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泉州市化妆品市场抽检有效卫生批件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惠琼[1](2020)在《厦门市化妆品标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近年厦门市场化妆品抽检情况,解析化妆品标识问题,并制定改进对策。方法分析近年厦门市场化妆品抽检情况,调查市场销售的化妆品标识规范性。结果统计发现近年厦门市场化妆品抽检不合格项目反映出化妆品标识不规范问题,化妆品标识未标示全成分表或标示成分与实际成分不一致。结论随着我国化妆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应加强化妆品标识相关立法和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普及化妆品卫生知识,规范化妆品生产经营秩序。
陈玉妙[2](2020)在《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观察对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美丽的追求更趋多元化。因应消费需求,我国化妆品产业在此机遇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激素面膜”等化妆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化妆品监管形势的强烈关注。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是我国化妆品分类监管和准入监管的代表性政策,对化妆品行业发展和监管效能都有深刻影响。而Z市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以Z市为观察对象研究如何完善实施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对粤港澳大湾区化妆品产业整体互补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保障人民群众化妆品消费安全以及促进我国化妆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兹曼尼安—萨巴蒂尔的执行综合模型,建构了本文的研究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政策的历史沿革,通过采集分析Z市不同时期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备案数据、监管主体和法规变化等情况,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比较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实施以来的变化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比较借鉴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的对策和建议,为完善化妆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健全化妆品质量安全评估和市场退出机制以及构建合作治理体系等提供决策参考。
叶石花[3](2020)在《社会共治视角下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化妆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产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化妆品市场却存在诸多问题,化妆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广州市白云区是我国化妆品行业生产销售的重要集聚地,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所生产的化妆品远销全国乃至全球,在国内被监督抽检的频率较高,检出问题率也较高。虽然广州市白云区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化妆品生产源头治理,但是问题化妆品仍时有发生,对白云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及社会共治在监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年来化妆品监管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化妆品生产企业、消费者开展调查问卷、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深入访谈的结果,分别从站在政府管理部门、生产销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不同角度对白云区化妆品监管工作中的社会共治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和参与保障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广州市白云区基于社会共治来进行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策,实现进一步改善广州市白云区乃至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工作。
黄雅真[4](2019)在《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愈加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妆品安全问题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化妆品监管的环节中,不良反应监测是一项重要监管手段,解决其存在问题可提升化妆品上市后的安全监管水平。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和解决化妆品不良反应问题,但由于我国该项监测起步较晚,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监测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问题的研究,对化妆品监管具有较大的实施意义。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泉州市为例,紧密联系实际工作,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背景及意义进行介绍,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化妆品安全监管及不良反应监测的观点,并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关键词汇进行了释义;其次,分析了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指出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单中心治理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剖析;然后,介绍了目前美国及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启示;最后,针对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问题提出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发挥生产经营企业自律作用及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等保障措施。本研究力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求对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嵩[5](2019)在《政府规制视角下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监管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化妆品产业发展迅猛。占全国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行业凸显的假冒化妆品、毒面膜事件、非法添加、擅自变更成分等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上述情况反映了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行业存在规制失灵问题。为提高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行业政府规制能力,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运用政府规制理论研究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行业的政府监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政府规制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垄断行业和价格规制等经济性规制方面,社会性规制研究较少。对化妆品监管研究方面,侧重于化妆品行业共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涵涉实证分析,现实指导意义欠缺。以政府规制为视角,以政府规制理论、回应性规制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研究方法,剖析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的政府监管现状。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政府规制和化妆品监管的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广州市化妆品生产行业的政府监管中立法、质量标准、市场准入、行政执法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政府规制理论知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立法、加强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探索智慧监管模式、推动社会共治等具体建议。
