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论文文献综述)
汤贺军[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提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赵梅善[2](2021)在《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蛇绿岩是古代大洋板块构造侵位于大陆板块边缘的残余,是古板块缝合线的重要标志。蛇绿岩为研究古大洋板块海底扩张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大洋俯冲带构造作用和流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它对于研究俯冲起始、恢复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拼合过程,以及认识板块拼合过程中的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博士学位论文对出露于藏南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日喀则蛇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对蛇绿岩的地幔源区性质、地幔熔融过程和时限、洋底蛇纹石化和异剥钙榴岩化过程以及俯冲起始阶段的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新的制约,丰富了对蛇绿岩成因及其演化过程的认识。对日喀则蛇绿岩中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研究,为探究蛇绿岩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以及地幔源区的特征提供了重要信息。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K2O、Na2O和MnO含量较低,Al2O3、CaO、MgO和SiO2的含量变化较大。同时,它们具有相对均一的稀土元素含量、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但总量总体上显着低于N-MORB,表明这些岩石来自于比通常洋中脊地幔更为亏损的地幔源区。同时,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都具有较高的εNd(t)值,其中辉长岩为7.3-8.5,异剥钙榴岩为6.5-8.5,表明其形成源区较为亏损。样品中的锆石根据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和第二类锆石具有相同的U-Pb年龄124.4±1.2 Ma,记录了这两类岩石的形成年龄。第一类锆石具有陡峭的重稀土配分模式,而第二类锆石具有相对平坦的重稀土配分特征。两组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辉长岩的εHf(t)值为0.07-20.6,异剥钙榴岩的εHf(t)值为10.8-25.0,指示源区Hf同位素组成异常不均一,既包括古老地壳物质,也包括εHf(t)值高的亏损地幔物质。这两组锆石的δ18O值较低,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分别为4.5-5.6‰和4.6-6.0‰,总体上都低于正常地幔锆石值,指示其结晶于低δ18O值的熔体。通过模拟计算表明,这些岩石的源区经历了地壳物质的交代作用,加入了 30%左右的高温热液蚀变洋壳。结合全岩微量元素和钕同位素以及锆石Hf-O同位素组成,揭示了日喀则蛇绿岩基性岩的地幔源区具有极其不均一性的特征,可能与其地幔源区在洋壳俯冲时有地壳物质加入有关。对日喀则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研究,为研究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新特提斯洋闭合前的俯冲起始和弧前交代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方辉橄榄岩中高的尖晶石Cr#、全岩CaO和Al2O3含量以及稀土元素的强烈亏损,表明大洋扩张过程中地幔经历了高程度的部分熔融。根据矿物和全岩的主要元素组成估计熔融比例为约10-20%。部分样品中透闪石和白云石的出现和全岩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的正异常,表明橄榄岩在俯冲带经历了流体交代作用。基于样品中碳酸盐矿物的有无,可以识别出两种类型的流体。一种是富水溶液,它的交代形成了透闪石,引起单斜辉石中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另一种是含碳酸盐流体,它交代橄榄岩,形成了白云石、透闪石和低镁数(Mg#=79-82)的次生橄榄石。交代作用同样导致了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中结构羟基含量和全岩δ18O值的升高。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流体交代作用是新特提斯洋中脊转化为海沟后不久,由新生的新特提斯洋板块在弧前深度的初始俯冲所引起的。在此过程中,下沉的洋中脊地壳在弧前深度加热脱水交代上覆新生地幔楔,使蛇绿岩原岩在岩石化学上亏损的方辉橄榄岩中叠加了富集水溶性不相容元素这一地球化学特征。因此,蛇绿岩中橄榄岩的弧前交代作用可以作为俯冲起始的地球化学指标。日喀则蛇绿岩是中生代俯冲起始的洋中脊-海沟转换产物,然后在新生代侵位于亚洲大陆南缘。日喀则蛇绿岩中有较多蛇纹岩出现。对日喀则蛇纹岩的研究表明,这些蛇纹岩是洋中脊橄榄岩在洋底扩张过程中受到海水蚀变发生蛇纹石化形成的,在俯冲起始阶段经历了大洋板片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蛇纹岩中蛇纹石矿物以利蛇纹石为主,具有低的Na2O和CaO含量以及高的MgO和Si02含量,其中CaO、Lu、Sr与MgO呈显着负相关。