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赵金凤[1](2021)在《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加快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并成为国际一流承包企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竞争力测算、评价分析和企业自身能力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两个角度来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对国际工程项目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梳理了相关基本理论,总结了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并根据其竞争力形成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影响因素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对我国典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评价分析,并运用面板模型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能力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具体包括国际化程度、国际市场占有、市场可持续能力、盈利能力四个基于经营结果层面的因素,技术因素、创新因素、运营因素、规模因素、融资因素和人力因素六个基于企业能力层面的因素。(2)根据基于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测算并评价分析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结果表明: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明显;从整体角度来看,2018年整体竞争力明显低于2017年,和2016年相近,甚至有的企业低于2016年,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的整体竞争力可能依然会低于2017年,也就是说短时间内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3)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能力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和人力能力是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融资能力与竞争力呈倒U型关系;人力能力与竞争力呈正U型关系。(4)根据研究结果,从优化海外业务体系、提升技术能力、强化创新能力、优化融资结构和提高人才质量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邵冰[2](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宋明辉[3](2020)在《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顶层设计方针出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正逐步有序实施。能源及电力体制改革同样逐步深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和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电力行业虽然增速相对前期有所放缓但电力行业的整体需求体量依然巨大,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指示,“十三五”期间,配电网投资不低于1.7万亿元,依然维持在高位。不断加大建设的输配电网工程,都将直接利好输配电设备企业,输配电设备企业只要把准市场需求,顺势而为,定能取得理想的销售业绩。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技术导向型配电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12kV及以下配电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30多年来一直以技术为导向持续专注在配电领域发展,在行业内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两网”公司和各级电力系统客户的“网内”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且“网内”业务一直是公司几十年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业务来源。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变化周期缩短,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近些年来特别是上市后公司业绩波动较大,增长缓慢,公司对“网内”市场业务依赖较大的弊端开始凸显;同时过度单一的业务模式,系统风险性较高,一旦国家或行业政策变化较大或公司参与的“两网公司”年度招投标出现异常,公司发展将面临毁灭性打击。再者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加之行业内国有电力企业不断扩张,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量虽然在逐步增大,但整体盈利水平持续降低,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逐步下降。面对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公司生存发展越发艰难,变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知识和理论作了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作了铺垫;接着借助战略管理相关工具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和行业竞争结构等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了公司对外部环境变化应对不够急需在市场开拓、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的结论,同时特别指出针对国家在配电网投资增速下滑和严控的情况下,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市场开拓,否则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然后将视角转移到公司内部,检视了公司的整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公司上市后的经营情况,指出了公司正面临盈利能力呈现下滑的窘境;在梳理了公司建立30多年来形成的有效资源后利用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对公司各项能力逐一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后对内部环境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了公司对内部状况的控制处于平均水准结论。基于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工具识别出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威胁和具有的优势、劣势,为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战略要点是:公司应坚持技术导向并专注在电力领域市场,保持“网内”业务稳中有增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加大投入开拓“网外”市场和国际市场,以此扩大公司业务来源、提升业务收入、降低和解除公司业务系统性风险;同时公司应在现有供应链上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向后端延伸,提高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在发展战略确定后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公司需要从战略实施机制、组织架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市场渠道共享等几个方面开展战略实施,而为了保障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建议公司应尽快开展和完善信息数字化建设、营销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四项计划。接着明确指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是高素质人才的招募和遴选,而实施的难点在于核心高层管理团队年龄偏大情况下发展战略实施核心团队的组建调整与发展战略实施时“既得利益群体”的变革推动。在发展战略实施控制方面特别强调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因此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控制重点是要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国家和行业政策的变化要做出及时有效应对。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在国内属于相对意义上的垄断行业,希望通过对公司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和对公司多年来的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为公司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公司在发展上尽快取得突破,也希望对面临相同问题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袁琳[4](2020)在《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为原材料制成的保健品、化妆品、植物药剂、添加剂等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日益旺盛。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利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将其制作成各种植物药剂推向市场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欧美等国拥有先进的植物产品生产和研发技术,但其缺乏植物原材料。中国幅员辽阔,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是全球植物提取物最大的出口国。西安光合生物公司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家经营植物提取物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外向型民营企业。