王若伊[6](2017)在《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化妆品是以涂抹或喷洒等类似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达到清洁、护肤或修饰作用的化工产品,从沐浴露、洗发露等日常洗浴用品到防晒霜、唇膏、眼影等护肤、彩妆用品,化妆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化妆品质量安全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我国化妆品监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各项法规和制度变更已有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化妆品监管体制不断变更,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改进,问题层出不穷。海南省化妆品监管从最初以卫生部门、质监部门为主的监管体制转变为现在以食药监部门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海南省化妆品监管基本建立了化妆品产品注册、备案监管和生产、经营环节监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监管成效。本文着重在于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关键因素,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揭示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面临的监管法规可操作性差、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和因依赖官方监管形成监管盲区等问题,深入挖掘分析其产生的社会与公共管理等因素,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如监管法规严重滞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和社会力量协管参与程度低等,借鉴美国和欧盟在化妆品监管中的经验,提出建立统一权威的化妆品法规体系、夯实化妆品监管基础、健全多方协管体系和提升应对风险能力等的监管对策建议,改善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现状,使相关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建立起长效的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机制,积极应对化妆品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保障消费者身心健康与权益。
刘娟[7](2017)在《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化妆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系列化妆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既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又影响了整个化妆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源于化妆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其深层次原因根植于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工作当中。政府作为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当然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民众对化妆品“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因此,化妆品安全监管及其政策执行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为研究主题,以江苏省泰州市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在准确把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现状与经验、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正面借鉴和反面改进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对策。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是指市、县级区域内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主体的包括质监局、工商局、安监局等在内的政策执行主体,依法行使化妆品安全监管执法权,使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内容付诸实施,保障化妆品安全的政策执行过程。它包括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体制、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以及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构成要素,这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当前,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取得了一定成就,存在一些典型经验值得借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改进,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职能交叉、行为异化;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缺乏政策认同感、消极配合;以及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缺乏配套设施、文化氛围等问题;其各自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与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的“逐利性”与其行为的“隐匿性”、以及经济基础薄弱与传统政治文化导向等方面。最后,结合泰州市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从增强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规范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的行为以及优化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我国化妆品监管政策执行的具体路径。
