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沈小洁[1](2020)在《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文中研究说明棉花种植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中国仅次于粮食的大宗农产品,其产量从80年代起就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产棉大国,同时也是用棉大国。近年来新疆棉花“一家独大”,已然发展成为中国棉花,其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棉花产业、棉农收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关系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新疆棉花问题已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2010年,棉花价格暴涨,随后开始持续下跌,直接导致广大棉农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导致棉农种棉积极性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因此,只有将棉花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内,棉花这一产业链条才能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如今,棉花价格的波动,已经严重损害了新疆棉花的健康发展,也使得新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大幅降低,从而威胁到棉花的重要战略物资地位。本论文是在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棉花价格、相关农产品(油菜、生猪)价格预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新疆棉区棉花价格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理论、供求均衡理论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使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探究棉花价格波动的形成缘由,从棉花市场供需均衡的变化中探究棉花价格,并对棉花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及预警。研究表明:影响棉花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期货价格及补贴额度,而期货价格是影响现货价格的主要因素,因此模拟VAR模型,进行棉花期货价格的预测。其次,棉花期货风险的门槛值为355和440,并通过门槛值进行风险预警。最后,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外风险管理框架,建立棉花价格警情预警系统并加以运
张书源[2](2019)在《ZY集团白糖套期保值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白糖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受其原材料甘蔗的自然生长规律以及国内外白糖供需结构不断变化的双重影响,导致白糖价格波动明显,周期性特征突出,使得我国白糖压榨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较大,为了规避这一风险,企业纷纷运用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现货价格波动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其良好的金融特性恰好可以用于白糖压榨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期货交易属于杠杆交易,操作技术含量较高,如果战略决策偏离或者细节处置不当都难以实现套期保值效果,甚至还会进一步加剧企业风险。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白糖压榨企业的期货操作还停留在经验操作层面,较少涉足量化分析,且不同企业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是乎笔者选取了自己曾经工作的单位ZY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该集团现阶段现货管理和期货管理所存在的重大弊端,包括期货和现货管理团队独立作业,期货交易全凭经验操作,操作细则制定过于呆板等特征加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选取了近年来ZY集团的经营数据以及相关期货市场数据对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规避白糖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为初衷,分六个步骤依次设计了 ZY集团如何优化套期保值操作的策略,其中策略一至策略四主要解决套期保值战略决策问题,策略五和策略六主要解决套期保值细节管理问题,并详尽指出了每个策略的具体操作思路、执行步骤以及相比传统策略的预期收益,旨在通过各种策略组合来实现ZY集团资金和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最后,笔者本着全局审视以及量化管理的原则,提出了优化ZY集团套期保值的具体措施。
魏敬周[3](2017)在《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组织过程、执行效果与对策建议》文中指出新疆是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区域,其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对我国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影响。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在新疆开展,目标价格为19800元/t,该政策执行之后,出现了棉花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缩小、棉花进口数量迅速降低等现象。2014-2016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执行对棉花产业链主体产生了较大影响:纺织企业成本大幅下降、轧花厂经营风险增加、植棉农户面临价补分离。《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是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加速进行的重要标志,其执行成效关系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来,我国棉花市场领域内的政策总方向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并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其中补贴政策改革是调整和优化棉花产业布局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出于新疆棉花产业良性发展的考虑,根据国家目前实施的棉花补贴政策和发展趋势来看,本文主要分析以下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市场化改革对新疆棉花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棉花补贴政策的体现在哪些方面?棉花补贴政策的变化和执行对新疆棉花产业主体的影响体现在什么方面?棉花补贴政策对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影响的作用机制?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补贴资金分配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执行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微观方面来看,植棉农户面临的籽棉交易价格波动有什么特征?植棉农户在不同补贴资金分配方式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种植行为?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研究: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分析。在该部分研究内容中通过市场价格支持体系分析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各个阶段的市场价格支持和消费者转移,通过定量计算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进行回顾和分析。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组织过程变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而这种调整的核心在于执行过程的简化,以及对补贴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对历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逐条分析对比其组织过程的变化。棉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和棉花产业链利益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对棉花产业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构建植棉意向指数,并通过数理推导推演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各个阶段,对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进行理论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从棉花整体产业链条的分析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上,通过供需均衡等式的构建,分析棉花产业各环节利益传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棉花产业链利益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执行效果。为了分析政策执行效果,主要从籽棉交易价格、补贴资金分配和农户退出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从籽棉交易价格方面对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数理推导和理论模拟对补贴资金分配的效果进行基本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实证运算分析植棉农户的退出行为。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需要将籽棉交易与皮棉交易区分对待。籽棉交易的重要作用在于保障农户收益、稳定棉花生产,籽棉需要经过轧花厂处理变为皮棉后进入市场交易,新疆棉花交易主要集中于籽棉交易,皮棉交易主要集中于疆外,因此,籽棉交易价格是反映新疆棉花市场变化的关键,皮棉交易价格是影响我国棉花供需的核心变量,在研究新疆棉花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将籽棉交易与皮棉交易区分。我国棉花市场交易的关键环节始终在皮棉交易,如果能够实现皮棉交易环节的市场定价,那么政策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将大大降低,籽棉交易环节的政策影响也将下降。在目标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均相同的情况下,目标价格机制下的籽棉收购与临时收储政策下的皮棉定价收购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临时收储政策下的皮棉定价收购能够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这种固定收益客观上刺激了棉花生产的无序扩张,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补贴机制对农户的种植规模和籽棉交售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目标价格补贴机制会刺激棉花生产向具有生产优势的个体和区域集中。棉花补贴政策的制定需要从产业链视角出发。棉花补贴政策的执行和制定应该基于现行经济基础进行,并立足于棉花产业发展。在棉花流通领域内,其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支撑,对棉花生产领域的补贴侧重于技术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整个棉花产业的经济基础之上。棉花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是一种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因此,在关注棉花生产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纺织行业“销”的问题,实现棉花产业动态的“产销”平衡是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棉花补贴政策的制定需要从棉花产业链出发,不能仅局限于植棉农户。