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血通络汤治疗偏头痛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锐洺[1](2019)在《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循证医学的分析方式,本研究依照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要求对目前已发表的国内外符合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随机临床研究执行检索和筛选后进行系统评价。随后从纳入文献中归穴位规律和穴位归经,提议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穴位组合。最后再运用统计学方法(Meta分析)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结果把针刺疗法推荐给不同的偏头痛患者人群,同时提高新加坡国内的中医师临床服务素质。方法: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数据来源主要通过电子检索。检索方式将依据Cochrane系统所制定的标准进行。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英文数据库为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检索方法:“针刺疗法”或含“针刺治疗”或含“针刺法”或含“针法”或含“针刺”;得出结果后再从结果中检索“头痛”或含“偏头痛”或含“偏头风”或含“偏正头痛”或含“偏正头风”或含“头偏痛”或含“偏头风痛”或含“头半寒痛”或含“脑风”;得出结果。英文数据库检索方法如下:("acupuncture"[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MeSH Terms]OR("acupuncture"[All Fields]AND "therapy"[All Fields])OR "acupuncture therapy"[All Fields])OR needling[All Fields]AND("migraine disorders"[MeSH Terms]OR("migraine"[All Fields]AND "disorders"[All Fields])OR"migraine disorders"[All Fields]OR "migraine"[All Fields]);得出结果。手工检索方面则在临床报告和综述中追寻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而进行查阅。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临床研究或临床试验属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必须为随机分配。文中包含提示性术语如“随机对照”、“随机分配”、“随机”等,盲法的使用不受限制。2.研究对象:临床上被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无论任何偏头痛分型即符合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根据ICHD-1、ICHD-2、ICHD-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或《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中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性别、种族、国籍不受限制。3.干预措施:治疗组必须属于单纯采用针刺疗法、以针刺疗法为主要治疗方式或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4.对照干预措施:对照组所接受的干预措施包括中药、西药、针刺疗法、假针刺疗法或其它疗法,但不能为无对照干预措施。5.结局指标:主要指标为偏头痛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次要指标为治疗后偏头痛的长期和短期疗效、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持续时间、血清物质浓度的改变、TCD检验的改变和不良反应例数。6.能获得全文或准确数据。排除标准:1.非随机对照试验或无对照组的病例观察临床研究。2.自身交叉对照研究。3.动物实验或细胞组织研究。4.综述、Meta分析、评论、探讨、临床经验等非临床研究。5.疾病组和非疾病组的对比研究。6.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7.非中、英文文献。8.无法追溯到试验数据的研究。9.尚在进行中或数据不完整的临床研究。10.干预措施非单纯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数据提取:电子数据库提取的文献由Endnote x7软件进行录入和管理。筛选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研究年份、随机方法、盲法使用、偏头痛分型、研究对象人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人数、两组之间均衡性的比较、干预措施、疗效指标、选用穴位、两组的有效病例、两组的无效病例、统计学处理方法、作者结论。所提取的资料由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和管理。所有Meta分析图表由RevMan5.3制作。文献筛选:第一阶段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最初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手工筛选。首先阅读标题、摘要、关键词,随后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重复发表或相同文献、数据模糊和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第二阶段则在阅读文献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更进一步筛选最终可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两名评价者在筛选文献过程中存在差异时则由第三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判断。文献质量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最终结论和被纳入的文献质量有密切关系。倘若所纳入的文献质量未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价,Meta分析所显示的结果和随后的讨论将失去准确率,降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临床指导价值。本研究将依据由全球专业学者和临床学家共同制定的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研究分析,根据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清单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评估偏倚风险:本研究将依据Cochrane所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偏倚风险工具以7大项目进行评估:1.制造随机方法的方式。2.分配隐藏。3.是否对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使用盲法。4.是否对结果测量人员使用盲法。5.结果数据的完整性。6.结果数据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导。7.其他偏倚可能性。用穴规律和穴位归经:将最终纳入文献中所用到的穴位列出后进行多重变量分析,通过热图显示最常用的穴位,同时分析穴位归经,从中制定出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建议选穴组合。发表偏倚检验:通过Revman5.3软件对被纳入的文献导出漏斗图以检测发表偏倚,分析后作出解释。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异质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得出结论,探讨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异质性检验:纳入文献之间可因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不同的结局指标等因素出现异质性。在出现高度异质性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以探寻异质性的来源,并对此作出解释,使到Meta分析的结果稳定。亚组分析:本研究将纳入文献按不同的对照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并对文献之间的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作出解释,探讨针刺疗法的强项。成果:经过筛选后被纳入的文献共有23篇。CONSORT声明-STRICTA清单的评价发现目前发表的文献中在报导随机方式的产生、盲法的方案、分配隐藏、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治疗师资历方面较弱。偏倚风险工具也显示了多数的纳入文献因偏倚风险不清而属于B级文献。穴位规律分析后得出建议穴位组合为主穴:风池、太阳、太冲、率谷、百会;配穴:痰浊上扰证加丰隆;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加太冲;气血亏虚证加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证加膈俞。穴位组合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结果上,除了对临床学者有指导意义,还可提高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有效率。被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中存在着少量的发表偏倚。样本量较大的临床研究被发表的几率相对较高,而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发表数不多。漏斗图的非对称性说明了在纳入文献当中也出现了报导偏倚。样本量小的临床研究结局数据尤其偏向治疗组,甚至超过了95%CI。另外,由于纳入文献中较大部分未说明盲法和分配隐藏,故对结局数据可造成偏倚,在漏斗图上显示成非对称的分布。总Meta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疗法的临床有效率比对照干预措施高,但I2=65%,纳入文献之间有中度异质性。虽然数据支持了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偏头痛,但为了得到可信度更高的数据支持,随后根据不同的对照疗法和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总结针刺疗法对照药物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可较为确定的表明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时效果优于氟桂利嗪、麦角胺咖啡因、尼莫地平和卡马西平,和舒马曲坦的临床有效率接近。有2篇临床研究选择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了行针手法或特殊的非常规经验穴。