西安光合生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在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本文分析了西安光合生物公司面临的海外市场拓展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通过PEST、五力模型、SWOT模型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通过IFE、EFE矩阵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微弱的内部优势,需要通过扬长避短提升竞争优势,并采用适当方式利用外部机会、回避威胁的结论。第二,本文通过SWOT分析得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可选择的发展战略,然后从地理、人口、消费行为方面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关键变量,最后将欧洲市场定为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首选目标,同时分析了欧洲市场的特点和拓展策略。第三,本文提出先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市场立足,再分阶段拓展其他欧洲市场的策略;在产品方面采用传统产品与新产品结合的方式投放市场;在拓展路径和举措方面,本文制定了“最优性价比”的拓展路径,并从渠道选择和宣传推广方面制定拓展举措。最后,本文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资金来源、人力资源方面提出相关措施,保障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外市场拓展战略方案。
曾明[5](2020)在《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无人机行业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航空工业差距最小的领域。与美国和欧洲无人机主流产品相比,我国无人机性能并不处于劣势,价格也相对比较实惠。更高的性价比使得我国民用、军用无人机广泛出口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出口业务成为我国无人机产业的稳定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实施成效显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深入,这也为我国无人机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拓展提供了重要契机。H公司作为一家市场定位主要为海外军用无人机市场的民营企业,将眼光投向国外,在2017年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M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对M国的市场拓展,目前已经取得较为显着的成绩和进展,但是与预期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公司亟待解决M国乃至其他海外市场的拓展和策略优化问题。由此,本文利用STP理论、3Rs+4Ps营销组合理论为基础,采用市场调查和现场调研分析的方法,使用SWOT、PEST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内部能力和市场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发现,H公司在推进M国市场拓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产品品类的异质化程度较低,产品营销缺乏多样性,产品定价机制不完善,售后维修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针对H公司在M国市场拓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持续注重市场细分和精准定位,坚持市场导向的产品研发策略,构建市场和竞争导向相结合的定价策略,创新组合式的营销策略,强化客户服务价值创造策略等。最后,本文分别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计划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构建了支撑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的保障机制。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H公司无人机业务在M国的市场拓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为无人机行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帮助无人机行业的发展。
栾兆佩[6](2020)在《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很多企业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位于山东青岛的S公司引入商用厨房冰箱产品并积极拓展自己的海外发展之路。虽然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发展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S公司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即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和优化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出口营销策略,尤其是针对出口欧盟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针对S公司面临的这一困境,聚焦于欧盟市场,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结合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为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提供切实可行的出口欧盟市场营销策略。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首先本文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市场营销学理论,包括对国际市场营销、出口营销和跨境电商的概念阐述;引入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包括STP理论、标准化与差异化理论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理论;结合国际市场营销组合6PS策略,详细的解释了本文所做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针对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将问题总结并归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本文运用PEST模型分析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面临的国际大环境,用波特五力模型对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面临的竞争情况做分析,用SWOT分析法对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详细的阐述;运用STP理论,帮助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做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运用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理论帮助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方式;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组合6PS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国际公共关系和国际政府权力等方面为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提供完善的出口欧盟营销策略。最后,提出针对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出口欧盟市场营销的保障措施建议,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展望。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7](2020)在《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蒙中两国全面合作战略伙伴的关系确定,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蒙中的合作愈发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着一系列合作。蒙古国有着许多自然景观,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比邻中国的地理优势都给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商机。与其他国家相比,蒙古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蒙古国最初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对旅游业进行一些政策倾斜,从而对旅游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业。蒙古国从2014年开始实施“草原之路”计划战略,该战略主要是基于蒙古国在欧亚地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振兴贸易、旅游以及运输行业等来促进蒙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蒙古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外旅游环境的影响,蒙古国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得到国民及政府的重视,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国民收入不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提高。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出国旅游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旅游的一个趋势,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大潜力的市场。蒙古国“草原之路”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很深的内涵,两国拥有在贸易、投资、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旅游合作。本文通过对蒙古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外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的旅游资源环境分析和旅游产业环境,内部环境重点分析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市场开拓的现状进行说明。发现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候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当前蒙古旅游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策略的情况以及问题,在借鉴了中国的有关成功案例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产品价格、促销与渠道以及推广角度上提出了蒙古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相关策略。并提出蒙古国应当采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中蒙合作机制等措施来保障相关策略的实施。
