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瓜保健酒制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1](2020)在《苦瓜复合泡腾片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瓜味道甘苦,营养丰富,主作蔬菜,同时具有极大医用价值,其活性物质包括皂苷、多糖和酚类物质,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抗癌、抑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本课题基于苦瓜的功能作用研发了苦瓜复合泡腾片,可以辅助降血糖、抗氧化以及减肥降脂。该产品体积小、溶解快、功效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本课题对该泡腾片进行了加工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功能性评价,结果如下:1.对干燥苦瓜片以乙醇加热浸提,经过浓缩、干燥、研磨、过筛制得苦瓜提取物,薄层层析检识显示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皂苷,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1.90 mg/m L和1.86 mg/m L,具有一定的降血糖能力。2.通过休止角、吸湿百分率、片剂硬度和脆碎度筛选泡腾片的填充剂为麦芽糊精,测定CO2释放量和崩解时限筛选配方酸碱的配比为1.35:1,根据压片情况、片剂外观以及感官评价确定润滑剂选用聚乙二醇6000(PEG 6000),添加量为5%,甜味剂由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按照3:2的比例添加。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配方中蓝莓提取物、甜味剂、崩解剂的添加量分别为9%、2%、53%,且经验证分析实验结果合理。通过电子舌分析最佳配方泡腾片的酸味、甜味、苦味、回味等味道,证明经过调配的苦瓜复合泡腾片酸味和甜味明显提高而苦味和涩味明显降低,拥有较好的整体口感。3.对苦瓜复合泡腾片成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其外观颜色为深紫色,气味微苦,无断裂、变形情况,无杂质污染,平均片重为0.995g,重量差异范围在-4.32%—3.78%内,平均硬度为112.44 N,脆碎度检查的重量损失率为0.61%,崩解时限平均值为4.151 min,溶解后平均pH值为4.962,酸味适中,休止角平均值为32.866°,各项检查均符合标准要求;对苦瓜复合泡腾片中皂苷含量的检测结果为1.88974mg/片;苦瓜泡腾片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合格。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泡腾片样品在高温、强光环境下稳定性良好,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在合格范围内,而在高湿环境下稳定性差,各项常规指标均出现较大变化,因此苦瓜复合泡腾片的生产过程需严格控制环境湿度。4.通过体外实验检测出苦瓜复合泡腾片对DPPH、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PSC法测得的Vc当量为5.11mg/m L;利用高脂鼠粮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检测产品减肥降脂效果,实验6周后灌胃苦瓜复合泡腾片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模型组,并且其饮水、进食量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苦瓜复合泡腾片的减肥效果并非依赖于控制食欲。另外苦瓜复合泡腾片显着降低了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脂量,改善了肝脏的脂肪沉积现象,使其肝脏呈现深红色健康状态,表现出良好的降脂效果。
张易,谢小花,付金凤,戴缘缘,李爱红,江生泉[2](2020)在《苦瓜活性提取物及功能产品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了解苦瓜多种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功效及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应用,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苦瓜水提物、醇提物、多糖、皂苷、蛋白、多肽和苦瓜汁,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苦瓜保健产品包括苦瓜茶、苦瓜酒、苦瓜饮料、苦瓜果脯、苦瓜罐头和苦瓜果酱等,并展望了苦瓜加工工艺、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赵琳[3](2019)在《医药类专利摘要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企业开始申请国内外专利以此保护知识产权,因此专利文件的翻译需求也随之俱增。高质量的专利翻译可加大发明取得专利权的可能性,而国内关于专利翻译的教学、培养以及相关指导理论却相对匮乏。笔者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河北领英翻译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专利摘要翻译实践,翻译字数达近30万。在众多类型的专利摘要中,笔者选取医药类专利摘要作为研究范本,因为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供高质量的译文,才能有益于其更好的传播。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医药类专利摘要的语言特点及结构特点从词汇、句法层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在词汇层面主要分为病理名称,四字短语及中草药三个方面,在句法层面对被动句和长难句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功能对等理论对医药类专利摘要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依照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和要求运用直译、意译、重组、转换等翻译策略,能够确保翻译质量,使译文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
