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逢波[1](2021)在《中国援外体育项目专业术语翻译常见误译类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对外的体育交流项目也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交流工具,英语在体育领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体育的翻译需求量也随之增多。而体育实践翻译中,文本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体育项目术语翻译文本对于体育专业知识、英语语境、体育背景文化三方面的研究不透彻。体育项目术语翻译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通过翻译实践中的例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蒋磊[2](2019)在《助跑团身前空翻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探究》文中指出在体操难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助跑团身前空翻仍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动作,在各大体操项目中均有应用。随着目前竞技体操规则的不断完善,器械的不断改进,应该更加重视助跑团身前空翻基础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好助跑团身前空翻的动作要领,练就高质量、高水平的动作。该文旨在研究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要领以及各阶段的训练方法,为学习该动作的运动员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张业琳子[3](2019)在《张业琳子自由体操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运动学分析及训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竞技体操规则的不断更新与变化,自由体操向着越来越高难度动作的趋势发展。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与多样化的动作编排,成为了诸多世界顶尖选手的创编成套特点。在国际体联最新颁布的2017-2020女子规则的自由体操难度表中,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团身前空翻二周(简称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是向前空翻类动作中的E组动作,有0.5的难度价值;该动作还可进一步发展成具有更高难度价值的阿拉伯屈体前空翻二周和阿拉伯直体前空翻二周,以及发展该动作的技巧连接或混合连接,来获得连接加分。在近五年的世界大赛中,每年的自由体操决赛中都有运动员使用该动作,这说明了该类型动作在成套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同时也说明了该动作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合自身学习并完成该动作的亲身训练经历,对该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将该动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相结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以及专家访谈法,以张业琳子所完成的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动作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APAS运动录像系统获取该动作在准备加速、起跳转体、腾空翻转以及落地四个阶段各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参数,重点分析水平速度、起跳角度、转体时间、腾空高度、翻转速度、放腿时机、落地重心高度等环节,分析该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及动作特点;对比分析5次动作中,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归纳总结张业琳子从学习到完成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训练手段,为该动作的训练、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凌洁[4](2016)在《女子体操团身前空翻动作的运动学及技术要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体操联合会不断对规则进行修改,推动着体操各个项目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但任何高难度的空翻或者空翻连接都是以扎实的单个空翻技术为基础的,而团身前空翻则是向前类型空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础动作。中国的体操女运动员从业余体校开始就学习掌握这一动作,直到进入国家队以后,团身前空翻仍然是基础动作技术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帮助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动作技术,改进训练方法,文章从运动学的视角来分析总结团身前空翻动作的技术要领及训练方法,得出了"两大、一早、一高"是关键技术要领的结论,并提出了"五步训练法"的建议。
王静,毋江波[5](2013)在《平衡木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眭禄和张业琳子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相关运动学数据。以研究平衡木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为平衡木运动员练习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动作提供技术参考。结果显示:在腾空阶段,眭禄的转体速度稍慢;眭禄落木缓冲技术更好,但稳定性需进一步提高。结论:在腾空阶段,眭禄应加快转体速度;在落木阶段,眭禄应提高落木的稳定性。