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蛇纹岩具有“U”型的配分型式和轻稀土元素的弱富集特征,在蛛网图上表现为U和Sr的正异常。根据蛇纹石和磁铁矿的O同位素组成以及平衡条件下它们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获得蛇纹岩的形成温度在250-350℃。同时,蛇纹岩中代表性大离子亲石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比值总体上落在全球洋底蛇纹岩的范围,揭示这些蛇纹岩初始形成于洋中脊附近的洋底环境。大洋俯冲起始发生后,蛇纹岩又经历了弧前深度的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使蛇纹岩的轻稀土含量显着升高。总体上,蛇纹石化过程不改变稀土元素组成,但流体活动性元素会发生部分变化。因此,蛇纹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不仅可以制约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来源和元素迁移特征,还可以限定蛇纹石化的温度和环境,从而为蛇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制约。
张旗[3](2021)在《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文中认为"双沟蛇绿岩"是笔者最早研究的蛇绿岩之一,位于云南哀牢山带。双沟出露的岩石有二辉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玄武岩、硅质岩等。辉长岩亏损LREE,锆石U-Pb年龄为362~328Ma。玄武岩具N-MORB和E-MORB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249Ma。研究认为,"双沟蛇绿岩"可能产于陆间小洋盆或裂谷或裂陷槽背景。但是,双沟没有可信的深海沉积和混杂堆积的记录,虽然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地球化学也具有MORB的特征,暗示双沟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蛇绿岩。如果双沟不是蛇绿岩,则晚古生代的哀牢山带就不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洋盆,也不可能存在大陆碰撞的记录。双沟不是蛇绿岩是什么?可能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造山橄榄岩与蛇绿岩的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的橄榄岩产于洋壳之下;造山橄榄岩产于陆壳之下。检讨双沟蛇绿岩的研究,反思蛇绿岩的概念。笔者认为,斯泰因曼的"三位一体"概念是合适的,1972年彭罗斯会议的决议是正确的,1996年怀柔会议构造学家对蛇绿岩概念的理解是对的。考虑到混杂堆积对于蛇绿岩的重要性,建议将混杂堆积也作为与蛇绿岩相伴的一个重要指标加进来。如果这个想法合适,则一个完整的蛇绿岩组合将由三个要素组成:1)岩浆岩(包括地幔岩、堆晶岩、侵入岩和火山岩,代表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深海沉积(代表洋盆顶部的物质组成); 3)混杂堆积(代表洋盆消失、陆块碰撞的构造产物)。蛇绿岩不同于其他岩浆岩,其研究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思路,明白这一点,蛇绿岩研究才能走上正轨。双沟蛇绿岩研究遇到危机,中国其他一些蛇绿岩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检讨双沟蛇绿岩,对反思蛇绿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继恩,陈艺超,肖文交,闫臻[4](2021)在《蛇绿岩与蛇绿混杂带结构》文中研究说明蛇绿岩是刻画造山带洋—陆演化格局的标志性证据,由具有成因联系的超基性—基性岩和上覆远洋—深海沉积物组成,是一种理想剖面,非实际的野外露头表现。蛇绿岩分为MOR型和SSZ型两类,前者形成于洋中脊、洋盆宽度足够的弧前/弧后盆地扩张脊环境,后者形成于洋壳初始俯冲阶段的弧前环境。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可以通过古生物和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同位素年龄与最老古生物化石(如放射虫、牙形刺等)年龄相近;洋壳运移过程中,有岩浆击穿洋壳而发育二元结构,由早期洋壳和叠覆的晚期岩浆岩构成;晚期岩浆岩比最老古生物年龄更为年轻。蛇绿岩通过俯冲铲刮、深部底垫和仰冲作用就位,发育褶皱和叠瓦状—双冲构造、及构造肢解为"基质夹岩块"结构成为蛇绿混杂带;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和就位年龄之间可从无年龄差到数十、甚至上百个百万年的时间跨度。蛇绿岩就位后继续经历俯冲带上盘和陆内活化等阶段的演化:蛇绿岩就位时的滑脱断层切穿俯冲带上盘,为后期岩浆提供通道,可侵入多期次的、非蛇绿岩套组份的中基性—酸性岩脉和岩体,包括SSZ型特征的岩浆岩,如新疆扎河坝—和布克赛尔蛇绿混杂带和美国Klamath山蛇绿混杂带。蛇绿混杂带在变质变形强烈的俯冲带上盘和活化的陆内环境中,受到构造改造,造成单一露头区不能够完整地出露有蛇绿岩套的岩石组份,而侵入在蛇绿混杂带中的岩浆岩被构造肢解、形成岩块并使得混杂带内岩石组份复杂化。现今露头的蛇绿混杂带是经历过多阶段演化的、一种现时状态的"四维时空"信息的综合体,即多个时期的物质叠置在同一个露头的三维空间内,一些岩石可能与蛇绿岩套并无成因联系。