那广宁,徐铭悦,郑诗绮,李云跃,汪琢[4](2019)在《混合型苦瓜保健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苦瓜汁与苹果菠萝混合果汁为原料,选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及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作为发酵菌种定向发酵苦瓜保健酒。以酒精度、感官评价及苦瓜皂苷产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优化发酵条件,同时以维生素C作为阳性对照,采用清除羟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分析苦瓜保健酒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苦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苹果菠萝混合果汁∶苦瓜汁=1.5∶1、发酵时间10 d、酵母添加量为1 mL/L、乳酸菌添加量6 mL/L、发酵温度26℃的条件下可生产出质量最佳的苦瓜保健酒。此条件下成品果酒的品质最佳,皂苷含量达到2.78%,酒精度为11.2%vol。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苦瓜保健酒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0.1 mg/mL的苦瓜保健酒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25%以上,对Fe3+也有一定还原能力,且其抗氧化化性与皂苷质量浓度呈正相关。
莫丽萍[5](2018)在《青钱柳叶提取物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青钱柳叶在民间常泡茶饮用,具有治疗糖尿病等功效。本课题以青钱柳叶为原料,研制青钱柳叶提取物。通过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初步稳定性、初步药效学等进行研究,为其今后开发成降血糖制剂提供依据。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采用水煎煮法,通过单因素考察法并结合L9(34)正交试验法,以异槲皮苷含量和干膏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倍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优选青钱柳叶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2)成型工艺研究:采用冷冻干燥法,通过单因素考察以水分含量、溶解性为评价指标,以真空度、干燥时间、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优选青钱柳叶提取物的成型工艺。(3)质量标准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项下相关规定,建立药用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并测定青钱柳叶提取物中异槲皮苷的含量,制定其含量限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建立食用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制定感官、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等要求。(4)稳定性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规定,对青钱柳叶提取物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5)降血糖作用初步研究:采用四氧嘧啶诱导小鼠成2型糖尿病模型,考察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的作用。结果:(1)确定了青钱柳叶提取物的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为:青钱柳叶药材提取2次,每次加入20倍水,每次提取1h,提取前药材浸泡30min。(2)确定了青钱柳叶提取物的成型工艺。其最佳成型工艺为:取含固量为4.2的青钱柳叶浓缩液进行冷冻干燥,干燥室真空度为90Pa,干燥时间为48h,干燥温度为-45℃,干燥得粉末,包装,即得。(3)建立青钱柳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草案)。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异槲皮苷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所得色谱图斑点较清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异槲皮苷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可靠,稳定可行;对提取物的性状、粒度、外观均匀度、水分、装量差异、含量、微生物等进行考察,结果符合相关规定。(4)青钱柳叶提取物的稳定性良好。由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显示,青钱柳叶提取物在性状、鉴别、检查、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符合相关规定。(5)青钱柳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青钱柳叶提取物的低、中、高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其中高、中剂量较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青钱柳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安全可靠,重复性良好。(2)青钱柳叶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草案)可行,质量可控,并且定性、定量分析分离度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各项检查符合相关规定。(3)青钱柳叶提取物的初步稳定性良好,为制备工艺及包装材料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4)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
