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大肠癌化疗药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18)在《集成浓度梯度与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药敏芯片的构建及其相关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浓度梯度反应是生物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化分子与相关细胞反应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生命机制。然而目前在宏观尺度下生成浓度梯度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①无法在反应体系小于微升级时仍保持浓度梯度的准确性;②难以形成特殊或复杂的浓度梯度。微流控技术主要用于微尺度下流体的控制,它反应体系小,检测速度快,可以将多种化学与生物反应功能集成在一张芯片上。本文基于微流控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体振荡混合的大范围浓度梯度与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药敏芯片,用于结肠癌细胞的片上药敏反应。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形微阀门的快速混合方式,并用于细菌的药敏检测。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并制备了一种集成片上隔绝与快速混合功能的新型气动辅助环形微流控混合器(Pneumatic assisted ring mixer,PARM)。多层微流控芯片中经典的Quake阀门,仅能控制流体在轴向上的流动与停止。我们设计了一种环形气动微阀门,并使用染料实验进行了定性与定量验证。作为应用验证,我们使用PARM捕获GFP标记的大肠杆菌,并测定了在50、100、200、400μg·mL-1浓度奇霉素下,GFP标记大肠杆菌的增殖曲线。该设计可实现4 nL体系不同液体在2秒内的快速混合,可用于片上细胞或细菌的药敏检测。2、提出并制备了基于微流体振荡的大范围浓度梯度芯片。该设计可通过改变样品腔室与缓冲液腔室的体积比,实现2-fold或5-fold的顺序稀释倍数,通过6级稀释,最大可达到1:56级别的浓度。在振荡混合芯片的下游,我们设计了静态液滴微阵列(Static droplet array,SDA)结构,用于将生成的浓度梯度自离散为微液滴并储存备用。3、在上述大范围浓度梯度芯片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用于肿瘤细胞培养与药敏检测的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在单片上集成了药物浓度梯度形成、细胞在片培养及药物浓度细胞相互作用等功能。作为应用验证,我们利用该芯片首先实现Lovo与HT29两株结肠癌细胞系的在片培养24小时,并在芯片上生成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的浓度梯度并储存在储液腔中。通过片上药敏反应我们发现Lovo在5-FU浓度高于750 ug·mL-1时,IR显着下降,而HT29在5-FU浓度高于375μg·mL-1时,IR显着下降,且Lovo对5-FU的敏感性高于HT29。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大范围浓度梯度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药敏芯片,实现了单片上集成了药物浓度梯度形成、细胞在片培养及药物浓度细胞相互作用等功能。除此之外,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基于环形微阀门的快速混合微流控芯片,并将其用于细菌的片上药敏检测。

徐伟,李文迪,邓天颖,张志高,杜红延[2](2016)在《CD-DST技术:为肿瘤细胞量“身”定药》文中指出肿瘤原代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 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是一种先进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 ,相对于其它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细胞用量少、简便快速等。自该法建立以来,大量基于此平台的临床研究便陆续开展起来,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乳腺癌等。大量研究证实,CD-D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拟合程度很高,应用该方法模拟的化疗方案,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DST对于建立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广泛的应用,会在个体化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CD-DST技术的建立及研究进展,有望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王瑜,童晶,杨磊,丁彦青[3](2014)在《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MMR)表达缺失与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4株大肠癌细胞株SW480、HT29、Lovo、HCT116进行细胞培养,运用MTT法分析不同细胞株对5-FU药物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 MMR基因缺失的细胞株Lovo、HCT116对5-FU的敏感性要高于MMR基因完整的细胞株HT29、SW480,并且以MSI-H的大肠癌细胞株HCT116的敏感性最高,MSS的大肠癌细胞株HT29敏感性最低。流式细胞术分析Lovo、HT29的细胞周期,5-FU处理细胞后,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5-FU作用细胞后抑制了细胞的增殖速度,阻断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结论 MMR基因缺失大肠癌细胞株对5-FU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MR基因完整大肠癌细胞株,不同浓度的5-FU药物与癌细胞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关系。

