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棘籽油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一苇[1](2021)在《蓝靛果籽油提取工艺及体外生物活性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蓝靛果是生长在我国东北部的一种可食用野生浆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对蓝靛果的开发以果汁和果酒为主,含有果籽、纤维、蛋白质等成分的果渣被废弃,造成了蓝靛果资源的浪费。植物种子都有不同含量的油脂,现阶段对蓝靛果籽油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蓝靛果果渣中的果籽为原料,对蓝靛果籽油进行了提取、分析与检测。以出油率为指标,利用水酶-微波提取法对蓝靛果籽的油脂进行提取,并优化了提取工艺。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蓝靛果籽油的脂肪组成及相对含量,测定了油脂的理化参数,考察了其热稳定性与氧化稳定性。最后对蓝靛果籽油的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抗氧化活性、细胞毒性、降脂活性以及护肝作用。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优化了水酶-微波提取法提取蓝靛果籽油的工艺,最佳的工艺为:选用碱性蛋白酶,配制成浓度为2%的溶液,先将其与蓝靛果籽粉末在最适条件下(pH 10,水浴50℃)酶解反应2 h,再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进行微波提取,液固比为20 mL/g、微波功率为500 W、微波温度为51℃和微波时间为20 min,此时,最佳出油率为29.67±0.04%。本方法优化后的出油率接近索氏提取法的出油率,而且具有绿色提取的优点。2.对蓝靛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与测定,索氏提取法与水酶-微波提取法的蓝靛果籽油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共轭亚油酸,即9,顺-11,反-十八碳二烯酸和10,反-12,顺-十八碳二烯酸,且含量都超过45%。通过对比两种提取方法油脂的理化指标,发现水酶-微波提取法提取的蓝靛果籽油的酸值与过氧化值低于索氏提取法,碘值和皂化值的测定结果与索氏提取法相比差异不大。二者的热重分析表明热稳定性无显着差异,氧化稳定性试验发现水酶-微波提取法的籽油在测试时间内的共轭二烯值与过氧化值相对更加稳定。因此,水酶-微波提取法提取的蓝靛果籽油品质高于索氏提取法。3.对蓝靛果籽油的体外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体外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可以得出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对人肝细胞L02在100 μg/mL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在40 μg/mL浓度下体现出降脂活性,可以抑制油酸钠诱导的HepG2细胞成脂,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具有肝保护作用,能使HepG2细胞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降低。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水酶-微波提取蓝靛果籽油的高效绿色提取方法。与传统的索氏提取相比,本方法提取的籽油品质较好,稳定性较强。并且蓝靛果籽油安全无毒,具有抗氧化活性、降脂活性和护肝功效。本研究为蓝靛果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蓝靛果果籽中得到的具有功能性保健型油脂,具有产业化开发的潜力。
周浩楠,胡娜,董琦,王洪伦[2](2020)在《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林树种之一。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沙棘常用于生产多种保健食品、饮品和治疗多种疾病。现主要综述沙棘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沙棘资源后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英[3](2017)在《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沙棘三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生理盐水1.0 mL/kg)、阴性对照组(16只,橄榄油1.0 mL/kg)和肝纤维化模型组(40只,CCl4+橄榄油1.0 mL/kg)。将成功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1.0 mL/kg)、沙棘三宝胶囊组(每组8只,沙棘三宝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13、0.26、0.65g/kg)、空白组(8只,生理盐水1.0 mL/kg)、阴性对照组(8只,橄榄油1.0 mL/kg)。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60天。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IV)的变化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中、高剂量的沙棘三宝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HA、ALT、AST含量(P<0.05)并能抑制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增生。其中,中剂量药物干预肝纤维化的作用更优。结论:沙棘三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马英,王晓临[4](2016)在《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沙棘三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生理盐水1.0 mL/kg)、阴性对照组(16只,橄榄油1.0 mL/kg)和肝纤维化模型组(40只,CCL4+橄榄油1.0 mL/kg)。将成功造模大鼠分为模型组(8只,生理盐水1.0 mL/kg)、沙棘三宝胶囊组(每组8只,沙棘三宝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13、0.26、0.65 g/kg)。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60天。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IV)的变化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中、高剂量的沙棘三宝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HA、ALT、AST含量(P<0.05)并能抑制大鼠肝组织纤维化增生。其中,中剂量药物干预肝纤维化的作用更优。结论沙棘三宝胶囊对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侯龙辉[5](2016)在《沙棘籽油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肝脏中TIMP-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沙棘籽油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健康,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沙棘籽油高剂量组(H组)、沙棘籽油中剂量组(M组)和沙棘籽油低剂量组(S组)。5个实验组,每组大鼠数量16只,置于相同环境。用CCl4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即用体积比为40%CCl4纯花生油液对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注射量为0.1ml/100g,一周2次,连续8周。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H、M、S组浓度为10ml/kg、5ml/kg、1ml/kg的沙棘籽油灌胃。