孙捷[6](2012)在《体操平衡木项目前空翻类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助跑前空翻类动作因其难度分高而被多数运动员在平衡木比赛中使用,而该类动作对运动员的起跳技术及全身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比赛过程中的稳定性成为制约运动员取得成绩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国家体操队女运动员的助跑类前空翻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找到该类动作的技术特点,为教练员教学、运动员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20]0、201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的13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比赛用平衡木所在区域进行三维标定,利用3台300HZ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前空翻动作进行同步拍摄。由国家体操队一线教练挑选出完成情况较好的动作作为本研究的素材,应用图像解析系统获取运动学数据,并采用数字化滤波技术时所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内容:通过视迅解析系统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团身前空翻”、“屈体前空翻”、“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屈体前空翻转体]80。”的图像解析,获得了运动员在助跑阶段、起跳阶段、腾空阶段、落木阶段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及位移;主要关节角度与身体翻转角速度等关键运动学参数。结论:1、通过统计学方法揭示出中国国家体操队一线队员平衡木完成助跑前空翻类动作的关键运动学指标,包括:各阶段用时、水平速度、垂直速度、水平位移、腾起高度、主要关节角度、起跳角度与落地角度等。2、通过与新科平衡木世界冠军眭禄的比较,我国运动员在完成助跑前空翻类动作时存在助跑速度低、起跳角度小、腾空高度不足的问题。3、随着前空翻动作难度的逐渐增加,运动员需要提高在较短助跑距离内获得较大水平速度的能力;相对延长起跳缓冲阶段时间,增强制动效果,缩短蹬伸时间,提高下肢肌肉爆发力,从而提高身体动量矩,为后续翻腾/转体提供动力;增加起跳角度,获得较高的腾空高度,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完成翻转动作。
姜付进[7](2012)在《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杨佩跳马项目训练特征及动作技术诊断》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竞技体操比赛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各个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不仅仅是要求过硬的竞技技术,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比赛战术,同时对于教练员训练方法和自身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全运会冠军杨佩技术动作及其主要训练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杨佩的一个高难度动作进行现场拍摄,通过APAS System软件对难度高的动作进行运动学解析,对跳马全过程中除助跑外的五个阶段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数据,支撑本论文的相关观点,主要是找出杨佩跳马动作中的错误技术,并且结合当时训练计划内容就训练进行讨论,为后面的继续训练提出宝贵意见。研究结果表明杨佩跳马项目训练特征有以下几点:(1)杨佩体能训练特征: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女子体操其他三项进行训练身体形态。教练员注重全面的身体力量训练,并结合跳马专项特点着重加强爆发力的训练,同时加强小肌肉群力量等运动素质的训练。(2)杨佩技术训练特征:训练高难动作时主要通过技术动作的多反复和分阶段完成,循序渐进。(3)杨佩战术训练特征:增加高难度动作的储备量,平时灌输基本战术内容,结合杨佩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测试中模拟战术演练不断提高杨佩的战术意识。(4)杨佩心理训练特征:主要是激发杨佩的爱国热情,为祖国人民负责,激励杨佩坚持积极刻苦,顽强拼搏,为祖国争光,克服一切压力。(5)杨佩智能训练特征:首先加强杨佩的观察力、记忆力等基础性的一般智能,结合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的运用,不断上升为运动智能。(6)杨佩年度周期训练特征:以年度周期中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为基准,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为依据,按部就班的进行年度训练。杨佩动作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助跑速度较慢,与国内外跳马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助跑最后一步没有完全蹬伸,蹬离地面高度较低,并且最后一步离踏板太近,上板很仓促,不利于上板后踏跳。(2)踏跳过程中入撑角和蹬离角变化角度不大,双腿蹬离不充分,速度不够快,作用时间较长。(3)蹬离踏板后逐渐髋关节出现抠髋提臀,同时双腿摆越速度较慢,双手没有积极上马。(4)上马瞬间双手之间距离远大于两肩距离,不利于顶肩推手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并且没有迅速出现“手倒立”,双腿摆越速度较慢,推手过程中肩关节角度变化不大,推手较为仓促。杨佩整体训练的相关对策有以下几点:(1)在进行速度素质训练时可有针对性的多进行30m加速跑,注意步频和步长之间的变化和调整。注意结合助跑,增大助跑最后一步与踏板之间的距离,提高蹬离地面的高度。(2)注意强调双脚和膝关节的蹬伸程度要大,尽量达到最大程度,快速有效的完成踏跳过程,保证足够的向上的势能。(3)多加强跳倒立练习,在注意加快双腿的摆越速度。同时可以多训练一些前手翻或是前手翻加空翻的动作组合,重点加强前手翻过程中的顶肩推手的速度。(4)应该加大高速摄像机的应用频率,增加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的频率,根据杨佩生理生化数据帮助教练员适当调整训练计划。(5)随着杨佩年龄的不断增加,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应该多加鼓励,调整杨佩的心理,摆正位置。提高杨佩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竞技水平。