张文军[8](2016)在《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年,我国化妆品行业迅猛发展,化妆品安全监管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引入社会治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并通过对比国外化妆品的安全监管工作,吸取其先进经验,实现损失最小化,全社会共同治理,争取群众的满意度最大化,可以为构建长效化的化妆品安全监管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整个化妆品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共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在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为此后的研究概述提供方向。第二章尝试定义社会治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将社会治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化妆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可行性,从而为后文提出改进思路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据和方式的现状。第四章分析现有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原因。第五章对比先进国家及地区的化妆品监管的先进方法,吸取先进经验,总结其对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借鉴之处。第六章导入社会治理的框架,并结合安全风险控制,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对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最后,结论和展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邓基伟[9](2014)在《我国化妆品监管和美国化妆品监管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在系统分析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和美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的异同,找出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美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当中值得学习的地方,探索应对我国化妆品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化妆品监管体系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我国化妆品监管体系和美国化妆品监管体系的异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化妆品监管体系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例证法:本文在进行我国化妆品监管现状分析与化妆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化妆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多学科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择综合性途径,从多层次多学科进行分析,例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图书馆资料、政府网站查询、数据库检索、着作整理等方式,对我国关于化妆品监管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化妆品监管现状的了解。结果与结论:我国化妆品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化妆品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化妆品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化妆品监管机制不完善:化妆品检测体系不完善。提出的监管建议有:从立法角度完善我国化妆品监管的法律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化妆品监管制度;调整化妆品分类,合理分配监管重心;进一步明确化妆品的定义;整合化妆品职能,促使监管专业化;完善化妆品上市与退市机制;建立科学统一的化妆品监管标准体系;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间化妆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
吴丹青[10](2014)在《泉州市化妆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化妆品已逐步由少数人群使用的奢侈品转变为大众人群必需的生活品。化妆品在给人们带来美的同时,伴随其带来的环境、社会和健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以来,化妆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化妆品安全风险存在于研发、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反映出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和漏洞。以往对化妆品安全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的责任,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该领域的失灵,产生了多中心治理化妆品安全的需求。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问卷、统计、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化妆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践,分析当前化妆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着手,借鉴美、欧、日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提出改善泉州市化妆品安全现状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分析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泉州市化妆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困境。第三章从企业、政府、社会中间层、消费者等四个层面分析影响化妆品安全治理的成因。第四章是比较研究,介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化妆品安全治理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第五章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提出完善泉州市化妆品安全治理的具体对策及建议。第六章做出总结与展望。本研究力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化妆品安全治理新策略,希望对推进我市化妆品安全治理、确保广大消费者使用安全、维护流通市场经济秩序、提升小众品牌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泉州市化妆品市场抽检有效卫生批件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泉州市化妆品市场抽检有效卫生批件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厦门市化妆品标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来厦门市化妆品质量情况分析 |
2 化妆品标识的管理规定 |
3 规范化妆品标识的建议 |
(2)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观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非特殊用途化妆品 |
2.1.2 化妆品备案政策 |
2.2 理论基础:马兹曼尼安-萨巴蒂尔综合模型 |
2.2.1 马兹曼尼安-萨巴蒂尔综合模型的概念和变量要素 |
2.2.2 基于马-萨综合模型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做法与成效 |
3.1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做法 |
3.1.1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主体 |
3.1.2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对象 |
3.1.3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法规基础 |
3.1.4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主要方式 |
3.2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成效 |
3.2.1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数量增加 |
3.2.2 生产企业政策认可度逐步提升 |
3.2.3 企业总体守法意识增强 |
3.2.4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数据库初步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备案政策对委托方约束力低 |
4.1.2 备案审核保质难 |
4.1.3 政策的社会认知度低 |
4.2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有客观困难 |
4.2.2 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力量不完备 |
4.2.3 外部因素制约备案政策执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借鉴与启示 |
5.1 欧盟化妆品通报政策 |
5.2 美国化妆品自愿登记计划 |
5.3 国内试点地区量化分级管理测试 |
5.4 启示 |
