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卦作为一种无零二进制数符系统的解说(论文文献综述)
巩忠杰[1](2020)在《周易筮法研究史》文中提出《周易》本是占筮之书,筮法研究是易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易学史主要是一部哲学发展史,具体而言,是一部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对立统一的发展史。“占筮”始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是象数、义理之间微妙的契合点。筮法作为占筮的核心要素,其相关研究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成就斐然,然迄今尚无专书、专文对此进行整理与研究。本文对古今《周易》筮法之研究史予以系统论述,拟填补这一学术空白。正文主要有四章内容:导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选题缘起、研究综述以及思路方法,重点在於对三《易》、《周易》经传以及筮法进行综述,是为正文研究的背景与基础。第一章论述西汉迄隋唐之易筮研究史。西汉时期为本章重点,核心的讨论对象为孟喜、焦延寿、京房祖师徒三人所创筮法。东汉迄唐之间,重点研究了孔颖达对大衍筮法的总结。第二章论述两宋迄清末之易筮研究史。自宋以後,学界对大衍筮法的研究步入正轨,其成卦法与变占法成为《周易》筮法研究的核心课题。南宋为古代易筮研究的黄金时期,是本章重点论述对象,元明清时期的研究均为其余绪。第三章论述百十年来之易筮研究史。清末以来,世局大变,易筮研究也逐渐进入新型阶段。基於传统文献的研究屡见新说,用数学剖析大衍筮法的研究一度成为热潮,近四十年的出土文献(尤其是数字卦)则为易筮研究带来了新课题、新希望,一时之间,成为显学。
贾延飞[2](2019)在《现代性与大众狂欢》文中研究表明大众狂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古今对比的现代性视野中,古代狂欢是理解大众狂欢的必要参照系。以古代的“狂欢节”为本源的狂欢诗学理论旅行至世界各地并引发各个学科研究热潮的同时,狂欢诗学理论也成为阐释大众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的重大引证资源。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大众狂欢的生成本源这一根本问题。而现代性论域的时间专题研究从现代性时间与审美的关系角度探讨了新世纪以来的审美迷狂文化的本质。由此,上述问题可以从现代性及其时间观念来探讨。首先需要从狂欢史的角度分析大众狂欢区别于古代狂欢的现代性性质,进而分析现代性时间的性质及其主导现代历史—社会的地位并由此造成的主流现代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对立,这种对立进一步导致现代人在公共的劳动时间里积蓄的身心能量急需在属己的狂欢时间里释放甚至畸变为发泄而进入狂欢。大众狂欢的现代性本源问题由此得到了回答。所以,这就构成一个由现代性和大众狂欢两个具体论域相关联的新的问题域。论文各章节则是对这一问题的逻辑性的展开过程的具体论述,主要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中问题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狂欢史的大众狂欢”。主要勾勒出狂欢史即狂欢的术语史和狂欢活动史。区分出古代的巫术狂欢和民俗狂欢,现代的大众狂欢及其最新形态网民狂欢。分析各种狂欢表现形式,给出相应的定义。并指出古代狂欢和现代大众狂欢在时(空)间观念、思维特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系。现代性的基础一环是其现代时间。现代时间受惠于“犹太—基督教”文化中的线性时间观念,结合救赎史而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观念;而且,这种线性矢量时间的生存论基础是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本质上来说,主流的现代时间一种遗忘“过去”、否弃“现在”、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模式。现代性时间因此是永远加速奔向“未来”的线性矢量时间。在这一时间的驱动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本我属己的生命时间产生对立,因而出现现代社会中特有的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的区分与对立。这种分裂使得私人闲暇时间等时间作为重大的时刻出现。现代人释放因现代性紧张而产生的身心能量进入狂欢状态。因此,作为对线性矢量的现代时间的抗衡和扭转,包括私人闲暇时间、节日时间、游戏时间和艺术审美时间等时间在内的狂欢时间都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从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的内在关联可解释现代的大众狂欢和网民狂欢的现代性特质。第三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关系。狂欢的大众是现代性的产物。更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学史考察表明,大众这一群体只有经历现代化过程并拥有现代性心性体验才成为大众。