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卢薛洁[1](2020)在《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研究》文中提出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主权这一宪法性原则在国家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对于公民节省收集信息的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监督政府行为、确保行政的公正和民主,特别是防止政府腐败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没有一部正式的法律对中小学校信息公开做出规定,因而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划定也较为模糊。只有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范围,才能避免搪塞敷衍与“踢皮球”的现象,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中小学校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分析,探究信息公开的理论范围后,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在对全国主要城市教育行政机关和德州市部分中小学校信息公开现状梳理后发现学校间信息公开的范围各不相同,处理方式差异很大,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中小学信息公开范围没有理论指导,无任何法律法规对其加以规定。因此本文认为,中小学校信息公开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有其公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需要完善信息公开的具体范围,应构建制度加以完善。文章主体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涉及内容为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并通过详细梳理文献,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涉及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公开的基本理论问题,此章节详细阐明什么是信息公开,什么是信息公开的范围,以及界定标准是什么。中小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具有公共性。因而将中小学校列为行政法规制对象。中小学校与政府不仅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正是因为其主体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才需要对中小学校信息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探讨。不能完全照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独立划定范围。第三部分阐述本文认为的信息公开的应然状态和对各地教育部门及德州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调研及分析后的实然状态,为第四章信息公开范围问题的探讨奠定基础。第四部分,找到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完善建议。最后一部分,总结文章研究成果、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韩乐[2](2019)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朴金子[3](2016)在《简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与防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则成为每个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调查显示,基本上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园网络。校园网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便利了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校园网的安全防护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就对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校来说,大多数都
潘悦[4](2016)在《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校园网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云服务”等概念的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被教育界各级各层人士重视起来,而作为实施教育手段信息化的有效载体,校园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宁夏“教育云”的诞生,在国内教育信息化起到了示范先锋作用,而西夏区作为宁夏云的试验田,其校园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教师具备有关校园网应用的技能及培训情况、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校园网支持软件的配备情况、教师使用校园网遇到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学生及家长在校园网应用中的参与度六方面进行了数据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了该校校园网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包括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存在的问题包括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包括资金方面、人力方面、学校层面和社会方面的,主观原因包括教师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学习意识不高、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王昆[5](2013)在《中小学校园网信息安全的探讨》文中认为安全合理的利用校园网对学校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中小学校园网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了当前危及校园网络的安全因素,从技术角度给出了校园网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应用方案,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且可靠的校园网信息安全网络应用方法和模式。
白冰[6](2012)在《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模式化网络设计 ——以四所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由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些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经过多年努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开设,“校校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目前部分农村初中师生已经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近几年,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基本实现。2009年,教育部提出“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构想。建设与开发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这不仅能大大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互动的平台。本研究就农村中小学模式化网络设计这一论题展开,以四所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为例,主要用到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分析法分五部分论证。第一章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政策方面介绍了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必要性和用途以及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根据组网目的,功能需求,用户数,资金投入几个条件由简单到复杂、由网络设计到解决方案划分为四个模式。第四章将每个模式对应一个设计案例来说明分析,给读者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对网络准确定位并且制定出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后一章是对前几章的总结,并对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美好前景做了展望。
