔性版印刷品,还存在很多不足。本论文的目的就是对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实现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压力的控制,并建立柔性版印刷最佳印刷压力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柔印压力和油墨转移率的关系,通过实验和Origin软件,拟合出最佳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关系的函数方程;并通过三元线数回归方程建立柔性版印刷中网纹辊线数、印刷压力、油墨转移率与柔印质量的关系曲线,从而达到对柔印质量的控制。首先,本文探讨了柔性版印刷的关键工艺参数,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影响因素,对网纹辊的选配做了重点研究。其次,本文通过在印版滚筒上安装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完成压力的测量,根据压力传感器传出的数据,建立柔性版最佳印刷压力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本文以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油墨转移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石墨炉原子法检测承印物上的油墨量,分别在新闻纸、白牛皮纸、瓦楞纸上做实验,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在这三种承印物上,最佳印刷压力和最大油墨转移率的拟合曲线,并得到相应的拟合函数方程。最后,本文研究了网纹辊线数、印刷压力、油墨转移率这三个关键工艺参数共同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印品质量检测模型。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提高了柔性版印刷产品的质量,为柔印版印刷工艺参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易吝招,张焕勤[9](2012)在《灰平衡 柔印的核心技术》文中指出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灰平衡用来判断印刷色彩是否平衡或偏色,其贯穿于印刷复制的全过程,是印刷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也是印刷各工序进行数字化控制的核心。在彩色柔印中,灰平衡同样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影响灰平衡的因素1.油墨特性不同油墨厂家生产的油墨有着不同的灰平衡关系曲线,因此在柔性版制版前需要对油墨的基本特性(如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等)、物理特性(如干燥速度、光泽度等)进行测量,找到正确的灰平衡关系曲线,以便在柔性版制版时对这些因素做统一
余节约[10](2012)在《胶印油墨预置机制与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墨预置技术是在印刷前,通过提取版面图文面积覆盖率分布的数据化信息和墨层厚度的定量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输出墨量要求后,再依此设置输出墨量。相对于传统的凭经验预置墨量,该技术具有输出墨量预置的准确性较高、减少试印的时间和材料浪费等优点。本文通过对油墨转移过程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种油墨预置的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油墨预置的精度。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利用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分布规律,验证了只有一个墨区输出油墨时,输出的墨量值和承印物上各墨区的墨层厚度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多个墨区分别输出油墨时,承印物上墨层厚度分布值是各墨区单独输出墨量时,承印物上墨层厚度分布值的线性相加等多项规律。2.针对一个墨区输出单位量的油墨,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一定范围内各墨区的图文覆盖率分布和承印物上墨量分布之间的映射关系;然后读入实际印刷的版面覆盖率分布,利用训练好的BP网络,获得该墨区输出的油墨在承印物上的墨量分布向量,以此作为矩阵的一列,构建一个能定量地表达当前的图文面积覆盖率分布条件下的油墨流布特征。首次研究解决了印刷过程油墨流布特征的定量描述方法。3.利用油墨流布特征矩阵,从理论上证明由于输墨系统性能固有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图文覆盖率分布条件下,承印物上墨量可能无法达到均匀一致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创新地使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法,通过截断奇异值的方法,求取一种油墨预置值,在该设置条件下,能满足承印物上墨量与标准要求的误差均方根小于规定的要求。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一种实现胶印油墨预置新的、完整的方法。首先利用印前数字文件,计算各墨区的图文面积覆盖率,并对网点面积的几何扩大进行补偿。然后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产生一个可以反映油墨流布特征的矩阵,釆用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求得承印物上墨量分布近似标准要求条件下的墨斗辊输出墨量要求,再利用该值计算各墨区的墨键设置值。本方法的创新性在于,输出墨量预置值是根据特定条件下的油墨流布特征而获得,包含了油墨的回流和横向流动等油墨传递与转移特征对油墨预置的重要影响。根据本方法开发的胶印油墨预置系统已在多家印刷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二、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柔印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