黄波,付冬,周文孝,宁文彬[5](2021)在《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锆石年龄的复杂性:以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绿混杂岩是大洋板块俯冲增生的产物,往往发育不同时代、来源和成因的蛇绿岩岩块或岩片,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十分复杂。蛇绿混杂岩内发育的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是揭示古洋盆时限、性质和造山带演化过程的关键。然而,造山带往往伴随多期次构造、岩浆和变质等事件的叠加改造,如何准确识别蛇绿岩内基性岩组份,并限定其形成时代,一直是蛇绿混杂岩解析的重点和难点。锆石U-Pb年代学是最常用的蛇绿岩定年方法之一,但在许多复合造山带内,与蛇绿岩伴生的基性岩锆石年龄往往十分复杂。多期次岩浆、构造、变质或流体作用的叠加可能会改造蛇绿岩的锆石年龄,也可能会以侵入体形式增加识别蛇绿岩组份的难度。本研究以中亚造山带东南缘的贺根山蛇绿岩带为例,通过分析野外接触关系、锆石形貌、U-Pb年代学已有的数据等证据,表明贺根山地区的基性岩可能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两期,白垩纪基性岩可能是后期岩浆事件的产物,与贺根山地区超基性岩为主的蛇绿岩之间是否同源和时代关系尚不明确。同时,讨论了其它造山带内晚期基性岩侵入蛇绿岩、蛇绿岩组份受年轻的变质—构造—岩浆—流体事件叠加改造等典型研究实例,强调通过详细野外大比例尺填图、接触关系解析、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形貌、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才能更为准确地识别蛇绿岩基性岩组份,限定其形成、改造和变质时代。
杜一滨[6](2020)在《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文中指出本文以贺根山基东地区(以下简称基东)含铬铁矿方辉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品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单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查明了样品形成时代、岩浆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并结合前人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岩浆-构造演化历史。基东方辉橄榄岩主要由榄石和斜方辉石组成,含有少量单斜辉石和铬尖晶石。单斜辉石以孤立晶体或以铬尖晶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的共生形式存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贺根山基东方辉橄榄岩年龄集中于321-351Ma之间,峰值年龄为325 Ma和351 Ma,加权平均年龄为333±14Ma,结合上覆辉长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342±5.5Ma)的测试结果,指示了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晚石炭世。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样品具有岩浆成因大陆环境锆石的典型特征。本文对在研究区采集的方辉橄榄岩共计二十件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具有较高的烧失量(11.92-14.49wt.%),较低的Si O2含量(34.70-36.92wt.%),贫钾(K2O≤0.12wt.%),贫钙(0.01-0.18wt.%),Mg O含量为39.5-41.71wt.%,Al2O3含量为0.32-1.61wt.%,TFe2O3含量为5.23-9.34wt.%。贺根山蛇绿岩各层矿物粒度和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橄榄石和铬铁矿等密度较大的矿物在底部产出,而辉石长石则在浅部,显示了明显的重力分异特征。方辉橄榄岩母岩浆可能为地幔橄榄岩平衡的原生岩浆经历微弱的辉长岩组分分离结晶形成的。方辉橄榄岩具有高的Zr和Hf含量,以及Th、U的富集,同时还存在捕获锆石,暗示了其上升过程中可能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但Ce/Pb和La/Nb的正相性关并不明显,说明基东方辉橄榄岩地壳混染作用并不强烈。方辉橄榄岩中度至高度亏损(约20%),在橄榄石中显示出较高的Fo含量(90.48-91.66),较小的Fo值变化范围显示了融残留地幔橄榄岩中矿物的典型特征。斜方辉石轻稀土元素亏损严重,单斜辉石轻重稀土分异十分明显,(Ce/Yb)N比为0.09-0.12),指示了基东方辉橄榄岩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经历了含水流体的改造。尖晶石具有中等的Cr#值,为地幔橄榄岩中副矿物铬尖晶石的特征,高Cr#(0.58-0.60)低Mg#(0.49-0.57)则是出熔融程度较高的典型特征。基东方辉橄榄岩平衡共生的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颗粒为计算结果显示,贺根山基东地区方辉橄榄岩辉石结晶温度为963-1106°C,平均值为1034°C,结晶压力为0.42-0.9Gpa;铬尖晶结晶温度为1380-1389°C,平均值为1385°C;结晶压力为2.97-3.02Gpa;指示了基东方辉橄榄岩的地幔来源。地球化学模拟表明贺根山方辉橄榄岩代表原始地幔约18-22%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综上,贺根山基东方辉橄榄岩中铬铁矿可能经历了减压熔融过程。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综合前人对本区研究成果,表明了贺根山方辉橄榄岩形成于晚石炭世,岩源区为亏损的地幔橄榄岩,经历了约18-22%部分熔融,推断认为其形成于伸展环境的地幔物质上涌。
