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蕊[1](2021)在《纯硼团簇和铝羰基阳离子团簇的理论化学与气相谱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硼元素的缺电子性质使硼及其化合物表现出非比寻常的结构和与众不同的化学性质。过去近三十年的气相谱学实验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发现裸硼团簇在很大尺寸范围内都呈现出二维平面或准平面构型。硼团簇和低维硼基纳米体系可视为由B3三角形结构单元和硼双链组成。B3环的存在与硼本身缺电子性质相吻合,容易形成离域键,通常被认为具有芳香性。同一个硼团簇中不同的三角形位点从物理上(或几何上)很难区分异同,但在化学上是否具有芳香性、反芳香性或非芳香性等完全不同的性质?硼团簇也可视为由一个或多个内部原子和多个外部原子形成,所有外围硼原子之间依靠经典的二中心二电子(2c-2e)定域键成键,而硼的缺电子性使内部原子主要形成离域键。二维硼团簇存在离域π和σ两种成键方式,由此引出多重芳香性的概念。大多数硼团簇可以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全硼类似物,但是否每个二维平面硼团簇都具有芳香性?本学位论文应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选取文献中实验制备并表征的二维平面硼团簇,深入分析其成键特征和芳香性,阐明硼团簇成键本质的若干基础科学问题;使用Wiberg键级变化值(ΔWBI)作为一种判断二维平面硼团簇是否具有动力学结构流变性的半定量度量方式;并对已通过理论搜索得到的B50团簇全局极小结构(global minimum,GM)进行详细成键分析和多环芳烃化学成键类比。采用红外光解离谱学实验方法,制备并表征铝羰基配合物阳离子,得到其质谱和红外光谱信息,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和谱学模拟确认其结构并分析电子特性与成键性质。本论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平面Wankel引擎B-19团簇:四重π/σ芳香性及动力学流变性质新见解。根据正则分子轨道(canonical molecular orbital,CMO)分析和适配性自然密度划分(adaptive natural density partitioning,Ad NDP)分析,并辅以自然键轨道(natural bond orbital,NBO)分析和轨道成分数据,建立和提出平面Wankel引擎B-19团簇体系新的成键模式。所有理论化学数据表明,B-19团簇具有同心四重π/σ芳香性,内部(2π+6σ)子体系和外部(10π+14σ)子体系在空间上彼此分离,四个π/σ子体系本质上都呈现离域性,均符合单重态Hückel(4n+2)芳香性规则。分子平面内转动的B-19团簇结构演变程度非常小,径向B-B键从GM到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TS)过渡时,Wiberg键级(Wiberg bond index,WBI)的变化值(ΔWBI)非常细微且均匀,这是体系具有超低甚至可忽略流变能垒的成键基础,也为该体系的动力学流变性质提供了一种半定量度量方式。2.硼团簇都是芳香性的吗?岛状或全局π反芳香性硼团簇。人们通常认为或者默认所有二维平面/准平面硼团簇都具有很强的芳香性。但事实上这仍是硼化学中一个存在争议的基础问题。本工作选定D2h B62-、C2h B282-、C2v B-29三个团簇作为反例为二维硼团簇的全局/岛状π反芳香性提供理论化学证据。对团簇的化学成键分析是基于正则分子轨道(CMO)、适配性自然密度划分(Ad NDP)、电子定域化函数(electron localization function,ELF)及定域分子轨道(localized molecular orbital,LMO)等分析方法共同完成。所有分析方法相辅相成,呈现的结果高度一致且相互吻合。利用团簇中选定某些点的核独立化学位移(nucleus independent chemical shift,NICS)计算结果作为区分团簇π芳香性、反芳香性和非芳香性的定量证据。有趣的是,同一个硼团簇中不同的三角形位点尽管物理上很难区分异同,但化学上竟然可以有芳香性、反芳香性或非芳香性等完全不同的性质。此现象可以用硼团簇对应的碳氢化合物或多环芳烃有机类似物来辅助理解。确实,即使是完美的片状硼团簇也很容易转换成为类多环芳烃体系。本项工作为二维平面硼团簇的全局/岛状π芳香性提供了反例。3.碗状B36团簇:双重π芳香性重新分析及六元孔洞倾向于中心位置的物理化学机制。包含中心六元孔洞的碗状C6v B36团簇可被视为低维硼基纳米体系的理想分子模型。通过正则分子轨道和适配性自然密度划分方法对该团簇进行详细的成键分析,并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和轨道成分分析进一步辅助说明。以上所有计算数据为B36团簇建立了同心双重π芳香性的成键图像,其中内部6π和外部18π电子计数均符合(4n+2)Hückel规则。更新后的成键图像与该体系已报道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同时还提出B36团簇的有机类似物—晕苯C24H12新的成键方案。不论六元孔洞如何迁移,B36团簇的同心双重π芳香性都存在且分布不随孔洞位置变化而变化,但孔洞位置的迁移会影响体系自身能量与稳定性。换言之,六元孔洞的存在使其相应位置π/σ轨道能量升高,导致其不稳定;当孔洞位于中心位置时影响相应π/σ轨道的数目最少,从而使含中心六元孔洞的C6v碗状B36团簇成为该体系的全局极小结构。4.碗状B50团簇:双重π芳香性及与碳氢化合物之类比。由于硼的缺电子性,准平面碗状B50团簇中的化学成键有趣且复杂。通过正则分子轨道和适配性自然密度划分两种方法提供成键分析,进一步借助自然键轨道分析、轨道成分分析和核独立化学位移计算加以辅助分析。所有的计算数据一致地建立了B50团簇内部10π和外部22π电子的同心双重π芳香性的成键图像,其中计数均符合(4n+2)Hückel规则。同时还研究多环芳烃—卵苯C32H14的成键方案,发现B50团簇与卵苯在π/σ两方面成键均类似,可称之为C32H14的无机类似物。本体系的成键图像与前文碗状C6v B36团簇极为相似,暗示同心双重π芳香性可能是平面硼团簇的一个普遍概念,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另外的平面硼团簇。5.铝羰基Al(CO)+n(n≤5)阳离子团簇红外光解离谱学。使用气相红外光解离谱学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计算结合的方式制备和表征铝羰基配合物阳离子Al(CO)+n(n≤5)团簇的振动谱学、结构、电子性质及化学成键等特征。气相质谱实验显示铝羰基阳离子n=3时强度最强,暗示该团簇具有高稳定性。通过气相红外光解离实验表征也可确定Al(CO)+3为其核结构,多余的CO配体则通过范德华作用与内核连接,核内3个强相互作用的CO和多余弱吸附作用的CO伸缩振动模式均得以表征。理论结果表明,类似于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的σ给予-π反馈配位键在成键中起着重要作用。