裴子玉[8](2020)在《中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发展进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蔬菜生产最基本的资料,种子对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占40%。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蔬菜种子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将影响蔬菜种业的未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蔬菜种子市场不断扩大,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取得了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据种业大数据平台2019年统计,我国持有效蔬菜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到2287家,持有国家颁发繁育推一体化经营许可证的蔬菜种子企业9家。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使中国一跃成为拥有世界第三大蔬菜种子公司的国家。全球蔬菜种子需求迅速增长,在过去几年增长了一倍,蔬菜种子的贸易已经超过谷类种子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利推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要面对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就是该进入哪国市场、何时进入、采用何种模式进入。其中,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企业战略实施和跨国经营绩效,因此,如何选择进入模式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实力有所提升,但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断裂的行业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相关理论,结合蔬菜种业特点,归纳出适合蔬菜种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然后分析了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实行海外发展进入模式现状,发现目前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发展程度不高。模式还是以出口贸易为主,并逐渐发展海外制种和许可经营等多种契约模式,而我国种子企业参与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中,鲜有以蔬菜种子业务为主的投资。本文从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两个维度讨论了影响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选取典型蔬菜种子企业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和生产折衷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并构建TOPSIS模型,指导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决策,启示我国蔬菜种子企业进行海外模式选择时,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企业战略,做到控制风险,循序渐进,并积极探索海外发展新模式。结论部分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如何进行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以及如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议。
王美玲[9](2020)在《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境外展会作为外贸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和扶植外贸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的重要措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对于山西外贸企业来说,境外参展过度依赖于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境外展会有无补贴目前已经成为展览公司境外展会组展的拦路虎。如何实现在政府补贴政策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企业境外参展效果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从企业境外参展和政府境外展会补贴政策两个维度出发,依据山西省商务厅网站、山西省贸促会数据以及问卷调研数据,以山西省为例,研究了其外贸出口企业境外参展的现状以及现有境外展会补贴政策、补贴资金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境外参展作为山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收效显着。但在具体参展过程中还存在企业参展目标不明确、参展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境外参展补贴政策对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促进作用,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政策发布滞后、申报程序繁琐、申报周期冗长等问题,影响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降低了企业对补贴政策的期望值。为了更有效地通过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参展、提高外贸发展水平,需要从参展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参展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培养全球化思维,逐步增强境外参展的意识,逐步提高境外参展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加强在补贴申报各个环节的监督。
李嘉艺[10](2020)在《奇瑞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工业的综合实力、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能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中国自主品牌与跨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下,汽车企业必须将自身扩大至国际化经营,才能够将产品的研发、品牌的建设推广地越来越好。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开拓国际市场之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起着重要的作用。奇瑞作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代表,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企业自主创新,在技术升级的同时建立起完整的产品正向研发体系,创立的瑞虎、艾瑞泽等知名品牌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奇瑞不仅重视国内市场的销售,还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上,充分利用“走出去”战略进行企业国际化经营。自2001年起,奇瑞就已向海外市场开放,选择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是通过扩大出口然后在当地建厂,从而与国际伙伴进行合资合作。在奇瑞集团的国际化经营进程中,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不仅加快了企业的发展,而且还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领路者,推动着中国车企的国际化经营。因此,奇瑞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是十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奇瑞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对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结合影响奇瑞进入国际市场的因素,归纳总结奇瑞市场进入模式的主要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效果评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最终通过奇瑞的案例给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提供借鉴意义,推动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国际化经营。
二、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际工程项目 |
2.1.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 |
2.2 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 |