1.1.2 柔性版印刷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柔性版印刷工艺 |
1.3.1 柔性版印刷流程 |
1.3.2 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
1.3.3 油墨及承印物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模型 |
2.1 网纹辊与印版滚筒运动描述 |
2.2 油墨转移模型 |
2.2.1 润湿现象 |
2.2.2 网穴单元内油墨转移 |
2.3 本章小结 |
3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数值模拟 |
3.1 用于仿真的软件介绍 |
3.2 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 |
3.3 油墨从网穴到印版转移过程 |
3.3.1 网穴形状及速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
3.3.2 油墨黏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
3.3.3 接触状态对油墨转移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油墨转移率实验研究 |
4.1 实验准备 |
4.1.1 柔版设计 |
4.1.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案设计 |
4.1.4 实验步骤 |
4.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实验处理 |
4.2.1 合压量数据处理 |
4.2.2 油墨转移率计算原理 |
4.3 柔性版印刷工艺参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3.1 印刷速度和网纹辊线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3.2 压力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瓦楞纸箱印刷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现状 |
1.2.2 国外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现状 |
1.2.3 瓦楞纸箱包装印刷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瓦楞纸箱印刷机的组成及原理 |
2.1 瓦楞纸箱送纸部 |
2.2 瓦楞纸箱印刷部 |
2.2.1 咬纸轮传送 |
2.2.2 真空吸附传送 |
2.2.3 供墨系统 |
2.3 瓦楞纸箱开槽部 |
2.4 瓦楞纸箱模切部 |
2.5 瓦楞纸箱粘箱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送纸部托纸机构的结构设计与研究 |
3.1 前缘送纸部运动过程分析 |
3.1.1 送纸平台结构分析 |
3.1.2 托纸机构结构分析 |
3.1.3 前缘送纸机构运动分析 |
3.2 托纸机构的模型简化及模态分析 |
3.2.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2 托纸机构的模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刷滚筒的结构分析与有限元仿真 |
4.1 印刷滚筒的三维建模及分析 |
4.1.1 建立三维印刷滚筒模型 |
4.1.2 单元和材料属性的定义 |
4.1.3 网格划分 |
4.1.4 印刷滚筒约束设置 |
4.1.5 印刷滚筒受力模型 |
4.1.6 挠曲变形结果分析 |
4.2 模态分析 |
4.2.1 瓦楞纸箱印刷滚筒的模态分析 |
4.2.2 印刷滚筒各阶振型结果分析 |
4.3 正交试验设计及其结果的直观分析 |
4.3.1 正交试验的设计思想 |
4.3.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4 正交试验的结构优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刷滚筒自动卷版装置的结构分析 |
5.1 印刷滚筒自动卷版装置结构分析 |
5.1.1 自动卷版伸缩齿条运动分析 |
5.1.2 自动卷版装置挂版结构设计 |
5.2 自动卷版装置运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印刷开槽模切机辅助模切装置 |
6.1 开槽模切机辅助模切装置的结构设计 |
6.1.1 刀模安装机构分析 |
6.1.2 移动座结构分析 |
6.1.3 刀模位置调节机构 |
6.1.4 刀模类型 |
6.2 辅助模切装置运动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环保信用评价体系的发展研究 |
2.1 国家层面环保信用体系相关发展历程 |
2.2 省级地方环保信用体系发展简述与研究 |
2.2.1 湖北省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
2.2.2 安徽省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
2.2.3 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发展研究 |
2.2.4 上海市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研究 |
2.3 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发展简述与研究 |
2.4 当前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的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
3.1 江苏省环保信用体系建设纲要解读 |
3.2 苏州市环保信用体系的现状研究 |