姜梦诗[6](2018)在《变温处理对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的富集及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糙米(Brown RiceL.)是稻谷脱壳后仍保留着外皮,糊粉层和胚芽的颖果。糙米中富含丰富的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糙米具有改善高血脂,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等功能。虽然糙米营养丰富,但由于其含有植酸等抗营养因子,营养价值还有待提高。研究表明,发芽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糙米中的抗营养成分。通过控制发芽条件,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阿片肽等功能性物质可得到有效富集。特别是富集的GABA具有降低血压,减轻体重等多种效果。糙米内的蛋白质分解、氨基酸代谢转化生成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在谷氨酸脱竣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的作用下脱羧生成GABA,GAD是此路径的主要限速酶,通过变温胁迫处理可以刺激GAD活性,有利于GABA的大量富集。本文研究了糙米发芽过程中GABA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采用变温处理方式研究糙米富集GABA的最佳条件;以富含GABA的发芽糙米和苦瓜粉为主要原料,添加水溶性大豆多糖及其它辅料,复配优化出发芽糙米苦瓜复合营养粉的最佳工艺和配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糙米在发芽的过程中,其内部指标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芽长、呼吸强度、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下降。清蛋白的主要亚基分子量为15.66和55.50 KD。球蛋白中的25.63和55.50 KD亚基会发生降解,直至消失。醇溶蛋白的主要亚基在发芽过程中相对含量的变化小。谷蛋白中的34.09和50.32 KD亚基在发芽第24 h时其相对含量达最大值,其它亚基变化不明显。糙米发芽过程中GAD活力不断增强,在第24 h时,GAD活力最大,而此时GABA的富集量最多,可达到44.93 mg/100g DW。2、变温处理对发芽糙米富集GABA的含量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糙米在变温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对其发芽温度的改变,发芽糙米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着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提升。GAD的活性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变温温度在-10℃的条件下,其GABA的含量和GAD的活性显着高于原料和对照组,通过数据对比可知,杀青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GABA的富集量影响显着(P<0.05)。在探究变温时长对发芽糙米中各指标含量变化影响的试验中所得的结论是,在温度为-10℃变温时长为2h时,其GABA的含量最高,为56.43 mg/100g DW,是原料的2.04倍,较对照组中GABA的含量提升15.80%。3、通过感官评价的方法,结合结块率、持水率等物性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了发芽糙米粉的烘烤温度、烘烤时间、糙米粉的粒径大小,并运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优苦瓜粉的喷雾干燥条件以及复合营养粉原辅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制备发芽糙米苦瓜复合营养粉的最佳条件为:发芽糙米粉在烘烤温度为140℃条件下烘烤40 min,发芽糙米粉碎最佳粒径为80~100目;苦瓜粉的最佳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40℃,进料频率控制在17r/min,物料温度为45℃;制备发芽糙米苦瓜复合营养粉最佳配比为固定发芽糙米粉与苦瓜粉比5:2,以发芽糙米苦瓜混合粉按100%计,辅料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添加量为5%,木糖醇为20%,麦芽糊精为 12%。其 GABA 的含量为 23.32 mg/l00g DW。
侯方丽,龚玉石,徐金瑞[7](2017)在《稳定型β-环糊精脱苦凉茶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制作稳定型脱苦苦瓜和金银花复合凉茶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了β-环糊精添加量、加热温度和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脱苦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复合稳定剂对复合饮品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稳定型苦瓜金银花饮品制作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苦瓜汁中添加0.1%的β-环糊精,65℃水浴中搅拌10 min脱苦效果显着;饮品中添加0.2%的复合稳定剂(海藻酸钠、CMC-Na和黄原胶质量比1︰1︰1)复合饮品的稳定效果最好;稳定型苦瓜金银花饮品的最佳配比为苦瓜汁35%、金银花汁15%、柠檬酸0.05%、白砂糖7%。该产品呈淡黄绿色,稳定不分层无沉淀,口感清爽,具有苦瓜和金银花的天然风味。
赵江丽,李荣乔,温春秀,谢晓亮,贾东升,崔施展,刘灵娣[8](2017)在《苦瓜玛咖复合饮品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以苦瓜和玛咖为原料制备苦瓜玛咖复合饮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感官品质评价和质量检测,研究该饮品的较优配方、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产品质量标准。通过试验得到苦瓜玛咖复合饮品配方为苦瓜汁50%、玛咖提取液20%、木糖醇添加量4.5%、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15%,饮品风味独特、质量合格。