5.4.1 强制性政策更能促使目标团体服从政策执行 |
5.4.2 行业参与能有效填补政策执行运行机制的不足 |
5.4.3 事后监督有助于提高政策规制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备案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 |
6.1.1 完善法规体系稳固政策执行基础 |
6.1.2 加强引导规范目标团体行为 |
6.2 加大对备案政策执行的支持 |
6.2.1 建立政企沟通平台明确政策指令 |
6.2.2 优化备案后检查打通监管全链条 |
6.2.3 构建检查员队伍应对人员不足 |
6.3 充分利用备案政策以外的有利影响因素 |
6.3.1 实施多维度评估加强政策监督 |
6.3.2 探索共同治理机制争取公众支持 |
6.3.3 强化培训机制打造监管人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肇庆地区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认可度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肇庆地区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认知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
附录四 肇庆地区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认知度调查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社会共治视角下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化妆品监管相关概念 |
2.1.1 化妆品 |
2.1.2 化妆品质量安全与化妆品生产质量安全 |
2.1.3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 |
2.2 社会共治的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参与式治理理论 |
2.3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现状 |
3.1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行业概况 |
3.1.1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和分布 |
3.1.2 白云区制造的化妆品数量及知名度 |
3.1.3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企业规模 |
3.1.4 白云区化妆品产业链 |
3.2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概况 |
3.2.1 国家级化妆品监督抽检情况 |
3.2.2 白云区化妆品监督抽检情况 |
3.2.3 白云区不合格化妆品核查情况 |
3.3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的现状 |
3.3.1 社会共治参与主体 |
3.3.2 社会共治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参与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 |
3.3.3 社会共治保障 |
3.4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的典型案例 |
3.4.1 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作开展不合格化妆品核查工作 |
3.4.2 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建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志愿者服务队 |
3.4.3 产业促进会与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白云化妆品产业提质增效 |
3.4.4 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媒体共建化妆品监管信息发布平台 |
3.4.5 消费者通过投诉举报平台,积极参与投诉举报工作 |
第四章 社会共治视角下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访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4.1.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4.2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存在问题 |
4.2.1 社会共治主体参与角色定位不清 |
4.2.2 社会共治主体参与动力不足 |
4.2.3 社会共治主体参与能力不足 |
4.2.4 社会共治参与方式不够智能化 |
4.2.5 社会共治参与渠道不够通畅 |
4.2.6 社会共治保障不足 |
4.3 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人才队伍不强,对行业重视不够 |
4.3.2 化妆品企业未落实主体责任,钻法律空子 |
4.3.3 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新科技 |
4.3.4 政务信息不够公开,宣传力度不够大 |
4.3.5 其他社会共治参与主体没有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
4.3.6 社会共治主体之间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
4.3.7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
4.3.8 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和检验标椎比较滞后 |
第五章 国内外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经验借鉴 |
5.1 美国:完善法规制度,引导企业参与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 |
5.1.1 完善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官方和非官方组织共同参与化妆品监管 |
5.1.3 企业是化妆品原料质量监控第一责任人 |
5.1.4 加强上市后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监管 |
5.2 日本:构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 |
5.2.1 化妆品监管法律 |
5.2.2 化妆品监管部门 |
5.2.3 构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倒逼企业为产品负责 |
5.3 苏州市:探索化妆品园区社会共治建设 |
5.3.1 企业主动履行主体责任 |
5.3.2 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 |
5.3.3 政府部门加强部门间合作 |
5.4 广州市白云区: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5.4.1 强化资金支持 |
5.4.2 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5.4.3 构建部门合作机制 |
5.4.4 构建监督机制 |
5.4.5 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监督检查 |
5.4.6 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教 |
5.5 国内外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的经验启示 |
5.5.1 放宽市场准入 |
5.5.2 强化事后监管 |
5.5.3 畅通投诉途径 |
5.5.4 鼓励公众参与 |
5.5.5 加强信息公开 |
第六章 促进社会共治加强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社会共治主体参与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的能力 |
6.1.1 厘清社会共治参与主体角色职责 |
6.1.2 加强对政府部门化妆品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 |
6.1.3 加强对化妆品企业的政策法规宣贯 |
6.2 提高社会共治主体参与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的动力 |
6.2.1 进一步畅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 |
6.2.2 进一步加强化妆品监管信息公开 |
6.2.3 进一步完善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机制 |
6.3 进一步加强社会共治保障 |
6.3.1 加强对化妆品监管的经费保障 |
6.3.2 完善社会共治参与的激励制度 |
6.4 进一步提高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效率 |
6.4.1 推广智慧化妆品监管平台的使用 |
6.4.2 推广化妆品溯源系统的使用 |
