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滕飞[1](2021)在《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赜》文中研究指明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其探索求新。应用问题导学法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问题设计,只有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学生才会有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这将促使其主动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当中,从而获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文章主要对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罗茜[2](2020)在《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语文“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为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不推陈出新,就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探索并科学地设计出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有很重要的意义。“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是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实行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导学自学”、“合作探究”、“精讲精练”、“展评激励”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力、探究力、关注力、达成力,帮助每个孩子快乐地学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范围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从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基本要求四个方面,阐明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创造教育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阐述了新课标对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建议。第三章介绍“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对自主力、探究力、关注力、达成力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阐述“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成效,其中包括介绍模式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该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案例分析,并对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上升,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第五章对“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现存的主要问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模式运用不适合所有科目、所有课型,部分教师对该模式不能灵活运用,模式运用流于形式,学生自主学习效率较低,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氛围表面活跃。针对以上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与对策:健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跳出模式之框,追寻切实之法;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以及提高合作探究的有效性。本文对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一些今后改善的思路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阳洁[3](2019)在《利用导学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新课程课改纲要》明确指出: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笔者是一个在偏远乡镇中学任教了多年的教师,发现大部分农村的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都不高。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否能够解决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在一起”这一问题。本文以六盘水一个乡镇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访谈法,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学实践设计了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卷,包括化学学习习惯、化学学习时间、化学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并进行调查,获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2)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并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3)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和学生的化学成绩以及学生访谈得到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化学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因此,在农村中学实施导学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可行性,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高中学习、大学学习乃至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学会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杨艳瑜[4](2019)在《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潜能。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结果以及结合课堂实际观察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习知识点堆积、缺乏信息加工、缺乏批判性理解与思考能力、问题意识不足、学习交互关系弱及信息流单向传递等浅层学习现状;大多数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但进行网络学习的自我内驱力不强,容易被网络中的娱记娱事带出课堂沉迷于网络,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本研究基于现实问题出发,构建了“手机课堂”深度学习活动,并引导高职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手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期促进高职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有关“深度学习”、“智能手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度学习内涵特征、高职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Eric Jensn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的DELC以及杨开城提出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下,笔者从学习者视角构建了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并进一步以“手机课堂”深度学习活动的目标及特征为出发点,构建了“手机课堂”环境下的三种深度学习活动类型(问题探究式、案例评析式、作品创作式),并对深度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设计。为了检验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借助浙江省Z高职院校一年级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流程与《英语》课程相结合设计并开展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深度学习活动。实验前期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中学习成绩、深度学习水平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保证两个班级学生的初始学习水平、深度学习水平具有同质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实验组利用“手机课堂”实施教学,对照组则选取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实验对象的学习成绩、深度学习水平进行量性评价;借助SOLO分类法对实验对象的过程性学习结果进行质性评价。本研究的结论包括:(1)“手机课堂”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学生成绩;(2)“手机课堂”能够提高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水平;(3)“手机课堂”构建的深度学习活动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实现深度学习;(4)实验教师和学生对“手机课堂”教学方式满意度倾向较好。总之,本研究利用“手机课堂”构建的深度学习活动对高职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开展“手机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思路与教学实践指导。