孙猛[7](2012)在《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教育信息化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校校通”工程则是最具代表性措施之一。2000年10月25口,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X县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现状做了相关研究,深入了解了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立足于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有所助益。本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内容等做一简单介绍。第二章是X县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概述,主要是对X县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况做简要说明。第三章是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现状,主要内容是考察了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基础、实施方案、实施效果等。第四章是X县“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通过对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了X县“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做了分析。第五章是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孙纪峰[8](2011)在《中小学区域性“大校园网”构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教育领域我们的中小学也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高潮。在2010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从上至下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相信在不久将来必将会发展的速度会更快。但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产生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巨额的资金投入与实际应用的效果不成比例;设备利用率低,更新速度快,甚至有些设备未用先老;缺乏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教师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蒙上了阴影,甚至有观点认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面子工程”不值得如此巨大的投入。本论文针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依托校园网建设为基础,提出一些构建校园网、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建议。意在探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的方法。本文根据对校园网及教育城域网的概念的理解,提出“大校园网”这个概念。它是对现有校园网、教育城域网的一种功能、性质的延伸。本论文阐述了“大校园网”的结构及构建的策略。本文的研究未过多涉及网络技术问题,主要从应用的角度研究涉及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
陈宇[9](2011)在《浅谈中小学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核心与基础,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跳跃式发展,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性步骤。
丁婧[10](2011)在《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标准的科学制定及合理使用是实践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开展标准理论研究则是标准制定及实施科学性的前提保证。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察,发现该领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扮演着引领、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标准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该类标准文件在规范相应建设实践的同时,自身的建设却并无规则可言,表现出朴素、随意乃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种现象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重建设轻应用,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功能标准这一概念,希望通过论证功能标准在规范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价值,引起业界对功能标准思路的关注,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建设走向应用。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借鉴与信息化、评价、标准相关的理论,包括系统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信息化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完成关于功能标准的学理分析。本文从功能标准思想的产生开始讨论,在对其重要性及价值的论证过程中加深对功能标准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功能标准概念、特征等的深入理解。首先,通过对系统评价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中标准分类及职责标准的分析,结合教育信息化领域特点,提出功能标准是职责标准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的准确描述。然后,根据标准化理论和信息化评价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标准系统,指出在标准系统中条件标准、功能标准、绩效标准构成自下而上的层级关系,功能标准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再通过信息系统理论分析教育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动态需求,使得功能标准在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得到确认。最后,在对功能标准的理解逐步深入后,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对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等进行论证。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一个针对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案,以更加清晰地说明本文思想的生成、发展及落实的过程。通过本文研究,功能标准的概念、特征、定位、作用、形式得到初步确定,功能标准的价值得到确认。
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中小学校信息公开研究综述 |
1.3.2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公开研究现状 |
1.4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2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的一般问题 |