进一步解析这大众的心性结构会发现其现代性特性,如支配大众狂欢的观念是现代的诸多时间的对立经验,大众快适的感觉来自于本能,而且可能升华至审美境界,审美共通感成为大众狂欢团体生成的中介,但是这一切都贯穿着异化的消费逻辑。因此,大众狂欢一方面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亢奋追随,呈现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又作为对现代性时间的拒绝,呈现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一面。第四章主要论述现代性与网民狂欢的关系。网民狂欢的时间实质上是一种可逆的多元的虚拟时间。它一方面与现代性的面向“未来”的方向一致,因而加速地奔向“未来”,塑造着网民永远激进地追求最快最新的现代性心性结构;另一方面又可逆转现代性的线性时间方向,成为蕴含“未来”意义的感性刺激的“当下”时间,或返回到“过去”。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因此呈现出更为激进的现代性特性,如无休止地求快气质、急速奔向“未来”精神、匆忙浏览的阅读心性和冷漠与怨恨并存的围观心理等等,这一切都表征为求新、求快和审丑等狂欢文化现象。余论部分主要探讨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大众狂欢的引导仍然需要基于现代化—现代性的变革。扭转主流现代时间的方向和“自反性”现代化只有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从而破除公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多样的生命时间的对立关系,实现主体的认知、意志和审美的完美统一。但是,这一切引导与变革方法必然要基于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思想才能真正实现。
代晓琳[3](2017)在《零的发展历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阿拉伯数码是现今国际通用的数码字,在国际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和广泛影响。其中的数码零“0”对于公众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最普通且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零的发现要比其它自然数晚很多,但零的出现使得位值制记数法逐渐完善起来。因此,零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论文首先阐述具有位值制原理记数法的巴比伦、玛雅、印度和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关于零的起源与发展,并介绍了亚洲其它地区关于零的记载。继而讨论零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指出与当时盛行的伊斯兰教、翻译的书籍、各学者的游历以及商人的旅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接着分析了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四方面功能:零是一个概念,表示“一无所有”;在位值制记数法中,零表示“空位”,同时起到指示数码所在位置的作用;零本身是一个数,可以参与运算;零是标度的起点或分界。补充零还具有严密性和指代性等等其它功能。继续总结出零具有的四种表达形式,分别为空位、符号、手势、语言。最后从位值制思想、语言文字、商业贸易、生产技术四个方面对促进零的进步和发展的因素分析,指出它们对零逐渐趋近于现代意义的影响。论文在研究零的发展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零的含义,以及零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地位。结合数学教育中0为自然数的情况,从零的发展历史角度分析0不应该成为自然数原因:0不符合自然数概念;数学界权威性书籍中不曾记录0为自然数;纵观世界数学发展史,0一直不是自然数。当然把0规定为自然数有助于与国际上的统一,方便学术交流。
刘玉琪[4](2017)在《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制造业向我国的偏移,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产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我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发展需求,中国面临由制造业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迫切转型。