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抗旱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卓,路运才[1](2020)在《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为了找到有效的减灾保产途径,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本研究介绍了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总结了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概述了植物的抗旱机制,并归纳了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抗旱性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化学调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注重混合剂型的研发及应用的建议。
陈锡[2](2020)在《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因素,抗旱剂可有效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响应面试验,以2,4-表油菜素内酯(EBR)等为主要成份研制复合抗旱剂,并研究复合抗旱剂对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抗旱剂主要成份对玉米苗期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玉米苗期分别喷施EBR、氯化钙、混合微量元素,能显着提高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三者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15 mg/L、20mmol/L和160 mg/L。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确定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干旱条件下,喷施不同的复合抗旱剂,对玉米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方为,EBR浓度0.15 mg/L,氯化钙浓度20.92 mmol/L,混合微量元素浓度162.95 mg/L,此时,玉米苗鲜重4.65 g/株,干物质重0.30 g/株,苗长42.11cm,根系长27.79cm,玉米苗长势最好。3.利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正常供水还是干旱胁迫,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均能显着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经济系数和产量。苗期干旱胁迫,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减产9.15%、11.4%、21.2%,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8.96%、96.37%、86.37%;拔节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27.9%、26.9%、23.7%,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3.94%、99.52%、105.43%;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39.6%、39.2%、44.9%,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81.42%、84.52%、87.05%。4.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喷施不同抗旱剂,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自制复合抗旱剂A、市售抗旱剂B和C,均显着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自制复合抗旱剂A增产效果优于市售抗旱剂B和C,可使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增产37.06%、24.85%和34.04%。因此,所研制的复合抗旱剂可以提高玉米抗旱能力,在自然和人工干旱条件下,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李政[3](2020)在《锌肥和褪黑素花后叶面喷施对西农538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求都很高。虽然我国小麦品种众多,但以丰产为主,优质专用品种的短缺是目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灌浆期是影响小麦品质及产量的重要时期。在灌浆期,叶面肥的合理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微量元素锌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作为叶绿素和多重酶的组成成分以及催化剂参与植物的光合碳同化、氮同化等代谢过程。褪黑素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在植物体内能够迅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稳定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然而目前对扬花期喷施锌肥和褪黑素对陕西省的强筋小麦灌浆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选取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538作为供试材料,在小麦扬花期进行田间叶面喷施硫酸锌和褪黑素。通过对灌浆过程籽粒干重变化、旗叶丙二醛含量、旗叶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收获后千粒重、产量和籽粒品质及面粉品质的测定,以了解硫酸锌及褪黑素对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喷施叶面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扬花期锌处理和褪黑素处理小麦灌浆期籽粒的千粒重符合生长曲线的基本规律,整体呈S型上升趋势。在花后5-10天,籽粒千粒重差异不明显。花后15天,各处理千粒重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花后20天,各处理之间籽粒千粒重差异达到最大。锌处理灌浆前期灌浆速率上升趋势与对照相似,而在灌浆后期有明显提升。在灌浆中期,褪黑素处理的籽粒千粒重高于对照,而在灌浆后期与对照相近。褪黑素处理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相对于对照分别提升了3.54%和2.9%,硫酸锌处理对小麦千粒重及产量影响不显着。(2)与对照相比,锌处理和褪黑素处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小麦叶片衰老。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锌处理和褪黑素处理旗叶SPAD值差异不显着,花后10-25天,锌处理小麦旗叶SPAD值显着高于对照,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而褪黑素对旗叶SPAD值影响要小于锌处理;锌处理对小麦旗叶MDA含量影响较大,相反,褪黑素对旗叶MDA含量影响较小;与对照相比锌处理和褪黑素处理均对旗叶SOD活性有一定提升。(3)锌处理和褪黑素处理均能都对小麦籽粒品质及面粉品质有一定影响。硫酸锌处理的淀粉含量增加了2.60%,粗蛋白的含量增加了0.78%,湿面筋含量增加了3.37%,沉降值升高了7.04%,降落值下降了12.43%,吸水率升高了2.05%,面团抗延伸阻力也提高了16.1%。而褪黑素处理的籽粒硬度提高了7.25%,籽粒淀粉含量增加了4.45%,籽粒粗蛋白的含量增加了7.03%,湿面筋含量增加了9.48%,沉降值升高了12.14%,降落值提高了8.63%,面团抗延伸阻力也提高了19.28%。