沈洁[4](2013)在《血浆游离mRNA在胃癌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血浆游离TS mRNA与抗叶酸代谢类药物雷替曲塞敏感性关系的探索目的:雷替曲塞为新一代水溶性抗叶酸制剂;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是抗叶酸代谢途径的关键分子,是雷替曲塞等抗叶酸代谢类药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最重要靶点之一。同时,近年来研究表明外周血浆游离mRNA来源于肿瘤组织,且包含着丰富的肿瘤信息。本研究从胃癌组织和血浆游离TS mRNA入手,初步探讨其与雷替曲塞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为可能的实时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系统收集125例经病理确诊的新鲜人胃癌标本和对应的术前血样。采用三维微组织块培养法(HDRA)行雷替曲塞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应胃癌组织和术前血浆游离TS mRNA水平。分析肿瘤组织与血浆TS mRNA之间的相关性;TS mRNA水平与雷替曲塞药物敏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5例标本中,血浆TS mRNA在109人中顺利检出,检出率为87.2%。其中,Ⅰ、Ⅱ、Ⅲ和Ⅳ期患者分别为9例,26例,72例和2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29~83岁。其中男性77例,女性32例。病理类型全部为胃腺癌,其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各为13和10例。87例有淋巴结转移。新鲜胃癌组织对雷替曲塞的敏感性、胃癌组织和血浆游离TS mRNA水平均与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血浆游离TS mRNA水平与肿瘤组织TS mRNA水平呈正相关(rho= 0.653,P<0.001),且胃癌患者的TS mRNA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肿瘤患者:1.20;正常人:0.31;P= 0.009)。雷替曲塞敏感组与耐药组的肿瘤组织T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7.80(95%CI:6.14-10.20)和 12.59(95%CI:9.05-17.38,P=0.007),敏感组与耐药组的血浆游离T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95%CI:0.61-1.20)和1.62(95%CI:1.03-2.26,P = 0.013)。肿瘤组织TS mRNA预测雷替曲塞敏感性的灵敏度为70%,准确性为68%;血浆TS mRNA预测雷替曲塞敏感性的灵敏度为82%,准确性为60%。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血浆游离TS mRNA水平与对应胃癌组织TS mRNA水平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组织的生物学信息。胃癌组织和血浆游离TS 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对雷替曲塞的敏感性呈负相关,是潜在的胃癌雷替曲塞疗效预测标志,为大样本临床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药物疗效相关分子在血浆中的表达与胃癌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关系目的:生物标志指导下的肿瘤个体化药物治疗是迄今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无效治疗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新的用药方式。然而,肿瘤治疗过程中可以出现新的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等的变化,引起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改变化疗敏感性。此外,在临床实践中,以肿瘤组织为检查对象存在组织难以获得、原发灶与转移灶存在部位和时间上差异等实际问题。因而迫切需要找到能实时有效地监测肿瘤药物敏感性状况的新的生物标志体系,从而达到在治疗过程中能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的目的。本部分研究拟以目前常用化疗药物(包括多西紫杉醇、顺铂、培美曲塞、吉西他滨、伊立替康)疗效相关性比较公认的生物标志为研究对象,探索与验证这些生物标志在血浆中表达水平与这些药物敏感性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收集150例经病理确诊的新鲜胃癌标本和对应的术前血样,采用三维微组织块培养法(HDRA)行多西紫杉醇、顺铂、培美曲塞、吉西他滨、伊立替康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石蜡组织和对应外周血中BRCA1,TS,ERCC1,hENT1,RRM1,Topo1,APTX mRNA水平。比较分析胃癌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之间相关性;并探讨血浆游离核酸表达水平与相应肿瘤组织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建立人原代胃癌荷瘤裸鼠模型并体内验证以上生物标志的疗效预测价值。结果:外周血浆游离BRCA1,ERCC1,hENT1,RRM1,TS,Topo1,APTX mRNA水平与对应肿瘤组织中相应基因水平呈正相关(P<0.001)。