于黎明[5](2019)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模式能使教师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提升教学效率,学科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指导。“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是作者所在学校课题组针对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广泛的课堂调研、汇集优秀教师的课堂做法提炼出来的教学模式。“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提出后在全校各学科推广使用,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完善“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提供借鉴。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阐释了它的来源、内涵、理论依据、操作流程,明确了“四疑导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为目标、以导学案为实施载体的教学模式,它的本质是以疑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其次,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导学案的编制模式化、习题化,使用流于形式,不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施过程中操作程序机械化,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形式化,教学浅层化。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和策略缺少数学学科针对性,不利于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然后,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的编制和“四疑”的操作要点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对导学案的改进是提出其编制要以“以生为本”为宗旨、以发展高阶思维为目标,并从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设定、习题设置、问题设置等方面给出操作方案。对“四疑导学”各环节的操作要点的改进有四个方面:以自学课本、完成尝试练习题的方式进行个体质疑→以快乐探究、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源地质疑;以小组碰撞交流、全班碰撞交流的方式进行碰撞激疑→以体验新知的生成来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出有价值的疑问;以学生讲解、师生辨析、全班展演的方式进行师生析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认知加工,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精析;以当堂检测巩固所学新知→利用变式练习题促进学生感悟新知价值、学会迁移运用,在改进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针对改进后的操作要点提出了其实施策略:践行“以疑导学”;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最后,根据改进后的模式,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为例,详细阐释了如何设计导学案,并给出设计结果(见附录2);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录中各个环节进行评析阐述如何实施改进后的操作要点;从执教者反思、听课教师评价、课堂观察量表测量评价、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四个维度对其课堂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发现改进后的“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更有学科针对性、可行性,更能促进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姚凌琳[6](2018)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满堂问”、“一言堂”等现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学习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来试图解决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主要研究方式,来了解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状况,分析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实施“空白艺术”的策略。本篇论文,总共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起源、本课题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概述。主要是对“空白艺术”进行具体的阐述,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部分主要分由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第三章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这部分主要是挖掘文本中的“空白”,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空白”以及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空白艺术”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它有利于构建有动有静、有开有合、有张有弛的充满节奏感的艺术性的语文课堂,也有利于构建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
付海滨[7](2018)在《“1121”课堂模式研究 ——以德州一中语文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响应课改号召,各地的中学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各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提出“10+35”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践行“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而山东省济宁市兖州一中则提出“循环大课堂”的概念。不管何种模式,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总结出来的,它们虽然采用的形式多样,方法各异,但是追求的目标确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努力构建高效课堂。“1121”课堂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深入探究,反复论证而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的新模式。笔者有幸进入到该校实习,由此深入学习和感受了“1121”模式下的课堂。本文主要论述了“1121”课堂模式在德州市第一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进一步完善的策略。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是从总体上对“1121”课堂模式进行了概述,涉及到“1121”课堂模式的内涵、提出的背景、特征和理论依据四个方面。第二章从“1121”语文课堂的基本结构这一角度阐述了“1121”课堂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面貌,并分别选取了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听的一节阅读鉴赏课,一节写作交流课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从中也给出了笔者自己的具体详细的评价。第三章是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1121”课堂模式实施情况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对象都分别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第四章分别从“1121”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及其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导学案和参考书重复使用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课堂展示的学生过于集中、有效讨论的时间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都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1121”课堂模式在今后能够不断完善并得到推广。
李欢[8](2017)在《“分组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一线教育者的共同追求。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让传统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语文界的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推进素质教育置于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地掀起了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高潮。“分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次新尝试。而“分组教学”也因其有效性、可操作性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很多中学开始在课堂中引入“分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分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它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分组教学”成绩与问题并存。它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却也容易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流于形式而陷入误区,问题逐渐凸显:教师角色缺失,学生易滥竽充数,课堂容量单一,忽视巩固练习等。为了使“分组教学”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健康有力的发展,本论文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分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对“分组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揭示它的理论依据和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运用课堂实例阐释“分组教学”在语文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操作,是论文的重点部分。最后是对“分组教学”教学模式的反思,并针对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易陷入的误区提出建议。论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让“分组教学”优势最大化,越来越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能给当下的语文教师以有意的启示。
董之然[9](2017)在《“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带有原创性的、中国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从1994年初被提及,到1997年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几十年来全国各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学定教”的主张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等待着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就“以学定教”的研究,大多处于抽象宏观的层面上,包括比较泛化的讨论“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或是处于“学为主体”的理念层面,而如何具体微观地指导教师确定“教”的策略的研究尚不普遍,也不深入。对“定”的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所以在我的研究中,通过“定”这个桥梁,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结合起来,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更为直观可信的研究方法,来更好地呈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给教师的“教”提供经验。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的课堂实施现状以及“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并且在其的广义概念之下,重点论述“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所产生的疑难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思路”这一环节,切入口较小,也更具实践意义和针对性。其次,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后发现,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学科特点,最适合“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又存在以下几点困惑:大班教学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怎么办?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重点的不一致怎么办?散乱的“先学”如何系统地“后教”。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分为对老师的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此种开展此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望给其他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路和经验。