李思顺[8](2005)在《双杠挂臂屈伸上教学教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操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它是以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不同难度动作为主,而且具有较强艺术性的运动项目。体操教育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而认识和技能形成的快慢。体操教学能力应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表现。它包括示范、讲解、保护、帮助、纠正错误,基本体操的编写运用,教案编写、组织教法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体现,首先必须是对所要教学的动作技术的完整理解。根据体操课程的特点和目标,结合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本文以双杠挂臂屈伸上的动作为例,采用实验组对照的形式,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的教学教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是体操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应用动作技能学习理论指导体操教学是十分有用的,从动作的选择、进度的安排到教法的选择都要符合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训练中要大力促进技能间的正迁移,以使训练事半功倍。体操教法应建立以辅助练习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体操专业素质的教法新模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丁燕[9](2002)在《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轻快流畅、平稳连贯的鲜明特色,有利于下接新的技巧串,并提出了该技术相应的训练方法。
李文记[10](2001)在《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竞技体操归属技能中的难美竞技项群项目,难与美也正是该项目本身最显着的特点。“难”主要表现为成套动作的价值。指的是动作的难度、创新、连接、编排等方面的内容;“美”主要表现为成套动作完成情况,指的是技术规格、动作质量、意识姿态和动作艺术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在某一个周期,规则会向某个方面倾斜,但“难” 与“美”的高度统一始终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体操比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体动作表现能力的比赛,是运动员在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相对于器械所表现出来的克服自身体重完成复杂、惊险动作能力的角逐,比赛中,裁判员在竞赛规则的指导与制约下,凭主观感受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评价,故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必然成为竞技体操项目的显着特征。 美是竞技体操参赛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水平竞争中尤为重要,通过美的显现,才能使竞技体操具有的艺术特征更加突出。比赛中,对手间难、新、稳几乎难以分出上下,竞争异常激烈时,往往通过美的力量影响震撼裁判员和观众,以最后决定成绩的优劣和名次的先后。竞技体操参赛制胜的四大要素美、难、新、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美则是建立在后三大要素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它们的前提,融会于它们之中。竞技体操的美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美,它专指竞技体操动作必须达到的难、新、稳的一种综合标准,而不是某单一指标,它包括运动员的气质、表达的方法与程序、所完成的动作结构、协调性、节奏感以及情绪、情感的良好表现等。它表明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是否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将“真”与“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作为具有法规效应的规则,对竞技体操的发展起着积极导向和主动制约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反映了竞技体操发展的某些规律和人们期望竞技体操如何发展的主观愿望。综观近几年来竞技体操规则发展与变化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从美学角度对竞技体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从对难度的追求而逐渐转移到对美的重视上来,它反映出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标志着竞技体操运动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同时为我们探索和研究竞技体操的美与审美问题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理论依据。 故而,竞技体操的美就必然表现出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的内容,是在一定客观因素的指导与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 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顾士研究生毕业论义多因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本研究主要以美学。艺术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生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从体育发生学的视角出发,将美学基本原理与竞技体操运动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竞技体操运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及审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竞技体操所应具备的一些美学特征。 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竞技体操美的表现特征、竞技体操审美中的美感特征以及竞技体操审美欣赏过程的欣赏特征。竞技体操运动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展现自我的过程,从系统论美学观的角度来审视,竞技体操美及审美过程同样包括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以及将主客体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与关系。