由于试验设计接近,文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结局数据说明在普通针刺方法上配合中医针灸学中的行针手法或经外奇穴可明显的提高临床有效率。从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亚组分析中可见治疗师在临床上的针刺准确性可影响临床有效率。假针刺疗法中所用到的非经非穴之处,虽然位置接近治疗组中选用的穴位,但仍无法得到相同的临床有效率。这说明了穴位在人体中的特异性,也同时提醒临床治疗师在给予针刺疗法时必须注重针刺的准确性。从长期疗效和短期疗效而言,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和其所对照的治疗方法比较时有明显的优势。从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和偏头痛持续时间而言,虽然数据支持针刺疗法的效果,但基于结局指标的测量方法不统一,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针刺疗法可能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浓度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验观察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改变,针刺疗法有可能解除颅内血管痉挛,降低血流速度而缓解偏头痛,但证据缺乏统计学意义。针刺疗法的不良反应数和其他对照干预措施相比下明显较少。最后根据GRADE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等级,治疗师可对目前正在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或尼莫地平的偏头痛患者强力推荐针刺疗法;对目前正在服用舒马曲坦的偏头痛患者建议使用针刺疗法为一种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对目前正在服用氟桂利嗪或卡马西平的偏头痛患者,目前的临床研究证据虽然不完全支持针刺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但同样可推荐为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案。结论:本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综合纳入文献的治疗方案后发现,通过主要针刺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能改善偏头痛的症状,临床有效率比西药有效。这或许和针刺能改变偏头痛患者的血清ET浓度和血清NO浓度有关,值得未来的临床研究关注。最后,目前发表的针刺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中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提升试验设计方法和报导质量,方能更好的判断其结果的真实性。
邵晨旭[2](2019)在《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主要目的是从脾藏象理论为基础出发点,结合痰浊头痛的发病机理,观察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疗效,并同时与单纯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疗效对比,探讨其机理。资料与方法:按照痰浊头痛的诊断标准,将就诊于研究生导师张教授门诊64例符合标准的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分配方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头痛观察指标与中医证候评分,所得数据用SPSS2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头痛指数比较: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表明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经过治疗后头痛得到显着缓解;治疗结束后,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头痛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将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经过治疗后患者全身症状有显着改变;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显效率93.75%,对照组总显效率84.36%,治疗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4.随访: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进行随访发现,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头痛观察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程度、头痛发作次数以及头痛持续时间,并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随访,治疗组对于头痛的中医证候改善的长期效果优于对照组。
刘燕[3](2019)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偏头痛(Migraine)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随着对该病的研究被广泛关注,中医药在偏头痛防治方面的优势也逐渐被发掘。中医药诊治偏头痛有几千年历史,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及研究,其中清朝陈士铎的散偏汤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疗效,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及散偏汤治疗偏头痛药理学机制,为偏头痛的中医诊治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及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5-轻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及三叉神经节、中脑的CGRP、PENK(proenkephalin,PENK)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文献研究:(1)通过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收集以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和用药规律。(2)通过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Springer电子期刊数据库,收集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iew Manan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实验研究: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Saline control)、偏头痛模型组(Migraine)、琥珀酸舒马普坦组(Sumatriptan)、散偏汤组(Sanpian Decoction)。颈背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连续3周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第2次注射硝酸甘油后给予药物干预,经药物干预1周后,第3次注射硝酸甘油2小时后取材,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的CGRP、5-HT、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法测定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表达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文献研究:(1)偏头痛使用最多的药物为川芎、白芷、甘草、白芍、当归、天麻、细辛、柴胡、全蝎、僵蚕、钩藤、蔓荆子。聚类分析显示偏头痛常用药物可分为4类,包括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补益气血、祛风止痛等药物。(2)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散偏汤能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及降低疼痛积分,[RR=1.23,95%CI(1.14,1.31),P<0.0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1)偏头痛模型组血清CGRP含量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CGRP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相比血清CGRP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5-HT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各组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各组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2)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CGRP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升高(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比较升高(P<0.05),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三叉神经节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比较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干预后PENK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5)。(3)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中脑CGRP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升高(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比较升高(P<0.05);偏头痛模型组中脑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比较降低(?>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中脑PENK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1)偏头痛的病位在脑,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瘀,以风邪袭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2)散偏汤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无明显不良反应。(3)散偏汤可以降低由硝酸甘油诱导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中CGRP的表达,有升高其外周血中5-HT含量和降低其外周血中IL-1β的含量的趋势,可能是通过改善CGRP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4)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蛋白表达,升高三叉神经节中PENK蛋白的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蛋白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并对内啡肽系统的镇痛作用有一定影响。(5)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基因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基因的表达起抑制作用,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