给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1ml/100g纯花生油并用10ml/kg生理盐水灌胃。第8周实验结束,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常规病理学检查肝组织切片,按表2.2标准进行判定。用DAB两步法检测肝组织中TIMP-1的表达。采ImageProplus(IPP)图文分析系统分析图片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同一实验组各图片平均光密度值的均数及标准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组平均光密度值是否有显着差异。结果:第8周实验结束时14只大鼠死亡,正常对照组1只,模型组5只,沙棘籽油H组2只,M组2只,S组4只,死亡率17.5%,考虑因四氯化碳中毒死亡。其余大鼠常规病理分期结果:模型组8只4期、3只3期。沙棘籽油干预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其中H组3期1只、2期10只、1期3只;M组3期2只,2期11只,1期1只;S组4期7只,3期5只。免疫组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IMP-1的表达(0.455±0.050)显着强于正常对照组(0.241±0.059),P<0.05。H组TIMP-1的表达(0.311±0.043)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较模型组显着减弱(p<O.05)。结论:沙棘籽油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肝脏中TIMP-1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徐士勋[6](2014)在《基于鳖甲功效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Ⅲ)-络合法分离鳖甲寡肽探讨及鳖甲七肽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鳖甲具有潜阳滋阴,散结软坚,除蒸退热的功用,研究表明该药及其复方在保护肝脏、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等方面有普遍的应用;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为寡肽类;前期实验结合文献调研发现寡肽分离有较大难度,常规分离的工作量大、重复性差;药理研究发现鳖甲寡肽体外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与肝组织有一定结合率,同时文献调研发现寡肽类具有抑制肝星状细胞、肿瘤细胞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前期研究发现分离得到的鳖甲七肽对四氯化碳导致的急慢性肝损伤、猪血清引起的肝纤维化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作用,而酒精性肝病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开发抗酒精性肝病药物需求较大,尚未对鳖甲七肽对酒精性肝损伤作用进行研究。综上本课题对鳖甲寡肽的研究分为化学分离和药理研究两个方面,化学方面对寡肽的分离方法学从丹磺酰氯衍生化分离、HPLC-MS/MS对混合物中寡肽进行指认、铜离子络合分离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得到更适用于分离鳖甲寡肽的方法;药理方面从鳖甲寡肽对4种肝相关细胞和2种免疫相关细胞增殖影响及鳖甲七肽对酒精引起的正常肝细胞损伤和小鼠急慢性肝损伤治疗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进一步确认鳖甲寡肽的药效。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3017)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立项(2011-CXT D-15)支持。研究方法:化学分离,衍生分离利用丹磺酰氯对寡肽的氨基端进行衍生,以HPLC对衍生结果进行分析;二级质谱以HPLC-MS/MS对鳖甲中混合寡肽质谱碎片进行阐明,结合氨基酸裂解规律对寡肽一级结构进行鉴定;络合分离以硫酸铜溶液对硅胶、聚酰胺树脂、AB-8大孔吸附、凝胶G10树脂进行处理,比较各洗脱部位差别及回收率,筛选出硅胶进一步优化络合条件,制备硫酸铜络合硅胶柱层析填料和薄层板;药理方面,细胞实验用MTT法考察鳖甲寡肽对肝星状细胞(HSC-T6)、正常肝细胞(L02)、成纤维细胞(L929)、肝癌细胞(Be17402)、嗜碱性粒细胞(rbl-2h3)、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影响及对酒精损伤的L02细胞的治疗及预防功效;动物实验方面以不同浓度酒精分别用雌性和雄性小鼠造酒精性急慢性肝损伤模型,考察鳖甲七肽对它们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分离部分发现丹磺酰氯衍生反应复杂,样品及标准品液相分析没有出现新峰;应用HPLC-MS/MS联用方法从60%醇沉-酶解经3500透析膜透析后,分子量小于3500的部位指认了一个寡肽,初步确认一级结构为H-Trp-Pro-Gly-Leu/Ile;络合研究发现硅胶和硫酸铜硅胶寡肽回收率分别为(22.85±0.30)%和(86.95±0.87)%;凝胶G10和硫酸铜凝胶G10寡肽回收率分别为(34.56±0.50)%和(45.77±0.49)%;聚酰胺和硫酸铜-聚酰胺寡肽回收率分别为:(32.68±0.26)%和(16.09±+0.28)%;AB-8大孔树脂和硫酸铜AB-8大孔树脂寡肽回收率分别为:(87.02±2.17)%和(49.71±0.48)%。硫酸铜络合薄层板可使半胱氨酸和其它氨基酸分开;精氨酸和组氨酸相互分离;谷胱甘肽和二甘肽分离;药理实验中,细胞实验结果发现鳖甲寡肽对免疫细胞抑制率为-40%左右;酶解产生的寡肽对HSC-T6的增殖抑制率为40%左右,而原生寡肽为10%以下;动物实验结果发现鳖甲寡肽I-C-f-6可以使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和肝匀浆MDA含量均明显减少(O<0.05),显着提高肝匀浆SOD活性(P<0.05),同时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慢性酒精性小鼠肝损伤血清AKP活性和肝组织匀浆MAO亦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分离部分发现衍生化方法及普通方法无法对鳖甲寡肽进行有效分离,而通过HPLC-MS/MS可以对混合物中肽类一级结构进行测定;络合实验说明AB-8大孔树脂可用于对鳖甲寡肽粗分,并有较好分离效果;硫酸铜处理后硅胶和凝胶G10分离性能有较大改变,起到了一定分离改善作用;络合薄层可对某些寡肽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分离;药理实验提示鳖甲作用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进入体内后经酶解以后产生的寡肽,机理可能在于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增强免疫力;酒精性损伤模型实验提示鳖甲寡肽I-C-F-6对酒精导致的正常肝细胞损伤及小鼠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OD活力升高使得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相关。
