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中国市场全面“热身”(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吴晓华[2](2021)在《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文中指出休闲滑雪是一项以休闲、娱乐、健身、社交为目的滑雪运动。随着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申办,我国民众参与滑雪的热情与日俱增。然而,在中国滑雪人数快速增长的同时,滑雪安全事故所导致的运动损伤也逐渐增加,对我国休闲滑雪损伤展开调查并据此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已成为推进冬季运动全面顺利开展要解决的焦点问题。为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流行病学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东北三省有代表性的10个雪场的休闲滑雪损伤流行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研究,使用德尔菲法和参与观察法对滑雪风险管理及损伤预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三省不同类型滑雪场滑雪损伤发生率约在0.5‰-3.9‰之间,大型雪场损伤发生率低于中小型滑雪场。休闲滑雪损伤特征表现为:双板滑雪者的损伤发生比例高于单板滑雪者;初学者损伤发生占比超过60%;男性滑雪者的损伤比例高于女性滑雪者;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滑雪者为损伤高发群体;雪季的2月份、周末、午间时段为损伤高发时间;在所有场地类型中初级道损伤发生比例最高;休闲滑雪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扭挫伤,其次是擦伤和骨折;损伤部位中单板滑雪者以腕手部、肩部损伤最多,双板滑雪者以膝关节损伤最多;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以轻伤为主,男性损伤程度高于女性,单板损伤程度高于双板,中高级滑雪者高于初级滑雪者,且随着年龄区间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2)影响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滑雪水平、滑雪者来源地、器材使用、热身与否、雪道等级、护具佩戴、气象条件等宿主变量、中介变量和环境变量对休闲滑雪者是否易损伤及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较为显着,且上述因素对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的影响作用是综合的。(3)通过德尔菲法对休闲滑雪损伤进行风险识别,形成宿主风险、中介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发现,宿主类风险中“速度控制”“冒险行为或错误判断”、“安全意识”“护具佩戴”是高风险指标;“雪道平整维护”“防护网覆盖率”“脱落器设置”是中介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能见度”、“雪道拥挤程度”是环境风险类指标的高风险指标;“管理者安全认知水平”“安全法规执行”“安全标识设置”和“救援时效性”是管理类风险指标中的高风险指标。在处理上述风险时,对“滑雪者行为”“雪道平整”“器材维护”等可变因素可使用主动应对策略,而对滑雪者性别、年龄、天气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应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策略。(4)休闲滑雪损伤的安全管理可从健全政策法规系统、完善安全预警系统、改进风险监控系统、普及安全教育系统、改善安全救援系统、提升保险保障系统六个方面进行全面预防。其中,政策法规是全局性的管理依据,教育、监管和预警系统属于事故前的预防;救援系统属于事故中的急救措施;保险系统属于事故后的补偿体系。通过六个系统的串联可将损伤预防上升为系统的、动态的、链条式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上述安全管理系统的协同工作,有助于降低休闲滑雪损伤发生,为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李瑞琪[3](2021)在《“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HSK的出台,“考教结合”渐渐成为了汉语水平考试的新理念。《HSK标准教程》作为一套由国家汉办考试处指导、推荐的新型汉语教材,响应需求,顺势而生。本文主要阐释了它的编写理念,介绍并分析了它的板块设计,并从词汇、话题、任务和语言点四个方面,分析了《HSK标准教程4》与HSK4的配合度。在“考教结合”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HSK标准教程4》,板块设计展现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生词、语言点及文化点的分布也很均衡,讲练结合,中英对译,不同级别的教材对应着不同的特色教学,既能满足学习者的应试需求,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此外该教材与大纲和真题在词汇、话题及语言点方面的配合度较高,但任务设置的真实性及实用性仍有待提高。最后本文对该教材提出了完善个别生词的出场顺序、标注高频考词、提高英文释义的精准度、标注语体色彩、优化语言点的选取、标注隐藏语法点、改进任务的设计、及时随大纲的调整而修订这八条编写建议。
孙荣廷[4](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认为《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李彤[5](2020)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本能力训练,几乎是儿童舞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的训练,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拓展其向舞蹈专业发展的可能;不科学的训练,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有可能造成损伤,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本文旨在探究社会上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的训练现状,排查出有损儿童身体健康的训练环节,改善现状中的不足,为儿童舞蹈基本能力科学训练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北京市选取三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儿童舞蹈教育机构,将其中17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资料法和资料分析法,整理、分析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用观察法记录课堂训练情况;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参与者的教育理念;用数据统计法整理、分析上述数据和信息。研究结论:1、儿童舞蹈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舞蹈美育与基本能力训练存有误解;2、儿童舞蹈基本能力训练需要加强美育和科学的指导;3、儿童舞蹈教师对人体科学和训练学理论认识不足,教学训练多凭经验;4、越来越多的儿童舞蹈教师开始学习科学并将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逐渐引用到课堂训练之中。建议:1、儿童舞蹈教育的部分参与者正确看待舞蹈美育与基本能力科学训练的关系,适时适当开发儿童身体基本能力;2、儿童舞蹈教师不断提升人体科学和训练科学的理论与应用水平;3、由权威部门制定政策,统一监管社会儿童舞蹈教育工作。