6.5 进一步完善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 |
6.5.1 进一步完善化妆品检验标准 |
6.5.2 进一步完善化妆品监管法律法规 |
6.6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共治主体对化妆品行业的重视 |
6.6.1 加强政府部门对化妆品行业的重视 |
6.6.2 提高化妆品企业自主维权意识 |
6.7 进一步发挥其他社会共治主体的作用 |
6.7.1 加强化妆品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
6.7.2 打造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情况调查问卷(化妆品生产质量负责人) |
附录 B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情况调查问卷(消费者) |
附录 C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访谈提纲 |
附录 D 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社会共治访谈人员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化妆品 |
二、化妆品不良反应 |
三、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应用 |
第三章 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 |
第一节 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机构分析 |
一、泉州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要管理职责 |
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程序流程 |
第二节 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技术机构分析 |
一、技术机构建设进程 |
二、技术机构现状 |
第三节 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报告现状分析 |
一、收集报告的现状 |
二、收集报告主体 |
第四章 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问题 |
一、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监管机构存在问题 |
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机构存在问题 |
三、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方面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泉州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监测机构职权不明确 |
二、哨点医院等医疗机构责任心不强 |
三、生产经营企业配合度不高 |
四、社会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
第五章 国外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经验 |
一、完善的化妆品监管法律体系 |
二、多元的化妆品安全监管主体 |
三、全面的化妆品安全报告体系 |
第二节 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经验 |
一、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特点 |
二、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经验 |
第三节 国外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启示 |
一、加快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
二、明确不良反应监测定位 |
三、强调生产经营企业义务 |
四、构建多方合作运作机制 |
五、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监测成效 |
第六章 完善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一、加强专业监测队伍建设 |
二、加快设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 |
三、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公开机制 |
四、建立跨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
五、明确上市许可持有人责任 |
第二节 发挥生产经营企业自律作用 |
一、加强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建设 |
二、建立生产经营企业内部监测网络 |
三、加强生产经营企业对不良信息分析能力 |
四、加强生产经营企业风险防控措施 |
第三节 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
一、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
二、畅通公众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渠道 |
三、强化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公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政府规制视角下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监管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和监管现状及问题 |
3.1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现状和特点 |
3.2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政府监管现状 |
3.3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的政府监管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的政府监管问题分析 |
4.1 立法规制分析 |
4.2 市场准入规制分析 |
4.3 质量规制分析 |
4.4 行政执法规制分析 |
4.5 信息不对称规制分析 |
4.6 社会共治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化妆品监管经验借鉴 |
5.1 国外化妆品监管特点 |
5.2 国外化妆品监管启示 |
第六章 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的政府监管对策研究 |
6.1 完善法律体系 |
6.2 完善标准体系 |
6.3 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6.4 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 |
6.5 探索智慧监管模式 |
6.6 推动社会共治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国内化妆品监管研究综述 |
2. 国内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研究综述 |
(三) 相关理论概述 |
1. 公共服务理论 |
2. 公共治理理论 |
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 研究内容 |
2. 创新之处 |
二、我国化妆品监管概述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化妆品的概念 |
2. 化妆品监督管理的概念 |
(二) 我国化妆品监管部门及职能 |
(三) 我国化妆品监管法规体系 |
1. 我国化妆品监管法规、规章 |
2. 我国化妆品监管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 |
3. 我国化妆品监管相关规范性文件 |
4. 地方化妆品监管相关制度文件 |
(四) 我国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 |
1. 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的主要依据 |
2. 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的主要内容 |
三、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现状 |
(一)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主体 |
(二)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依据 |
(三)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主要方式 |
1. 日常监管 |
2. 监督抽样 |
3. 行政处罚 |
(四) 海南省消费者化妆品经营环节消费及监管认知度调查 |
1. 问卷设计的目的 |
2. 问卷分析与研究 |
3. 调查结果分析 |