闫金姣[2](2012)在《基于卵白蛋白的接枝共聚改性与层层组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白蛋白是禽蛋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已经具有稳定的商业供应。探索研制以卵白蛋白为基础的新材料,对禽蛋加工及带动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新材料探索中,期待发现卵白蛋白基材料的特殊性质,并将其应用于先进材料中,可对材料科学的研究添加新的内容。本文利用FT-IR、XRD、FE-SEM、DSC、XPS等分析手段对卵白蛋白的接枝共聚改性及电纺纳米纤维基础上的层层组装加以重点研究。探索卵白蛋白在功能吸附材料及生物医药材料领域的应用可能。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接枝率和接枝效率为指标,卵白蛋白与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卵白蛋白质量为3g时、反应时间为90min、反应温度为60℃、单体质量为12g、引发剂浓度为60mmol/L,此时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分别达到231.67%和46.33%。接枝反应后,卵白蛋白分子引入—CN,但是其主链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FE-SEM下观察,球状卵白蛋白接枝后产物为不规则形状。DSC与TG均显示热稳定性有所提高。2.卵白蛋白接枝产物对Fe3+、Cu2+和Zn2+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主要分为快速吸附期和平稳期,吸附的平衡时间分别为100min、120min、120min。接枝产物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方程模型(R2>0.99);等温线吸附三种金属离子符合Langmuir模型(R2>0.95)。FT-IR与FE-SEM与分析表明,接枝产物吸附三种金属离子时起作用的部分主要为聚丙烯腈的—CN。3.利用聚丙烯腈吸附金属离子的特点,通过Ag+吸附的介导,将卵白蛋白层层组装到静电纺丝法制备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上。根据C、N、O、S、Ag几种元素含量的比例变化确定组装成功。与XPS的结果一致,纤维膜的XRD分析有Ag的特征衍射峰出现。组装后纳米纤维表面有颗粒附着,可能为组装的过程中银和卵白蛋白在纤维表面沉积量不同的结果。组装后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不同组装层数的纳米膜对C2C12细胞凋亡率影响差别不大。4.利用静电作用,将壳聚糖/卵白蛋白层层组装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膜表面。通过C、O、N、S四种元素含量的比例变化判断组装成功进行。醋酸纤维素、壳聚糖、卵白蛋白均为天然不易结晶物质。XRD结果显示,组装后的纳米膜晶型结构依然不明显。FE-SEM结果显示,组装后纳米纤维表面粗糙,并有聚集成束现象,可能是相邻组装纤维没能在壳聚糖和卵白蛋白溶液中很好分散的结果。DSC结果显示,组装前后及不同组装层数的纳米膜的熔融峰有一定迁移。组装后纳米膜的热稳定性变差。组装后纳米膜对C2C1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与晚期凋亡率均有所增加。晚期凋亡率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别不大。
姜丹[3](2011)在《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分子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博士论文的主要贡献为:应用电喷雾电离质谱,系统的对一种典型的九肽,及其与近二十种金属离子的非共价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多肽-金属离子非共价结合的差异性,并通过自编程序计算,及一种新的分析体系,重点对复杂的含有多个金属离子的二价复合物碎片离子进行解析和归属,解释了在结合时金属离子对多肽构象的诱导变化作用,指出了不同离子选择性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及影响结合位点选择性的因素。随后,将研究对象扩展为一种典型的蛋白质分子,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溶液环境对其分子构象的诱导变化作用,并初步研究了蛋白质分子的碎裂能量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非共价结合。质谱分析方法在物质分析和成分鉴定中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技术之一。电喷雾电离质谱能较为温和的产生带有多个电荷的气相离子,不仅可以得到化合物准确的分子量,还非常适合用于研究弱键相互作用。应用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电喷雾电离质谱还可以用于结构分析、反应机理及非共价结合能力等方面。多肽和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结构变化,往往伴随着生物学功能的变化,导致生命现象,如健康状态的改变等。