张娟[6](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提升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C村留守儿童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青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流动,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失衡和不良行为。儿童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的成长之路离不开自信心的陪伴。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严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他们平时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感较低,自我认知不足,人际关系较差,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性格孤僻,内心恐惧等,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选用小组社会工作为基本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小组工作设计,主要阐述了C村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服务对象的招募与选择、该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状况、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具体的小组工作计划;第三部分是具体的实务过程,主要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镜中我”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支撑,贯穿社会工作的鼓励、倾听、澄清、对质、自我披露、接纳等技巧,开展七次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围绕小组目标展开,以“热身游戏+主题活动+组员分享+社工总结”的形式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自信心不足的现状;第四部分是评估与反思,在评估过程中,以小组成员参与情况、小组活动氛围、组员沟通和互动情况、小组凝聚力变化情况作为小组的过程评估,同时通过对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调查和自信心的前后测对比实现小组活动的效果评估,就小组活动环节的设计、活动技巧的运用、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构建、活动效果的持续性和推广方面进行专业反思;第五部分是对小组工作进行总结,并针对本次实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个人建议,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茹扎·巴特尔汗[7](2020)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视听说教材可以提供更加生动且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对外汉语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分析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视听说教材优化和完善。基于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合理应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研究,以《家有儿女》为案例,对本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后的练习题做了分析,总结出《家有儿女》在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对教材编写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此期望提高所有人对视听说教材的了解,从而促使本教材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发现,《家有儿女》试听说教材在编排和内容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课文的内容需要做进一步拓展,词汇的设计不够完备,在插图的选择和编排上,也无法紧贴教材内容。同时,其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此同时,作为一本视听说教材,教材在视频和教材的结合效果并不是非常好。此外,在练习内容设计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表现。出于此种考虑,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主张要进一步优化课文的话题内容,并合理设计词汇内容,提升词汇的合理性和分布的规律性。而在插图设计方面,要基于教材内容灵活设计。同时,教材要进一步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此外,为了提升视听说教材的特点,需要对视频和文本作进一步的优化结合,并相应地强化练习题内容的设计,希望据此能够让《家有儿女》教材变得更加合理,为相应的教材工作提供更为完善的内容和指导,同时也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文化及语言保障。
