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践行“三个代表”要求 做求真务实的领导者(论文文献综述)
宋玲[1](2014)在《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尚无实质性转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与问题仍很突出并且不完善,推进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国内外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转型,严峻的形势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攻坚阶段。当前,国家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从而进入了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领导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目的和基础,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领导方式。只有领导首先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的束缚,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不断分析问题,破解难题,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而领导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只有加快实现领导方式转变,才能有力、有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深入思考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领导成效。进一步强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真正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把科学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在科学发展上开拓创新、不断跨越。本文着重强调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领导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用转变领导方式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推进转变领导方式上来,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
董立人[2](2013)在《深化改革需要聚合改革的正能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持续改革开放是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尊重实践创造。一方面,客观条件要求我们提高对改革整体理念的自觉认知,改革要坚持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另一方面,主观上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最大限度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加快实现改革步伐加速实现改革新成效。
崔永学[3](2012)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渗透着伦理精神的道德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并体现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应当有其坚实的道德基础。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社会生活中道德上的种种失范使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价值意义以及实践构建等都处于探索之中。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要素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协调发展。木桶理论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且应该包括道德等“软实力”的巨大提升。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和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要用和谐理念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分析和谐社会道德基础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关系维度、实践维度为理论线索,以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与心的和谐为切入点,以探索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为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本章解读了和谐、和谐社会、道德、道德基础几个相关概念的涵义;从和谐社会提出的道德视角、和谐社会目标的道德旨归、和谐社会内涵的道德意蕴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蕴;探讨了社会主义道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作用;阐述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共进关系;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主体分析。本章指出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忠诚、勤政、廉洁、民主团结、求真务实五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指出了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探讨了青少年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礼貌、孝敬、感恩、责任四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指出了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方面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和谐关系分析。本章论述了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分析了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从平等尊重、友爱互助、宽容谅解三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人和谐的人际道德基础;论述了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分析了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从以人为本、公平正义、集体主义三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道德基础;论述了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原因,从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人口增长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适度生产与节制消费、尊重生命与保持生物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五个方面提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道德基础;论述了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分析了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原因,从克己自律、随心所欲不逾矩、心胸开阔、乐观进取四个方面提出构筑人身与心和谐的身心道德基础。第四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分析。本章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等五条路径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问题。
蒋艳玲[4](2010)在《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研究》文中提出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研究,是世情、国情和党情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都强调要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举措,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又抓住了我国新时期党风政风建设的关键,彰显了党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主要是指广大党员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认可程度,它既体现被选拔任用干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的公认程度,也标志着广大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选拔任用干部的信任程度。因此,提出了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即广大党员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过程的认同和满意度;广大党员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客体的认同和满意度;广大党员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主体的认同和满意度。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要坚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以及群众公认三个基本原则来选拔任用干部,这对新时期选准用好干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公信度不高等问题。文章详细分析了提高公信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公信度不高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原因和问题,提出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主要对策:一是坚持民主公开,提高选拔任用干部过程的公信度;二是强调能力素质,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客体的公信度;三是注重公正择优,提高选拔任用干部主体的公信度。
刘锡林[5](2009)在《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自古以来被喻为“邦家之基”,是国家的柱石,人民的依仗。当今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主流,为抢占人才制高点,取得核心竞争力,各国各地区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人才战略,人才的作用在新时期更为凸显。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人才观、党管人才原则等许多关于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大思想和重要论断。这是他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才战略思想并对其进行创新,在分析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人才竞争的趋势,深刻总结中外人才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新成果——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它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趋势,独具特色又求真务实,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在胡锦涛同志整个的战略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为民、务实、责任、清廉等时代特征。它是其他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认真研究和科学分析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有利于我国人才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提升和优化人才结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战胜当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体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郑旗林[6](2008)在《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之领导“五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领导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民主意识;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环节。
姜秋芬[7](2006)在《我市隆重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第九次“创先争优”表彰大会》文中提出本报讯(记者 姜秋芬)6月29日,我市隆重召开“辽源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第九次‘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振奋精神,发奋图强,拼搏进取,进一步弘扬“勇于竞争、务实?