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蓬勃发展,关于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也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已经被用于疾病预测及药物合成,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电喷雾电离质谱的自身特性,己经使其无可争议的成为研究多肽、蛋白质分子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蛋白质折叠佯谬问题,自从1969年被提出今日仍未破解,因此关于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的研究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多肽-金属离子、蛋白质-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也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常常在生命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选择对金属离子诱导多肽构象变化这一课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碰撞诱导解离,详细研究了相关的结合及构象变化的过程。多肽是蛋白质分子的低级结构,可以为蛋白质分子的研究提供重要、可靠的基础信息。本文还讨论了多种不同的溶液环境对蛋白质分子构象的诱导变化作用,分析了影响蛋白质分子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蛋白质分子及其与金属离子的非共价作用做了初步的研究。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概述了电喷雾电离质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指出运用该技术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组成的优越性及重要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多肽和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并阐述了pH值、溶剂组成、金属离子等因素均能诱导生物分子构象变化。应用电喷雾电离质谱可以分析生物分子的构象变化过程,研究生物分子与多种配体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基于这些评述和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缓激肽分子离子及其碎片的研究。缓激肽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九肽分子,几乎包含所有类型的氨基酸,并具有较为简单的空间结构,可以对其进行精细的构象研究。使用四种不同质谱仪器对缓激肽分子离子分别进行研究,并根据各自的性能选择了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详细研究了缓激肽分子离子及其碎片。首先获得三种缓激肽分子离子,再分别以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为母离子,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相应的子离子信息。根据理论计算,分析了可能的多肽碎片,再依照获得的碎片子离子质谱峰,分别对其进行了归属分析。改变碰撞能量为0-100eV,得到了两种离子的碎裂过程。二价离子能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并着重分析了它的结构信息。一价缓激肽分子离子在碎裂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碰撞能量,并发生与二价离子相似的末端基团碎裂,但以y型离子为主,与二价复合物离子的碎片相比,不能提供足够的结构信息。第三章:缓激肽-碱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的研究。碱金属离子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但其与多肽的结合位点选择及其诱导多肽构象变化过程仍存在争议。固定实验条件与第二章相同,运用单级质谱及串级质谱研究了缓激肽-碱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结果表明,碱金属与缓激肽可以产生两种主要的非共价复合物离子,即[BK+(2-n)H+nM]2+和l[BK+(1-n)H+nM]+(0≤n≤4)。不同碱金属的结合能力不同,按结合能力自强到弱排序即为:钠离子、锂离子、钾离子、铯离子和铷离子。创新性地对含有多个金属离子的复合物离子碎片进行分析,发现碱金属离子对于缓激肽分子离子上的氨基酸残基有选择性,且其二价复合物离子碎裂状况可以被分为三类:钠离子和锂离子,钾离子,铯离子和铷离子。碱金属的电负性、缓激肽分子离子的空间构象及碱金属离子的半径大小、质量数大小决定了它们的选择性和结合能力。碱金属离子的结合,也诱导了缓激肽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第四章:缓激肽-过渡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的研究。过渡金属离子因为含有不饱和的d电子,常常具有特殊的性质,此外过渡金属离子还存在毒性,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过渡金属离子的非共价结合能力往往较弱,因此相关研究较为薄弱。选择十三种包含同一周期、同族及多种价态的过渡金属离子,运用单级质谱及串级质谱研究了缓激肽-过渡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结果表明,一价离子的结合与碱金属相同,二价离子则略有不同,形成[BK+(1-2n)H+nM]+和[BK+(2-2n)H+nM]2+(0≤n≤4),三价离子的结合方式最为特殊,其二价复合物离子可以与两个缓激肽分子离子相连,但非常不稳定。