2.1 信息公开概述 |
2.2 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 |
2.2.1 界定信息公开范围的理论基础 |
2.2.2 界定信息公开范围的原则 |
2.3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特殊性 |
2.4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重要意义 |
3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应然状态与现状考察 |
3.1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应然状态 |
3.1.1 招生信息公开 |
3.1.2 考试信息公开 |
3.1.3 安全事故信息公开 |
3.2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现状考察 |
3.2.1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公开范围的现状描述 |
3.2.2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现状——以德州市部分学校为例的考察 |
4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1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存在的问题 |
4.1.1 学校自由裁量权过大 |
4.1.2 信息公开范围规定不明 |
4.1.3 信息公开内容少 |
4.2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缺乏法律依据 |
4.2.2 缺乏法学理论指导 |
4.2.3 公开范围界定标准和方式具有模糊性和隐蔽性 |
5 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完善 |
5.1 明确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的界限 |
5.2 制定相关法律,提升立法层级 |
5.3 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 |
5.4 修订相关配套法律体系 |
5.5 健全信息公开的救济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简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中小学校园网络现状 |
2 中小学校园网络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
3 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防护 |
4 总结 |
(4)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3.2 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
1.3.3 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型学习风格的选择性 |
1.3.4 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距离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教育信息化 |
1.6.2 校园网 |
1.6.3 校园网应用 |
1.7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7.1 国外相关研究 |
1.7.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章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1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状况概述 |
2.1.1 小学校园网逐渐普及 |
2.1.2 小学校园网发展不均衡 |
2.1.3 小学校园网形成“三个孤岛”现象 |
2.1.4 “宁夏云”应运而生 |
2.2 银川市西夏区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 |
2.3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的基本情况 |
2.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三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成绩及问题所在 |
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取得的成绩 |
3.1.1 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 |
3.1.2 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 |
3.1.3 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 |
3.1.4 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 |
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1 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 |
3.2.2 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
3.2.3 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 |
3.2.4 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 |
3.2.5 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 |
第四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资金方面 |
4.1.2 人力方面 |
4.1.3 学校层面 |
4.1.4 社会方面 |
4.2 主观原因 |
4.2.1 教师学习能力不足 |
4.2.2 教师学习意识不高 |
4.2.3 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 |
4.2.4 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 |
第五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发展对策 |
5.1 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 |
5.1.1 丰富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 |
5.1.2 增加面向学生的教学资源 |
5.1.3 保证教学资源不仅“有量”且“有质” |
5.2 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 |
5.2.1 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
5.2.2 重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提高 |
5.2.3 提高培训质量 |
5.2.4 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5.3 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 |
5.3.1 增设学校的硬件设施 |
5.3.2 增设校园网的服务支持平台 |
5.4 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 |
5.5 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小学校园网信息安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
(1) 安全意识淡薄。 |
(2) 管理有待加强。 |
(3) 经费投入欠缺。 |
(4) 缺乏防范机制。 |
2.影响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分析 |
(1) 硬件因素。 |
(2) 软件因素。 |
(3) 用户因素。 |
3.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策略 |
(1) 有效保障硬件安全。 |
(2) 采购配备必要软件。 |
①过滤器和防火墙软件。 |
②运用VLAN技术。 |
③使用杀毒软件。 |
④访问控制。 |
(3) 网络管理。 |
①建立科学的网络管理制度。 |
②网络管理队伍的培养。 |
③网络运行日志的管理。 |
(4) 网络用户的教育和培训 |
(6)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模式化网络设计 ——以四所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选题题目的说明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的深入研究 |