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主体不仅限于农户本身,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会传导至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如目标价格机制下轧花厂需要重新面对市场风险,作为联系植棉农户和纺织企业的纽带,如何保证其健康发展成为棉花走向市场的关键。保障农户合理收入水平是棉花生产可持续的关键。合理的植棉收益是植棉农户继续进行棉花种植的根本驱动力。合理收益包括当期植棉收益和预期植棉收益。由于新疆植棉农户在种植棉花过程中的资金主要由银行贷款提供,因此,当期合理收益是农户偿还贷款和继续种植棉花的保障;合理的预期收益则取决于植棉收益与非植棉收益的比较,这会对农户植棉的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当期收益应当根据近几年植棉农户从事棉花生产收入和非棉花生产收入之间的差距为依据,即根据植棉农户从事棉花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别化补贴机制有利于保障农户合理收入水平。实施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在于设计对新疆棉花生产的补贴资金总额,然后基于产量和面积进行平均分配,只对部分特种棉实行差别化对待。农户面临补贴政策时没有可选择的空间,而农户在植棉生产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风险因地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可以根据农户面临的实际风险推出具有可选择性的补贴方案和保险方案,以增强农户植棉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户的合理收入水平。综上所述,棉花补贴政策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而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补贴和技术进步,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实行。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就是推广机采棉,建立棉纺企业,并对棉农、轧花厂和棉纺企业进行补贴、技术支持和政策优惠,最终使新疆由向内地输出原棉转化为向内地输出棉纱等制成品,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高原棉和棉纱的价格竞争力,并促使棉花产业链上游的良性循环。
李尽梅[4](2017)在《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农是棉花种植的主体,鉴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拾花费用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降低,棉农需要不断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新疆棉花高产的加工需要。由于收储政策实行三年,国内外棉价差不断加大,棉纺企业原料价格高居不下,企业亏损严重,为了抵抗市场风险,棉农与加工、棉纺企业在经济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利益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用组织制度创新理念,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棉农参于组织化的程度。理论界与实践已经证明,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棉花产业在寻找组织模式上的创新,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新疆的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主要有哪几种?哪些因素会对棉农的收入产生影响?不同的生产、加工模式有不同的效率?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所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将根据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对新疆地方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研究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简要介绍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生产、加工、纺纱总体发展现状。首先阐述了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加工、纺织的现状,为研究不同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与效率做了铺垫。研究内容二:棉农参与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的实证分析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以新疆403个棉农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棉农参与合作社、企业订单、企业生产基地、自由交易四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反映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棉花的成本收益四种模式比较分析合作社的棉农纯收入最高。结合典型案例对棉农参与乐源合作社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以下观点: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纯收入在四种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与企业签订单的农户纯收入次之,企业生产基地的农户仅仅高于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排最后。研究内容三:棉花加工企业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与效率的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利用新疆60个加工企业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加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基地、供销社、种棉大户、订单生产、自由交易五种组织模式;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收益最好;运用60个棉花加工企业的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花加工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运用典型案例对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加工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轧花厂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加工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以下观点:新疆地方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能够获得比不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企业生产基地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轧花厂的效率排第二;与企业签订订单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收购棉花的轧花厂效率排第四。研究内容四:对棉纺企业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进行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组为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仅有轧花厂的棉纺企业、自由交易的棉纺企业。分析棉纺企业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收益排第一,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并分析其原因;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对生产、加工、纺纱一体化的棉纺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纺织企业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纺织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了以下观点:拥有生产基地的纺织企业效率最高,有加工厂的纺织企业效率排第二,独立的纺织企业效率最低。研究结论一、通过对棉农参与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鼓励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改变土地细碎,分散种植,个体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棉花合作社是农户参与组织模式的首选,通过土地入股,联耕联种,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棉花合作社的发展,种植棉花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细绒棉的种植,提高棉花质量和品级。积极与加工企业链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因南北疆地区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组织模式。研究结论二、通过对加工企业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二,与订单生产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的加工企业的效率排第四。按照棉纺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提供了价格合理的优质原棉。加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减少加工企业的数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紧密链接,保证棉花的收购数量与轧花质量。研究结论三、通过对棉纺企业三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生产基地和轧花厂、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效率最好,一体化经营节约交易费用,稳定经营环境。棉纺企业在纺纱环节后必须增加织布、服装、销售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棉纺企业与棉农、加工企业无论是部分产权一体或契约链接,按照棉纺企业对原棉的要求,加工企业与棉纺企业签约,然后再与棉花合作社签约,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种植棉花交给加工企业加工、销售,三者实现利益的紧密链接。只要有链接的需要,合作的愿望、合作的能力,相互交流、沟通、协调,就能合作共赢。南北疆条件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适宜的组织模式和效率。
孔维升[5](2016)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到政府高度关注。2004年以粮食收购市场彻底放开为标志,我国除烟草之外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以及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农产品市场。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创新高,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发展,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结构性转变。为了应对农产品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促使调控政策更加科学有效,我国政府正积极尝试改进现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特别是2014年以来,政府更是将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现有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全面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并利用B-N分解和ARCH模型研究了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探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其次,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特征,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再次,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典型案例总结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的得失,并利用VECM模型和脉冲分析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相关建议。