(五)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主要成效 |
1. 化妆品监管部门和职能不断健全和完善 |
2. 化妆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
3. 化妆品总体安全性不断提高 |
四、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
(一)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存在问题 |
1. 化妆品监管法规可操作性差 |
2. 监管乏力致安全隐患丛生 |
3. 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监管专业性 |
4. 依赖官方监管形成监管盲区 |
(二) 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
1. 化妆品监管法规严重滞后 |
2. 化妆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
3. 化妆品监管技术支撑薄弱 |
4. 化妆品行业缺乏自律意识 |
5. 化妆品公众宣教力度不足 |
6. 社会力量协管参与程度低 |
五、美国、欧盟化妆品监管经验及启示 |
(一) 化妆品管理部门及职能 |
(二) 化妆品监管法律依据 |
(三) 化妆品常态管理模式 |
(四) 美国和欧盟化妆品监管经验的启示 |
1. 法律层级较高,监管相对统一 |
2. 强调企业自律,监管责任明晰 |
3. 基于安全风险,监管重点明确 |
4. 重视行业协会,监管相互补充 |
六、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对策建议 |
(一) 建立权威统一的化妆品法规体系 |
1. 积极推动化妆品地方性法规建设 |
2. 统一行政执法的程序、标准、文书 |
3. 加大化妆品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力度 |
(二) 夯实化妆品监管基础 |
1. 加强监管队伍专业性建设 |
2. 提高技术手段支撑水平 |
3. 强化化妆品知识公众教育 |
(三) 健全多方协管体系 |
1. 强调企业自律原则 |
2. 发挥政府管理作用 |
3. 引导行业协会建设 |
4. 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
5. 完善媒体监督机制 |
6. 引入第三方协管机构 |
(四) 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
1. 建立和完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
2. 建立和完善上市后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 |
3. 建立和完善强制召回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政策与政策执行 |
2.1.2 化妆品安全监管 |
2.1.3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及其执行 |
2.2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理论的分析 |
2.2.1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基本环节 |
2.2.2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构成要素 |
2.2.3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2.3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体系 |
2.3.1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组织架构 |
2.3.2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法规体系 |
2.3.3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主要方式 |
3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现状与经验 |
3.1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现状 |
3.1.1 省级化妆品监督抽样有序开展 |
3.1.2 化妆品标签标识专项整治成功组织 |
3.1.3 全市化妆品生产企业换证许可顺利实施 |
3.2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成功实例及经验总结 |
3.2.1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成功实例 |
3.2.2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经验总结 |
4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 |
4.1.2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的问题 |
4.1.3 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的问题 |
4.2 泰州市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与执行主体的素质缺陷 |
4.2.2 政策执行客体理念的“逐利性”与行为的“隐匿性” |
4.2.3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导向 |
5 完善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5.1 增强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 |
5.1.1 统一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权力 |
5.1.2 完善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法规体系 |
5.1.3 提升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
5.2 规范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客体的行为 |
5.2.1 增强政策执行客体的化妆品安全理念 |
5.2.2 加强化妆品信用体系建设 |
5.2.3 重视和发挥化妆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
5.3 优化化妆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环境 |
5.3.1 大力发展基层经济 |
5.3.2 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 |
5.3.3 建立共同监督制度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化妆品安全监管 |
2.1.1. 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概念 |
2.1.2. 化妆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划分 |
2.1.3. 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治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3.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现状 |
3.1.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 |
3.2.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 |
3.3.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方式 |
3.3.1. 行政许可 |
3.3.2. 标准认证 |
3.3.3. 监督检查 |
4.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
4.1.2. 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现行法律法规落后 |
4.2.2. 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不统一 |
4.2.3. 监管机构职能交叉,部门缺乏信息交流 |
4.2.4. 重审批轻监管 |
4.2.5. 技术支撑不到位 |
4.2.6.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
5. 国外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1. 美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2. 日本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 |
5.1.3. 欧盟化妆品安全监管经验 |
5.2. 国外化妆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启示 |
5.2.1. 权威的法律法规是监管的基础 |
5.2.2. 标签及广告宣传是监管的关键 |
5.2.3. 销售环节是监管的中心 |
5.2.4. 事后监管是监管的重点 |
5.2.5. 企业和行业协会是监管的重要参与者 |