一、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和用途 |
(一) 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 |
(二) 校园网的主要用途 |
二、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
(一)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发展对策 |
三、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一)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目标 |
(二)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原则 |
四、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内容和步骤 |
(一) 校园网建设内容 |
(二) 校园网总体设计步骤 |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校园网模式分类 |
一、 模式的分类 |
(一) 平民化网络互联(模式一) |
(二) 升级型网络互联(模式二) |
(三) 规模化网络互联(模式三) |
(四) 成熟型网络互联(模式四) |
二、 四种模式的对比 |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模式化网络设计及解决方案 |
一、 平民化网络互联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 学校基本情况及组网需求分析 |
(二) 设计方案 |
(三) 设计特色 |
(四) 工程预算清单 |
(五) 小结 |
二、 升级型网络互联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 学校基本情况及组网需求分析 |
(二) 设计方案 |
(三) 设计特色 |
(四) 小结 |
三、 规模化网络互联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 学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分析 |
(二) 设计方案 |
(三) 设计特色 |
(四) 小结 |
四、 成熟型网络互联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
(一) 学校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分析 |
(二) 设计方案 |
(三) 设计特色 |
(四)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总结 |
(一) 设计的创新点 |
(二) 存在的问题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基于对“校校通”工程重要性的认识 |
1.1.2 基于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特有关注 |
1.1.3 基于笔者的专业研究兴趣 |
1.2 文献综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农村与农村中小学 |
1.3.2 “校校通”工程 |
1.3.3 教育信息化 |
1.3.4 实施效果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5 研究过程 |
1.5.1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制定 |
1.5.2 样本选择 |
1.5.3 研究进程 |
1.6 研究内容 |
1.7 几点说明 |
第2章 “校校通”工程及其政策基础 |
2.1 “校校通”工程简介 |
2.1.1 “校校通”工程的出台 |
2.1.2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
2.1.3 “校校通”工程的任务 |
2.1.4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
2.2 “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基础 |
2.2.1 国家政策是“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宏观导向 |
2.2.2 地方政策是“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基本依据 |
第3章 X县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 |
3.1 X县社会经济与教育概况 |
3.1.1 X县的社会与经济 |
3.1.2 X县的教育 |
3.2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状况 |
3.2.1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基础 |
3.2.2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
3.3 X县“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效果 |
3.3.1 “校校通”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
3.3.2 “校校通”网络建设和应用步伐加快 |
3.3.3 “校校通”资源建设渐成体系 |
3.3.4 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 |
3.3.5 信息化管理已初步实现 |
3.3.6 教师信息化培训大规模展开 |
3.3.7 “校校通”工程为“三农”服务 |
第4章 “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
4.1 “校校通”工程存在的问题 |
4.1.1 教育信息化观念与意识仍显淡薄 |
4.1.2 硬件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故障率高、维修困难 |
4.1.3 “校校通”工程网络建设尚未普及 |
4.1.4 “校校通”资源建设效益低下 |
4.1.5 课程教学信息化难以落实 |
4.1.6 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低下 |
4.1.7 信息技术培训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
4.1.8 “校校通”加剧了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
4.1.9 “校校通”加剧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盲目性 |
4.1.10 “校校通”冲击了农村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
4.2 “校校通”工程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2.1 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导致“校校通”难以深入实施 |
4.2.2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校校通”进展缓慢 |
4.2.3 政策执行失真与保障不到位导致“校校通”建设问题层出 |
第5章 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5.1 关于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的思考 |
5.1.1 “校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教育公平 |
5.1.2 农村中小学“校校通”之后该“通”什么 |
5.1.3 如何确保农村中小学“校校通”目标的实现 |
5.2 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的建议 |
5.2.1 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认可度 |
5.2.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 |
5.2.3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
5.2.4 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强化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
5.2.5 进一步加强“校校通”网络建设,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
5.2.6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加强评估与监督 |
5.2.7 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致谢 |