基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和特征的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有所缓和,但出现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结构性上涨等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存在显着差异。第二,通过对影响农产品价格主要因素的研究可知,宏观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变化、库存变动、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是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第三,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购统销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支持时期、深化改革期等多次调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目前该体系主要以储备调节、贸易调控和农业补贴三大政策类型构成,在调控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工具完备。但已有的政策体系也面临着诸如:关税防火墙失效,库存和进口双增;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市场调控政策作用空间受限,政策目标难以达到;农产品市场运行复杂,调控难度大、成本高;政策对市场的扭曲作用凸显,存在市场失衡隐患等诸多问题。第四,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调控政策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之间虽然在政策实施和目标设定上存在差异,但政策演变的总体趋势上存在共性规律。(1)总体而言,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在不断削减其“黄箱”政策,逐步增加“绿箱”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尽量避免政府调控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2)在调控理念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市场调控均转向了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落脚点的方式来构建其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不断发展丰富其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化风险对冲工具,特别是近几年都提高了对农户经营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意识,在完善本国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构建方面予以了高度重视;(3)机制设计方面,这三个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本国政策的国际影响力,试图在把握国际农产品价格话语权的同时,积极维护本国的国际形象;注重以构建稳定的多边和双边农产品贸易伙伴关系的方式,保障本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4)此外,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事后评价,都有着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法律依据作为支撑,最大限度避免了寻租和对政策的随意解释,有效提升了政策的科学性。第五,通过对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从积极方面来看,此项改革有助于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国内棉花价格,有利于纺织企业增加利润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棉花种植者因为棉花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并起到收入支持的作用;此项改革所引入的市场竞争因素有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提高棉花质量;能够实现理顺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从消极方面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在保证棉农收入的同时希望刺激产量,政策设计缺乏针对性;中央和地方统计口径不一,补贴金总额确定难度大;政策执行成本过高,地方政府工作压力大;容易超过WTO规定的“黄箱政策”上限;棉农补贴收入普遍低于预期。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首先,我国应坚持“价补分离”原则,逐步退出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构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网”保障。其次,应逐渐完善政府市场调控机制,避免相机抉择式的价格直接干预,加快形成稳定且明确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规则。第三,应进一步削减“黄箱政策”支持,着重强化“绿箱政策”工具的运用。第四,建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强化农产品多边和双边贸易伙伴关系构建,促进形成国际间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第五,政府应谨慎推广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积极探索目标价格保险制度,增加中央财政对目标价格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最后,从长期而言,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法律基础和理论体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岳会[6](2015)在《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其传递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棉花价格波动是指棉花的绝对价格或相对价格在持续不断的运动中所表现的形态,这种形态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者途径与其他价格产生共同作用,引起物价水平的总体变动,就称棉花价格波动产生了传递效应。新疆棉花随着1999年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4年6月中国棉花期货市场建立等而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近几年棉花市场异常波动棉花价格跌宕起伏,使新疆棉花长期以来没有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给新疆棉花和棉农带来了很大的打击。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棉花价格的稳定对新疆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对新疆棉花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结合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剧烈的特殊区情,从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传递效应分析如何稳定新疆棉花价格从以下几个章节展开了详细讨论: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研究的背景、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及梳理总结已有文献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结论,在此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及视角,安排文章的逻辑结构、行文思路、研究内容,最后总结文章对相关问题的贡献。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首先对经济波动、经济周期、价格波动、棉花价格、价格传递、价格弹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需求理论、价格传导理论等展开论述。第三章新疆棉花生产与购销状况分析。本章对新疆棉花生产状况、购销状况、生产购销问题进行梳理,对新疆棉花种植、成本、购销现状、流通制度等深入分析,从而理清棉花产业链各环节与价格波动关系。第四章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对新疆及国内其他棉区价格波动总体趋势、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原因进行分析,运用ARCH类模型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指出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特征。第五章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查问卷收集得到的影响因素评价数据,总结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s)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棉花价格与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第六章新疆棉花价格波动传递效应分析。对国际-国内-新疆棉花之间的横向价格波动传递、棉花生产者-加工企业-购销企业之间的纵向价格波动传递以明确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关联性与波动效应。第七章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对新疆现行棉花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稳定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调控政策,为新疆棉花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纵观建国以来的新疆棉花生产历程,新疆作为我国棉花产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规模种植到大规模种植的阶段。回顾新疆60年的植棉史和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将其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1980年,是新疆棉花少量生产阶段。第二阶段:1981年-1990年,是新疆棉花产业初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1年-2000年,是新疆棉花产业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2001年以来,是新疆棉花产业步入市场化竞争发展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新疆棉花种植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纺织产业发展也开始以其人们的重视,并提出了“东锭西移”的纺织产业发展思路。2014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国内棉花产量超过50%,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5%。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疆在我国棉花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产棉区之一。政府对新疆棉花产业的政策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迁。政府对棉花实行的政策由计划管理,到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对应的政府对棉花市场的管理从计划性干预改为政策性调控,流通市场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这样的政策变迁决定新疆棉花收购价格、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政府不再作统一规定,收购价格由收购企业与农民协商确定,2010年为了稳定棉花市场及价格采取国家收储计划。面对这样的变化新疆棉花产业要有自己的准备去应对市场的变化。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价格波动表现出自己应有的特征。近期新疆棉花价格呈现出巨大的波动性,“卖棉难”与“买棉难”现象交替发生,新疆棉花生产陷入了一种“短缺”与“过剩”剧烈变化的循环波动之中,与其它农作物(比如粮食)相比,棉花价格的波动己经成为新疆棉花的主要特征,也影响了棉农的收益,更对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总结新疆棉花价格波动规律,表现以下特征:棉花价格整体波动上涨,波动幅度加大,且有加剧趋势;棉花价格具有明显的长短波动周期,长期周期峰值波动剧烈;随政策变动,棉花价格波动出现波峰与波谷。