血浆/肿瘤组织BRCA1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的多西紫杉醇敏感性正相关(P<0.001);血浆/肿瘤组织TS 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的培美曲塞敏感性负相关(P<0.001);血浆/肿瘤组织ERCC1 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的铂类敏感性负相关(血浆P=0.012;肿瘤P<0.001);血浆/肿瘤组织RRM1 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的吉西他滨敏感性负相关(血浆P=0.004;肿瘤P<0.001);血浆/肿瘤组织Topo1 mRNA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的伊立替康敏感性正相关(血浆P=0.015;肿瘤P =0.013)。血浆游离mRNA预测化疗敏感性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01)。血浆ERCC1低表达的患者更易从含铂的化疗方案中获益(546天 vs.355天,HR:0.31,P = 0.003)。结论:本实验证实血浆游离mRNA水平与对应胃癌组织mRNA水平呈正相关,能反映肿关性,可通过简单无创的外瘤组织的生物学信息。药物疗效相关分子在血浆中的表达与胃癌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具有相周血获得与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分子表达信息。血浆游离生物标志是潜在的实时疗效预测标志,为胃癌实时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血浆游离生物标志组合对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的预测作用目的: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大肠癌标准化疗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胃癌常用二线药物。CPT-11能与拓扑异构酶1(Topoisomerase1,Topo1)形成Topo1-药物-DNA复合物,抑制DNA重连并导致DNA双链断裂。Topo1诱导的DNA断裂的修复需要APTX,BRCA1和ERCC1等DNA修复通路上关键基因的参与,因此这些基因水平与CPT-11抗肿瘤效果可能具有潜在相关性。本研究从胃癌组织和外周血浆游离APTX,BRCA1,ERCC1,ISG15和Topo1 mRNA入手,初步探讨其与伊立替康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为可能的胃癌伊立替康实时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系统收集175例经病理确诊的新鲜人胃癌标本和对应的术前血样。采用三维微组织块培养法(HDRA)行伊立替康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和外周血浆游离APTX,BRCA1,ERCC1,ISG15和Topo1 mRNA水平。分析肿瘤组织和外周血浆游离APTX,BRCA1,ERCC1,ISG15和Topo1 mRNA水平与胃癌伊立替康药物敏感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的疗效预测指数。构建胃癌荷瘤裸鼠模型,体内验证该疗效预测指数对伊立替康敏感性的预测价值。结果:175例患者中模型构建的测试组为135人,模型验证组为40人。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29~83岁,其中男性131例,女性44例。病理类型全部为胃腺癌,其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各为17和13例。绝大多数标本分化程度为中分化或者低分化;135例有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患者为61例,Ⅲ、Ⅳ期患者为114例。伊立替康敏感组的患者其肿瘤组织APTX(P<0.001),BRCA1(P<0.001)和ERCC1(P<0.001)的水平明显低于耐药组,而ISG15(P=0.047)和Topo1(P= 0.002)的水平明显高于耐药组;伊立替康敏感组的患者其血浆APTX(P=0.006)和BRCA1(P = 0.019)的水平明显低于耐药组,ERCC1的水平有低于耐药组的趋势(P=0.14),而ISG15(P<0.001)和Topo1(P= 0.001)的水平明显高于耐药组。基于肿瘤组织各基因水平建立的伊立替康敏感性预测指数为Index =0.488-0.020× APTX mRNA表达水平+ 0.015× Topo1 mRNA表达水平-0.011 × BRCA1 mRNA表达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此Index与伊立替康抑制率呈显着相关(rho = 0.71,P<0.001)。ROC曲线分析,该Index预测伊立替康的敏感性的灵敏度为73%,特异性为86%,曲线下面积AUC达0.828(95%CI:0.755-0.901,P<0.001)。基于血浆各基因水平建立的伊立替康敏感性预测指数为Index =0.447-0.130× APTX mRNA 表达水平-0.051× BRCA1 mRNA 水平-0.166 ×ERCC1 mRNA 水平 + 0.026 × ISG15 mRNA 水平 + 0.110 × Topo1 mRNA 表达水平。血浆Index与伊立替康抑制率具有显着相关性(rho = 0.642,P<0.001)。ROC曲线分析,该Index预测伊立替康的敏感性的灵敏度为63%,特异性为87%,曲线下面积AUC达0.783(95%CI:0.702-0.865,P<0.001)。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胃癌组织和血浆APTX,BRCA1和ERCC1 mRNA水平与伊立替康敏感性呈负相关,ISG15和Topo1 mRNA水平与伊立替康敏感性呈正相关。基于以上基因构建的伊立替康疗效预测指数能更精准地区分伊立替康敏感与不敏感的人群,是潜在的胃癌伊立替康疗效的预测标志,为大样本临床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