第一过渡周期金属离子的结合可以被分为两类,Cu2+与其余四种不同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都可以结合在多肽的碎片上。PtCl4可以以团簇形式进行结合,最多可以结合六个氯。MoCl3和RhCl3则均不能和缓激肽分子离子发生结合。其中,PtCl4和MoCl3由于存在配位键,对缓激肽分子离子的质谱信号有抑制作用。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位点选择性主要由d轨道电子决定。第五章:肌血球素构象变化的研究。肌血球素是重要的储氧物质,为了研究溶液环境对肌血球素分子构象的影响作用,分别固定了溶液的pH值及溶剂组成,应用电喷雾电离质谱,并以圆二色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进行辅助,讨论了这些因素对肌血球素分子构象的影响。当pH=4.0时,我们将醇类的体积分数固定为30%,改用六种不同的醇类诱导肌血球素分子构象变化,结果表明醇类分子的不同直接影响肌血球素分子的构象、铁离子的配位和电子自旋态。当固定溶剂为甲醇时,我们改变溶液的pH值分别为11.0,11.4,12.0,观察不同体积分数(0%、10%、30%、50%、70%、90%)的甲醇诱导肌血球素分子构象变化。结果表明,pH值诱导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变化,甲醇分子的含量诱导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变化。pH=11.4,30%甲醇含量的溶液条件是一个肌血球素变性的临界点,并带来肌血球素分子内铁离子的配位情况及电子自旋态的变化。此外,初步研究了肌血球素的碎裂能量和肌血球素-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发现hMb往往直接发生辅基的脱落,而aMb的碎裂模式较hMb而言更为复杂,其中aMb15+的能量势垒最低。肌血球素可以在酸性溶液中和多种金属离子发生非共价结合。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对全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辛斌,赵翔,熊少祥,高振,王光辉[4](2000)在《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文中指出
二、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纯硼团簇和铝羰基阳离子团簇的理论化学与气相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气相硼基纳米团簇 |
1.1.1 裸硼团簇 |
1.1.2 惰性金属衬底上的硼墨烯 |
1.1.3 金属掺杂硼团簇 |
1.2 气相羰基配合物团簇 |
1.2.1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
1.2.2 主族元素羰基配合物 |
1.3 本论文课题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与理论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1.1 自由团簇的产生、探测与表征 |
2.1.2 红外光解离谱学实验原理 |
2.1.3 红外光解离谱学实验装置 |
2.1.4 红外光解离谱学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理论方法 |
2.2.1 从头算方法与密度泛函理论 |
2.2.2 包含色散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 |
2.2.3 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 |
2.2.4 轨道分析 |
2.2.5 化学成键分析 |
2.2.6 芳香性分析 |
第三章 平面Wankel引擎B~-_(19)团簇:四重π/σ芳香性及动力学流变性质新见解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M和TS结构、键长、键级和自然原子电荷信息 |
3.3.2 化学成键重新分析:四重π/σ芳香性 |
3.3.3 AdNDP和 ELF分析 |
3.3.4 结构流变性新见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硼团簇都是芳香性的吗?岛状或全局π反芳香性硼团簇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拉长的B~(2-)_6团簇:全局π/σ反芳香性 vs岛状π/σ芳香性 |
4.3.2 片状 C_(2h) B~(2-)_(28)和C_(2v) B~-_(29)及其碳氢化合物类似物:岛状 π芳香性、反芳香性和非芳香性 |
4.3.3 并非所有硼团簇都具有芳香性: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作为定量测量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碗状B_(36)团簇:双重π芳香性重新分析及六元孔洞倾向于中心位置的物理化学机制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B_(36)团簇异构体I、II、III的结构与能量 |
5.3.2 B_(36)团簇成键重新分析:同心内层 6π与外层 18π双重芳香性 |
5.3.3 更新的晕苯C_(24)H_(12)成键方案 |
5.3.4 为何B_(36)团簇六元孔洞更倾向处于结构中心位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碗状B_(50)团簇:双重π芳香性及与碳氢化合物之类比 |
6.1 研究背景 |
6.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B_(50) (C_(2v), ~1A_1)团簇和C_(32)H_(14) (D_(2h), ~1A_g)分子的结构、键长、键级和自然原子电荷 |
6.3.2 B_(50)团簇的化学成键:同心双重π芳香性 |
6.3.3 C_(32)H_(14):萘环 10π和[22]-轮烯环 22π组成的双重π芳香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铝羰基Al(CO)~+_n(n≤5)阳离子团簇:红外光解离谱学 |