研究时间内出现的棉花价格上涨下跌大致原因归结如下:相关政策频变,是棉花价格波动剧烈的原因;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是棉花价格波动上涨的原因;产量是影响棉花价格波动表现蛛网特征的主要原因;天气情况使棉花价格波动剧烈;棉花期货交易不完善,投机动机加大棉花价格的波动。第三,价格是棉花生产、流通、加工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集中体现。新疆棉花价格的形成与波动既受国内外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新疆本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的波动是在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根据棉花波动的状况和政府参与棉花价格形成的干预,新疆棉花价格波动与我国棉花价格波动趋势大体相同,随着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新疆棉花在世界棉花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疆棉花价格受政策、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替代品、国际市场等的影响,实证分析国际棉花价格、生产成本、产量、库存、进口对新疆棉花价格的影响得知当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上述某一因素变化1%时,则当年新疆棉花价格依次变化0.53%、0.1558%、-0.094%、-2.92%、-0.0323%。第四,价格波动首先沿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空间传导路径进行传播,进入国内市场后主要按照生产原料价格或进口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的产业链价格进行传导,在我国加入WTO后,棉花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新疆棉花价格与国内、国际棉花价格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且影响是基于价格差异基础上的,棉花进口贸易比例较大,开放度较高,因此其新疆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也越大。国际价格对新疆棉花价格变动的贡献度不断增加,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新疆棉花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向零售价格指数的传导存在滞后期,且存在一定的阻力,传导顺畅度不高。
阿孜古丽·玉素甫[7](2008)在《新疆棉花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其产业关联度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年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新疆是我国最古老的棉区之一,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全疆86个县(市)中有63个县(市)常年植棉。据统计,2006年棉花(皮棉)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7%,占种植业产值的50.88%,占GDP的13.1%;全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20%来自棉花。目前新疆棉花在面积、总产、单产、调出量、商品出口率、人均占有量六个方面位列全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一直处于明显的波动之中,其年际波动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波动(Fluctuation)原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物体有规律上下反复运动的过程。波动被引入到经济学中时泛指经济变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过程或状态,在本研究中,棉花生产波动主要指主要年际棉花总产量的实际变化偏离正常的长期趋势产量。与全国的棉花生产形势一样,新疆的棉花生产也一直处于明显的波动之中。棉花价格暴涨暴跌,棉花总产量大起大落,卖棉难和买棉难交替出现。棉花价格、产量、供求关系的巨大波动,对棉花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国家财政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本文运用剩余法对新疆1985—2006年的棉花总产量进行了分析,得出1987—2005年间新疆棉花总产量波动周期的平均长度大约为4年的结论。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因素除了国家及自治区的棉花政策以外,还受棉花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种植规模、气象因子、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稳定新疆棉花生产的政策建议有:⑴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棉花流通体制;⑵合理布局棉花生产,适当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走高产优质低成本之路;⑶大力加强棉花科技投入,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平;⑷强化棉花市场监管;⑸建立新疆储备棉新机制——预警机制。
卢秀茹[8](2006)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生产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任务。棉花作为一种工业初级原料,商品率高达95%,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产业不仅是我国3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关系到10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及棉纺工业发展。 针对棉花生产、经营出现大小年的局面,价格忽高忽低,质量不能保证,出现惜售、压库、霉烂、变质等情况。本文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对棉花生产、经营、管理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第一章阐述了问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应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现状,明确了行文过程中几个重要概念,如风险、风险管理、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等;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和框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2.第二章给出了信息技术规避棉花风险的基本理论:(1)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信息经济理论;(2)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与人们的风险偏好密切相关,但带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3)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着整个棉花链条的生产率提高,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棉农的福利待遇:(4)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棉花的精准生产,开展了期货期权交易,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程度;(5)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农业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出关系;(6)风险管理理论为人们认识风险、利用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3.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现状。认识了棉花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了解了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情况以及加剧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第四章分析了棉花产业与其它各业的市场关系、棉农因素、体制因素、市场环境等对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分析的影响。 4.第五章阐述了规避棉花生产风险,由于棉花生产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且面临着物资风险、生长管理风险、区域规划风险和种植风险,对种植面积、产量、贸易、政策等信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法构建了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测模型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相关关系,以供棉农参考,规避决策风险。同时,辩证利用棉农行为与信息技术采用特点,提高棉花的精准生产。 5.第六章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转移、回避价格风险,进行风险投资获取风险收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棉花经营成本,摒弃了棉花现货交易的诸多缺陷,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风险控制、节省仓储资金、稳定供销渠道,赚取风险利润。 6.第七章阐述了棉花风险管理的客观必要性,分析棉花分析管理的战略意义及目标基础上,提出了风险控制、风险融资、内部风险抑制等风险管理方法,期货期权、保险市场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构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棉花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7.第八章提出了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建立信息网络体
张海森[9](2005)在《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棉花供求形势的巨大变化,1999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市场体系,而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承诺,也必将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市场协整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内外和国内不同地区棉花价格传递规律,客观地评估新形势下中国棉花市场运行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外棉花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中国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相互影响,存在双向的因果互动关系。由于中国在棉花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棉花供求关系显着地影响国际棉花价格的波动。而且棉花主销区比主产区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更大。误差纠正模型则显示,当短期内中国和国际棉花价格偏离长期均衡时,价格的调整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另一方面,国内配额管理、国营贸易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着中国棉花的生产、流通和进出口贸易。 作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业对外依存度高,深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2005年1月1日起将全部取消“多种纤维协定”(MFA)项下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从而有可能引起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进而影响作为重要纺织原料的棉花的生产和贸易。本文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取消MFA以及取消配额后实施不同的贸易安排对中国棉花价格和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在对中国不同地区棉农的供给价格弹性进行估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取消MFA后国际棉花价格上涨对中国棉花产出和价格等影响。结果表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棉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有助于中国棉农的就业和增收。最后,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
