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城区1027名老人疾病调查及健康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1](2020)在《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状,国家更加关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新标准的出台要求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模式;由于养老设施的特殊属性,往往在建设时都采用自上而下进行建设,这就带来了养老市场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因此,从老年人需求的视角出发,进行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首先,基于对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调研,总结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建设现状、类型及现状建设层级体系;从三个类型和两个层级中选定典型养老服务设施,从设施所属社区的基本情况、选址及周边环境、使用人群、功能配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然后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现状及需求、设施提供服务的状况及老年人未来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研,了解老年人对设施现状的使用情况及需求的内容,总结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特征。其次,综合调研现状和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需求与设施配置之间的匹配关系,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体系和各类设施两个方面梳理总结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整体体系层面存在体系层级划分缺少街道级、养老床位配建总量不足、养老照料设施配建不足、缺少综合性老年公共活动设施等问题,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存在建设规模差异大、品质单一、运营管理模式多、各自独立、活动类设施功能单一等问题。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缺少医疗服务功能、规模配置不合理、床位规模差异大等问题。最后,针对老年人需求与设施配置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养老服务设施整体体系和各类设施两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提出针对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策略。整体体系层面从配置层级、内容、配建方式、模式制度方面提出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分类分级指导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内容;推进各层级各类型养老资源共享,整合设施,打造“一站多点”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需求评估制度建设等优化策略。各类设施层面提出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空间布局临近居住区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小规模、连锁化的社区老年大学等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旨在老年人需求导向下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提供思路,为西安市莲湖区乃至于其他同等类型城市的新建或者老旧城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黎[2](2020)在《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老龄健康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养老服务不仅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及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积极应对老龄化,合理有效的配置养老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新时代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养老服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要务。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集中照料和健康维护需求,是中国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的关键领域。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是关系机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是推动中国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升老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长春市养老资源配置状况、探究养老资源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为优化长春市养老资源配置和制定健康老龄政策提供实证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分析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现状,比较其与资源配置标准的差异;二是基于所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评价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效率,并分析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三是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的背景下,探索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和作用机制;最后从优化资源配置角度进一步提出促进长春市养老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283个养老机构进行调查,了解其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基于所构建的投出—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法评价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采用K-means聚类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类,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有关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及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形成概念和编码,考察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利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 24.0、DEAP 2.1、EView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Nvivo12.0录入、整理和分析质性访谈资料。【结果】283个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92个(32.5%),民办养老机构191个(67.5%)。养老机构物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1)养老机构生活照料物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显示,有181个养老机构配置单人间,其中162个养老机构单人间面积达标,达标率为89.5%;有235个养老机构配置双人间,其中219个养老机构双人间面积达标,达标率为93.2%;有251个养老机构配置三人及以上房间,其中161个养老机构三人及以上房间面积达标,达标率为64.1%。(2)养老机构精神慰藉物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显示,283个养老机构中,190个(68.2%)养老机构配置室内活动室,246个(82.6%)养老机构配置户外活动区,33个(11.7%)养老机构配置心理咨询室。其中,养老机构室内活动室配置面积达标率为3.2%,户外活动区配置面积达标率为93.5%,心理咨询室配置面积达标率为84.8%。(3)养老机构医疗物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显示,283个养老机构中,51个(18.0%)养老机构设置医疗室,23个(8.1%)养老机构设置护理站,52个(18.4%)设置康复室。其中,养老机构医疗室配置面积达标率为52.9%,护理站配置面积达标率为26.1%,康复室配置面积达标率为36.5%。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1)养老机构生活照料人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显示,283个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配置数量平均为每百名老人16.00人。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配置达标数量156个,总体达标率为55.1%。养老护理员持证率平均为52.8%。(2)养老机构精神慰藉人力资源配置总体状况显示,在283个养老机构中,有15个(5.3%)养老机构配置社会工作者,268个(94.7%)养老机构未配置社会工作者。(3)养老机构医疗人力资源配置总体分布状况显示,在283个养老机构中,共有59个(20.8%)配置护士,51个(18.0%)配置医生,32个(11.3%)配置康复师。养老机构财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办养老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拨款,民办养老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个人入住缴费;人工费用、生活成本是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支出项目。283个养老机构共有25495个床位,入住老人总数为15479人,入住率为60.7%,其中公办养老机构有入住率为59.8%,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为61.1%。失能半失能老人数7591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率为29.8%,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率为24.3%,民办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率为32.3%。基于本研究所构建的养老资源配置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DEA的BC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283个养老机构中,23个(8.1%)养老机构的综合效率有效,222个(78.4%)养老机构的纯技术效率有效,25个(8.8%)养老机构的规模效率有效。283个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值平均为0.68?0.21,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值平均为0.92?0.18,资源配置规模效率值平均为0.75?0.21。