7.1 研究背景 |
7.2 研究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红外光解离光谱测定与分析 |
7.3.2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7.3.3 Al(CO)~+_(3-5)的结构、键长和键级 |
7.3.4 成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基于卵白蛋白的接枝共聚改性与层层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卵白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
2 蛋白质的接枝改性研究 |
2.1 蛋白质的接枝共聚改性研究 |
2.2 蛋白质与多糖的接枝改性研究 |
2.3 蛋白质在纤维表面的接枝改性研究 |
3 蛋白质的层层自组装研究 |
3.1 蛋白质的层层组装多层膜研究 |
3.2 蛋白质与天然大分子的自组装研究 |
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5.1 主要研究内容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卵白蛋白与丙烯腈接枝共聚物(OVA-g-PAN)的合成与表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配制尿素缓冲液 |
2.3.2 丙烯腈单体预处理 |
2.3.3 卵白蛋白与丙烯腈接枝共聚物(OVA-g-PAN)的合成 |
2.3.4 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测定 |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2.3.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8 热重分析(TG) |
2.3.9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 |
3.3 单体质量对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 |
3.4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 |
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3.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8 热重分析(TG) |
3.9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4 结论 |
第三章 卵白蛋白接枝产物对金属离子吸附特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吸附材料的制备 |
2.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2.3.3 静态平衡吸附 |
2.4 卵白蛋白接枝产物结构研究 |
2.4.1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FE-SEM) |
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
3.2 OVA-g-PAN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4 等温吸附线 |
3.5 吸附作用机理初探 |
3.5.1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FE-SEM) |
3.5.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 结论 |
第四章 卵白蛋白在聚丙烯腈纳米膜上的层层组装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聚丙烯腈纳米膜的制备 |
2.3.2 卵白蛋白在聚丙烯腈纳米膜上的层层组装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4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7 热重分析(TG) |
2.3.8 组装后聚丙烯腈纳米膜对C2C12细胞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2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3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5 热重分析(TG) |
3.6 组装后聚丙烯腈纳米膜对C2C12细胞影响 |
4 结论 |
第五章 卵白蛋白在醋酸纤维素纳米膜上的层层组装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醋酸纤维素纳米膜的制备 |
2.3.2 卵白蛋白在醋酸纤维素纳米膜上的层层组装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3.4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2.3.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7 热重分析(TG) |
2.3.8 组装后醋酸纤维素纳米膜对C2C12细胞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2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3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
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3.5 热重分析(TG) |
3.6 组装后醋酸纤维素纳米膜对C2C12细胞影响 |
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分子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喷雾电离质谱概述 |