2.2.1 竞争力的内涵 |
2.2.2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模型 |
2.3 企业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 |
2.3.1 产业结构理论 |
2.3.2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
2.3.3 企业能力理论 |
2.3.4 动态能力理论 |
2.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相关基本理论 |
2.4.1 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2.4.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2.5 本章小结 |
3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3.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3.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3.3.1 影响因素识别 |
3.3.2 确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3.3.3 基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经营结果的因素 |
3.3.4 基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能力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测算及评价分析 |
4.1 评价方法的比选与确定 |
4.1.1 评价方法的比选 |
4.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2 基于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模型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权重计算方法 |
4.3 我国典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测算 |
4.3.1 样本选择 |
4.3.2 数据处理 |
4.3.3 测算结果 |
4.4 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企业能力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 变量定义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模型构建 |
5.4.1 拟合图形观察 |
5.4.2 面板模型建立 |
5.5 实证分析 |
5.5.1 面板类型选择 |
5.5.2 面板回归结果 |
5.5.3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
2.3.1 利润转移理论 |
2.3.2 外部经济理论 |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
7.1.1 目标明确 |
7.1.2 重点突出 |
7.1.3 灵活运用 |
7.1.4 追求动态效应 |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
7.3.1 贸易摩擦频发 |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与最新进展 |
2.1.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
2.1.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最新进展 |
2.2 输配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人文环境 |
3.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1 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2 配电电网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3 电力设备发展状况及趋势 |
3.2.4 输配电行业生命周期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同行业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替代产品分析 |
3.3.4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
3.3.5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4 EFE矩阵分析 |
3.5 公司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分析小结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概况介绍 |
4.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公司经营情况介绍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力分析 |
4.3.1 基本活动 |
4.3.2 支持性活动 |
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5 IFE矩阵分析 |
4.6 公司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第5章 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5.1 SWOT分析 |
5.2 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
5.2.1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5.2.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5.3 战略选择 |
5.3.1 市场开拓战略 |
5.3.2 纵向一体化战略 |
5.3.3 国际化战略 |
5.4 战略实施 |
第6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及控制 |
6.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1 信息数字化建设计划 |
6.1.2 新产品开发计划 |
6.1.3 组织架构建设计划 |
6.1.4 人力资源计划 |
6.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控制 |
6.2.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重点 |
6.2.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难点 |
6.2.3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控制重点 |
6.2.4 公司发展战略反馈及调整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公司概况与理论基础 |
2.1 公司及海外市场概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组织架构 |
2.1.3 公司业务范围 |
2.1.4 公司海外市场概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决策理论 |
2.2.2 柔性战略理论 |
2.2.3 市场细分理论 |
第3章 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目标市场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目标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目标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
3.1.4 目标市场产品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新进入者威胁 |
3.2.2 竞争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资源 |
3.3.2 企业能力 |
3.4 SWOT分析 |
3.4.1 企业优势 |
3.4.2 企业劣势 |
3.4.3 企业机会 |
3.4.4 企业威胁 |
3.5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5.1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3.5.2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选择 |
4.1 海外市场战略选择 |
4.1.1 战略制定 |
4.1.2 战略选择 |
4.2 海外市场细分 |
4.2.1 地理因素市场细分 |
4.2.2 人口因素市场细分 |
4.2.3 消费行为因素市场细分 |
4.2.4 因子分析 |
4.2.5 结果讨论 |
4.3 海外市场拓展目标 |
4.3.1 欧洲市场特点 |
4.3.2 欧洲市场拓展策略 |
第5章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5.1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方案 |
5.1.1 拓展目标选择 |
5.1.2 拓展路径 |
5.1.3 拓展举措 |
5.2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调整企业组织架构 |
5.2.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
5.2.3 保证企业资金来源 |
5.2.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际市场拓展相关研究综述 |
2.1.2 高科技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相关研究综述 |
2.1.3 无人机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相关研究综述 |
2.2 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述评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PEST模型 |
2.3.2 SWOT理论 |
2.3.3 STP相关理论 |
2.3.4 4Ps营销理论 |
2.3.5 3Rs+4Ps服务营销组合 |
第3章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H公司发展概况 |
3.1.1 H公司基本概况 |
3.1.2 H公司组织架构 |
3.2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的基本现状 |
3.2.1 主要做法 |
3.2.2 外部环境分析 |
3.2.3 自身条件分析 |
3.3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面临的问题 |
3.3.2 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设计 |