(8)中小学区域性“大校园网”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一、区域性"大校园网"概述 |
(一) 校园网及基本功能 |
1. 校园网的基本概念 |
2. 校园网的基本功能 |
(二) 区域性"大校园网" |
1. 区域性大校园网的硬件结构 |
2. 区域性大校园网的软件结构 |
(三) 区域性"大校园网"建设的优势 |
1. 节约软硬件建设成本 |
2. 提升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成效 |
3. 促进校际间信息交流 |
4.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
二、构建区域性"大校园网"的理论基础 |
(一)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是大校园网建设的理论核心 |
1. 视听教育理论 |
2. 传播理论 |
(二) 教育数字神经结构理论对于大校园网建设的借鉴 |
(三) 信息不对称理论促进了大校园网建设的发展 |
三、区域性"大校园网"构建的现实条件 |
(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
(二)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成果显着 |
(三)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 |
(四) 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 |
(五) 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并存 |
四、构建区域性"大校园网"的原则与方法 |
(一) 中小学区域性"大校园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1. 实用性原则 |
2. 服务性原则 |
3. 公平性原则 |
4. 标准化原则 |
(二) "大校园网"建设的方法建议 |
1. 明确"大校园网"建设的发展地位 |
2. 科学制定"大校园网"建设的方案 |
3. 全员参与"大校园网"的资源建设 |
4. 提高管理者和使用者信息技术能力 |
5. 保障经费的持续性投入与专项使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
1.1.2 研究迫切性的实践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教育信息化 |
1.3.2 评价 |
1.3.3 标准 |
1.3.4 系统 |
1.4 研究设想、方法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设想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
2.1.1 教育信息化整体标准研究 |
2.1.2 教育信息化要素标准研究 |
2.1.3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小结 |
2.2 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
2.2.1 教育信息化整体标准研究 |
2.2.2 教育信息化要素标准研究 |
2.2.3 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小结 |
第3章 功能标准的理论基础 |
3.1 系统评价理论 |
3.1.1 系统评价的分类 |
3.1.2 系统的结构分解 |
3.1.3 标准的分类 |
3.1.4 系统评价的过程 |
3.2 教育评价理论 |
3.2.1 教育评价的发展 |
3.2.2 教育评价的分类 |
3.2.3 教育评价的功能 |
3.2.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信息化评价理论 |
3.3.1 信息化评价理论 |
3.3.2 国内信息化评价研究 |
3.4 标准化理论 |
3.4.1 标准的分类 |
3.4.2 标准系统 |
3.4.3 综合标准化 |
3.5 信息系统理论 |
3.5.1 诺兰模型 |
3.5.2 技术框架理论 |
3.5.3 莫尔斯定律 |
第4章 功能标准思想的产生 |
4.1 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类别 |
4.1.1 多种标准共存的必然性 |
4.1.2 常见标准分类方式 |
4.1.3 教育信息化标准分类方式 |
4.1.4 条件标准、职责标准、绩效标准 |
4.2 功能标准的界定 |
4.2.1 功能标准:职责标准的准确描述 |
4.2.2 功能标准缺失的原因 |
第5章 标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标准的地位 |
5.1 标准系统结构的重要性 |
5.2 标准系统结构的类型 |
5.2.1 层级结构 |
5.2.2 切分结构 |
5.2.3 时间序列结构 |
5.3 教育信息化标准系统结构 |
5.4 功能标准在标准系统中的地位 |
5.4.1 多层级趋向的系统观思考 |
5.4.2 功能标准在层级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
第6章 功能标准的价值确认 |
6.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1.1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1.2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6.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标准的需求分析 |
6.2.1 发展阶段划分及对标准的需求 |
6.2.3 国内已有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动态研究 |
6.3 集成期对教育信息化标准的需求 |
6.3.1 教育信息化集成期的核心标准——功能标准 |
6.3.2 信息系统集成期的核心标准——职责标准 |
第7章 功能标准论 |
7.1 功能标准的内涵 |
7.1.1 功能标准的评价对象 |
7.1.2 功能标准的评价内容 |
7.1.3 评价内容体现了对价值判断的重视 |
7.2 功能标准的特征 |
7.2.1 与教育职能的对应性 |
7.2.2 与数据积累的对应性 |
7.3 功能标准的定位 |
7.3.1 偏重形成性评价,兼具总结性评价 |
7.3.2 偏重导向性功能,兼具鉴定性功能 |
7.3.3 偏重发展性思路,兼具奖惩性思路 |
7.3.4 偏重自我评价,兼具外部评价 |
7.4 功能标准的作用 |
7.4.1 从建设向应用转变的促进 |
7.4.2 数据深层挖掘利用的促进 |
7.5 功能标准的形式 |
第8章 功能标准研制的实案举例 |
8.1 实案研究准备工作 |
8.1.1 圈定研究范围 |
8.1.2 组建研究小组 |
8.1.3 定位指标体系 |
8.1.4 选择研究方法 |
8.1.5 确定调研对象 |
8.2 研究推进过程 |
8.2.1 发散阶段 |
8.2.2 收敛阶段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功能标准形式的确定 |
8.3.2 指标体系实案初稿的完成 |
8.3.3 指标展开逻辑的思考 |
8.3.4 数据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 |
8.3.5 指标体系覆盖范围的思考 |
8.3.6 对教育职能流程的关注与否 |
8.4 结论与建议 |
8.4.1 功能标准存在价值得到验证 |
8.4.2 功能标准的特征得以确定 |
8.4.3 标准制定工作开展的建议 |
第9章 结论 |
9.1 成果 |
9.1.1 创造性工作 |
9.1.2 意义 |
9.2 问题与展望 |
9.2.1 理论研究 |
9.2.2 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信息公开范围研究[D]. 卢薛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关键词研究[D]. 韩乐. 深圳大学, 2019
- [3]简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与防护[J]. 朴金子. 电脑迷, 2016(08)
- [4]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D]. 潘悦. 宁夏大学, 2016(02)
- [5]中小学校园网信息安全的探讨[J]. 王昆. 江苏科技信息, 2013(17)
- [6]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模式化网络设计 ——以四所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方案为例[D]. 白冰. 沈阳师范大学, 2012(10)
- [7]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施状况研究 ——以X县为例[D]. 孙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8]中小学区域性“大校园网”构建问题研究[D]. 孙纪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浅谈中小学校园网络规划设计[J]. 陈宇. 新课程导学, 2011(14)
- [10]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 丁婧.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