3.2.1 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 |
3.2.2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3.2.3 信用评价结果 |
3.2.4 现状总结 |
3.3 评价对象与信息收集的改进建议 |
3.3.1 扩大参评对象范围 |
3.3.2 企业环保信息的自主申报 |
3.4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改进 |
3.4.1 明确划分严重失信行为 |
3.4.2 提升鼓励性指标作用 |
3.4.3 综合考量社会影响因素 |
3.5 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建立与探讨 |
3.5.1 环保信用基础评价的建立与完善 |
3.5.2 环境行为信用记录评价模式的建立 |
3.6 体系执行与推广的建议与讨论 |
3.6.1 完善现有信用动态共享机制 |
3.6.2 基于GIS的信用信息的管控与应用 |
3.6.3 优化体系执行环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公司的环保信用评价研究 |
4.1 企业的基础情况及评价环境 |
4.1.1 基础资料 |
4.1.2 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 |
4.2 企业的生产情况 |
4.2.1 标识、标签印刷生产 |
4.2.2 印刷版制作生产 |
4.2.3 生产用原辅料情况 |
4.3 企业的污染防治 |
4.3.1 废水排放情况 |
4.3.2 废气治理与排放情况 |
4.3.3 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 |
4.3.4 噪声污染防治 |
4.4 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
4.4.1 EHS管理体系 |
4.4.2 水污染防治程序 |
4.4.3 空气污染防治程序 |
4.4.4 废弃物处理管控程序 |
4.4.5 厂房环境管理要求 |
4.5 调查总结与反馈 |
4.6 基于S公司调查结果的实例评价 |
4.6.1 基于现行标准的评价 |
4.6.2 基于研究改进内容的评价与分析 |
4.6.3 评价情况的比较分析 |
4.6.4 评价体系的新进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零售易包装的类型、特点概述 |
1.2 零售易包装的发展概况 |
1.2.1 零售易包装发展现状 |
1.2.2 零售易包装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3.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零售易包装的研究与设计 |
2.1 零售易商品的包装装潢设计 |
2.1.1 零售易包装色彩设计 |
2.1.2 零售易包装图案与文字设计 |
2.2 零售易包装结构的创新设计 |
2.2.1 现有零售易包装结构特点 |
2.2.2 零售易包装结构设计 |
2.2.2.1 系列化产品零售易包装设计 |
2.2.2.2 零售易快递箱结构设计 |
2.3 创新结构的设计计算 |
2.3.1 销售包装结构设计计算 |
2.3.2 运输包装结构设计计算 |
第三章 零售易包装生产工艺设计 |
3.1 零售易包装制品的生产原料 |
3.1.1 材料分析与选择 |
3.1.1.1 瓦楞纸板的结构和种类 |
3.1.1.2 瓦楞纸板的楞型 |
3.1.1.3 瓦楞纸板的原料 |
3.1.2 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 |
3.1.3 瓦楞纸板的性能指标 |
3.2 零售易包装制品的加工工艺 |
3.2.1 瓦楞纸板的准备 |
3.2.2 印刷工艺 |
3.2.2.1 印刷工艺分析 |
3.2.2.2 印刷油墨分析 |
3.2.2.3 柔性版印刷的工艺过程 |
3.2.3 模切压痕 |
3.2.3.1 模切稿设计 |
3.2.3.2 模切刀具加工 |
3.2.3.3 排版 |
3.2.3.4 装版、垫版 |
3.2.3.5 整理 |
3.2.4 坯片整理 |
3.3 零售易包装制品生产线的设备选型 |
3.3.1 生产线的设计原则 |
3.3.2 瓦楞纸板生产线主要设备分析 |
3.3.2.1 单面瓦楞机 |
3.3.2.2 双面瓦楞机 |
3.3.2.3 旋转切废刀 |
3.3.2.4 纵切压线机 |
3.3.2.5 横切机 |
3.3.2.6 堆叠机 |
3.3.2.7 电脑控制中心 |
3.3.3 零售易包装制品加工主要设备分析 |
3.3.3.1 印刷分压切角开槽模切机 |
3.3.3.2 打包机 |
第四章 零售易包装成本与环保分析 |
4.1 成本分析 |
4.1.1 成本核算 |
4.2 环保分析 |
4.2.1 环境影响分析 |
4.2.1.1 噪音影响 |
4.2.1.2 大气影响 |
4.2.1.3 水环境影响 |
4.2.1.4 固体废弃物 |
4.2.2 零售易包装环保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瓦楞纸箱柔印从运输包装走向销售包装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瓦楞纸箱印刷的发展脉络看印刷质量与成本的矛盾冲突 |
二、2016年“华光杯”瓦楞纸箱精品奖评述 |
三、电商背景下的瓦楞纸箱市场特点 |
四、如何提升预印质量 |
1. 印版线数过低, 距离胶印工艺的水平相差过大。 |
2. 高光要求渐变到零而无硬口, 暗调要求层次拉开而不并级, 现在的柔印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
3. 胶印四色叠印可以达到多种色彩;柔印多专色与两次叠印, 印刷成本过高。 |
4. 版费高昂。 |
五、VOCs危机给水墨柔印带来的机遇 |
(7)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柔印新发展以及新应用 |
1.1.2 柔性版印刷优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柔性版印刷工艺流程分析 |
2.1 柔性版印刷工艺 |
2.1.1 柔性版印刷流程 |
2.1.2 柔性印版 |
2.1.3 柔性版印刷油墨 |
2.1.4 柔性版印刷承印物 |
2.1.5 网纹辊 |
2.2 柔性版印刷质量影响因素 |
