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打开创造社会财富的闸门(论文文献综述)
张占斌[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艰苦备尝、轰轰烈烈地持续奋斗的历程,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对于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取得这样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对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言,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这个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坚强领导和开拓创新,依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发挥全面领导和关键作用。其中历史经验之特色和深刻启示弥足珍贵。
张晓晶[2](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文中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征程,是一部实现求富求强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成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求富求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了束缚人们追求财富的观念枷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巨大热情,国民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经济总量与财富存量衡量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为通向共同富裕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大体可归纳为四方面:第一,独立自主的探索是求得后发赶超和国强民富的关键要诀;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求富求强的价值旨归;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周跃辉[3](2021)在《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文章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典阐释,对这一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作理论分析。文章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新。这正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一把"金钥匙"。
李海舰,杜爽[4](2021)在《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共建富裕,推进共同富裕等不得、急不得。推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协调配套的三大分配体系,辩证认识五大关系,包括增量与存量、显性与隐性、总量与结构、均值与方差、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十大政策取向:既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财富差距上做文章;既在缩小显性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隐性差距上做文章;既在缩小私人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公共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既在补齐短板上做文章,更在筑高底板上做文章;既在物质富裕上做文章,更在精神富裕上做文章;既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更在"做大蛋糕"上做文章;既在动态国内比较上做文章,更在动态国际比较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部分先富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阶层流动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共同幸福上做文章。推进共同富裕要重点辨析五大理论问题:收入财富差距与市场化程度的关系、收入财富差距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收入财富差距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共同富裕的求解范围。
桁林[5](2021)在《《商君书》国家治理观与传统社会形态指向》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以传统社会形态为起点,破解传统社会形态的密码就在生产方式上。《商君书》就是有关传统社会形态的规划书,尤其是它所着重强调的"利出一孔""功爵制"两大特征,对于塑造和规范传统社会形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社会形态的奠基石。解剖《商君书》有助于了解超稳定的传统社会形态何以可能,历史周期律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进一步明确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的核心不在于生产力、装备、技术,而是怎么做到让每个人自由地发展,这一点跟传统社会形态背道而驰。超越传统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应着眼于促进平等主体之间交往关系的扩大,关键要让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心下移,转向市民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成效是对制度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最好检视。
瞿芃[6](2021)在《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东方风来满眼春。?
刘丽娟[7](2021)在《马克思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
李振[8](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文化逻辑与文化主流》文中指出客观而真切的历史律动是文化逻辑是否具有真理性的一个最直接的检验场和实验室。近代以来中国独特文化形态的生成及其演化,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的文化天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发挥着塑造中国文化逻辑和文化主流的重要作用,建构起现代中国理解"新世界"的基本思维框架,构筑起现代中国人思考人生、探索国家民族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新的基本态度。由中国共产党百年进程所引发的且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有关人生、民族、人民、国家、人类命运等问题的相关反思与讨论,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中国历史、中国文明的发展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逻辑的基本内核,并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流。由改革、开放、创新所塑造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文化,昭示出中国共产党富有时代气息的蓬勃力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度,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李磊[9](2021)在《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探索与启示》文中提出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是人类种群存在之后永恒的话题,个体和集体利益冲突使得集体主义具有研究的价值。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处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方式,认为团体、民族、国家的利益应该在个人利益之前优先考虑,是一种精神、思想、价值观、行为指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规范,其目标是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显着的道德原则,与我国而言集体主义对外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抵御文化演变的责任,对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人心的作用,因此在当下集体主义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时代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苏联集体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贡献,以及对当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借鉴,以苏联集体主义构建逻辑为参考,增强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培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分析苏联集体主义最终走向没落乃至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使研究的内容更为丰满、体系相对完整,也能为当今我国集体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借鉴。苏联集体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作为如今我国集体主义发展的“他山之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理论促实践,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行稳致远、集体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中国生生不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更加巩固。