侯立建[10](2016)在《《功》教学案例》文中研究指明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由此,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以疑导学","自主建构""问题探究"等等.仔细分析,这些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的、灵动的、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二、浅谈“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导学法概述 |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现状 |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策略 |
1. 做好问题预设 |
2. 做好课堂引导 |
四、结论 |
(2)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语文“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内涵及理论依据 |
2.1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
2.1.1 基本理念 |
2.1.2 基本特征 |
2.1.3 基本要素 |
2.1.4 基本要求 |
2.2 新课标对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
2.3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 |
2.3.2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
3.1 自主力(导学自学) |
3.1.1 提纲导学 |
3.1.2 自主学习 |
3.1.3 整合问题 |
3.2 探究力(合作探究) |
3.2.1 自主自为 |
3.2.2 互动合作 |
3.2.3 形成共识 |
3.3 关注力(精讲精练) |
3.3.1 教师精讲体现四个关注 |
3.3.2 引导学生体现三个关注 |
3.4 达成力(展评激励) |
3.4.1 精问测试 |
3.4.2 分层展示 |
3.4.3 点评激励 |
第四章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成效 |
4.1 “四力”追梦课堂的实施情况 |
4.1.1 阶段性计划实施 |
4.1.2 实施进度现状 |
4.2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 |
4.2.1 教师方面 |
4.2.2 学生方面 |
4.3 合川区龙市小学语文“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 |
4.3.1 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上升 |
4.3.2 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
4.3.3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 |
第五章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
5.1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
5.1.1 学校方面 |
5.1.2 教师方面 |
5.1.3 学生方面 |
5.2 对“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
5.2.1 对学校的建议 |
5.2.2 对教师的建议 |
5.2.3 对学生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调査问卷(教师版) |
附录B “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调査问卷(学生版) |
(3)利用导学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3 “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过程 |
4 化学导学案的设计及案例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内容的选取 |
4.3 研究过程 |
4.4 案例研究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学生实验前后化学成绩差异性性分析 |
5.2 实验后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性分析 |
5.3 实验后测问卷数据分析 |
5.4 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6 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1 导学案与课本教材需要协调统一 |
6.2 导学案与教学辅助材料要融为一体 |
6.3 教学中“教”与“学”统一 |
6.4 重视导学案中“一刀切”现象 |
6.5 分层设计做到完美结合 |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对导学案教学模式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4)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6.1 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 |
1.6.2 有关智能手机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 |
2 深度学习及特征分析 |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 |
2.2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
2.3 高职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
3 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3.1 “手机课堂”及其功能 |
3.1.1 “手机课堂”概念界定 |
3.1.2 “手机课堂”功能 |
3.2 “手机课堂”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持 |
3.2.1 支持多途径互动交流,引发知识建构、激发深层交互 |
3.2.2 推送信息化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
3.2.3 实施经验值制度,实现学习过程的监督与反馈 |
3.2.4 提供多样化评价,引发批判性理解与反思 |
4 “手机课堂”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 |
4.1 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
4.1.1 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加涅 |
4.1.2 DELC深度学习路径——Ference Marton、Roger Saljo |
4.1.3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
4.2 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一般流程 |
4.2.1 前期准备阶段 |
4.2.2 深度学习活动设计阶段 |
4.2.3 评价修改阶段 |
4.3 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 |
4.2.1 问题探究式深度学习活动及其设计 |
4.2.2 案例评析式深度学习活动及其设计 |
4.2.3 作品创作式深度学习活动及其设计 |
5 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实验研究 |
5.1 实验前期准备 |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5.1.2 访谈提纲设计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5.2 实验设计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对象 |
5.2.3 实验假设 |
5.2.4 实验变量 |
5.3 实验过程 |
5.3.1 实验前测 |
5.3.2 实验实施 |
5.3.3 实验后测 |
6 实验结果分析 |
6.1 “手机课堂”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
6.2 “手机课堂”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水平的影响分析 |
6.3 深度学习活动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 |
6.3.1 问题探究式深度学习活动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
6.3.2 案例评析式深度学习活动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
6.3.3 作品创作式深度学习活动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分析 |
6.4 “手机课堂”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分析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2 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现状及“手机课堂”教学方式接收度调查-后测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实验组与对照组期中-期末成绩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
2 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
2.1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来源及理论依据 |
2.2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目标 |
2.3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2.4 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学科使用现状的访谈调查 |
3.1 访谈的方法和对象 |
3.2 访谈提纲的设置 |
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及其实施策略 |
4.1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 |
4.2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5 一个“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馈的案例 |
5.1 教学实践: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 |