聚类结果显示,在283个养老机构中,第一类聚类的养老机构数量有134个(47.3%),这些机构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比较高;第二类的养老机构有111个(39.2%),这类机构的纯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较低;第三类的养老机构有38个(13.4%),这类机构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较高。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值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运营成本、成立时间;养老机构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床位数、运营成本、成立时间、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授权;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规模效率值影响因素为床位数、运营成本、成立时间、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授权、内设或签约医疗机构。非DEA有效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的投影分析结果显示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投入冗余主要体现在床位数、养老护理员数、管理人员数量、工勤人员数。通过对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探讨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影响因素有:管理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管理因素包括管理者因素、管理制度和市场定位,反映了养老机构对提高养老机构入住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解和认知;制度因素中的角色意识、政府主导的政商关系会影响到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发展;市场规模、消费意愿和能力、竞争对手、竞争方式、竞争者反应是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市场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包括引导性政策、财政资金支持因素、人力资源服务因素,引导性政策、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对养老机构资源资源配置优化的推动作用有限。【结论】(1)长春市养老机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与配置标准存在差距,仍需优化配置结构,养老机构入住情况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情况仍需要改善。(2)基于本研究所构建的养老资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总体较低,综合效率有待于提升。其中纯技术效率较高,对综合效率的贡献较大,规模效率较低。(3)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有管理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4)政府和养老机构应相互支撑、共同作用,强化全面发展的资源配置理念,引导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发挥资源配置主体的能动性,强化关键资源要素供给,促进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张轰[3](2020)在《供需视角下我国超大城市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老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养老设施建设虽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对更好的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是在超大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深,城市养老空间布局和老龄人口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对养老设施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结合“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老龄事业,健全养老体系的要求和“十四五”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本文聚焦于超大城市养老设施配置,尝试从养老设施的供给特征、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等视角展开超大城市养老设施的配置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超大城市养老设施的实际建设提供参考,为解决超大城市的养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老年人与养老设施的相互关系、养老设施供需关系的影响要素,并依据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养老设施供需失衡的机制。然后结合相关研究,尝试构建养老设施供需关系中的供给能力和需求压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具体评价方法,供给能力主要包括床位总量、设施类型、看护类型和设施可达性;需求压力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数量、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第二部分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爬取网络数据获取北京市养老设施的数据和道路交通数据,通过GIS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北京市养老设施可达性的空间特征量以及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做出计算分析;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调研北京市养老设施的需求。总结目前北京市养老设施供给和需求的特征:供给侧来看,存在养老设施床位资源配置总量不足;养老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养老设施资源不均衡,不足与浪费并存;养老设施类型和服务对象相对单一,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需求侧来看,老龄人口总量日益增大,社会化养老的趋势明显;总量日益增大,社会化养老的趋势明显;养老需求从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向提高质量转变,养老服务专业化、特色化等。最后,通过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判定北京市养老设施的配置公平性。第三部分提出养老设施供需协调的概念,根据上文构建的养老设施供需关系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不同街道乡镇地区的供需关系和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养老设施整体供需协调发展等级总体较低,表现为“濒临失调”;整体供需关系表现为“供不应需”;各街道乡镇的供需关系和协调关系呈现圈层特征。最后依据评价结果,从规划支撑、政策落实和其他相关建议三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进而从超大城市养老设施供给侧进行配置优化。
齐瑞颖[4](2020)在《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快且情况日益严峻,未富先老的国情之下,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要难题。我国正在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托老、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是90%、7%、3%。社区在城市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是重要的载体,在构建我国居家养老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完善社区养老设施,有助于完善居家养老,对实现老年人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供需关系适配的角度,首先分析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郑州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进行了实地问卷调研,又运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工具(Cite Space、SPSS、Ucinet、Pajek)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学者们对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关键词,把学者对于养老需求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同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实地调研相结合,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到更有专业性、多元性、前瞻性的养老需求。而后对郑州市部分社区现有的养老设施(馨家苑城东路社区服务中心、郑州天伦家园电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晚晴锦艺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晚晴养老海森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供给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社区实际配建情况与河南省地方性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对比,发现现有的社区养老设施所提供的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医护服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缺。通过分析养老设施的需求和供给差异情况,从政府、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四个维度去分析影响供给的因素,基于以上层面的研究得出了郑州社区养老设施存在着供给能力不足、存在供需不均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供需差异的数量不满足、使用者差异化的结构不匹配。针对供给能力不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在供给侧战略的大形势下,针对郑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建议采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首先对PPP模式的发展做了阐述,如PPP的概念、种类及应用推广,就社区养老设施建设采用PPP模式的适用性做了分析,从完善政策、如何运作、现有项目库的运作模式、养老设施的配套安排四个方面,研究了PPP模式下社区养老设施的运作模式。最后促进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运用PPP模式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了建议:健全扶持制度及监管体系、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同项目选择合理的PPP模式、培养专业化水平的养老服务人才、采用“互联网+”与PPP模式结合共建智慧养老。