陈绍红[4](2007)在《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文中指出偏头痛(migraine)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WHO将重度偏头痛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世界各国因此而造成的医疗耗费和工作损失也相当可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这些药物或由于远期疗效不肯定,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在我国的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药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相对安全,这正是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主要切入点。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献研究查阅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古代中医学家对偏头痛的文献记载,检索2000-200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偏头痛的最新临床报道,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传统特色,又反映治疗偏头痛的时代用药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寻找有效的防治偏头痛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偏头痛主要是由于风、瘀、痰、虚杂合而致,风邪侵袭、肝阳上扰、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特点。治疗方法常是数法联用,以祛风止痛、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法、活血祛瘀为主。疏散外风药、平熄内风药、活血化瘀药等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成为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本课题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导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风邪外袭、肝阳上扰、瘀血阻络所致的常见型偏头痛,以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治则,挖掘地方特色药物资源,选取传统药物与专治神经性头痛的汉桃叶相结合,拟订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天穹止痛胶囊。2.实验研究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偏头痛研究进展以及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内容:2.1基础药效研究2.1.1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通过行为学反应观察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的痛阈值,延长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1.2镇静实验:观察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够减少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数,提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发病时的急躁情绪。2.2作用机制研究2.2.1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法检测给药后脑组织中5-HT、NE、D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升高脑组织中5-HT水平,但对NE、DA无明显影响,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能通过促进5-HT对血管收缩和痛觉调节作用,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2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E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ET水平,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及CGRP对ET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对偏头痛起到防治作用。2.2.3对痛觉调节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SP、β-EP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SP含量,升高β-EP含量,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4对CGRP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RT-PCR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抑制PAG中CGRP mRNA、CRLRm RNA、RAMP1 mRNA的过多表达,并且CGPR表达与RAMP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天穹止痛胶囊不仅可以抑制CGRP mRNA的过度表达,而且可以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过度表达,影响功能性CGRP的表达,发挥对疼痛信息传导的调节作用,抑制三叉神经节传入冲动的发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作用途径可能是:①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产生的疼痛刺激。②调节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的释放平衡,调节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mRNA的表达,抑制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3.课题的创新性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药物与地方药物相结合而成。处方中的天麻、川芎等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用药;汉桃叶为广西常用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地方优势药物。这种组方思路有利于挖掘地方优势药材资源,丰富临床用药品种。电刺激SSS硬脑膜作为一种可行的、先进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已在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逐渐推广使用。但是该模型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是用于探讨偏头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以及西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尚未应用于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途径,本课题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药复方防治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CGRP作为一种参与偏头痛病理过程的重要因子,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伤害性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效应不是通过结合单一受体实现,而是由受体复合物所介导,即CRLR与RAMP1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与CGRP有高度亲和力,二者共同构建功能性的CGRP受体,目前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尚未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不仅探讨了天芎止痛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CGRP的基因表达水平,还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柯玉龙,程思琪[5](2022)在《中药调治偏头痛》文中提出偏头痛属于神经内科多发疾病,以头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偏头痛的发病率约为9.3%,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黄石娇,岳文华,李雪,杨静,王凌[6](2021)在《平肝法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平肝法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10月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条目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sger5.4软件对临床有效率、头痛强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次数、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中医证候疗效、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22篇文献,包括1 