刘泓佑[7](2020)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蛇绿岩是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背景的重要研究对象,国内外地质学者围绕着蛇绿岩开展过大量的研究。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是十分重要的铜-金-钴-镍-铬多金属成矿带,扎河坝地区位于东准噶尔东北缘,近年来,在该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扎河坝蛇绿岩进行了岩石、岩相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在对该区超基性岩原岩恢复及蛇纹石化强度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蛇绿岩的主要基性-超基性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了解其主、微量元素的迁移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各主要成岩及成矿元素的迁移与扎河坝地区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扎河坝蛇绿岩带受断裂带控制,区内地层大部分为古生界地层,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分布广泛,次为奥陶系、二叠系地层,分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及东南部。新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以东及西南部。区内超基性岩-基性岩出露的较为完整,主要有两个镁铁-超镁铁质单元:(1)超铁镁质岩:该单元岩石主要为强蛇纹石化的斜辉橄榄岩,少量纯橄岩、斜辉辉橄岩、二辉辉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其下部为纯橄岩,向上渐变过渡为斜辉橄榄岩。(2)铁镁质岩:该单元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包含少量辉长岩、细碧岩及穿插其中的辉绿岩。通过构造图解分析和与前人研究认识对比,扎河坝蛇绿岩为典型的SSZ型蛇绿岩,其轻稀土元素(LREE)较为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富集,大部分样品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呈现出Eu的负异常,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样品呈现出Eu正异常。具有和N-MORB轻稀土亏损REE相似的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形成于弧前增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迁移特征,Al元素在单辉橄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样品中呈迁入状态,低压有利于Al元素的迁入,因此随着蛇纹石化强度,温压条件也在一直降低。随着蛇纹石化程度加深,除Tm、Lu等稀土元素没有明显迁移特征,其余稀土元素全部迁入,整体呈现富集状态,不过轻重稀土的迁移程度不同,在三种不同蛇纹石化橄榄岩中都体现为LREE/HREE的值渐增,表明岩体的演化分异程度越来越高。在成矿元素上,超基性岩-基性岩的Fe、Mg元素整体呈现迁出趋势,在单辉橄榄岩、含辉纯橄岩、二辉橄榄岩样品中随着蛇纹石化程度的加深,Fe、Mg元素呈现迁出趋势。对于Cr元素,在超基性岩样品中富集,且整体呈现出迁入趋势。在辉长岩及玄武岩样品中,整体呈现出迁出趋势,Cr的富集程度随着蛇纹石化的加深逐渐减少,弱蛇纹石化的区域更容易富集铬铁矿。铁族元素与亲铜元素V、Co、Ni、Cu、Zn等,除Ni外,其余元素在超基性岩样品中均呈现出迁入趋势。而在辉长岩与玄武岩样品中,除Ni外,其余元素均呈现出迁出趋势。因此,该区Cu、Co成矿元素很可能是在热液活动中从研究区的基性岩迁移到超基性岩中。此外,Au元素在超基性岩中呈现出迁出状态,很有可能该区的金矿在成因上与蛇绿岩带具有一定的关系。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李观龙[8](2020)在《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文中认为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张雪梅[9](2020)在《新疆玛纳斯地区西段碧玉的矿物学及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玛纳斯碧玉矿床位于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是中国最主要的产出碧玉的矿床之一,在清代曾有过被开采和利用的记录。矿区地处天山北坡雪线一带,地势极为复杂,气候恶劣,研究程度低。本研究以黄台子、吉朗德、清涝坝矿点碧玉及其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氢氧同位素以及锆石年代学研究,探讨其矿床成因。该区碧玉矿体常出现在超基性岩体与基性捕虏体、悬垂体的接触带中的楔状部位,呈脉状、楔状、透镜体状。接触带有时可见分带性,从蛇纹岩到围岩为蛇纹岩—绿泥石化带—透闪石化带—(透辉石化)—玉矿(纯净)—透辉石化岩石—基性岩。岩相学分析表明蛇纹岩为产出于俯冲弧前环境的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经历了广泛的交代、重结晶。蛇纹片岩内存在叶蛇纹石、利蛇纹石与透辉石的矿物共生组合,推测其形成于500℃以下。基性围岩发生脆性变形与交代变质作用,形成葡萄石、辉石、榍石等矿物。变质辉石、阳起石及热液成因的榍石的存在推测其形成环境可能为高绿片岩相(320-525℃);葡萄石为晚期形成的矿物,温度范围可能为250℃至350℃。主微量元素及铬铁矿的矿物化学特征表明基性岩可能源自弧前地幔的部分熔融,其形成过程有陆壳流体的参与。