朱昂[5](2020)在《南京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人照料设施是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是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环,其合理的空间布局对养老资源供需均衡、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部分回顾了国内外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层面的研究历程,本文整理文献后发现已有研究虽然已经涉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层面,但主要研究设施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缺乏对各类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以上文献检索发现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补充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南京、上海养老机构使用需求方面的研究,同时选取南京市一个典型养老机构进行问卷与访谈,发现入住老人对机构规模、星级水平、机构性质、机构可达性、机构周边环境、医养结合情况等方面比较关注,养老服务需求趋于多元化。本文以此为依据,分类研究各类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其次,在设施服务趋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数个发达城市与国家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与规划经验,总结出国内外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势,并提炼出对我国养老机构规划可借鉴的建议。接着,本文分析了机构在城市空间中的可达性特征,同时分析了各类机构的其他空间分布特征。最后,本文以建邺区莫愁湖街道为例,运用本文的设计策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全文约7.1万字,图57幅,表28个
常成[6](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研究指明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郭东[7](2020)在《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倡导分级诊疗与医药分开的背景下,社会药房功能日益完善。慢病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到社会药房购买药物,慢病患者对于慢性病药学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药房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管是从慢性病患者需求层面,还是国家政策层面,都对社会药房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的:本文以郑州市为调查样本,通过对该地区社会药房药师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前来购药的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社会药房在提供慢病药学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社会药房提升慢性病药学服务能力,保证慢病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参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以及国家执业药师发展中心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制定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及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在郑州市区内社会药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地区药学服务模式与社会药房慢病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可供我国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的经验。结果:本研究共调查郑州市5大城区100家社会药房的药师、以及前来购药的300名慢病患者。共发放社会药房药师问卷101份,获得有效问卷93份,共发放慢病患者问卷300份,获得有问卷288份。使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五大城区内社会药房药师整体学历较低,专业性不够强;在药学服务完成度方面,在用药指导、用药交代等基础药学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良好,而在用药随访、提供慢性病相关资料等药学服务项目完成情况不佳,药师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执业药师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提供相关人员与设备,患者对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缺乏信任;在对慢病患者药学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慢病患者对于社会药房提供的药学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患者在购药过程中接收到的药学服务以基础指标检测和用药咨询与交代为主,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结论:目前,我国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加强执业药师管理、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提高执业药师执业能力。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对执业药师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专业形象等方面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药师在慢病用药管理与科学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让慢病患者受到更加全面的慢性病药学服务,促进社会药房与慢病患者共同受益。
刘小佳[8](2020)在《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对于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机构养老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养老机构分布不均衡以及部分地区空间可达性较差的现状仍然存在,促进养老机构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上海地区,重点研究影响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首先,文章分析了上海市老龄化状况、养老机构的布局情况,并且从覆盖率和可达性两方面得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阐述问题发生的原因;接着,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优化养老机构的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方案,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是完善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空间布局的问题方面,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存在与老年人口分布不匹配、养老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养老机构空间覆盖率不高、机构的空间可达性不好,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三点:养老机构布局规划不合理、养老机构发展的市场价值导向以及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选择偏好,这些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对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是GDP、老年人口数量,卫生机构数,绿地面积等,其中,GDP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最大;在养老机构布局的优化方案方面,设计出四种方案:城区新建养老机构、近郊区建设养老机构、城区养老机构向郊区迁移,将养老资源引入郊区、在郊区建设养老机构,在四个维度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第二种方案;最后是完善养老机构布局的对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统一规划下的因地制宜;倡导老年人跨区养老;明确理念,促进养老机构养医结合,最后是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养老机构。
黄晓晓[9](2019)在《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上海崇明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特点,随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持续推进,崇明地区的老龄化现象也愈加突显,截至2018年末,崇明户籍总人口67.6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2万人,高龄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百岁老人截至2018年10月已达到116人。崇明的高龄老人养老服务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本研究通过对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调查,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并结合访谈实例总结归纳当地百岁老人特点,为地区人群健康生活提供参考,提出完善崇明地区高龄老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性意见。方法:通过对崇明地区截至2017年4月的106名百岁老人进行先期认知筛查和上门体检服务,对纳入的正式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以一般情况表了解百岁老人的基本情况,SF-36简明健康量表了解生命质量情况,社会支持量表了解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部分最高龄老人的深入访谈了解其共性长寿特征。通过单因素统计、多因素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对影响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崇明地区百岁老人SF-36量表总得分102.208±13.712,根据量表总分值判定标准,总体生命质量水平中等,躯体健康(PCS)总评分181.577±50.271,心理健康总评分(MCS)为277.855±81.636。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崇明百岁老人生命质量总评的因素依次是养老形式、饮食偏好口味、所在地区、睡眠不足4h、慢性病、文化、婚姻。2.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4.13±5.376,根据量表结果值判定标准,处于较满意的社会支持水平;总评分及分维度略低于文献资料中四川省都江堰的49例百岁老人均值,t检验显示两组总评分、主观维度均值间有统计学差异。3.社会支持与SF-36各维度间pearson相关统计得出:社会支持总评分与SF-36量表健康维度分(MH)间呈正相关关系;客观支持与SF-36总分、精力维度(VT)及精神健康维度(MH)间呈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百岁老人所接受到的物质与精神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生命质量越高。4.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总得分回归分析得出:社会支持显着提高了崇明百岁老人总体生命质量情况,社会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0.676分;客观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1.394分;主观支持每提高一个水平,生命质量总评得分增加0.656分;支持的利用度对生命质量总得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影响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综合归纳为:(1)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婚姻、文化、所在地区、医保)(2)养老形式(3)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饮酒习惯、睡眠情况、自我健康重视)(4)社会支持(5)地区环境质量;2.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特点包括:(1)良好的人际关系(2)知足自信的心理状态(3)独特的兴趣爱好陪伴养老生活政策建议:一是建议推行家庭互助式公益服务项目,缓解高龄老人家庭独孤感现象;二是强化家居护理队伍技能,有效服务特殊老年群体;三是倡导“学习中养老”文化理念;四是鼓励高龄老人定期参加社区体检,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