970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有效率[RR=1.21,95%CI(1.16,1.25)]、中医证候疗效[RR=1.22,95%CI(1.09,1.35)]、头痛程度[MD=-1.16,95%CI(-1.42,-0.90)]、头痛持续时间[MD=-1.30,95%CI(-2.13,-0.47)]、全血低切黏度[MD=-2.47,95%CI(-2.83,-2.10)]、纤维蛋白原[MD=-1.88,95%CI(-1.98,-1.78)]、血细胞比容[MD=-8.37,95%CI(-9.15,-7.59)]、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14.6,95%CI(-16.48,-12.71)]、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D=-3.29,95%CI(-5.33,-1.25)]均优于对照组(P <0.05);各文献间头痛次数、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统计学异质性过大,进行描述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平肝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董淼[7](2021)在《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对偏头痛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使之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试验纳入有60例属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以平肝息风通络法为原则的自拟方剂,对照组予以天麻钩藤饮治疗,均为2日1剂,水煎服,日3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最后通过总结对比两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程度、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候等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够控制偏头痛的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缓解发作程度及改善伴随症状,且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偏头痛疗效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疗效上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平肝息风通络法为原则的自拟方剂对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患儿疗效肯定,可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此治疗方案可以进行推广与应用,为肝阳上亢证的原发性偏头痛患儿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秋莲[8](2021)在《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FETTH)患者,以其治疗前后及停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蝎夏止痛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予中药汤剂“蝎夏止痛方”治疗,对照组43例予“头痛宁胶囊”治疗;疗程为1周,并于停药4周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等分值变化,并以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79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14%。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职业、HAMA评分、HAMD评分、VAS积分、头痛持续时间积分、头痛指数、单项中医症状分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⑴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由23(20,26)降至5(2,8),对照组则由23(20.25,25)降至9(7.25,12.7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的改善效果更佳。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6(5,9),对照组为9(7,14.7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头痛指数评分比较:⑴治疗1周后,两组VAS积分、头痛持续时间积分、头痛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观察组头痛指数由16(12,18)降至2(1,6),对照组由17(12,24)降至4(2,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头痛指数为4(2,9),对照组为8(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情况:⑴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⑵停药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和75.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常规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蝎夏止痛方”对临床辨证为痰瘀互结证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头痛指数方面具有优势。2.“蝎夏止痛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马海婷[9](2021)在《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运用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探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中是否发挥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比此种方法对改善头痛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是否具有独到作用;为头痛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中医治疗方法并为中医内外合治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丰富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例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收集患者入组前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头痛情况、中医证候、用药等诊疗信息。在治疗期间均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中药、中成药、西药、针灸等,若服用或治疗应详细记录。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通过和解少阳法拟定的中药穴位贴敷贴于患者两侧太阳穴及印堂处,每日1贴,持续2小时。其中1例患者因去往外地停止治疗而脱落。两组均治疗14天,并在治疗2周和停药2周时各观察一次头痛发作情况和头痛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在停药2周时测评一次患者SF-36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指标,将以上观察内容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对比观察和解少阳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配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诱因、职业分布、头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负面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等各项基线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临床情况: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对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头痛频率和减少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两组表现相当;两组头痛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性(P<0.05),因此试验组对头痛的临床效能优于对照组;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头痛综合积分,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仍十分显着,甚至优于治疗后(P<0.01),对照组对头痛的改善作用相比治疗后虽无明显提高但可维持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头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对改善眩晕耳鸣和心烦易怒中医证候效果不佳(P>0.05),对其余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疗效(P<0.05);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更明显(P<0.05),而在改善除以上外的其他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结果相当(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2周后随访观察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仍十分显着,均显着优于治疗后(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停药2周后对肝阳上亢证候的疗效更为显着,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停药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SAS、SDS量表进行随访测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P<0.05),组间对比,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通过SF-36量表进行多维度评价,经统计学检验,试验组在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测评中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VT、RP、BP这几个维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PF、GH、SF、RE、MH这几个维度则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在HT方面两组较治疗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在RE、MH、BP、VT、SF这几个维度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但前者的改善更为全面,且效果更优于后者。