玛纳斯碧玉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含有一定量的透辉石、铬铁矿、绿泥石、蛇纹石、滑石及镍的硫化物、砷化物。碧玉及相关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常常形成一系列的脆-韧性变形。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碧玉可能是由蛇纹石化流体交代基性岩形成的,其形成与俯冲带弧前环境密切相关。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热液流体主要为变质水。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基性围岩中的锆石为捕获的前寒武纪的岩浆锆石,边部有时具变质增生边。根据前人对北天山蛇绿岩带的年代学研究,结合区域及矿床地质,认为碧玉的成矿时代不早于蛇绿岩的时代—石炭纪(325-344 Ma)。综上,推测玛纳斯碧玉的成矿过程为:在500℃左右,低—中压下,蛇纹石化流体交代基性围岩形成透辉石。随着流体的演化与温度的降低,透辉石在还原、高水岩比条件下溶解沉淀形成粗晶透闪石岩或含透辉石的碧玉。在250-400℃,伴随着不断变化方向和大小的构造应力以及流体作用下,粗晶透闪石岩发生变形重结晶形成具毛毡状结构的碧玉。同时,碧玉也有可能直接从相应成矿流体中直接结晶形成。
李英杰[10](2016)在《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兴蒙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条发展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复合造山带,是解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兴蒙造山带发育多条蛇绿岩带,目前研究还较薄弱,在构造属性和时空演化等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直接制约了对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认识。近年来新发现的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位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的东部,通过对迪彦庙蛇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发现迪彦庙蛇绿岩由孬来可吐和白音布拉格两个蛇绿岩带组成,各带宽约3km,延伸约30km,发育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组合。岩性由下到上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层状-块状辉长岩、斜长岩、细碧岩、枕状玄武岩及硅质岩,局部见斜长花岗岩呈脉状侵入枕状玄武岩之中。迪彦庙蛇绿岩中的熔岩按照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分为三组:第1组属于玻安岩系,以富Si(SiO2=52.71%、61.22%)、Mg(MgO=6.81%和10.88%)和贫Ti(TiO2=0.49%、0.51%)、HREE及HFSE为特征;第2组具有低Ti(TiO2=0.55%0.78%)、高Mg(MgO=5.20%12.41%)的特征,LREE弱亏损、类似N-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但相对N-MORB,又具有富集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第3组表现为:岩石具有高Ti(TiO2=1.86%、1.91%)、高Mg(MgO=5.25%和5.46%)及高P(P2O5=0.23%、0.27%),LREE和HREE分异较为明显((La/Yb)N=2.32、2.53)等特征,类似OIB。根据玻安岩与IAT的存在,推测迪彦庙蛇绿岩产于岛弧和弧前盆地环境。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低的A12O3,强烈的富钠贫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弱亏损的平坦型配分型式,属于来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为迪彦庙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获得细粒辉长岩、层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59.1士6.4Ma、330 Ma和328.2±1.5 Ma,表明迪彦庙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为约束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佐证。
二、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测试方法 |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
3.2.1 地质剖面概况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
3.2.4 构造变形特征 |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含矿岩体特征 |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
3.4 讨论 |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讨论 |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含矿岩体特征 |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5 讨论 |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