李晓璐[10](2019)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纯老家庭数量增加,老年抚养系数逐年提高,高龄化和长寿特征凸显。在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推动下,社会养老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层次也在日益提升,对我国的养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工作会议精神,全社会要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的挑战,构筑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立,积极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推动社会发展。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行业中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出现了社区服务设施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以往的养老模式和“养老是政府福利事业”的观念已不再适合现实需要。为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市政府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政策,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整合各类可利用资源,进一步提升养老工作体系的完善程度,充分构建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医养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医养结合”的养老机制涉及的主体较多,若想将“医养结合”顺利推行,仅靠政府是不行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将养老服务进行产业升级。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构建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医养结合模式相比,有着十年的发展差距。本文以H机构为例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运营模式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该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参照美国的“PACE”模式和日本的三层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点带面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建立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广州市城区1027名老人疾病调查及健康服务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城区1027名老人疾病调查及健康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的重要性 |
1.1.2 新标准出台要求设施配置转换方式 |
1.1.3 自上而下配置模式与老年人需求错位 |
1.1.4 西安市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养老服务设施 |
1.3.2 设施配置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相关研究 |
1.4.2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研究 |
1.4.3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研究 |
1.4.4 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分级分类标准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概况 |
2.1 莲湖区老龄化现状及相关政策 |
2.1.1 典型性和代表性 |
2.1.2 老龄化现状 |
2.1.3 应对老龄化相关政策 |
2.2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现状 |
2.2.1 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建设概况 |
2.2.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现状 |
2.3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主要类型及建设现状 |
2.3.1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 |
2.3.2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 |
2.3.3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 |
2.4 本章小结 |
3 莲湖区典型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研 |
3.1 选取依据 |
3.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内容 |
3.3 典型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 |
3.3.1 建峰杏林养老院(区级全日照料) |
3.3.2 康隆西城长者屋(区级日间+全日照料) |
3.3.3 舒悦夕阳“家文化”养老驿站(社区级日间+全日照料) |
3.3.4 唐都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5 东桃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级) |
3.3.6 火西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7 莱茵小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3.8 宫园壹号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日间照料) |
3.4 典型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 |
3.4.1 西安老年大学北关校区(市级老年大学) |
3.4.2 莲湖老年大学(区级老年大学) |
3.4.3 纸坊南村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社区级大规模多功能) |
3.4.4 土门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中规模多功能) |
3.4.5 送变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中规模多功能) |
3.4.6 青年路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小规模多功能) |
3.4.7 西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级小规模多功能) |
3.5 典型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莲湖区养老服务中心 |
3.6 本章小结 |
4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使用及需求调查 |
4.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4.2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2.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2.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2.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3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3.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3.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3.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4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调查 |
4.4.1 老年人基本情况 |
4.4.2 设施使用现状及需求 |
4.4.3 设施提供服务现状及需求 |
4.5 各类设施需求特征总结 |
4.5.1 老年人对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5.2 老年人对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5.3 老年人对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 |
4.6 各类设施提供养老服务需求特征总结 |
4.6.1 老年人对照料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6.2 老年人对活动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6.3 老年人对管理类养老服务的需求特征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及配置问题分析 |
5.1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1.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1.2 建设规模 |
5.1.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1.4 接受老人类型 |
5.1.5 运营模式 |
5.2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2.1 全日照料设施分布不合理 |
5.2.2 规模配置不合理 |
5.2.3 床位规模差异大、护理型床位比例少 |
5.2.4 缺少医疗服务功能 |
5.2.5 日间照料设施使用率低、缺乏管理 |
5.2.6 社区级全日照料设施需求大、建设少 |
5.2.7 建筑缺乏适老化设计 |
5.3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3.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3.2 建设规模 |