李雨[10](202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它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在劳动过程中期待幸福、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创造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关于劳动实现人类幸福的科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劳动、幸福、自由等问题本质的探求。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具有实践性、人民性、社会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其核心内涵秉承“劳动创造幸福以及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现象的根源,从劳动哲学的角度来探索劳动与幸福的相关性,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消灭劳动异化的必要性,探寻全人类实现劳动解放和劳动幸福的科学路径。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深刻把握了劳动哲学的价值逻辑,深刻阐释了劳动本身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深刻解析了劳动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目的导向,以劳动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价值导向,引导时代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幸福观,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具有实践导向,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育时代新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价值性与技能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培养原则,通过强化劳动理论修养、涵养劳动精神、丰富业余劳动体验、创新劳动服务形式等路径达到培养预期。
二、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打开创造社会财富的闸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打开创造社会财富的闸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和持久的奋斗方向,极大地激发鼓舞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的信心和意志 |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致力于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
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排兵布阵”,努力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致力于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注重总结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提升现代化建设能力和水平 |
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精心制定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鼓励地方和基层有序开展渐进式改革探索 |
中国共产党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稳定社会环境,统筹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走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追求富强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积贫积弱 |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初心使命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
二、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制度奠定走向富强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
(二)人口多、底子薄下的高积累 |
(三)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三、改革开放:财富创造与财富积累让人民真正富起来 |
(一)观念的革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二)国民储蓄与居民财富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 |
(三)财富增长的源泉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强民富”(37) |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历史视角 |
(二)流量赶超让位于存量赶超:财富视角 |
(三)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共同富裕的基础 |
总结与展望 |
第一,独立自主的探索是求得后发赶超和国强民富的关键要诀。 |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求富求强的价值旨归。 |
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
(3)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 |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 |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
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4)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 |
(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 |
(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 |
(三)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 |
(四)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 |
二、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安排 |
(一)推进共同富裕等不得 |
(二)推进共同富裕急不得 |
三、推进共同富裕的分配体系 |
(一)初次分配是根本 |
1.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2. 正确处理劳动回报和资本回报的关系 |
3. 正确处理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关系 |
4. 充分激发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活力 |
5. 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
(二)再分配是关键 |
1. 税收调节 |
2. 公共产品 |
3. 社会救助 |
4. 转移支付 |
5. 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腐败 |
(三)三次分配是补充 |
四、推进共同富裕的关系认识 |
(一)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
(二)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
(三)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
(四)均值与方差的关系 |
(五)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 |
五、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 |
(一)既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财富差距上做文章 |
(二)既在缩小显性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隐性差距上做文章 |
(三)既在缩小私人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公共产品差距上做文章 |
(四)既在补齐短板上做文章,更在筑高底板上做文章 |
(五)既在物质富裕上做文章,更在精神富裕上做文章 |
(六)既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更在“做大蛋糕”上做文章 |
(七)既在动态国内比较上做文章,更在动态国际比较上做文章 |
(八)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部分先富上做文章 |
(九)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阶层流动上做文章 |
(十)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共同幸福上做文章 |
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辨析 |
(一)收入差距过大是市场化过度还是市场化不足造成的? |
(二)科学技术越是发达,收入财富差距是呈扩大趋势还是缩小趋势? |
(三)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收入财富差距是呈扩大趋势还是缩小趋势? |
(四)富人越多,穷人变得更穷了还是变得更富了? |
(五)既然基尼系数存在一个合理区间,收入财富差距是否也应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合理区间多大? |
(5)《商君书》国家治理观与传统社会形态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解唯物史观从解剖社会形态开始 |
(一)以社会形态为对象 |
(二)“三形态”的不同面向 |
(三)“三形态”中的传统社会形态指向 |
二、对传统社会形态的诠释与演绎 |
(一)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 |
(二)“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
(三)“功爵制”使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 |
三、治国理政重心下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商君书》遗留的问题 |
(二)近代商业贸易对国家治理观的影响 |
(三)现代化的旨归 |
四、结 语 |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文化逻辑与文化主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引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文化逻辑 |
(一)逻辑起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二)逻辑精髓:作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
1. 超越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逻辑 |