4.4.1 岩石学特征 |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5 讨论 |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
5.2.5 讨论 |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
5.3.1 矿床地质特征 |
5.3.2 含矿岩石特征 |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6 讨论 |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
5.4.1 矿床地质特征 |
5.4.2 岩石学特征 |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6 讨论 |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
6.3 区域成矿作用 |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蛇绿岩的定义和分类 |
1.1.2 蛇绿岩的侵位机制 |
1.1.3 蛇绿岩套记录的流体活动 |
1.1.4 锆石学和蛇绿岩形成的时限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雅鲁藏布蛇绿岩 |
2.1.1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地质概况和岩石特征 |
2.1.2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
2.1.3 雅鲁藏布蛇绿岩的构造背景 |
2.2 日喀则蛇绿岩 |
2.2.1 日喀则蛇绿岩地质概况 |
2.2.2 路曲蛇绿岩 |
第3章 分析方法 |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2 全岩和单矿物氢氧同位素分析 |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4 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3.5 矿物结构羟基含量分析 |
3.6 矿物背散射(BSE)照相和薄片微区XRF面扫分析 |
3.7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和矿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3.8 锆石SIMS原位氧同位素分析 |
3.9 锆石SIMS U-Pb定年 |
3.10 锆石激光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
3.11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4章 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记录的地幔源区特征 |
4.1 引言 |
4.2 样品描述 |
4.3 结果描述 |
4.3.1 全岩地球化学 |
4.3.2 全岩Sr-Nd同位素 |
4.3.3 锆石学 |
4.4 讨论 |
4.4.1 日喀则蛇绿岩的形成时间 |
4.4.2 蚀变和异剥钙榴岩化过程中的元素迁移 |
4.4.3 辉长岩和异剥钙榴岩的源区性质 |
4.4.4 地质意义和启示 |
4.5 小结 |
第5章 藏南日喀则蛇绿岩中橄榄岩对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阶段弧前交代的记录 |
5.1 引言 |
5.2 样品描述 |
5.3 结果描述 |
5.3.1 全岩地球化学 |
5.3.2 矿物地球化学 |
5.4 讨论 |
5.4.1 方辉橄榄岩记录的熔体提取过程 |
5.4.2 富水溶液对方辉橄榄岩的交代 |
5.4.3 含碳酸盐流体对方辉橄榄岩的交代 |
5.4.4 方辉橄榄岩在俯冲开始起始阶段的弧前交代作用 |
5.5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成因的启示 |
5.6 小结 |
第6章 日喀则蛇绿岩形成过程的蛇纹岩记录 |
6.1 引言 |
6.2 样品描述 |
6.3 结果描述 |
6.3.1 全岩地球化学 |
6.3.2 全岩和单矿物H-O同位素 |
6.4 讨论 |
6.4.1 蛇纹石化发生的构造环境 |
6.4.2 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来源和元素迁移 |
6.4.3 地质意义启示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3)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蛇绿岩 |
2 什么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 |
3 双沟是蛇绿岩还是造山橄榄岩? |
4 讨论 |
4.1 关于蛇绿岩概念的演变 |
4.2 什么是MORB? |
4.3 红海型裂谷小洋盆的地幔橄榄岩是否是蛇绿岩? |
5 结论 |
(4)蛇绿岩与蛇绿混杂带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性—超基性岩形成构造环境 |
1.1 洋中脊环境 |
1.2 俯冲相关环境 |
1.3 地幔柱 |
1.4 蛇绿岩与非蛇绿岩的区别 |
2 蛇绿混杂带特征 |
2.1 底辟混杂带和沉积混杂带 |
2.2 褶皱与叠瓦状—双冲构造 |
2.3 混杂带“基质夹岩块”结构 |
2.4 多期次岩浆活动 |
3 蛇绿混杂带的演化 |
3.1 蛇绿岩就位方式与过程 |
3.2 蛇绿岩形成年龄与就位年龄 |
3.3 某些岩石与蛇绿岩的关系 |
3.4 蛇绿混杂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