郭凤霞[7](2010)在《沙棘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实验选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 noides L. subsp. chinensis Rousi)枝叶为研究材料,利用酶-抑制剂筛选模型、对沙棘中的活性部位进行AGI筛选,选择高活性的AGI部位,进行体外酶学动力学研究、体内小鼠耐糖量模型和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研究,探索高活性的AGI部位对血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现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详细介绍如下:1.依次用极性不同的溶剂乙酸乙酯、甲醇、蒸馏水从沙棘粗粉中提取,得到三个不同提取部位;用乙醇回流热水浸法提取,Sevage法除蛋白,得到沙棘粗多糖。乙酸乙酯、甲醇、蒸馏水和沙棘粗多糖提取得率分别为1.52%、1.71%、2.41%和2.79%。2.利用AGI的筛选模型,分别对四个不同提取部位进行AGI活性筛选。结果:乙酸乙酯、甲醇、蒸馏水和沙棘粗多糖抑制活性分别为20.34%、13.43%、71.28%和90.43%。3.选择高活性的沙棘粗多糖提取部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得沙棘粗多糖的含糖量为28.52%。并对沙棘粗多糖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酶学动力学研究,结果:沙棘粗多糖浓度在0.0098 mg/mL-0.625mg/mL之间时,酶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升高,IC50为0.01912mg/mL,浓度为0.625mg/mL时抑制率达92.52%,且与酶结合迅速,酸碱范围广,热稳定性好,沙棘粗多糖是一种高活性的竞争可逆性AGI,抑制常数Ki = 5.26mg/mL。4.采用小鼠耐糖量模型,以沙棘粗多糖为实验药物,观察沙棘粗多糖对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淀粉负荷剂量后的正常小鼠血糖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淀粉组血糖值降低较为明显(P<0.01),蔗糖组次之(P<0.05)。表明沙棘粗多糖能够提高正常小鼠的耐糖量;通过抑制肠道内的AG而发挥作用,体内降血糖作用与阿卡波糖相似。5.用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沙棘粗多糖对高血糖小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2周和4周后,沙棘粗多糖高剂量组对高血糖小鼠降糖作用明显(P<0.01,P<0.05),降糖率分别为31.72%和45.70%,沙棘粗多糖低剂量组降糖作用次之(P<0.05,P<0.05),降糖率分别为28.02%和39.38%。表明沙棘粗多糖对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小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且作用强度与剂量呈相关性。6.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沙棘粗多糖对高血糖小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2周和4周后,沙棘粗多糖高剂量组对高血糖小鼠降糖作用明显(P<0.01,P<0.01),降糖率分别为33.14%和43.78%,沙棘粗多糖低剂量组降糖作用次之(P<0.05,P<0.05),降糖率分别为27.07%和36.43%。表明沙棘粗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致高血糖小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且作用强度与剂量呈相关性。
包桂花[8](2009)在《蒙药甘露益肝胶囊的药学研究》文中指出蒙药甘露益肝汤散(蒙古名音译为额力根阿尔仙,意译为肝之甘露)是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巴根那教授在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并应用于临床的经验方。由荜茇、干姜、诃子、光明盐4味药物组成。具有良好的保肝、醒酒功效。为满足临床需求,本课题将这一经验方研制成蒙药新药甘露益肝胶囊。首先对经验方甘露益肝汤散和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进行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药效学实验比较研究,确定了甘露益肝胶囊的处方。选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HPLC法测定评价指标胡椒碱的提取转移率、没食子酸的煎出转移率,同时考察总浸出物,研究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荜茇、干姜的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方案为A1B2C1,即用8倍量(B2)的90%乙醇(A1)、以1ml·min-1的速度(C1)缓缓渗漉,胡椒碱的转移率可达99%;诃子、光明盐、及荜茇和干姜药渣等群药的水煎提取最佳工艺方案为A3B3C3,即取药物最粗粉,加7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5小时,没食子酸的煎出转移率可达65%。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荜茇、干姜、诃子进行了鉴别研究;应用HPLC法对处方君药荜茇的主要成分胡椒碱、佐药诃子主含的没食子酸,分别进行了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薄层色谱中各味药的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及重复性好。胡椒碱及没食子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75%、98.72%,RSD为2.54%、1.93%(n=6)。对甘露益肝胶囊进行了水分测定,崩解时限测定,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砷盐、重金属检查。结果,全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有关规定。对甘露益肝胶囊的三批样品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研究,加速试验(40℃,RH75%)考察了6个月,长期试验常温留样观察18个月(仍在继续进行中)。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各月考察结果与0月结果相比较变化很小,提示本品质量24个月内稳定。对甘露益肝胶囊进行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及小鼠解酒等药效学实验研究,考察了该药的主要药效。结果表明,甘露益肝胶囊能够明显降低酒精性肝损伤致大、小鼠肝脾指数,血清中ALT、AST的活性及肝脏组织内MDA的水平的提高;使酒精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等明显好转;明显缩短小鼠睡眠时间。提示,甘露益肝胶囊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有显着的解酒功效。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鼠最大给药量为32.0g·kg-1·d(以胶囊剂计),该给药量为临床等效量的约700倍(体重按70kg计算),表明本品在常用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何玲燕[9](2009)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课题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从中医四诊角度对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症状进行证候学分类,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并以此归纳现阶段酒精性肝硬化在中医病名、证型上的分布,以达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为进一步的分析性研究和试验性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二部分组成:理论研究部分,一部分内容总结了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当前国内有关中药方剂和有效成分治疗酒精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另一部分系统论述了酒精性肝病现代理论研究及其临床治疗成果。临床研究部分,为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符合临床流行病学要求的全国5家医院病例资料为基础,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的特点;应用熵聚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2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以及发病特点。