杨丽丽[8](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谷裕[9](2020)在《河南省男子拳击运动员韩雪振赛前训练方案研究 ——以2019年全国冠军赛为例》文中提出运动员在面临重大比赛前通常会依据计划进行赛前训练,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计划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录像观察法等科研方法,对河南省男子拳击运动员韩雪振备战2019年全国拳击冠军赛赛前训练的参赛技战术使用、需要突破的重难点、训练方案的制定、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进行分析,着重了解韩雪振赛前技战术训练的重点、难点以及赛前训练的具体实施状况,并通过实际比赛中的发挥对韩雪振备战期间的技战术和体能训练效果进行检验,拟在揭示韩雪振个人技术特点和培养合理战术策略,为韩雪振备战今后重大比赛时制定科学赛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次赛前训练安排的指导思想:教练组在分析了韩雪振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之后,结合韩雪振个人打法特点和近期训练状态;结合2019年拳击冠军赛的参赛目标以及韩雪振在2019年全国拳击锦标赛中的表现为依据而制定。以发挥自己技战术优势,打好紧逼型的进攻战术;强化组合拳以及命中率训练;加强专项体能的训练;加强防守反击战术的训练,尤其是连续组合拳进攻后及时防守再快速进攻的能力;加强赛场上的临场应变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发挥顽强的比赛作风为指导思想。赛前技战术及体能训练重点:以补足短板,发扬优势为主,强化近距离组合拳进攻能力,提高组合拳命中率;加强比赛节奏的控制;针对比赛中主要对手阿不都热西提·热木拉擅长远距离进攻以及近距离防守差的技术特点强化韩雪振的进攻节奏把控,中近距离的连续进攻能力和连续防守反击能力;针对于丰恺和王志宝移动灵活并且喜欢击头的技术特点强化韩雪振脚下卡位能力以及距离拉近后的连续击打能力;针对郭晋擅长前后手摆拳,后手勾颚,前后手上勾腹以及勾摆组合的技术特点,加强防守技术训练和中近距离对攻能力。战术训练重点仍然以进攻战术为主,强化压迫式打法后防守转换的战术训练;针对竞赛对手阿不都热西提·热木拉擅长远距的进攻性打法,强化防守反击战术训练;针对于丰恺直线型打法加强摇闪反击的打法训练;针对王志宝善于控制距离的防守反击打法加强摇反击的打法训练;针对郭晋擅长使用紧逼型战术同样强化韩雪振紧逼对攻战术的训练。体能训练方面针对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强化训练,过渡期多进行一般耐力,一般速度,爆发力的练习,赛前综合训练阶段强化速度耐力,爆发力,以及灵敏耐力的训练,赛前强化阶段强度有所下降,但主要方向不变。赛前具体训练方案制定:以周训练为基本单位,赛前基础训练阶段,上午以力量循环、田径场循环、沙包、条件空击为主。下午以技战术训练为主,条件对练,身体对抗,技术手把训练,核心力量练习等,每日训练紧跟指导思想,强化短板,发扬长处。赛前综合专项技术训练阶段突出大强度专项强化,不同形式的对抗练习安排较多,体能训练方面强化爆发力、速度耐力等练习,负荷强度有所增加。赛前强化训练阶段主要增加了实战训练以及手靶训练,并做好心理辅导,调整好竞技状态面对比赛。从韩雪振2019年全国拳击冠军赛赛前训练方案安排和比赛结果来看,本次赛前训练方案是科学、有效的,达到了战胜对手,夺取2019年全国冠军之目的。本次成功经验可供今后教练员制定赛前训练方案提供借鉴和启示。
于杨[10](2020)在《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和评估研究 ——以杭州马拉松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的取消以及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我国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赛事也被曝出状况不断。2018年昆明郑和杯半程马拉松发生猝死事件,苏州马拉松赛上的“塞国旗”事件,“奔跑中国”南宁站强行拉停运动员拍照事件……种种事件反映出在赛前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有效规避马拉松赛事风险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依托学者高月对2018年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的研究结果,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进行了识别,确定了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清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马拉松赛事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列表排序法计算得出各级各类风险的风险量排序,同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级各类风险的风险权重值,并借助帕累托分析将风险分为重要风险、次要风险和一般风险。本研究旨在加强杭州马拉松赛事的风险管理工作,为赛事组织者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杭州马拉松赛事的健康发展,提升赛事质量。研究结果如下:(1)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确定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清单,包括人员风险、环境风险在内的5个一级风险,志愿者方面风险、工作人员方面风险等在内的14个二级风险,志愿者管理风险、志愿者场地认知风险等在内的64个三级风险;并分析得出马拉松赛事风险致因主要在于赛事规模宏大、涉及人员和组织机构复杂、马拉松赛事本身属于高强度运动等几个方面。(2)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得出一级风险中有人员风险、经济风险、组织管理风险3个重要风险,二级风险中有运动员方面风险、志愿者方面风险等7个重要风险,三级风险中有运动损伤风险、预算费用超额等28个重要风险。(3)基于上述结论,结合风险评估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赛事风险管理,着重关注“重要风险”;(2)重视人员风险,尤其是运动员和志愿者方面风险,包括大力宣传马拉松专业知识,严谨资格审查,重视志愿工作,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力量;(3)提防经济风险,准备充足经济预算,包括关注经济大环境,及时调整资金回收方式,合理支配赛事费用,加大赛事开发力度;(4)依照《办赛指南》,规范完善竞赛服务;(5)优化赛事组织管理,着眼细节工作。
二、1999:中国市场全面“热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中国市场全面“热身”(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释义 |
2.1.1 休闲滑雪 |
2.1.2 运动损伤 |
2.1.3 流行病学 |
2.1.4 风险管理 |
2.2 休闲滑雪损伤整体研究进展 |
2.2.1 国外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2.2 国内休闲滑雪损伤文献研究概况 |