邱军平[10](2005)在《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研究》文中认为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中国重要储备商品,国家棉花储备是政府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供销社棉花库存是放大供求及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之一;在市场化过渡时期,政府抛售储备棉实际上起到了从农业向纺织工业转移经济福利的剥夺作用。本研究认为,国家棉花储备在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率低下、效益不佳、方式失衡、时机不当、收益流失。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国家棉花储备调控市场的政策目标错位,损害了棉花市场稳定的基础;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博弈削弱了储备的调控效果;国家棉花储备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解决市场长期和大幅度的波动问题;政府的决策体制使国家棉花储备调控市场时不能保护农民的合理利益;国家棉花储备的运作方式没有与市场机制接轨,影响了调控效率;市场信息的缺失和不对称造成政府、企业、农民决策的多重失误;中国棉花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大了国家棉花储备自身的风险。本研究建议:合理确定国家棉花储备调控市场的政策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配套政策,取长补短,防止顾此失彼;健全国家棉花储备运营的相关制度,维护市场各方的合理利益,并留足灵活处置的制度空间;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固棉花产业的基础;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市场理性,减少非理性,降低调控成本,争取更好的效果;转换国家棉花储备的运营机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市场化运营;推进棉花市场体系建设,为国家棉花储备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价格预测及方法研究 |
1.2.2 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
1.2.3 预警系统及机制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3.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价格、价格风险 |
2.1.2 价格预测、价格预警机制 |
2.2 理论依据 |
2.2.1 供需均衡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经济波动理论 |
第3章 棉花价格市场回顾 |
3.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 |
3.2 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分析 |
3.2.1 生产成本 |
3.2.2 政府调控 |
3.2.3 市场结构 |
3.2.4 气候变化、周期性以及季节性波动 |
3.2.5 供求变化 |
3.2.6 期货价格 |
3.3 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棉花价格的测算 |
4.1 新疆棉花现货价格预测模型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建模说明 |
4.1.3 数据处理 |
4.1.4 模型分析 |
4.2 棉花期货价格预测模型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建模说明 |
4.2.4 实证分析 |
4.3 期现货价格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棉花价格的预警 |
5.1 棉花价格预警模型构建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模型的优良性及检验 |
5.2 棉花价格预警系统的设计 |
5.2.1 “警情标准” |
5.2.2 “警情响应机制”的构建 |
5.3 预警系统的应用步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ZY集团白糖套期保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期货与现货关系研究综述 |
1.2.2 套期保值理论和运用研究综述 |
1.2.3 白糖期货套期保值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创新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框架 |
1.3.3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期货交易基本理论 |
2.1.1 期货交易基本概念 |
2.1.2 期货交易基本特征 |
2.1.3 期货市场的价格构成 |
2.1.4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2.1.5 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
2.2 套期保值基本理论 |
2.2.1 套期保值的原理 |
2.2.2 套期保值的种类 |
2.2.3 套期保值的效果 |
2.2.4 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所面临的风险 |
2.3 白糖期现货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
2.3.1 供求结构 |
2.3.2 行政干涉 |
2.3.3 其它市场因素 |
3 ZY集团期现货管理和套期保值的现状和问题 |
3.1 企业简介 |
3.2 ZY集团白糖现货管理和套期保值现状综述 |
3.2.1 经营成本数据 |
3.2.2 白糖产销数据 |
3.2.3 企业利润 |
3.2.4 企业现货和期货管理现状 |
3.3 ZY集团白糖现货管理和套期保值问题分析 |
3.3.1 现货和期货管理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 |
3.3.2 套期保值纯凭经验操作,缺乏量化分析 |
3.3.3 微观决策背离精益化管理原则,缺乏系统论证 |
4 ZY集团白糖期现货管理和套期保值策略分析 |
4.1 优化ZY集团管理策略总体思路 |
4.2 策略一:利用期货价格预测现货价格 |
4.2.1 策略方法 |
4.2.2 分析过程 |
4.2.3 预测结果 |
4.3 策略二:利用预测价格指导现货库存动态管理 |
4.3.1 策略方法 |
4.3.2 ZY集团传统产销模式下的库存管理效率研究 |
4.3.3 新策略产销模式下的动态库存管理效率研究 |
4.3.4 对比分析与决策建议 |
4.4 策略三:基于库存动态管理决定套保需要对冲现货头寸 |
4.4.1 策略方法 |
4.4.2 各期需要对冲现货头寸安排 |
4.5 策略四: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和期货头寸设计 |
4.5.1 策略方法 |
4.5.2 ZY集团传统套期保值操作及效率研究 |
4.5.3 新策略套期保值操作及效率研究 |
4.5.4 对比分析 |
4.6 策略五:单要素和多要素期货套保策略对比 |
4.6.1 其它商品价格走势规律与白糖价格走势规避对比 |
4.6.2 多要素套期保值效率研究 |
4.6.3 对比分析 |
4.7 策略六:最优强制平仓方案设计 |
4.7.1 策略方法 |
4.7.2 不同市场周期下的最优强平方案甄选 |
4.8 研究小结 |
5 ZY集团优化期现货管理和套期保值的对策建议 |
5.1 有机联系白糖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 |
5.1.1 有效分析白糖市场基本面 |
5.1.2 建立价格关联 |
5.1.3 建立头寸关联 |
5.1.4 加强信息数据关联和人事关联 |
5.2 优化套期保值策略 |
5.2.1 基于量化管理指导期货操作 |
5.2.2 理性看待基差对白糖套期保值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
5.2.3 建立信息数据库 |
5.3 倡导精益化管理 |
5.3.1 树立高标杆且理性的管理意识 |
5.3.2 进一步优化产销结构 |
5.3.3 结合白糖现货产销规律建立多级目标价位策略 |
5.3.4 将非白糖期货交易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
5.3.5 根据市场周期灵活调整强平比率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组织过程、执行效果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界定 |
2.2.1 棉花市场化改革的研究内涵 |
2.2.2 籽棉交易价格和皮棉交易价格在本研究中的区分 |
2.2.3 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与产业政策变迁 |
第3章 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回顾及分析 |
3.1 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概况 |
3.1.1 中国棉花市场改革基本概况 |
3.1.2 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各阶段的棉花调控政策 |
3.2 农业补贴政策评价体系简介 |
3.2.1 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值(MPD)公式 |
3.2.2 棉花市场价格支持的理论推导 |
3.2.3 单项商品消费者转移 |
3.3 对中国棉花市场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分析 |
3.3.1 数据来源 |
3.3.2 临时收储政策前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分析 |
3.3.3 临时收储政策期间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市场的基本概况 |
4.1 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历程 |
4.2 新疆棉花市场基本概况 |
4.2.1 新疆棉花生产概况 |
4.2.2 新疆籽棉交易价格的波动概况 |
4.2.3 新疆籽棉交易数量的基本概况 |
4.2.4 新疆籽棉籽棉交易主体概况 |
4.2.5 新疆籽棉交易等级概况 |
4.2.6 南北疆籽棉交易概况 |
4.3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执行概况 |
4.3.1 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执行概况 |
4.3.2 目标价格政策下棉花市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组织过程对比 |
5.1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原则和目标对比 |
5.1.1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变化 |
5.1.2 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变化 |
5.1.3 实施方案的基本目标变化 |
5.2 实施方案资金发放方式对比 |
5.2.1 实施方案对补贴对象的确认 |
5.2.2 实施方案对棉花种植面积的申报、审核 |
5.2.3 实施方案对籽棉交售程序的规定 |
5.2.4 实施方案对交售信息的统计 |
5.2.5 实施方案对在库公检的要求 |
5.2.6 实施方案对补贴资金的拨付、兑付的具体安排 |
5.2.7 籽棉交易价格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中的作用 |
5.3 实施工作对加工企业加工资格认定的对比 |
5.3.1 实施方案的认定标准 |
5.3.2 实施方案认定流程的变化 |
5.3.3 实施方案对加工资格认定的退出机制及相关处罚 |
5.4 实施方案相关配套措施的变化 |
5.4.1 目标价格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变化 |
5.4.2 “转圈棉”和疆外棉流入控制办法的规定 |
5.5 实施方案对监督检查的要求及其变化 |
5.6 实施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
5.7 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组织过程对比 |
5.7.1 产销环节对比 |
5.7.2 农户环节 |
5.7.3 棉花加工企业环节 |
5.7.4 纺织企业 |
5.7.5 政策执行 |
第6章 棉花产业链利益分配与政策执行效果关系的数理分析 |
6.1 植棉意向指数的提出 |
6.2 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对新疆棉花产业主体利益分配的影响 |
6.2.1 第一阶段:以人工收获模式为主的棉花生产阶段 |
6.2.2 第二阶段:人工收获模式和机械收获模式并存的棉花生产阶段 |
6.2.3 第三阶段:以机械收获模式为主的棉花生产阶段 |