梁晓艳[4](2019)在《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苗期大豆根系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烯效唑作为一种高效的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明确干旱胁迫对苗期大豆根系建成的影响,以及胁迫后烯效唑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抗旱品种合丰50和干旱敏感品种垦丰1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持续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形态指标,显微及超显微结构、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激素含量和抗逆基因表达量,研究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根系调控效果。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随断水时间延长,干旱程度逐渐加重。至断水处理后120 h,两大豆品种各处理根系形态指标差异达最大,烯效唑浸种处理的合丰50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平均直径和根干重分别比清水浸种处理高9.27%、16.47%、19.43%、15.94%、19.49%和21.50%;垦丰16为6.10%、12.80%、38.51%、10.28%、12.48%和16.98%。烯效唑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两品种根系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2.断水处理后48 h,两品种清水浸种处理根系显微结构表现为中柱鞘直径、木质部和韧皮部截面积减小,皮层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至处理后96 h,中柱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导管木质化,根系整体形态皱缩变形,垦丰16清水浸种处理的木质部细胞皱缩严重,无法观察其正常形态。两品种烯效唑浸种处理中柱鞘直径、木质部和韧皮部截面积大于清水浸种处理,处理后96 h,根系整体形态未发生皱缩变形。3.断水处理后48 h,两品种清水浸种处理根系超显微结构表现为根系线粒体内腔出现大量空洞,嵴减少,细胞核发生变形;至处理后96 h,根系线粒体外膜部分消失,内腔空洞和嵴消失现象明显,内部降解,部分线粒体内容物渗出,核仁消失,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内部降解。而断水处理后48 h,两品种烯效唑浸种处理根系线粒体表现为嵴减少,内腔出现少量空洞,细胞核未受影响;至处理后96 h,线粒体空洞现象加重,但内部未发生降解,核仁消失,染色质凝聚。4.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能够降低合丰50和垦丰16根系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两品种根系SOD活性在断水处理后96 h和72 h达最大值,烯效唑浸种处理比清水浸种处理分别高14.73%和15.69%。POD、CAT、PPO活性均在处理后120 h差异达最大,合丰50和垦丰16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POD、CAT、PPO活性分别比清水浸种处理高49.36%、41.28%、71.02%和23.16%、43.44%、62.88%。处理后120 h,两品种烯效唑浸种处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分别比清水浸种处理高14.64%、15.20%、29.09%和47.84%、7.93%、12.11%。烯效唑能够缓解两大豆品种根系的氧化损伤,提高抗旱性。5.断水处理后48 h,合丰50和垦丰16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IAA和ABA含量比清水浸种处理分别提高25.02%、88.22%和23.88%、15.69%。至处理后96 h,合丰50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IAA和ABA含量比清水浸种处理高52.84%和77.55%;垦丰16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IAA含量比清水浸种处理高52.17%。烯效唑能够降低合丰50根系中GA3含量,增加垦丰16根系中GA3含量。断水处理后96 h,两品种烯效唑浸种处理的ZT含量比清水浸种处理分别提高76.00%和49.23%。6.断水处理后48 h,对NAC转录因子来说,合丰50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GmNAC003、GmNAC004、GmNAC015、GmNAC020表达量分别是清水浸种处理的1.76、3.14、3.11、1.49倍。垦丰16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GmNAC003、GmNAC004、GmNAC020表达量分别是清水浸种处理的1.77、1.09、1.61倍。对双组分系统来说,合丰50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GmHK07、GmRR01、GmRR02表达量分别是清水浸种处理的1.03、1.24、1.12倍。垦丰16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根系GmHK07、GmRR01、GmRR16表达量分别是清水浸种处理的1.72、1.12、1.95倍。处理后96 h,烯效唑的调控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烯效唑浸种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减轻根系结构和细胞器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激素含量,调控重要基因表达,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建成的影响。
王亮亮,宋伟杰,高志山,宋涛[5](2018)在《土壤渗透剂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在盆栽番茄中施用不同浓度土壤渗透剂,研究渗透剂对土壤保水性能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浓度渗透剂比对照都加快了水分的渗透速率,且渗透剂施用浓度为0. 6~1. 2 g/t棕壤土时具有一定的保水性能;不同浓度渗透剂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株高、茎粗、根系活力、根系鲜重、干重及地上部鲜重、干重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均在渗透剂浓度为1. 2 g/t棕壤土时达到最大值,表明渗透剂不仅具有保水性能,同时还能提升番茄各生长指标,促进番茄生长健壮,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张兰庆[6](2016)在《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32015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进行,以抗旱型大豆品种“黑农64”、干旱敏感型品种“绥农14”为试验材料,通过烯效唑浸种和苗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两部分试验,研究了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植株形态及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系统揭示调节剂调控大豆苗期抗旱的效应及机理,为化控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烯效唑浸种处理的绥农14和黑农64在非干旱条件下的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条数高于干旱。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增加了两品种的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系条数。非干旱条件下,干旱胁迫后48 h,与对照相比,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增加了两品种的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和根系条数。2.烯效唑浸种处理的绥农14和黑农64根系相对电导率非干旱条件下均小于干旱条件下的根系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干旱胁迫下,干旱胁迫后48和60 h,与对照相比,烯效唑浸种处理均降低了两品种根系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非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烯效唑浸种处理降低了绥农14和黑农64根系相对电导率;除非干旱胁迫后12 h,烯效唑浸种处理降低了绥农14和黑农64根系丙二醛含量;多数测定时间内,烯效唑浸种处理提高了绥农14和黑农64根系可溶性糖含量。