5.3.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3.4 使用情况 |
5.3.5 运营模式 |
5.4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4.1 布局分散、没有统一规划 |
5.4.2 设施数量多、品质单一 |
5.4.3 活动类设施功能单一 |
5.4.4 缺少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 |
5.4.5 缺少综合性老年大学 |
5.4.6 老年人教育体系不完善 |
5.5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
5.5.1 区位特点及配建方式 |
5.5.2 建设规模 |
5.5.3 功能配置及服务类别 |
5.5.4 使用情况 |
5.5.5 运营模式 |
5.6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
5.6.1 管理层级单一、针对性不足 |
5.6.2 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
5.7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置问题 |
5.7.1 体系层级划分缺少街道级 |
5.7.2 建筑规模差异大、小规模占多数 |
5.7.3 照料设施配建规模及床位不足 |
5.7.4 照料设施类别划分不够 |
5.7.5 缺少综合性老年公共活动设施 |
5.7.6 运营管理模式多、各自独立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研究 |
6.1 养老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
6.1.1 整体布局原则 |
6.1.2 适老性原则 |
6.1.3 多样化原则 |
6.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建层级及内容优化策略 |
6.2.1 西安市相关养老服务设施规划 |
6.2.2 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6.2.3 分级分类指导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内容 |
6.3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配建方式优化策略 |
6.3.1 推进各层级各类型养老资源共享 |
6.3.2 整合设施,打造“一站多点”养老服务网络 |
6.3.3 引导社区养老公共设施综合设置 |
6.3.4 重点建设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 |
6.4 养老服务模式及制度优化策略 |
6.4.1 创新养老模式 |
6.4.2 推进养老需求评估制度建设 |
6.5 照料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5.1 社区养老设施转型,弥补照料设施和养老床位 |
6.5.2 空间布局临近居住区与医疗卫生设施 |
6.5.3 功能配置增加护理医疗服务 |
6.6 活动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6.1 建设小规模、连锁化的社区老年大学 |
6.6.2 利用周边资源建设老年综合活动中心 |
6.7 管理类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7.1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
6.7.2 发展终端、平台、服务团队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
6.8 莲湖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8.1 完善区、社区两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
6.8.2 依托现状,发挥典型设施优势 |
6.8.3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 |
6.8.4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及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指导作用 |
6.9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 莲湖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研统计信息表 |
附录2 莲湖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研统计信息表 |
致谢 |
(2)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多渠道配置养老资源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
1.1.2 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合力驱动我国机构养老事业发展 |
1.1.3 长春市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概况 |
1.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1 养老机构基本发展研究现状 |
1.2.2 养老机构物力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3 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4 养老机构财力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2.5 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现状 |
1.3.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梳理 |
1.3.2 DEA方法在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
1.4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6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6.1 相关概念 |
1.6.2 理论基础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深度访谈法 |
2.2.4 SWOT分析法 |
2.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指标和标准 |
2.3.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情况评价指标 |
2.3.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状况评价标准参考依据 |
2.3.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达标情况判断依据 |
2.4 质量控制 |
2.4.1 问卷调查过程质量控制 |
2.4.2 访谈过程质量控制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6 技术路线 |
第3章 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 养老机构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
3.2.1 养老机构生活照料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
3.2.2 养老机构精神慰藉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
3.2.3 养老机构医疗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
3.3 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3.3.1 养老机构生活照料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3.3.2 养老机构精神慰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3.3.3 养老机构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3.4 养老机构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
3.4.1 养老机构收入状况 |
3.4.2 养老机构支出状况 |
3.5 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利用状况 |
3.5.1 养老机构入住情况 |
3.5.2 养老机构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4.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4.1.2 确定投入与产出指标 |
4.1.3 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4.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DEA分析结果 |
4.2.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分布状况 |
4.2.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值分布状况 |
4.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聚类分析 |
4.3.1 资源配置效率值的聚类分析类别 |
4.3.2 养老机构效率值的聚类分组结果 |
4.4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分析 |
4.4.1 Tobit回归分析的变量说明 |
4.4.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4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5 非DEA有效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的投影分析 |
4.5.1 非DEA有效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案例介绍 |
4.5.2 非DEA有效养老机构A投入产出投影分析 |
4.5.3 非DEA有效养老机构B投入产出投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5.1 案例选择 |
5.2 编码与分析过程 |
5.2.1 开放式编码 |
5.2.2 主轴编码 |
5.2.3 选择式编码 |
5.2.4 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信效度检验 |
5.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影响因素的路径阐释 |
5.3.1 管理因素与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系 |
5.3.2 制度因素与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系 |
5.3.3 市场因素与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系 |
5.3.4 政策因素与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系 |
5.3.5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长春市养老机构总体分布状况 |
6.2 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状况 |
6.2.1 养老机构物力资源配置状况 |
6.2.2 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
6.2.3 养老机构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
6.2.4 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利用状况 |
6.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及存在问题 |
6.3.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总体较低 |
6.3.2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总体较高 |