6.3 棉花产业链利润最大化条件下供需均衡的理论探析 |
6.3.1 棉花市场供需的均衡决定 |
6.3.2 棉花产业链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供需均衡决定 |
6.3.3 基本推论 |
6.4 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视角与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关联 |
6.4.1 政策执行效果分析视角一:产业主体 |
6.4.2 政策执行效果分析视角二:籽棉交易价格 |
6.4.3 政策执行效果分析视角三:补贴资金分配和退出行为 |
第7章 新疆棉花产业主体视角下的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7.1 基于棉农视角的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7.2 基于新疆棉花加工企业视角的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7.2.1 新疆棉花加工企业经营成本收益分析 |
7.2.2 基于棉花加工企业视角的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7.2.3 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下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亟需的政策措施 |
7.3 基于政府执行视角的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第8章 基于新疆籽棉交易价格视角的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8.1 变量选择 |
8.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8.2.1 数据来源及数据说明 |
8.2.2 模型构建 |
8.3 模型分析结果及相关讨论 |
8.3.1 分位数回归结果 |
8.3.2 回归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新疆棉花补贴资金分配视角下的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9.1 棉花补贴资金分配指标体系构建 |
9.2 执行效果一:补贴资金分配方式与单个农户预期补贴收入 |
9.3 执行效果二:价格偏离对农户补贴收入的影响 |
9.4 执行效果三:农户成交价格与植棉成本偏离对农户实际收益的影响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植棉农户退出行为视角下的市场化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
10.1 目标价格机制下植棉农户的退出行为及收益比较 |
10.2 目标价格机制下新疆植棉农户退出行为的实证分析 |
10.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10.2.2 各期数据分析 |
10.2.3 实证分析结果 |
10.3 本章小结 |
第11章 主要结论与完善建议 |
11.1 主要结论 |
11.2 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完善建议 |
11.2.1 基于实证分析的完善建议 |
11.2.2 基于棉花产业视角的完善建议 |
11.2.3 基于棉花品质视角的完善建议 |
11.2.4 基于棉花产业主体视角的完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对新疆棉花加工企业运行情况问卷调查的通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理论框架和分析机理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分析机理 |
1.4.3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6.1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7.1 研究中的创新 |
1.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产业组织理论 |
2.1.3 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
2.1.4 企业绩效理论 |
2.1.5 企业能力理论 |
2.1.6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1.7 价值链理论 |
2.1.8 战略联盟理论 |
2.1.9 战略联盟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文献综述 |
2.2.2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我国和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
3.1 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
3.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
3.1.2 我国棉花加工现状 |
3.1.3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
3.1.4 我国棉花产业消费情况 |
3.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情况 |
3.2.1 新疆的自然禀赋 |
3.2.2 新疆棉花发展概况 |
3.2.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 |
3.2.4 新疆棉花加工情况 |
3.2.5 新疆棉花流通情况 |
3.2.6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
3.3 新疆棉花产业链 |
3.3.1 有关的产业链论述 |
3.3.2 棉花产业链的结构与功能 |
3.3.3 新疆棉花产业链类型 |
3.3.4 新疆棉花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
4.1 棉农参与不同组织模式的类型 |
4.2 棉农主体与上下游企业的链接方式 |
4.3 不同组织模式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1 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
4.3.2 成本收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
4.3.3 成本收益分析公式 |
4.3.4 不同组织模式的棉农成本收益率分析比较 |
4.4 参与不同组织模式棉农每亩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
4.4.1 分析框架 |
4.4.2 数据来源与棉农的统计分析 |
4.4.3 构建数学模型与假说 |
4.4.4 计量分析结果 |
4.5 对棉农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棉花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研究 |
5.1 棉花加工企业的基本概况 |
5.1.1 籽棉收购 |
5.1.2 皮棉加工 |
5.1.3 皮棉仓储与销售 |
5.2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的类型 |
5.3 关于新疆加工棉花组织模式链接方式与评价 |
5.4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
5.4.1 不同组织模式轧花厂的成本概念及指标解释 |
5.4.2 有关调研的问题说明 |
5.4.3 不同组织模式加工企业皮棉加工成本收益分析 |
5.5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效率分析 |
5.5.1 研究方法 |
5.5.2 数据来源 |
5.5.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
5.5.4 各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
6.1 棉纺企业的基本情况简介 |
6.1.1 棉纺的生产特点 |
6.1.2 棉纺厂主要工序、机器设备及功能 |
6.1.3 棉纺生产的工艺流程 |
6.1.4 棉纺企业的有关问题的说明 |
6.2 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6.2.1 棉纺企业的组织模式类型 |
6.2.2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
6.3 纺织企业与轧花企业链接的方式与评价 |
6.4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
6.4.1 成本收益的意义 |
6.4.2 不同模式棉纺企业棉纱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6.4.3 环境因素(产业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对棉纺企业的影响 |
6.5 新疆纺织企业的组织效率分析 |
6.5.1 分析框架 |
6.5.2 各组织模式内棉纺企业效率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7.1 全文总结 |
7.2 对策建议 |
7.2.1 发挥组织模式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
7.2.3 整合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效率 |
7.2.4 延长棉花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 |
2.1 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情况 |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区域特征分析 |
2.3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短期趋势—基于B-N分解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价格形成及波动的理论基础 |
3.2 农产品价格决定模型 |
3.3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玉米和大米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几类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历史 |
4.2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构成 |
4.3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阶段性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
5.1 美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2 欧盟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3 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改革探究—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例 |
6.1 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政策逻辑 |
6.2 目标价格补贴操作方式 |
6.3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 |
6.4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中的主要问题 |
6.5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优化选择 |
7.1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依据与原则 |
7.2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工具可选集 |
7.3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其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棉花价格 |
2.1.2 棉花价格构成 |
2.1.3 棉花价格弹性 |
2.1.4 价格波动 |
2.1.5 经济波动 |
2.1.6 经济周期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货币理论与价格理论 |
2.2.2 价值规律理论 |
2.2.3 均衡价格理论 |
2.2.4 需求理论 |
2.2.5 价格传导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棉花生产与购销状况分析 |
3.1 新疆棉花生产状况分析 |
3.1.1 新疆棉花种植状况分析 |
3.1.2 新疆棉花品质分析 |
3.1.3 新疆棉花成本收益及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
3.2 新疆棉花购销分析 |
3.2.1 棉花流通制度变迁的阶段划分 |
3.2.2 新疆棉花购销主体 |
3.2.3 新疆棉花购销环境 |
第四章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分析 |
4.1.1 新疆及国内其他棉花主产区价格波动总体趋势 |
4.1.2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描述性分析 |
4.1.3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时期划分 |