2.3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外研究 |
2.3.1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外研究 |
2.3.2 休闲滑雪损伤率的国内研究 |
2.4 休闲滑雪损伤特征的国内外研究 |
2.4.1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的研究 |
2.4.2 休闲滑雪损伤类型的研究 |
2.4.3 休闲滑雪损伤程度的研究 |
2.5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的国内外研究 |
2.5.1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外研究 |
2.5.2 休闲滑雪损伤致因国内研究 |
2.6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的国内外研究 |
2.6.1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外研究 |
2.6.2 休闲滑雪损伤预防国内研究 |
2.7 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理论 |
2.7.1 风险管理理论 |
2.7.2 安全科学理论 |
2.7.3 风险管理理论应用 |
2.7.4 滑雪安全管理组织 |
2.8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4 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
4.1 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1.1 滑雪损伤事故调查整体情况 |
4.1.2 不同雪场休闲滑雪损伤发生率 |
4.2 休闲滑雪损伤时间与地点分布 |
4.2.1 损伤时间分布 |
4.2.2 损伤地点分布 |
4.3 休闲滑雪损伤者类别与水平分布 |
4.3.1 滑雪损伤者类别分布 |
4.3.2 滑雪损伤者水平分布 |
4.4 休闲滑雪损伤性别与年龄结构分布 |
4.4.1 滑雪损伤者性别分布 |
4.4.2 滑雪损伤者年龄分布 |
4.5 休闲滑雪损伤部位与类型分布 |
4.5.1 滑雪损伤部位分布 |
4.5.2 滑雪损伤类型分布 |
4.6 休闲滑雪损伤严重程度分布 |
研究小结 |
5 休闲滑雪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
5.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及操作 |
5.1.1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原理 |
5.1.2 休闲滑雪损伤因素分析操作 |
5.2 宿主(滑雪者)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1 滑雪者技术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2 滑雪者生理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3 滑雪者类型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4 滑雪者行为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5 滑雪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关系 |
5.2.6 滑雪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关系 |
5.3 中介因素(场地器材)结果与分析 |
5.3.1 雪道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2 器材因素结果与分析 |
5.3.3 护具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 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1 自然环境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2 时间与雪道容量因素结果与分析 |
5.4.3 潜在价值损失结果与分析 |
研究小结 |
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管理 |
6.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 |
6.1.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方法 |
6.1.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识别的结果 |
6.1.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指标分析 |
6.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 |
6.2.1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的方法 |
6.2.2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
6.3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应对 |
6.3.1 风险回避 |
6.3.2 风险转移 |
6.3.3 风险自留 |
6.3.4 风险减缓 |
研究小结 |
7 休闲滑雪损伤安全预防体系建设 |
7.1 健全政策法规系统 |
7.2 完善安全预警系统 |
7.3 建立风险监控系统 |
7.4 普及安全教育系统 |
7.5 改善安全救援系统 |
7.6 完善保险保障系统 |
研究小结 |
8 研究结论 |
9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滑雪损伤事故记录表 |
附件2 休闲滑雪损伤调查问卷 |
附件3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件4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件5 风险识别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件6 休闲滑雪损伤风险评估问卷 |
附件7 损伤调查保密协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3)“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考教结合”视域下的《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一节 考教结合与培养能力并重 |
一、考教结合 |
二、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
三、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融入交际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 |
