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潇[1](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认为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程尹[2](2021)在《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文中指出跨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跨国企业公共外交不仅有助于国家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提升,也是跨国企业获取海外公众的信任,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跨国企业华为为案例,研究拉美国家主流媒体有关华为的报道,采用媒介内容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从不同维度对哥伦比亚《时代报》、智利《信使报》和秘鲁《商报》三家拉美主流媒体中涉及华为公司的报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拉美媒体在报道华为公司时有如下特点,一是在整体报道基调上偏中立或积极正面,鲜有消极负面报道;二是报道重点侧重于企业能力,较少关注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三是对美国指控华为等国际争议性话题及时跟进。在拉美媒体中,华为的企业形象有三幅面孔: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的赢者,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倡导者,负重前行的智者和忍者,分别对应华为的市场主体形象、社会主体形象和大国关系中的企业个体形象。此三种形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但在拉美媒体中又是彼此分立,缺乏有机整合与彼此呼应。华为在拉美媒体的企业形象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受益者,体现了国家形象对跨国企业海外形象的背书效应;另一方面得益于华为在拉美国家积极支持参与公益项目,主动向主流媒体提供信源等卓有成效的企业公共外交活动,体现了跨国企业形象、国家形象和企业公共外交之间的互构与互动关系。同时,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在拉美媒体上的话语权尚显不足,成为华为等跨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块短板,迫切需要企业、媒体和政府间的通力协作与战略谋划。
夏燕[3](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张译云[4](2020)在《中日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更多层次的内容,各界对企业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生产与销售层面,作为社会的一员,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方面的责任。许多学者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企业除了自身合法经营外,还需重视对社区环境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中国经济处于较快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学者指出企业承担的责任应当有更广的范围,要在实践中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拓展。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亚洲实力较强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都在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日本企业对社会责任研究的起步较中国早,并且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体系,通过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第一章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审视,为实践构建理论框架。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日本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总结,以梳理其存在的相同与不同点。第四章则对中日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对比分析,从发展历史的比较、分领域的对比以及个案的对比等,从宏观至微观的角度对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状况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索尼和海信的个案分析,能够清楚了解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存的问题,中国体量较大的企业仍旧存在未设置企业社会责任专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缺少、表述不清等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最后,从企业、国家、行业协会、媒体等几个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
张浩然[5](2020)在《企业社会责任哲学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社会责任是重要的时代命题。本文首先从社会分工角度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及特点。又按照责任内容和责任对象的不同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划分,并从三种不同角度探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思想根据。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阶段性和空间性对比分析,分析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具体因素,即生产力因素、政治关联因素、文化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即社会的发展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最后从价值层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体现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向善性、经营策略的科学性和企业价值的整体提升;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在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和道德发展;对人的价值体现在关系到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发展需要的满足。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企业才能真正意义上承担起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
苏婷[6](2019)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研究 ——以西安建工集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承担的财富不断集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企业在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不断出现,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被提及,成为社会热点。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主导力量。这一特殊企业性质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与一般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做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外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经过了萌芽、产生、发展和繁盛阶段,形成了很多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由于中西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市场化程度也有差异,因此我国的企业不能完全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或者理论体系。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要求,国内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环境、公益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概念,归纳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梳理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并通过剖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实效性、影响力等尚未完全发挥,出现了经济履责不力、员工权益受到侵害、质量安全问题频出、节能环保落实不到位、信息披露水平较弱等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是由于对责任履行的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缺失、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所导致,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管理体系、监督机制等途径,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提升和发展,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榜样和标杆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刘茜[7](2018)在《社会组织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的探究 ——以广州市C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组织如何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前,企业参与公益服务投放的资源较为零散,与其他资源体系的联动相对缺乏,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从组织者角度,通过发挥其统筹作用,整合资源,调动企业参与公益服务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研究从资源整合理论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研究法等研究手法对广州市C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广州市C项目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的模式及其他成功经验,从而为社会组织进一步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确定社会组织、资源整合、企业公民等相关概念。