4.2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特征实证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ARCH效应检验 |
4.2.3 ARCH类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机理分析 |
5.1 流通体制改革中的政策演变及其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5.1.1 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85—1993年) |
5.1.2“三不”和“两统”阶段(1994-1997年) |
5.1.3 流通体制改革阶段(1998—2000年) |
5.1.4 实行市场准入阶段(2001年-至今) |
5.2 新疆棉花产业链各环节对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5.2.1 棉花产业链概念及内涵 |
5.2.2 棉花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形成及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
5.2.3 棉花产业链主要表现形式 |
5.3 宏微观棉花市场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
5.3.1 宏观市场因素对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5.3.2 微观棉花市场因素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6.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6.1.1 政府政策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2 产量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3 生产成本对新疆棉花价格的影响 |
6.1.4 消费量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5 国内期货市场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6 棉花的金融属性对新疆棉花价格的影响 |
6.1.7 进出.量对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8 替代品对于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1.9 自然条件对新疆棉花价格的影响 |
6.1.10 国际市场对于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 |
6.2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选择 |
6.2.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指标汇总 |
6.2.2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指标选择 |
6.3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传递效应分析 |
7.1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横向传递效应 |
7.1.1 国际-国内-新疆棉花之间的横向价格波动传递分析 |
7.1.2 向量误差修正等计量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
7.1.3 模型、数据来源与处理 |
7.1.4 实证模型结果与分析 |
7.1.5 主要结论与讨论 |
7.2 新疆棉花价格波动纵向传递效应 |
7.2.1 棉花生产者-购销企业-加工企业之间的纵向价格波动传递分析 |
7.2.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
7.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2.4 实证模型结果与分析 |
7.3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新疆棉花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经济波动和农业波动的研究 |
1.2.2 国外对棉花产业的研究 |
1.2.3 国内对棉花生产波动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1.4.3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新疆棉区的特点及优势 |
2.1 我国棉区的划分 |
2.2 新疆棉区的特点 |
2.2.1 东疆亚区 |
2.2.2 南疆亚区 |
2.2.3 北疆亚区 |
2.3 新疆棉区的生产优势 |
2.3.1 自然优势 |
2.3.2 产量优势 |
2.3.3 政策优势 |
2.3.4 市场优势 |
2.3.5 成本优势 |
2.3.6 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 |
第3章 新疆棉花生产的历史回顾 |
3.1 新疆棉花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3.1.1 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 |
3.1.2 棉花是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
3.1.3 棉花生产是推进新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
3.1.4 棉花是新疆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保障 |
3.2 新疆棉花生产情况的历史回顾 |
3.2.1 棉花播种面积情况 |
3.2.2 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情况 |
3.2.3 棉花总产量情况 |
3.3 棉花流通体制的制度变迁 |
3.3.1 棉花流通制度变迁的阶段划分 |
3.3.2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的政策演变及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
第4章 新疆棉花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及趋势预测 |
4.1 新疆棉花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 |
4.1.1 棉花总产量波动的统计 |
4.1.2 棉花总产量波动周期的分析 |
4.2 新疆棉花生产的预测 |
第5章 新疆棉花生产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5.1 政策依然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波动的主要因素 |
5.1.1 国家棉花价格政策和价格调节机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 |
5.1.2 粮棉比价和植棉的比较效益 |
5.1.3 棉花库存储备和进出口调节机制分析 |
5.1.4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
5.2 其他影响因素 |
5.2.1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
5.2.2 结论及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
第6章 稳定新疆棉花生产的政策建议 |
6.1 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棉花流通体制 |
6.1.1 搞好信息服务,提供真实有效的棉花产销信息 |
6.1.2 加强棉花流通网络建设,推进传统购销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改变 |
6.1.3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连锁机制,推动棉花产业化发展 |
6.2 合理布局棉花生产,适当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走高产优质低成本之路 |
6.3 大力加强棉花科技投入,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平 |
6.4 强化棉花市场监管 |
6.5 建立新疆储备棉新机制——预警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
1.3.3 中美棉花政策的比较 |
1.4 概念的界定 |
1.4.1 棉花生产经营 |
1.4.2 信息技术 |
1.4.3 农业信息技术 |
1.4.4 不确定性 |
1.4.5 风险 |
1.4.6 风险管理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和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1.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经济理论依据 |
2.1 信息经济理论 |
2.2 风险效用理论 |
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1 信息技术要素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 |
2.3.2 信息技术可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
2.4 精准农业理论 |
2.4.1 精准农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 |
2.4.2 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科学性原则 |
2.4.3 精准生产技术作用机理 |
2.5 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 |
2.5.1 农业生产函数分析 |
2.5.2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市场分析 |
2.6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2.6.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6.2 识别自然风险 |
2.6.3 识别市场风险 |
2.6.4 风险分析方法 |
2.6.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现状 |
3.1 棉花风险的种类 |
3.1.1 棉花自然风险 |
3.1.2 棉花市场风险 |
3.1.3 政策风险 |
3.1.4 体制风险 |
3.1.5 信用风险 |
3.1.6 社会风险 |
3.1.7 健康及生态风险 |
3.1.8 信贷风险 |
3.2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情况 |
3.3 加剧我国棉花风险的主要原因 |
3.3.1 供求失衡 |
3.3.2 成本增加 |
3.3.3 生产价格波动剧烈 |
3.3.4 粮棉争地现象严重 |
3.3.5 灾害频繁 |
3.3.6 缺乏合理的调控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
4.1 棉花产业与其它各业的市场关系 |
4.2 棉农因素 |
4.2.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4.2.2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需求和传播途径现状分析 |
4.2.3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4.2.4 东营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的经验和成绩 |
4.3 信息服务体系因素 |
4.4 政策与体制因素 |
4.4.1 政府观念的影响 |
4.4.2 农村基层互助组织的衰落 |
4.4.3 我国现有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
4.4.4 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 |
4.5 相关行业因素 |
4.5.1 棉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4.5.2 充分发挥棉花行业协会的作用 |
4.5.3 加大整改力度,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
4.6 市场环境因素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的风险 |
5.1 棉农采用信息技术的行为特征 |
5.1.1 棉农固有的行为特性 |
5.1.2 棉农采用信息技术的行为过程 |
5.2 棉花生产风险的分析 |
5.2.1 物资风险 |
5.2.2 种植风险 |
5.2.3 生长管理风险 |
5.2.4 区域规划风险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经营的风险 |
6.1 棉花现货交易的特点 |
6.1.1 传统棉花生产经营的弊端 |
6.1.2 棉花现货交易的特点 |
6.2 棉花价格变动对经营带来的风险 |
6.3 棉花期货交易的产生和程序 |
6.3.1 期货市场产生背景 |
6.3.2 期货交易市场运行程序 |
6.4 棉花期货市场需要新的市场环境 |
6.4.1 价格市场化 |
6.4.2 棉花产业化 |
6.4.3 统一健全的棉花市场体系 |
6.4.4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风险的协调 |
6.4.5 高效的棉花储备运作系统 |
6.5 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功能及经济效应 |