研究结果:实验一:男性为主要的饮酒和酒精性肝硬化患病人群;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不同职业人群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率有所不同,干部、商人最高,分别为29%和43%;日饮酒量160g/d,饮酒年限20年,累计酒精摄入量1500kg左右时,具有较高的患病率。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谷氨酰转肽酶(γ-GT)值(100~250U/L)、AST/ALT比值>2、碱性磷酸酶(ALP)值(220~550U/L)、总胆红素(TBIL)(34~51umol/1)、白蛋白(ALB)(28~35g/l)、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PTA(50%~70%)的出现率较高。实验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中医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湿(热)浊内蕴,兼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型主要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金向群[10](2007)在《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精性脂肪肝是脂肪肝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其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近年来由于人均饮酒量的逐年递增,肝脏的受损首当其冲,加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及诊断率逐年增加,有上升趋势,并且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比非酒精性脂肪肝更快,发生率更高,对人体的威胁也更大。因此,更需要该方面药物的开发,本项研究开发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酒肝清胶囊(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批件),寻找酒肝清胶囊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并且建立了酒肝清胶囊及原料药的提取方法和质量标准,较好地控制了该药的质量。在工艺研究方面,能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到黄芩、赤芍、甘草等药材的有效成分,并根据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通过正交设计,结合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及新药申报要求,建立了这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模式,采用的提取方法有酸提取法、大孔树脂法、氨渗漉法、有机溶剂精制法等方法。在质量标准研究方面,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原料药(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及制剂进行了鉴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原料药中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及甘草总苷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原料药及制剂中黄芩苷、芍药苷及甘草酸的含量,并对制剂中黄芩苷、芍药苷及甘草酸的溶出度进行了测定,较好地控制了该药的质量。对三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了长期稳定性及加速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该原料药及制剂在室温及加速条件下,性状、鉴别、装量差异、水份、崩解时限、含量、卫生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符合质量标准草案的各项规定,证明该原料药及制剂稳定性符合新药要求。在药物配伍研究方面,首先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建立了能反应临床疗效的药理模型,再结合药学提供的不同组分,筛选出相应中药的有效成分,参考其服用量,设立多个给药剂量,最终筛选出最佳有效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和药理实验结果,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配伍比例,最后按新药申报要求,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为原中药二类新药的开发及中药物质基础的寻找建立了完整、有效的研究方法。动物急性毒性实验及动物长期毒性实验表明,该药毒副作用较小;一般药理学实验表明,经十二指肠给药,对猫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和幅度无明显影响。经灌胃给药,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无显着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药效学实验表明,经预防灌胃给药,可以显着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和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丙二醛含量,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加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并且可以明显减轻白酒对小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经治疗灌胃给药,可以显着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和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丙二醛含量,降低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增加白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黄芩苷灌胃给药后,可降低肝损伤小鼠及大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对小鼠及大鼠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降低肝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肝内谷胱甘肽消耗,减少自由基的损害。黄芩苷可保护成骨细胞免受高氟水平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可以防治高浓度的氟化物诱导的自由基损害。表现在可以降低成骨细胞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因此,黄芩苷具有抗体内和体外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总之,本研究的各项结果为原中药二类新药复方的研制及其中物质基础的寻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该药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沙棘籽油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籽油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蓝靛果籽油提取工艺及体外生物活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蓝靛果概况及研究进展 |
1.1.1 蓝靛果分布情况 |
1.1.2 蓝靛果生物学特征 |
1.1.3 蓝靛果的营养价值 |
1.1.4 蓝靛果的药用价值 |
1.1.5 蓝靛果的应用现状 |
1.2 植物籽油的提取方法 |
1.2.1 压榨法 |