一、融入交际法的核心理念 |
二、融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
第三节 体现主题式教学的理念 |
一、主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
二、教材主题与话题的选取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SK标准教程4》的板块设计 |
第一节 导入与文化拓展 |
一、热身板块 |
二、文化板块 |
第二节 课文与语言点 |
一、课文板块 |
二、学一学板块 |
第三节 练习、扩展与运用 |
一、练习板块 |
二、扩展板块 |
三、运用板块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材生词与真题词汇配合度分析 |
第一节 教材词汇的概况 |
一、教材词汇的选取与分布 |
二、教材生词的复现情况 |
第二节 教材生词在10 套真题中的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材与 HSK4 话题、任务、语言点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一节 教材与HSK4 话题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二节 教材与HSK4 任务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第三节 教材与HSK4 语言点大纲匹配情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HSK标准教程4》的评价与建议 |
第一节 对《HSK标准教程4》的评价 |
一、《HSK标准教程4》的优点 |
二、《HSK标准教程4》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对《HSK标准教程4》的编写建议及使用建议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HSK 标准教程 4》的生词复现情况 |
附录二 教材生词在 10 套真题中的出现情况 |
附录三 教材语言点在 10 套真题中的出现情况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1.2,提升的潜力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1.4,结语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2.2,练习的质量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2.3.1,专注 |
2.3.2,目标设定 |
2.3.3,自我评估 |
2.3.4,策略 |
2.3.5,大局 |
2.3.6,警告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2.4.1,动力来源 |
2.4.2,归因 |
2.4.3,自我效能 |
2.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3.1,调查 |
3.2,特殊医学诊断 |
3.2.1,结构性疾病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3.3.1,一般说明 |
3.3.2,独奏乐器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3.4,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4.2,音乐的价值 |
4.3,测量误差 |
4.4,音乐外的因素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4.5,非音乐因素 |
4.5.1,偏见 |
4.5.2,表演顺序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4.7,总结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5.3,执行策略 |
5.3.1,排练策略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5.4,评估策略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5.5,元策略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5.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7.1.1,结构 |
7.1.2,一般性建议 |
7.2,音乐的记忆 |
7.2.1,死记硬背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7.2.3,用耳朵记忆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7.3,结论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体能 |
9.1,背景 |
9.2,长期运动 |
9.3,临场运动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9.6,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10.4.1,生理学研究 |
10.4.2,行为研究 |
10.5,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音乐期刊文章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11.1,生物反馈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11.3,神经反馈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11.6.1,增强注意力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11.7,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12.1,放松 |
12.2,心智排练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12.3.2,专注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12.5,总结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13.2.2,透镜模型 |
13.2.3,认知反馈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13.3,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14.2,药物种类 |
14.2.1,生活型药物 |
14.2.2,处方药 |
14.2.3,违禁药物 |
14.3,结论 |