2. 致力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民逻辑 |
3. 超越抽象阶级文化的现实逻辑 |
4. 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逻辑 |
(三)逻辑力量:充满感召力的革命文化和斗争精神 |
二、 中国共产党塑造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和文化主流 |
(一)“双百”方针: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原则和方法 |
(二)“二为”方向: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宗旨 |
(三)双创机制: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路径 |
(四)双向互动: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 |
三、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铸就高质量的“新文明类型” |
(一)新文明类型:世界文化升级的迫切诉求 |
(二)新文明类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 |
(三)新文明类型:构建“人民属性”的文化逻辑和文化主流 |
(四)新文明类型:注重“全媒体”“人机物”互联的文化创新 |
(五)新文明类型: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有机汇聚力 |
(六)新文明类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逻辑的世界传播力 |
(9)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探索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的内容 |
1.5 集体主义及其相关概念 |
1.5.1 什么是集体主义 |
1.5.2 集体主义的相关概念 |
二、苏联集体主义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
2.1 苏联集体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2.1.1 俄罗斯发展集体主义的先天三优势 |
2.1.2 “村社”意识促进了集体主义的发展 |
2.1.3 苏联在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迫切要求 |
2.2 苏联集体主义的思想来源 |
2.2.1 空想社会主义对集体的思考 |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
2.2.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 |
三、苏联集体主义的建构逻辑 |
3.1 服务政治大局是苏联集体主义的出发点 |
3.1.1 列宁的政党观是集体主义政治立场的体现 |
3.1.2 斯大林强调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选择 |
3.1.3 苏联集体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一以贯之 |
3.2 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是苏联集体主义的核心问题 |
3.2.1 苏联个体与集体探讨的萌芽——普列汉诺夫社会集体观 |
3.2.2 列宁在个体与国家关系上发展了集体主义 |
3.2.3 斯大林也曾公开谈及集体主义不排斥个人利益 |
3.3 苏联以集体主义协调不同对象的利益诉求 |
3.3.1 列宁民族理论体现了集体主义内涵 |
3.3.2 斯大林以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工农联盟 |
3.4 集体主义是苏联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 |
3.4.1 普列汉诺夫在社会集体结构的划分中重视“思想体系”建设 |
3.4.2 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集体主义在列宁经济观上的体现 |
3.4.3 苏联将集体主义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3.5 苏联谋求社会主义文化同俄国原生文化所契合来发展集体主义 |
四、苏联集体主义衰落的原因分析 |
4.1 走向教条僵化地集体主义 |
4.2 集体主义认知上存在的两个误区 |
4.3 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消极影响 |
4.4 “人道的社会主义”加速了苏联集体主义的崩溃 |
五、苏联集体主义于当代中国的启示 |
5.1 强化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屏障功能 |
5.2 弘扬集体主义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
5.3 与时俱进避免集体主义在实践的僵化 |
5.3.1 “集体主义”概念外延上的创新 |
5.3.2 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上的创新 |
5.4 集体主义必须正视维护个人利益的现实性 |
5.5 挖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可以促进集体主义的元素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概述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幸福重要论述的梳理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幸福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幸福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核心意涵 |
一、认识基础:马克思劳动本体论 |
二、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
三、实践指向: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思想 |
四、根本旨趣: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内在特质 |
一、实践性 |
二、人民性 |
三、社会性 |
四、超越性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提出的重要意义 |
一、深刻把握劳动哲学的价值逻辑 |
二、深刻阐释劳动本身的丰富内涵 |
三、深刻认识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
四、深刻回答劳动与幸福问题的内在联系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 |
第一节 时代新人的提出及其培育的重大意义 |
一、时代新人的基本内涵 |
二、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 |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目的导向 |
一、以劳动获得人的尊严与幸福 |
二、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类本质复归 |
三、以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导向 |
一、人本精神:以人民为中心 |
二、奉献精神:实现个人价值 |
三、劳动为尚:迈向幸福人生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导向 |
一、国家层面:完善劳动制度,极大限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
二、社会层面:宣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
三、家庭层面:涵养优良家风,为时代新人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 |
第三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举措探析 |
第一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原则 |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价值性与技能性相统一 |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 |
一、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
二、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
三、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
第三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目标 |
一、促进时代新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
二、促进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全面发展 |
三、促进时代新人的个性劳动全面发展 |
第四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
一、强化时代新人的劳动理论修养 |
二、涵养时代新人的劳动模范精神 |
三、全面丰富时代新人的劳动体验 |
四、创新时代新人的劳动服务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打开创造社会财富的闸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J]. 张占斌.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22)
-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富强的百年探索[J].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1)
- [3]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J]. 周跃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06)
- [4]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 李海舰,杜爽. 改革, 2021(12)
- [5]《商君书》国家治理观与传统社会形态指向[J]. 桁林. 学术界, 2021(08)
- [6]东方风来满眼春[N]. 瞿芃.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1
- [7]马克思对“虚幻的共同体”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D]. 刘丽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文化逻辑与文化主流[J]. 李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9]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探索与启示[D]. 李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与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李雨. 闽南师范大学, 2021