6.3.3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规模效率总体较低 |
6.4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问题 |
6.4.1 机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
6.4.2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未达到预期效果 |
6.4.3 管理因素对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驱动力不足 |
第7章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
7.1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优化的SWOT分析 |
7.1.1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
7.1.2 外部机会与挑战分析 |
7.2 强化全面发展的资源配置理念,综合提升资源配置水平 |
7.2.1 合理调控养老机构发展规模,确保资源配置提质增效 |
7.2.2 加强质量与效率意识,推动资源配置的科学评价 |
7.3 引导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释放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 |
7.3.1 推进养老消费,拓展老年市场 |
7.3.2 引导养老市场的适度竞争和品质竞争 |
7.4 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提升养老机构资源供给和利用能力 |
7.4.1 提升养老机构管理者主动配置资源的角色意识 |
7.4.2 增加资源多元配置主体的共享与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
7.4.3 确立良好的政商关系边界,塑造高效的资源配置行为 |
7.5 夯实基础资源的支撑作用,强化关键资源要素供给 |
7.5.1 优化养老机构物力资源配置 |
7.5.2 优化养老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供需视角下我国超大城市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迈向深度老龄化的超大城市 |
1.1.2 超大城市在当前老龄化的语境下,养老服务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
1.1.3 超大城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的现实状况不尽合理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超大城市的概念 |
1.2.2 养老设施的概念 |
1.2.3 供需关系 |
1.3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与研究综述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1.2 福利多元主义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养老设施的供需关系研究 |
2.2.2 关于养老设施的规划和应对策略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关于养老设施供需关系研究 |
2.3.2 关于养老设施规划和应对策略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需视角下的超大城市养老设施评价体系构建 |
3.1 影响养老设施布局的因素 |
3.1.1 老年人口的分布及其自身属性 |
3.1.2 城市路网可达性 |
3.1.3 养老设施属性 |
3.2 供需关系视角下超大城市养老设施布局评价模型构建 |
3.2.1 老年人口需求压力 |
3.2.2 养老设施供给能力 |
3.3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需指标选择原则 |
3.3.1 全面性原则 |
3.3.2 层级性原则 |
3.3.3 代表性原则 |
3.3.4 可操作性原则 |
3.4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需指标构建 |
3.4.1 老年人口需求压力评价指标 |
3.4.2 养老设施供给能力评价指标 |
3.4.3 指标量化和权重值的确定 |
3.5 供需关系视角下超大城市养老设施布局评价分析 |
3.5.1 基于基尼系数法的超大城市养老设施宏观总体评价 |
3.5.2 基于区位熵法的超大城市养老设施微观空间匹配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需现状研究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北京市老龄人口概况 |
4.1.2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 |
4.2 研究数据获取和预处理 |
4.2.1 老龄人口数据 |
4.2.2 养老设施数据 |
4.2.3 道路交通以及行政区划数据 |
4.2.4 GIS数据库建立 |
4.3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
4.3.1 北京市养老设施现状资源与服务 |
4.3.2 北京市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 |
4.3.3 北京市养老设施可达性分析 |
4.4 北京市养老设施现状供给存在的问题 |
4.4.1 养老设施床位资源配置总量不足 |
4.4.2 养老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 |
4.4.3 区域养老资源不均衡,不足与浪费并存 |
4.4.4 护理型床位比重低,有效供给不足 |
4.4.5 相关政策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足 |
4.5 基于社会调查的北京市养老设施需求现状分析 |
4.5.1 调研数据说明 |
4.5.2 老年人社会属性分析 |
4.5.3 养老方式选择情况 |
4.5.4 养老服务需求 |
4.5.5 养老设施选择影响因素 |
4.5.6 养老需求特征 |
4.6 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评价 |
4.6.1 基于基尼系数的宏观总体评价 |
4.6.2 基于区位熵法的微观空间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大城市养老设施的供需关系评价 |
5.1 供需协调的内涵与目的 |
5.1.1 供需协调的内涵 |
5.1.2 供需协调的目的 |
5.2 供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
5.2.1 指标选择和计算 |
5.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5.3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需协调关系分析 |
5.3.1 北京市养老设施整体供需关系表现为“供不应需” |
5.3.2 北京市养老设施整体协调发展等级总体较低,表现为“濒临失调” |
5.3.3 北京市养老设施整体供需关系圈层特征显着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超大城市养老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
6.1 规划层面 |
6.1.1 科学预测和评估养老需求 |
6.1.2 完善养老设施供给体系 |
6.1.3 细化养老设施配套指标 |
6.1.4 优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 |
6.1.5 保障养老设施用地供给 |
6.2 政策层面 |
6.2.1 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改革 |
6.2.2 完善养老设施财政支持 |
6.2.3 创新养老设施投资策略 |
6.3 相关建议 |
6.3.1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体制 |
6.3.2 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设施 |
6.3.3 加强养老设施服务监管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关于北京市居民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北京市养老设施信息(部分) |
附录C 北京市养老设施供给能力、需求压力和协调度计算结果(部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人口众多 |
1.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
1.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
1.1.4 养老设施缺失严重 |
1.2 历年国家养老政策分析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术语界定 |
2.1.1 养老服务 |
2.1.2 养老模式 |
2.1.3 养老设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理论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3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的需求分析 |
3.1 城市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需求 |
3.1.1 老年人的分类 |
3.1.2 老年人养老需求分类 |
3.1.3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基于实地调研的郑州市养老需求特征分析 |
3.2.1 调研对象 |
3.2.2 调研方法 |
3.2.3 问卷设计 |
3.3 基于知识图谱的城市养老需求特征分析 |
3.3.1 知识图谱 |
3.3.2 基于知识图谱的养老需求关键词分析 |
3.4 基于实地调研与知识图谱的养老需求分析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能力研究 |
4.1 郑州市有关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的政策分析 |
4.2 郑州市典型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
4.2.1 养老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
4.2.2 养老设施配置特征分析 |
4.3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府角度 |
4.3.2 社区角度 |
4.3.3 家庭角度 |
4.3.4 社会组织 |
4.4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PPP的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能力提升 |
5.1 PPP模式的发展简介 |
5.1.1 PPP模式的概念 |
5.1.2 PPP模式的种类 |
5.1.3 PPP模式的应用推广 |
5.2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PPP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5.2.1 必要性分析 |
5.2.2 可行性分析 |
5.3 基于PPP的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构想 |
5.3.1 PPP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政策体系构建 |
5.3.2 PPP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运营模式 |
5.3.3 PPP项目管理库建设的模式 |
5.3.4 养老设施的配套安排 |
5.4 本章小结 |
6 实施建议 |
6.1 健全扶持制度及监管体系 |
6.2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
6.3 不同项目选择合理的PPP模式 |
6.4 培养专业化水平的养老服务人才 |
6.5 “互联网+”与PPP模式结合共建智慧养老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南京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老年人 |
1.1.2 养老方式 |