3.5 蛇绿岩与蛇绿混杂带的区别 |
4 蛇绿混杂带研究方法 |
5 结论 |
(5)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锆石年龄的复杂性:以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蛇绿岩内基性岩锆石U?Pb定年 |
2 贺根山地区基性岩锆石年龄 |
2.1 贺根山蛇绿岩地质背景 |
2.2 早石炭世蛇绿岩锆石U?Pb年代学数据 |
2.3 早白垩世基性岩锆石U?Pb年代学数据 |
3 基性岩中的年轻锆石年龄:晚期基性岩?晚期叠加改造? |
3.1 晚期基性岩 |
3.2 后期岩浆、构造、变质或热液叠加改造年龄 |
4 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定年注意事项 |
5 结论 |
(6)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造山带与造山后伸展作用 |
1.1.2 大陆边缘型蛇绿岩 |
1.1.3 深部地幔物质的发现 |
1.1.4 兴蒙造山带研究概况 |
1.1.5 贺根山蛇绿岩研究现状 |
1.1.6 存在问题 |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3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二连浩特东部蛇绿岩 |
2.1.2 朝克山蛇绿岩 |
2.1.3 崇根山蛇绿岩 |
2.1.4 乌斯尼黑蛇绿岩 |
2.1.5 梅劳特乌拉 |
2.1.6 迪彦庙蛇绿岩带 |
2.2 贺根山蛇绿岩 |
2.2.1 蛇绿岩形成时代 |
2.2.2 蛇绿岩成因 |
2.2.3 上覆岩系及成因 |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 |
3.1 方辉橄榄岩 |
3.2 蛇纹石 |
第四章 测试方法 |
4.1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测试 |
4.2 全岩主、微量测试 |
4.3 矿物原位主、微量测试 |
第五章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测试 |
5.1 U-Pb年代学 |
5.2 锆石微量元素 |
第六章 地球化学 |
6.1 矿物化学 |
6.2 全岩地球化学 |
6.2.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6.2.2 全岩微元素特征 |
6.3 矿物原位微量测试 |
第七章 讨论 |
7.1 蚀变程度 |
7.2 岩浆演化过程 |
7.3 源区性质 |
7.4 温度、压力和氧逸度(T-P-?O_2) |
7.4.1 单一辉石结晶温度 |
7.4.2 二辉石结晶温度、压力 |
7.4.3 铬尖晶石结晶温度、压力及氧逸度 |
7.5 部分熔融 |
7.6 地球动力学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蛇绿岩研究现状 |
2.1 蛇绿岩简介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4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区内地层与构造特征 |
3.2 区内火山岩概况 |
3.3 区内蛇绿岩概况 |
3.4 区内矿产概况 |
3.4.1 区域矿产概况 |
3.4.2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特征 |
第4章 扎河坝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测试 |
4.1.3 数据处理 |
4.2 样品岩石矿物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扎河坝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意义 |
5.1 元素迁移基准值的确定 |
5.2 元素迁移特征及地质意义 |
5.2.1 主量元素迁移特征 |
5.2.2 微量与稀土元素迁移特征 |
5.2.3 元素迁移对成矿作用贡献的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总结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YZSZ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
2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的时空分布 |
2.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蛇绿岩 |
2.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蛇绿岩 |
2.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 |
3 拉萨地块 |
4 狮泉河-纳木错混杂带 |
5 讨论 |
5.1 YZSZ西段南、北带关系 |
5.2 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 |
5.3 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 |
5.4 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初始碰撞 |
5.5 BNSZ和SNMZ的关系 |
5.6 YZSZ和BNSZ蛇绿岩型金刚石的成因模型 |
5.7 青藏高原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 |
6 结论 |
(9)新疆玛纳斯地区西段碧玉的矿物学及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碧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4 实验分析方法 |