董米连,杨磊磊,戴岳楚,杨秀英,叶甫波,廖伟,梅统[5](2012)在《大肠癌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的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MTT法检测40份大肠癌标本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伊立替康(CPT)单药、两药及三药(全量或半量)应用的敏感性。结果:单药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敏感率分别为35.0%、27.5%和20.0%;三药联合应用的抑制效果显着优于两药联合(P<0.05),三药全量及半量联合应用效果差异无显着性(P>0.05);癌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对3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好的相关性(r=0.969)。结论:MTT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由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的联合应用具有高效协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

周莉,侯安继[6](2011)在《ATP生物荧光技术指导大肠癌患者腹腔化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ATP生物荧光技术指导大肠癌患者腹腔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腹水癌细胞阳性的晚期大肠癌患者,ATP-TCA法检测腹水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顺铂、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卡铂、多西他赛和吡柔比星的敏感度,选择敏感药物对患者进行腹腔内化疗,观察治疗后腹水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化疗不良反应等。结果大肠癌腹水标本的药物敏感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敏感率最高的化疗药物为羟基喜树碱,腹水治疗有效病例15例,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4例,总有效率46.9%,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有12例(37.5%),腹腔化疗有效者治疗后KPS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TCA法指导大肠癌患者腹腔化疗安全有效,腹水治疗有效者可提高生活质量。

杨磊磊,戴岳楚,董米连,叶甫波,廖伟,梅统[7](2011)在《MTT法对大肠癌的药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用MTT法测定大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大肠癌药敏的异质性和个体化疗的可行性。方法用MTT法检测40份大肠癌标本对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伊立替康(CPT)单药应用、两药及三药(全量或半量)联合应用的敏感性。结果不同标本的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单药中最有效的药物依次为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敏感率分别为35.0%、27.5%和20.0%;两药联合应用均优于各自单药的抑制效果(P<0.05),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弱于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联合的抑制效果(P<0.05);三药联合应用的抑制效果显着优于两药联合(P<0.05),三药全量及半量联合应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普遍较低,且存在明显异质性。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经验比较一致,MTT可用于为大肠癌患者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由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及伊立替康的联合应用具有高效协同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可为临床难治性和复发性大肠癌患者的化疗提供参考。