1.1.3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 |
1.2 选题背景 |
1.2.1 时代背景 |
1.2.2 南京市老年人口及设施现状与规划目标 |
1.3 研究现状 |
1.3.1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使用需求研究现状 |
1.3.2 规划层面老年人照料设施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城市空间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政策规范及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经验分析 |
2.1 已有政策规范研究梳理 |
2.2 政策与规范分析 |
2.2.1 研究背景 |
2.2.2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与规范分析 |
2.2.3 南京市相关政策与规范分析 |
2.2.4 政策规范发展趋势总结 |
2.3 国内外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经验分析 |
2.3.1 国外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经验 |
2.3.2 国内外规划经验总结 |
第3章 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街道层级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比较 |
3.2.1 现存问题 |
3.2.2 问题分析 |
3.2.3 案例分析 |
3.2.4 优化策略 |
3.3 不同床位规模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3.1 空间分布特征 |
3.3.2 问题分析 |
3.3.3 优化策略 |
3.4 不同星级服务水平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4.1 现存问题 |
3.4.2 问题分析 |
3.4.3 优化策略 |
3.5 不同机构性质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5.1 特征总结 |
3.5.2 问题分析 |
3.5.3 优化策略 |
3.6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与周边医疗机构临近性分析 |
3.6.1 研究背景 |
3.6.2 概念界定 |
3.6.3 特征总结 |
3.6.4 原因分析 |
3.6.5 设施医保情况 |
3.7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与周边环境设施临近性分析 |
3.7.1 特征总结 |
3.7.2 原因分析 |
3.8 规划目标与空间分布现状对比分析 |
3.9 本章结论 |
第4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 |
4.1 空间句法理论 |
4.1.1 空间句法在城市规划层面的理论 |
4.1.2 空间句法分析量化指标 |
4.1.3 空间句法研究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科学性 |
4.1.4 空间句法的不足 |
4.1.5 小结 |
4.2 规划层面空间句法研究进展、发展动态 |
4.2.1 城市规划方面 |
4.2.2 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方面 |
4.2.3 小结 |
4.3 空间句法可达性研究变量设置 |
4.4 不同服务半径下的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道路可达性分析 |
4.4.1 数据解读 |
4.4.2 特征总结 |
4.4.3 原因分析 |
4.5 不同床位数规模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可达性对比分析 |
4.5.1 数据整理 |
4.5.2 特征总结 |
4.5.3 原因分析 |
4.6 不同性质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可达性对比分析 |
4.6.1 数据整理 |
4.6.2 特征总结 |
4.6.3 原因分析 |
4.7 不同星级服务水平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可达性对比分析 |
4.7.1 数据整理 |
4.7.2 特征总结 |
4.7.3 原因分析 |
4.8 规划目标与空间可达性现状对比分析 |
4.9 本章结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贡献与不足 |
5.2.1 贡献 |
5.2.2 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第6章 典型街道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规划布点设计——以建邺区莫愁湖街道为例 |
6.1 南京市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布局规划 |
6.1.1 总体规划目标 |
6.1.2 规划目的 |
6.1.3 规划对策 |
6.1.4 布局原则 |
6.2 莫愁湖街道现状概况 |
6.2.1 区域概况 |
6.2.2 街道特征 |
6.2.3 现有设施概况 |
6.2.4 小结 |
6.3 空间分布特征 |
6.3.1 服务半径情况 |
6.3.2 可达性情况 |
6.3.3 医养设施与环境资源 |
6.4 现存问题 |
6.4.1 设施资源严重不足 |
6.4.2 设施空间分布不均 |
6.5 规划目标与优化策略 |
6.5.1 定位服务 |
6.5.2 精细布局 |
6.5.3 增加总量 |
6.5.4 就近养老 |
6.5.5 医养结合 |
6.5.6 提升环境 |
6.5.7 资源共享 |
6.6 空间布局优化设计 |
6.6.1 方案优选 |
6.6.2 最优方案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长期照护 |
1.3.2 政策执行偏差 |
1.3.3 长期照护政策 |
1.3.4 长期照护保险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
1.5.1 创新之处 |
1.5.2 重点和难点 |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
1.6.1 主要观点 |
1.6.2 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
3.2.3 路径依赖理论 |
3.2.4 变通执行理论 |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
4.2.1 概念理解偏颇 |
4.2.2 供给模式失衡 |
4.2.3 筹资模式混乱 |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
4.3.1 具体内容失真 |
4.3.2 目标群体失真 |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
6.2.2 从压力到变通 |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7)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加重,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
1.1.2 我国“医药分开”政策实施现状 |
1.1.3 医药分开视角下药师的角色转换与职责扩展 |
1.1.4 医药分开视角下慢病患者日益提升的药学服务与健康服务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设计 |
1.5.1 问卷调查设计 |
1.5.2 样本获取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法律法规 |
2.1 相关理论 |
2.1.1 社会药房 |
2.1.2 执业药师 |
2.1.3 药学服务 |
2.1.4 社会药房慢性病管理服务 |
2.2 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药房药学服务模式与慢病管理介绍及经验借鉴 |
3.1 美国 |
3.1.1 社会药房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模式 |
3.1.2 美国社会药房慢病管理服务 |
3.2 英国 |
3.2.1 英国社区药房服务 |
3.3 中国台湾 |
3.3.1 “药事照护”专业服务模式 |
3.4 经验借鉴 |
3.4.1 加强与医疗机构以及专业机构的合作 |
3.4.2 健全药学服务流程,优化慢病患者的用药管理 |
第四章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以郑州市为例 |
4.1 基于药房药师慢性病药学服务的开展现状调查 |
4.1.1 描述性分析 |
4.1.2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项目开展现状 |
4.1.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
4.2 基于慢病患者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内容调查 |
4.2.1 描述性分析 |
4.2.2 受访者患病情况 |
4.2.3 慢病患者对所患疾病与用药知识了解程度 |
4.2.4 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情况 |
4.2.5 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不足 |
4.2.6 药学服务接受情况 |
4.2.7 满意度情况 |
4.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 |
4.3.2 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 |
4.3.3 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 |
第五章 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 |
5.2 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 |
5.3 加强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的监管 |
5.4 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 |
5.4.1 完善慢病长期处方制度 |
5.4.2 建立健全社会药房慢病用药档案建立制度 |
5.5 全面提升执业药师的执业能力 |
5.5.1 改革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健全药学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
5.5.2 优化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
5.5.3 建立健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 |
5.6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 |
5.7 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执业药师职业认同感 |
5.7.1 完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为慢病人群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
5.7.2 加大执业药师社会宣传,提高执业药师专业形象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社会药房慢病患者用药现状及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养老形势越发严峻 |
1.1.2 居家养老空巢化严重,机构养老需求增加 |
1.1.3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实状况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 |
1.3.2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方面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5.1 内容上的创新 |
1.5.2 视角上的创新 |
第二章 养老机构布局概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养老机构 |
2.1.2 空间布局 |