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重要分支与主力,担负着国家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呼唤“中国设计”的时代,中国的设计需要基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产品设计创新理论,本土的设计哲学,本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体现中国本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六艺之源”,是我国儒道思想的源头,也是我国设计造物思想的文脉之源,对于我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循着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周易》,本着“文脉传承、融会创新”的目的,以当代的产品设计理论为落脚点,以产品设计的视角审视《周易》中蕴含的设计哲学,将《周易》哲学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在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对《周易》哲学从设计的角度进行再释与创新,意欲构造一套“古”“今”融合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基于中国传统设计哲学的产品设计创新方法理论。本课题从设计人文观、产品设计方法体系、产品设计评价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涵盖思维方式、审美原则、产品要素、符号要素等方面的方法论内容,其中产品要素部分运用众多古代与现代的产品设计实例,详细分析阐释了产品功能、造型、色彩、选材与装饰等要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手法。本课题从认识到实践,是哲学、人文、美学、文化、艺术、设计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整合创新,有利于现有产品设计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亦可用于指导当代产品设计师,从基于传统文脉的角度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对于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蒋谦[5](2014)在《莱布尼茨二进制形成中的概念变化分析》文中指出有关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各自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虽然二进制只是一种算术记数法和计数法,但它实际上是特定文化(包括数学、语言、符号、逻辑和哲学等)的产物。现有观点中的一个明显不足是把与二进制相关的概念、理论(原理、符号等)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单因素的、一次性完成的结果,又把二进制与《易经》哲学和卦图的相互作用关系看作是"全或无"的关系,从而忽视了概念、理论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也容易导致两种极端的判断。因此,立足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从概念与认知分析入手,能够把莱布尼茨二进制思想的形成过程置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所编织的概念网络系统之中,进而梳理出莱布尼茨在秉承西方近代数学概念的同时,如何通过获取和吸纳《易经》概念资源而实现概念的创造性转换的脉络。我们看到,除了莱布尼茨个人的独创性的伟大贡献外,近代意义上的二进制实际上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杨柳青[6](2013)在《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 ——以宋代图书易学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宋代图书易学作为继汉代易学后象数派的高峰,其所崇尚的象数理念当然是值得特别梳理的。而且作为与宋明理学同兴衰的易学流派,其用象数的方式讨论的理学问题也有其特殊的价值。而前人对图书易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以易图为中心分成河图洛书、先天图和太极图三部分,以此考辨各种易图的源流。虽然明晰易懂,怡然理顺,但有时容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所以,本文拟主要就宋代图书易学中所显示出的象的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理学范畴,来展示图书易学不同于一般象数易学的独特魅力。说《周易》的本质是象并不为过,但在宋代图书易学之前,象多被理解为具体的物象。而宋以来的图书易学则对象进行了“救赎”,发掘出象的本质及其抽象的内涵,更使其与理相通。在图书易学那里,象的意义并非外在赋予的,其本身即是世界的本质或其本质的抽象表达方式。当深入探讨象之来源与形成时,气便渐渐被定义成象的本质。气之灵魂就在于浩然、湛然之变化多端,恰似象所显示的变化的可能性。而从类之象、结构与形式之象,直到数象与理象,图书易学中的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抽象化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象所揭示的内在秩序的演绎,证明中国人并非完全如黑格尔所言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外在自然的感性阶段。尤其是理象这种直观、直感、直觉的象的思维方式对应于所谓的“智的直觉”,其中象就好像某种可以直观到的理。而另一方面,象的内涵也远比西方的范畴来的丰富。