为了更好的探讨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本研究首先从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重点对竞技体操美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使得研究竞技体操美的表现特征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将竞技体操美与体育美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竞技体操美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借助于审美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对竟技体操的审美心理过程和表现出的美感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再次,本研究重点对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及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了评分规则当中表现出的美学信息和对美的要求,同时,对人们普遍关心(也是当前争论最激烈)的“难”与“美”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辨证的分析,为人们的竟技体操审美欣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通过对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体育美学理论体系,实现了体育美学向应用研究的飞跃,也为竞技体操的发展提供了美学理论指导,对于指导未来竟技体操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关于竞技体操美的塑造问题,本研究并未深入探讨,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竞技体操美的训练及指导竟技体操比赛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惜鉴和更具体的方法应用。
二、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援外体育项目专业术语翻译常见误译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项目术语翻译中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研究不足 |
2 体育项目术语翻译中对英语语境的研究不足 |
3 体育项目术语翻译中对体育背景文化的研究不足。 |
4 结论 |
(2)助跑团身前空翻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1.1 文献资料法 |
1.1.2 观察法 |
1.1.3 访谈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技术分析 |
2.1.1 助跑团身前空翻助跑阶段技术分析 |
2.1.2 助跑团身前空翻起跳阶段技术分析 |
2.1.3 助跑团身前空翻腾空阶段技术分析 |
2.1.4 助跑团身前空翻落地技术分析 |
2.2 训练中容易产生的误区 |
2.2.1 助跑阶段 |
2.2.2 起跳阶段 |
2.2.3 腾空阶段 |
3 结论与建议 |
3.1 总结 |
3.2 建议 |
(3)张业琳子自由体操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运动学分析及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1.女子自由体操中阿拉伯类型空翻具有很高的的难度价值 |
2.世界大赛中阿拉伯类型空翻具有较大影响力 |
3.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亲历实践具有典型性 |
4.研究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丰富体操训练理论与实践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自由体操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及分析 |
(二)前空翻类动作的技术分析 |
(三)女子体操项目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的研究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整体动作分析 |
(二)准备加速阶段 |
1.踺子的技术分析 |
2.后手翻的技术分析 |
(三)起跳转体阶段 |
1.起跳的技术分析 |
2.转体的技术分析 |
(四)腾空翻转阶段 |
1.腾空高度分析 |
2.翻转速度分析 |
(五)落地阶段 |
1.放腿时机分析 |
2.落地重心与缓冲分析 |
(六)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训练 |
1.相关的下肢力量训练 |
2.相关的技术训练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平衡木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助跑阶段 |
2.2 起跳阶段 |
2.3 空翻转体阶段 |
2.4 落木阶段 |
3 结论 |
(6)体操平衡木项目前空翻类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平衡木项目发展沿革 |
2.2 我国平衡木发展历史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采集 |
3.2.2 三维角度定义 |
3.2.3 特殊角度定义 |
3.2.4 数据处理 |
3.2.5 数据分析 |
3.2.6 动作阶段划分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团身前空翻 |
4.1.1 助跑阶段 |
4.1.2 起跳阶段 |
4.1.3 腾空阶段 |
4.1.4 落木阶段 |
4.2 屈体前空翻 |
4.2.1 助跑阶段 |
4.2.2 起跳阶段 |
4.2.3 腾空阶段 |
4.2.4 落木阶段 |
4.3 团身前空翻转体180° |
4.3.1 助跑阶段 |
4.3.2 起跳阶段 |
4.3.3 腾空阶段 |
4.3.4 落木阶段 |
4.4 屈体前空翻转体180° |
4.4.1 助跑阶段 |
4.4.2 起跳阶段 |
4.4.3 腾空阶段 |
4.4.4 落木阶段 |
4.5 助跑前空翻类动作运动学关键指标比较 |
4.5.1 团身前空翻、屈体前空翻与团身前空翻转体180°运动学比较 |
4.5.2 团身前空翻、屈体前空翻与屈体前空翻转体180°运动学比较 |