3.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处理增加了绥农14和黑农64根系蛋白含量;干旱胁迫后12和72 h,烯效唑浸种处理增加了两品种根系SOD活性;在多数测定时间内,烯效唑增强了POD活性。非干旱胁迫下,除干旱胁迫后72 h,烯效唑浸种处理增加了两品种根系SOD活性;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增加了两品种根系POD活性;4.叶面喷施烯效唑在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处理的茎干重显着大于对照,干旱胁迫24 d调节剂处理的茎干重减小量最小。复水26 d,各处理的茎干重均呈上升趋势。烯效唑处理的绥农14和黑农64株高均显着低于对照。烯效唑处理的茎粗均高于对照,干旱胁迫后6和8 d烯效唑处理的茎粗增加比例大,作用效果更好。5.叶面喷施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绥农14和黑农64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复水后4 d,叶面喷施烯效唑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着高于对照。6.叶面喷施烯效唑处理的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的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复水后,烯效唑处理的绥农14和黑农64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着小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仍高于对照。叶面喷施烯效唑处理的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的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复水后,烯效唑处理的叶片保护酶活性仍高于对照。7.叶面喷施烯效唑显着降低了成熟期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的大豆株高,同时,显着增加了大豆植株茎粗。烯效唑处理的干旱和非干旱条件下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分别高于对照,对绥农14而言,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对绥农14的调控效果较好。
丁昊[7](2016)在《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高分子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复合稀土、黄原胶、低毒杀菌杀虫剂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制备了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同时研究了复合抗旱拌种剂对金穗3号、先玉335和豫玉22号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首先,利用单因素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确定了复合抗旱拌种剂中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和复合稀土等单一物料的最佳复配量及复合抗旱拌种剂与玉米种子的最佳拌种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当抗旱拌种剂中复合稀土含量为3g/L,黄腐酸含量为50g/L,吸水树脂含量为30g/L,药种质量比为1:20时,玉米生长最旺盛。其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确定了复合抗旱拌种剂中吸水性树脂、黄腐酸和复合稀土等单一物料的最佳复配量及复合抗旱拌种剂与玉米种子的最佳拌种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稀土最佳配量为2.03g/L,黄腐酸最佳配量为59.62g/L,吸水树脂最佳配量35.89g/L,药种最佳质量比为1:23.18。最后,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样方试验,分别研究了复合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抗旱拌种剂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根系发育,增加玉米幼苗鲜重和干物质重,提高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大田样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水分含量增高0.12%0.40%;容重增加4g/L26 g/L;粗蛋白增加0.27%0.96%;粗脂肪降低0.10%0.33%;粗淀粉降低0.42%1.93%;赖氨酸增加0.03%0.09%。玉米穗长增加1 cm1.74cm;穗粗增加0.04cm0.41cm;秃尖缩短0.18cm0.58cm,穗行数增加00.7行,行粒数增加1.8粒3.3粒,穗粒数增加30粒79粒,百粒重增加0.14 g1.884 g,产量增加5.58%14.65%,产值增加1252.173977.83元/hm2。所研制的复合抗旱拌种剂具有抗旱、保水、黏附性强、易于拌种等功能,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生长,改良玉米果穗性状及籽粒营养品质,提高玉米产量。
吴艳艳[8](2015)在《抗旱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干旱是一个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物生产一定程度上依赖防旱抗旱手段的提高,利用抗旱剂能缩小作物气孔开张度、抑制蒸腾作用、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减缓土壤水分消耗,从而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抗旱剂可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增强作物在逆境下的适应能力,提高耐旱性,使作物增产,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一些作物抗旱剂应用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抗旱增产效果。
刘洋[9](2014)在《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植酸(humic acid, HA)是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下,经由长期的反应和积累,而得到的一类结构功能十分复杂的混合物。生物腐植酸菌剂(biotransfulationfulvic acid, BFA)是由秸秆或木屑等,辅以豆粕、麦麸等发酵原料,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由一种或多种有益菌群发酵、转化得到的混合物。BFA是多种物质的复合体,本质上为一种合生元类微生态制剂[1-3]。本研究所采用的生物腐殖酸菌剂(BFA),是运用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核心技术,结合优良的益生菌菌株,以白酒丢糟为主要生产原料,以益生菌-复合酶耦合生物转化为主、物理和化学处理为辅的创新工艺路线,制备所得。其中含有发酵产物黄腐酸(fulvicacid,FA)以及参与发酵的益生菌,使其有机结合了腐植酸和益生菌的功能。BFA通过益生菌发挥与有害菌的竞争性排斥作用,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辅助动物建立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腹泻,改善胃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升动物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4-7]。同时,BFA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核酸、肌醇、多维、多糖等物质可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多个反应过程,这些有益物又是动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有效地促进了动物的健康生长[8]。