司志英[8](2011)在《大肠癌组织中TP、OPRT表达与S-1敏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稳定的大肠癌组织体外原代培养模型,利用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个体化疗的设计、优化实施提供实验依据。2观察氟尿嘧啶类药物代谢酶胸苷磷酸化酶(TP)、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在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情况,探讨TP、OPRT的临床病理学意义。3探讨大肠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中TP、OPRT的表达情况与S-1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分析这两种基因表达情况与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的关系,评估TP、OPRT作为S-1化疗敏感性判定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大肠癌组织新鲜标本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应用MTT法进行S-1药敏试验,检测出不同肿瘤个体对S-1的敏感性和耐药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9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TP、OPRT的表达情况,并将其表达情况与对应的化疗耐药性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评价患者TP、OPRT的表达情况与S-1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 MTT法检测结果:42例大肠癌对S-1的敏感率为33.3%(14/42),高、中分化腺癌组敏感率为8%(2/25),低分化腺癌组敏感率为70.6%(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敏感率为66.7%(6/9),无淋巴结转移组敏感率为24.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分期较晚的病例对S-1敏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组织学类型间敏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正常结直肠粘膜细胞TP不表达,大肠癌组织内TP阳性表达主要见于间质内的巨噬细胞,42例大肠癌组织癌细胞TP阳性表达率24.7%(10/42);高、中分化腺癌组阳性表达率4%(1/25),低分化腺癌组阳性表达率52.3%(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66.7%(6/9),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12.1%(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高表达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组织学类型间TP表达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正常结直肠粘膜细胞基本不表达OPRT,肿瘤细胞OPRT阳性表达率52.3%(22/42),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77.8%(7/9),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45.4%(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T表达与Dukes分期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分化程度间OPRT阳性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4 9例大肠癌转移淋巴结中TP阳性表达率88.9%(8/9),OPRT阳性表达率100%,但与原发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 TP阳性表达组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对S-1敏感率90%(9/10),TP阴性表达组敏感率9.38%(3/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RT阳性表达组敏感率59.1%(13/22),OPRT阴性表达组敏感率5%(1/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TP阳性表达评价大肠癌对S-1敏感的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65%;TP阴性表达评价大肠癌对S-1耐药的特异性为84%,敏感性为97%;OPRT阳性表达评价大肠癌对S-1敏感的特异性为59%,敏感性为93%;OPRT阴性表达评价大肠癌对S-1耐药的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68%;14例敏感病例中,TP阳性表达、OPRT阳性表达的共同病例为8例,评价特异性为80%,敏感性75%。结论:1低分化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及Dukes C期大肠癌体外培养癌细胞对S-1敏感性高,S-1可能对晚期大肠癌病人疗效好。2低分化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及Dukes C期大肠癌中TP阳性表达率高,TP可能对大肠癌的生长、浸润、转移起作用;OPRT在有淋巴结转移、Dukes C期及D期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高,其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可能与肿瘤侵袭性有关。3 TP、OPRT阳性表达大肠癌对S-1敏感性较高,TP、OPRT表达水平可作为患者对S-1化疗敏感性预测的判定指标,具有较高的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4 MTT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并联合TP、OPRT基因表达检测,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识别可能的耐药个体,将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无效化疗。

颜克兰,唐东平,张传珉,左传田,张洁清,袁卫平,唐凯[9](2011)在《肿瘤药敏试验与临床病理及疗效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从不同肿瘤患者、组织学来源和病理类型等方面探讨肿瘤药敏试验与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以及药敏试验对肿瘤患者选择不同化疗药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06年用MTT法检测的468例恶性实体肿瘤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阳性结果,研究其与临床治疗用药的关系,并观察远期生存率。结果同一种肿瘤的不同个体、5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3种消化系统肿瘤和相同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的不同实体瘤之间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P<0.05)。胃癌、肺癌的3年生存率和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敏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5年生存率敏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化疗药敏实验与临床常用有效药物相关性较好,有助于临床筛选有效药物,排除不敏感药物,有利于选择有效的化疗方案。

任建林,田林,梁建芳,郑绘霞,肖虹[10](2010)在《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及5-氟脲嘧啶药敏检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大肠癌化疗药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化疗药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集成浓度梯度与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药敏芯片的构建及其相关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单相流浓度梯度生成器
        1.1.1 基于单流体作用力的浓度梯度生成芯片
        1.1.2 基于主动混合的浓度梯度生成器
    1.2 基于微液滴技术的浓度梯度生成器
        1.2.1 试剂预混合的浓度梯度生成器
        1.2.2 利用液滴融合技术完成浓度梯度
    1.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应用研究简介
        1.3.1 肿瘤芯片
        1.3.2 细胞药敏芯片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环形气动微阀门的多层微流控芯片的细菌-抗生素快速测试芯片
    引言
    2.1 气动辅助环形混合器设计思路
        2.1.1 试剂与耗材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试剂及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闭环气动微阀门结构的设计仿真
        2.2.2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掩膜版打印
        2.2.3 微流控芯片阳性模具加工
        2.2.4 微流控芯片制备
        2.2.5 外围操控设备的搭建与芯片控制
        2.2.6 气动环形微阀门工作效率测试
        2.2.7 大肠杆菌悬液制备
        2.2.8 大肠杆菌的片上增殖监测
        2.2.9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2.2.10 图像采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形阀门薄膜形变的COMSOL仿真
        2.3.2 PARM中环形微阀门PDMS薄膜形变与压力
        2.3.3 PARM混合效率研究
        2.3.4 闭环气动微阀门芯片用于细菌增殖动态监测
        2.3.5 抗生素敏感性片上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流体振荡混合与静态液滴阵列的大范围浓度梯度芯片的研究
    引言
    3.1 设计原理
        3.1.1 基于微流体振荡的快速混合
        3.1.2 基于SDA的微流体自离散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试剂及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掩膜版打印
        3.3.2 微流控阳性模具加工
        3.3.3 微流控芯片制备
        3.3.4 外围操控设备的搭建与芯片控制
        3.3.5 图像处理分析
        3.3.6 细胞培养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微流体振荡对于液体混合
        3.4.2 SDA结构两相进样与实验
        3.4.3 浓度梯度生成
        3.4.4 细胞的浓度梯度生成
    3.5 结论
第四章 集成细胞在片捕获、培养大范围浓度梯度与肿瘤药敏芯片
    引言
    4.1 设计思路
        4.1.1 浓度梯度的储存
        4.1.2 细胞培养
        4.1.3 平行振荡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剂与耗材
        4.2.2 实验试剂及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掩膜版打印
        4.3.2 微流控阳性模具加工
        4.3.3 微流控芯片制备
        4.3.4 浓度梯度验证
        4.3.5 常规细胞培养
        4.3.6 芯片上的细胞培养
        4.3.7 细胞药敏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流控细胞培养体系构建
        4.4.2 多步反应的验证
        4.4.3 微流控芯片平台中的细胞培养
        4.4.4 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小结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专利