范畴作为最一般的概念,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是极为抽象的,如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范畴。但象却能在极抽象的符号中包涵极丰富的具体内容,同时又通过象与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流转使其圆融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同样,图书易学也表达了其特有的义理,以其特有方式讨论了同时代宋明理学的主要概念与范畴。即便前者倾向于造化之理,不同于宋明理学以儒家之理为依归,但其对于理学思想的丰富与拓展仍是不可忽视的。如其以对待与流行解读阴阳,以及对体用、太虚、理气等范畴的解读。尤其是分别以气、太虚、一、道、理、心、中等范畴来解读太极,更体现出其对理学各派别思想的兼收并蓄。以显示出象数与义理并非如分派般那样泾渭分明,两者相辅相成,象数中蕴含着义理,义理也通过象数来表达。
王自东[7](2013)在《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周文中的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音高构造体系,诸如:核心音程、音级集合、和弦构造、五声调式、“可变调式”、“填白”音、织体模式,等等。作为音高构造的重要元素,它们既是互相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本文以调式因素作为主线,将其他因素串联起来,对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引论部分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将周文中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评述,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对周文中音乐作品进行技法研究以及技法自身的历史逻辑,而非超越技法的音乐学研究。第二章将周文中的第一个创作时期归纳为“五声调式为主要控制力”。这个时期周文中往往直接引用中国民歌主题,或将民歌主题进行变奏式发展,或者将五声调式核心元素——大二度、小三度和纯四度音程以及五声性三音组、四音组等抽象出来,使得五声调式作为音高体系的主要组织控制力,并因此创制了许多具有五声性特征的叠置和弦,如纯四、纯五度叠置、综合叠置、横向旋律纵合化等。周文中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如诗、如画的《花月》意境和细腻感人的《花落》音响,展现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柔婉如兰的诗人气质,这正是西方人所欣赏的东方风情!第三章重点研究周文中“可变调式”体系。该体系本质上说也是“人工调式”,与梅西安、德彪西、巴托克等自创的人工调式本质相通,但“可变调式”体系的数理逻辑来自于《易经》——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其不同于其他技法人工调式的文化特征。这是一个自足的体系,自身也经历了从繁复复杂的填白体系的《飞草》,走向简明的可有可无填白音的《韵》。第四章主要研究周文中如何从极端个性化的语言体系重新融回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音乐世界中来。这个时期首先在《山涛》中打破自足的可变调式框框,把它们与集合处理手段相衔接,再在《云》走向12音半音化,完成与20世纪下半叶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法的对接,然而可变调式的自我逻辑,仍然保留完好,甚至让这种个性在普遍接受的体系中更加完满地展现出来。进入21世纪的周文中,在《流泉》中将古往今来的创作技法融为一炉,真正做到超越技巧、丢开技巧而随心所欲地控制音乐,达到真正的“乐由心生”的境界。第五章研究周文中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对20世纪末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太极作曲系统”、“五行作曲法”等体系的简要介绍,揭示了他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最后的结论,西为“器”,中为“道”,中西合璧。
李文恋[8](2013)在《试论“〇”概念符号》文中提出本文在考察数字起源的基础上,发现了河图洛书与《周易》八卦和计算机二进制之间的循环义理结构和偶合关系。“〇”概念一开始的表现形式并非都是有形的,而是寓有形于无形中,殊途同归地选择了空位来表示,所以数值位置含义的缺失,导致了“〇”概念符号的出现。文章首先探讨了在汉语言史上“〇”概念符号出现的十三种表现形式;进而论述了现今汉语的三个“〇”概念符号——“〇”、“零”和“0”的相关结构,并对汉字数字两种结构形式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两种结构形式对汉语的“〇”概念符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是导致符号减省的类推性,二是导致数学符号更替的逻辑组合性,这两个系统原因使得同数字系统内“〇”概念符号形式和意义得以确定。汉语出现的十三个表“〇”概念的符号,表现为三个共同的用法:一是用在不同单位间,二是用在数词之间,不表空位;三是表示空位。本文再对“〇”、“零”和“0”的来源发展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公元11世纪,印度人发明了“0”,通过宗教和学界的桥梁,介绍到欧洲,但在中国,直到清光绪年间(1893年),随着筹算空位的出现,“0”才开始正式普遍使用。