BFA能使饲料中各种大分子养分有效充分的转化成小分子营养物质,更有益于胃肠对其消化和吸收。BFA中有效成分生物腐植酸含有醌基,可进入机体的多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促进新陈代谢[9-11]。目前,生物腐植酸菌剂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用作饲料添加剂、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肥发酵剂等产品中,在高效生态农业应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12-13]。本文第一章对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进行了来源标准化研究,即产品质量稳定性检定系统的建立;第二章则将符合拟定标准、且已经过标准化分析的BFA按比例添加至常规饲料中,以哺乳动物(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BFA对SD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生长性能、血液指标、肠道菌群及免疫指标等的影响,初步探讨BFA用作饲料营养添加剂的安全性能及功效学价值。方法:1.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对未发酵的白酒丢糟原料及其四种生物腐植酸菌剂-BFA(即乳酸菌发酵BFA、芽胞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三菌混合发酵BFA)进行产品来源标准化研究,即产品质量稳定性检定系统的建立;系统的测定指标包括:感官分析、总腐植酸(HA)、黄腐酸(FA)、益生菌活菌数、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粗灰分(ASH)、无氮浸出液(NFE)、P、Ca、干物质以及氨基酸含量等指标。其中,腐植酸和黄腐酸含量测定采用容量法,益生菌活菌数采用平板计数法,饲料营养成分检测依据国家标准(方法)编号、名称:粗蛋白GB5009.5-2010;粗纤维GB/T5009.10-2003;粗脂肪GB/T5009.6-2003;灰分GB5009.4-2010;磷GB/T5009.87-2003;钙GB/T5009.92-2003;水分GB5009.3-2010;无氮浸出物=100-(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水分)。氨基酸含量测定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采集汇总各组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2.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实验组:将四种标准化检定合格的中试级生物腐植酸菌剂(分别为乳酸菌-BFA、芽胞菌-BFA、酵母菌-BFA、三菌混合发酵-BFA),按1.5%的比例添加至常规饲料中。对照组:以未添加任何生物腐植酸菌剂的常规饲料为对照。饲喂SD大鼠4周,观察并记录各组生物腐植酸菌剂以及常规饲料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生长性能、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结果本研究拟定BFA的基础指标:黄腐酸(FA)含量≥16%;益生菌含量≥2×108cfu/g。(1)总腐植酸(HA)和黄腐酸(FA)含量分析:未经发酵的白酒丢糟,经检测腐植酸含量为41.63±0.21%,黄腐酸含量为14.36±0.19%,FA低于拟定BFA合格标准,在后续营养成分分析和功效学研究中不予采用。四种发酵后所获BFA均符合HA、FA的拟定标准,并发现其中混合发酵-BFA组总HA和FA含量显着高于各单菌发酵(乳酸菌、酵母菌、芽孢菌)-BFA组(P<0.01)。(2)益生菌活菌计数:四种发酵BFA(乳酸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芽孢菌发酵-BFA、混合发酵-BFA)中的活菌计数均符合拟定标准;(3)感官分析:四种发酵BFA的色泽、混合均匀度,无霉变、结块等,符合国家饲料添加剂相关标准。(4)饲料营养成分分析:检测四种发酵BFA中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磷、干物质和无氮浸出物,其中混合发酵-BFA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显着高于其他各单菌发酵组(乳酸菌发酵-BFA、酵母菌发酵-BFA、芽孢菌发酵-BFA)(P<0.01);混合发酵-BFA组磷的含量显着高于乳酸菌发酵-BFA组、芽孢菌发酵-BFA组(P<0.01)而与酵母菌发酵-BFA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5)氨基酸分析:四种发酵BFA均含有17种以上的氨基酸,种类丰富,满足动物生长发育中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2.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结果(1)动物一般状况观察:实验组(四种BFA发酵组)和对照组(常规饲料组)SD大鼠一般生活状况良好,进食、饮水正常,精神状态、活动良好,未发现病、死等现象。(2)血常规指标:乳酸菌发酵-BFA组、混合发酵-BFA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酵母菌发酵-BFA组白细胞较对照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3)血生化指标:乳酸菌发酵-BFA组白蛋白、总蛋白、白/球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5);芽孢菌发酵-BFA组的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显着降低(P<0.01)。(4)增重、料重比:混合发酵-BFA组日增重和总增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发酵-BFA组饲料利用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10.04%;酵母菌发酵-BFA组次之,饲料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4.14%。(5)肠道菌群分析:混合发酵-BFA组和乳酸菌发酵-BFA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同时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6)免疫指标分析: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混合发酵-BFA组和乳酸菌发酵-BFA胸腺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发酵-BFA组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血清免疫学指标:混合发酵组IgA、IgG、IgM、IL-2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乳酸菌发酵-BFA组IgA、IgG、IL-2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生物腐植酸BFA的标准化检定:乳酸菌-BFA、酵母菌-BFA、芽孢菌-BFA、混合发酵-BFA的黄腐酸(FA)、益生菌含量均符合拟定标准;而未发酵的BFA原料(白酒丢糟)黄腐酸含量低于BFA拟定标准,未检出所需益生菌,故后续含量分析和功效学研究未予采用。2.生物腐植酸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营养学评估:感官分析符合国家标准;营养成分分析以混合发酵-BF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最高;氨基酸分析显示各组BFA产品均含种类丰富的氨基酸,涵盖了动物生长发育中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3.生物腐植酸BFA的饲喂效果:BFA饲喂后,SD大鼠一般生活状况良好,提示其具有较高安全性;各组BFA均可促进大鼠生长,其中以混合发酵-BFA组的总增重、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指标的增高最显着,且呈现两个快速增长期的特点。4.生物腐植酸BFA显示的生理作用:可改善SD大鼠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益生菌生长;可改善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整体抗病能力,其中混合发酵-BFA及乳酸菌发酵-BFA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提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尚提示生物腐植酸BFA可增强大鼠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5.