1.2.2 索氏提取法 |
1.2.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2.4 水酶提取法 |
1.2.5 其他提取方法 |
1.3 籽油的生物活性 |
1.3.1 细胞毒性 |
1.3.2 抗氧化活性 |
1.3.3 降脂活性 |
1.3.4 护肝作用 |
1.4 籽油的应用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2 蓝靛果籽油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蓝靛果籽油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水酶-微波提取法的单因素试验优化 |
2.2.3 水酶-微波提取法的响应面优化 |
2.2.4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提取溶剂对籽油出油率的影响 |
2.3.2 酶对籽油出油率的影响 |
2.3.3 微波提取对籽油出油率的影响 |
2.3.4 蓝靛果籽油提取工艺的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 |
2.3.5 不同提取方法油脂提取率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蓝靛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理化性质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蓝靛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
3.2.2 蓝靛果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
3.2.3 蓝靛果籽油的热稳定性测定 |
3.2.4 蓝靛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蓝靛果籽油的GC-MS分析 |
3.3.2 理化指标分析 |
3.3.3 蓝靛果籽油的TG分析 |
3.3.4 蓝靛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蓝靛果籽油的生物活性探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4.2.2 细胞培养 |
4.2.3 MIT细胞活力测定 |
4.2.4 降脂活性测定 |
4.2.5 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蓝靛果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
4.3.2 蓝靛果籽油的细胞毒性(MTT)分析 |
4.3.3 蓝靛果籽油的降脂活性分析 |
4.3.4 蓝靛果籽油对肝细胞转氨酶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2)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成分 |
1.2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
1.3 有机酸类及酚类 |
1.4 油和脂肪酸类 |
1.5 生物碱 |
1.6 多糖类 |
1.7 维生素类及微量元素 |
1.8 其他成分 |
2 沙棘的药理作用 |
2.1 增强免疫功能 |
2.2 抗氧化 |
2.3 抗衰老 |
2.4 治疗心血管疾病 |
2.5 降血糖 |
2.6 保护肝脏 |
2.7 治疗胃肠道疾病 |
2.8 妇科疾病 |
2.9 其他作用 |
3 结论 |
(3)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沙棘概述 |
1.2 沙棘的有效成份 |
1.3 沙棘的药理研究 |
1.4 肝纤维化概述 |
1.5 沙棘三宝胶囊概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主要设备、仪器、试剂 |
2.3 方法 |
2.3.1 动物分组 |
2.3.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构建 |
2.3.3 实验 |
2.3.4 血清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章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脏器系数数据统计 |
4.2 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生化指标检测 |
4.3 给药60天后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4.4 沙棘三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 |
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构建 |
1.3 实验 |
1.4 血清检测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脏器系数数据统计 |
2.2 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生化指标检测 |
2.3 给药60天后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4 沙棘三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I、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5)沙棘籽油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肝脏中TIMP-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沙棘概述 |
1.2 沙棘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 |
1.3 沙棘的药理研究 |
1.4 肝纤维化概述 |
1.5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概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3 方法 |
第3章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基于鳖甲功效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Ⅲ)-络合法分离鳖甲寡肽探讨及鳖甲七肽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衍生化技术在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
1 衍生化的定义 |
2 衍生化目的 |
3 衍生化反应类型 |
4 衍生反应要求 |
5 衍生化的形式 |
6 衍生化试剂分类 |
7 应用 |
8 展望 |
第二节 HPLC-MS-MS分析蛋白类一级结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样品电离方式 |
3 接口形式 |
4 应用 |
5 展望 |
第三节 金属离子络合法分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 作用原理 |
2 载体 |
3 配体 |
4 金属离子 |
5 吸附与解吸 |
6 优点及影响条件 |
7 应用 |
8 展望 |
第四节 鳖甲复方治疗肝纤维化机理及临床治疗肝病概述 |
1 肝纤维化机理 |
2 治疗肝病鳖甲复方 |
3 讨论 |
4 展望 |
第五节 肽类细胞实验研究进展 |
1 神经细胞 |
2 免疫细胞 |
3 肿瘤细胞 |
4 肝星状细胞 |
5 总结 |
前言 |
第二章 鳖甲寡肽的分离研究 |
第一节 HPLC-丹磺酰氯衍生化联用分离鳖甲寡肽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HPLC-MS/MS对混合样品中寡肽的指认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硫酸铜—硅胶络合分离方法用于鳖甲寡肽分离探究 |