2.2.1 印版因素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2.2.2 油墨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2.2.3 网纹辊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模型 |
3.1 油墨转移模型 |
3.1.1 油墨转移几何模型 |
3.1.2 网纹辊的运动 |
3.2 数学模型 |
3.3 接触角对油墨转移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过程数值模拟 |
4.1 用于数值模拟的软件介绍 |
4.2 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 |
4.2.1 数值模拟基本参数 |
4.3 油墨在两平板间转移 |
4.3.1 两板接触角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3.2 表面张力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4 油墨从网纹辊向印版转移 |
4.4.1 网纹辊接触角和上板接触角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4.2 梯形槽高宽比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4.3 角速度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柔性版印刷技术的运用领域 |
1.1.2 柔性版印刷的优势 |
1.1.3 柔性版印刷的局限性 |
1.1.4 国内研究现状 |
1.1.5 国外研究现状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柔性版印刷的关键工艺参数 |
2.1 柔性版印刷原理及基本要素 |
2.1.1 柔性版印刷油墨 |
2.1.2 柔性版印刷印版 |
2.1.3 柔性版印刷承印物 |
2.2 网纹辊参数 |
2.2.1 网纹线数 |
2.2.2 网纹传墨辊的选配标准 |
2.2.3 复合式网纹辊的选用 |
2.3 柔性版印刷的压力参数 |
2.3.1 上墨装置的压力 |
2.3.2 传墨装置的压力 |
2.3.3 压墨装置的压力 |
2.4 影响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参数 |
2.4.1 网纹辊线数 |
2.4.2 印刷压力 |
2.4.3 印刷速度 |
2.4.4 软、硬质印版 |
2.4.5 承印物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版最佳印刷压力的数学模型研究 |
3.1 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对柔性版印刷压力测量的过程分析 |
3.2 柔性版印刷压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2 电阻应变片在滚筒上的粘贴及温度补偿 |
3.2.3 数据的收集 |
3.2.4 最大印刷压力的计算过程 |
3.3 最佳印刷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3.4.1 实验设计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柔性版印刷最大油墨转移率的研究 |
4.1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与修正 |
4.1.1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
4.1.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
4.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量的测量 |
4.2.1 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 |
4.2.2 实验过程 |
4.2.3 铜原子检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实验 |
4.3.1 Origin 8.0 软件简介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多项式曲线的拟合方程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柔性版印刷工艺参数与印品质量关系模型的研究 |
5.1 关系模型的建立 |
5.2 三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5.2.1 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求解 |
5.3 实验 |
5.3.1 实验过程 |
5.3.2 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 |
5.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4 回归模型的检验 |
5.4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灰平衡 柔印的核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影响灰平衡的因素 |
1. 油墨特性 |
2. 承印物特性 |
3. 印刷压力 |
(1) 墨斗辊与网纹辊之间的压力 |
(2) 网纹辊与印版滚筒之间的压力 |
(3) 印版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 |
4. 网纹辊参数 |
(1) 网纹辊线数 |
(2) 网穴容量 |
5. 网点增大 |
6. 墨层厚度 |
控制灰平衡的方法 |
(10)胶印油墨预置机制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油墨预置的方法 |
1.2.1 人工调墨斗 |
1.2.2 印刷机控制台预置调节 |
1.2.3 通过印版扫描来预设墨量 |
1.2.4 基于数字文件的油墨预置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2 目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胶印油墨预置理论基础 |