生物腐植酸BFA未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席吉龙,张建诚,李永山,席凯鹏,姚景珍[10](2014)在《复合抗旱剂配方筛选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进行了小麦复合抗旱剂配方筛选研究,以‘晋麦47号’小麦为材料,通过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干物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等指标,对自研的16个配方制剂在干旱胁迫下进行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抽穗期3个阶段的筛选。结果表明,Kh-13和Kh-1 2个配方效果较好,能促进种子萌发,利于苗齐苗壮,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个体质量,保持叶片相对含水率,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抗逆能力,在抽穗期前后喷施能促进幼穗发育,提高小麦穗粒数,增加产量。Kh-13和Kh-1处理的种子发芽势显着分别提高了2.00倍和1.66倍;发芽率显着分别提高了50%和50%;萌芽期抗旱性两者均达极强抗旱性标准;茎叶干物质显着分别增加了12.33%和11.42%;根干重显着分别增加了19.13%和13.00%;叶片相对含水率分别提高了23.53%和37.78%;穗粒数显着分别提高了22.36%和17.30%;产量显着分别增加了38.48%和20.78%。
二、作物抗旱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抗旱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 |
2 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
2.1 干旱对玉米种子萌发影响 |
2.2 干旱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2.2.1 干旱与活性氧的代谢 |
2.2.2 干旱与光合作用 |
2.2.3 干旱与呼吸作用 |
2.2.4干旱与植物内源激素 |
3 植物的抗旱机制 |
3.1 渗透调节与抗旱性 |
3.2 形态特征与抗旱性 |
3.3 活性氧清除与抗旱性 |
3.4 内源激素与抗旱性 |
4 化学调控技术在玉米抗旱性方面的应用 |
5 化学调控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用前景展望 |
(2)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 |
1.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1.2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2 抗旱剂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原理及应用 |
1.2.1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
1.2.2 抗旱剂的作用机制 |
1.2.3 抗旱剂的种类及应用 |
1.3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外源物质 |
1.3.1 2,4-表油菜素内酯 |
1.3.2 钙 |
1.3.3 微量元素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单一抗旱剂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2.2 钙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2.3 混合微量元素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响应面法研制玉米复合抗旱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播种育苗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幼苗苗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2 玉米幼苗根系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3 玉米幼苗鲜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4 玉米幼苗干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抗旱剂在控水条件下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2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4.2.5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
4.2.6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抗旱剂在自然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5.2.2 复合抗旱剂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5.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
5.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锌肥和褪黑素花后叶面喷施对西农538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叶面肥研究现状 |
1.2 锌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
1.2.1 锌元素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2 锌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途径 |
1.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
1.3.1 褪黑素结构 |
1.3.2 褪黑素的合成途径 |
1.3.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作用 |
1.4 籽粒灌浆研究现状 |
1.5 小麦籽粒品质研究现状 |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小麦籽粒灌浆动态测定 |
2.4.2 小麦旗叶SPAD值的测定 |
2.4.3 小麦旗叶生理指标测定 |
2.4.4 小麦千粒重及产量测定 |
2.4.5 小麦籽粒品质及面粉品质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施用硫酸锌和褪黑素对小麦籽粒的影响 |
3.1.1 籽粒灌浆过程 |
3.1.2 籽粒灌浆速率 |
3.1.3 灌浆特性参数 |
3.2 外源施用硫酸锌和褪黑素对小麦旗叶的影响 |
3.2.1 小麦旗叶SPAD值的变化 |
3.2.2 小麦旗叶SOD酶活性的变化 |
3.2.3 小麦旗叶MDA含量的变化 |
3.3 外源施用硫酸锌和褪黑素对小麦粒重及产量影响 |
3.4 外源施用硫酸锌和褪黑素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
3.4.1 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籽粒的影响 |
3.4.2 叶面肥喷施处理对面粉的影响 |
3.4.3 叶面肥喷施处理对面团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喷施处理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
4.2 不同喷施处理下小麦旗叶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4.3 不同喷施处理下小麦千粒重及产量分析 |