6. 加强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
6.1.1. 建立一体化监管体制,理顺监管职能 |
6.1.2.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监管依据 |
6.1.3. 修订化妆品质量标准,注重原料审批 |
6.1.4. 加强技术支撑,丰富监管手段 |
6.1.5. 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开展重点治理 |
6.2. 提高企业自律 |
6.2.1. 推行质量授权制度,强调企业责任 |
6.2.2. 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分级管理 |
6.3.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6.3.1. 构建行业协会体系,推行行业管理 |
6.3.2. 加强媒体合作,营造治理氛围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化妆品监管和美国化妆品监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基础概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2 我国化妆品监管体系 |
2.1 化妆品监督管理组织架构 |
2.2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2.3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 |
2.3.1 我国化妆品监督技术规范 |
2.3.2 化妆品审批与许可检验标准 |
2.4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方式 |
2.4.1 行政许可方式 |
2.4.2 监督检查 |
2.4.3 标准认证 |
2.5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2.5.1 化妆品质量存在问题 |
2.5.2 化妆品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
2.5.3 化妆品监管机制不完善 |
2.5.4 化妆品检测体系不完善 |
3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与美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对比分析 |
3.1 中美化妆品定义与分类的对比分析 |
3.2 中美化妆品监督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
3.3 中美化妆品监督管理制度对比分析 |
3.4 中美化妆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对比分析 |
3.5 中美化妆品监管安全性评价对比分析 |
3.6 中美化妆品上市后评价与退市机制对比分析 |
4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建议与对策 |
4.1 引起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1 缺乏统一的基础性监管法规 |
4.1.2 机构改革后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机构不完善 |
4.1.3 化妆品质量、卫生检测系统不完善 |
4.2 完善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4.2.1 完善化妆品监管法律体系 |
4.2.2 建立完善的化妆品监管制度 |
4.2.3 调整化妆品分类,实施分类管理 |
4.2.4 加强部门沟通,提升基层监管部门管理能力 |
4.2.5 完善化妆品上市与退市机制 |
4.2.6 建立科学统一的化妆品监管标准体系 |
4.2.7 加强对外交流,做到与时俱进 |
5 结语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泉州市化妆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概念界定、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依据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泉州市化妆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困境 |
2.1 泉州市化妆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
2.1.1 生产环境不乐观 |
2.1.2 经营秩序不规范 |
2.1.3 广告宣传不真实 |
2.2 泉州市化妆品安全单中心治理现状与问题 |
2.2.1 机构设置 |
2.2.2 法律支撑 |
2.2.3 存在问题 |
2.3 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现状 |
2.3.1 企业主动性不强 |
2.3.2 行业参与性不够 |
2.3.3 群众积极性不高 |
第3章 影响化妆品安全治理的成因分析 |
3.1 企业利益驱动 |
3.1.1 产品技术标准不统一 |
3.1.2 自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
3.1.3 专业人才资源不充实 |
3.2 政府监管弱化 |
3.2.1 法规标准建设滞后 |
3.2.2 监管机构设置混乱 |
3.2.3 部门权责不明 |
3.2.4 打击力度不够 |
3.3 社会中间层运转低效 |
3.3.1 保障机制不到位 |
3.3.2 协调机制不顺畅 |
3.3.3 发展机制不平衡 |
3.4 消费者意识薄弱 |
3.4.1 消费人群具有差异性 |
3.4.2 选择观念具有普遍性 |
3.4.3 获取信息具有多样性 |
3.4.4 产品认知具有盲目性 |
3.4.5 产品宣传缺乏规范性 |
第4章 国外化妆品安全治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化妆品安全治理机制介绍 |
4.1.1 机构设置 |
4.1.2 法律体系 |
4.1.3 治理特点 |
4.2 国外化妆品安全治理的经验启示 |
4.2.1 具有权威的监管法律体系 |
4.2.2 具有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 |
4.2.3 奉行企业自律原则 |
4.2.4 重视行业协会作用 |
第5章 泉州市化妆品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企业的主观性力量 |
5.1.1 树立责任意识 |
5.1.2 树立诚信意识 |
5.1.3 树立品牌意识 |
5.2 发挥政府的主导性力量 |
5.2.1 强化部门协调 |
5.2.2 强化队伍建设 |
5.2.3 强化监督惩处 |
5.3 发挥社会中间层的整合性力量 |
5.3.1 构建电子监管体系 |
5.3.2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
5.3.3 构建检验监测体系 |
5.3.4 构建基层协管体系 |
5.3.5 构建行业协会体系 |
5.4 发挥公众的基础性力量 |
5.4.1 推进公众参与 |
5.4.2 推进公众宣教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泉州市化妆品消费者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泉州市化妆品市场抽检有效卫生批件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厦门市化妆品标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黄惠琼. 海峡药学, 2020(07)
- [2]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政策执行研究 ——以广东省Z市为观察对象[D]. 陈玉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社会共治视角下广州市白云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研究[D]. 叶石花. 兰州大学, 2020(01)
- [4]泉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问题研究[D]. 黄雅真. 华侨大学, 2019(01)
- [5]政府规制视角下广州市化妆品生产监管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嵩. 兰州大学, 2019(08)
- [6]海南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若伊. 海南大学, 2017(08)
- [7]化妆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D]. 刘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4)
- [8]我国化妆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张文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9]我国化妆品监管和美国化妆品监管的比较研究[D]. 邓基伟. 郑州大学, 2014(03)
- [10]泉州市化妆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 吴丹青. 华侨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