张慧敏[9](2017)在《苦瓜粉中苦味的掩盖与包埋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医学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已然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研究表明,服用降血糖西药的同时辅以中草药或者膳食补充剂具有更显着的降血糖效果。苦瓜作为药食两用的华南特色蔬菜,其降血糖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苦瓜中的降糖物质丰富,包括皂苷、蛋白肽、多糖、多酚等,不同的降糖活性物质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因此苦瓜全粉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辅助降糖膳食补充剂的最佳选择。但苦瓜粉苦味浓烈,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产品顺应性低,阻碍了苦瓜的开发利用。本研究以苦瓜为原料,通过建立苦瓜烘干粉的复合抑制和苦瓜新鲜全果的喷雾干燥微胶囊包埋技术在减弱苦瓜苦味的同时提高皂苷、多酚、黄酮等主要降糖功能成分的保留率和活性,开发了低苦味降糖苦瓜粉。研究对于拓展苦瓜产品应用范围,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和顺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复合苦味抑制剂的筛选设计:采用感官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模糊评判分析比较乳酸锌、γ-氨基丁酸、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三氯蔗糖、聚葡萄糖、酪朊酸钠、全脂乳粉、单磷酸腺苷、新地奥明以及阿魏酸等十种不同抑制剂对苦瓜干粉苦味、后苦味、甜味、后甜味、涩味及特征风味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最优复合抑制剂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十种抑制剂对苦瓜粉苦味、后苦味涩味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其中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对苦味,后苦味抑制作用最强;乳酸锌、γ-氨基丁酸分别对后苦味、苦味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酪朊酸钠对涩味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三氯蔗糖、聚葡萄糖、酪朊酸钠、全脂乳粉会增加整个体系的甜味及后甜味。以乳酸锌、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γ-氨基丁酸3种抑制剂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1 g苦瓜粉添加0.60 mg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3.98 mgγ-氨基丁酸、4.46 mg乳酸锌时,在该组合下苦味、后苦味抑制率分别达到91%、82.5%。苦瓜粉浸泡液苦味和后苦味可以从明显降低到基本察觉不到,且苦瓜特征风味保留较好,无其他异味存在。低苦度苦瓜颗粒冲剂的设计开发:以添加复合抑制剂后的苦瓜干粉为原料,添加不同辅料进行湿法造粒,比较分析不同辅料对苦瓜颗粒冲剂苦味、溶解性、防潮性、流动性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和β-环糊精的成型率较高,造粒效果较好。五种颗粒制剂均呈黄绿色,流动性较好。五种辅料可以显着降低苦瓜烘干粉的苦味,使苦瓜烘干粉的苦味降低8-16倍,其中β-环糊精、大豆分离蛋白造粒后苦味消除效果最为显着,均使对照烘干粉的苦味降低16倍。β-环糊精、乳糖造粒后颗粒溶解性较好,大于60%。乳糖的防潮性最好,其余四种辅料相对较差且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β-环糊精做辅料制备的黄绿色苦瓜颗粒为溶解性好、苦味低、成型率高、流动性好的合格产品。2、低苦度苦瓜喷雾干燥包埋技术研究:以新鲜苦瓜果浆为原料,比较分析大豆分离蛋白、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抗性淀粉以及酪蛋白酸钙大豆磷脂复合物共5种不同壁材对苦瓜喷干粉的苦味、溶解性、粒径、微观形态等理化指标、以及总酚、总黄酮、皂苷、VC等功能成分保留率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壁材的添加可以显着降低苦瓜喷干粉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除抗性淀粉外,其余四种壁材制备的苦瓜喷干粉均有较好的储藏稳定性。五种壁材的添加均可以提高苦瓜喷干粉的水溶性,其中麦芽糊精、阿拉伯胶的水溶性较好,达到80%。五种壁材的添加均可以减弱苦瓜的褐变程度,除抗性淀粉外,其余四种壁材包埋后的喷干粉均呈绿色。五种壁材的添加都可以减少苦瓜喷干粉的团聚现象。除阿拉伯胶外,其余四种壁材均可以降低其吸湿性。感官评价和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壁材的添加均有助于苦瓜喷干粉苦味的降低,酪蛋白酸钙大豆磷脂复合物苦味抑制效果最好,与未包埋苦瓜喷干粉相比,苦味抑制率下降61.64%,大豆分离蛋白次之,苦味抑制率为43.84%,抗性淀粉、阿拉伯胶苦味抑制率分别为23.29%、16.44%,麦芽糊精最差,苦味抑制率为9.59%。喷雾干燥可以很好的保留苦瓜的功效成分及活性,六种喷干粉多酚、黄酮、皂苷、VC保留率变幅分别为160.23%-346%、38.99%-75.53%、52.21%-74.00%、1.28%-51.69%,除多酚保留率低于未包埋苦瓜粉外,五种壁材的添加均有利于黄酮、皂苷、VC的保存,蛋白类较佳,大豆分离蛋白总黄酮保留率最高,为75.53%。而酪蛋白酸钙大豆磷脂复合物总皂苷、VC保留率最高,分别为74%、51.69%。六种喷干粉抗氧化活性变幅为2075.19-22209.76μmol TE/gDW,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最佳,为22209.76μmol TE/gDW。六种喷干粉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变幅为5.20-27.56 mg/mL,其中大豆分离蛋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佳,为5.20mg/mL。
罗嘉,张军[10](2016)在《苦瓜的应用价值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苦瓜在食用、药用和美容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总结了苦瓜中皂苷、膳食纤维粉、多糖、乙醇和黄酮等成分的提取工艺,分别从苦瓜籽、苦瓜酒、苦瓜茶、苦瓜饮料、苦瓜果脯、苦瓜酱和苦瓜凉品等加工产品分析苦瓜产品的现状及主要应用。此外,综述了苦瓜汁褐变的处理技术。探讨了苦瓜加工利用的研究方向。
二、苦瓜保健酒制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瓜保健酒制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苦瓜复合泡腾片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苦瓜简介 |
1.2 苦瓜中的功能成分 |