中国大写数码字“零”在汉字史的《诗经》时代出现时只有“余雨”的意思,至宋朝有了引申义“零头”,用来表示数目,并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首次用来表示“〇”概念,到清朝进入汉字的大写数字系统,表位值计数中的空位。本文还从中外造字动机、“零”的词义发展的角度和语言系统性的角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汉字“零”能发展成表示“〇”概念的汉字数字“零”的原因。“〇”是中国人发明的一个汉字,但在汉语言史上曾作为记号、标点符号、韵音符号和汉字来使用。西汉时的记号“〇”被隋唐宫廷乐部用作乐谱中的空位,这是记号“〇”引作表示数字“〇”概念的“〇”的真正来源,但还不是汉字。官书记载的“〇”表示“〇”概念的用法的最早记录是金大定年间(1180年)官修的《大明历》用“〇”来表示天文历法计数中的位值空位。正因为“〇”来源上的错综复杂和现代意义上与“0”的发展交相混合,导致了“〇”的很多混用现象,本文缕清了“〇”和“零”、和“0”、“洞”、“圆”的关系,并就辞书编纂翻译等实际应用中的“0”、“〇”和“零”问题进行了符号语用学探讨。
呼兴华[9](2011)在《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气学说乃借五运及六气的推移变化来说明天道—气化—气候—物候(包括病候)对应关系的一种学说。运气学说本身确实包含有一些人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感知的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包含更多的则是人类通过生活经验无从感知,只有通过一种建构于特定的天人关系背景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主体的复杂系统才能演绎的“天道”之“气数”。术数是先秦两汉时期思想知识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秦汉时期政治、军事、医疗、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术数的角度窥测运气学说的发生,有其学术性与必要性。目的:本研究尝试链接术数与运气学说相关的知识群组,将运气学说回置于与其理论发生相关的、特定的术数背景下,加以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以揭示术数对于运气学说理论体系构建的作用与影响,深层次理解运气学说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发生学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来系统梳理和把握术数与运气学说的关系,综合哲学、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有关术数研究成果,剖析运气学说思维方式方法、理论要素之形成,以及经典术数与运气学说发生的关系。结果:通过对与运气学说发生相关数术方法的分析与整理。可以发现,运气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有多种术数因素的参与。其中,术数思维之人与天地相参、法象天地、以术演道等思维方法奠定了运气学说的思想方法之始基;在术数思潮的影响下,古代哲学之元气、阴阳、五行、干支的结合完备了运气学说的主体理论框架。最终,干支符号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引导下参与运气学说的构建,并在“天五地六”的框架下,成为运气学说推演的最终工具。比较而言,经典术数之占候术、卦气学、式占等,与运气学说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发上,以及对气象、物候及人体生理、病候等材料的组织方法存在着许多相似。式占的原始思维直接渗入,或被掺杂进运气学说的发生之中。结论:运气学说是在术数方法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原理互渗之中所构建的一种知识与技术的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古人出于对“天命”的敬畏,综合当时已有的在“气候”、“物候”、“病候”等方面的认识,糅合各种古代哲学元素与术数方法,实现了由术数创造而医学理论化与模型化的转变。最终,向人们展示一个意构的、天人彼此关联的、充满理数的、气化联系的、循环往复的世界。
申江[10](2010)在《古今易学对“二八易位”问题的理解摭论》文中指出"二八易位"是易图《洛书》的重要象数问题之一,存在历史虽久,提出至今却只两百多年。笔者考察自该问题发现以降部分学者针对易位问题的看法,其立论出发点或建构在证明宋传《洛书》合理性的基础上,或建构在证其嫌疑的基础上;
二、八卦作为一种无零二进制数符系统的解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卦作为一种无零二进制数符系统的解说(论文提纲范文)
(1)周易筮法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选题缘起 |
第二节《周易》筮法概论 |
第三节研究综述与本文思路、方法 |
第一章 晋与明夷——汉唐间之奠基研究 |
第一节“晋如摧如”——两汉象数易筮研究 |
第二节“明入地中”——魏晋隋唐易筮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乾坤健顺——宋元明清之核心研究 |
第一节“飞龙在天”——宋代易筮研究 |
第二节“含章可贞”——元明易筮研究 |