2.2 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的发展历程 |
2.2.1 养老机构的发展概况 |
2.2.2 养老机构布局政策的历史回顾 |
2.2.3 当前养老机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
2.3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理论基础 |
2.3.1 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理论 |
2.3.2 社会公平与效率理论 |
2.3.3 空间布局理论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现状 |
3.1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状况 |
3.1.1 老龄化的总体状况 |
3.1.2 各区域老龄化状况 |
3.2 上海市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
3.2.1 养老机构的总体分布状况 |
3.2.2 城区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
3.2.3 郊区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问题及原因 |
4.1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覆盖与老年人口不匹配 |
4.1.2 机构可达性的区域差异较大 |
4.2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问题的原因 |
4.2.1 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规划 |
4.2.2 机构布局的市场价值导向 |
4.2.3 不同养老机构吸引力差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选取 |
5.1.1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5.1.2 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确定 |
5.2 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实证分析过程 |
5.2.2 实证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优化 |
6.1 空间布局优化的指标 |
6.1.1 指标选取遵循的原则 |
6.1.2 优化布局指标的确定 |
6.2 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分析 |
6.2.1 布局优化的工具介绍 |
6.2.2 养老机构空间优化布局的过程 |
6.2.3 养老机构布局优化的结果分析 |
6.3 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案设计 |
6.3.1 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
6.3.2 养老机构优化布局方案 |
6.4 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6.4.1 经济支撑上的可行性 |
6.4.2 政策符合上的可行性 |
6.4.3 社会支持上的可行性 |
6.4.4 资源节约上的可行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完善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
7.1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 |
7.2 统一规划下的因地制宜 |
7.3 倡导老年人跨区域养老 |
7.4 促进养老机构养医结合 |
7.5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养老机构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老龄化背景 |
1.1.1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
1.1.2 国内老龄化现状 |
1.1.3 上海市老龄人口现状 |
1.1.4 全球百岁老人数量大幅上升 |
1.1.5 上海市崇明区百岁老人数量持续增长 |
1.2 高龄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的相关进展 |
1.3 国内外百岁老人长寿因素研究进展 |
1.4 简要评述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深度访谈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2.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基本情况 |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3.2.1 一般情况 |
3.2.2 居住方式 |
3.2.3 生活行为方式 |
3.3 SF-36 量表调查结果 |
3.3.1 生命质量综合评分及子维度得分情况 |
3.3.2 不同特征因素百岁老人SF-36 各维度得分单因素结果 |
3.3.3 SF-36 量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3.4 社会支持量表调查结果 |
3.4.1 社会支持总评分 |
3.4.2 百岁老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单因素统计结果 |
3.4.3 社会支持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3.5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关系 |
3.6 深度访谈:崇明区长寿老人的生活个案实例 |
第四章 讨论及建议 |
4.1 崇明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
4.2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现状 |
4.3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
4.4 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特点 |
4.5 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创新点与不足 |
5.1 创新点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10)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问卷法 |
1.3.3 深度访谈法 |
1.3.4 对比分析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评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养老方式 |
2.1.2 机构养老服务 |
2.1.3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
2.2 理论依据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关于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 |
2.3.2 关于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
2.3.3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
2.3.4 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4 研究评述及本研究视角 |
第3章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以H机构为例 |
3.1 H机构的基本情况 |
3.1.1 资本结构 |
3.1.2 内部架构 |
3.1.3 人员配置 |
3.1.4 设施配置 |
3.2 H机构养老服务内容 |
3.2.1 服务项目 |
3.2.2 费用标准 |
3.3 H机构服务运行模式 |
3.3.1 系统平台 |
3.3.2 服务运行模式 |
3.4 H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特点 |
3.4.1 内外部资源有机整合,构建医养结合产业链 |
3.4.2 建立医养服务统一支付平台 |
3.4.3 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医养服务 |
3.4.4 实行责任制整体照护管理模式 |
3.4.5 实行内外部联合培训模式 |
第4章 运行效果实证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4.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4.2.1 受访老人基本情况 |
4.2.2 受访老人生活状况 |
4.2.3 受访老人享受机构服务调查 |
4.2.4 机构服务满意度分析 |
4.3 H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成效与问题 |
4.3.1 成效分析 |
4.3.2 问题分析 |
第5章 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5.1 发达国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验 |
5.1.1 美国“PACE”模式—综合性老人健康护理计划 |
5.1.2 日本三层次医养结合体系 |
5.2 发达国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5.3 完善H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5.3.1 关注政策动态,把握政策红利 |
5.3.2 服务的供给应关注与需求的匹配 |
5.3.3 专业医护人员多点执业值得探索 |
5.3.4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体系,提供“喘息照顾”服务 |
5.3.5 利用数字化智慧养老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价值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特色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广州市城区1027名老人疾病调查及健康服务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D]. 王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长春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黎. 吉林大学, 2020(08)
- [3]供需视角下我国超大城市养老设施配置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张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0(06)
- [4]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研究[D]. 齐瑞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5]南京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全日照料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D]. 朱昂.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7]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东. 郑州大学, 2020(03)
- [8]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 刘小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上海市崇明地区百岁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晓晓.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运行效果研究 ——基于H机构的个案分析[D]. 李晓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标签:社区养老论文;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