4.1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的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 |
4.1.3 市场定位 |
4.2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竞争力要素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
4.2.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3 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的策略优化 |
4.3.1 强化市场细分和精准市场定位 |
4.3.2 突出市场匹配的产品研发策略 |
4.3.3 注重产品定价优化组合策略 |
4.3.4 创新多渠道的营销组合策略 |
4.3.5 建立创造客户服务价值策略 |
4.3.6 拓宽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策略 |
4.3.7 推动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策略 |
第5章 H 公司无人机业务 M 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实施的保障机制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计划保障 |
5.4 人员保障 |
5.5 技术保障 |
5.6 资金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消费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原因评价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际市场营销 |
2.1.2 出口营销 |
2.1.3 跨境电商 |
2.2 国际营销战略理论综述 |
2.2.1 STP理论 |
2.2.2 标准化与差异化国际营销战略 |
2.2.3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 |
2.3 国际营销组合策略综述 |
2.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S公司概况 |
3.2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现状分析 |
3.2.1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分布概况 |
3.2.2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模式 |
3.2.3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主要品类 |
3.3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品设计老化 |
3.3.2 价格竞争激烈 |
3.3.3 过分依赖传统渠道 |
3.3.4 市场促销不到位 |
3.3.5 生产能力不足 |
3.4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
3.4.2 定价策略欠妥 |
3.4.3 忽视渠道的多元化 |
3.4.4 营销组织不健全 |
3.4.5 设备落后和人员流失 |
第4章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准入条件和发展历程 |
4.2.1 欧盟市场对商用厨房冰箱的准入条件 |
4.2.2 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发展历程 |
4.3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竞争分析 |
4.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4.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3 替代品的威胁 |
4.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4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SWOT分析 |
4.4.1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的优势 |
4.4.2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的劣势 |
4.4.3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的机会 |
4.4.4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的威胁 |
第5章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策略优化 |
5.1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战略优化 |
5.1.1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的市场细分 |
5.1.2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目标市场选择与进入 |
5.1.3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在欧盟市场定位 |
5.2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国际公共关系策略 |
5.2.6 国际政治权力策略 |
第6章 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的保障措施 |
6.1 S公司的组织架构优化 |
6.2 S公司的人才考核激励提升 |
6.3 S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蒙古国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其他国家研究综述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旅游经济理论 |
2.2 旅游市场开拓策略相关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PEST分析理论 |
2.2.3 SWOT分析理论 |
第3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蒙古国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
3.2 蒙古国旅游产业环境分析 |
3.2.1 蒙古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蒙古国旅游产业PEST分析 |
3.3 蒙古国旅游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分析 |
3.3.1 蒙古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2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现状分析 |
3.4 蒙古国旅游企业开拓中国市场SWOT分析 |
第4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存在的问题 |
4.1 旅游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 旅游产品价存在的问题 |
4.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存在的问题 |
4.4 针对中国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
5.1 中国旅游企业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 |
5.1.1 北海市开拓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 |
5.1.2 广西开拓东盟旅游市场 |
5.2 中国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借鉴 |
5.2.1 与国外旅游企业合力开拓市场 |
5.2.2 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市场 |
5.2.3 加强自身宣传 |
5.2.4 改善服务环境 |
第6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
6.1 旅游产品策略 |
6.2 旅游产品价格策略 |
6.3 旅游产品促销与渠道策略 |
6.3.1 旅游产品促销策略 |
6.3.2 旅游产品渠道策略 |
6.4 中国市场推广策略 |
第7章 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旅游市场开拓策略实施的保障 |
7.1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
7.2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
7.3 开发新旅游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
7.4 建立中蒙旅游合作机制 |
7.5 加强政府机构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发展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的不足 |
1.4.1 研究的预期创新 |
1.4.2 研究的可能不足 |
2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子企业的概念 |
2.1.2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
2.1.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和类型 |
2.1.4 TOPSIS模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
2.3.2 种业海外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2.3.3 文献综述评价 |
3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
3.1 蔬菜种子企业发展现状 |
3.1.1 世界蔬菜种子企业发展现状 |
3.1.2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 出口贸易模式 |
3.2.1 出口贸易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
3.2.2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采用出口贸易进入模式的现状 |
3.2.3 对出口贸易模式的评价 |
3.3 契约进入模式 |
3.3.1 契约进入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
3.3.2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采用契约进入模式的现状 |
3.3.3 对契约模式的评价 |
3.4 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3.4.1 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