(2)CD-DST技术:为肿瘤细胞量“身”定药(论文提纲范文)

1 CD-DST的原理及特点
2 CD-DST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大肠癌
    2.2 乳腺癌
    2.3 胃癌
    2.4 胰腺癌
    2.5 非小细胞型肺癌
    2.6 CD-DST技术在其它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总结与展望

(3)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血浆游离mRNA在胃癌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血浆游离TS mRNA与抗叶酸代谢类药物雷替曲塞敏感性关系的探索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药物疗效相关分子在血浆中的表达与胃癌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关系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浆游离生物标志组合对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的预测作用
    1 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硝酸甘油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个体化治疗疗效相关预测分子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利说明书
    附图说明
博士研究生期间学习情况及所获奖励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大肠癌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体外药敏试验
        1.4.1 大肠癌细胞药敏试验
        1.4.2 外周血淋巴细胞药敏试验
    1.5 数据处理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大肠癌组织中TP、OPRT表达与S-1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及S-1药敏检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TP、OPRT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大肠癌TP、OPRT的表达与S-1敏感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大肠癌化疗药敏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成浓度梯度与细胞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药敏芯片的构建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 于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2]CD-DST技术:为肿瘤细胞量“身”定药[J]. 徐伟,李文迪,邓天颖,张志高,杜红延.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01)
  • [3]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5-氟尿嘧啶敏感性的关系[J]. 王瑜,童晶,杨磊,丁彦青. 广东医学, 2014(06)
  • [4]血浆游离mRNA在胃癌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与评价[D]. 沈洁. 南京大学, 2013(01)
  • [5]大肠癌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J]. 董米连,杨磊磊,戴岳楚,杨秀英,叶甫波,廖伟,梅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03)
  • [6]ATP生物荧光技术指导大肠癌患者腹腔化疗的研究[J]. 周莉,侯安继. 肿瘤防治研究, 2011(11)
  • [7]MTT法对大肠癌的药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J]. 杨磊磊,戴岳楚,董米连,叶甫波,廖伟,梅统. 中国现代医生, 2011(22)
  • [8]大肠癌组织中TP、OPRT表达与S-1敏感性关系的研究[D]. 司志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1)
  • [9]肿瘤药敏试验与临床病理及疗效的关系[J]. 颜克兰,唐东平,张传珉,左传田,张洁清,袁卫平,唐凯.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1(01)
  • [10]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及5-氟脲嘧啶药敏检测的研究[J]. 任建林,田林,梁建芳,郑绘霞,肖虹. 山西医药杂志, 2010(09)

标签:;  ;  ;  ;  ;  

大肠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