1.2.1 皂苷类 |
1.2.2 多糖类 |
1.2.3 多酚类 |
1.2.4 蛋白及多肽类 |
1.3 苦瓜的功能作用 |
1.3.1 降血糖作用 |
1.3.2 抗氧化作用 |
1.3.3 减肥降脂作用 |
1.3.4 抗炎作用 |
1.3.5 抗肿瘤作用 |
1.3.6 抑菌作用 |
1.3.7 抗生育作用 |
1.4 苦瓜的加工产品 |
1.4.1 苦瓜茶 |
1.4.2 苦瓜酒 |
1.4.3 苦瓜复合饮料 |
1.4.4 苦瓜发酵饮料 |
1.4.5 苦瓜固体饮料 |
1.4.6 苦瓜果脯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苦瓜复合泡腾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苦瓜复合泡腾片的制备工艺流程 |
2.2.2 苦瓜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检测 |
2.2.3 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
2.2.4 润滑剂的筛选及定量 |
2.2.5 甜味剂的筛选及定量 |
2.2.6 填充剂的筛选 |
2.2.7 崩解剂的筛选及比例 |
2.2.8 响应面实验优化泡腾片配方 |
2.2.9 电子舌分析苦瓜复合泡腾片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苦瓜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检测 |
2.3.2 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
2.3.3 润滑剂的筛选及定量 |
2.3.4 甜味剂的筛选及定量 |
2.3.5 填充剂的筛选 |
2.3.6 崩解剂的筛选及比例 |
2.3.7 响应面实验优化泡腾片配方 |
2.3.8 电子舌分析苦瓜复合泡腾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苦瓜复合泡腾片的质量和稳定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质量研究方法 |
3.2.2 稳定性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质量研究结果 |
3.3.2 稳定性研究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瓜复合泡腾片的功能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体外抗氧化作用评价 |
4.2.2 体内降脂作用评价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体外抗氧化作用 |
4.3.2 体内降脂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苦瓜活性提取物及功能产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瓜的活性提取物 |
1.1 水提物 |
1.2 醇提物 |
1.3 多糖 |
1.4 皂苷 |
1.5 蛋白及多肽 |
1.6 苦瓜汁 |
2 苦瓜的功能产品 |
2.1 苦瓜功能饮料 |
2.1.1 苦瓜茶 |
2.1.2 苦瓜酒 |
2.1.3 饮料制品 |
2.2 苦瓜功能果肉制品 |
2.2.1 果脯 |
2.2.2 罐头 |
2.2.3 果酱 |
2.3 其它 |
3 结语与展望 |
(3)医药类专利摘要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Ⅰ Task Introduction |
1.1 Task Background |
1.2 Task Objectives |
1.3 Textual Features |
ChapterⅡ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 Guidance of the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atent Abstracts |
ChapterⅢ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
3.2 In-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Ⅳ Case Study |
4.1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TCM Names |
4.1.2 Transl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
4.1.3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Chinese Phrases |
4.2 Analysis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Voice |
4.2.2 Long Sentences |
ChapterⅤ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4)混合型苦瓜保健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苦瓜保健酒酿造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3 单因素试验 |
1.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1.3.5 苦瓜酒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6 酒精度的测定 |
1.3.7 感官评定 |
1.3.8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1.1 混合果汁与苦瓜汁比例对苦瓜保健酒的影响 |
2.1.2 发酵时间对苦瓜保健酒的影响 |
2.1.3 乳酸菌添加量对苦瓜保健酒的影响 |
2.1.4 发酵温度对苦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 苦瓜保健酒发酵的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 |
2.3 三维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 |
2.4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与检验 |
2.5 苦瓜保健酒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2.5.1 产品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 |
2.5.2 产品还原Fe3+能力的测定 |
3 结论 |
(5)青钱柳叶提取物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青钱柳叶提取物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考察指标的选择 |