2.1 胶印的基本原理与工艺特点 |
2.1.1 印版的选择性吸附原理 |
2.1.2 网点呈色原理 |
2.1.3 墨层厚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2.1.4 印刷墨量的检测 |
2.2 计算机仿真 |
2.2.1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理论 |
2.2.2 输墨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
2.2.3 一对墨辊间的油墨传递的模型 |
2.3 人工神经网络 |
2.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2.3.2 BP神经网络 |
2.4 解病态线性方程组奇异值分解法 |
2.4.1 病态方程组 |
2.4.2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病态方程组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油墨量平衡方程的油墨传递与转移分析 |
3.1 胶印油墨传输行程 |
3.1.1 给墨行程 |
3.1.2 分配行程 |
3.2 墨层的分配与转移特征 |
3.2.1 油墨在墨辊间的传递特征 |
3.2.2 油墨从墨辊到印版传递特征 |
3.2.3 油墨向纸张转移特征 |
3.3 给墨行程的油墨传递 |
3.3.1 间歇式供墨 |
3.3.2 连续式供墨 |
3.4 基于油墨量平衡方程的油墨传递特征分析 |
3.4.1 非串动条件下油墨传递模型的建立 |
3.4.2 非串动条件下油墨流布特征分析 |
3.4.3 非串动条件下预置墨量值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墨系统油墨流布特征的仿真 |
4.1 油墨传递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的意义 |
4.2 油墨传递和转移的仿真模型 |
4.2.1 给墨行程的油墨传递仿真模型 |
4.2.2 着墨行程的油墨传递仿真 |
4.2.3 印版滚筒和橡皮滚筒之间的油墨传递仿真 |
4.2.4 橡皮滚筒向纸张的油墨转移模型 |
4.3 仿真实验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图文覆盖率分布对油墨流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
4.4.2 给墨量对油墨流布影响的实验 |
4.4.3 墨辊串动对油墨流布影响的实验 |
4.4.4 传墨周期对油墨流布的影响 |
4.4.5 油墨转移率对油墨流布影响的实验 |
4.4.6 纸上墨量稳定时间的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墨流布特征分析 |
5.1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5.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 |
5.2.1 网络层数 |
5.2.2 隐层的神经元数 |
5.2.3 传递函数 |
5.2.4 网络的训练算法 |
5.2.5 训练次数的确定 |
5.2.6 创建训练样本数据 |
5.3 网络的训练及泛化能力的检验 |
5.3.1 网络的训练 |
5.4 建立输墨系统的油墨流布矩阵 |
5.5 实验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墨量预置系统的设计 |
6.1 墨量预置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6.2 图文面积分布的计算 |
6.2.1 油墨预置的源文件 |
6.2.2 墨区的覆盖率的计算 |
6.2.3 网点几何扩大的补偿 |
6.3 实地密度和墨层厚度的关系 |
6.3.1 Tollenar-Ernst 模型 |
6.3.2 实验 |
6.3.3 结果与结论 |
6.4 拟合墨斗辑输出墨层厚度与墨键之间的关系 |
6.4.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墨斗辑输出墨层厚度计算 |
6.4.2 实验印刷 |
6.4.3 计算墨斗辑输出墨厚与墨键设置值之间的关系 |
6.5 实施墨量预置 |
6.5.1 墨斗辊转角的预置 |
6.5.2 墨键的预置 |
6.5.3 印刷 |
6.5.4 结果分析 |
6.6 软件的介绍 |
6.6.1 系统实现的流程 |
6.6.2 系统的性能特点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影响网纹辊传递油墨的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D]. 刘美华.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瓦楞纸箱印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D]. 胡岳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企业环保信用体系研究 ——以苏州市S公司为例[D]. 崇佳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4]商品零售易包装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D]. 孙雅楠.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8)
- [5]瓦楞纸箱柔印从运输包装走向销售包装的关键[J]. 蔡成基. 印刷杂志, 2017(04)
- [6]柔印版材在国内市场的现状、发展与应用[J]. 蔡成基. 印刷杂志, 2015(10)
- [7]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D]. 陈家祥. 江南大学, 2015(12)
- [8]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D]. 付尧建. 江南大学, 2014(02)
- [9]灰平衡 柔印的核心技术[J]. 易吝招,张焕勤. 印刷技术, 2012(18)
- [10]胶印油墨预置机制与技术的研究[D]. 余节约.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