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籼新品种“中鉴100”(论文文献综述)
彭从胜[1](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提出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寿建尧,葛金水,杨长登,陈鲁妙[2](2012)在《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种中早39在诸暨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抗常规早籼新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诸暨市于2009年引入并进行试验示范,2010-2011年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在试验示范中中早39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产量水平一般可达450500 kg/667 m2,高产栽培产量潜力可达600 kg/667 m2以上。
邓飞,倪深,朱旭东[3](2011)在《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陈祖武,卢永福,夏正清,朱克永[4](2008)在《高产早籼新品种湘早籼43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超甜玉米总DNA直接导入水稻,获得大量变异类型,经选择得到大穗、大粒、高产新品种湘早籼43号。2年区试平均产量487.05 kg/667 m2,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83%,全生育期112 d,比对照短1.3 d,生育期适宜。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落色好,增产潜力大,出米率、蛋白质含量较高。
李友荣,侯小华,魏子生[5](2008)在《水稻多抗性新种质湘早籼3号及HA79317-4》文中研究表明用IR36与广解9号杂交,经抗多种病虫害定向选择,育成早籼新品种湘早籼3号及姊妹系HA79317-4,表现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飞虱、褐飞虱,米质优,在长江流域用作早籼育种的多抗性骨干亲本。至2003年,这两个新种质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衍生出水稻新品种27个。湘早籼3号和HA79317-4的多抗性遗传力强,在衍生品种中,抗病虫品种23个,占85.2%,其中抗两种以上病虫害的多抗性品种19个,占82.6%。衍生的多抗性新品种推广应用588.06万hm2,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德宗,陈荣华,任兴华,王翠兰,聂欣[6](2006)在《两系法中熟杂交早籼新组合株两优100》文中指出株两优100是湘潭市农科所用广亲和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优质早籼品种中鉴100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苗期耐寒力较强、中抗白叶枯病、早熟性好、高产稳产、稻谷出米率高等优良特性,2005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邓立平[7](2005)在《中鉴99-38保优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中鉴99-38是湖南省水稻研究选育的早熟优质早籼新品种,2002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全市2002—2005年累计推广种植中鉴99-381.2万多hm2,获得了大面积丰收,其中2005年种植0.8万hm2,占早稻面积的27.8%,种植户平增收778.4元/hm2,实现了种粮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同步,已成为优质早稻重要的主栽品种。
邓立平[8](2005)在《高产优质早籼新品种——中鉴99-38》文中指出高产优质早籼中鉴99—38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联合育成的优质早籼新品种。在湖南省区试中,表现米质优、中熟、产量较高、抗性较强,是粮食企业基地种植和加价收购早籼优质品种,200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获国家育种攻关补助,已被农业部推荐为50个全国水稻主导品种之一,该品种已列入
胡培松,曹立勇[9](2004)在《中鉴99-38与国稻1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石纪成,唐丙坤,王秀中[10](2003)在《中熟早籼新品种湘早籼33号的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二、早籼新品种“中鉴1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籼新品种“中鉴100”(论文提纲范文)
(1)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
前言 |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
5.1 育种工作总结 |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种中早39在诸暨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在诸暨种植的产量表现 |
2 主要特征特性 |
2.1 生育期适中 |
2.2 植株形态理想 |
2.3 穗粒结构合理 |
2.4 加工米质优 |
2.5 抗病性强 |
2.6 抗逆性好 |
3 主要栽培技术 |
3.1 精选种子 |
3.2 适期早播 |
3.3 稀播育壮秧 |
3.4 合理密植 |
3.5 科学施肥 |
3.6 合理管水 |
3.7 防病治虫 |
3.8 适时收割 |
(3)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褐飞虱的“生物型” |
2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遗传研究 |
2.1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鉴定与定位 |
2.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克隆 |
3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 |
3.1 中国抗褐飞虱籼稻育种的研究 |
3.2 中国抗褐飞虱粳稻育种的研究 |
3.3 中国对野生稻抗虱资源的育种应用研究 |
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
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与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5)水稻多抗性新种质湘早籼3号及HA79317-4(论文提纲范文)
1 湘早籼3号、HA79317-4新种质的创制 |
2 两个新种质对多种病虫害的抗性 |
2.1 白叶枯病抗性 |
2.2 稻瘟病抗性 |
2.3 稻飞虱抗性 |
3 湘早籼3号和HA79317-4多抗性种质的利用 |
3.1 湘早籼3号和HA79317-4衍生的水稻新品种 |
3.2 衍生品种的抗病虫表现 |
3.3 衍生品种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 |
3.4 获奖的衍生品种 |
4 小 结 |
(8)高产优质早籼新品种——中鉴99-38(论文提纲范文)
一、种植表现 |
1、产量表现 |
2、农艺性状 |
二、关键技术 |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
2、适时小蔸抛植。 |
3、加强肥水管理 |
4、突出重点加强病虫防治。 |
5、全程实施化学调控,促高产高效转化 |
6、适时收晒。 |
7、产业化开发 |
8. 认真搞好种子扩繁 |
(9)中鉴99-38与国稻1号(论文提纲范文)
中鉴99-38 |
国稻1号 |
四、早籼新品种“中鉴100”(论文参考文献)
- [1]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2]高产抗病早籼新品种中早39在诸暨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J]. 寿建尧,葛金水,杨长登,陈鲁妙. 中国稻米, 2012(03)
- [3]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邓飞,倪深,朱旭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4)
- [4]高产早籼新品种湘早籼43号的选育[J]. 陈祖武,卢永福,夏正清,朱克永.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4)
- [5]水稻多抗性新种质湘早籼3号及HA79317-4[J]. 李友荣,侯小华,魏子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01)
- [6]两系法中熟杂交早籼新组合株两优100[J]. 黄德宗,陈荣华,任兴华,王翠兰,聂欣. 杂交水稻, 2006(04)
- [7]中鉴99-38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 邓立平. 耕作与栽培, 2005(06)
- [8]高产优质早籼新品种——中鉴99-38[J]. 邓立平.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5(40)
- [9]中鉴99-38与国稻1号[J]. 胡培松,曹立勇. 作物研究, 2004(04)
- [10]中熟早籼新品种湘早籼33号的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J]. 石纪成,唐丙坤,王秀中. 农业科技通讯,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