(一) 硫酸铜溶液处理的4种填料对鳖甲寡肽的分离效果比较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二) 改性硅胶分离鳖甲寡肽方法与结果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三) 硫酸铜络合薄层分离鉴定21种氨基酸探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 硫酸铜硅胶薄层板分离寡肽类效果探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鳖甲寡肽类的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鳖甲寡肽对4种肝脏和2种免疫相关细胞增殖及酒精损伤L02的治疗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鳖甲七肽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鳖甲七肽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沙棘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序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来源 |
1.1.1 国内外从天然产物中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 |
1.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化合物的分类 |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
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 |
1.2.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糖尿病 |
1.2.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病毒感染 |
1.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肿瘤 |
1.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心血管疾病 |
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运用 |
1.3.1 已用于临床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理化特性 |
1.3.2 三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药效学特征比较 |
1.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临床治疗作用 |
1.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
1.3.5 其它 |
第二章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
2.1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
2.1.1 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RI) |
2.1.2 胰岛素类似物 |
2.2 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
2.2.1 磺酰脲(Sulfonylureas SUR)类胰岛素促泌剂 |
2.2.2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
2.2.3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s-like-peptide-1 GLP-1 ) |
2.3 胰岛素增敏剂 |
2.3.1 双胍类降糖药 |
2.3.2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DZ) |
2.4 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
2.4.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2.4.2 淀粉不溶素(Pramlintide) |
2.5 糖异生抑制剂 |
2.6 胰岛素降解抑制剂 |
2.7 醛糖还原酶(AR)抑制剂 |
2.8 葡萄糖激酶(GK)激活剂 |
2.9 α2-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
2.10 其它 |
2.11 结语 |
第三章 糖尿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
3.1 酶-抑制剂模型 |
3.1.1 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的酶-抑制剂筛选模型 |
3.1.2 以淀粉、蔗糖、麦芽糖为底物的酶-抑制剂筛选模型 |
3.2 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
3.2.1 化学物质诱导性模型 |
3.2.2 自发性或遗传性动物模型 |
3.2.3 胰腺部分切除模型 |
3.2.4 转基因糖尿病模型(Transgenic diabetes mode1) |
第四章 高原药用植物沙棘的研究进展 |
4.1 高原植物沙棘的生物学特点 |
4.2 有关沙棘的本草记载 |
4.3 沙棘植物的现代研究状况 |
4.3.1 沙棘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 |
4.3.2 沙棘在植物资源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其产品应用开发现状 |
4.4 沙棘的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运用 |
4.4.1 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4.4.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和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作用 |
4.4.3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
4.4.4 抗炎及促进组织再生作用 |
4.4.5 抗衰老作用 |
4.4.6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4.4.7 沙棘对血糖的影响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沙棘不同活性部位的提取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提取方法 |
1.2.1 按照溶剂极性不同进行各化学部位的提取 |
1.2.2 沙棘粗多糖的提取和除蛋白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二章 沙棘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的筛选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的配制 |
2.2.2 酶抑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
2.2.3 精密度(Precision)实验 |
2.2.4 重复性实验 |
2.2.5 α-葡萄糖苷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6 样品对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精密度实验 |
2.3.2 重复性实验 |
2.3.3 α-葡萄糖苷酶标准曲线 |
2.3.4 样品对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
第三章 沙棘粗多糖含量测定和酶学动力学研究 |
3.1 材料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相关溶液和试剂的配制 |
3.2.2 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3.3 沙棘粗多糖定性定量试验 |
3.3.1 沙棘粗多糖的定性试验 |
3.3.2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沙棘粗多糖中总糖含量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沙棘粗多糖酶学动力学实验 |
3.4.1 沙棘粗多糖不同浓度对酶的抑制活性 |
3.4.2 沙棘粗多糖与酶的反应时间对酶的抑制活性 |
3.4.3 沙棘粗多糖在不同的pH 条件下对酶的抑制活性 |
3.4.4 沙棘粗多糖在不同水浴温度下对酶的抑制活性 |
3.4.5 沙棘粗多糖对酶抑制可逆与不可逆类型的测定 |