然后,从社会组织整合资源的角度出发,整理广州市C项目的实务材料及针对项目的各个参与方所做的访谈资料,分析了广州市C项目在组织企业参与公益服务时所涉及的资源类型、各类资源在整个资源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有关资料,实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项目的资源整合模式,提炼出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C项目的资源体系可归纳为社会资源、项目自身资源及企业资源。其中,社会资源作为基础,为企业参与公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服务落地点等基本保障;项目自身资源则为整个资源体系搭建了联动框架、提供了服务平台;企业资源则作为资源输送方,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广州市C项目通过“社企联动、社义联动、网络上下联动”等三种联动模式促进了资源体系间的互动和融合,进一步发挥各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整体最优。此外,本研究结合项目在资源整合视角下达成的服务成效,进一步总结提炼,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参考借鉴。最后,对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研究中的局限和不足,指出社会组织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服务。
鲁继超[8](2018)在《缅甸(A)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居民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在随着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强化下和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诸多的学科所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引起各国学者,股东,企业经营者,立法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1年缅甸由原来的军政府传向了民选政府之后,原本与前军政府合作的中国企业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开始不断的下降,甚至有些中资项目受到当地居民的反对而被叫停,如密松水电站事件,莱比塘铜矿事件等,给投资者中资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中资企业在当地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增强当地居民的满意度,提升中资企业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探索如何提高当地居民对中资企业的信任以及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居民满意度的关系,并在对相关理论分析和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企业社会责任和居民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慈善责任四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量表以及居民满意度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以缅甸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并用问卷进行调查,之后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对居民满意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居民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对居民满意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不同年龄,教育水平和不同收入的居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满意程度存在显着性的差异。最后本文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对于中资企业在缅甸当地强化对社会责任的实践,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提升中资企业在当地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静,骆南峰,王艳,李赫[9](2017)在《企业社会责任经理:角色、职责和胜任能力》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责任管理活动。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即企业社会责任经理(CSR Manager)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该职业群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经理可以对企业及员工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帮助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深对这一职业群体的理解,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经理的概念和特点、职业角色、工作职责和胜任能力并对国内企业有效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经理岗位提出了建议。
姜珂[10](2017)在《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有近5000万家,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了60%,我国外贸出口进项中有68%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有近53%,并为我国80%的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转变显示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忽视了管理中伦理问题,从而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要想从根本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僵化的管理手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伦理理念,进而实现员工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轨合一。之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量不可小觑,由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题。再则,我国想要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强国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需要社会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和付出,而中小企业就是这其中十分庞大且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良性运转是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基础。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方向是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属于更具针对性的应用伦理范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伦理这两个领域理论的延伸和丰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不仅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更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方法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仁义之心的引导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安定。其言下之意正好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的关系,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深含伦理理念的学科。其次,笔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从观念、制度以及个体层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表现为义利、公私、个人与集体层面的差异化;在制度上表现为人本关怀缺失、诚信危机、员工发展被忽视、责权利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伦理人格的不完善。之后,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频频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的外因,从经济环境、制约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外因进行了全方位地解读。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整合梳理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准则。最后,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准则并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笔者对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对内实现员工幸福、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塑造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对外树立当代中小企业的新标签以及作为“企业公民”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节 概念界定 |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