4.6 眭禄与其他运动员运动学指标比较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团身前空翻关节角度变化图 |
附录-2 屈体前空翻关节角度变化图 |
附录-3 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关节角度变化图 |
附录-4 屈体前空翻转体180°关节角度变化图 |
附录-5 运动员完成分统计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杨佩跳马项目训练特征及动作技术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女子跳马项目技术发展现状 |
1.3 我国女子跳马项目研究发展现状 |
1.3.1 跳马动作运动学分析研究现状 |
1.3.2 跳马动作训练特征研究现状 |
1.4 我国女子跳马训练特征 |
1.4.1 体能训练特征 |
1.4.2 技术训练特征 |
1.4.3 战术训练特征 |
1.4.4 心理能力训练特征 |
1.4.5 运动智能训练特征 |
1.4.6 年度周期特征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杨佩跳马项目训练特征分析 |
3.1.1 以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为主的体能训练特征 |
3.1.2 技术训练的阶段化、反复化、全面化 |
3.1.3 增加动作储备应对比赛战术需要 |
3.1.4 频繁测试等多种手段培养杨佩稳定的心理素质 |
3.1.5 训练和比赛中发展、提高杨佩智能 |
3.1.6 有条不紊、针对性较强的年度周期训练 |
3.1.7 杨佩其他训练特征 |
3.2 杨佩与国内其他优秀跳马运动员训练方法对比研究 |
3.3 杨佩动作技术诊断 |
3.3.1 整体运动学特点 |
3.3.2 各阶段技术分析 |
3.3.3 技术动作综合分析诊断 |
3.4 杨佩整体训练的相关对策 |
3.4.1 关于助跑速度与起跳上板技术衔接问题 |
3.4.2 关于第一腾空高度问题 |
3.4.3 关于推手的问题 |
3.4.4 关于训练手段的问题 |
3.4.5 关于心理素质训练的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双杠挂臂屈伸上教学教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实验过程 |
3.1 实验时间 |
3.2 组织教学 |
3.3 考核方法 |
3.4 实验教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传统体操课教学方法与步骤 |
4.2 实验组辅助教学教法 |
4.3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对照 |
4.4 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 |
4.5 其他因素 |
5 结果对比分析 |
5.1 学生成绩对比 |
5.2 学生学习态度对比 |
5.3 体操课学习目的的比较 |
6 意义 |
6.1 屈伸动作的意义 |
6.2 屈伸动作对体操教学的指导意义 |
6.3 现代教学方法特点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 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竞技体操美的本质 |
2.1 体育美学家对体育美的本质的认识 |
2.2 竞技体操的起源、本质及其系统 |
2.3 竞技体操美的本质 |
3. 竞技体操美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
3.1 竞技体操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借鉴 |
3.2 竞技体操美的内容 |
3.3 竞技体操美的形式 |
3.4 竞技体操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 |
4. 竞技体操运动中形式美法则的体现及其制约关系 |
4.1 竞技体操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
4.2 竞技体操形式美的构成法则 |
5. 竞技体操美与体育美相比的共性与特性 |
5.1 竞技体操美具有体育美的共同特征 |
5.2 竞技体操美的独特特征 |
6. 竞技体操的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美感特征 |
6.1 竞技体操审美心理过程 |
6.2 竞技体操审美过程的美感特征 |
7. 评分规则的内容与美学基本理论的结合 |
7.1 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审美需求(男子) |
7.2 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内容与形式美发展的统一 |
7.3 竞技体操难与美的辨证统一 |
8. 竞技体操美的欣赏与评价 |
8.1 男女竞技体操的不同表现风格 |
8.2 竞技体操美的欣赏内容,即不同项目的审美特征 |
8.3 竞技体操审美评价标准的内容及其模式构建 |
结 论 |
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附 录 |
四、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援外体育项目专业术语翻译常见误译类型分析[J]. 张逢波. 海外英语, 2021(23)
- [2]助跑团身前空翻技术分析及训练方法探究[J]. 蒋磊. 科技资讯, 2019(20)
- [3]张业琳子自由体操阿拉伯团身前空翻二周的运动学分析及训练[D]. 张业琳子.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4]女子体操团身前空翻动作的运动学及技术要领研究[J]. 凌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5)
- [5]平衡木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的运动学分析[J]. 王静,毋江波. 福建体育科技, 2013(03)
- [6]体操平衡木项目前空翻类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D]. 孙捷.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7]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杨佩跳马项目训练特征及动作技术诊断[D]. 姜付进. 西安体育学院, 2012(09)
- [8]双杠挂臂屈伸上教学教法实验研究[D]. 李思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9]平衡木双臂后摆式助跑团身前空翻的技术分析[J]. 丁燕.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 [10]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 李文记. 山东师范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