3.4.6 沙棘粗多糖对а-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类型的测定 |
3.4.7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沙棘粗多糖对小鼠血糖影响的研究 |
4.1 动物和试药 |
4.1.1 实验用动物 |
4.1.2 实验用药 |
4.2 实验方法 |
4.2.1 沙棘粗多糖对小鼠耐糖量影响 |
4.2.3 沙棘粗多糖对四氧嘧啶造模小鼠血糖影响 |
4.2.4 沙棘粗多糖对链脲佐菌素造模小鼠血糖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沙棘粗多糖对小鼠耐糖量的影响 |
4.3.2 沙棘粗多糖对四氧嘧啶造模小鼠血糖影响 |
4.3.3 沙棘粗多糖对链脲佐菌素造模小鼠血糖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蒙药甘露益肝胶囊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酒精性肝病(ALD)的研究概况 |
1.1 ALD的病因 |
1.2 现代医学对ALD的研究 |
1.3 中医学对ALD的研究 |
1.4 蒙医学对ALD的认识 |
2.肝露益肝胶囊的研究概况 |
2.1 处方组成各味药材的基源及其蒙药学性、味、功能 |
2.2 化学成分 |
2.3 药理作用 |
2.4 传统方光明盐四味汤散的研究概况 |
2.5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药品与试剂 |
2.处方确定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论 |
3.制备工艺研究 |
3.1 基本工艺路线的确定 |
3.2 乙醇渗漉提取的工艺条件筛选 |
3.3 煎煮工艺的条件筛选 |
3.4 分离除杂 |
3.5 浓缩与干燥 |
3.6 成型与包装 |
4.小结 |
第三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检查项目的研究 |
2.1 性状考察 |
2.2 水分测定 |
2.3 崩解时限检查 |
2.4 装量差异检查 |
2.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2.6 砷盐、重金属检查 |
3.鉴别研究 |
3.1 荜茇的鉴别 |
3.2 干姜的鉴别 |
3.3 诃子的鉴别 |
4.含量测定研究 |
4.1 胡椒碱的含量测定 |
4.2 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
5.小结 |
6.附录 |
第四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稳定性研究 |
1.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检测依据 |
3.考察项目 |
4.试验方法与结果 |
4.1 加速试验 |
4.2 长期试验 |
5.小结 |
第五章 甘露益肝胶囊的药效和急性毒性的初步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1.3 药品与试剂 |
2.试验方法及结果 |
2.1 甘露益肝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2.2 甘露益肝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2.3 甘露益肝胶囊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解酒实验) |
2.4 甘露益肝胶囊的急性毒性试验 |
3.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 |
综述一、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历史沿革 |
2.中医药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辨证施治 |
4.中药的有效成分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6.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酒精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学 |
2.酒精性肝病发病机理 |
3.酒精性肝病诊断 |
4.酒精性肝病治疗 |
5.酒精性肝病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资料分布研究 |
1.前言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学的研究 |
1.前言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4.酒精性肝硬化中医症状、舌脉出现的频率(表一) |
5.统计方法的选择 |
6.对四诊信息应用熵聚堆的统计 |
7.酒精性肝硬化证候分布特点 |
8.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言 |
1.1 酒精性肝病概述 |
1.2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1.2.1 乙醇的直接毒性 |
1.2.2 乙醇代谢产物的毒性 |
1.2.3 营养因素 |
1.2.4 免疫机制 |
1.2.5 纤维化增加 |
1.2.6 其它 |
1.3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
1.3.1 戒酒 |
1.3.2 营养支持 |
1.3.3 糖皮质激素 |
1.3.4 已酮可可碱 |
1.3.5 抗2TNF 治疗 |
1.3.6 维生素E |
1.3.7 水飞蓟素 |
1.3.8 S2腺苷蛋氨酸 |
1.3.9 丙硫氧嘧啶 |
1.3.10 秋水仙碱 |
1.3.11 磷酸卵磷脂 |
1.3.12 肝移植 |
1.4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1.4.1 病名溯源 |
1.4.2 病因探析 |
1.4.3 病机推演 |
1.5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
1.5.1 戒酒 |
1.5.2 饮食调养 |
1.5.3 辩证论治 |
1.5.3.1 酒精性脂肪肝 |
1.5.3.2 酒精性肝硬变 |
1.5.3.3 酒精性肝病 |
1.5.3.4 辨证用药 |
1.5.4 复方治疗 |
1.5.4.1 小柴胡汤 |
1.5.4.2 大柴胡汤 |
1.5.4.3 五子衍宗丸 |
1.5.4.4 五苓散 |
1.5.4.5 枣杞汤 |
1.5.4.6 紫蔻冲剂 |
1.5.5 单味药 |
1.5.5.1 黄芩 |
1.5.5.2 赤芍 |
1.5.5.3 甘草 |
1.5.5.4 麦饭石 |
1.5.5.5 牡蛎肉 |
1.5.5.6 垂盆草 |
1.5.5.7 桃仁 |
1.5.5.8 西洋参 |
1.5.5.9 沙棘籽油 |
1.5.5.10 刺莓果 |
1.5.6 评论与展望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原料药的提取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2.1 仪器和设备 |
2.2.2 试剂和材料 |
2.3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
2.3.1 实验方法 |
2.3.2 黄芩总黄酮中黄芩苷转移率的分析 |
2.3.3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 |
2.3.4 黄芩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4 赤芍总苷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2.4.1 实验方法 |
2.4.1.1 药材的选择 |
2.4.1.2 煎煮工艺的优选 |
2.4.1.3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的优选 |
2.4.1.4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选择 |
2.4.2 赤芍总苷中芍药苷的转移率的分析 |
2.4.3 赤芍总苷的提取工艺 |
2.4.4 赤芍总苷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5 甘草总苷的提取 |
2.5.1 实验方法 |
2.5.2 甘草总黄酮中黄芩苷转移率的分析 |
2.5.3 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 |