二、战略传播 |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
结语 |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2)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企业公共外交的研究 |
(二)关于企业形象的研究 |
(三)关于华为在媒体中企业形象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企业海外形象、国家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 |
第一节 企业海外形象与国家形象的互构 |
一、国家形象及其特征 |
二、企业海外形象:国家形象重要认知维度 |
三、国家形象对企业海外形象的背书效应 |
第二节 国家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的互动 |
一、企业:公共外交重要行为体 |
二、国家形象塑造与企业公共外交的互动关系 |
三、国家形象与企业海外经营利益的统一性 |
第二章 拉美媒体的“华为”报道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报道数量、篇幅及来源 |
一、报道数量 |
二、报道篇幅 |
三、报道来源 |
第二节 报道议题 |
一、报道议题的标签设置 |
二、报道议题的分布情况 |
第三节 报道态度与倾向 |
一、整体的报道态度 |
二、相关具体议题及其倾向性 |
三、关键词分析 |
四、引语分析 |
第三章 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 |
第一节 市场主体形象: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的赢者 |
一、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技术型企业 |
二、电信、手机制造销售全球领先 |
第二节 社会主体形象: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倡导者 |
一、重视基础研究 |
二、重视教育慈善和人才培养 |
第三节 大国关系中的企业个体形象:负重前行的智者和忍者 |
一、大国博弈的无辜受难者 |
二、危机时期的坚定前行者 |
第四节 拉美媒体中华为企业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 |
一、报道议题不平衡 |
二、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不清晰 |
三、中国政府及媒体话语权不强 |
第四章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实践 |
第一节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 |
一、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开展文化交流 |
二、通过良好企业形象增进国家形象 |
三、借力媒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四、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
五、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实践效果 |
第二节 华为在拉美公共外交的不足之处 |
一、企业社会责任形象需提升 |
二、企业战略传播能力需增强 |
第五章 余论:企业公共外交的战略与策略 |
第一节 提升系统观念,加强战略协同 |
一、增强公共外交意识,塑造良好形象 |
二、立足产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二节 跨国经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 |
一、服务回馈,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
二、重视沟通,加强当地媒体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
5、总结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中日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技术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
(一) 研究的创新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一、学术界的定义 |
二、国际机构的定义 |
三、本文的界定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一、股东利益至上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社会契约理论 |
四、企业公民理论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 |
一、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
二、提出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幅提升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 年代初) |
四、衰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 |
五、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阶段(21世纪至今)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 |
一、与经济和时代背景共同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
二、相对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
三、内外有别、精致利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
四、外部推动下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
第一节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史 |
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背景 |
二、强化经济责任阶段(1978年-1999年) |
三、企业社会责任整合阶段(2000年-2005年) |
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阶段(2006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 |
一、高度认可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数量不断增加 |
三、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多样 |
四、政府推动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 |
五、舆论监督环境较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分领域比较 |
第一节 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比较 |
一、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的共同点 |
二、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史的表现差异 |
第二节 中日企业社会责任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比较 |
一、环境领域 |
二、劳工保障 |
三、立法实践 |
四、慈善捐助 |
五、信息披露 |
第三节 中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个案比较 |
一、日本索尼 |
二、中国海信 |
三、索尼与海信企业社会责任对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方面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二、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和监督机制 |
第二节 企业方面 |
一、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
二、转变观念,将社会责任制度化 |
第三节 其他方面 |
一、发挥行业协会间接推动作用 |
二、社会公众和媒体应积极参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企业社会责任哲学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阐释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
一、企业社会责任释义 |
二、企业社会责任特点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分类 |
一、责任内容划分 |
二、责任对象划分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依据 |
一、利益相关者思想 |
二、社会公器思想 |
三、企业公民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时空性审视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时间性 |
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 |
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空间性 |
一、社会规定性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 |
二、企业所有权差异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时间与空间的依存性 |
一、相互依存性决定企业社会责任情境性 |
二、企业社会责任情境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审视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价值 |
一、企业社会责任目标选择决定企业发展的向善性 |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决定企业经营策略的科学性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承担推动企业价值整体提升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
一、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
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环境发展 |
三、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社会道德发展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人的价值 |
一、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到人的物质发展需要的满足 |