第三节“直方大”——清代易筮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革变鼎新——百十年来之新型研究 |
第一节“己日乃孚”——传世文献易筮新说 |
第二节“鼎耳革”——数理科学易筮研究 |
第三节“鼎有实”——出土文献易筮研究 |
本章小结 |
余论 |
附录一 “大衍之数”集解 |
附录二 《左传》《国语》筮例集解 |
附录三 古今筮法经眼录 |
参考文献 |
後记 |
(2)现代性与大众狂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现代性与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
(一) 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
(二) 大众狂欢的研究现状 |
二、大众狂欢的本源问题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创新点、意义和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狂欢史中的大众狂欢 |
第一节 古代的巫术狂欢 |
一、巫术狂欢的定义 |
二、巫术狂欢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古代的民俗狂欢 |
一、民俗狂欢的定义 |
二、民俗狂欢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现代的大众狂欢 |
一、大众狂欢的定义 |
二、大众狂欢的表现形式 |
第四节 大众狂欢的最新形态——网民狂欢 |
一、网民狂欢的定义 |
二、网民狂欢的表现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代性时间与狂欢时间 |
第一节 主导性的现代性时间 |
一、现代时间的历史化 |
二、现代时间的社会化 |
三、现代性时间主导的结果 |
第二节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
一、“未来”与“当下”的缺失:现代性矛盾的结构性深渊 |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命时间的驱使 |
三、公共劳动时间与私人闲暇时间:现代性的分化与对立 |
第三节 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的对立与统一 |
一、狂欢时间:相关时间的综合 |
二、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对立 |
三、狂欢时间与主流现代时间相统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性与大众狂欢 |
第一节 狂欢大众:现代性的产物 |
一、西语“大众”的出现与现代性 |
二、汉语“大众”的出现与文艺运动 |
第二节 狂欢大众的心性结构 |
一、支配性观念:对立统一的多种现代时间经验 |
二、狂欢大众的快适:本能 |
三、可能升华的境界:审美 |
四、狂欢大众的公共精神:审美共通感 |
五、异化的结果:大众的消费意识 |
第三节 大众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
一、作为肯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
二、作为否定审美现代性的大众狂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性与网民狂欢 |
第一节 网民狂欢的时(空)间 |
一、网民狂欢时(空)间的技术本质及其本体论限定 |
二、网民狂欢时(空)间的特征 |
三、网民狂欢时(空)间的哲学阐释 |
第二节 网民身份的主体体认 |
一、主体性与虚拟主体的身份 |
二、虚拟实在中的主体体认:网民与吊丝 |
第三节 狂欢网民的心性结构 |
一、无休无止地求快气质 |
二、奔向“未来”的求新精神 |
三、急速浏览的阅读心性 |
四、冷漠怨恨的发泄心态 |
第四节 网民狂欢的现代性表征 |
一、人肉搜索与猎奇狂欢 |
二、网络叙事与戏仿狂欢 |
三、网络红人与审丑狂欢 |
本章小结 |
余论 大众狂欢的未来走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零的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2 零的起源 |
2.1 巴比伦的零号 |
2.2 玛雅的零号 |
2.3 希腊的零 |
2.4 印度的零号 |
2.4.1 用点记作零号 |
2.4.2 用小圆圈记作零号 |
2.5 中国数码零 |
2.5.1 数码“○” |
2.5.2“零”替代○ |
2.6 亚洲一些地区的零 |
3 零的传播 |
3.1 传播过程 |
3.2 传播途径 |
4 零的含义 |
4.1 零是一个概念 |
4.2 零表示“空位” |
4.3 零是一个数 |
4.3.1 亚里士多德见解 |
4.3.2 以零做除数的问题 |
4.4 零是标度的分界或起点 |
4.5 零的其它功能 |
5 零的表达 |
6 其他因素对零的影响 |
6.1 位值制思想的影响 |
6.2 语言文字的影响 |
6.3 商业贸易的影响 |
6.4 生产技术的影响 |
7 零与数学教育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周易》研究概述 |
2.1 国外研究与现状 |
2.2 国内研究与现状 |
2.2.1 古代《周易》研究 |
2.2.2 现代《周易》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周易》哲学的设计人文观研究 |
3.1 中国人的阴阳哲学观 |