2.3.1 干膏率的测定 |
2.3.2 含量测定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重复性试验 |
2.4.4 稳定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试验 |
2.4.6 青钱柳叶异槲皮苷的含量测定 |
2.5 吸水率的测定 |
2.6 单因素试验考察青钱柳叶提取物提取工艺的因素水平 |
2.6.1 加水倍量的考察 |
2.6.2 提取时间的考察 |
2.7 正交试验法优选青钱柳叶提取物的最佳提取工艺 |
2.7.1 正交设计 |
2.7.2 验证试验 |
2.8 青钱柳叶提取物最佳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2.9 青钱柳叶提取物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提取工艺筛选试验中考察指标的选择 |
3.2 提取工艺考察因素的选择 |
3.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2 提取时间的选择 |
3.2.3 提取次数的选择 |
3.3 工艺筛选方法的选择 |
3.3.1 单因素试验法 |
3.3.2 正交试验法 |
第二部分 青钱柳叶提取物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青钱柳叶提取物的制备流程图 |
2.2 操作 |
2.2.1 浸泡与提取 |
2.2.2 过滤 |
2.2.3 浓缩 |
2.2.4 离心 |
2.2.5 冷冻干燥 |
2.3 青钱柳叶提取物的评价指标 |
2.3.1 水分的测定 |
2.3.2 溶解性的测定 |
2.4 单因素试验考察青钱柳叶提取物冷冻干燥工艺的因素水平 |
2.4.1 真空度的考察 |
2.4.2 干燥时间的考察 |
2.4.3 干燥温度的考察 |
2.4.4 验证试验 |
2.5 青钱柳叶提取物最佳成型工艺的确定 |
2.6 青钱柳叶提取物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
2.7 中试试验 |
2.7.1 水分的检查 |
2.7.2 溶解性的检查 |
2.7.3 粒度的检查 |
2.7.4 青钱柳叶提取物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成型工艺方法的选择 |
3.2 冷冻干燥法关键参数的选择 |
3.2.1 真空度的考察 |
3.2.2 干燥时间的考察 |
3.2.3 干燥温度的考察 |
3.3 成型工艺中其他其参数的选择 |
3.4 中试试验 |
第三部分 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药用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 |
3 药用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3.1 名称 |
3.2 处方 |
3.3 制法 |
3.4 性状 |
3.5 鉴别 |
3.6 检查 |
3.6.1 粒度 |
3.6.2 外观均匀度 |
3.6.3 水分 |
3.6.4 装量差异 |
3.7 青钱柳叶提取物中异槲皮苷的含量测定 |
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3.7.2 测定方法 |
3.7.3 线性试验 |
3.7.4 精密度试验 |
3.7.5 重复性试验 |
3.7.6 稳定性试验 |
3.7.7 加样回收试验 |
3.7.8 供试品含量的测定 |
3.8 微生物 |
3.8.1 细菌总数 |
3.8.2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3.8.3 大肠埃希菌 |
3.9 功能与主治 |
3.10 用法与用量 |
3.11 规格 |
3.12 贮存 |
4 食用青钱柳叶提取物质量标准(草案) |
4.1 范围 |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 要求 |
4.3.1 植物原料 |
4.3.2 工艺过程 |
4.3.3 感官要求 |
4.3.4 理化指标 |
4.3.5 微生物要求 |
4.4 试验方法 |
4.4.1 色泽和外观 |
4.4.2 气味 |
4.4.3 鉴别 |
4.4.4 异槲皮苷含量 |
4.4.5 粒度 |
4.4.6 水分 |
4.4.7 铅 |
4.4.8 镉 |
4.4.9 砷 |
4.4.10 汞 |
4.4.11 铜 |
4.4.12 六六六和滴滴涕 |
4.4.13 五氯硝基苯 |
4.4.14 菌落总数 |
4.4.15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
4.4.16 大肠埃希氏菌 |
4.4.17 金黄色葡萄球菌 |
4.4.18 志贺氏菌 |
4.4.19 沙门氏菌 |
4.5 贮存 |
5 讨论与小结 |
5.1 薄层鉴别 |
5.2 含量测定 |
5.2.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5.2.2 含量限度 |
5.3 检查项目 |
第四部分 青钱柳叶提取物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初步稳定性考察 |
2.1 检测方法 |
2.1.1 性状 |
2.1.2 鉴别 |
2.1.3 水分 |
2.1.4 含量测定 |
2.1.5 粒度 |
2.1.6 外观均匀度 |
2.2 影响因素试验 |
2.2.1 高温试验 |
2.2.2 高湿试验 |
2.2.3 强光照射试验 |
2.3 加速试验 |
2.4 长期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的讨论 |
3.1.1 高湿试验结果的讨论 |
3.1.2 高温试验、强光照试验结果的讨论 |
3.2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结果的讨论 |
第五部分 青钱柳叶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受试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四氧嘧啶注射液的配制 |
2.2 给药溶液的配制 |
2.3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
2.4 动物分组 |
2.5 给药方法 |
2.6 测定方法 |
2.7 指标检测与方法 |
2.7.1 动物一般状态 |
2.7.2 FBG的检测 |
2.7.3 血清TG、T-CHO、LDL-C的检测 |
2.7.4 糖耐量的检测 |
2.7.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观察结果 |
3.2 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FBG的影响 |
3.3 青钱柳叶提取物对 2 型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