5.2 教学实践的反馈 |
6 研究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案例展示 |
附录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导学案 |
附录3 :初中数学“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致谢 |
(6)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起源 |
二、本课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概述 |
第一节 “空白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空白艺术”的定义 |
二、中国各种艺术门类中“空白艺术”的相通概念 |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一、实施“空白艺术”的理论依据 |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求 |
三、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意义 |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二、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 |
三、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生对“空白艺术”没有足够认识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空白”的忽视 |
三、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合理运用“空白艺术”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
二、教师对“空白艺术”的实施缺乏有效方法的指导 |
三、学校对在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
第一节 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文本中的“空白” |
一、挖掘识字类文本的“空白” |
二、挖掘阅读类文本中的“空白” |
三、挖掘口语交际类文本的“空白” |
四、挖掘习作类文本的“空白” |
第二节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空白” |
一、课堂导入,设置空白 |
二、教师提问,留出空白 |
三、师生互动,制造空白 |
四、课堂评价,生成空白 |
五、板书设计,形成空白 |
六、课外拓展,利用空白 |
第三节 “空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注意事项 |
一、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二、“空白艺术”的实施必须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
三、不可为“空白”而“空白” |
四、学校要有意识关注“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7)“1121”课堂模式研究 ——以德州一中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1121”课堂模式概述 |
(一)“1121”课堂模式的内涵 |
1.一个原则——先学后教 |
2.一个载体——导学案 |
3.两种课型——自主课、互动课 |
4.一个目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二)“1121”课堂模式提出的背景 |
1.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 |
2.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3.学校提高升学率和建设高效课堂的客观要求 |
(三)“1121”课堂模式的特征 |
1.发展性 |
2.生成性 |
3.合作性 |
(四)“1121”课堂模式的理论依据 |
1.内外因关系理论 |
2.元认知理论 |
3.群体动力理论 |
4.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1121”课堂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
(一)“1121”语文课堂基本结构 |
1.预习自学完成学案 |
2.合作探究讨论疑惑 |
3.成果展示指导释疑 |
4.总结深化巩固提升 |
(二)“1121”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
1.阅读鉴赏课——以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课《六国论》为个案 |
2.写作交流课——以《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作文指导课为例 |
三、“1121”课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调查 |
(一)关于对教师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 |
2.教师的认知情况调查 |
3.教师的落实度调查 |
4.教师的实施效果调查 |
(二)关于对学生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1.学生对“1121”的认知度调查 |
2.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调查 |
3.学生自主课学习情况调查 |
4.学生的互动课学习情况调查 |
5.“1121”课堂模式整体实施效果调查 |
(三)访谈情况 |
1.教师访谈记录摘要 |
2.学生访谈记录摘要 |
四、“1121”课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反思 |
(一)“1121”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 |
1.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3.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
4.实现了课堂的民主和谐 |
(二)“1121”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学生自主课学习效率较低 |
2.讨论时间不充分,展示人员固定 |
3.小组间任务分工造成片面学习 |
(三)“1121”课堂模式的完善策略 |
1.提高学生自主课的学习效率 |
2.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分组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分组教学”相关理论及作用 |
第一节 “分组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分组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现实需要 |
一、“分组教学”的理论依据 |
二、“分组教学”的现实需要 |
第三节 “分组教学”的作用 |
一、拓展思维,挖掘潜能 |
二、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团队意识 |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
第二章 “分组教学”在语文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操作 |
第一节 古诗词鉴赏课 |
第二节 文言文讲读课 |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课 |
一、人物传记篇 |
二、小说篇 |
第四节 名篇背诵课 |
第五节 写作指导课 |
一、课堂活动第一步:“品” |
二、课堂活动第二步:“评” |
三、课堂活动第三步:“拼” |
第三章 “分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缺失 |
第二节 学生易滥竽充数 |
第三节 课堂容量不足 |
第四节 忽略教师点拨和巩固练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
1.1“以学定教”的界定 |
1.1.1“以学定教”的涵义 |
1.1.2“以学定教”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1.1.3“以学定教”的流程设计 |
1.2“以学定教”的理论基础 |
1.2.1 符合新课标要求 |
1.2.2 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
1.2.3 其他相关理论 |
1.3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
1.3.1 教材本身的特殊性 |
1.3.2 问题本身的特殊性 |
1.3.3 学生本身的特殊性 |
1.3.4 教师本身的特殊性 |
第二章“以学定教”的课堂实施现状 |
2.1“以学定教”的实施成效——以湖南师大附中为例 |
2.1.1 湖南师大附中“以学定教”的总体思路 |
2.1.2“以学定教”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
2.1.3“以学定教”课堂实现的三个突破 |
2.2“以学定教”教学实施存在的困惑 |
2.2.1 大班教学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
2.2.2 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重点的不一致 |
2.2.3 散乱的“先学”如何系统地“后教” |
2.3 对学生、一线教师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
第三章“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 |
3.1 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
3.1.1 三不教三教 |
3.1.2 教案的合理使用 |
3.1.3 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
3.2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
3.2.1 三不问三问 |
3.2.2 教辅书的合理使用 |
3.2.3 转变学习观念 |
3.3“以学定教”的基本程序 |
3.3.1 学生如何“先浅学” |
3.3.2 教师如何“后深教” |
3.3.3“先浅学”和“后深教”的无缝连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功》教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基础 |
三、“功”生成性教学过程设计 |
1. 教学目标 |
2. 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反思 |
四、浅谈“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 滕飞. 成才之路, 2021(10)
- [2]重庆市合川区龙市小学语文“四力”追梦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与研究[D]. 罗茜. 延边大学, 2020(05)
- [3]利用导学案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中学为例[D]. 阳洁.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4]利用“手机课堂”促进高职学生深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 杨艳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D]. 于黎明.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空白艺术”研究[D]. 姚凌琳. 苏州大学, 2018(04)
- [7]“1121”课堂模式研究 ——以德州一中语文教学为例[D]. 付海滨.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分组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李欢. 河南大学, 2017(06)
- [9]“以学定教”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 董之然.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10]《功》教学案例[J]. 侯立建. 理科考试研究,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