研究结论:1.两组对改善头痛临床症状均有显着疗效,但在减轻头痛强度、改善伴随症状及改善头痛综合情况方面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要明显优于单一口服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的远期疗效较后者更为显着;2.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候的改善较为显着,在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等证候及中医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服用天麻钩藤饮,并且前者对肝阳上亢证候远期维持疗效更为显着;3.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和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均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但前者疗效更为显着;4.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较单一服用天麻钩藤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全面,疗效更为显着。
桑正荣[10](2021)在《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推广佛手定偏汤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肝郁血瘀型偏头痛门诊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照就诊的前后次序进行数字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口服佛手定偏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次,早晚各一次;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每晚一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28天。在初次就诊时与2个疗程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TCD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指标异常分布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头痛症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积分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在整个观察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1例患者脱落,1例剔除,最后实际纳入统计分析的67人,其中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结果:1.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偏头痛类型、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5.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6.47%,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佛手定偏汤临床疗效和盐酸氟桂利嗪相当;中医肝郁血瘀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5.29%,对照组有效率63.64%,治疗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头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单项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头痛伴随症状单项积分与头痛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降低程度上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肝郁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5.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HAMD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6.TCD血流Vs状态异常分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CA、AC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CA、VA、B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只有MCA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Vs异常比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余血管,两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佛手定偏汤的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佛手定偏汤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改善TCD血管Vs异常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二、活血通络汤治疗偏头痛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通络汤治疗偏头痛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 偏头痛定义及症状 |
1.2 偏头痛发病阶段 |
1.3 偏头痛的分类 |
1.4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
1.5 偏头痛的发生机制 |
1.6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2 中医对于偏头痛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对偏头痛病机的认识 |
2.2 偏头痛的中医治则 |
2.3 偏头痛的中医证型与代表方药 |
2.4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5 推拿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6 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7 艾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8 耳穴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 |
2.9 食疗法防治偏头痛的研究 |
第二章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数据提取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过程 |
3.2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 |
4 纳入文献的穴位规律分析 |
4.1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 |
4.2 纳入文献的主穴规律小结 |
4.3 纳入文献的配穴规律 |
5 纳入文献的疗效Meta分析 |
5.1 所有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 |
5.2 敏感性分析 |
5.3 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检测 |
5.4 亚组分析 |
5.5 推荐等级 |
6 讨论 |
6.1 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讨论 |
6.2 穴位规律和建议穴位组方 |
6.3 发表偏倚和Meta分析讨论 |
7 结论 |
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 病例信息采集表 |
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3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前言 |
综述一 头痛的古代文献研究综述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探析 |
1 辨证论治 |
2 分证治疗 |
3 成方应用 |
4 中成药治疗 |
5 针刺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
1 偏头痛的病理学基础 |
2 各种神经肽和偏头痛的关系 |
3 基础研究对偏头痛治疗的指导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前言 |
文献研究一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探讨 |
1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研究 |
2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组方规律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偏头痛用药规律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文献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 |
实验一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外周血CGRP、5-HT、IL-1β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的影响 |
1 Western blot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Real Time PCR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及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上篇 研究内容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与相关药物研究 |
1. 天穹止痛胶囊的配方分析 |