3.4 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T-CHO、TG和LDL-C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四氧嘧啶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评价 |
4.2 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
4.3 青钱柳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
第六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青钱柳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变温处理对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的富集及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糙米的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糙米产品的研发 |
1.2.2 糙米中主要营养成的研究 |
1.2.3 糙米发芽富集功能成分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糙米发芽过程中γ-氨基丁酸的富集及含氮物的动员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发芽试验 |
2.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发芽过程中呼吸强度和芽长的变化 |
2.3.2 发芽过程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3 发芽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2.3.4 糙米发芽过程中GAD活力和GABA含量的变化 |
2.3.5 糙米发芽过程中GABA含量及各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3.6 糙米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SDS-PAGE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温处理对富集发芽糙米GABA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2.4 单因素试验 |
3.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变温温度对发芽糙米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2 变温温度对发芽糙米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3 变温温度对发芽糙米中GAD活力的影响 |
3.3.4 变温温度对富集发芽糙米中GABA的影响 |
3.3.5 变温温度对发芽糙米中各氨基酸含量影响 |
3.3.6 变温温度对发芽糙米淀粉颗粒的影响 |
3.3.7 变温时长对发芽糙米可溶性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8 变温时长对发芽糙米淀粉颗粒变化的影响 |
3.3.9 变温时长对发芽糙米GABA含量及GAD活力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变温温度对富集发芽糙米中GABA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
3.4.2 变温时长对富集发芽糙米中GABA及其它指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芽糙米苦瓜复合营养粉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工艺流程 |
4.2.4 操作要点 |
4.2.5 试验设计 |
4.2.6 发芽糙米粉的工艺优化 |
4.2.7 苦瓜喷雾干燥条件的优化 |
4.2.8 发芽糙米苦瓜复合粉原辅料配比 |
4.2.9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烘烤温度及时间对发芽糙米粉感官性质的影响 |
4.3.2 发芽糙米粉粒径对产品感官性质的影响 |
4.3.3 苦瓜喷雾干燥条件单因素试验 |
4.3.4 苦瓜喷雾干燥条件正交试验 |
4.3.5 原料配比的确定 |
4.3.6 辅料配比单因素试验 |
4.3.7 复合营养粉原辅料配比正交试验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应用前景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前景展望 |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稳定型β-环糊精脱苦凉茶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苦瓜金银花凉茶饮料制作的工艺流程 |
1.4 制备苦瓜汁 |
1.4.1 苦瓜护色 |
1.4.2 苦瓜汁脱苦 |
1.5 制备金银花汁 |
1.6 正交试验优化苦瓜金银花饮料制作工艺 |
1.7 稳定剂对苦瓜金银花饮料的影响 |
1.8 感官评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瓜汁的护色 |
2.2 苦瓜汁的脱苦 |
2.3 正交试验优化苦瓜金银花饮料制作工艺的最佳条件 |
2.4 稳定剂对苦瓜金银花饮料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8)苦瓜玛咖复合饮品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原料 |
2 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操作要点 |
2.2.1 鲜苦瓜汁的制备 |
2.2.2 玛咖提取液的制备 |
2.2.3 过滤 |
2.2.4 调配 |
2.2.4. 1 复合稳定剂筛选试验 |
2.2.4. 2 苦瓜玛咖饮品配方优化试验 |
2.2.5 脱气 |
2.2.6 灭菌、灌装 |
2.2.7 感官评定 |
2.2.8 理化及微生物指标检验、饮品质量标准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苦瓜护色试验 |
3.2 复合稳定剂筛选试验 |
3.3 苦瓜玛咖饮品配方优化结果 |
3.4 验证试验 |
3.5 质量标准建立 |
3.5.1 理化指标 |
3.5.2 感官指标 |
3.5.3 卫生指标 |
4 讨论 |
(9)苦瓜粉中苦味的掩盖与包埋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苦瓜概述 |
1.2 苦瓜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1 以苦瓜粉为原料开发的苦瓜茶和烘焙类食品 |