4.4 不同喷施处理下小麦品质分析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苗期大豆根系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干旱胁迫对豆科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豆科植物根系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豆科植物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4 植物内源激素对根系建成及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5 根系相关抗逆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干旱胁迫下作物根系的缓解效应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调节剂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3.1 土壤含水量及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
2.3.2 根系形态的测定 |
2.3.3 根干重的测定 |
2.3.4 根系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的测定 |
2.3.5 根系膜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6 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3.7 根系相关抗逆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1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总根长的影响 |
3.1.2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
3.1.3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表面积的影响 |
3.1.4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体积的影响 |
3.1.5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尖数的影响 |
3.1.6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干物质的影响 |
3.2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1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显微结构的影响 |
3.2.2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
3.3.1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3.3.2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 |
3.5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苗期根系抗逆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5.1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NAC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影响 |
3.5.2 烯效唑浸种对干旱胁迫下大豆根系双组分系统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1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2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根系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4 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抗逆基因表达量的调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土壤渗透剂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渗透剂防涝及保水性能测试方法 |
1.2.2 渗透剂盆栽效果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渗透剂对土壤淋溶液体积的影响 |
2.2 渗透剂对土壤保水性能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的番茄叶绿素含量、株高及茎粗 |
2.4 不同处理的番茄根系活力 |
2.5 不同处理的番茄根系及地上部鲜重及干重 |
3 结论与讨论 |
(6)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大豆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3 调节剂对大豆根系的作用效果 |
1.2.4 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5 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6 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1.2.7 调节剂对大豆地上部分及产量的作用效果 |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调节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垂直板试验 |
2.2.2 盆栽试验 |
2.3 取样方法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
3.1.1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总根长的影响 |
3.1.2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平均根系直径的影响 |
3.1.3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总根表面积的影响 |
3.1.4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总根体积的影响 |
3.1.5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条数的影响 |
3.1.6 小结 |
3.2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
3.2.1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2 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小结 |
3.3 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地上部分形态建成的影响 |
3.3.1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幼苗茎干重的影响 |
3.3.2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幼苗株高的影响 |
3.3.3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幼苗茎粗的影响 |
3.3.4 小结 |
3.4 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
3.4.1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叶片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3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地上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4.4 干旱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3.4.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形态建成的影响 |
4.2.2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浸种对大豆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 |
4.2.4 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叶片渗透物质的影响 |
4.2.5 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作物抗旱研究现状与进展 |
1.1.1 作物的抗旱性 |
1.1.2 作物抗旱增产的途径 |
1.1.3 作物抗旱的生物学原理 |
1.2 作物抗旱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1.2.1 抗旱剂的概念 |