2.5.4 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流程图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原料药及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原料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仪器和设备 |
3.2.1.2 试剂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2.1 黄芩总黄酮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2.2 赤芍总苷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2.3 甘草总苷质量标准的研究 |
3.2.3 质量标准 |
3.2.3.1 黄芩总黄酮的质量标准 |
3.2.3.2 赤芍总苷的质量标准 |
3.2.3.3 甘草总苷的质量标准 |
3.3 酒肝清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仪器和设备 |
3.3.1.2 试剂和药物 |
3.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2.1 酒肝清胶囊的质量检验 |
3.3.2.2 黄芩苷、芍药苷的溶出度实验 |
3.3.2.3 甘草酸的溶出度实验 |
3.3.2.4 溶出度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3.3.3 酒肝清胶囊的质量标准 |
3.4 原料药稳定性的研究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仪器和设备 |
3.4.1.2 试剂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4.2.1 黄芩总黄酮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2 赤芍总苷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3 甘草总苷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4.2.4 酒肝清胶囊稳定性研究及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酒肝清胶囊药理、毒理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药物及试剂盒 |
4.2.3 数据处理 |
4.3 酒肝清胶囊对预防实验性酒精肝治疗作用 |
4.3.1 白酒的急性毒性测定 |
4.3.2 酒肝清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3.3 酒肝清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4 酒肝清胶囊对白酒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 |
4.4.1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4.4.2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自主动的影响 |
4.4.3 酒肝清胶囊对灌服白酒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 |
4.5 酒肝清胶囊对治疗实验性酒精肝治疗作用 |
4.5.1 酒肝清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5.2 酒肝清胶囊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4.5.3 结果与讨论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酒肝清胶囊配伍及物质基础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酒肝清胶囊配伍的研究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试剂和药物 |
5.2.1.2 实验动物 |
5.2.1.3 实验方法 |
5.2.1.3.1 确定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为有效成分的研究 |
5.2.1.3.2 确定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有效剂量的研究 |
5.2.1.3.3 黄芩总黄酮、赤芍总苷、甘草总苷配伍、配比的的研究 |
5.3 黄芩苷对抗氟化物毒性的保护作用 |
5.3.1 实验部分 |
5.3.1.1 试剂和药物 |
5.3.1.2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论 |
5.3.2.1 细胞活性的 MTT 测定法 |
5.3.2.2 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
5.3.2.3 抗氧剂状态测定 |
5.3.2.4 讨论 |
5.4 黄芩苷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5.4.1 实验部分 |
5.4.1.1 仪器和设备 |
5.4.1.2 实验动物 |
5.4.1.3 药物及试剂盒 |
5.4.1.4 实验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4.2.1 实验结果 |
5.4.2.2 实验讨论 |
5.5 黄芩苷预防扑热息痛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机制的研究 |
5.5.1 实验部分 |
5.5.1.1 仪器和设备 |
5.5.1.2 实验动物 |
5.5.1.3 药物及试剂盒 |
5.5.1.4 实验方法 |
5.5.2 结果与讨论 |
5.5.2.1 实验结果 |
5.5.2.2 实验讨论 |
5.6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书籍编写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专利发明及获新药证书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四、沙棘籽油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蓝靛果籽油提取工艺及体外生物活性初步评价[D]. 蒋一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沙棘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周浩楠,胡娜,董琦,王洪伦. 华西药学杂志, 2020(02)
- [3]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D]. 马英. 青海大学, 2017(12)
- [4]沙棘三宝胶囊干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J]. 马英,王晓临.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6(04)
- [5]沙棘籽油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肝脏中TIMP-1表达的影响[D]. 侯龙辉. 青海大学, 2016(08)
- [6]基于鳖甲功效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Ⅲ)-络合法分离鳖甲寡肽探讨及鳖甲七肽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D]. 徐士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沙棘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D]. 郭凤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10(06)
- [8]蒙药甘露益肝胶囊的药学研究[D]. 包桂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何玲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酒肝清胶囊的开发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D]. 金向群. 吉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