李建奇[8](2006)在《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党性修养的表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员的先锋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重要指示对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本文从世情、国情、党情等三方面,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从加强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组织纪律等三方面的修养,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做表率的实施途径。
文先明[9](2005)在《领导干部要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表率》文中研究指明
罗清[10](2005)在《领导干部应当做“五种人”》文中提出 第一,在坚定信念中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人如果没有信念,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在工作中迷失方向丧失激情。反之,有了信念,就有了目标和方向;有了目标和方向,就有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就会百折不挠、百战不厌。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观察和分析事物,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要讲政治,顾全大局,维护大局。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
二、践行“三个代表”要求 做求真务实的领导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践行“三个代表”要求 做求真务实的领导者(论文提纲范文)
(1)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基本理论概述 |
(一) 领导方式的基本理论 |
(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 |
(三) 领导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 |
二、 转变领导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
(一) 科学发展观及其主要内容 |
(二)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领导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三、 领导方式转变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
(一) 领导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性作用 |
(二) 领导方式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
(三) 领导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
四、 当前领导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领导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二) 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五、 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
(一) 转变领导观念,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思想保障 |
(二) 转变领导方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
(三) 转变领导作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根本保障 |
(四) 提升领导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深化改革需要聚合改革的正能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能量是推动改革的主要驱动源 |
二、做好顶层设计:聚合改革正能量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
三、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
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
五、社会认知认同: |
六、积极创造推动改革的正能量, 早日实现“中国梦”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
(一) 选题的依据 |
(二) 研究的价值 |
二、 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框架 |
四、 研究的创新尝试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 相关概念解析 |
(一) 和谐的涵义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 |
(三) 道德的涵义 |
(四) 道德基础的涵义 |
二、 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意蕴 |
(一) 和谐社会提出的道德视角 |
(二) 和谐社会目标的道德旨归 |
(三) 和谐社会内涵的道德意蕴 |
三、 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
(一)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
(二)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
(三)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
四、 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共进 |
(一)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 |
(二)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指导思想 |
(三) 培养公共利益意识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结合点 |
(四) 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关键 |
五、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一)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 |
(二)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性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主体分析 |
一、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
(一)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 |
(二)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
二、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
(一) 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 |
(二) 青少年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青少年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
三、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
(一) 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
(二)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和谐关系分析 |
一、 构筑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 |
(一) 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 |
(二) 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夯实人际道德基础,实现人与人和谐 |
二、 构筑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基础 |
(一) 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
(二) 社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社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
三、 构筑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基础 |
(一) 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
(二)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夯实生态道德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身心道德基础 |
(一) 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 |
(二) 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 |
(三) 人身与心不和谐表现的原因分析 |
(四) 夯实身心道德基础,实现人身与心和谐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分析 |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
二、 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 |
(一) 弘扬中国古代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传统 |
(二) 借鉴西方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资源 |
(三)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观点 |
三、 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 |
(一) 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有效支持 |
(二) 法律对道德作用的有效方式 |
四、 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 |
(一) 制度道德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
(二) 和谐社会制度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
五、 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
(一) 道德信仰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
(二) 和谐社会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概念 |
第二章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理论分析 |
2.1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基本依据 |
2.2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基本维度 |
2.3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现状探析 |
3.1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影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主要因素 |
第四章 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的对策思考 |
4.1 坚持民主公开,提高选拔任用干部过程的公信度 |
4.2 强调能力素质,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客体的公信度 |
4.3 注重公平择优,提高选拔任用干部主体的公信度 |
结论: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任重道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文章 |
(5)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2.1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才战略思想 |
2.1.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才战略思想 |
2.1.3 我国古代、近代的人才战略思想 |
2.2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实践基础 |
2.2.1 国外人才战略实施的经验教训 |
2.2.2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战略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
2.2.3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强国的现实需要 |
第3章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的人才工作 |
3.1.1 “以人为本”的理念 |
3.1.2 “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 |
3.1.3 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人才发展思路 |
3.2 重视人才:视人才为事业成败的关键 |
3.2.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
3.2.2 人才问题是关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
3.2.3 人才问题是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问题 |
3.3 培养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保证 |
3.3.1 培养人才的目标 |
3.3.2 培养人才的对象 |
3.3.3 培养人才的要求 |
3.4 选拔人才:坚持正确的选人导向 |
3.4.1 完善选人标准 |
3.4.2 拓宽选人视野 |
3.5 任用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
3.5.1 “四不方法”,任人唯贤 |
3.5.2 适当放权,用人民主 |
3.6 管理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服务 |
3.6.1 党管人才原则 |
3.6.2 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
3.6.3 贯彻“四个尊重”,营造社会环境 |
第4章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主要特征 |
4.1 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4.1.1 以人为本,为人才的发展服务 |
4.1.2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
4.2 务实: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 |
4.2.1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4.2.2 “三为民”、“三贴近”、“三不原则” |
4.3 责任:建立问责制、建设责任型政府 |
4.3.1 以“责任”来考察干部,对官员问责 |
4.3.2 健全问责制度,建设责任型政府 |
4.4 清廉:一身正气、干干净净 |
4.4.1 廉洁奉公,一身正气 |
4.4.2 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
第5章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5.1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
5.1.2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
5.2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
5.2.1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是实现党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
5.2.2 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开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之领导“五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准确定位, 明确使命 |
二、要以人为本, 加强民主 |
三、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
五、要求实创新, 与时俱进 |
(8)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党性修养的表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党性修养表率的历史必然 |
(一) 世情提出的必然要求 |
(二) 国情提出的必然要求 |
(三) 党情提出的必然要求 |
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 |
(一) 加强理想信仰修养, 政治上做立场坚定的表率 |
(二) 加强党的宗旨修养, 工作上做求真务实的表率 |
(三) 加强组织纪律修养, 作风上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
(9)领导干部要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表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做表率 |
二、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三个代表”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
1.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2.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3.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领导干部要做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表率 |
四、践行“三个代表”要求 做求真务实的领导者(论文参考文献)
- [1]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宋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2]深化改革需要聚合改革的正能量[J]. 董立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02)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 崔永学.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研究[D]. 蒋艳玲. 湖南科技大学, 2010(04)
- [5]胡锦涛人才战略思想研究[D]. 刘锡林. 湖南大学, 2009(02)
- [6]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之领导“五要”[J]. 郑旗林.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5)
- [7]我市隆重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暨第九次“创先争优”表彰大会[N]. 姜秋芬. 辽源日报, 2006
- [8]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党性修养的表率[J]. 李建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 [9]领导干部要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表率[J]. 文先明. 湖南社会科学, 2005(06)
- [10]领导干部应当做“五种人”[J]. 罗清. 党政干部文摘, 2005(09)
标签:人才战略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