1.4.1 激光拉曼光谱(Raman) |
1.4.2 红外光谱(IR) |
1.4.3 X射线衍射光谱(XRD) |
1.4.4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1.4.5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EPMA) |
1.4.6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1.4.7 稳定同位素分析 |
1.4.8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方法 |
2 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矿床地质 |
2.2.1 黄台子矿区 |
2.2.2 吉朗德、清涝坝矿区 |
2.2.3 构造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2.3 小结 |
3 碧玉围岩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
3.1 岩相学特征 |
3.1.1 超基性岩 |
3.1.2 基性岩 |
3.2 岩石化学 |
3.2.1 主量元素 |
3.2.2 微量元素 |
3.3 矿物化学 |
3.3.1 蛇纹石岩 |
3.3.2 基性岩 |
3.4 讨论 |
3.4.1 蛇纹岩的形成环境及大地构造背景 |
3.4.2 蛇纹岩中矿物的生成顺序及温压条件 |
3.4.3 基性岩的形成环境及大地构造背景 |
3.4.4 基性岩的矿物生成顺序及温压条件 |
3.5 小结 |
4 碧玉及相关岩石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
4.1 岩相学特征 |
4.1.1 样品外观特征 |
4.1.2 矿物组成 |
4.1.3 显微结构与构造特征 |
4.2 岩石化学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 |
4.3 矿物化学 |
4.3.1 透闪石—阳起石 |
4.3.2 透辉石 |
4.3.3 铬铁矿 |
4.3.4 绿泥石 |
4.3.5 蛇纹石 |
4.3.6 滑石 |
4.3.7 镍的硫化物、砷化物 |
4.4 讨论 |
4.4.1 碧玉及相关岩石的大地构造背景 |
4.4.2 矿物生成顺序与反应分析 |
4.5 小结 |
5 成矿流体来源 |
6 成矿时代 |
6.1 蚀变基性岩中锆石的U-Pb年龄 |
6.2 玛纳斯碧玉的成矿时代约束 |
7 矿床成因 |
7.1 成矿物质来源 |
7.2 形成环境 |
7.3 构造应力与成玉 |
7.4 成岩成玉过程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蛇绿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 |
2.2 二连-贺根山蛇绿岩带 |
2.3 北方造山带 |
2.4 索伦缝合带 |
2.5 南方造山带 |
3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3.1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 |
3.2 岩石学特征 |
4 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分析方法 |
4.2 测试结果 |
4.2.1 变质橄榄岩 |
4.2.2 辉长杂岩 |
4.2.3 火山熔岩 |
4.2.4 上覆岩系硅质岩 |
5 蛇绿岩年代学特征 |
5.1 分析测试方法 |
5.2 定年结果 |
5.2.1 孬来可吐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 |
5.2.2 白音布拉格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 |
6 蛇绿岩形成环境、时代及构造意义 |
6.1 岩石成因与形成环境 |
6.1.1 变质橄榄岩 |
6.1.2 .辉长杂岩 |
6.1.3 火山熔岩 |
6.1.4 斜长花岗岩 |
6.2 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
6.3 大地构造意义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蛇绿岩及蛇绿岩构造侵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西藏日喀则蛇绿岩地幔源区和流体交代的地球化学研究[D]. 赵梅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蛇绿岩研究之检讨与反思:以“双沟蛇绿岩”为例[J]. 张旗. 岩石学报, 2021(04)
- [4]蛇绿岩与蛇绿混杂带结构[J]. 张继恩,陈艺超,肖文交,闫臻. 地质科学, 2021(02)
- [5]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锆石年龄的复杂性:以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为例[J]. 黄波,付冬,周文孝,宁文彬. 地质科学, 2021(02)
- [6]内蒙古基东方辉橄榄岩的成因及其温压条件[D]. 杜一滨. 河北地质大学, 2020
- [7]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刘泓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8]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刘飞,杨经绥,连东洋,李观龙. 岩石学报, 2020(10)
- [9]新疆玛纳斯地区西段碧玉的矿物学及矿床成因研究[D]. 张雪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D]. 李英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