致谢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参考文献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引言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径 |
一.理论依据 |
(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
(二)基本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
(三)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的制定 |
(四)舞蹈训练学原则 |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对儿童舞蹈基本能力训练的研究与分析 |
(二)对儿童生长发育与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分析 |
(三)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分析 |
三.对基本能力教学大纲的科学分析 |
(一)KJY的教学大纲 |
(二)JJ的教学大纲 |
(三)AFY的教学大纲 |
(四)小结 |
四.对基本能力课堂训练的科学分析 |
(一)KJY的课堂训练 |
(二)JJ的课堂训练 |
(三)AFY的课堂训练 |
(四)小结 |
五.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客观分析 |
(一)家长对舞蹈训练的认识 |
(二)教师与机构的“难言之隐” |
(三)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提升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C村留守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C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考察与小组工作设计 |
第一节 C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考察 |
一、C村基本情况 |
二、C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三、C村留守儿童自信心现状调查分析 |
四、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
五、小组成员的招募与选择 |
第二节 小组工作设计 |
一、小组名称 |
二、小组目标 |
三、小组特征 |
四、小组设计 |
五、预计困难及应对方案 |
六、评估办法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 |
第一节 有“缘”来相识 |
第二节 不一样的我 |
第三节 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
第四节 快乐做自己 |
第五节 感受“镜中我” |
第六节 为自己喝彩 |
第七节 保持自信,期待明天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与反思 |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
一、小组过程评估 |
二、小组结果评估 |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反思 |
一、活动环节的设计存在待改进之处 |
二、需要进一步熟练小组工作的技巧 |
三、应该将服务对象支持系统的构建考虑在内 |
四、注重小组活动效果的持续性和推广性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一节 总结 |
一、朋辈群体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自信心的重要切入点 |
二、小组工作介入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自信心不足问题 |
三、小组活动中的技巧运用和经验总结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介入提供参考价值 |
第二节 建议 |
一、关于社会工作实务介入方面的建议 |
二、关于对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方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访谈提纲 |
附录3 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
附录4 “阳光之星”小组活动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7)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4 文献综述 |
0.5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家有儿女》教材的优势分析 |
1.1 《家有儿女》教材简介 |
1.2 《家有儿女》教材的优势 |
第二章 《家有儿女》教材内容设计分析 |
2.1 热身问题设计分析 |
2.2 课文设计分析 |
2.3 词汇设计分析 |
2.4 文化点滴设计分析 |
2.5 练习内容设计分析 |
第三章 《家有儿女》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3.1 课文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
3.2 词汇内容设计有待优化 |
3.3 课文插图应用有待完善 |
3.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够到位 |
3.5 视频和教材的结合效果有待优化 |
3.6 练习内容设计有待优化 |
第四章 《家有儿女》教材编写优化建议 |
4.1 进一步优化课文话题内容 |
4.2 进一步提高词汇内容设计质量 |
4.3 进一步合理编排教材插图 |
4.4 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内涵引导 |
4.5 进一步推进视频和文本的进一步结合 |
4.6 进一步强化练习题内容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研究背景 |
2.问题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
5.研究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1.学校适应 |
2.中职升高职 |
3.团体心理辅导 |
(五)相关理论阐释 |
1.团体动力学理论 |
2.社会学习理论 |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工具 |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测量法 |
3.统计分析法 |
4.访谈法 |
5.实验法 |
6.观察法 |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
(二)调查结论 |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
1.方案设计思路 |