3.2 中国人的造物象征体系 |
3.2.1 四象象征 |
3.2.2 五行象征 |
3.2.3 八卦象征 |
3.3 对生命、生殖的崇拜 |
3.4 对吉祥、幸福的渴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方法体系研究 |
4.1 《周易》与产品设计思维方式 |
4.1.1 阴阳相长:辩证性思维 |
4.1.2 俯仰洞察:整体性思维 |
4.1.3 中和化一:和谐性思维 |
4.1.4 制器尚象:直观性思维 |
4.1.5 比类取象:类比性思维 |
4.1.6 立象近意:意象性思维 |
4.2 《周易》与产品设计审美原则 |
4.2.1 阴阳万化之神奇美 |
4.2.2 天乾地坤之刚柔美 |
4.2.3 保合太和之中和美 |
4.2.4 生生不息之生命美 |
4.3 《周易》与产品设计要素 |
4.3.1 备物致用:《周易》与产品功能 |
4.3.2 观象制器:《周易》与产品造型 |
4.3.3 五行设色:《周易》与产品色彩 |
4.3.4 天人合一:《周易》与产品选材 |
4.3.5 返璞归真:《周易》与产品装饰 |
4.4 《周易》与产品设计符号 |
4.4.1 太极符号 |
4.4.2 四象符号 |
4.4.3 五毒符号 |
4.4.4 八卦符号 |
4.4.5 十二生肖 |
4.4.6 二十四节气 |
4.4.7 七十二物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评价 |
5.1 人道:人本评价 |
5.2 地道:社会评价 |
5.3 天道:环境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 ——以宋代图书易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何谓图书易学 |
二、前人研究概述 |
三、本文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式 |
第二章 图书易学中的抽象之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气——象之一本 |
一、始于李觏 |
二、定于朱震——气、象为变化之可能性 |
三、显于周敦颐——对《太极图》的气之解说 |
第三节 象之分殊 |
一、类之象 |
1. 四象类推与四元体系 |
2. 象之四片与种属之两分 |
3. 源于加一倍法与先天横图 |
二、结构与形式之象 |
1. 天地之象 |
2. 方位之象 |
3. 时序之象 |
三、关系、变化之象 |
第四节 数象与理象 |
一、数象与象数 |
二、理象——现象即本质 |
第五节 结语:内外之象 |
第三章 图书易学阐释之理学范畴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阴阳之对待与流行 |
第三节 体用 |
第四节 太极 |
一、气为太极 |
二、一为太极 |
三、道与理为太极 |
四、心与中为太极 |
第五节 太虚 |
第六节 理气 |
第七节 结论 |
结语 |
一、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 |
二、图书易学中的图象诠释学 |
附录:具体之数 |
参考书目 |
一、古籍文献 |
二、今人着作 |
三、西文着作 |
四、清代图书易学主要论文目录 |
五、近现代图书易学主要论文目录 |
后记 |
(7)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周文中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周文中音乐创作概述 |
第二节 周文中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标 |
第二章 音高构造法之一——五声调式为主要控制力 |
第一节 民歌主题的直接引用——中国风格的初步形成 |
第二节 五声调式因素的抽象化——中国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三节 中、西因素的初步融合 |
第三章 音高构造法之二——“可变调式”及主要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可变调式”理论及其文化基础概要 |
第二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雏形——《卜喻》的探索 |
第三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初步运用——《飞草》研究 |
第四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继续发展——《御风》等研究 |
第四章 音高构造法之三——从个性向共性融合 |
第一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新构建——《山涛》研究 |
第二节 中西因素的重新融合——《云》研究 |
第三节 古今技法的融会贯通——《流泉》研究 |
第五章 周文中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影响 |
第一节 太极作曲法 |
第二节 五行作曲法 |
第三节 干支作曲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西为器中为道——东西合璧之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周文中音乐创作年表 |
附录二:草书小史 |
附录三:“利盖蒂《音乐探索》及‘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之第三部分 |
附录四:皮特斯公司乐谱摘段使用授权书 |