2. 方中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章 基础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静作用 |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作用机制探讨 |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 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血浆中CGRP、SP 和β-EP 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PAG 区CGRP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调治偏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汤|剂| |
1.天麻钩藤饮 |
2.散偏汤 |
3.川芎茶调散 |
4.通窍活血汤 |
5.血府逐瘀汤 |
6.补阳还五汤 |
|中|成|药| |
1.都梁软胶囊 |
2.天舒胶囊 |
3.头痛宁胶囊 |
4.养血清脑颗粒 |
5.通心络胶囊 |
6.血塞通 |
7.正天丸 |
8.丹珍头痛胶囊 |
|中|药|注|射|剂| |
(6)平肝法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选择 |
1.2.1 文献纳入标准 |
1.2.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临床有效率 |
2.4.2 头痛程度 |
2.4.3 头痛持续时间 |
2.4.4 中医证候疗效 |
2.4.5 血液流变学指标 |
2.4.6 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
2.5 描述性分析 |
2.6 不良反应 |
2.7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7)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案 |
4 安全评定标准 |
5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定标准与处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评价标准 |
9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病例脱落原因 |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8 中止标准 |
3 试验设计 |
3.1 试验类型 |
3.2 病例样本估算 |
3.3 分组方法 |
3.4 药品来源及相关说明 |
3.5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4.4 指标的测定方法 |
5 随访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头痛指数疗效评定标准 |
6.2 单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6.3 临床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7 不良反应评价 |
7.1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7.2 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之间相关性的评估 |
7.3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
7.4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8 安全性评价 |
9 质量控制 |
10 数据统计方法 |
11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治疗前头痛症状特点比较 |
2.3 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分值比较 |
2.4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疗效性分析 |
3.1 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积分比较 |
3.3 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5 治疗1 周后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6 治疗1 周后头痛指数疗效比较 |
3.7 治疗1 周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3.8 停药4 周后头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9 停药4 周后头痛指数疗效比较 |
3.10 停药4 周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1.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3 中医对痰瘀互结证头痛的认识 |
1.4 中医药物治疗现状 |
1.5 中医针刺治疗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2.1 西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
2.2 紧张型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3 蝎夏止痛方的组方依据 |
3.1 立方依据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对于止痉散运用的分析 |
3.4 关于法半夏使用的思考 |
3.5 芍药与甘草配伍应用的分析 |
3.6 其他单味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
5 疗效分析 |
5.1 对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
5.2 对痰瘀互结证FETTH患者头痛指数的疗效分析 |
6 脱落病例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紧张型头痛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
1. 原发性头痛的流行病学及分类 |
2. 原发性头痛的病因 |
3. 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
4. 原发性头痛的慢性化 |
5.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共病 |
6. 原发性头痛的治疗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头痛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
1. 古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
2. 现代医家对内伤头痛病因病机的探讨 |
3. 内伤头痛的辨证分型与肝阳上亢型头痛 |
4.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 |
5. 针对病机的内外合治方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注意事项 |
2.5 临床观测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疗效观察 |
3.3 随访观察 |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中药方的选用 |
4.3 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相关性 |
4.4 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的运用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质量控制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8 统计学处理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分析 |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单项头痛症候积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总积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8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
3.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血管Vs异常状态比较 |
3.10 两组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并发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
3.1 佛手定偏汤的来源及方义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综合临床疗效与头痛症状积分结果分析评价 |
4.3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疗效评价 |
4.4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
4.5 TCD血流速度指标评价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偏头痛病因的分析探讨 |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
1.4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认识 |
2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2.1 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四、活血通络汤治疗偏头痛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偏心痛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郭锐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头痛的临床研究[D]. 邵晨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D]. 刘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中药调治偏头痛[J]. 柯玉龙,程思琪. 食品与健康, 2022(01)
- [6]平肝法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黄石娇,岳文华,李雪,杨静,王凌. 中国中医急症, 2021(07)
- [7]平肝息风通络法治疗小儿原发性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董淼.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蝎夏止痛方治疗痰瘀互结证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秋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和解少阳法穴位贴敷配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观察[D]. 马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桑正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