2.方案设计内容 |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9)河南省男子拳击运动员韩雪振赛前训练方案研究 ——以2019年全国冠军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对拳击运动的研究 |
第二节 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第三节 拳击体能训练的研究 |
第四节 对拳击赛前训练的研究 |
第五节 对拳击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个案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五、录像分析法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韩雪振基本情况简介与技战术特征 |
一、韩雪振基本情况简介 |
二、韩雪振参赛技战术特征分析 |
第二节 韩雪振主要对手简介及技战术特征 |
一、2019年全国冠军赛周期主要对手简介 |
二、2019全国冠军赛周期主要对手技术特征及可能变化 |
三、2019全国冠军赛周期主要对手战术特征及可能变化 |
第三节 2019年全国冠军赛周期韩雪振参赛技战术制定依据与指导思想 |
一、制定依据 |
二、指导思想 |
第四节 韩雪振赛前训练方案 |
一、技术训练重点 |
二、战术训练重点 |
三、体能训练重点 |
四、赛前具体训练方案 |
第五节 韩雪振2019年全国冠军赛赛前训练期间生理指标监控 |
一、白细胞 |
二、红细胞 |
三、血红蛋白 |
四、红细胞压积 |
五、血尿素 |
六、肌酸激酶 |
第六节 2019年全国冠军赛韩雪振赛前训练效果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大纲 |
致谢 |
(10)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和评估研究 ——以杭州马拉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风险 |
2.1.2 风险管理 |
2.1.3 风险识别 |
2.1.4 风险评估 |
2.2 马拉松赛事风险相关研究综述 |
2.2.1 马拉松赛事风险研究 |
2.2.2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研究 |
2.3 评述 |
3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
3.1 研究理论依据 |
3.2 研究概念界定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资料法 |
4.2 问卷调查法 |
4.2.1 问卷编制理论依据以及效度信度检验 |
4.2.2 调查情况说明 |
4.3 数理统计法 |
4.3.1 列表排序法 |
4.3.2 层次分析法 |
4.3.3 帕累托分析 |
4.4 逻辑分析法 |
5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 |
5.1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感知 |
5.1.1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指标初拟 |
5.1.2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指标修正与确定 |
5.2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分析 |
5.2.1 人员风险分析 |
5.2.2 环境风险分析 |
5.2.3 组织管理风险分析 |
5.2.4 政治风险分析 |
5.2.5 经济风险分析 |
6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 |
6.1 采用列表排序法对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的评估 |
6.1.1 列表排序法相关介绍 |
6.1.2 风险量的确定及排序 |
6.1.3 小结 |
6.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的评估 |
6.2.1 层次分析法(AHP)相关介绍 |
6.2.2 确立风险因素权重及具体步骤 |
6.2.3 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6.2.4 小结 |
6.3 总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 |
7.1.2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估 |
7.2 建议 |
7.2.1 加强赛事风险管理,优先关注“重要风险” |
7.2.2 重视人员风险,尤其是运动员和志愿者方面风险 |
7.2.3 提防经济风险,准备充足经济预算 |
7.2.4 依照《办赛指南》,规范完善竞赛服务 |
7.2.5 优化赛事组织管理,着眼细节工作 |
8 本研究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清单指标确定专家问卷(第一轮) |
附录 2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清单指标确定专家问卷(第二轮) |
附录 3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价表(列表排序法) |
附录 4 杭州马拉松赛事风险评价表(层次分析法) |
致谢 |
四、1999:中国市场全面“热身”(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东北三省休闲滑雪损伤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管理[D]. 吴晓华.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汉语教材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4》为例[D]. 李瑞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5]儿童舞蹈教育中基本能力训练现状研究 ——基于舞蹈科学训练的视角[D]. 李彤. 北京舞蹈学院, 2020(12)
- [6]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提升问题研究 ——以长春市C村留守儿童为例[D]. 张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0(12)
- [7]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研究 ——以《家有儿女》为例[D]. 茹扎·巴特尔汗.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河南省男子拳击运动员韩雪振赛前训练方案研究 ——以2019年全国冠军赛为例[D]. 谷裕.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马拉松赛事风险识别和评估研究 ——以杭州马拉松为例[D]. 于杨.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