附录五:周文中先生的亲笔信节选及亲手制作的周敦颐的先天太极图等 |
致谢 |
(8)试论“〇”概念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数字和“〇”概念符号的起源 |
第一节 数字的起源 |
第二节 “〇”概念符号的起源 |
第二章 汉语“〇”概念的不同形式及相关结构 |
第一节 汉语“〇”概念符号的形式 |
第二节 “〇”概念的相关结构 |
第三章 现代汉语“〇”概念符号的渊源、演变及功能 |
第一节 “0”的起源、演变及功能 |
第二节 “零”的使用及表“〇”概念意义的形成 |
第三节 “〇”的来源、演变及功能 |
第四章 “〇”概念符号的使用和翻译 |
第一节 汉语的“〇”概念符号的几对重要关系 |
第二节 “〇”概念符号的混用 |
第三节 辞书编纂中的“〇”概念符号 |
第四节 “〇”概念符号的翻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概念问题 |
1.2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1.3 课题研究方法的选用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2. 正文 |
2.1 上篇:运气学说发生的术数背景 |
2.1.1 人与天地相参的意境 |
2.1.1.1 大化流行,天人合一 |
2.1.1.2 尽物之性,与天地参 |
2.1.1.3 纪理天地,人神通应 |
2.1.2 法象天地思维的发明 |
2.1.2.1 法象天地,观象授时 |
2.1.2.2 气化宇宙,冥冥天机 |
2.1.2.3 法象时空,气可与期 |
2.1.3 以术演道方法的拓展 |
2.1.3.1 以数代术,极数知命 |
2.1.3.2 以律代术,绝地通天 |
2.1.3.3 以道驭术,援易尚医 |
2.2 中篇:运气学说发生的术数要素 |
2.2.1 元气的信仰 |
2.2.1.1 禀气于天,命曰人神 |
2.2.1.2 上古天真,形气相感 |
2.2.2 易以道阴阳 |
2.2.2.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2.2.2.2 阴阳交感,一分为三 |
2.2.3 无相的四象 |
2.2.3.1 观乎天文,察以时变 |
2.2.3.2 天圆地方,天三地四 |
2.2.4 五行的嬗变 |
2.2.4.1 星体命定,四五相参 |
2.2.4.2 天五地六,易医同源 |
2.2.5 八卦与九宫 |
2.2.5.1 帝出乎震,九宫演式 |
2.2.5.2 太一游辰,八风可占 |
2.2.6 干支的角色 |
2.2.6.1 包罗万象,曲尽造化 |
2.2.6.2 借象明理,若符应兹 |
2.3 下篇:运气学说发生之术数比较 |
2.3.1 灾异占候术与运气成说 |
2.3.1.1 占候术门类的形态特点 |
2.3.1.2 灾异占候与运气之发生 |
2.3.1.3 小结 |
2.3.2 汉易卦气学与运气发生 |
2.3.2.1 卦气学兴起的术数近因 |
2.3.2.2 卦气学与运气发生关系 |
2.3.2.3 《易纬》中的运气思想 |
2.3.2.4 小结 |
2.3.3 式占术与运气发生比较 |
2.3.3.1 式占的概念与门类概述 |
2.3.3.2 式占与运气学说的发生 |
2.3.3.3 小结 |
3. 结论 |
3.1 敬畏天命:运气学说的发生(一) |
3.2 候始道生:运气学说的发生(二) |
3.3 术足数成:运气学说的发生(三) |
余论:圜道、圜道观与运气术数理论的建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古今易学对“二八易位”问题的理解摭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洛精蕴》的“二八相交, 万物化生”说 |
二、《学易笔谈》的“巽震相易, 变化玄妙”说 |
三、《中国方术正考》的“投影叠合, 仰观俯察”说 |
四、《藏山雷学》的“震巽易位, 自发破缺”说 |
五、《重日与九歌》的“龙虎定位, 二八复位”说 |
四、八卦作为一种无零二进制数符系统的解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易筮法研究史[D]. 巩忠杰. 南京大学, 2020(02)
- [2]现代性与大众狂欢[D]. 贾延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零的发展历史研究[D]. 代晓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4]基于《周易》哲学的产品设计理论研究[D]. 刘玉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 [5]莱布尼茨二进制形成中的概念变化分析[J]. 蒋谦. 周易研究, 2014(05)
- [6]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 ——以宋代图书易学为中心[D]. 杨柳青. 复旦大学, 2013(12)
- [7]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D]. 王自东.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1)
- [8]试论“〇”概念符号[D]. 李文恋. 华侨大学, 2013(08)
- [9]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D]. 呼兴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古今易学对“二八易位”问题的理解摭论[J]. 申江. 西南学刊, 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