1.2.2 抗旱剂的特点 |
1.2.3 抗旱剂研究进展 |
1.2.4 抗旱剂的作用机制 |
1.2.5 抗旱剂在作物上的应用 |
1.2.6 抗旱剂的发展前景 |
1.3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抗旱拌种剂配方的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抗旱拌种剂的制备流程 |
2.2.2 播种育苗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复合稀土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2 黄腐酸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3 种药质量比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4 吸水树脂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抗旱拌种剂配方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抗旱拌种剂的制备 |
3.2.2 播种育苗 |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玉米种子出芽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2 玉米幼苗鲜物质重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3 玉米幼苗干物质重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4 玉米幼苗苗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
3.3.5 玉米幼苗根系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原料、试剂、仪器 |
4.1.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4.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地点 |
4.2.2 播种育苗 |
4.2.3 干旱胁迫处理 |
4.2.4 田间试验 |
4.2.5 测定项目及指标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根长的影响 |
4.3.2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苗长的影响 |
4.3.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鲜重的影响 |
4.3.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干重的影响 |
4.3.5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6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
4.3.7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4.3.8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9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电导率的影响 |
4.3.10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11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12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4.3.1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1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抗旱拌种剂中单一物料最佳配量的筛选 |
5.2. 响应面法优化抗旱拌种剂最佳配方 |
5.3.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5.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5.6. 抗旱拌种剂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8)抗旱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旱剂的作用和性质特点 |
2 几种常见抗旱剂及其相应的使用效果 |
2.1 旱地龙 |
2.2 保水剂 |
2.3 生根粉 |
2.4 MOC抗旱剂 |
2.5 其他抗旱剂 |
3 抗旱机理 |
4 抗旱剂的发展前景 |
(9)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生物腐植酸菌剂(BFA)来源标准化及营养价值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生物腐植酸菌剂(BFA)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功效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着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10)复合抗旱剂配方筛选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PEG干旱胁迫下小麦萌芽期试验 |
1.3.2 抗旱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抽穗开花期喷施抗旱剂对小麦的影响 |
1.3.4 测定方法 |
1.3.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EG干旱胁迫下小麦萌芽期效应研究 |
2.2 抗旱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抽穗开花期喷施抗旱剂对小麦的影响 |
2.3.1 抽穗期喷施抗旱剂对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 |
2.3.2 抽穗期喷施抗旱制剂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3 抽穗期喷施抗旱剂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作物抗旱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抗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杜卓,路运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3)
- [2]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陈锡.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锌肥和褪黑素花后叶面喷施对西农538小麦灌浆特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D]. 李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烯效唑对干旱胁迫下苗期大豆根系的调控[D]. 梁晓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5]土壤渗透剂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亮亮,宋伟杰,高志山,宋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6)
- [6]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调控效应[D]. 张兰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7]新型复合抗旱拌种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D]. 丁昊.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8]抗旱剂的研究进展[J]. 吴艳艳. 山东化工, 2015(03)
- [9]生物腐植酸菌剂(BFA)营养价值及功效研究[D]. 刘洋.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4)
- [10]复合抗旱剂配方筛选初步研究[J]. 席吉龙,张建诚,李永山,席凯鹏,姚景珍. 农学学报,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