1.1.1 电喷雾离子源概述 |
1.1.2 质量分析器概述 |
1.1.3 碰撞诱导解离 |
1.2 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构象研究中的应用 |
1.2.1 多肽、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
1.2.2 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的分子构象研究中的应用 |
1.2.3 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非共价复合物研究的应用 |
1.2.4 其他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
1.2.5 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多肽、蛋白质的优越性 |
1.3 本论文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缓激肽分子离子及其碎片的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1.1 缓激肽分子的组成 |
2.1.2 缓激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
2.1.3 缓激肽分子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起效机理 |
2.1.4 质谱法对缓激肽分子构象的研究 |
2.1.5 结论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及试剂 |
2.2.2 仪器及实验条件 |
2.3 理论计算缓激肽分子的可能碎片 |
2.3.1 缓激肽分子可能碎裂的位点 |
2.3.2 缓激肽分子小片段质量计算 |
2.3.3 缓激肽分子可能碎片质量计算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Agilent 6510 Q-Tof研究缓激肽分子 |
2.4.2 其他电喷雾电离质谱研究缓激肽分子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缓激肽-碱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的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碱金属的理化性质及含量 |
3.1.2 碱金属的生物学功能 |
3.1.3 质谱法研究碱金属与多肽分子的相互作用 |
3.1.4 结论 |
3.2 实验部分 |
3.2.1 样品及试剂 |
3.2.2 仪器及实验条件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缓激肽-碱金属离子复合物的形成 |
3.3.2 碰撞诱导解离(CID)研究缓激肽-碱金属离子复合物的碎片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缓激肽-过渡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的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1.1 过渡金属的理化性质及含量 |
4.1.2 过渡金属的生物学作用 |
4.1.3 质谱法研究过渡金属与多肽分子的相互作用 |
4.1.4 结论 |
4.2 实验部分 |
4.3 自编同位素比例计算程序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第一过渡周期金属(不含Fe~(3+)) |
4.4.2 Fe~(3+)和Ru~(3+)研究缓激肽分子 |
4.4.3 PtCl_4 |
4.4.4 Ag~+、Pd~(2+)和Cd~(2+) |
4.4.5 MoCl_5和RhCl_3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肌血球素构象变化的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1.1 肌血球素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
5.1.2 肌血球素的生物学功能 |
5.1.3 ESI-MS、CD和UV-Vis对肌血球素分子构象的研究 |
5.1.4 结论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样品及试剂 |
5.2.2 仪器及实验条件 |
5.3 自编相关程序 |
5.3.1 肌血球素的可能碎片 |
5.3.2 Tune 2.5-FPU软件自编数据导出程序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醇类分子诱导肌血球素构象变化的研究 |
5.4.2 碱性溶液中甲醇分子诱导肌血球素构象变化的研究 |
5.4.3 初步研究酸性溶液中不同电荷肌血球素分子离子的碎裂 |
5.4.4 初步研究肌血球素-过渡金属离子非共价复合物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6.2 不足及改进 |
附录 Sciex API3仪器的构造和维护 |
博士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硼团簇和铝羰基阳离子团簇的理论化学与气相谱学研究[D]. 李蕊. 山西大学, 2021(01)
- [2]基于卵白蛋白的接枝共聚改性与层层组装研究[D]. 闫金姣.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3]电喷雾电离质谱在多肽、蛋白质分子研究中的应用[D]. 姜丹. 复旦大学, 2011(03)
- [4]傅利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团簇化学中的应用(I)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与丙烯腈的吸附和反应[J]. 辛斌,赵翔,熊少祥,高振,王光辉. 质谱学报, 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