二、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到人的精神发展需要的满足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6)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研究 ——以西安建工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和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企业社会责任 |
2.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二)基础理论 |
1.治理理论 |
2.利益相关者理论 |
3.企业公民理论 |
二、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
(一)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履责情况 |
(二)对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情况 |
(三)对社会公众产品、服务的提供和信息披露情况 |
(四)对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 |
(五)对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的实践情况 |
三、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1.国有企业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2.国有企业员工权益受到损害 |
3.国有企业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
4.节能环保未落实到位 |
5.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整体水平较低 |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认知缺乏 |
2.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不健全 |
3.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评机制不完善 |
4.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
5.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监督机制的缺失 |
四、西安建工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
(一)西安建工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的典型做法 |
1.履行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 |
2.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
3.履行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 |
4.履行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
5.履行对社会公益的社会责任 |
(二)西安建工集团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
1.风险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2.建设项目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尚未实行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和考核 |
4.尚未搭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载体 |
5.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机制尚未建立 |
五、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建议 |
(一)强化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 |
1.构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法律法规 |
1.出台企业社会责任专项法律法规 |
2.兼顾国有企业层级和跨文化差异 |
(三)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
1.优化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标准 |
2.设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考评奖罚机制 |
(四)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
1.坚持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
2.健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机构体系建设 |
3.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
4.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建设 |
(五)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
1.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监督机制 |
2.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外部监督机制 |
六、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社会组织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的探究 ——以广州市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资源整合 |
1.3.2 社会组织 |
1.3.3 公益服务 |
1.3.4 企业公民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4.3 文献评述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2 理论视角:资源整合理论 |
2.2.1 资源整合理论 |
2.2.2 资源整合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2.2.3 资源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研究思路 |
2.3 研究对象:广州市C项目 |
2.3.1 项目成立背景 |
2.3.2 项目运作情况 |
3 广州市C项目的资源体系分析 |
3.1 社会资源 |
3.1.1 社会环境 |
3.1.2 社会组织 |
3.1.3 宣传资源 |
3.2 项目自身资源 |
3.3 企业资源 |
3.3.1 财力物力 |
3.3.2 人力资源 |
3.3.3 技术资源 |
4 广州市C项目的资源整合模式及成效分析 |
4.1 广州市C项目的资源整合模式 |
4.1.1 社企联动 |
4.1.2 社义联动 |
4.1.3 网络上下联动 |
4.2 广州市C项目资源整合模式的效果分析 |
4.2.1 整合多方资源,实现项目服务新效益 |
4.2.2 发挥企业专长的资源优势,建构示范性服务项目 |
4.2.3 发掘专业研究资源,扩大项目影响力 |
5 广州市C项目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
5.1 存在困境及分析 |
5.1.1 企业公益资源网络系统有待完善 |
5.1.2 企业公益服务形式仍较为单一 |
5.1.3 企业义工参与公益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
5.2 应对措施 |
5.2.1 完善企业公益资源网络系统 |
5.2.2 促进企业公益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
5.2.3 提升企业义工的整体服务水平 |
6 结论及反思 |
6.1 结论 |
6.1.1 整合服务需求,拓展企业公益服务内容 |
6.1.2 完善联动机制,构建社会资源整合网络 |
6.1.3 完善考评体系,提升项目社会价值 |
6.2 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8)缅甸(A)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居民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2.1 文献综述法 |
1.3.2.2 问卷调查法 |
1.3.2.3 实证研究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中资企业对缅甸投资中遇到的阻碍 |
1.5.1 中缅水电站事件 |
1.5.2 莱比塘铜矿事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历史背景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
2.2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三重底线理论 |
2.2.3 企业公民理论 |
2.3 顾客满意度理论相关概述 |
2.3.1 顾客满意度概念的提出 |
2.3.2 顾客满意度相关模型 |
2.3.2.1 卡诺模型 |
2.3.2.2 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SCSB) |
2.3.2.3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 |
2.3.2.4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ECSI)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社会责任 |
3.1.2 经济责任 |
3.1.3 法律责任 |
3.1.4 道德责任 |
3.1.5 慈善责任 |
3.1.6 居民满意度 |
3.2 研究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3.2.1 概念模型 |
3.2.2 研究假设 |
3.2.2.1 企业经济责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3.2.2.2 企业法律责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3.2.2.3 企业道德责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3.2.2.4 企业慈善责任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
3.3 初始问卷设计 |
3.3.1 问卷设计流程 |
3.3.2 问卷结构 |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4 样本的描述分析 |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居民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4.1 项目分析 |
4.1.1 描述统计 |
4.1.2 信度检验 |
4.1.3 共同性与因素负荷量 |
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1 自变量因素分析 |
4.2.2 因变量因素分析 |