1.2.2 苦瓜固体饮料 |
1.2.3 苦瓜液体饮料 |
1.3 苦瓜苦味研究现状 |
1.3.1 苦瓜苦味物质基础 |
1.3.2 苦瓜苦味消减技术研究 |
1.3.3 苦味的抑制掩盖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苦味抑制效果的研究 |
2.4.2 低苦度苦瓜颗粒冲剂的湿法造粒制备技术研究 |
2.4.3 低苦度苦瓜粉的喷雾干燥包埋技术研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苦味抑制效果研究 |
3.1.1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苦味的影响 |
3.1.2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后苦味的影响 |
3.1.3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涩味的影响 |
3.1.4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甜味的影响 |
3.1.5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后甜味的影响 |
3.1.6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特征风味的影响 |
3.1.7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综合感官的影响 |
3.1.8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综合感官的模糊评判 |
3.2 复合抑制剂对苦瓜感官的影响 |
3.2.1 复合抑制剂直观分析结果 |
3.2.2 复合抑制剂方差分析结果 |
3.3 不同辅料的添加对颗粒冲剂理化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成型率的影响 |
3.3.2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堆密度的影响 |
3.3.3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流动性的影响 |
3.3.4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溶解性的影响 |
3.3.5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防潮性的影响 |
3.3.6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色差的影响 |
3.3.7 不同辅料对颗粒冲剂苦味的影响 |
3.4 不同壁材对低苦味苦瓜全果喷干粉产品性状的影响 |
3.4.1 不同包埋壁材对苦瓜全果喷干粉水分的影响 |
3.4.2 不同包埋壁材对苦瓜全果喷干粉溶解性的影响 |
3.4.3 不同包埋壁材对苦瓜全果喷干粉色泽的影响 |
3.4.4 不同包埋壁材对苦瓜全果喷干粉扫描电镜(SEM)的影响 |
3.4.5 不同壁材包埋苦瓜全果喷干粉粒径 |
3.4.6 不同壁材包埋苦瓜全果喷干粉吸湿性 |
3.4.7 不同壁材苦瓜全果喷干粉苦味感官评分 |
3.4.8 不同壁材包埋苦瓜全果喷干粉苦味电子舌结果 |
3.4.9 功能性成分含量及活性研究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抑制剂对苦瓜粉苦味抑制机制 |
4.1.2 基于多种抑制机制的苦瓜苦味复合抑制剂 |
4.1.3 低苦度颗粒冲剂结果分析 |
4.1.4 低苦度苦瓜喷雾干燥粉结果分析 |
4.2 结论 |
4.2.1 复合苦味抑制剂的筛选设计 |
4.2.2 低苦度苦瓜颗粒冲剂的设计 |
4.2.3 低苦度苦瓜喷干粉的设计 |
4.3 创新点 |
4.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的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
(10)苦瓜的应用价值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瓜的应用价值 |
1.1 食疗价值 |
1.2 医疗价值 |
1.3 美容价值 |
2 苦瓜的加工利用 |
2.1 苦瓜提取物的加工利用 |
2.1.1 皂苷的提取 |
2.1.2 膳食纤维粉的提取 |
2.1.3 多糖的提取 |
2.1.4 乙醇提取物 |
2.1.5 黄酮的提取 |
2.2 苦瓜籽的加工利用 |
2.3 苦瓜汁的加工利用 |
2.3.1 苦瓜酒的加工工艺 |
2.3.2 苦瓜茶的加工工艺 |
2.3.3 苦瓜饮料的加工工艺 |
2.3.4 苦瓜汁褐变处理技术 |
2.4 苦瓜果肉的加工利用 |
2.4.1 苦瓜果脯的加工工艺 |
2.4.2 苦瓜果酱的加工工艺 |
2.4.3 苦瓜凉品的加工工艺 |
2.5 综合利用 |
3 展望 |
4 结语 |
四、苦瓜保健酒制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苦瓜复合泡腾片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D]. 王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2]苦瓜活性提取物及功能产品研究进展[J]. 张易,谢小花,付金凤,戴缘缘,李爱红,江生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3]医药类专利摘要翻译实践报告[D]. 赵琳.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4]混合型苦瓜保健酒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那广宁,徐铭悦,郑诗绮,李云跃,汪琢. 中国酿造, 2019(11)
- [5]青钱柳叶提取物的研制[D]. 莫丽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变温处理对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的富集及产品开发研究[D]. 姜梦诗.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7]稳定型β-环糊精脱苦凉茶的工艺优化[J]. 侯方丽,龚玉石,徐金瑞. 食品工业, 2017(06)
- [8]苦瓜玛咖复合饮品的研制及其质量标准研究[J]. 赵江丽,李荣乔,温春秀,谢晓亮,贾东升,崔施展,刘灵娣.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11)
- [9]苦瓜粉中苦味的掩盖与包埋工艺优化研究[D]. 张慧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苦瓜的应用价值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罗嘉,张军. 食品工业,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