6.5.1 期货市场的功能 |
6.5.2 期货市场的经济效益 |
6.6 套期保值交易的操作案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棉花风险管理 |
7.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
7.1.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提供行业安全发展空间 |
7.1.2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促进宏观调控规避风险 |
7.1.3 实施风险管理控制棉花生产波动 |
7.2 棉花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及目标 |
7.2.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涉棉人员的利益 |
7.2.2 实行棉花风险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我国现有农业资源 |
7.2.3 实行风险管理可实现棉花可持续发展 |
7.2.4 实行风险管理可合理承担棉花风险损失 |
7.3 棉花风险管理的方法 |
7.3.1 风险控制 |
7.3.2 风险融资 |
7.3.3 内部风险抑制 |
7.4 棉花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
7.4.1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体系 |
7.4.2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 |
7.4.3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商务管理体系 |
7.4.4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体系 |
7.4.5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管理体系 |
7.4.6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 |
8.1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工作 |
8.1.1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
8.1.2 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工作 |
8.2 提高棉花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启动储备棉应急机制 |
8.3 棉花风险管理的措施 |
8.3.1 期货期权风险管理 |
8.3.2 保险市场的应用 |
8.4 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强化棉农对风险的认识 |
8.5 加强棉农信息素质教育 |
8.5.1 确立棉农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
8.5.2 提高棉农信息素质的途径和对策 |
8.6 建立棉花数据库 |
8.7 加强棉花信息化研究和服务,建立棉花预警系统 |
8.7.1 研究和开发棉花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
8.7.2 棉花预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
8.8 加强棉花生产风险的管理措施 |
8.8.1 设立棉花生产风险基金 |
8.8.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棉花生产的精准度 |
8.9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回顾与展望 |
9.1 全文的总结 |
9.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高等农业教育 |
(9)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市场协整的实证研究 |
1.2.2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的研究 |
1.2.3 关于研究现状的评价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创新说明与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棉花市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市场协整理论 |
2.1.3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
2.2 市场协整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中国棉花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程 |
3.1 中国棉花生产和交易的特性 |
3.2 中国棉花市场建立的制度环境 |
3.2.1 中国棉花流通体制的演变 |
3.2.2 加入WTO对棉花流通的影响 |
3.3 当前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现状 |
3.3.1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进展 |
3.3.2 当前棉花市场面临主要问题 |
3.4 美国、澳大利亚棉花流通体制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实证研究 |
4.1 中国棉花价格体制改革和棉花价格波动 |
4.2 共聚合检验方法和数据说明 |
4.2.1 具体步骤 |
4.2.2 数据选取 |
4.3 中国与国际棉花市场的协整 |
4.3.1 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协整总体情况 |
4.3.2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分阶段考察 |
4.3.3 近年来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效率 |
4.4 中国国内棉花市场协整的区域考察 |
4.5 影响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场环境下棉农的供给反应 |
5.1 生产者行为理论和价格预期理论 |
5.2 供给反应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3 棉农供给弹性的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入世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棉花的影响 |
6.1 国外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
6.1.1 当前国外棉花补贴的总体情况 |
6.1.2 补贴对世界棉业经济的影响 |
6.1.3 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
6.2 “多种纤维协定”与中国棉花产业 |
6.2.1 世界纺织服装一体化进程 |
6.2.2 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取消MFA后的贸易安排对我国棉业经济的影响 |
7.1 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
7.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7.2.1 按期取消MFA对世界和我国福利的影响 |
7.2.2 取消MFA后不同方案对我国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
7.2.3 取消MFA对国际以及中国棉花价格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标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以往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 |
1.3.1 文章组织结构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重要词汇解释 |
第2章 国家棉花储备概述 |
2.1 棉花储备概念的界定 |
2.1.1 库存、储备和储存 |
2.1.2 国家储备棉与国家棉花储备 |
2.1.3 棉花市场宏观调控 |
2.1.4 棉花储存的种类 |
2.2 国家棉花储备的调节机理 |
2.2.1 对供过于求的调节机理 |
2.2.2 对供不应求的调节机理 |
2.3 国家棉花储备体系构成 |
2.3.1 发展历程 |
2.3.2 储备机构 |
2.3.3 储备商品 |
2.3.4 国储棉的日常运转 |
2.3.5 储备法规 |
2.4 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回顾 |
2.4.1 计划体制下的供销社库存 |
2.4.2 第一次储备棉抛售 |
2.4.3 第二次储备棉抛售 |
2.4.4 储备棉收储 |
第3章 国家棉花储备的性质 |
3.1 国家棉花储备政策效果的公共产品特征 |
3.1.1 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分类 |
3.1.2 国家棉花储备政策效果的特征 |
3.1.3 小结 |
3.2 国家棉花储备干预的适度性 |
3.2.1 适度国家宏观调控论 |
3.2.2 政府干预棉花市场的原因和缺陷 |
3.2.3 小结 |
3.3 国家棉花储备的利益调节性 |
3.3.1 市场干预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3.3.2 国家棉花储备的福利效应 |
3.3.3 小结 |
第4章 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的评价 |
4.1 供销社库存 |
4.1.1 已有研究结论总结及评价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3 实证检验结论 |
4.2 中国棉花需求函数估算 |
4.2.1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
4.2.2 中国棉花需求函数估算结果 |
4.2.3 小结 |
4.3 储备棉抛售的福利效应 |
4.3.1 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修正 |
4.3.2 经济福利的测算 |
4.3.3 实证检验结果 |
第5章 主要问题和原因 |
5.1 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干预效率低下 |
5.1.2 干预效益不佳 |
5.1.3 干预形式失衡 |
5.1.4 干预时机不当 |
5.1.5 干预收益流失 |
5.2 国家棉花储备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目标错位舍本逐末 |
5.2.2 政企博弈削弱效果 |
5.2.3 自身局限力不从心 |
5.2.4 农民弱势利益扭曲 |
5.2.5 市场的壳计划的核 |
5.2.6 信息缺失决策失误 |
5.2.7 现货交易放大风险 |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
6.1 国家棉花储备需要考虑的问题 |
6.1.1 维护中国经济利益 |
6.1.2 调节工农利益平衡 |
6.1.3 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
6.2 政策性建议 |
6.2.1 明确目标有所侧重 |
6.2.2 健全制度长远规划 |
6.2.3 保护生产稳固基础 |
6.2.4 整合信息加强预警 |
6.2.5 政企合作实现共赢 |
6.2.6 市场体系重在完善 |
6.3 基本结论 |
6.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声明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棉花供求变化周期性与我国棉花积压亏损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区棉花价格预测及预警[D]. 沈小洁.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2]ZY集团白糖套期保值管理研究[D]. 张书源. 云南大学, 2019(03)
- [3]新疆棉花市场化改革:组织过程、执行效果与对策建议[D]. 魏敬周.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4]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D]. 李尽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孔维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6]新疆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及其传递效应研究[D]. 岳会. 石河子大学, 2015(04)
- [7]新疆棉花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阿孜古丽·玉素甫. 西北民族大学, 2008(06)
- [8]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D]. 卢秀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9)
- [9]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D]. 张海森.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国家棉花储备宏观调控研究[D]. 邱军平. 清华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