4.3 信度分析 |
4.3.1 经济责任的信度分析 |
4.3.2 法律责任信度分析 |
4.3.3 道德责任信度分析 |
4.3.4 慈善责任信度分析 |
4.3.5 居民满意度信度分析 |
4.3.6 社会责任居民满意度信度分析 |
4.4 效度分析 |
4.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 频数分析 |
4.6.1 经济责任方面 |
4.6.2 法律责任方面 |
4.6.3 道德责任方面 |
4.6.4 慈善责任方面 |
4.6.5 居民满意度方面 |
4.7 相关分析 |
4.8 多元回归分析 |
4.8.1 研究假设验证 |
4.9 方差分析 |
4.9.1 独立样本T检验 |
4.9.2 方差分析 |
第5章 相关对策与建议 |
5.1 企业应重视对居民的社会责任并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意识 |
5.2 企业应该承担基本的经济责任 |
5.3 企业应加强对法律责任的履行 |
5.4 企业应承担企业的道德责任 |
5.5 企业应加强履行企业自愿性的慈善责任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企业社会责任经理:角色、职责和胜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CSR经理的概念及特点 |
(一) CSR经理的概念 |
(二) CSR经理的岗位特点 |
(三) CSR经理的职业特点 |
1. 从边缘性到主流 |
2. 开放性 |
二、CSR经理的角色 |
(一) 人际角色 |
(二) 信息角色 |
(三) 决策角色 |
三、CSR经理的工作职责 |
(一) 识别和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核心议题 |
(二)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目标 |
(三)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及管理体制 |
(四)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计划 |
(五) 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
(六) 组织评估CSR绩效并主导CSR报告的编写 |
四、CSR经理的胜任能力 |
(一) 系统思维能力 |
(二) 预测能力 |
(三) 人际交往能力 |
(四) 项目管理能力 |
(五) 规范能力 |
(六) 激励能力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 管理启示 |
1. 按需设岗, 选贤任能 |
2. 适当授权, 有效激励 |
3. 建立制度, 有章可循 |
4. 充分支持, 形成氛围 |
5. 持续培训, 不断提升 |
(二) 研究局限和展望 |
(10)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意蕴 |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是伦理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 |
二、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伦理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 |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伦理原则为基本标准 |
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归宿 |
五、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管理伦理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二重属性 |
一、功利性与道义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
二、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前提与保障 |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发展的现实归宿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外在作用 |
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根本:调节作用 |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现实升华:优化作用 |
三、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个体效应:激励作用 |
四、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在追求:凝聚作用 |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困境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观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伦理困境 |
一、义与利的兼顾失当 |
二、公与私的差异化理解 |
三、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难以并行 |
第三节 制度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 |
一、相关制度缺乏对人本关怀的现实实践 |
二、管理权威陷入诚信危机 |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阻隔 |
四、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分配 |
第四节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困境 |
一、管理伦理人格是对人内在品质的特殊诠释 |
二、管理伦理人格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环境的原因 |
一、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伦理失调 |
二、市场经济行为陷入信仰危机 |
第二节 制约机制的原因 |
一、相关立法存在漏洞 |
二、公共监督能力缺乏强制性 |
第三节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
一、自我约束观念的淡薄引发对法律的漠视 |
二、“企业公民”意识缺失导致对内外部责任的推卸 |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对其发展的阻隔 |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准则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探求与分析 |
一、德国——选人、育人、留人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 |
二、日本——“家族主义”理念之下的共同发展 |
三、德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
第二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石 |
一、人性论:人员关怀的伦理构建 |
二、需求理论:激励引导的伦理构建 |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制定的伦理构建 |
第三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以人为本,本理则固——人本原则 |
二、公平正义,责权利一统——公正原则 |
三、公私兼顾,协同发展——集体原则 |
四、和而不同,刚柔并济——和谐原则 |
第五章 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路径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观 |
一、以义利共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价值前提 |
二、以员工利益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发展支点 |
三、以共同发展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终极追溯 |
第二节 建设合伦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人性化考量 |
二、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高层管理权威 |
三、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 |
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管理模式 |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补充机制 |
一、优化伦理监督机制实现对管理行为的监管 |
二、推行全员参与的伦理教育完善管理伦理人格 |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愿景 |
第一节 对内:育修兼备,实现有温度的长期经营 |
一、提升员工在工作之中的幸福感 |
二、推进当代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回归 |
三、继承与发扬企业家的伦理精神 |
第二节 对外:德义并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
一、中小企业标签化的破与立 |
二、做优秀“企业公民”肩承社会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企业公民——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华为在拉美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与企业公共外交[D]. 程尹.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8)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4]中日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D]. 张译云.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企业社会责任哲学审视[D]. 张浩然.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研究 ——以西安建工集团为例[D]. 苏婷. 长安大学, 2019(07)
- [7]社会组织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的探究 ——以广州市C项目为例[D]. 刘茜.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缅甸(A)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居民满意度影响关系研究[D]. 鲁继超. 云南大学, 2018(01)
- [9]企业社会责任经理:角色、职责和胜任能力[J]. 王静,骆南峰,王艳,李赫.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7(09)
- [10]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D]. 姜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