3.4.2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采用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现状 |
3.4.3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采用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评价 |
4 蔬菜种子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选择 |
4.1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4.1.1 环境因素 |
4.1.2 企业自身因素 |
4.2 典型蔬菜种子企业案例分析 |
4.2.1 杰尼尔亚洲集团公司介绍 |
4.2.2 杰尼尔的国际化战略选择 |
4.2.3 杰尼尔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4.2.4 杰尼尔国际化运营收益 |
4.2.5 案例分析小结 |
4.3 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TOPSIS模型 |
4.3.1 TOPSIS模型构建 |
4.3.2 TOPSIS算例分析——北京捷利亚公司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4.4 蔬菜种子企业的海外发展进入模式选择的启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政府层面的建议 |
5.2 企业层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境外展览会的界定 |
2.1.2 补贴的定义 |
2.2 政府补贴的理论依据 |
2.2.1 战略性贸易政策 |
2.2.2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2.4 公共财政理论 |
3 山西省外贸企业境外参展分析 |
3.1 企业境外参展发展历程 |
3.2 境外参展企业基本情况 |
3.2.1 企业基本属性特征 |
3.2.2 企业主要出口地区分布 |
3.3 境外展会分布情况 |
3.3.1 境外展会的市场分布 |
3.3.2 境外展会的行业分布 |
3.3.3 境外展会的时间分布 |
3.4 境外展会的费用情况 |
3.4.1 境外展会主要费用构成 |
3.4.2 境外展会其他费用情况 |
3.5 境外展会产生的效应 |
3.5.1 基于订单成交额的展会效应 |
3.5.2 基于客户出口额的展会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4 山西省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分析 |
4.1 现有境外展会补贴政策概述 |
4.2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政策 |
4.2.1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 |
4.2.2 境外展会专项补贴资金实施情况 |
4.3 境外展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分析 |
4.3.1 资金申报管理过程 |
4.3.2 资金拨付管理过程 |
4.4 境外展会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
4.4.1 基于境外参展规模的分析 |
4.4.2 基于外贸出口创汇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企业境外参展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 |
5.1.1 调查问卷 |
5.1.2 信效度分析 |
5.2 样本企业基本属性分析 |
5.3 样本企业境外参展的认知 |
5.3.1 企业对境外参展的了解 |
5.3.2 企业境外参展的动机 |
5.4 样本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分析 |
5.4.1 境外参展对企业客户开发的影响 |
5.4.2 境外参展对企业外汇创收的影响 |
5.4.3 境外参展对企业费用支出的影响 |
5.5 样本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的评价 |
5.5.1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的认识 |
5.5.2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扶持力度的评价 |
5.5.3 企业对境外参展补贴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分析 |
6.1 企业基本属性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
6.1.1 企业性质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
6.1.2 企业规模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
6.1.3 企业外贸经营年限对其境外参展情况的影响 |
6.2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影响 |
6.2.1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整体影响 |
6.2.2 补贴政策对不同属性的企业境外参展积极性的影响 |
6.3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影响 |
6.3.1 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整体影响 |
6.3.2 补贴政策对不同属性企业境外参展决策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政策引导层面 |
7.2.2 政策实施层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件 |
(10)奇瑞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文献综述 |
2.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 |
2.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类型研究 |
2.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2.4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汽车行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相关研究 |
2.6 文献简评 |
3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概述 |
3.1 奇瑞集团简介 |
3.2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历程 |
3.3 奇瑞集团的国际目标市场细分 |
3.3.1 欠发达国家市场 |
3.3.2 新兴国家市场 |
3.3.3 发达国家市场 |
3.4 本章小结 |
4 奇瑞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
4.1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外部影响因素 |
4.1.2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内部影响因素 |
4.2 奇瑞集团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4.2.1 出口贸易模式 |
4.2.2 契约安排模式 |
4.2.3 投资模式 |
4.3 奇瑞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实施效果评测 |
4.3.1 企业存活期 |
4.3.2 出口量 |
4.3.3 市场占有率 |
4.3.4 利润率 |
4.3.5 技术专利创新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5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
5.1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挑战 |
5.1.1 出口面临贸易壁垒增多 |
5.1.2 契约合作经营管理复杂 |
5.1.3 海外投资成本压力过大 |
5.2 奇瑞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建议 |
5.2.1 妥善应对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
5.2.2 适度控制合作伙伴,保护自身知识产权 |
5.2.3 控制企业海外投资成本,维护海外实体店及生产基地运营 |
6 对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进入国际市场的启示 |
6.1 企业战略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相匹配 |
6.2 渐进式进军国际市场 |
6.3 海外建厂促进技术合作 |
6.4 合资合作提升品牌形象 |
6.5 吸收国际研发型人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企业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研究[D]. 赵金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3]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宋明辉. 山东大学, 2020(05)
- [4]西安光合生物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研究[D]. 袁琳.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5]H公司无人机业务M国市场拓展策略优化研究[D]. 曾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S公司商用厨房冰箱欧盟市场出口营销策略研究[D]. 栾兆佩. 山东大学, 2020(05)
- [7]蒙古国旅游企业中国市场开拓策略研究[D]. 德乐格尔玛(Batdorj Dolgormaa).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8]中国蔬菜种子企业海外发展进入模式研究[D]. 裴子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8)
- [9]补贴政策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影响研究 ——以山西省外贸企业为例[D]. 王美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0(08)
- [10]奇瑞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 李嘉艺.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战略管理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